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南出土滑石猪的考古学观察
1
作者 杨慧婷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48,共12页
湖南古墓随葬滑石猪时代较早、数量亦多。其分布范围遍及湘江、沅水和澧水流域,流行时间从西汉早期延续至隋唐时期,类别形制存在写实与抽象两种风格,每个阶段又各有特色和演变。其在湖南盛行的背景和意义主要有三:一是当地铁器化进程的... 湖南古墓随葬滑石猪时代较早、数量亦多。其分布范围遍及湘江、沅水和澧水流域,流行时间从西汉早期延续至隋唐时期,类别形制存在写实与抽象两种风格,每个阶段又各有特色和演变。其在湖南盛行的背景和意义主要有三:一是当地铁器化进程的加速和采矿业、手工业的进步,为滑石矿的大量开采和滑石器的广泛制作提供了条件;二是西汉以降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养猪业的发展,推动了猪形明器的出现和传播;三是远古以来葬猪习俗和崇猪信仰的传承与流变,赋予了滑石猪丰富多元的丧葬寓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石猪 湖南 汉唐 丧葬 信仰
下载PDF
湖南博物院文物保护风险预控系统建设与应用——以古尸保存室和湖南人C展厅温湿度的监测与控制为例
2
作者 蔺朝颖 刘亮 +4 位作者 董鲜艳 周游 张洁 张弓野 肖攀 《湖南省博物馆馆刊》 2022年第1期588-602,共15页
湖南博物院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文物保护风险预控系统,该系统分为文物保存环境无线实时监测系统、文物保存环境调控系统与本体监测系统三部分。以古尸保存室与湖南人C展厅温湿度的监测与控制为例,通过建立文物保存环境无线实时监测系统和... 湖南博物院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文物保护风险预控系统,该系统分为文物保存环境无线实时监测系统、文物保存环境调控系统与本体监测系统三部分。以古尸保存室与湖南人C展厅温湿度的监测与控制为例,通过建立文物保存环境无线实时监测系统和文物保存环境调控系统,并利用系统反馈的信息,发现了古尸保存室上部保温层材料出现了破损,湖南人C厅展柜内微环境的湿度波动受到展柜外环境的较大影响,导致了文物反复发霉的问题。后续通过提质改造,古尸保存室和湖南人C厅展柜内存在的问题得以解决,且发现展柜气密性对维持展柜内微环境的平稳很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物保护风险预控系统 温度 湿度 监测 控制 气密性
原文传递
几件湖南汉墓出土的琥珀制品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刘琦 张艳华 +2 位作者 李星枰 覃璇 李青会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 CAS 2023年第4期146-157,共12页
琥珀作为一类珍贵的材料,自汉代起已在文献中被广泛记载,中国境内汉墓出土数量可观的琥珀文物。现一般认为汉代的琥珀制品及其原材料应来自欧洲(波罗的海)和缅甸,故琥珀及其制品被认为是汉代中外物质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证之一,但目前使... 琥珀作为一类珍贵的材料,自汉代起已在文献中被广泛记载,中国境内汉墓出土数量可观的琥珀文物。现一般认为汉代的琥珀制品及其原材料应来自欧洲(波罗的海)和缅甸,故琥珀及其制品被认为是汉代中外物质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证之一,但目前使用科技方法对古代琥珀的检测分析依然有限。本文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对几件出土于湖南(湘中和湘南地区)汉墓的琥珀珠饰进行表征,发现大多数珠饰应是采用缅甸琥珀制作,一件双胜佩使用典型的波罗的海琥珀制成。琥珀文物在埋葬和保存中会产生劣化,不同程度的劣化和生成的次生产物会对琥珀红外光谱特征造成影响,进而干扰对其溯源的研究和判别。通过对琥珀以及其他质地珠饰文物的研究初步揭示,某些具有中国传统审美特色的琥珀珠饰可能由本地工匠加工制作,汉代湖南地区同时受到北方草原丝绸之路和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内陆贸易流动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更大范围下对古代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探讨将有赖更多数据和材料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琥珀 珠饰 汉代 红外光谱 湖南
下载PDF
湖南出土汉晋时期微雕动物形珠饰造型与材质溯源初考
4
作者 覃璇 邹婧 +1 位作者 龙天一 刘琦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 CAS 2023年第6期134-148,共15页
一类个体微小,质地多样,以动植物、器物和吉祥符号为造型的微雕珠饰于西汉中期涌现。有别于形制简单的管、珠,这些复杂的微雕珠饰体现了更高的工艺水平、更丰富的审美情趣和吉祥崇拜内涵,但对此类珠饰的系统研究尚不充分。本文梳理并公... 一类个体微小,质地多样,以动植物、器物和吉祥符号为造型的微雕珠饰于西汉中期涌现。有别于形制简单的管、珠,这些复杂的微雕珠饰体现了更高的工艺水平、更丰富的审美情趣和吉祥崇拜内涵,但对此类珠饰的系统研究尚不充分。本文梳理并公布了一批湖南出土汉晋时期动物形微雕珠饰,部分样品使用拉曼光谱、X射线荧光光谱以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科学手段加以表征。分析表明,这些微雕珠饰中既有直接从域外输入的;也可能有使用外来材料在本地加工制作的;还有以传统材料,制作出富有中国传统审美情趣的等几个类群。其中,海螺形、甲虫形和施蓝釉狮形几种形制较为特殊。这类微雕动物形珠饰,是在汉代之前的自然崇拜以及本土动物形玉石器审美基础上,吸收了外来审美风尚,通过材料使用、加工技术借鉴融合产生的产物,是中华文明包容融合,交流互鉴的生动体现。这类珠饰在湖南的出土,进一步说明该地在跨区域文化、物质传播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雕珠饰 汉晋时期 科学表征 湖南 交流互鉴的中华文明
下载PDF
湖南博物院藏西汉铜镜
5
作者 温星金 张婷婷 《文物天地》 2024年第10期48-57,共10页
湖南博物院收藏有数量丰富的汉代铜镜,大多源于长沙汉墓的发掘。这批铜镜反映了西汉铜镜的铸镜工艺水平和艺术风格。文章遴选了馆藏部分未经发表的精品,将其分为蟠螭纹、花叶纹、草叶纹、星云纹、四乳四龙纹等15个种类,分别对其年代和... 湖南博物院收藏有数量丰富的汉代铜镜,大多源于长沙汉墓的发掘。这批铜镜反映了西汉铜镜的铸镜工艺水平和艺术风格。文章遴选了馆藏部分未经发表的精品,将其分为蟠螭纹、花叶纹、草叶纹、星云纹、四乳四龙纹等15个种类,分别对其年代和特征进行分析,并与其他地区出土的西汉铜镜做比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沙汉墓 西汉铜镜 湖南博物院
原文传递
“双碳”目标下快递物流包装可持续设计策略研究
6
作者 姜凯隆 张心妍 邹婧 《绿色包装》 2025年第3期69-72,共4页
随着电商行业的发展,快递包装应运而生,其在保护商品的过程中,也无形中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本文以可持续理念为切入点,对快递物流包装进行提质,对目前已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从材料选择、结构设计、技术应用角度对快递物流包装提... 随着电商行业的发展,快递包装应运而生,其在保护商品的过程中,也无形中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本文以可持续理念为切入点,对快递物流包装进行提质,对目前已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从材料选择、结构设计、技术应用角度对快递物流包装提出解决策略,以适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中国高质量发展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 物流包装 快递包装 包装设计
下载PDF
遵守与僭越——清代贵族女性头饰设计与礼制研究
7
作者 邹婧 王烁琳 郑丹丹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5年第2期98-102,共5页
清宫贵族女性头饰作为满族文明的重要组成,凝聚着辉煌灿烂的中华传统美学观念,是几千年来中国器用典章、意识形态以及满汉交融的结晶。这些头饰的种类虽然繁多,但在佩戴上,上下有别、等级分明。文章从设计学的研究视角出发,通过对比文... 清宫贵族女性头饰作为满族文明的重要组成,凝聚着辉煌灿烂的中华传统美学观念,是几千年来中国器用典章、意识形态以及满汉交融的结晶。这些头饰的种类虽然繁多,但在佩戴上,上下有别、等级分明。文章从设计学的研究视角出发,通过对比文献、图像与实物,判断清代贵族女性头饰不仅是王权的体现,更是社会礼制演变下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族女性头饰 礼冠 钿子 礼俗规约
下载PDF
红珊瑚文物的拉曼光谱表征及其在19世纪前中西方交流 被引量:3
8
作者 林滔 袁仪梦 +1 位作者 徐旸 刘琦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 CAS 2022年第6期141-151,共11页
红珊瑚在古代亚欧文化物质交流以及近代全球化进程中曾起到关键作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但国内目前对古代红珊瑚制品的科技分析及研究尚较薄弱。本研究使用台式激光共聚焦拉曼光谱仪和便携式拉曼光谱仪对一批珠饰文物进行了原位无损检... 红珊瑚在古代亚欧文化物质交流以及近代全球化进程中曾起到关键作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但国内目前对古代红珊瑚制品的科技分析及研究尚较薄弱。本研究使用台式激光共聚焦拉曼光谱仪和便携式拉曼光谱仪对一批珠饰文物进行了原位无损检测,确认其为天然红珊瑚制品。文献记载中国汉代之后红珊瑚制品多来自地中海地区,是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贸易、文化交流的直接产物。尽管红珊瑚在古代不同时期的中外交流中有重要意义,但丰富的古代文献记录与我国明代之前出土红珊瑚实物证据很少的现实并不匹配。古代红珊瑚文物遭受劣化后较易与其他材料混淆可能是原因之一。因此,应在考古发掘和博物馆整理工作中使用包括拉曼光谱法在内的科技手段对疑似红珊瑚的样本进行识别和鉴定,以更好地揭示红珊瑚在在古代贸易活动中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珊瑚 文物 拉曼光谱 19世纪前 中外贸易
下载PDF
基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图像扩散模型的清代佩饰活化传承方法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丁子龙 李妍 +1 位作者 刘琦 邵卫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 CAS 2024年第5期100-110,共11页
清代佩饰作为中国几千年来文化沉淀的历史符号,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本研究基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技术,借助低秩适应模型(LoRA)以及稳定扩散模型(Stable Diffusion)等图像生成模型,深入挖掘并复原清代佩饰的丰富内涵。... 清代佩饰作为中国几千年来文化沉淀的历史符号,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本研究基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技术,借助低秩适应模型(LoRA)以及稳定扩散模型(Stable Diffusion)等图像生成模型,深入挖掘并复原清代佩饰的丰富内涵。通过数字化技术对复杂材质和工艺的清代佩饰进行科学表征与数字模型构建,结合出土首饰文物实物和文献资料,为已损坏或无法技术提取的珍贵佩饰文物提供虚拟展示与活化传承方法,探索了清代佩饰在现代社会中的新角色,推动新中式佩饰系统的发展,引领文物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进入数字化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佩饰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 扩散模型 低秩适应模型
下载PDF
马王堆汉墓丝织品中祥禽瑞兽纹样审美特征及文化蕴涵
10
作者 邹婧 刘嘉璇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第24期124-127,共4页
长沙马王堆汉墓丝织品数量丰富、品种繁多,制作技艺精湛,尽显汉代丝织之精华。丝织品的各式纹样中,动物纹样尤为引人注目,其种类丰富,图案饱满生动,线条均衡流畅,色彩典雅和谐。文章采用文献与实物标本互证方法,对马王堆汉墓丝织品中祥... 长沙马王堆汉墓丝织品数量丰富、品种繁多,制作技艺精湛,尽显汉代丝织之精华。丝织品的各式纹样中,动物纹样尤为引人注目,其种类丰富,图案饱满生动,线条均衡流畅,色彩典雅和谐。文章采用文献与实物标本互证方法,对马王堆汉墓丝织品中祥禽瑞兽纹样进行分类,深入分析纹样的色彩、构图等装饰符号构成以及其蕴含的审美特征,揭示西汉初期社会环境、文化氛围的形成与发展,总结马王堆汉墓丝织品祥禽瑞兽纹样的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王堆汉墓 动物纹样 审美特征 文化内涵
下载PDF
合浦汉墓出土典型宝玉石珠饰的科学分析及其对产地溯源的启示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松 刘琦 +2 位作者 袁仪梦 董俊卿 李青会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 CAS 2023年第6期95-111,共17页
珠饰作为丝绸之路交流的重要标识物之一,具有材质多样、体积小、数量大、时空分布广泛等特征,是研究区域间和区域内交流与互动的重要实物证据。广西合浦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地之一,合浦汉墓出土了大量珍贵的宝玉石质珠饰。本文利用... 珠饰作为丝绸之路交流的重要标识物之一,具有材质多样、体积小、数量大、时空分布广泛等特征,是研究区域间和区域内交流与互动的重要实物证据。广西合浦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地之一,合浦汉墓出土了大量珍贵的宝玉石质珠饰。本文利用多种现代分析技术对合浦汉墓出土的各类典型宝玉石质珠饰样品进行了科学研究,明确了各类珠饰的材质属性、制作工艺等相关信息,探讨了其可能的产地来源。分析表明,合浦汉墓出土的宝玉石质珠饰主要有绿柱石、石榴子石、玛瑙、水晶(无色水晶、黄水晶、紫水晶等)、绿松石、琥珀等类型,反映了汉代合浦地区与南亚、东南亚以及中原内陆地区之间的联系。合浦汉墓出土的珠饰特征与桂北地区存在一定差异,表明了内陆江河是古代区域内交流与互动的重要渠道,在区域内交流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饰 宝玉石 合浦 汉墓 海上丝绸之路
下载PDF
长沙五里牌东汉墓出土宝石珠饰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外交流 被引量:3
12
作者 喻燕姣 段晓明 +6 位作者 王卉 申国辉 李明洁 覃璇 许宁宁 刘琦 李青会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 CAS 2022年第6期67-76,共10页
珠饰作为人类重要佩饰,自远古之时起就深受人们喜爱。珠饰是出土文物中数量最多、材质最丰富、持续时间最长的一类器物,是古代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证。采用便携式拉曼光谱仪对长沙五里牌M9东汉墓出土的宝石珠饰进行了原位无损分... 珠饰作为人类重要佩饰,自远古之时起就深受人们喜爱。珠饰是出土文物中数量最多、材质最丰富、持续时间最长的一类器物,是古代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证。采用便携式拉曼光谱仪对长沙五里牌M9东汉墓出土的宝石珠饰进行了原位无损分析,确认这些珠饰由绿柱石族的海蓝宝石、透绿柱石以及显晶质石英的透明水晶、黄水晶制成。相似的海蓝宝石珠饰、龟形饰、海螺形饰和系领珠广泛出土于岭南地区如合浦、广州汉墓,以及东南亚克拉地峡、南亚次大陆等多个地区。我们认为这批宝石珠饰是由南亚或东南亚经海上丝绸之路输入的舶来品,研究结果进一步确立了长沙为海上丝绸之路内陆段贸易和消费的重要节点,并为探讨长江中游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文化贸易往来和友好交往提供了新的重要研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柱石 黄水晶 宝石珠饰 拉曼光谱 海上丝绸之路 东汉 长沙
下载PDF
出土琥珀产地指纹特征筛选与溯源方法研究——以汉代出土琥珀为例
13
作者 李妍 赵彤 +2 位作者 刘琦 王雅玫 张志清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 CAS 2023年第4期11-29,共19页
汉代是我国古代琥珀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琥珀的出土数量、形制均在汉代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当采用无损谱学手段对风化、氧化的出土琥珀进行测试时,样品表面的渣化、粉化状态会给无损测试和结果分析带来不小的挑战。本文选取来自波罗... 汉代是我国古代琥珀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琥珀的出土数量、形制均在汉代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当采用无损谱学手段对风化、氧化的出土琥珀进行测试时,样品表面的渣化、粉化状态会给无损测试和结果分析带来不小的挑战。本文选取来自波罗的海、缅甸和辽宁抚顺的113块不同氧化程度的琥珀原石样品作为参考样品,以探明氧化蚀变给不同产地琥珀的谱学特征带来的具体影响,利用了显微观察和红外光谱等测试手段采集了波罗的海、缅甸和抚顺琥珀氧化前后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未氧化和氧化程度较低的琥珀原石样品,通过红外光谱可以较好的对3个产地的琥珀进行区分。在对琥珀原石样品红外光谱数据处理后,建立了用于出土琥珀产地溯源的红外光谱数据库和基于谱峰识别的产地溯源流程,并结合模式识别分析方法建立了琥珀原石产地溯源模型,该模型对113件琥珀原石的产地识别效果较好,准确率达到了96.5%。采用琥珀原石样品红外光谱数据库分别建立适用于两地出土琥珀的产地溯源模型,模型分类结果表明海昏侯墓出土琥珀均来自缅甸,而湖南汉墓中3件出土琥珀来自波罗的海,1件来自缅甸。由此可见,在汉代时波罗的海琥珀和缅甸琥珀便已传入了中国并被广泛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琥珀 氧化 产地溯源 红外光谱 模式识别分析
下载PDF
马王堆一号汉墓内棺出土“黑色菱形纹罗地信期绣”的科技分析
14
作者 刘琦 彭诗琦 +2 位作者 王帅 喻燕姣 贺鸣萱 《文物天地》 2024年第4期47-50,共4页
利用包括XRF成像技术在内的先进方法,对马王堆一号汉墓内棺出土“黑色菱形纹罗地信期绣”丝绵袍残片进行科技检测,发现该纺织品工艺繁杂,罗织物的褐黑色泽应是单独经染色加工而成。在黑色罗织物上进行刺绣之前,使用了含铅颜料规划底稿,... 利用包括XRF成像技术在内的先进方法,对马王堆一号汉墓内棺出土“黑色菱形纹罗地信期绣”丝绵袍残片进行科技检测,发现该纺织品工艺繁杂,罗织物的褐黑色泽应是单独经染色加工而成。在黑色罗织物上进行刺绣之前,使用了含铅颜料规划底稿,为刺绣加工起到定位和指示作用,而且刺绣使用了至少3种颜色的丝质绣线。在黑色罗底上刺绣精细的朱红色、深红色纹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尚赤”的楚国传统和汉初“服黑”文化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王堆汉墓 科技检测 黑色菱形纹罗地信期绣
原文传递
马王堆汉墓出土辛夷的应用探析
15
作者 陈锐 任亭燕 王卉 《文物天地》 2025年第2期32-36,共5页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辛夷是我国现存年代最久的木兰科类药材植物遗存,也是迄今秦汉遗址和墓葬中仅见的辛夷实物。本文在研究马王堆汉墓出土辛夷及相关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的基础上,探析辛夷在汉代的具体应用。从马王堆汉墓辛夷出土...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辛夷是我国现存年代最久的木兰科类药材植物遗存,也是迄今秦汉遗址和墓葬中仅见的辛夷实物。本文在研究马王堆汉墓出土辛夷及相关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的基础上,探析辛夷在汉代的具体应用。从马王堆汉墓辛夷出土的位置可知辛夷作为香料,与其他香草配合使用,有两种用法:入香囊,散发自然香味;盛熏炉,燃烧释放香气。里耶秦简医方和马王堆汉墓医书等秦汉出土文献记载用辛夷止金疮痛,为粉剂,用酒送服,疗效好。《五十二病方》亦载辛夷治面肿的用量、用法和疗效。辛夷作香料和药材的应用得到后世中医药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了中华医药学的赓续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王堆汉墓 辛夷 香料 道地药材 《五十二病方》
原文传递
马王堆汉墓出土花椒整理与医药价值研究
16
作者 申国辉 《文物天地》 2025年第2期42-47,共6页
花椒是芸香科,属落叶小乔木多年生植物。起源于中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大量花椒,或单独盛放,或夹杂着其他中草药分别放置在香囊、绢袋、小漆奁中,且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等帛书中多处提及花椒... 花椒是芸香科,属落叶小乔木多年生植物。起源于中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大量花椒,或单独盛放,或夹杂着其他中草药分别放置在香囊、绢袋、小漆奁中,且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等帛书中多处提及花椒。除此之外,汉代其他墓葬中,花椒出现在棺椁的不同位置、不同物件中,填充数量不等的花椒,其作用也不尽相同。由此不难看出,汉代视死如生的丧葬观念,反映出花椒在人们的生活中不可或缺,不仅用于医疗保健,还用于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调味、香料以及其他象征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椒 马王堆汉墓 《五十二病方》 医药
原文传递
马王堆汉墓出土涉药遗存浅析
17
作者 许宁宁 《文物天地》 2025年第2期37-41,共5页
马王堆汉墓出土了种类、数量丰富的动植物、矿物标本,其中有明确的道地药材,也有既可食用又可供药用的涉药遗存。借助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的记载,考察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这批涉药遗存的药用记录与医疗实践,明晰它们的药用价值,为探寻秦汉... 马王堆汉墓出土了种类、数量丰富的动植物、矿物标本,其中有明确的道地药材,也有既可食用又可供药用的涉药遗存。借助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的记载,考察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这批涉药遗存的药用记录与医疗实践,明晰它们的药用价值,为探寻秦汉时期出土涉药遗存的使用情况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重新解读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动植物、矿物标本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王堆汉墓 涉药遗存 秦汉 医药文献
原文传递
秦汉时期出土酒类涉药遗存浅析
18
作者 李明洁 张斌 《文物天地》 2025年第2期28-31,共4页
酒自古有“百药之长”之称,在先秦两汉医籍中常作药物或药物辅料应用,墓葬中出土的部分酒类涉药遗存亦可与出土文献相互印证。本文从现有考古资料出发,梳理秦汉时期出土酒类涉药遗存的情况,明晰其药用价值及应用方式,为探寻酒的药用价... 酒自古有“百药之长”之称,在先秦两汉医籍中常作药物或药物辅料应用,墓葬中出土的部分酒类涉药遗存亦可与出土文献相互印证。本文从现有考古资料出发,梳理秦汉时期出土酒类涉药遗存的情况,明晰其药用价值及应用方式,为探寻酒的药用价值、相关医方等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类残留物 酒的药用
原文传递
汉代熏炉医用价值研究
19
作者 王卉 盛嘉渲 《文物天地》 2025年第2期48-53,共6页
熏炉是我国古代沿用时间很长的一种具有医用价值的器具,汉代是其发展的鼎盛时期,出土器型丰富,数量多。本文主要以汉代出土熏炉为研究重点,探讨了汉代熏炉的器型特点和作为烟熏法熏具的作用。结合文献、文物内的残留物、文物的出土位置... 熏炉是我国古代沿用时间很长的一种具有医用价值的器具,汉代是其发展的鼎盛时期,出土器型丰富,数量多。本文主要以汉代出土熏炉为研究重点,探讨了汉代熏炉的器型特点和作为烟熏法熏具的作用。结合文献、文物内的残留物、文物的出土位置分析,熏炉的使用具有净化空气、驱虫、除湿、祛疫、熏衣、压祟辟邪等医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熏炉 医用价值
原文传递
马王堆一号汉墓竹笥上红色麻绳研究及科技分析
20
作者 李明洁 刘琦 蔺朝颖 《湖南省博物馆馆刊》 2022年第1期43-57,共15页
本文对马王堆一号汉墓边厢出土竹笥上的红色麻绳,以及楚、汉遗存出土麻绳进行了系统整理,并使用SEM、LRS、XRF和XRD等科技手段对麻绳的宏观和微观形貌、染色剂成分及次生产物进行科技分析研究。麻绳由苘麻制成,并以赤铁矿(Fe_(2)O_(3))... 本文对马王堆一号汉墓边厢出土竹笥上的红色麻绳,以及楚、汉遗存出土麻绳进行了系统整理,并使用SEM、LRS、XRF和XRD等科技手段对麻绳的宏观和微观形貌、染色剂成分及次生产物进行科技分析研究。麻绳由苘麻制成,并以赤铁矿(Fe_(2)O_(3))和朱砂(HgS)复染呈红色,麻绳上附着的灰蓝色团块为次生矿物蓝铁矿,蓝铁矿形成所需的磷来自于竹笥内食材骨骼析出,铁则直接来自赤铁矿制成的染色剂,不存在蓝色染料染制的麻绳。使用经染色处理的红色麻绳对陪葬物进行仔细封装的行为或许反映对葬礼的重视,这些红色麻绳是否具有象征寓意甚至精神内涵还需谨慎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王堆一号汉墓 红色麻绳 科技分析 蓝铁矿 次生矿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