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株潭绿心地区产业绿色转型发展策略
1
作者 朱佩娟 黄梦倩 +2 位作者 张勇 王楠 黄秋菊 《国土资源导刊》 2024年第2期1-11,共11页
长株潭绿心地区是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地区,其转型发展是一个系统性整体,发展模式具有复杂的多元属性,需要因地制宜差异化选择绿心转型发展途径。长株潭绿心依托系列上位规划有序推进产业转型发展,初步形成了绿色产业发展基础。针对... 长株潭绿心地区是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地区,其转型发展是一个系统性整体,发展模式具有复杂的多元属性,需要因地制宜差异化选择绿心转型发展途径。长株潭绿心依托系列上位规划有序推进产业转型发展,初步形成了绿色产业发展基础。针对现存的区域协调联动不足、产业发展机制薄弱、产业项目落地难等问题,研究探索多主体、多空间、多内容的整体性转型路径:以保值增值为根本遵循,推进实现绿心生态增值、服务增值、资产增值及生活品质增值,打造可持续的绿心地区“4+N”的绿色低碳产业生态圈;建立更具包容度和功能适应弹性的弹性空间管控机制,优化形成绿心地区绿色产业发展名录,确保产业清单的协同性;通过统筹横向和纵向两大产业融合维度,发挥一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推动空间生态产业绿色化;构建嵌入式链接发展和飞地式链接发展的创新网络,提升绿心创新竞争力,支撑区域产业经济生态化。总体通过建立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机制,保障绿心地区产业升级转型,推动长株潭绿心地区绿色转型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心 绿色转型发展 产业升级 区际联动 长株潭都市圈
下载PDF
湘江流域制造业企业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2
作者 宋文伍 周国华 +4 位作者 宋关东 吕昕 刘彬 丁粤麟 杨京伟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2-81,共10页
湘江流域作为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核心区域和国家流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的重点试验区,如何促进其制造业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是值得探讨的重要议题。本文运用空间统计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析了湘江流域1978—2021年制造业企业... 湘江流域作为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核心区域和国家流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的重点试验区,如何促进其制造业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是值得探讨的重要议题。本文运用空间统计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析了湘江流域1978—2021年制造业企业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流域制造业企业总量和增量均呈增长趋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结构则由污染型为主转型为以清洁型为主,但污染型企业仍占一定比重。(2)传统机械制造业逐步向高附加值、低污染的装备制造业演进,产业升级态势明显,但流域制造业结构整体仍以重化工业为主,并呈下游“重”于中上游的区段差异特征。(3)流域制造业企业集聚度提升,集聚程度沿江自下游向上游递减,空间分布态势由以长株潭三市中心城区为核心,衡阳市为次级增长极的“一核一极”格局演进为以长株潭三市中心城区为核心,以核心边缘“宁乡—湘乡—醴陵—浏阳—湘阴”连接带为环带,以邵阳、衡阳为次级增长极的“一核一带两极”格局。(4)基于“污染—要素”密集程度划分的6大类型制造业企业多以下游长株潭都市圈为核心,呈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往核心集聚、劳动和污染密集型往环带和中上游扩散集聚的趋势。(5)政策扶持和创新能力对湘江流域制造业企业快速增长阶段布局影响较强,生产成本、自然条件和城市功能次之,社会经济因素影响较弱。但受产业特性影响,不同因子对不同类型制造业的影响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 时空演变 企业数据 湘江流域
下载PDF
“共有产权”:城中村更新的“再集体化”逻辑与空间治理构想
3
作者 黄军林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45,共10页
城中村更新是近年来我国大城市缓解土地资源约束、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及城市空间质量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城乡土地二元性制约与经济下行压力下,城中村陷入土地利用整体性“低效”与村民依赖寻租行为违建“增收”并存的困局,急需寻求制度... 城中村更新是近年来我国大城市缓解土地资源约束、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及城市空间质量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城乡土地二元性制约与经济下行压力下,城中村陷入土地利用整体性“低效”与村民依赖寻租行为违建“增收”并存的困局,急需寻求制度创新与突破。分析表明,长沙后湖从“渔村”到“城中村”的演化过程是一种典型的公共域租值竞争过程;地方政府通过“拆而不迁”方式实施了整村产权整合,开展了空间改造、生态修复、产业优化等系统治理,实现了片区发展、债务减压与百姓福祉等多主体共赢。后湖城中村更新通过制度创新,以“产权整合”挖潜空间资源“公共域”为突破,探索了一种基于“共有产权”的城中村“再集体化”共治、共富模式,为当前城中村更新与空间资源高效再配置提供了一种空间治理方案与实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中村 公共域 反公地悲剧 产权整合 空间治理
下载PDF
面向地理流的时空交叉K函数方法
4
作者 周梦杰 阳孟杰 +3 位作者 陈慧颖 田雨萌 万义良 夏吉喆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44-1655,共12页
地理流表示地理对象在不同地理位置之间有意义的交互或移动。挖掘地理流时空关联模式,对于揭示地理流之间的时空依赖性和异质性,理解地理流的发生机制和时空交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地理流空间关联分析方法日益增多,但鲜有研究考虑... 地理流表示地理对象在不同地理位置之间有意义的交互或移动。挖掘地理流时空关联模式,对于揭示地理流之间的时空依赖性和异质性,理解地理流的发生机制和时空交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地理流空间关联分析方法日益增多,但鲜有研究考虑地理流的时空耦合特征并关注时间效应对探测模式的影响,准确捕捉地理流之间依赖关系的时空演变趋势仍是当前领域的难点问题。因此,本文扩展点模式时空交叉K函数,提出了地理流的时空交叉K函数,该函数以地理流整体为研究对象,用于探测两类地理流事件之间的时空关联模式。全局时空交叉K函数可探测研究区域中整体地理流关联模式,而局部时空交叉K函数可以识别不遵循全局趋势的在局部尺度上的时空关联情况。本文采用地理流时空交叉K函数的方法对厦门岛巡游车和网约车流数据进行了时空关联分析,揭示了两类车辆流的全局和局部时空竞争格局。全局结果表明,两类车辆呈排斥模式,说明在厦门岛整体上两类车辆之间并未出现激烈的正面竞争;而局部结果显示,在早、午、晚高峰期,巡游车流和网约车流在某些局部区域仍存在竞争,且主要分布在居民区—产业园、居民区—机场、火车站—商圈、商圈—旅游景点等区域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流 时空关联模式 时空交叉K函数 网约车服务 巡游车服务
下载PDF
非正规经济的正规化治理转向——基于扬帆夜市的分析
5
作者 陈健 黄军林 +1 位作者 刘建阳 王秀秀 《中外建筑》 2024年第6期29-34,共6页
非正规经济作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现代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的双重挑战,非正规经济的治理机制亟待创新。文章选取“扬帆夜市”作为典型案例,深入探讨了非正规经济的内涵及其空间特征。研究发现,非正规经济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呈现... 非正规经济作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现代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的双重挑战,非正规经济的治理机制亟待创新。文章选取“扬帆夜市”作为典型案例,深入探讨了非正规经济的内涵及其空间特征。研究发现,非正规经济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呈现出新的形成过程和特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针对非正规经济的空间治理机制,以期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加强政策引导、创新监管方式以及促进社会参与等手段,激活城市经济活力,推动非正规经济向更加规范化、品质化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正规经济 空间治理 共赢 机制 扬帆夜市
原文传递
城市食物系统全程耦合下的农地利用转型 被引量:4
6
作者 马恩朴 叶玮怡 +1 位作者 龙花楼 廖柳文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058-3077,共20页
在农地利用转型研究中引入全程耦合视角,进行空间维度的系统集成,有望能够更加确切地揭示城乡土地系统的遥相关机理。为此,本文在综述农地利用转型研究进展、揭示土地系统“遥相关”研究不足的基础上,从全程耦合框架和食物系统纽带两个... 在农地利用转型研究中引入全程耦合视角,进行空间维度的系统集成,有望能够更加确切地揭示城乡土地系统的遥相关机理。为此,本文在综述农地利用转型研究进展、揭示土地系统“遥相关”研究不足的基础上,从全程耦合框架和食物系统纽带两个方面论证理论创新的科学基础,将食物系统作为衔接城市与乡村、以及整合“流空间”与地点空间的纽带,提出“城市食物系统全程耦合下农地利用转型研究的理论框架”。本文明确了城市食物系统全程耦合下农地利用转型的概念内涵、农地利用转型解释的研究路径以及农地利用转型研究的内容体系。认为城市食物系统全程耦合下的农地利用转型是资源内禀力、要素外驱力、市场配置力和政府调控力通过城市生产要素回馈路径、城市辖区食物短缺路径和城乡居民需求驱动路径协同作用的结果。深入解析城市食物系统全程耦合下的农地利用转型需要采取地理空间网络化思维,即需要将“流空间”与地点空间整合起来,从要素供求以及环境层面连接到案例区的其他多个区域出发来解释案例区的农地利用转型。本文同时介绍了农地利用转型解释中需要关注的5种要素流效应,指出食物系统全程耦合下的农地利用转型研究应重点关注农地利用转型机制、城市食物域内农地利用形态的空间差异及演变规律、农地利用对需求变化的响应水平及影响因素、以及农地利用转型调控等方面的内容。本文有望拓展土地利用转型的研究领域,并为解决新时代的“三农”问题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食物系统 人类与自然耦合系统 要素流 全程耦合 农地利用转型 理论框架
原文传递
“山—水—城”空间格局的分析框架与研究展望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华 周国华 +1 位作者 赵万民 吴国华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78-1502,共25页
山地丘陵地区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快速扩张与无序生长造成的自然山水环境破坏、山水人文特色渐失与人地矛盾加剧,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治山、治水、治城一体推进,既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美丽中国建设的实践需要,也是城市空间... 山地丘陵地区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快速扩张与无序生长造成的自然山水环境破坏、山水人文特色渐失与人地矛盾加剧,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治山、治水、治城一体推进,既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美丽中国建设的实践需要,也是城市空间重构与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支撑。在这种背景下,城市空间生长与山水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综合探讨要求采取融贯的综合研究范式,即将城市物质空间形态、自然山水生态网络与山水人文空间秩序的组织关系及作用机理进行系统探讨。“山—水—城”空间格局是指城市人工环境与自然山水环境交互适应所形成的空间组织关系,强调城市空间、自然与人文要素的综合作用。基于此,本文试图探明“山—水—城”空间格局研究的理论脉络与现实需求,从空间、自然与人文互动的综合视角,解析“山—水—城”空间格局的概念内涵,阐明“山—水—城”空间格局的构成因素、层级尺度与形成机制,进而探索“山—水—城”空间格局的分析框架并进行研究展望。“山—水—城”空间格局研究,应重点分析“山—水—城”空间格局的时空过程、主控要素与演化规律,阐释“山—水—城”空间格局形成与演化的驱动机制、组织模式及综合效应,探索“山—水—城”空间格局的治理方式与调控路径,以期促进“山—水—城”空间格局的共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城” 空间格局 分析框架 空间组织关系 形成机制
原文传递
地理学视角的乡村吸引力研究框架与重要议题
8
作者 周国华 谭华云 殷章馨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460-2476,共17页
乡村吸引力是表征流动情境的乡村地域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是乡村地理学理论研究的前沿领域。基于对乡村吸引力的研究进展与理论基础的回溯,从地理学视角建构乡村吸引力的理论框架,阐释其重要议题。①乡村吸引力研究从对吸引力乡村的零... 乡村吸引力是表征流动情境的乡村地域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是乡村地理学理论研究的前沿领域。基于对乡村吸引力的研究进展与理论基础的回溯,从地理学视角建构乡村吸引力的理论框架,阐释其重要议题。①乡村吸引力研究从对吸引力乡村的零散阐述和乡村吸引力的单维分析,转向城乡交互作用的乡村吸引力概念、机制与评价体系的探索。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引力定律与引力模型、人口迁移理论与吸引物权理论,可为乡村吸引力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与观点启发。②围绕乡村吸引力“是何—如何—因何—能何”等科学问题,朝向“理论发展—服务实践—方法指导”的框架目标,以乡村地理学时空综合理论范式及其方法体系为支撑,建构乡村吸引力的理论框架。③从时空过程视角,解析基于乡村地域系统本底的、空间交互作用的乡村吸引力概念内涵;依据乡村吸引力的概念内涵与测评原理,建构乡村吸引力的测度框架;从空间关联和尺度转换的视角,识别乡村吸引力的地域类型与空间结构;遵循系统思维思维和尺度思想,探究乡村吸引力的内生发展机理和外源嵌入机制;考量历史过程和空间异质性,探讨乡村吸引力的提升路径与政策建议。研究旨在推进乡村吸引力的“时—空—人—地”综合分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供理论借鉴与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吸引力 乡村地域系统 乡村振兴 城乡融合 城乡要素流动
原文传递
中国城市儿童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水平的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9
作者 朱佩娟 黄秋菊 +1 位作者 万义良 邹志坚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55-67,共13页
从满足儿童最基本需求的安全健康、教育成长、自然游憩、文化休闲4个方面出发,使用空间统计工具探讨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儿童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中国儿童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水平空间差异明... 从满足儿童最基本需求的安全健康、教育成长、自然游憩、文化休闲4个方面出发,使用空间统计工具探讨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儿童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中国儿童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水平空间差异明显,人均配置水平在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东北地区优势明显,而地均配置水平高值区集中在经济发达、自然条件优越的华北和东南沿海地区。②按照地理区域、行政等级和城市规模等级划分,东北地区人均配置水平优势显著,东中部地区地均配置水平优于西部和东北地区;副省级、省会城市设施整体配置水平最高,城市规模与设施整体配置水平呈正相关关系。③儿童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水平呈现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但各指标的高值和低值的集聚分布模式存在一定差异。④人均配置水平的均衡程度优于地均配置水平,组间差异随着地区发展水平、城市等级、城市规模三者差异的变大而扩大。⑤设施配置水平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是人口、经济、自然三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城镇化率和GDP是设施配置水平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素,各类设施配置水平空间分布的驱动因素各异,但总体与地区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儿童 公共服务设施 配置水平 空间分异 中国
原文传递
远程耦合视角下国际大豆贸易网络的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0
作者 叶玮怡 马恩朴 +1 位作者 廖柳文 于正松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32-1650,共19页
基于1995—2020年6个时间断面的国际大豆贸易关系矩阵,从远程耦合视角出发,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识别大豆贸易远程耦合系统及其贸易流向与强度,分析国际大豆贸易网络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国际大豆贸易的远程耦合联系愈... 基于1995—2020年6个时间断面的国际大豆贸易关系矩阵,从远程耦合视角出发,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识别大豆贸易远程耦合系统及其贸易流向与强度,分析国际大豆贸易网络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国际大豆贸易的远程耦合联系愈加广泛,但整体处于弱联结状态,网络凝聚性、连通性不断提高,具有一定的小世界结构特性;(2)大豆发送系统集中于少数美洲国家,大豆接收系统数量众多,主要分布于东半球,印度、南非等发展中国家作为贸易中介点外溢效应显著;以中国、巴西、美国为绝对核心,国际大豆贸易网络呈现明显的极化结构;(3)大豆贸易凝聚子群在空间上呈现出由碎片化小片区集合向地缘性大片区集聚的结构演变;(4)地理距离、制造业发展水平、大豆生产面积是大豆贸易网络演化的核心驱动因素,大豆生产面积对贸易量正向影响显著,地理距离对贸易关系负向作用明显,但在加权网中地理距离影响为正,意味着存在互补性的远距离系统之间耦合作用更强;(5)部分贸易国的大豆扩张面积与森林减少面积之间存在正向关系,尤其在巴西、巴拉圭、玻利维亚等南美洲出口国表现突出,大豆贸易将资源环境压力由众多亚欧进口国向少数南美出口国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程耦合 大豆贸易网络 社会网络分析 系统 贸易流 时空演化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