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3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茯砖茶氟溶出动力学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李珍 刘仲华 +1 位作者 黄建安 施玲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10-112,116,共4页
利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研究了茯砖茶在不同冲泡时间、茶水比、冲泡次数及茶叶粒度条件下的氟溶出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茯砖茶氟溶出率与煮熬(或冲泡)时间之间呈对数函数曲线相关;茶水比越小,茯砖茶氟溶出率越高,茶水比越大,氟溶出率越低... 利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研究了茯砖茶在不同冲泡时间、茶水比、冲泡次数及茶叶粒度条件下的氟溶出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茯砖茶氟溶出率与煮熬(或冲泡)时间之间呈对数函数曲线相关;茶水比越小,茯砖茶氟溶出率越高,茶水比越大,氟溶出率越低;茯砖茶氟溶出率与煮熬(或冲泡)次数呈指数函数曲线相关;随着冲泡次数增多,茯砖茶氟溶出率显著减小,氟大部分在第一泡中溶出,此后溶出率呈逐步下降趋势,煮熬法与冲泡法均如此;茶叶粒度越小,越有利于茯砖茶氟的溶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砖茶 溶出率
原文传递
湖南紧压型黑茶与原料茶香气差异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杨丽玲 陈金华 +3 位作者 陈慧 黄建安 龚雨顺 李适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305-312,共8页
为探究紧压型黑茶与原料茶的香气差异,通过感官审评与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陈化后的湖南4种紧压黑茶及其原料茶的风味品质和香气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原料茶相比,紧压型成品茶香气中的松烟香和粗、青、... 为探究紧压型黑茶与原料茶的香气差异,通过感官审评与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陈化后的湖南4种紧压黑茶及其原料茶的风味品质和香气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原料茶相比,紧压型成品茶香气中的松烟香和粗、青、酸等杂异气减弱,香气浓度更高、更持久,陈纯感明显;(E,Z)-2,4-庚二烯醛、2,3,5,6-四甲基吡嗪、醋酸等15种不愉悦香气成分含量降低,(E,E)-2,4-庚二烯醛、藏红花醛、丁基羟基甲苯等11种愉悦型香气属性成分含量升高;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模型分析表明:醋酸、2-丁基-1-辛醇、1,2,3-三甲基苯、(Z)-2-癸烯醛、芳樟醇、辛醇、α-松油醇、3-十三烷酮、(E,Z)-2,6-壬二烯醇、苯乙醇10种成分是区分紧压型黑茶和原料茶的潜在特征香气成分。这些研究结果可为揭示湖南黑茶品质形成机理及黑茶产品的创新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紧压型黑茶 原料茶 香气差异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下载PDF
安化黑茶产品及其加工技术
3
作者 李适 黄建安 +1 位作者 王伟 刘仲华 《中国茶叶》 2024年第2期1-6,共6页
安化黑茶是中国黑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新产品开发、工艺及装备创新方面取得众多突破。文章分别从安化黑茶的产品类别、传统加工技术、加工技术及装备创新几个维度介绍安化黑茶产品和加工工艺的基本情况及最新研究进展。针对安化... 安化黑茶是中国黑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新产品开发、工艺及装备创新方面取得众多突破。文章分别从安化黑茶的产品类别、传统加工技术、加工技术及装备创新几个维度介绍安化黑茶产品和加工工艺的基本情况及最新研究进展。针对安化黑茶产品及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旨在为安化黑茶突破产业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化黑茶 产品 加工技术 创新
下载PDF
湖南红茶特征滋味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27
4
作者 银霞 张曙光 +6 位作者 黄静 包小村 周凌云 戴伟东 赵琛杰 黄建安 刘仲华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0-150,151-158,共2页
为全面了解湖南红茶特征滋味化学成分,本研究选取了湖南红茶代表性样品和典型外省样品,采用电子舌及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技术对红茶样品滋味进行评定及化学成分检测,并通过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可视化模式识... 为全面了解湖南红茶特征滋味化学成分,本研究选取了湖南红茶代表性样品和典型外省样品,采用电子舌及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技术对红茶样品滋味进行评定及化学成分检测,并通过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可视化模式识别方法比较了不同嫩度等级和不同滋味类型湖南红茶化学成分的特征差异。结果表明:(1)糖组分总量、葡萄糖、麦芽糖、茶多酚、茶褐素、氨基酸组分总量、鲜味氨基酸、茶氨酸、茶黄素等含量可作为区分湖南红茶和外省红茶的主要滋味成分,其中糖组分总量、葡萄糖、麦芽糖、茶黄素等含量湖南红茶显著高于外省红茶。(2)一级湖南红茶茶汤中滋味化合物含量普遍较低,除氨基酸、茶褐素外,其他主要滋味成分均显著低于二级茶样;二级湖南红茶茶汤中滋味化合物在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茶黄素、茶红素等含量上表现突出;三级湖南红茶以儿茶素组分总量、糖类化合物、茶黄素、茶红素等成分含量相对较高,以茶多酚、氨基酸、茶褐素等成分含量相对较低。(3)"甘鲜味"茶汤中咖啡碱、儿茶素组分总量、非酯型儿茶素、EGC、茶黄素显著低于"略苦(浓)"茶汤。该研究结果可为湖南红茶产品的分类鉴别和滋味品质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红茶 滋味 化学成分 主成分分析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下载PDF
基于肝脏转录组学探究发花红茶降血糖作用的潜在机制
5
作者 曾鸿哲 彭丽媛 +7 位作者 万丽玮 刘昌伟 方雯雯 王阔飞 张欣仪 文帅 黄建安 刘仲华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45-656,共12页
EGCG作为茶叶中保护血糖稳态的主要活性成分,发花红茶中的EGCG等低分子量多酚含量极低,并且少见发花红茶的降血糖作用研究。为探究发花红茶的降血糖作用及潜在机制,采用自发性高血糖GK大鼠,给予280 mg·kg^(-1)发花红茶提取物(相当... EGCG作为茶叶中保护血糖稳态的主要活性成分,发花红茶中的EGCG等低分子量多酚含量极低,并且少见发花红茶的降血糖作用研究。为探究发花红茶的降血糖作用及潜在机制,采用自发性高血糖GK大鼠,给予280 mg·kg^(-1)发花红茶提取物(相当于人体每日饮用9 g发花红茶)灌胃干预,检测其对高血糖大鼠体重、血糖稳态、血糖稳态相关调控因子、糖尿病并发症以及肝脏转录谱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发花红茶能够明显降低高血糖大鼠的空腹血糖值、随机血糖值;改善高血糖大鼠糖代谢异常现象,保护高血糖大鼠的血糖稳态;减轻高血糖大鼠糖尿病并发症损伤。此外,转录组学分析表明,发花红茶的降血糖作用可能与调控肝脏Gck、Pklr、Pkm等基因的表达密切相关。本研究发现发花红茶可作为一种潜在的降血糖功能饮品,为发花红茶等发酵茶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 降血糖 糖尿病并发症 转录组 GK大鼠
下载PDF
盈江大理种芽孢茶感官品质及滋味化学成分分析
6
作者 李家锋 李国萍 +2 位作者 欧阳建 王彬 朱海燕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339-347,共9页
为了探究盈江野生古茶树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价值,选取盈江县大理种芽孢茶的代表性样品(芽孢白茶和芽孢红茶),以典型云南省样品(云南白茶和滇红金芽)作为对照,采用感官审评和化学成分检测比较样品之间滋味化学成分的差异,结合滋味活度值(ta... 为了探究盈江野生古茶树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价值,选取盈江县大理种芽孢茶的代表性样品(芽孢白茶和芽孢红茶),以典型云南省样品(云南白茶和滇红金芽)作为对照,采用感官审评和化学成分检测比较样品之间滋味化学成分的差异,结合滋味活度值(taste activity value,TAV)分析样品关键滋味成分。结果表明:在感官审评中,芽孢白茶和芽孢红茶外形独特似笋状,滋味品质均优于对照茶样云南白茶和滇红金芽。化学成分检测结果表明,芽孢白茶滋味化学成分含量普遍较低,除可溶性糖含量较高达9.45%以外,其它成分均显著低于云南白茶(P<0.05);芽孢红茶的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甜味氨基酸等滋味化学成分含量较高,显著高于滇红金芽(P<0.05),其中可溶性糖含量高达20.37%,而茶多酚、咖啡碱、酯型儿茶素等含量相对较低,其中茶多酚含量低至6.98%,呈现低酚氨比、高糖咖比的特征,与感官审评结果相符。TAV分析表明,关键成分中的苦涩味化学成分儿茶素组分、咖啡碱以及部分氨基酸对芽孢白茶和芽孢红茶的贡献低于对照茶样。由此可见,盈江芽孢茶滋味化学成分含量与云南省对照样品相比存在较大差异,品质优异,大理种野生古茶树资源具有较高的开发与利用价值,尤其宜制红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芽孢茶 大理茶 感官审评 滋味化学成分 滋味活度值
下载PDF
茶树炭疽病菌拮抗链霉菌的筛选及其抑菌特性研究
7
作者 张玉丹 谭琳 +6 位作者 刘仲华 肖敦根 邓玉莲 李桂花 黄虹 杨学宇 胡秋龙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3-298,共16页
茶炭疽病菌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是引起茶树炭疽病的重要致病菌,为获得对C.camelliae具有拮抗作用的链霉菌,采用稀释涂布法和平板对峙法从茶园生境中分离筛选出对其具有明显拮抗作用的链霉菌菌株,并结合形态学观察、生理... 茶炭疽病菌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是引起茶树炭疽病的重要致病菌,为获得对C.camelliae具有拮抗作用的链霉菌,采用稀释涂布法和平板对峙法从茶园生境中分离筛选出对其具有明显拮抗作用的链霉菌菌株,并结合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和16 S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其进行种属鉴定;开展基于链霉菌菌株的抗菌谱测定、茶炭疽病菌菌丝生长抑制试验和孢子萌发抑制试验;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无菌发酵滤液对茶炭疽病菌的抑菌活性及其抑菌活性稳定性,并测定其产胞外降解酶能力、抗菌物质合成基因、挥发性与非挥发性代谢物抑菌活性。结果表明,筛选获得一株对茶炭疽病菌C.camelliae具有良好抑菌效果的菌株XS-4,对茶炭疽病菌的平板抑制效果为76.42%;结合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 SrRNA基因序列分析,将菌株XS-4鉴定为多产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polychromogenes);菌株XS-4对其他8种植物病原菌均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抗菌性能具有广谱性。扫描电镜结果表明,菌株XS-4能抑制茶炭疽病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抑制试验发现,拮抗菌XS-4发酵液能抑制茶炭疽病菌的孢子萌发,抑制率为62.48%;菌株XS-4的最佳发酵培养基为KMB培养基,在KMB培养基中培养7 d所产生的抑菌活性物质对茶炭疽病菌的抑菌效果最好;其无菌发酵滤液对温度、酸碱度、紫外照射、蛋白酶均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菌株XS-4的非挥发性代谢物对茶炭疽病菌的抑菌活性较好,抑菌率达81.92%;菌株XS-4具有产生淀粉水解酶、蛋白酶、β-1,3-葡聚糖酶、纤维素酶的能力;菌株XS-4具有产生抗菌物质的pks-Ⅰ及pks-Ⅱ基因。综上所述,菌株XS-4在茶树炭疽病生物防治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炭疽病菌 链霉菌 抑菌效果 稳定性 抗菌基因
下载PDF
金花白茶对高脂饮食小鼠的减肥作用
8
作者 刘振云 柯菀萍 +6 位作者 周汐芮 李孟华 薄佳慧 叶兴妹 刘仲华 肖力争 林勇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0-362,共13页
为探究金花白茶对高脂饮食小鼠的减肥作用,选用金花白茶为材料,以未发花白茶为对照,进行茶叶主要理化成分含量检测,并建立小鼠肥胖模型,给予400 mg·kg^(-1)金花白茶及白茶水提取物灌胃干预,定期记录小鼠体重,进行肥胖相关指标的测... 为探究金花白茶对高脂饮食小鼠的减肥作用,选用金花白茶为材料,以未发花白茶为对照,进行茶叶主要理化成分含量检测,并建立小鼠肥胖模型,给予400 mg·kg^(-1)金花白茶及白茶水提取物灌胃干预,定期记录小鼠体重,进行肥胖相关指标的测定及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显示,白茶发花后黄酮和茶褐素含量明显上升,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茶黄素及茶红素含量显著下降,儿茶素组分中仅表儿茶素含量出现显著的上升。金花白茶能有效抑制高脂饮食小鼠的体质量增长,降低其肝脏和白色脂肪指数,减轻炎症及氧化应激,保护肝脏及肠道的结构完整性及功能。与未发花白茶相比,金花白茶在降低小鼠血脂含量及炎症因子水平上效果更佳,推测是由于冠突散囊菌的大量繁殖及黄酮、表儿茶素、茶褐素等物质含量上升所致;而在缓解肝脏氧化应激方面效果不如白茶,推测是发花后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大量减少所致。试验结果表明,金花白茶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模型小鼠有明显的减肥效果,发花工艺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白茶的降脂减肥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花白茶 白茶 发花工艺 降脂减肥
下载PDF
茯砖茶感官特征分析及其产地判别模型构建研究
9
作者 邓岳朝 邹卓扬 +5 位作者 李月 陈益能 周跃斌 沈程文 陈历清 方逵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22-631,643,共11页
为客观准确地评价不同产地茯砖茶感官特征品质,结合感官审评、化学组分检测、化学计量学等研究茯砖茶感官品质特征及不同产地茯砖茶判别模型构建。结果表明:湖南、浙江、陕西等19个茯砖茶因原料物质基础的不同其感官品质有非常明显的差... 为客观准确地评价不同产地茯砖茶感官特征品质,结合感官审评、化学组分检测、化学计量学等研究茯砖茶感官品质特征及不同产地茯砖茶判别模型构建。结果表明:湖南、浙江、陕西等19个茯砖茶因原料物质基础的不同其感官品质有非常明显的差异。其中,茯砖茶滋味得分(taste score, TS)与咖啡碱(caffeine, CAF)、水浸出物(water leachate, WL)、儿茶素(catechin, CAT)和表儿茶素(epicatechin, EC)呈现出显著相关性,其相关系数(P<0.05)分别为0.81、0.62、0.55、0.50。同时,基于化学组分的主成分(PCA)表明,前4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9.48%,并以前4个主成分的线性回归方程和贡献率构建了茯砖茶感官品质综合评价模型与产地判别模型。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A-DA)显示,19个不同产地的茯砖茶样品被明显地划分为3组,评价模型对不同产地茯砖茶识别度较高。采用交叉验证法对模型进行验证,模型对自变量的拟合指数(R~2X)为0.879,对因变量的拟合指数(R~2Y)为0.992,预测指数(Q^(2))为0.53。经OPLS-DA共识别出6种预测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大于1的差异指标,其中茶多酚(tea polyphenols, TPP)、可溶性糖(soluble sugar, SS)、CAF、WL为茯砖茶感官特征标志性差异品质成分。结果表明,应用感官审评、化学组分检测、化学计量学等方法可以实现茯砖茶感官特征及其不同产地茯砖茶的快速、准确判别,同时也为茯砖茶感官特征及其不同产地判别提供一种新的参考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砖茶 感官特征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模型构建
下载PDF
茶树花的功能成分及相关产品研究进展
10
作者 李红蝶 肖田 +5 位作者 李亦龙 尚铂昊 刘仲华 黄建安 王坤波 朱洺志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117-123,共7页
茶树花作为茶树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副产物,具有丰富的保健功能成分和研究利用价值。中国是茶叶大国,茶树花资源丰富且开发潜力巨大。茶树花中存在丰富的保健功能成分,且与茶叶相似,对茶树花进行系统开发利用有助于增加茶农和茶企业的经济... 茶树花作为茶树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副产物,具有丰富的保健功能成分和研究利用价值。中国是茶叶大国,茶树花资源丰富且开发潜力巨大。茶树花中存在丰富的保健功能成分,且与茶叶相似,对茶树花进行系统开发利用有助于增加茶农和茶企业的经济收益,实现“变废为宝”进一步提高茶产业的附加值,为茶农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本文主要是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收集、整理并分析近几年茶树花的研究和开发利用现状。从茶树花资源角度出发,对其生化成分的提取及近年茶树花产品开发利用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茶树花资源的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对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和经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花 功能成分 茶树花产品 综合利用
原文传递
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嗅闻仪-质谱仪结合气味活力值鉴定槟榔香六堡茶关键香气物质
11
作者 陈国和 胡腾飞 +5 位作者 王乐涯 欧行畅 李勤 黄建安 刘仲华 王超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71-277,共7页
为了探究六堡茶槟榔香风味构成的关键香气物质,该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气相色谱-嗅闻仪-质谱仪(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mass spectrometry,GC-O-MS)和气味活力值(odor ... 为了探究六堡茶槟榔香风味构成的关键香气物质,该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气相色谱-嗅闻仪-质谱仪(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mass spectrometry,GC-O-MS)和气味活力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分析槟榔香六堡茶气味化合物组成,筛选其中的关键香气物质。经GC-O-MS分析,从槟榔香六堡茶样品中嗅闻、鉴定出37种气味化合物,气味强度(odor intensity,OI)中等及以上的化合物为19种,其中二氢-β-紫罗兰酮、β-紫罗兰酮、β-芳樟醇、雪松醇和1,2,3-三甲氧基苯展现出了较高的香气强度。在GC-O-MS分析的基础上,采用OAV法进一步分析,发现槟榔香六堡茶中OAV≥1的气味化合物有18种,其中,二氢-β-紫罗兰酮、β-紫罗兰酮、苯乙醇、脱氢二氢-β-紫罗兰酮、(E,Z)-2,6-壬二烯醛、β-芳樟醇、癸醛和1,2,3-三甲氧基苯的OAV≥50,可以说明这些化合物对槟榔香六堡茶整体香气形成贡献度较大。通过比较GC-O-MS和OAV分析,2种分析方法筛选槟榔香六堡茶关键香气物质的结果基本一致,该研究为六堡茶陈化过程中“槟榔香”的形成提供理论依据以及对于定向加工“槟榔香”六堡茶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堡茶 槟榔香 关键香气物质 气相色谱-嗅闻仪-质谱 气味活力值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微波降解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制备表没食子儿茶素工艺
12
作者 谷家佑 陈婕 肖文军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281-288,共8页
目的 响应面法优化微波降解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EGCG)制备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 EGC)工艺。方法 本研究以EGCG溶液为原料,运用微波加热降解EGCG制备EGC,通过梯度设置EGCG浓度、微波处理时... 目的 响应面法优化微波降解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EGCG)制备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 EGC)工艺。方法 本研究以EGCG溶液为原料,运用微波加热降解EGCG制备EGC,通过梯度设置EGCG浓度、微波处理时长、微波强度3个工艺参数,进行单因素实验、响应面分析及最佳工艺组合验证实验,优化确定EGCG微波降解制备EGC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 综合单因素实验及响应面分析,得到的最佳微波降解参数为:EGCG质量浓度6.25 mg/mL、微波处理时长3.5 min、微波强度为400 W,且运用响应面法建立了EGC得率与EGCG质量浓度、微波处理时长、微波强度的二次多元方程模型,模型中EGC得率最高可达62.08%。对最佳微波降解工艺参数进行验证实验,EGC得率为63.54%,与模型预测值接近。结论 微波降解EGCG制备EGC的方法具有操作简单、EGC得率稳定性高的优势,具备投入工业生产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表没食子儿茶素 微波降解 响应面法 得率
原文传递
基于CiteSpace的黑茶研究现状可视化分析
13
作者 张旭雯 刘岁 +4 位作者 赵锦琦 杨亚 葛炳钢 王坤波 傅冬和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97-406,共10页
黑茶是最受欢迎的茶类之一,为梳理黑茶研究进程,本文利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基于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核心集合,筛选出的3436篇中文文献和617篇英文文献,对... 黑茶是最受欢迎的茶类之一,为梳理黑茶研究进程,本文利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基于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核心集合,筛选出的3436篇中文文献和617篇英文文献,对作者、关键词、研究机构、国家以及发表期刊等信息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黑茶文献数量呈上升趋势,中文研究早于英文研究,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福建茶叶》和《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分别是发表黑茶文献最多的中英文期刊;黑茶研究形成了多个研究团体,学者代表有刘仲华、吕才有、周红杰等;研究机构主要为各大农业院校和茶叶研究所,其中,研究成果较深入的机构是云南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和安徽农业大学;黑茶研究领域中,我国是影响力最大的国家,其次为美国和日本;中文研究侧重于黑茶品质形成机理、微生物、香气成分等方面,英文研究更关注黑茶的药理研究。黑茶对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代谢疾病的干预功效研究仍是未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茶 CITESPACE 文献计量学 科学知识图谱
下载PDF
盈江大理茶种与凤庆大叶种芽茶香气差异分析
14
作者 李国萍 李家锋 朱海燕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81-291,共11页
为探究云南盈江大理茶种与凤庆大叶种芽茶香气的组成和差异,本研究通过感官审评、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的方法,对盈江大理茶... 为探究云南盈江大理茶种与凤庆大叶种芽茶香气的组成和差异,本研究通过感官审评、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的方法,对盈江大理茶种芽茶(通常称为芽孢茶,记为芽孢红茶YBH,芽孢白茶YBB)及凤庆大叶种芽茶(记为凤庆红茶FQH,凤庆白茶FQB)的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和分析。HS-SPME-GC-MS检测结果表明:4个茶样共检测出16类共616种挥发性代谢物;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模型(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分析表明:两个品种的红茶对比中,YBH检测到8种特有差异代谢物,FQH检测到7种;两个品种的白茶的对比中,YBB检测到3种特有差异代谢物,FQB中检测到4种;主要特征差异挥发性代谢物的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评估表明:(Z)-癸-2-烯醛和香叶醇是区分盈江大理茶种芽孢茶和凤庆大叶种的潜在特征香气,(Z)-癸-2-烯醛(OAV>100)是盈江大理茶种芽孢茶的重要香气成分,推测大马士酮(OAV>1)是YBH产生浓郁花果香的关键物质,己酸和乙酸芳樟酯可能是YBB呈自然清花香的主要物质;β-紫罗兰酮(OAV>10)是凤庆大叶种的重要香气成分,推测苯乙醛(OAV>1)是FQH呈花香的主要物质,(Z)-癸-2-烯醛和己酸是FQB呈花香和毫香的主要物质。综上所述,盈江大理茶种芽孢茶的香气成分较对照品种丰富且YBH香气更馥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理茶种 芽茶 凤庆大叶种 香气分析 气味活度值
下载PDF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与L-茶氨酸对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活性的体外协同作用
15
作者 杨悦 刘梦圆 肖文军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260-265,共6页
目的探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与L-茶氨酸对乙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ADH)和乙醛脱氢酶(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ALDH)活性的体外协同作用。方法设置不同浓度及组分,以0μg/mL实验组... 目的探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与L-茶氨酸对乙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ADH)和乙醛脱氢酶(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ALDH)活性的体外协同作用。方法设置不同浓度及组分,以0μg/mL实验组为对照,先后进行单因素实验和最优组合验证实验,通过对ADH、ALDH活性的检测,确认EGCG、L-茶氨酸不同剂量的解酒效果并探究其最佳配比。结果单因素实验中,样品质量浓度为200、300μg/mL实验组相较于0μg/mL浓度组,随着EGCG和L-茶氨酸的添加,ADH和ALDH活性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最优组合验证实验中,11组不同配比组合物对ADH和ALDH活性均具有促进作用,且协同组比单因素组激活效果要更好。其中,当配比组合物为7:3时,ADH、ALDH的活性最高。结论EGCG、L-茶氨酸解酒组合物最佳配比为7:3时ADH与ALDH活性最高,研究结果为EGCG、L-茶氨酸组合物用于抗醉酒药物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L-茶氨酸 乙醇脱氢酶 乙醛脱氢酶 协同作用
原文传递
茶树响应高温胁迫下生理生化和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林俊铭 赵体跃 +2 位作者 黄翔翔 赵剑 王坤波 《中国茶叶》 2024年第3期26-31,共6页
茶树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具有喜温、喜湿、喜阴的生态特性。然而,高温胁迫会影响茶树的生长发育,显著降低茶叶的产量和品质。文章综述了高温胁迫对茶树生理及重要次生代谢产物(儿茶素、茶氨酸、咖啡碱)影响的研究进展,并阐述了茶树... 茶树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具有喜温、喜湿、喜阴的生态特性。然而,高温胁迫会影响茶树的生长发育,显著降低茶叶的产量和品质。文章综述了高温胁迫对茶树生理及重要次生代谢产物(儿茶素、茶氨酸、咖啡碱)影响的研究进展,并阐述了茶树响应高温的分子机制,以期为提高茶树栽培措施和选育耐热茶树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高温 响应 次生代谢 热休克转录因子
下载PDF
茯茶“散茶发花”加工前后差异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9
17
作者 黄浩 赵熙 +6 位作者 黄怀生 银霞 粟本文 钟兴刚 黄建安 郑红发 刘仲华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7-37,共11页
以乌龙茶(大红袍)、红茶、绿茶、黑茶(天尖茶原料、金湘益茯砖茶原料)为加工原料,运用"散茶发花"技术,加工制得不同茶类散装茯茶制品。本研究以不同性质茶叶的"发花"(真菌固体发酵)前后茶样作为研究对象,将"发... 以乌龙茶(大红袍)、红茶、绿茶、黑茶(天尖茶原料、金湘益茯砖茶原料)为加工原料,运用"散茶发花"技术,加工制得不同茶类散装茯茶制品。本研究以不同性质茶叶的"发花"(真菌固体发酵)前后茶样作为研究对象,将"发花"前后的茶样经HPLC图谱叠加比对分析,寻找"发花"前后主要新增差异化学成分,同时运用制备色谱制备目标差异化学成分,并经HR-MS和NMR技术对其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在本研究的分离条件下,不同性质的5种茶叶原料经相同"发花"处理后,各组形成的差异化学成分基本表现一致,其中选取分离、鉴定的两种新增差异化学成分均为黄酮醇化合物,分别是槲皮素和山奈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茶 散茶发花 新增差异化学成分 黄酮类化合物 槲皮素 山奈酚
下载PDF
毛栓菌多酚氧化酶酶学性质及茶黄素的酶促合成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李适 刘仲华 +2 位作者 黄建安 王坤波 施玲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26-330,共5页
研究从毛栓菌中分离得到的多酚氧化酶(PPO)用于茶黄素的体外氧化制备。结果表明毛栓菌胞外PPO较适的反应温度范围在28—36℃之间;最适pH值为5.2;恒温反应30min内均表现出较高的活性和稳定性;50%的硫酸铵可以沉淀粗酶液中96.0%... 研究从毛栓菌中分离得到的多酚氧化酶(PPO)用于茶黄素的体外氧化制备。结果表明毛栓菌胞外PPO较适的反应温度范围在28—36℃之间;最适pH值为5.2;恒温反应30min内均表现出较高的活性和稳定性;50%的硫酸铵可以沉淀粗酶液中96.0%的PPO。将毛栓菌PPO加入到儿茶素反应液中进行双液相反应,可得到10.19%的茶黄素,与茶鲜叶来源的PPO相比,毛栓菌PPO制备茶黄素的总含量偏低,但其中TF-3-G的比例较高,达到总茶黄素的68.10%,占脂型茶黄素总量的92.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黄素 多酚氧化酶 毛栓菌 酶促合成
下载PDF
研究型实验室耗材采购与管理的思考 被引量:29
19
作者 谭斌 黄建安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2008年第3期154-156,共3页
目前高校实验室在试验耗材采购管理过程普遍不被重视,同时存在品质与价格取向的矛盾及耗材采购与使用的脱节、存储分散、监管困难和废弃物处理不当等诸多问题。在耗材采购过程中通过提高管理意识、改进管理方法、创新管理模式等措施,以... 目前高校实验室在试验耗材采购管理过程普遍不被重视,同时存在品质与价格取向的矛盾及耗材采购与使用的脱节、存储分散、监管困难和废弃物处理不当等诸多问题。在耗材采购过程中通过提高管理意识、改进管理方法、创新管理模式等措施,以实现提高管理效率、降低采购成本、减少资源浪费、保护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室 耗材 采购 管理 研究型实验室
下载PDF
茯砖茶发花微生物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赵仁亮 谭吉慧 +2 位作者 卢秦华 吴丹 朱旗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0-168,共9页
在探明湖南省冬夏两季茯砖茶发花期间真菌种群的生长特性及演替规律的基础上,试验对分离鉴定的27株真菌微生物开展了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温度等生物学特性研究,探讨不同菌株菌丝生长及产孢的情况.结果表明,所有的发花微生物均能在... 在探明湖南省冬夏两季茯砖茶发花期间真菌种群的生长特性及演替规律的基础上,试验对分离鉴定的27株真菌微生物开展了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温度等生物学特性研究,探讨不同菌株菌丝生长及产孢的情况.结果表明,所有的发花微生物均能在茶汁培养基上生长,在不同碳、氮源的培养基上以单糖、二糖和有机氮源为碳、氮源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较快且利于产孢,发花微生物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30℃,超过30℃或低于25℃将会抑制生长.但不同发花微生物个体之间又存在着-定差别,表明不同季节茯砖茶发花微生物的种类和演变规律与发花微生物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存在着紧密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砖茶 发花微生物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