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色谱柱极性对茯砖茶挥发性成分分析的影响
1
作者 郑雪雪 黄甜 +4 位作者 金友兰 晏玲玲 刘仲华 黄建安 李勤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5-116,共12页
为全面了解色谱柱极性对茯砖茶挥发性成分分析的影响,比较了3种不同极性的色谱柱(极性色谱柱HP-INNOWAX、中性色谱柱DB-35MS、非极性色谱柱HP-5MS)对茯砖茶挥发性成分分离鉴定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3种不同极性的色谱柱共鉴定出169种挥... 为全面了解色谱柱极性对茯砖茶挥发性成分分析的影响,比较了3种不同极性的色谱柱(极性色谱柱HP-INNOWAX、中性色谱柱DB-35MS、非极性色谱柱HP-5MS)对茯砖茶挥发性成分分离鉴定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3种不同极性的色谱柱共鉴定出169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共有挥发性成分29种。HP-INNOWAX、DB-35MS、HP-5MS分别鉴定出77、66、116种,其中特有挥发性成分分别为32、12、64种。从鉴定的化合物的质量分数来看,HP-INNOWAX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质量分数最高,占化合物总质量的43%,DB-35MS其次(31%),HP-5MS最低(26%)。3种不同极性的色谱柱在茯砖茶挥发性成分分析中各有优势,极性色谱柱HPINNOWAX对醇类物质的分离效果较好,中性色谱柱DB-35MS对酮类物质的分离效果较好,非极性色谱柱HP-5MS对碳氢类、酮类和醛类物质的分离效果较好。通过不同极性的色谱柱对茯砖茶的挥发性成分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香气组成,从而揭示茯砖茶独特的风味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砖茶 色谱柱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挥发性成分
下载PDF
不同类型白茶儿茶素、香气成分与感官品质比较 被引量:14
2
作者 王若娴 黄翔翔 +4 位作者 李勤 李娟 谭君 朱洺志 王坤波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15-321,共7页
白茶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微发酵茶,为探明不同类型白茶的品质差异,本研究选取了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新工艺白茶共10个白茶样品,分别进行了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儿茶素、气相色谱-质谱(GCMS)检测香气成分以及感官评价,并结合... 白茶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微发酵茶,为探明不同类型白茶的品质差异,本研究选取了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新工艺白茶共10个白茶样品,分别进行了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儿茶素、气相色谱-质谱(GCMS)检测香气成分以及感官评价,并结合方差分析和OPLS-DA等多元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白茶中儿茶素含量差异较大,贡眉的总儿茶素含量最高,寿眉最低,分别为66.84和32.66 mg/g,并且所有白茶共检测到50种香气物质,主要香气组分有正己醛、(E)-2-己烯醛、苯甲醛、芳樟醇及其氧化物(I、II)等。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等4种传统工艺白茶的香气组成和含量与新工艺白茶有明显差异,其中,(E)-2-戊烯醛、2-庚酮等8种香气成分在4种传统工艺白茶中大量存在,而在新工艺白茶中未检测出。通过多组分化学计量学分析发现,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与新工艺白茶的儿茶素和香气代谢物存在显著差异,而寿眉与新工艺白茶相差不大。本研究初步探明了不同类型白茶的品质差异,为白茶风味品质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茶 儿茶素 香气成分 差异代谢物 感官品质
下载PDF
“金花”菌分离鉴定及其对茯茶化学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冉莉莎 刘宝贵 +5 位作者 陈崇俊 唐倩 张樟 朱洺志 傅冬和 王坤波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CAS CSCD 2021年第5期91-98,共8页
从湖南茯茶中分离得到一株“金花”菌,将其命名为ACF-1。根据ACF-1培养特征、光学显微结构特征、电子显微结构特征及ITS区序列比对分析,以及基于β-微管蛋白(β-tubulin)、钙调蛋白(Calmodulin)和RNA聚合酶Ⅱ(RNA polymeraseⅡ)3个基因... 从湖南茯茶中分离得到一株“金花”菌,将其命名为ACF-1。根据ACF-1培养特征、光学显微结构特征、电子显微结构特征及ITS区序列比对分析,以及基于β-微管蛋白(β-tubulin)、钙调蛋白(Calmodulin)和RNA聚合酶Ⅱ(RNA polymeraseⅡ)3个基因序列的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最终将ACF-1鉴定为冠突曲霉菌(Aspergilluscristatus)。将ACF-1菌接种至灭菌黑毛茶进行茯茶散茶快速“发花”实验,分析其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未“发花”样品相比,“发花”样品的茶多酚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黄酮含量变化显著,分别下降11.3%、17.3%、11.9%和33.8%,说明“金花”菌参与了复杂的化学成分变化过程。本研究可为全面揭示茯茶风味品质形成机理提供新的依据,为“金花”菌的开发利用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突曲霉菌 鉴定 多基因比对 人工接种 化学成分
下载PDF
基于HS-SPME-GC-MS技术分析不同种类黑茶香气成分 被引量:10
4
作者 邓见田烨 晏美红 +4 位作者 尚铂昊 李亦龙 肖田 朱洺志 王坤波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378-386,共9页
为探究不同种类黑茶香气成分特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结合感官审评对茯砖茶、黑砖、藏茶、六堡茶、天尖等五种主... 为探究不同种类黑茶香气成分特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结合感官审评对茯砖茶、黑砖、藏茶、六堡茶、天尖等五种主要黑茶样品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五种黑茶的香气特征明显。茯砖茶主要香气轮廓为菌花香和陈香,六堡茶具有明显持久的槟榔香与陈香,藏茶具有持久的陈香,黑砖茶香气纯正,天尖具有持久的松烟香。五种黑茶样品的感官审评总分排序为藏茶(91.35)>茯砖茶(90.15)>黑砖(89.05)>六堡茶(88.85)>天尖(86.33);五种不同的黑茶共含有56个香气成分,不同种类黑茶在香气成分构成与含量上均有差异。五种黑茶样品的香气成分总含量排序为茯砖茶(6355.30μg/L)>藏茶(5858.73μg/L)>黑砖(5789.71μg/L)>天尖(4801.37μg/L)>六堡茶(3740.14μg/L)。根据多元统计分析以及香气活性值分析,发现1,2,3-三甲氧基苯对藏茶的陈香具有突出贡献。反,反-2,4-癸二烯醛、反,反-2,4-壬二烯醛、柠檬醛I、柠檬醛II、正己醛和水杨酸甲酯对茯砖茶的菌花香具有突出贡献,而1,2,3-三甲氧基苯则对茯砖茶的陈香具有突出贡献。(+)-雪松醇对六堡茶的槟榔香具有突出贡献。反,反-2,4-癸二烯醛、反,反-2,4-壬二烯醛、正己醛和植醇等对天尖的松烟香有突出贡献。苯乙醇、橙花叔醇II和氧化芳樟醇I等香气成分的综合作用形成了黑砖纯正的香气。本研究为探索不同种类黑茶的香气品质提供了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茶 香气成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香气活性值
下载PDF
黄金茶红茶加工过程中香气成分及其相关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7
5
作者 宫连瑾 薄佳慧 +4 位作者 张天天 孙红玉 陈义琴 裴若云 肖力争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04-209,共6页
为探究黄金茶红茶在萎凋、揉捻、发酵等加工工序中β-葡萄糖苷酶(β-glucosidase,β-GC)、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ADH)、脂肪氧合酶(lipoxygenase,LOX)和主要香气成分的动态变化,该研究以黄金茶一芽二叶为原料,按照红茶工艺进... 为探究黄金茶红茶在萎凋、揉捻、发酵等加工工序中β-葡萄糖苷酶(β-glucosidase,β-GC)、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ADH)、脂肪氧合酶(lipoxygenase,LOX)和主要香气成分的动态变化,该研究以黄金茶一芽二叶为原料,按照红茶工艺进行加工,测定其加工过程中β-GC、ADH、LOX的活性及香气组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β-GC、ADH、LOX 3种酶的活性均在萎凋工序中达到最高,随后在揉捻和发酵工序中持续下降;共检测到263种香气组分,包括53种醇、53种烯烃、70种烷烃、36种酯、14种酮、17种醛和20种其他类化合物,其中醇类和酯类物质的相对含量均远高于其他香气种类。此外,相对含量较高的香气组分有苯乙醇、香叶醇、反式-橙花叔醇、芳樟醇、水杨酸甲酯、(4 E)-4 E-己酸己酯、二氢猕猴桃内酯、苯甲醛、反-2-辛烯醛、庚二烯醛、β-环柠檬醛、α-法尼烯、(-)-α-荜澄茄油烯、顺茉莉酮、β-紫罗酮等,且黄金茶红茶香型可能属于芳樟醇及其氧化物主导型香型。该研究结果丰富了黄金茶红茶风味品质的化学基础理论,并为生产优质黄金茶红茶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金茶红茶 香气 Β-葡萄糖苷酶 脂肪氧合酶 醇脱氢酶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乌龙茶香气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被引量:17
6
作者 萧涵 周宇飞 +4 位作者 陈毅欣 胡腾飞 刘仲华 黄建安 李勤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44-351,共8页
为研究国内外乌龙茶香气研究领域的趋势及热点动态,以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为数据来源,运用CiteSpace软件对2002—2022年收录的307篇中文文献和124篇英文文献的年发文量、国家、作者、机构、期刊及研究热点与演变趋... 为研究国内外乌龙茶香气研究领域的趋势及热点动态,以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为数据来源,运用CiteSpace软件对2002—2022年收录的307篇中文文献和124篇英文文献的年发文量、国家、作者、机构、期刊及研究热点与演变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2018年以来,乌龙茶相关文献呈飞速增长趋势;研究最多的国家是中国、美国和日本;不同区域作者和机构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福建茶叶》和Food Chemistry是乌龙茶香气领域发文最多的期刊;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乌龙茶香气形成机制、提取方法、检测手段和香气物质的组成等方面。综上所述,通过可视化分析展示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可在乌龙茶加工生产、提升乌龙茶品质、种质创新为科研人员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龙茶香气 CITESPACE 研究热点 演变趋势 可视化分析
下载PDF
茯砖茶呈香挥发性物质及其来源 被引量:19
7
作者 蒋容港 黄燕 +3 位作者 金友兰 李永迪 黄建安 李勤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01-111,共11页
以茯砖茶及其分离出的“金花”菌体和去“金花”纯茶为研究对象,采用感官审评、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香气活力值分析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研究茯砖茶呈香挥发性物质及其来源。结果表明:茯砖茶特征香气是由“金花”菌体和去“... 以茯砖茶及其分离出的“金花”菌体和去“金花”纯茶为研究对象,采用感官审评、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香气活力值分析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研究茯砖茶呈香挥发性物质及其来源。结果表明:茯砖茶特征香气是由“金花”菌体和去“金花”纯茶中香气成分共同作用形成的,二者缺一不可。茯砖茶、“金花”菌体和去“金花”纯茶中共定量鉴定出59种挥发性成分,醇类和酯类化合物在茯砖茶和“金花”菌体中含量最高,而醇类和醛类化合物在去“金花”纯茶中含量最高,OAV分析显示其中16种挥发性成分为茯砖茶的呈香挥发性物质。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筛选出去“金花”纯茶和“金花”菌体中含量差异显著的7种呈香挥发性成分,包括去“金花”纯茶中富含的己醛和(E,E)-2,4-辛二烯醛主要贡献了茯砖茶的青草气属性,“金花”菌体中富含的苯甲醇、芳樟醇、雪松醇、1-辛稀-3-醇和水杨酸甲酯主要贡献了茯砖茶的花香、木香、蘑菇香和冬青香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砖茶 特征香气 呈香挥发性物质 香气来源
下载PDF
茯砖茶感官特征定量描述与风味轮构建 被引量:7
8
作者 朱艳 胡腾飞 +7 位作者 黄甜 郑雪雪 萧涵 晏玲玲 王超 刘仲华 黄建安 李勤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9,共9页
为探究茯砖茶的风味感官特征,采用感官特征定量描述分析(quantitative descriptive analysis,QDA)法对茯砖茶进行了研究。构建了茯砖茶风味轮,其中香气和滋味分为20个类别,共37个描述词。对16个重要的描述词设置了不同强度的定量参比样... 为探究茯砖茶的风味感官特征,采用感官特征定量描述分析(quantitative descriptive analysis,QDA)法对茯砖茶进行了研究。构建了茯砖茶风味轮,其中香气和滋味分为20个类别,共37个描述词。对16个重要的描述词设置了不同强度的定量参比样,建立了茯砖茶感官特征定量描述词汇表。运用几何平均值(M值)法及方差分析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筛选出主要的感官特征描述词,香气描述词包括陈香、木香、花香、甜香、烟香、酵气6个,滋味描述词包括醇正、苦、涩、甜、酸5个。使用这些描述词对茯砖茶进行感官特征定量描述分析,可以用于概括茯砖茶基本感官特征,能较好地区分茯砖茶样品间的风味感官特征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砖茶 感官特征 定量描述分析 风味轮 多元统计分析
下载PDF
基于代谢组学分析工夫红茶发酵过程中代谢物的变化 被引量:8
9
作者 宫连瑾 薄佳慧 +5 位作者 杜哲儒 李瑾 孙红玉 陈义琴 裴若云 肖力争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8-16,共9页
以保靖黄金茶为原料,按照工夫红茶工艺进行加工,采用基于代谢组学的液质联用技术(LC-MS/MS)对发酵过程中的茶样进行检测,分析工夫红茶发酵过程中代谢产物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发酵过程中,茶叶中代谢物呈现规律性动态变化;共筛选到49... 以保靖黄金茶为原料,按照工夫红茶工艺进行加工,采用基于代谢组学的液质联用技术(LC-MS/MS)对发酵过程中的茶样进行检测,分析工夫红茶发酵过程中代谢产物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发酵过程中,茶叶中代谢物呈现规律性动态变化;共筛选到493种差异代谢物,且这些差异代谢物的变化趋势以发酵2 h为节点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发酵前期和发酵后期。发酵前期代谢物变化明显,物质代谢活跃,而发酵后期差异代谢物明显少于发酵前期,物质代谢减弱,且整个发酵过程中上调的差异代谢物数量均大于下调的差异代谢物数量;此外,对鉴定出的90种差异代谢物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红茶发酵过程中呈涩味的代谢物下调表达,可溶性糖、茶黄素类呈甜醇、鲜爽滋味的代谢物显著上调表达。本实验为探究工夫红茶发酵过程中的物质代谢调控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夫红茶 发酵 代谢物 代谢组学
下载PDF
不同产地金花白茶滋味代谢物组成及差异分析
10
作者 孙红玉 陈义琴 +3 位作者 石琳琳 罗娟 赵楠楠 肖力争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177-184,共8页
为改进金花白茶的品质,采用福建政和、湖南汝城和云南景谷的白茶原料经相同加工工艺得到金花白茶样品,基于感官审评、代谢组学分析并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探究不同产地原料制成的金花白茶滋味物质组成的差异与特点。结果表明,政和原... 为改进金花白茶的品质,采用福建政和、湖南汝城和云南景谷的白茶原料经相同加工工艺得到金花白茶样品,基于感官审评、代谢组学分析并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探究不同产地原料制成的金花白茶滋味物质组成的差异与特点。结果表明,政和原料加工的金花白茶茶汤中菌花香明显,汝城金花白茶汤带花香,景谷金花白茶的茶汤更顺滑且汤色最深。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结合与茶叶品质密切相关的成分进行分析,共筛选出差异代谢物149个,三者共有差异代谢物4个,重要呈味代谢物79个,3种金花白茶在黄酮类、氨基酸类和糖类化合物中都有明显的区分,其中政和金花白茶的差异代谢物种类最多且呈甜味物质的相对含量较高,汝城金花白茶中呈涩味的儿茶素类物质和呈鲜、甜味的氨基酸类物质相对含量较高,景谷金花白茶中具收敛性涩味的黄酮苷类物质相对含量较高。检测到的多种代谢物可以为不同金花白茶的品质分析及功能成分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花白茶 冠突散囊菌 品种 滋味 代谢组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