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25篇文章
< 1 2 7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汽车白车身激光焊接生产线单元设计及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陈根余 陈建明 +1 位作者 梅丽芳 王祖建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10,共4页
为了将激光焊接技术用于汽车白车身焊接生产线,采用自动控制技术、通信技术与激光焊接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以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为控制核心,工业计算机为辅助控制核心,实时与光纤激光器、焊接机器人通信的激光焊接生产线。并通过改变... 为了将激光焊接技术用于汽车白车身焊接生产线,采用自动控制技术、通信技术与激光焊接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以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为控制核心,工业计算机为辅助控制核心,实时与光纤激光器、焊接机器人通信的激光焊接生产线。并通过改变控制焊接参量,焊接某车型左前门零部件,与点焊焊接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激光焊接生产线焊接速度明显提高、控制灵活、焊接强度提高了70%。这为我国汽车的小型化、轻量化的发展,以及车身结构的综合力学性能的提高,提供了一种新的焊接生产线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技术 激光焊接 生产线 白车身 控制
下载PDF
概念设计阶段基于混合元模型的纯电动铝合金汽车车身轻量化优化设计 被引量:5
2
作者 宋凯 阳均 +2 位作者 赵小羽 顾纪超 崔晓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080-1084,共5页
在汽车车身概念设计阶段,针对轻量化设计及优化白车身刚度问题,建立了某款纯电动铝合金汽车车身骨架基于真实接头的简化力学模型。运用灵敏度分析筛选出灵敏度较大部件,然后利用元模型的优化方法(hybrid and adaptive meta-modeling met... 在汽车车身概念设计阶段,针对轻量化设计及优化白车身刚度问题,建立了某款纯电动铝合金汽车车身骨架基于真实接头的简化力学模型。运用灵敏度分析筛选出灵敏度较大部件,然后利用元模型的优化方法(hybrid and adaptive meta-modeling method,HAM)对灵敏度较大部件进行截面厚度优化,使优化目标车身质量得到了降低,同时改善了车身的模态和刚度,根据研究的数据制造了电动车车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元 截面优化 简化力学模型 轻量化 刚度 铝合金电动汽车车身
下载PDF
汽车车身耐撞性设计参数的区间稳健性优化 被引量:8
3
作者 王琼 刘桂萍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7-44,共8页
基于区间分析,提出了一种考虑公差的汽车车身耐撞性稳健优化设计模型,可在有效降低耐撞性能对设计参数波动敏感性的同时实现公差范围的最大化。该模型首先利用对称公差来描述汽车碰撞模型中车身关键耐撞部件的主要尺寸、位置和形状等设... 基于区间分析,提出了一种考虑公差的汽车车身耐撞性稳健优化设计模型,可在有效降低耐撞性能对设计参数波动敏感性的同时实现公差范围的最大化。该模型首先利用对称公差来描述汽车碰撞模型中车身关键耐撞部件的主要尺寸、位置和形状等设计参数本身的不确定性,然后将参数设计和公差设计相结合,建立了以稳健性评价指标和公差评价指标为优化目标,设计变量名义值和公差同步优化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再次,利用区间可能度处理不确定约束,将该优化模型转换为确定性多目标优化模型。最后,将该模型应用于两个汽车耐撞性优化设计问题,并通过序列二次规划法和改进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进行求解,结果表明该方法及稳健优化设计模型可行且实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健性 优化设计 公差 车身耐撞性 区间分析
下载PDF
基于ADAMS的汽车主动悬架虚拟实验台的设计 被引量:3
4
作者 宋晓琳 于德介 李碧军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48-251,共4页
基于ADAMS/View建立了1/4汽车麦弗逊悬架模型,并运用ADAMS/Hydraulic模块,建立了主动悬架的液压伺服系统,设计了汽车主动悬架虚拟实验台。以阶跃输入、模拟路面输入和随机路面输入作为激励,对比分析了汽车主动悬架系统在理想控制力和液... 基于ADAMS/View建立了1/4汽车麦弗逊悬架模型,并运用ADAMS/Hydraulic模块,建立了主动悬架的液压伺服系统,设计了汽车主动悬架虚拟实验台。以阶跃输入、模拟路面输入和随机路面输入作为激励,对比分析了汽车主动悬架系统在理想控制力和液压伺服作用力作用下采用PID控制器的控制效果,以验证汽车主动悬架虚拟实验台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基于ADMAS的汽车主动悬架虚拟实验台,其跟随理想控制力的能力较强;与被动悬架比较,其车身的垂直加速度、悬架变形和车轮动载荷都明显降低,控制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悬架 虚拟实验台 PID控制器 ADAMS
下载PDF
薄壁梁结构的电动汽车车身刚度正向设计方法 被引量:5
5
作者 钟浩龙 张小龙 刘子建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75-982,共8页
汽车车身骨架结构由薄壁梁构成,因此将薄壁梁理论运用到车身正向开发设计中。改进文献中的车身刚度设计方法,推导了包括双力矩和翘曲函数等在内的薄壁结构的14个状态向量与15个截面属性之间的力学关系;建立了包含主断面属性的车身梁单... 汽车车身骨架结构由薄壁梁构成,因此将薄壁梁理论运用到车身正向开发设计中。改进文献中的车身刚度设计方法,推导了包括双力矩和翘曲函数等在内的薄壁结构的14个状态向量与15个截面属性之间的力学关系;建立了包含主断面属性的车身梁单元刚度分析模型和以车身接头为耦合点的整车刚度链力学模型。通过对比相同模型的有限元分析结果以及文献中的刚度链计算结果,验证了提出的薄壁结构车身刚度计算方法的合理性。最后,以车身弯曲和扭转刚度为约束条件,以车身质量为目标函数,运用遗传算法进行求解,得到了比对应文献更好的车身轻量化设计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身正向设计 薄壁理论 刚度设计方法 轻量化设计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的汽车盘式制动器稳定性优化设计 被引量:94
6
作者 吕辉 于德介 +1 位作者 谢展 路怀华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55-60,共6页
针对汽车制动噪声的抑制问题,将响应面法与优化技术相结合,提出一种降低系统复模态的不稳定系数以提高汽车盘式制动器系统稳定性的优化方法。该方法基于制动器的振动稳定性原理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通过拉丁超立方试验方法采样,结合最小... 针对汽车制动噪声的抑制问题,将响应面法与优化技术相结合,提出一种降低系统复模态的不稳定系数以提高汽车盘式制动器系统稳定性的优化方法。该方法基于制动器的振动稳定性原理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通过拉丁超立方试验方法采样,结合最小二乘法构建制动器系统复模态的二阶响应面近似模型,以制动器几何结构参数为设计变量,制动器复模态的不稳定系数为设计目标,采用遗传算法对响应面近似模型进行优化。对某车的浮钳盘式制动器的分析和优化算例表明,采用该方法对汽车盘式制动器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和优化,能大大提高优化效率的同时有效降低系统复模态的不稳定系数,从而提高制动器的稳定性,减小制动噪声产生的可能,达到改善汽车振动噪声与舒适性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动噪声 复模态 稳定性 响应面法 优化
下载PDF
板料冲压成形工艺与模具设计制造中的若干前沿技术 被引量:62
7
作者 李光耀 王琥 +1 位作者 杨旭静 郑刚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31-39,共9页
板料成形技术是最重要的金属成形方法之一,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因此,成形制造技术及装备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产品的质量、效益和开发能力,决定着一个国家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结合相关研究领域... 板料成形技术是最重要的金属成形方法之一,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因此,成形制造技术及装备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产品的质量、效益和开发能力,决定着一个国家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结合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最新研究成果及其工业应用,针对目前板料成形技术发展现状,提出板料冲压成形工艺与模具技术的若干发展前沿问题。包括冲压过程仿真模拟中的新理论和新方法、高性能材料参数反求技术、冲压工艺设计中的优化理论和方法、基于CAE技术的冲压新工艺、模具型面数字化制造技术以及模具表面磨损预测和寿命控制方法。通过对这些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分析,重点阐述其重要性以及可能取得的进展和预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成形 仿真模拟 工艺设计 制造
下载PDF
基于序列响应面法的汽车结构耐撞性多目标粒子群优化设计 被引量:57
8
作者 孙光永 李光耀 +1 位作者 钟志华 张勇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24-230,共7页
汽车结构的耐撞性及碰撞吸能优化是一个涉及到多变量、多约束和多目标的优化过程。为克服常规响应面法在整个设计空间进行逼近导致精度低和传统的单目标优化设计只能针对其中的一个目标进行优化的缺陷。提出采用逐次逼近方法,通过移动... 汽车结构的耐撞性及碰撞吸能优化是一个涉及到多变量、多约束和多目标的优化过程。为克服常规响应面法在整个设计空间进行逼近导致精度低和传统的单目标优化设计只能针对其中的一个目标进行优化的缺陷。提出采用逐次逼近方法,通过移动、缩放等方式在设计空间中不断更新兴趣域,在不同的兴趣域中将试验设计、能代表实际碰撞过程精度较高的近似模型和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相结合,获得一组最小化各目标函数的非劣解。利用最小距离选解法快速有效地从非劣解集中挑选出一组耐撞性效果最好的解并以此解作为下一迭代步兴趣域的中心,直到收敛至最优解,最终优化解的各个目标函数值均得到提高。数字算例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和较强的工程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模型 优化设计 多目标 粒子群
下载PDF
可靠性优化设计在汽车构件耐撞性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9
作者 孙光永 李光耀 +2 位作者 王建华 张勇 钟志华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308-1314,共7页
将实验设计、响应表面法和蒙特卡罗模拟技术相结合,提出了基于产品质量工程的6σ概率优化设计方法,实现了对汽车构件耐撞性的优化设计,提高了设计变量的可靠性.数字算例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和较强的工程实用性.
关键词 实验设计 响应表面法 可靠性优化设计 碰撞模拟
下载PDF
基于混合近似模型的汽车正面碰撞耐撞性优化设计 被引量:12
10
作者 王国春 成艾国 +2 位作者 顾纪超 宋凯 钟志华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2136-2141,共6页
以汽车前部结构主要零件的厚度为变量,采用拉丁超立方试验设计方法生成100个汽车正面碰撞有限元仿真模型样本数据并进行计算,对计算结果应用Kriging模型、最小二乘响应面模型、径向基函数模型构建前部结构质量、B柱加速度最大值和前部... 以汽车前部结构主要零件的厚度为变量,采用拉丁超立方试验设计方法生成100个汽车正面碰撞有限元仿真模型样本数据并进行计算,对计算结果应用Kriging模型、最小二乘响应面模型、径向基函数模型构建前部结构质量、B柱加速度最大值和前部结构最大吸能相对于各部件厚度的三种近似模型。以B柱加速度最大值为目标,约束前部结构最大吸能、前部结构零件质量及各零件厚度,利用模拟退火算法和三种空间密集撒点优化搜索方法,最终得到一组最优的前部零件厚度组合,使得B柱加速度最大值最小。研究表明,该方法计算精度和效率较好地满足了耐撞性工程设计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撞性 KRIGING模型 最小二乘响应面模型 径向基函数模型 拉丁超立方 自适应模拟退火算法
下载PDF
基于感性工学和主成分分析的车身色彩设计 被引量:27
11
作者 苏畅 付黎明 +3 位作者 魏君 李硕 黄蕾 曹越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414-1419,共6页
基于感性工学的基础理论,通过语义差分法实现感性意象词汇的量化,运用主成分分析将多个感性词汇变量转化为优选的综合变量。然后以自主品牌A级车为例,结合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针对目标人群的感性意象进行客观分析,提出了建立车身色彩分... 基于感性工学的基础理论,通过语义差分法实现感性意象词汇的量化,运用主成分分析将多个感性词汇变量转化为优选的综合变量。然后以自主品牌A级车为例,结合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针对目标人群的感性意象进行客观分析,提出了建立车身色彩分类数据库的方法,最终得出了基于重要词汇的A级车车身色彩设计优先级。研究结果提高了车身色彩设计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可为汽车企业在车身色彩开发过程中提供理论性指导并缩减色彩开发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工程 车身色彩 优先级 感性工学 语义差分法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激光-电弧复合焊接及应用于车身制造的进展 被引量:20
12
作者 宋新华 金湘中 +2 位作者 陈胜迁 袁江 张明军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9-265,共7页
激光-电弧复合焊接技术充分集成了激光焊接和电弧焊接两种工艺的优点,是一种新型优质的焊接技术,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介绍了激光-电弧复合焊接的特点和激光与电弧的相互作用机制;总结了常见激光-电弧复合焊接技术的研究进展;最后... 激光-电弧复合焊接技术充分集成了激光焊接和电弧焊接两种工艺的优点,是一种新型优质的焊接技术,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介绍了激光-电弧复合焊接的特点和激光与电弧的相互作用机制;总结了常见激光-电弧复合焊接技术的研究进展;最后对激光-电弧复合焊接技术在汽车车身制造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技术 复合焊接 研究进展 汽车车身
下载PDF
车身用铝、镁合金先进挤压成形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54
13
作者 李落星 周佳 张辉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35-43,共9页
资源和环境的制约将成为未来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对决定国民经济命脉的交通运输产业的发展有显著影响。因此,低油耗、低排放技术已成为汽车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轻量化是节约能源和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的有效途径。铝、镁合金由于... 资源和环境的制约将成为未来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对决定国民经济命脉的交通运输产业的发展有显著影响。因此,低油耗、低排放技术已成为汽车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轻量化是节约能源和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的有效途径。铝、镁合金由于比强度和比刚度高,是汽车轻量化的理想材料。针对汽车车身用的高性能铝、镁合金挤压成形和后续加工困难的问题,系统地开展挤压变形机理和精确仿真建模研究,开发包括基于数值仿真的等温挤压、挤压—弯曲—淬火一体化成形和镁合金连续挤压等一系列高效、短流程挤压加工新工艺、新装备。为铝、镁合金在汽车上的大规模推广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 镁合金 等温挤压 挤压—弯曲—淬火一体化 连续挤压
下载PDF
考虑顶压与侧碰安全性的轿车车身B柱结构优化设计 被引量:12
14
作者 雷飞 陈新 +1 位作者 陈国栋 官凤娇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510-1516,共7页
综合考虑车顶强度和侧面碰撞的安全性能,对某型轿车的B柱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采用高强度钢结构和拼焊板技术将B柱内外板分成上下两部分进行焊接。将4块拼焊板的高强度钢选型和厚度作为离散设计变量,同时对材料成本、车顶最大承载作用力... 综合考虑车顶强度和侧面碰撞的安全性能,对某型轿车的B柱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采用高强度钢结构和拼焊板技术将B柱内外板分成上下两部分进行焊接。将4块拼焊板的高强度钢选型和厚度作为离散设计变量,同时对材料成本、车顶最大承载作用力、B柱侵入速度和侵入量进行约束,建立了B柱结构优化的数学模型。采用移动最小二乘法构造近似模型,结合遗传算法对B柱拼焊板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结果表明:在材料成本基本不变的情况下,B柱结构总质量减小了13.8%,B柱侵入速度、侵入量分别减小了5.6%和3.8%,车顶承载能力提高18.53%,有效地提高了车顶强度和侧面碰撞的安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柱 车顶强度 侧面碰撞 拼焊板 高强度钢 优化设计
下载PDF
铝合金汽车前碰撞横梁的轻量化设计与碰撞性能分析 被引量:32
15
作者 王冠 周佳 +4 位作者 刘志文 李落星 刘波 李晓青 刘扬胜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0-98,共9页
基于显式动力学有限元分析软件,以混合细胞自动机(HCA)作为优化计算模型,对铝合金前碰撞横梁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针对拓扑优化结果,采用模拟退火法优化横梁壁厚尺寸,获得薄壁、中空且带有加强筋结构的铝合金前碰撞横梁设计方案。以606... 基于显式动力学有限元分析软件,以混合细胞自动机(HCA)作为优化计算模型,对铝合金前碰撞横梁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针对拓扑优化结果,采用模拟退火法优化横梁壁厚尺寸,获得薄壁、中空且带有加强筋结构的铝合金前碰撞横梁设计方案。以6061铝合金前碰撞横梁替代某车型原钢质横梁,通过台车碰撞进行仿真模拟与实验验证。结果表明:铝合金前碰撞横梁比原钢质前碰撞横梁质量减轻了25%,且具有较高的抗弯曲强度,低速碰撞下,铝合金前碰撞横梁较原钢质件系统吸能提高了4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 碰撞横梁 混合细胞自动机 吸能性能 拓扑优化
下载PDF
基于正交设计的汽车前纵梁吸能结构的优化 被引量:16
16
作者 白中浩 陈天志 +1 位作者 曹立波 殷文强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935-939,共5页
为了增强某款SUV车的耐撞性,提出了一种带诱导槽的八边形结构、可逐级吸收碰撞能量的前纵梁,并建立了其准静态纵向压溃和台车碰撞两种有限元模型。在台车模型中考虑了台车质心位置和车轮模型的刚度、高速旋转与摩擦特性的影响;采用正交... 为了增强某款SUV车的耐撞性,提出了一种带诱导槽的八边形结构、可逐级吸收碰撞能量的前纵梁,并建立了其准静态纵向压溃和台车碰撞两种有限元模型。在台车模型中考虑了台车质心位置和车轮模型的刚度、高速旋转与摩擦特性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对前纵梁的材料、壁厚和焊点位置进行了优化,并将优化结果用于底盘结构。底盘耐撞性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结构具有较好的吸能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前纵梁 正交设计 优化 耐撞性
下载PDF
汽车底部结构对气动特性影响的数值仿真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袁志群 谷正气 +2 位作者 何忆斌 汪怡平 陈细军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832-1836,1841,共6页
以降低车身阻力和获得汽车底部流动最佳化外形为目的,应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对汽车底部空气流动特性进行数值仿真,详细描述了汽车底部以及尾部的空气流动机理。计算结果表明:底部结构对汽车底部空气流动特性和尾涡特性有明显影响,是整... 以降低车身阻力和获得汽车底部流动最佳化外形为目的,应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对汽车底部空气流动特性进行数值仿真,详细描述了汽车底部以及尾部的空气流动机理。计算结果表明:底部结构对汽车底部空气流动特性和尾涡特性有明显影响,是整车气动特性的关键组成部分,使气动阻力系数增加0.0523,气动升力系数增加0.1495;进一步分析得出,存在一个最佳的尾气排放速度使得气动阻力系数最大能够下降0.0136。汽车模型的风洞实验和PIV实验验证了该计算方法的准确性,计算分析结果为汽车底部设计与改进提供了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流动特性 数值仿真 底部结构 阻力系数 升力系数 风洞实验 PIV
原文传递
设计师和用户的汽车造型意象认知差异研究 被引量:30
18
作者 胡婷婷 赵江洪 赵丹华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33-36,共4页
目的探究汽车造型设计领域中设计师和用户的意象认知的差别。方法通过访谈和语义分析的方式定义了设计师和用户的意象认知对象,并且描述了两者的认知差别。在心理学中双重编码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汽车造型的意向认知由形态认知和语义认... 目的探究汽车造型设计领域中设计师和用户的意象认知的差别。方法通过访谈和语义分析的方式定义了设计师和用户的意象认知对象,并且描述了两者的认知差别。在心理学中双重编码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汽车造型的意向认知由形态认知和语义认知组成,调研了50名用户对16款汽车造型的审美评价和20名设计师对设计案例的描述,并采用语义抽取的方法获得了673个语义词。对比设计师和用户在语义词选择上的差别以及分析语义词所对应的形态特征。结果设计师与用户的语义认知差异主要集中在场景层,语义与形态特征呈现多维的映射关系,场景层语义主要映射汽车形面特征认知。结论场景层语义映射的形面认知是汽车设计师和用户的认知差异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造型 意象认知 语义 形态特征 认知差异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模型的白车身多目标轻量化设计 被引量:54
19
作者 王震虎 周巧英 +2 位作者 刘开勇 方向东 李落星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5-81,共7页
基于MSC/NASTRAN软件平台建立了某多用途汽车(MPV)白车身有限元模型。首先,利用相对灵敏度分析方法选取了19个白车身零部件壁厚作为轻量化设计变量;然后,采用拉丁超立方试验方法和一阶响应面模型方法建立白车身质量、弯扭刚度、一阶弯... 基于MSC/NASTRAN软件平台建立了某多用途汽车(MPV)白车身有限元模型。首先,利用相对灵敏度分析方法选取了19个白车身零部件壁厚作为轻量化设计变量;然后,采用拉丁超立方试验方法和一阶响应面模型方法建立白车身质量、弯扭刚度、一阶弯扭模态的近似模型,模型的复相关系值R2都接近1.0,模型精度高;最后,以白车身质量最小和扭转刚度最大为优化目标函数,弯曲刚度和一阶弯扭模态为约束条件,采用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对白车身进行多目标优化。优化结果表明,轻量化后的白车身弯扭刚度、一阶变扭模态变化均小于1.0%,且在不改变用材的前提下,实现白车身减重6.4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车身 轻量化 响应面模型 多目标
下载PDF
汽车乘员舱安全性与舒适性多学科设计优化 被引量:11
20
作者 李铁柱 李光耀 +1 位作者 顾纪超 董立强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8-145,共8页
概念设计阶段汽车乘员舱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设计是关键任务,两者具有耦合效应,将多学科设计优化运用到乘员舱的设计中实现两个学科的并行设计。针对某款车的乘员舱布置,在该车100%正面碰撞试验基础上,通过乘员损伤分析软件建立该车的正面... 概念设计阶段汽车乘员舱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设计是关键任务,两者具有耦合效应,将多学科设计优化运用到乘员舱的设计中实现两个学科的并行设计。针对某款车的乘员舱布置,在该车100%正面碰撞试验基础上,通过乘员损伤分析软件建立该车的正面碰撞乘员约束系统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用于评估其安全性;同时也基于关节强度的概念建立乘员舒适性模型。将多学科设计优化运用到乘员舱的设计中,避免了传统设计方法对安全性和舒适性的单独优化,实现了两个学科的并行设计,缩短了开发周期,最大化了乘员舱的整体性能。为提高计算效率,通过试验设计构建乘员约束系统的Kriging近似模型用于代替仿真模型。结果表明,该方法在较好地满足乘员安全性的同时提高了乘员的乘坐舒适性,在乘员舱布置方面具有较强的工程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学科设计优化 乘员舱布置 乘员约束系统 舒适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