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南省长沙市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检测与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鲁清华 张宇 +4 位作者 张松柏 彭静 郑立敏 张德咏 刘勇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332-1337,共6页
【目的】对湖南省长沙市发生的疑似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V)样本进行检测,明确TYLCV在湖南长沙的发生情况,为TYLCV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6年3和11月,在湖南长沙采集疑似TYLCV样本48份,采用已发表的TYLCV不同株系的全基因组序... 【目的】对湖南省长沙市发生的疑似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V)样本进行检测,明确TYLCV在湖南长沙的发生情况,为TYLCV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6年3和11月,在湖南长沙采集疑似TYLCV样本48份,采用已发表的TYLCV不同株系的全基因组序列,利用DNAMAN进行序列比对,根据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TY-T-F和TYT-R、TY-P-F和TY-P-R对番茄样本的DNA进行PCR、Southern印迹杂交(Sourthern blotting)检测和系统发育分析。对呈阳性条带的PCR产物进行切胶回收并送样测序,在NCBI上进行BLAST比对分析,利用系统发育分析TYLCV湖南长沙分离物与国内外株系的相似性。【结果】采集的48份样本中有42份样本能扩增出目的条带,阳性检出率为87.5%;将42个阳性克隆序列导入MEGA 7.0,得到27个分离物。对测序结果进行同源性分析、多重比对、聚类分析及进化分析,结果显示27个湖南长沙TYLCV分离物与我国其他省(市)分离物的相似性在98.5%~99.8%,与伊朗株系(AJ132711和GU076453)、墨西哥株系(FJ012358)、澳大利亚株系(GU178814)和葡萄牙株系(AF105975)的相似性分别介于90.7%~91.5%、95.4%~95.5%、98.6%~98.8%和99.3%~99.4%。【结论】TYLCV已在湖南长沙发生危害,需加强检疫工作,防止从疫区调运感病番茄,以控制病害扩散蔓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 番茄 检测 湖南长沙
下载PDF
湖南省露地黄瓜霜霉病菌对七种杀菌剂的敏感度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李聪 胡芳 +1 位作者 张德咏 张松柏 《现代农药》 CAS 2021年第2期42-45,共4页
为筛选高效防控露地栽培黄瓜的黄瓜霜霉病防控药剂,采用叶盘漂浮法测定了黄瓜霜霉病菌对7种杀菌剂的敏感度,并以茎叶喷雾法评估了这7种杀菌剂对露地黄瓜上黄瓜霜霉病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湖南省不同地区采集的黄瓜霜霉病菌对7种杀菌剂... 为筛选高效防控露地栽培黄瓜的黄瓜霜霉病防控药剂,采用叶盘漂浮法测定了黄瓜霜霉病菌对7种杀菌剂的敏感度,并以茎叶喷雾法评估了这7种杀菌剂对露地黄瓜上黄瓜霜霉病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湖南省不同地区采集的黄瓜霜霉病菌对7种杀菌剂的敏感度具有明显差异,其中对双炔酰菌胺的敏感度最高,EC_(50)值为0.41±0.053 mg/L;对霜霉威的敏感度最低,EC_(50)值为28.62±0.78 mg/L。7种杀菌剂的推荐剂量对露地栽培黄瓜的黄瓜霜霉病均具有较好的防控效果,在湖南露地栽培的黄瓜,可轮换使用敏感度高的杀菌剂氟吡菌胺、氟啶胺、氟硅唑和双炔酰菌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地黄瓜 黄瓜霜霉病 杀菌剂 敏感度 田间防效
下载PDF
苯磺隆在不同油菜POL CMS不育系微粉控制中药害作用
3
作者 刘新红 李莓 +3 位作者 曲亮 郭一鸣 张瑶婷 王同华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农业科学》 2019年第11期00001-00003,123,共4页
将化学杀雄用于控制 POL CMS 不育系微粉,可提高杂交制种纯度。研究以在推杂交油菜品种的 5 个 POL CMS 不育系为材料,利用不同浓度苯磺隆进行化学杀雄处理,对各处理株高、一次分枝数、主花序有效角果数、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单... 将化学杀雄用于控制 POL CMS 不育系微粉,可提高杂交制种纯度。研究以在推杂交油菜品种的 5 个 POL CMS 不育系为材料,利用不同浓度苯磺隆进行化学杀雄处理,对各处理株高、一次分枝数、主花序有效角果数、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单株产量进行考种和统计,分析苯磺隆对其药害作用。结果表明参试不育系 Y20A 和 H20A 对苯磺隆药害相对敏感,16750A、16720A、3194A 3 个不育系药害反应相对迟钝,当处理浓度达 0.12 μg/mL 水平,才表现显著的药害表型。不同不育系对苯磺隆抗性存在明显差异,可能与其本身基因型有关,在生产中需要根据材料特点选择喷施浓度。研究结果可为油菜杂交制种化学杀雄控制微粉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磺隆 POLCMS油菜不育系 药害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探究茶黄素干预代谢综合征的作用机制
4
作者 蔡天晨 郭晓莉 +9 位作者 邢瑞雪 马仟婷 杨晓露 银霞 肖扬波 周琳 刘冬敏 张曙光 林勇 吴文亮 《茶叶通讯》 2024年第4期520-531,共12页
为研究4种主要茶黄素干预代谢综合征的作用机制,采用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模拟方法,通过PharmMapper、SwissTargetPrediction、GeneCards、DisGeNET等数据库筛选相关靶点,利用David进行GO富集及KEGG通路分析,采用Cytoscape 3.10软件构... 为研究4种主要茶黄素干预代谢综合征的作用机制,采用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模拟方法,通过PharmMapper、SwissTargetPrediction、GeneCards、DisGeNET等数据库筛选相关靶点,利用David进行GO富集及KEGG通路分析,采用Cytoscape 3.10软件构建茶黄素干预代谢综合征的“成分-靶点-通路图”,最后通过Autodock Vina软件对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实验验证。结果表明,通过数据库筛选得到73个茶黄素与代谢综合征交集靶点基因。GO富集分析显示,有293个生物过程、35个细胞组分和75个分子功能被富集;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有105个信号通路被富集。经过PPI互作得到ALB、IGF1、HIF1A、AKT1、PPARG、EGFR、PPKACA、NOS3等14个核心靶点。分子对接表明茶黄素与核心靶点(NOS3、EGFR、ALB)之间具有较高结合亲和力。同时茶黄素主要通过氢键、π-π共轭作用与靶点蛋白结合,进而达到干预代谢综合征的目的。这表明茶黄素可通过多个靶点以及多条通路干预代谢综合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成分 茶黄素 代谢综合征 多靶点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作用机制
下载PDF
辣椒突变体库的构建及突变群体表型变异分析 被引量:15
5
作者 周书栋 杨博智 +4 位作者 欧立军 刘周斌 吕俊恒 马艳青 邹学校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1-36,共6页
选用辣椒自交系‘6421’作为构建突变体库的试验材料,分析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对辣椒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确定适宜的EMS诱变浓度,在此基础上构建辣椒突变体库,并对突变体库中突变群体的表型变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EMS质量... 选用辣椒自交系‘6421’作为构建突变体库的试验材料,分析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对辣椒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确定适宜的EMS诱变浓度,在此基础上构建辣椒突变体库,并对突变体库中突变群体的表型变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EMS质量分数为1.0%时,辣椒种子发芽率和幼苗成活率分别为41.01%和49.32%,接近半致死剂量,且该浓度下辣椒幼苗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达最大值,分别为246.45 U/g、33.99 U/g和158.10 U/(g·min),丙二醛(MDA)含量为对照的1.85倍;初步构建了含有562个家系辣椒突变体库,突变类型可归纳为叶、茎秆、果实、育性、生育期等5个类别,突变植株数分别占总突变植株数的12.73%、21.56%、6.92%、45.33%和13.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甲基磺酸乙酯 半致死剂量 突变体库
下载PDF
γ射线辐照预处理玉米秸秆发酵产乙醇的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张勇 郭栋豪 +4 位作者 王克勤 武小芬 齐慧 邓明 陈亮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58-61,共4页
该研究探讨了脱毒处理对基于辐照处理的玉米秸秆发酵产乙醇的影响,发现氢氧化钙处理对辐照处理玉米秸秆中的甲酸、乙酸的脱除效果最佳,硼氢化钠处理对糠醛、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丁香酸、对香豆酸脱除效果最佳,经过硼氢化钠、氢氧化... 该研究探讨了脱毒处理对基于辐照处理的玉米秸秆发酵产乙醇的影响,发现氢氧化钙处理对辐照处理玉米秸秆中的甲酸、乙酸的脱除效果最佳,硼氢化钠处理对糠醛、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丁香酸、对香豆酸脱除效果最佳,经过硼氢化钠、氢氧化钙及水脱毒处理后的玉米秸秆乙醇转化率分别为73.6%、70.8%、66.7%,均显著高于对照(56.0%)(P<0.05);初步研究了发酵工艺与辐照预处理的适配性,发现在分步糖化发酵(SHF)、变温同步发酵(NSSF)、半同步糖化发酵(HSSF)和同步糖化发酵(SSF)工艺条件下,辐照预处理玉米秸秆的乙醇转化率分别为41.9%、41.9%、39.6%和55.9%,说明SSF与辐照预处理的适配性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射线 预处理 玉米秸秆 发酵 乙醇
下载PDF
钴-60伽马射线辐照对甲酸分离玉米芯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武小芬 陈亮 +3 位作者 齐慧 邓明 郭栋豪 王克勤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CAS CSCD 2018年第1期49-56,共8页
采用^(60)Co γ射线辐照玉米芯至吸收剂量分别为200、400、800 kGy,研究辐照对甲酸分离玉米芯纤维素、木质素和木聚糖的影响,并对甲酸分离获得的纤维素、木质素进行纯度测定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吸收剂量升高... 采用^(60)Co γ射线辐照玉米芯至吸收剂量分别为200、400、800 kGy,研究辐照对甲酸分离玉米芯纤维素、木质素和木聚糖的影响,并对甲酸分离获得的纤维素、木质素进行纯度测定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吸收剂量升高,玉米芯粉碎能耗降低,纤维素和木聚糖降解程度增大,800 kGy处理后的玉米芯纤维素和木聚糖比对照组(0 kGy)分别下降27.68%和42.19%。随吸收剂量的增加,甲酸分离木质素提取率无显著变化,纤维素提取率降低,木糖提取率升高,200、400、800 kGy处理后木糖提取率比对照组分别升高14.45%、41.10%和58.63%;纤维素和木质素纯度也随吸收剂量升高而增加,200、400、800kGy处理后,纤维素纯度比对照组分别升高5.77%、14.53%和18.51%;木质素纯度比对照组分别升高7.50%、16.11%和18.79%。FT-IR分析表明,随着吸收剂量增加,纤维素结晶指数和木质素中羟基含量均呈下降趋势。结果说明,辐照结合甲酸处理能够有效分离玉米芯三组分,为玉米芯全组分的高效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照处理 纤维素 木质素 木聚糖 甲酸分离工艺
下载PDF
γ射线、电子束辐照处理对芦苇木质纤维素结构及酶解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陈亮 武小芬 +4 位作者 齐慧 王丹阳 刘安 邓明 王克勤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71-980,共10页
为更全面了解射线辐照对木质纤维素的影响,本试验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方法分析了γ射线和电子束辐照前后芦苇木质纤维素结构及酶解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γ射线和电... 为更全面了解射线辐照对木质纤维素的影响,本试验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方法分析了γ射线和电子束辐照前后芦苇木质纤维素结构及酶解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γ射线和电子束辐照均能使芦苇木质纤维素发生降解,使部分纤维素、半纤维素降解为水溶性物质,且降解水平与吸收剂量呈正相关关系,当吸收剂量为500 kGy时,经γ射线和电子束辐照的芦苇水溶性组分含量分别是未辐照芦苇的2.44和1.98倍;γ射线和电子束辐照后芦苇的微观结构被破坏,芦苇木质纤维素体系中的分子数量增加,纤维素结晶指数降低,但纤维素晶型不改变;随着吸收剂量从200 kGy增加至500 kGy,芦苇纤维素、半纤维素酶解转化率逐渐提高,当吸收剂量为500 kGy时,γ射线和电子束辐照的芦苇纤维素酶解转化率分别为16.68%和18.84%,分别是未处理芦苇的2.32和2.62倍,芦苇半纤维素转化率分别为21.38%和21.74%,分别是未处理芦苇的3.82和3.88倍;同等吸收剂量的γ射线和电子束辐照对芦苇木质纤维素主要化学组分、物理化学结构的影响相似,在200~400 kGy剂量范围内,同等吸收剂量γ射线和电子束辐照对芦苇纤维素、半纤维素酶解转化的促进作用没有明显差异,当吸收剂量为500 kGy时,电子束辐照对芦苇纤维素酶解的促进作用显著优于γ射线。本研究为辐照技术应用于木质纤维素预处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射线 电子束 芦苇 结构 酶解
下载PDF
香樟根际促生菌的筛选与促生特性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林英 司春灿 +2 位作者 黄莉萍 黄云祥 廖瑜璐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9-64,共6页
以香樟根际土壤为试材,采用PVK平板检测法、亚历山大平板检测法、CAS平板检测法、JNFb培养基检测法、Salkowski比色法,分别研究了从香樟根际土中随机挑取的22株细菌的解磷、解钾、产铁载体、固氮、产吲哚-3-乙酸(IAA)能力,采用16S rDNA... 以香樟根际土壤为试材,采用PVK平板检测法、亚历山大平板检测法、CAS平板检测法、JNFb培养基检测法、Salkowski比色法,分别研究了从香樟根际土中随机挑取的22株细菌的解磷、解钾、产铁载体、固氮、产吲哚-3-乙酸(IAA)能力,采用16S rDNA对产铁载体和产IAA能力较强的菌株进行了分子鉴定,以期为探讨香樟速生、耐贫瘠等机制,同时也为香樟及其它植物研制微生物菌肥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挑取的22株细菌中,有7株具有解磷能力,8株具有固氮能力,11株能产铁载体,16株能产IAA。对初步分离的具有产铁载体和产IAA的菌株进行进一步的定量测定发现,菌株XZ3和XZ22产生的铁载体活性单位明显高于其它菌株,分别为78.4%和74.6%。XZ11和XZ13产IAA的能力最强分别为46.82、46.19μg·mL^(-1)。经16S rDNA分子鉴定,XZ3和XZ22分别隶属短小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sp.)和芽孢杆菌(Bacillus sp.),XZ11和XZ13分别隶属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和短小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s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樟 根际促生菌 筛选 促生特性
原文传递
湘式柑普茶--湘柑茶主要化学成分及挥发性成分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想 付复华 +2 位作者 潘兆平 王琛 何双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6-23,62,共9页
目的:湘柑茶是借鉴柑普茶的制法,采用湖南安化黑茶--天尖茶与岳阳金盆柚的柑皮制备而成的,旨在探明湘柑茶的品质。方法:对比分析了天尖茶、柑皮及湘柑茶的主要化学成分、矿质元素含量以及挥发性成分。结果:天尖茶、柑皮、湘柑茶的水分... 目的:湘柑茶是借鉴柑普茶的制法,采用湖南安化黑茶--天尖茶与岳阳金盆柚的柑皮制备而成的,旨在探明湘柑茶的品质。方法:对比分析了天尖茶、柑皮及湘柑茶的主要化学成分、矿质元素含量以及挥发性成分。结果:天尖茶、柑皮、湘柑茶的水分含量均<20%,有利于贮藏。粗多糖、总黄酮、总酚含量高低顺序为天尖茶>湘柑茶>柑皮。天尖茶、柑皮、湘柑茶均含丰富的矿质元素,含量较高的有K、Ca、Mg、Mn。天尖茶、柑皮、湘柑茶中分别检出61,68,69种香气成分,其关键香气化合物为18~22种,天尖茶与柑皮制备成湘柑茶后检出了14种新的挥发性物质。结论:湘柑茶结合了天尖茶和柑皮的香气与营养功效,并产生了新的挥发性成分,是具有湖南地域特色的新式茶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柑茶 柑普茶 黑茶 柑皮 主要化学成分 矿质元素 挥发性成分 营养功效
下载PDF
电子束辐照对不同含水量芦苇木质纤维素结构及酶解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亮 武小芬 +5 位作者 齐慧 张勇 刘安 王丹阳 邓明 王克勤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2期76-85,共10页
以不同含水量的芦苇木质纤维素(以下简称芦苇)为试验材料,采用5 MeV电子束辐照处理,研究了电子束辐照对不同含水量芦苇化学组分、超分子结构、粉碎粒径及酶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含水量的芦苇经电子束辐照后均发生降解,超分子结... 以不同含水量的芦苇木质纤维素(以下简称芦苇)为试验材料,采用5 MeV电子束辐照处理,研究了电子束辐照对不同含水量芦苇化学组分、超分子结构、粉碎粒径及酶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含水量的芦苇经电子束辐照后均发生降解,超分子结构受到破坏,粉碎后小粒径颗粒显著增加,酶解转化率大幅度提高;当吸收剂量相同时,不同含水量芦苇的表观形貌、超分子结构及粉碎粒径分布没有明显区别,但酶解转化率与含水量呈负相关,含水量5%、10%和50%的芦苇经过500 kGy电子束辐照后,纤维素酶解转化率分别22.24%、19.76%和18.57%,半纤维素酶解转化率分别为25.04%、23.84%和19.56%,经过1000 kGy电子束辐照后,含水量5%、10%和50%的芦苇纤维素酶解转化率分别为54.09%、47.27%和49.24%,半纤维素酶解转化率分别62.30%、53.25%和47.83%;当吸收剂量为500 kGy时,含水量为5%的芦苇纤维素、半纤维素较含水量10%和50%芦苇降解严重,而当吸收剂量为1000 kGy时,含水量为50%的芦苇纤维素、半纤维素则较含水量5%和10%的芦苇降解严重,并且较含水量5%和10%的芦苇,含水量为50%的芦苇纤维素、半纤维素更多地被降解为非糖类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束 辐照 含水量 芦苇 木质纤维素 结构 酶解
下载PDF
基于主要农艺性状和trnH-psbA序列的辣椒聚类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谭放军 汤冰倩 +2 位作者 吴永红 宋静爽 欧立军 《中国农学通报》 2019年第27期72-78,共7页
旨在研究辣椒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和筛选核心种质资源。对98份辣椒种质的株高、株幅和主茎高等主要农艺性状和叶绿体的trnH-psbA序列进行了调查和分析。98份辣椒种质的农艺性状有较大区别,特别是单果重、果长、叶片叶绿素、株高等性状表现... 旨在研究辣椒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和筛选核心种质资源。对98份辣椒种质的株高、株幅和主茎高等主要农艺性状和叶绿体的trnH-psbA序列进行了调查和分析。98份辣椒种质的农艺性状有较大区别,特别是单果重、果长、叶片叶绿素、株高等性状表现为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同时,基于trnH-psbA序列可以将所有种质分成三大类,分别含种质29、31和38个;综合农艺性状和trnH-psbA序列筛选出31份核心种质。辣椒种质存在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通过筛选的核心种质代表了98份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可以应用于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农艺性状 trnH-psbA序列 核心种质 遗传多样性
原文传递
UPLC法测定pH值和甜味剂对新橙皮苷二氢查尔酮溶解度的影响
13
作者 刘坚 王振 +4 位作者 蒋书歌 梁曾恩妮 付复华 肖业成 单杨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1-74,共4页
为建立UPLC测定新橙皮苷二氢查尔酮的方法和探究pH值、甜味剂类型对新橙皮苷二氢查尔酮的水溶性的影响,采用UPLC测定新橙皮苷二氢查尔酮(NHDC)的含量,并结合相平衡法测定新橙皮苷二氢查尔酮在pH值3.0~9.0和3%的糖精钠、甜蜜素和甘草酸... 为建立UPLC测定新橙皮苷二氢查尔酮的方法和探究pH值、甜味剂类型对新橙皮苷二氢查尔酮的水溶性的影响,采用UPLC测定新橙皮苷二氢查尔酮(NHDC)的含量,并结合相平衡法测定新橙皮苷二氢查尔酮在pH值3.0~9.0和3%的糖精钠、甜蜜素和甘草酸钾溶液中的溶解度。结果显示,新橙皮苷二氢查尔酮在8~320 mg/L范围内线性良好,平均加标回收率为104.15%;在pH值4.0~9.0范围内,新橙皮苷二氢查尔酮在pH值9.0时溶解度最好,为2 049.51 mg/L;在3%的糖精钠、甜蜜素和甘草酸钾溶液中的溶解度分别为650.96、1 279.59 mg/L和4 927.35 mg/L。说明新橙皮苷二氢查尔酮在碱性条件下的溶解度远大于酸性和中性时的溶解度;糖精钠、甜蜜素和甘草酸钾均能增加新橙皮苷二氢查尔酮的溶解度,甘草酸钾的增溶效果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橙皮苷二氢查尔酮 溶解度 甜味剂 超高效液相色谱
原文传递
植物转基因抗性策略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叶英林 《湖南农业科学》 2016年第10期126-130,共5页
通过转基因技术使植物获得抗病性是控制植物病毒感染的一种重要技术途径。RNA干扰技术的出现为植物转基因抗性策略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植物转基因抗性产生方法主要是通过表达不同的病毒蛋白(外壳蛋白、复制蛋白、运动蛋白及其他病毒蛋... 通过转基因技术使植物获得抗病性是控制植物病毒感染的一种重要技术途径。RNA干扰技术的出现为植物转基因抗性策略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植物转基因抗性产生方法主要是通过表达不同的病毒蛋白(外壳蛋白、复制蛋白、运动蛋白及其他病毒蛋白)、RNAs(反义RNA、卫星RNA、缺陷干扰RNA、发夹RNA及人工微小RNA)、非病毒基因(核酸酶、抗病毒蛋白抑制子及植物体)、宿主来源的抗性基因(显性抗性基因和隐性抗性基因)及各种宿主防御反应因子等。介绍了以上几种抗性策略并分析了目前尚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植物转基因抗性策略研究的学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抗病性 卫星RNA 发夹RNA 人工微小RNA
下载PDF
超标稻米打磨降镉技术及工艺参数优化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庞敏 郭晋琦 +3 位作者 陶湘林 吴跃辉 魏颖娟 唐汉军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0-105,共6页
针对湖南地区镉含量0.1~0.6 mg/kg区间的9个籼稻品种稻米,采用现有的精米机械进行打磨降镉实验。结果显示,打磨度在19%以下时,降镉效率高,对整米率的影响较小,现有精米机械打磨是镉超标糙米的有效降镉技术途径;单位米粒流量、单次打磨... 针对湖南地区镉含量0.1~0.6 mg/kg区间的9个籼稻品种稻米,采用现有的精米机械进行打磨降镉实验。结果显示,打磨度在19%以下时,降镉效率高,对整米率的影响较小,现有精米机械打磨是镉超标糙米的有效降镉技术途径;单位米粒流量、单次打磨度、单位减重效率等最佳工艺参数组合,短粒型分别为11.6 kg/min/L、3.3和363.0 g/min/L,长粒型的分别为11.0 kg/min/L、2.3和226.4 g/min/L。但是,要将所有稻米品种的镉含量从0.6 mg/kg降至0.2 mg/kg水平以下,现有精米机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米 打磨降镉 打磨参数
下载PDF
辐照与粉碎对玉米秸秆酶解葡聚糖转化率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郭栋豪 陈亮 +2 位作者 武小芬 齐慧 王克勤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9-144,154,共7页
为探明辐照剂量与粉碎粒径对玉米秸秆酶解效果的影响,以玉米秸秆为材料,设置0、400、800 k Gy辐照剂量和不同粒径进行酶解试验,测定了不同处理的粒径分布状况和酶解葡聚糖转化率。结果表明,随着辐照剂量提高,样品中小颗粒所占比重逐渐增... 为探明辐照剂量与粉碎粒径对玉米秸秆酶解效果的影响,以玉米秸秆为材料,设置0、400、800 k Gy辐照剂量和不同粒径进行酶解试验,测定了不同处理的粒径分布状况和酶解葡聚糖转化率。结果表明,随着辐照剂量提高,样品中小颗粒所占比重逐渐增加,0、400、800 kGy辐照剂量的玉米秸秆在同一粉碎条件下获得粒径r<0.075 mm颗粒的比重依次为15.03%、53.22%、63.09%;0、400 kGy辐照剂量处理玉米秸秆的酶解葡聚糖转化率随粒径的减小而提高,当粒径由r>0.450 mm减小至r<0.075 mm时,转化率分别由16.01%、31.54%显著提高至30.25%、59.71%,且辐照与粉碎对玉米秸秆酶解葡聚糖转化率具有协同作用;800 kGy处理的不同粒径玉米秸秆酶解葡聚糖转化率差异不明显,且辐照与粉碎无协同作用。0、400 kGy辐照下的玉米秸秆,粉碎粒径越小,酶解转化率越高,在优化预处理和酶解糖化工艺等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Γ射线辐照 粒径 酶解 葡聚糖转化率
下载PDF
一年生葛茎的化学成分与纤维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高晓路 唐汉军 +4 位作者 梁洁 陶湘林 魏颖娟 吴跃辉 陈志辉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0-76,共7页
为充分利用葛麻纤维,采用化学法分析湖南和江西不同地区一年生野葛茎和人工栽培粉葛茎及葛麻的化学成分,探讨制麻技术对纤维性能的影响,并通过电镜扫描、显微镜观察等对葛麻表面形态结构、单纤维特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野生鲜葛茎的干... 为充分利用葛麻纤维,采用化学法分析湖南和江西不同地区一年生野葛茎和人工栽培粉葛茎及葛麻的化学成分,探讨制麻技术对纤维性能的影响,并通过电镜扫描、显微镜观察等对葛麻表面形态结构、单纤维特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野生鲜葛茎的干物质总含量高于粉葛的,且干物质总量、不溶性纤维含量均随生长期延长而增加,粉葛的各项指标在地域和品种间均存在差异,在12月采收的3个粉葛中,太空粉葛茎的粗脂肪、粗蛋白、灰分和可溶性纤维的质量分数均较高,江西粉葛的均较低;碱处理法所得葛麻的残胶率明显小于自然发酵法的残胶率,其断裂强度较大,且葛麻表面的纤维结构较清晰;碱处理法所得不同原料葛麻的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在地域间、品种间均表现出明显差异,总体上野葛麻的断裂强度较高,野葛和粉葛均有随生长期延长而断裂强度增加的趋势,胶质等非纤维成分达17.5%~33.3%;野葛的纤维素含量均达80%以上,且不同生长期间的纤维素含量没有明显差异,粉葛的纤维素含量低于野葛的,且12月采收的样品纤维素含量显著低于9月采收样品的;葛麻单纤维的公制支数为3098.2~3866.7 m/g,单纤维线密度为2.6~3.2 dtex,野葛麻的平均直径和公制支数优于粉葛麻的;葛麻的纤维素含量、半纤维素含量与葛麻单纤维的理化特性具有密切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茎 野葛麻 粉葛麻 化学成分 纤维特性
下载PDF
柑橘香橙素生成途径关键酶黄烷酮-3-羟化酶特性分析及原核表达 被引量:2
18
作者 黄旭 田苗苗 +3 位作者 肖妃垚 刘娟 王振 单杨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5-72,共8页
香橙素是柑橘类黄酮的重要组成,黄烷酮-3-羟化酶是香橙素生成途径中的关键作用酶。对黄烷酮-3-羟化酶的特点进行总结与分析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首先从NCBI数据库筛选了来自柑橘、陆地棉、玉米、水母雪莲和欧芹的5种f3h,对其进行理... 香橙素是柑橘类黄酮的重要组成,黄烷酮-3-羟化酶是香橙素生成途径中的关键作用酶。对黄烷酮-3-羟化酶的特点进行总结与分析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首先从NCBI数据库筛选了来自柑橘、陆地棉、玉米、水母雪莲和欧芹的5种f3h,对其进行理化性质、蛋白质二三级结构、序列比对等生物信息学分析并以大肠杆菌为宿主进行表达。发现5种来源的f3h,其基因开放阅读框为1032~1119 bp,编码343~372个氨基酸,蛋白分子质量为38.89~41.45 kDa,理论等电点在5.43~5.96,且不同物种F3H的理化性质、结构域和蛋白质结构也有一定的相似性。通过构建大肠杆菌表达体系发现:黄烷酮-3-羟化酶均能进行原核表达,除去来源于水母雪莲的F3H未检测到香橙素的生成,其余4种F3H均能将柚皮素转化为香橙素且产物生成量不同,其中ZmF3H生成量最高达20.12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 黄烷酮-3-羟化酶 生成途径 特征分析 原核表达
下载PDF
分级醇沉紫薯多糖抗氧化活性与稳定性 被引量:5
19
作者 林军 李高阳 +2 位作者 黄帆 谢秋涛 袁洪燕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89-196,共8页
目的:探究紫薯多糖的组成成分、抗氧化活性及稳定性,提高分离纯化的效率。方法:对紫薯粗多糖进行分级醇沉,对比分析各醇沉组分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对菜籽油的抗氧化能力以及化学稳定性。结果:通过分级醇沉得到了PPSP-40%、PPSP-60%、PPSP... 目的:探究紫薯多糖的组成成分、抗氧化活性及稳定性,提高分离纯化的效率。方法:对紫薯粗多糖进行分级醇沉,对比分析各醇沉组分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对菜籽油的抗氧化能力以及化学稳定性。结果:通过分级醇沉得到了PPSP-40%、PPSP-60%、PPSP-80%3种组分,三者多糖、蛋白质、硫酸基、糖醛酸含量高低顺序为PPSP-80%>PPSP-60%>PPSP-40%。其中,PPSP-80%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最强,PPSP-60%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最强,而PPSP-40%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最差;对菜籽油抗氧化效果强弱顺序为PPSP-80%>PPSP-60%>PPSP-40%。PPSP-40%的稳定性最差,PPSP-60%在极端碱性条件下稳定性最好,而PPSP-80%在121℃高温条件下稳定性最好。结论:分级醇沉对紫薯粗多糖具有一定的分离效果,不同醇沉组分抗氧化效果及稳定性具有明显差异,且高浓度醇沉组分的抗氧化效果和稳定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薯多糖 醇沉 抗氧化作用 自由基清除 稳定性
下载PDF
大豆不同生育期叶际光合细菌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1
20
作者 孔小婷 苏品 +6 位作者 程菊娥 杜晓华 罗路云 陈丽洁 翟忠英 张德咏 刘勇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977-1984,共8页
【目的】探究大豆不同生育期叶际光合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分布特征,揭示大豆生育期与光合细菌群落结构变化间的关系,为促进光合细菌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5个生育期(苗期、出枝期、花期、鼓粒期和成熟期)大豆... 【目的】探究大豆不同生育期叶际光合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分布特征,揭示大豆生育期与光合细菌群落结构变化间的关系,为促进光合细菌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5个生育期(苗期、出枝期、花期、鼓粒期和成熟期)大豆叶际光合细菌的Puf M基因序列进行PCR扩增,并对PCR扩增产物进行Illumina高通量测序,分析大豆叶际光合细菌群落多样性及分布特征。【结果】从大豆5个生育期叶片样品中共检测到光合细菌2门、5纲、36属、84种。不同生育期大豆叶片样品中光合细菌的群落组成和结构存在一定差异,在相对丰度方面表现为成熟期>苗期>出枝期>花期>鼓粒期;在多样性方面表现为苗期>出枝期>花期>鼓粒期>成熟期。大豆不同生育期的叶际光合细菌在门、纲、属和种分类水平上的优势菌群及所占比例分别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92.11%~99.29%)、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75.17%~97.40%)、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60.67%~95.09%)和扭脱甲基杆菌(Methylobacterium extorquens)(36.89%~87.88%),随着分类水平逐渐细化,不同生育期对大豆叶际光合细菌群落组成和分布的影响越大。【结论】生育期对大豆叶际光合细菌群落结构有重要影响,实际生产中可通过在大豆不同生育期施用不同的光合细菌以促进优势群落形成,从而促进大豆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生育期 叶际 光合细菌 高通量测序 多样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