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稻田生态种养模式对双季稻产量和CH_(4)排放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慧娜 王忍 +4 位作者 黄璜 陈灿 马微微 陈璐 吕广动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42-246,共5页
为探究不同稻田生态种养模式的CH_(4)排放规律,设置单一种稻(CK)、稻田养鱼(RF)、稻田养泥鳅(RL)、稻田养鸭(RD)4个处理,进行双季稻大区试验。结果表明:RF、RL、RD的CH_(4)排放通量在早、晚稻CH_(4)排放最高峰分别较CK降低6.38~9.81、6.... 为探究不同稻田生态种养模式的CH_(4)排放规律,设置单一种稻(CK)、稻田养鱼(RF)、稻田养泥鳅(RL)、稻田养鸭(RD)4个处理,进行双季稻大区试验。结果表明:RF、RL、RD的CH_(4)排放通量在早、晚稻CH_(4)排放最高峰分别较CK降低6.38~9.81、6.28~9.72 mg/(m^(2)·h)。RF、RL、RD的全年CH_(4)排放量分别较CK降低44.62%、39.25%、29.60%(P<0.05),双季稻总产量较CK增加了5.82%~11.94%(P<0.05),双季稻单位产量增温潜势分别较CK降低了46.78%、44.44%、36.26%(P<0.05),RF、RL全年CH_(4)排放量显著低于RD,降低率分别为21.34%和16.68%。各生态种养处理早、晚稻的水稻生物量在齐穗期至成熟期均高于CK,早、晚稻成熟期土壤有机质较CK分别高出19.47%~58.11%和6.15%~56.21%。早、晚稻CH_(4)排放高峰的CH_(4)排放通量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06和-0.955。3种稻田生态种养模式均具有固碳减排的作用,且能显著提高当季稻谷产量,均可作为水稻绿色生产模式进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生态种养 双季稻 甲烷 产量
下载PDF
湖南省稻—稻—油绿色高效生产技术 被引量:1
2
作者 高静 黄益国 +4 位作者 吕广动 雷利琴 王忍 张明 张瑞春 《农业与技术》 2022年第20期57-60,共4页
“稻—稻—油”模式对保障我国粮油安全意义重大,是湖南的主攻方向。本文从早稻种植、晚稻种植、油菜种植3个生产阶段总结“稻—稻—油”生态高效生产技术,包括品种选择、机械化种植、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并分析其经济效益,以期... “稻—稻—油”模式对保障我国粮油安全意义重大,是湖南的主攻方向。本文从早稻种植、晚稻种植、油菜种植3个生产阶段总结“稻—稻—油”生态高效生产技术,包括品种选择、机械化种植、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并分析其经济效益,以期为湖南“稻—稻—油”模式的推广和发展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稻—油” 栽培 生态 高效生产
下载PDF
稻鸭、稻鸡种养模式对土壤化学性质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3
作者 王忍 马昀君 +7 位作者 黄璜 陈灿 马微微 欧林志 张印 马学虎 汤伟 罗雨聪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7-132,共6页
为研究稻鸭、稻鸡2种模式对土壤化学性质及稻米品质的影响,设置稻鸭(RD)、稻鸡(RC)2种生态种养模式,以水稻单作为对照(CK)进行大田试验,分析不同处理对土壤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及稻米品质等指标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RC处理的土壤全氮... 为研究稻鸭、稻鸡2种模式对土壤化学性质及稻米品质的影响,设置稻鸭(RD)、稻鸡(RC)2种生态种养模式,以水稻单作为对照(CK)进行大田试验,分析不同处理对土壤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及稻米品质等指标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RC处理的土壤全氮含量较RD处理高17.65%(P<0.05),土壤全钾含量分别较CK、RD处理高9.58%、8.68%(P<0.05),但RC、RD处理的土壤全磷含量均显著低于CK。RC处理的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在分蘖期、齐穗期均显著高于CK,其孕穗期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较CK高13.89%(P<0.05),齐穗期的土壤蔗糖酶活性较CK高65.52%(P<0.05)。RD处理各时期的土壤pH值均高于CK,并在齐穗期达到显著差异,其成熟期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较RC处理、CK高11.36%、9.15%(P<0.05)。RC、RD处理的稻米蛋白质含量分别较CK高0.63、0.90百分点(P<0.05)。综上,与水稻单作处理相比,稻鸡生态种养模式更有利于增加土壤养分,提高共生期间的土壤酶活性;稻鸭模式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共生期间的土壤pH值;稻鸭、稻鸡2种种养模式均有利于提高稻米的蛋白质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种养模式 土壤养分 土壤酶 稻米品质
下载PDF
稻田养鸭对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秸秆降解效应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吕广动 黄璜 +4 位作者 张印 马微微 周晶 隆斌庆 罗志嘉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445-2451,共7页
【目的】探究稻田养鸭对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秸秆降解效应及土壤肥力的影响,探索稻田养鸭模式下绿色培肥方式。【方法】试验以秸秆不还田处理(BR)为对照,设置秸秆不还田耦合养鸭处理(BD)、秸秆直接还田处理(ZR)、秸秆直接还田耦合养鸭处... 【目的】探究稻田养鸭对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秸秆降解效应及土壤肥力的影响,探索稻田养鸭模式下绿色培肥方式。【方法】试验以秸秆不还田处理(BR)为对照,设置秸秆不还田耦合养鸭处理(BD)、秸秆直接还田处理(ZR)、秸秆直接还田耦合养鸭处理(ZD)、秸秆粉碎还田处理(FR)、秸秆粉碎还田耦合养鸭处理(FD)共6个处理,测定秸秆失重率、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含量,以及土壤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有机质和pH等指标。【结果】①稻田养鸭对不同还田方式下的秸秆降解均有促进作用,其中以FD处理效果较好;②60 d时,FD处理的秸秆失重率达到62.50%,较FR、ZD和ZR处理增加了0.27%~5.25%。③FD处理对半纤维素的降解效果最好,60 d时,秸秆中剩余半纤维素含量为3.85%,较FR、ZD和ZR处理降低了20.62%~47.97%;④秸秆还田和稻田养鸭较对照均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并以FD处理效果较好,成熟期FD处理的土壤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和有机质含量较BR处理分别提高了2.99%、7.31%、5.36%、14.58%和11.94%,且均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稻田养鸭可以有效的促进秸秆降解,有利于提高秸秆还田的培肥效果,有利于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养鸭 秸秆降解 土壤肥力
下载PDF
双季稻区豆—稻复种关键技术与发展对策
5
作者 高静 王忍 +4 位作者 张红 欧阳小虎 黄益国 张印 吕广动 《作物研究》 2022年第5期483-487,共5页
发展豆—稻复种模式是缓解大豆供应紧张、提高国产大豆自给率的有效途径。总结了豆—稻复种模式的关键栽培技术,分析了豆—稻复种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对策,旨在为因地制宜地发展豆—稻复种模式、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豆 水稻 复种 栽培
下载PDF
紫云英还田+稻鱼共生对水稻土壤养分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吕广动 黄璜 +4 位作者 梁玉刚 王忍 周晶 隆斌庆 杨飞翔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729-1735,共7页
【目的】通过模式对比,探究“紫云英还田+稻鱼共生”对水稻土壤养分和产量的影响规律,为水稻的高效优质生产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紫云英还田(ZD)、稻鱼共生(YD)、紫云英还田+稻鱼共生(ZY),以常规水稻种植(CK)为对照,... 【目的】通过模式对比,探究“紫云英还田+稻鱼共生”对水稻土壤养分和产量的影响规律,为水稻的高效优质生产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紫云英还田(ZD)、稻鱼共生(YD)、紫云英还田+稻鱼共生(ZY),以常规水稻种植(CK)为对照,共4个处理,进行各处理土壤pH、土壤养分(有机质、全量氮磷钾及其有效态)含量、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指数的测定、分析和比较。【结果】与CK处理相比,YD、ZD和ZY处理均能有效提高当季水稻土壤肥力,其中ZY处理效果最优。ZY处理成熟期土壤有机质、土壤全量氮、磷、钾及其有效态含量较CK处理分别提高16.40%、18.18%、20.63%、3.42%、7.71%、15.96%和1.85%(P<0.05);ZD处理可以有效缓解土壤酸化,其成熟期的土壤pH(6.06)较CK、YD和ZY处理分别增加0.04、0.12和0.08个单位,且差异显著(P<0.05);ZY、ZD和YD处理较CK处理,均能有效提高当季水稻产量,且以ZY处理产量最高,达到6.29 t/hm2,ZY处理的实际产量较CK、ZD和YD处理的增幅为4.83%~11.33%,且均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综上,紫云英还田+稻鱼共生能有效提高土壤肥力,从而促进当季水稻产量提高,是一种绿色、高效的培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云英还田 稻鱼共生 土壤养分 水稻产量
下载PDF
紫云英还田耦合稻鱼共生对双季水稻群体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7
作者 吕广动 黄璜 +6 位作者 王忍 梁玉刚 张印 马微微 陈璐 周晶 高静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4057-4067,共11页
为探究"紫云英还田+稻鱼共生"对水稻群体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试验以冬闲田-双季稻(CK)为对照,设置紫云英-双季稻(ZD)、冬闲田-双季稻+鱼(YD)、紫云英-双季稻+鱼(ZY)共4个处理,调查水稻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物质积累... 为探究"紫云英还田+稻鱼共生"对水稻群体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试验以冬闲田-双季稻(CK)为对照,设置紫云英-双季稻(ZD)、冬闲田-双季稻+鱼(YD)、紫云英-双季稻+鱼(ZY)共4个处理,调查水稻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物质积累与转运、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指数。结果表明:1)双季稻栽培期间,ZY处理较CK处理抽穗期的水稻叶面积指数分别增加了11.33%和50.26%,ZY处理较CK处理从分蘖期至抽穗期的光合势分别增加了12.30%~28.96%和24.00%~48.46%,ZY处理较CK处理从幼穗分化期至抽穗期的净同化率分别增加了25.46%和11.62%。2)YD、ZD、ZY处理均有效提高了双季稻地上部生物量,双季稻栽培期间,ZY处理的地上部生物量最高,为1607.70和1526.60 g·m^-2,早稻较CK、YD、ZD处理增加11.22%、8.81%、0.90%,晚稻较CK、YD、ZD处理增加14.34%、5.42%、5.78%。ZY处理在提高地上部生物量的同时,促进物质向穗部转移,各处理的双季稻收获指数以ZY处理最高,分别为0.58、0.59。3)ZY处理双季稻产量分别为6.68、7.15t·hm^-2,较CK、YD、ZD处理增产幅度达12.79%~17.99%、2.23%~11.72%、0.44%~14.95%,水稻的穗粒数是影响水稻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综上,YD、ZD、ZY处理可以有效提高和优化双季稻群体生长特性表现,进而促进双季稻水稻产量的增加,其中ZY处理效果优于YD、ZD处理,是一种绿色高效的耕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云英还田 稻鱼共生 双季稻 叶面积指数 地上部生物量 产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