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南省“3+5”城市群农业功能权衡-协同特征及优化研究
1
作者 刘悦 安悦 +1 位作者 谭雪兰 任辉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9-108,共10页
农业各功能之间保持着相互增进的协同关系或此消彼长的权衡关系。本研究以湖南省“3+5”城市群地区的县(区)为研究单元,从生产功能、生态功能和生活功能3个维度构建农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和双变量局部... 农业各功能之间保持着相互增进的协同关系或此消彼长的权衡关系。本研究以湖南省“3+5”城市群地区的县(区)为研究单元,从生产功能、生态功能和生活功能3个维度构建农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和双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模型等对农业功能演变及协同-权衡关系进行测度。结果表明:(1)农业生产功能整体呈增强态势;农业生活功能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农业生态功能往城市群外围扩散。(2)在协同与权衡关系上,农业生产功能和其他两项功能空间分布变动较大,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生产功能和其他两项功能的协同与权衡关系在空间分布上较为稳定。(3)功能分区上可划分为5种组合类型:生产功能优势区、生活功能优势区、生态功能优势区、多功能并重区和农业功能弱势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功能 权衡与协同 聚类优化 湖南省“3+5”城市群
下载PDF
高考地理实践力考查:挑战、导向与启示——2023年高考地理全国卷试题的分析
2
作者 段玉山 姚泽阳 《基础教育课程》 2023年第15期47-53,共7页
地理实践力考查对于素养本位的中学地理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地理实践力的理论复杂性、纸笔测验的操作制约性、高考等级赋分创新使其测评面临多重挑战。2023年高考地理全国卷通过拓展考查广度、优化试题效度、细化考查梯度以实现地理... 地理实践力考查对于素养本位的中学地理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地理实践力的理论复杂性、纸笔测验的操作制约性、高考等级赋分创新使其测评面临多重挑战。2023年高考地理全国卷通过拓展考查广度、优化试题效度、细化考查梯度以实现地理实践力的有效评估。据此得到的启示包括设计知行合一的教学任务,关注地理实践力学习进阶,推进信息技术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3年高考地理 地理实践力 地理核心素养 高中地理教学
下载PDF
地理核心素养考查的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兼评2022年全国高考地理试题 被引量:5
3
作者 段玉山 姚泽阳 《基础教育课程》 2022年第15期45-52,共8页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高阶属性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对高考命题改革提出了新要求。以深度学习、情境认知、学习进阶为理论依据,高考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重视地理大概念与学科实践的整合,强调依托真实地理情境设计开放性任务,聚焦基于学习...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高阶属性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对高考命题改革提出了新要求。以深度学习、情境认知、学习进阶为理论依据,高考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重视地理大概念与学科实践的整合,强调依托真实地理情境设计开放性任务,聚焦基于学习进阶的学业成就水平划分。在基于原则的测评设计理念下,其实践路径包括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选择考查内容、整合考查内容以确定不同水平的学习表现、根据学习表现设计情境化试题等相互关联的环节。通过评析2022年全国高考地理试题,本文提出未来可以采取的优化策略包括加强地理核心素养认知模型的实证研究、提升地理试题任务设计的规范性、推进人工智能在高考地理中的应用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考改革 2022年高考地理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考查 命题优化策略
下载PDF
“一体之治”:《管子》空间治理之“道”及其现代启示
4
作者 黄军林 《城市规划》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5-71,78,共8页
《管子》将“天、地、人”视为一个以“道”为核心的和谐平衡的有机系统,认为天地人遵循着共同的基本法则,揭示了自然现象与人的能力品质的一致性。本文论述了《管子》治理哲学所秉持的“民为邦本”“义利并重”“一匡天下”的价值论,... 《管子》将“天、地、人”视为一个以“道”为核心的和谐平衡的有机系统,认为天地人遵循着共同的基本法则,揭示了自然现象与人的能力品质的一致性。本文论述了《管子》治理哲学所秉持的“民为邦本”“义利并重”“一匡天下”的价值论,并通过对“礼治”与“法治”工具及关系的讨论,阐释“礼法”作为善治工具的本体认知。采取“予之为取”“执经达变”的方法论,构建基于“三国五鄙”“均地分力”“以时禁发”和“人与天调”的空间治理实践向度,进而实现“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的和谐共生境界。总之,《管子》所构建的“一体之治”整体性治理框架,不仅对化解现代空间治理难题有着积极意义,也充分体现了文化自信境域下“治理”模式的中国话语,对空间治理体系的构建与理论体系的完善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升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实践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子》 一体之治 空间治理 人与天调 现代化
下载PDF
生态城市建设背景下城市生活质量空间格局分析——以长沙市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晓青 黄怡铭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31-39,共9页
随着“生态文明”理念下生态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空间愈发受到重视。生活质量涉及社会生活中的广泛领域,建立生活质量指标体系有助于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加强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控。本研究以湖南省长沙市中心城区为例,综... 随着“生态文明”理念下生态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空间愈发受到重视。生活质量涉及社会生活中的广泛领域,建立生活质量指标体系有助于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加强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控。本研究以湖南省长沙市中心城区为例,综合运用统计数据分析、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对长沙市中心城区生活质量进行研究,选取中心城区的78个街道为基本空间统计单位,以“生态城市建设”中“以人为本”以及“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两项原则选取人的基本物质生活、人的基本社会保障、人的基本生存环境三个一级指标,采用熵值法和GIS空间自分析法,定量评价长沙市中心城区生活质量的结构及其特征。研究发现:长沙市中心城区生活质量空间格局是由市中心呈放射状向外辐射,研究区域生活质量空间布局总体来说分布不均匀,影响因素较多。通过GIS空间自分析长沙市中心城区生活质量发现出现“高地”和“洼地”等不平衡区域,并且从经济因素、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三个因素主导下分别进行了研究区域生活质量的空间格局分析。为实现长沙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型,推进生态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规划实践提供科学依据。推动长沙市内部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质量 生态文明 多源数据 城市空间结构 中心城区 长沙市
下载PDF
不同而“和”:共生理论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规划实践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建阳 谭春华 +1 位作者 费浩哲 黄军林 《中外建筑》 2022年第5期42-50,共9页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文脉与历史遗产的主要载体,也是城市更新行动中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的地区。通过分析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的典型理念、问题表征和认知趋势,构建包含多领域共生理论基础、多重研究方法、时空尺度分析、四大原则、双重...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文脉与历史遗产的主要载体,也是城市更新行动中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的地区。通过分析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的典型理念、问题表征和认知趋势,构建包含多领域共生理论基础、多重研究方法、时空尺度分析、四大原则、双重目标和三维实践策略的整体性共生理论框架。并以永州江永潇浦街历史文化街区为例,采用文献、实地和问卷结合的调查方法,从空间、功能和文化三个维度探索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整体性共生规划策略应用,以期达到历史文化街区场所精神的保护复兴,实现历史文化、物质功能、经济社会“再生产”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理论 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 更新 整体性
原文传递
洞庭湖源头流域典型塘库水体氮磷组分、pH、DO及水温昼夜变异特征
7
作者 杨文 周脚根 张文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84-393,共10页
池塘和小水库(塘库)是洞庭湖流域分布广泛的小型水体,理解塘库氮磷水质昼夜变化规律有助于辅助制定洞庭湖流域精细的水质观测与污染防控方案。以洞庭湖农业源头流域金井小流域4种典型土地利用景观塘库为研究对象,研究塘库水体理化性质... 池塘和小水库(塘库)是洞庭湖流域分布广泛的小型水体,理解塘库氮磷水质昼夜变化规律有助于辅助制定洞庭湖流域精细的水质观测与污染防控方案。以洞庭湖农业源头流域金井小流域4种典型土地利用景观塘库为研究对象,研究塘库水体理化性质和氮磷组分昼夜变异规律。结果表明:塘库周边土地利用景观类型不仅显著影响塘库水体pH、溶氧(DO)和水温(t)的昼夜变化,而且造成了塘库氮磷组份含量及氮磷计量比差异。居民区、农田和茶园3种景观型塘库水体pH、DO及t昼夜变化明显,曲线呈现倒U型;但观测期内4种景观类型塘库氮磷组分含量昼夜变化相对不明显。居民区、农田及茶园型水体氮磷总量(TN、TP)、溶解态氮磷(TDN、TDP)和颗粒态氮磷(PN、PP)含量显著高于森林型塘库的。并且,水体不同氮磷组分的生态化学计量比值(TN∶TP、TDN∶TDP、PN∶PP)大小排序为:森林(TN∶TP:67.97,TDN∶TDP:65.12,PN∶PP:74.13)>茶园(TN∶TP:30.03,TDN∶TDP:15.10,PN∶PP:52.95)>农田和居民区(TN∶TP:19.40和16.21,TDN∶TDP:23.31和11.91,PN∶PP:18.83和21.36),这表明农业土地利用/生活污水排放导致研究区塘库水体氮磷营养状态由自然状态下受磷素限制向人为扰动下受N素限制转化。水体取样时间间隔不超12 h,更有助于理解塘库水质变化规律;加强居民区和农田景观型塘库水质管理,减少磷素污染物输入塘库,有助于洞庭湖流域塘库水体磷素污染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头流域 塘库 氮磷组分 氮磷生态化学计量 土地利用
原文传递
不同淹水环境下湖泊沉积物DOM的特征与来源 被引量:3
8
作者 陈佳 李忠武 +3 位作者 金昌盛 文佳骏 聂小东 王磊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4566-4575,共10页
为揭示水位的空间差异对于湖泊沉积物溶解性有机质(DOM)特性的影响与作用途径,采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和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分析(EEM-PARAFAC),探究东洞庭湖不同淹水环境对沉积物DOM的组成与来源的影响.结果表明,DOM中类蛋白组... 为揭示水位的空间差异对于湖泊沉积物溶解性有机质(DOM)特性的影响与作用途径,采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和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分析(EEM-PARAFAC),探究东洞庭湖不同淹水环境对沉积物DOM的组成与来源的影响.结果表明,DOM中类蛋白组分[类色氨酸C2与类酪氨酸C3,(72.95±8.94)%]高于类腐殖酸组分[C1,(27.05±8.94)%].季节淹水下DOM具有更高的类蛋白组分和更低的类腐殖酸组分,而常年淹水下的DOM芳香性(SUVA_(254))与疏水组分(SUVA_(260))更高,在空间上表现为:湖中段>入湖段>出湖段,更有利于污染物迁移.通过对荧光参数FI(1.93)、BIX(0.91)和HIX(1.57)的计算发现,沉积物DOM具有内源为主和陆源较弱的混合特征.这可能受到人为输入与沉积物特性影响,季节淹水区沉积物裸露增强污水排放的直接作用,且黏粒和总氮(TN)含量与FI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沉积物高营养成分和黏粒含量影响DOM的内源成分(FI>1.9);而常年淹水区具有外来径流输入,pH和C/N与HIX和C1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沉积物DOM由于常年淹水的碱性环境(pH>7.5)和径流输入比季节淹水区具有更高的陆源成分(HIX=1.38±0.57).上述结果有助于揭示湖泊水文与人类活动过程中沉积物DOM对水质与污染响应的相关理论,为沉积物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质(DOM) 常年淹水区 季节淹水区 来源 沉积物 人类活动
原文传递
全新世温度研究回顾及对历史人地关系的启示 被引量:4
9
作者 饶志国 秦倩倩 +2 位作者 魏士凯 郭海春 李云霞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69-1180,共12页
最新一些研究结果强调了全新世期间的长期增温趋势,综合全球平均海平面、大陆冰盖面积、大气温室气体和太阳辐射证据来看,这比传统观点所认为的全新世期间的长期降温趋势,更具有合理性。回顾历史,结合最新的一些研究进展,发现支持“中... 最新一些研究结果强调了全新世期间的长期增温趋势,综合全球平均海平面、大陆冰盖面积、大气温室气体和太阳辐射证据来看,这比传统观点所认为的全新世期间的长期降温趋势,更具有合理性。回顾历史,结合最新的一些研究进展,发现支持“中全新世大暖期”和“晚全新世降温趋势”的证据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最核心的问题为晚全新世加强的人类活动对代用指标或者证据的强烈扰动,使得其不能准确地反映真实的气候变化过程。鉴于目前全新世温度历史争论的核心关键在于晚全新世,因此有必要加强晚全新世温度变化研究。在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地区,或者利用对人类活动不敏感的代用指标开展研究,有望可以获得更可靠的晚全新世温度历史重建结果,为准确认识中华数千年文明的长期温度变化背景,进而理解期间的“人地关系”演化历史,并最终客观认识现今面临的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环境问题,提供一定的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变暖 变冷 晚全新世 历史人地关系 中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