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科学管理高师美术科研 被引量:5
1
作者 谌薇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S1期188-191,共4页
关键词 高师美术 美术教育 科研管理人员 科学管理 科研管理模式 美术科 科研成果 教育科研 现代化管理 社会经济发展
下载PDF
守护好自己的一方艺术“净地”
2
作者 陈和西 《云梦学刊》 2001年第2期74-75,共2页
在艺术发展的道路上,西方现代艺术总是以“新”“前卫”的艺术观念和风格样式代表着国际潮流影响着我国,不断减弱和同化我们的民族艺术.因此,要走出西方艺术的阴影,我们的艺术家就应该自觉地坚持民族的艺术特色,艺术只有走民族化... 在艺术发展的道路上,西方现代艺术总是以“新”“前卫”的艺术观念和风格样式代表着国际潮流影响着我国,不断减弱和同化我们的民族艺术.因此,要走出西方艺术的阴影,我们的艺术家就应该自觉地坚持民族的艺术特色,艺术只有走民族化发展道路,前途才会光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艺术影响 民族艺术 艺术特色 民族化
下载PDF
摇滚乐的唱片封套设计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枫 《包装与设计》 2005年第1期94-96,共3页
自1948年第一张黑胶唱片(LP)问世,就预示着音乐与设计密不可分的联系。唱片封套设计在平面设计师及广大唱片购买者中被视为艺术传达与视觉实验的重要领域。
关键词 套设计 唱片 摇滚乐 不可分 设计师 平面
下载PDF
论素描短期教学与效率
4
作者 张松茂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27-128,共2页
论素描短期教学与效率张松茂我国高校美术在解放初期都是摹仿法国的教学方法,素描画的作画工具一律是采用木炭条作画。五十年代引进了苏联的契期卡柯夫素描教学法,契氏教学法的素描一律是用细铅笔作画。契氏素描教学法确实有它的科学... 论素描短期教学与效率张松茂我国高校美术在解放初期都是摹仿法国的教学方法,素描画的作画工具一律是采用木炭条作画。五十年代引进了苏联的契期卡柯夫素描教学法,契氏教学法的素描一律是用细铅笔作画。契氏素描教学法确实有它的科学性,如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回到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素描教学法 素描训练 短期作业 教学方法 人物形象 造型能力 艺术感受能力 训练方法 感觉能力 心理学
下载PDF
素描训练中的“拙”与“巧”
5
作者 李水成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88年第3期124-125,共2页
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重要基础,它是画家、雕塑家取得艺术成就的基本功。但在素描训练中,我们常常遇到难以处理的“拙”与“巧”这对矛盾,这除了拙与巧之间具有微妙复杂的关系外,更多的是一些人对二者的内涵和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缺乏应... 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重要基础,它是画家、雕塑家取得艺术成就的基本功。但在素描训练中,我们常常遇到难以处理的“拙”与“巧”这对矛盾,这除了拙与巧之间具有微妙复杂的关系外,更多的是一些人对二者的内涵和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缺乏应有的了解。“拙”,首先是对人品的要求。常言道,画如其人;画品就是人品。这话一点不错。因为,有什么样的人品便有什么样的治学态度。素描学习中一系列严肃的课题要解决,需有真诚纯朴的品质和严格求实的精神。舍此就永远不能步入艺术殿堂的大门。有人把作为造型基础的素描比作自然科学的基础数学是有几分道理的,因为它对各门造型艺术的影响最直接,复盖面最广,它不仅教会一个人怎么观察,怎么用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素描训练 造型艺术 艺术成就 重要基础 辩证关系 学习 造型基础 基础数学 画如其人 人品
下载PDF
书籍装帧市场性的发想
6
作者 周霞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76-77,共2页
一、书籍装帧艺术必须服务于目标市场,并从中得到发展。 作为人类文明的阶梯,记载着人类思想和感情,叙述并传播人类文明的进程的书籍,其装帧艺术同样属于视觉艺术和视觉文化范畴,虽然运用变化万千,但其服务的对象仍然是市场主体... 一、书籍装帧艺术必须服务于目标市场,并从中得到发展。 作为人类文明的阶梯,记载着人类思想和感情,叙述并传播人类文明的进程的书籍,其装帧艺术同样属于视觉艺术和视觉文化范畴,虽然运用变化万千,但其服务的对象仍然是市场主体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籍装帧艺术 市场性 人类文明 视觉艺术 目标市场 文化范畴 市场主体 服务
下载PDF
论“林泉之心”的美学意蕴
7
作者 郑良 《湘南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91-93,107,共4页
“林泉之心”从美学的角度理解,具有二个层次的内涵。一是抱着平等亲爱的心态,与林泉为朋。二是人情人性与山水的共鸣,移情作用的体现。它告诉我们,只要拥有发现山水之美的“林泉之心”,大可以不必隐逸到山水之中,在现实社会中同样可以... “林泉之心”从美学的角度理解,具有二个层次的内涵。一是抱着平等亲爱的心态,与林泉为朋。二是人情人性与山水的共鸣,移情作用的体现。它告诉我们,只要拥有发现山水之美的“林泉之心”,大可以不必隐逸到山水之中,在现实社会中同样可以获得山水之乐。郭熙的“林泉之心”就是美学中的审美心态,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熙 林泉之心 移情
下载PDF
深化高师美术系科改革 主动适应基础教育需要
8
作者 聂南溪 《中国高等教育》 北大核心 1989年第Z1期42-43,共2页
高等师范院校的基本职能是为基础教育服务。五年来,我系坚持教育改革,积极主动地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探索我国新时期高师美术系科的发展道路。一、端正办学思想明确改革目标我系的教育改革是由教育任务的变化开始的。80年代初,湖南... 高等师范院校的基本职能是为基础教育服务。五年来,我系坚持教育改革,积极主动地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探索我国新时期高师美术系科的发展道路。一、端正办学思想明确改革目标我系的教育改革是由教育任务的变化开始的。80年代初,湖南省教育领导部门根据发展基础教育的需要,安排我系招收大量的专科生,培养初中美术教师,而我系过去一直是只招本科生。如何对待这项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科 办学思想 师范院校 教育改革 中学美术教学 教育领导 教育实习 高师美术教育 基础美术教育 实习学校
原文传递
建构当代中国画评价标准 被引量:2
9
作者 李蒲星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95-95,共1页
回望中国画的现代发展历程,我们看到:现代中国画不仅是指那些自觉地进行中西融合的革新改良派作品,还兼容了主张中国画自身变化的传统守望派之作.丽者相互对立又共存互补,构成中国画的"现代性"图景--不是完整统一,而是充满分... 回望中国画的现代发展历程,我们看到:现代中国画不仅是指那些自觉地进行中西融合的革新改良派作品,还兼容了主张中国画自身变化的传统守望派之作.丽者相互对立又共存互补,构成中国画的"现代性"图景--不是完整统一,而是充满分裂与矛盾的现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 中国画 评价标准 现代性 语言形式 超现实主义 抽象主义 创作思想
原文传递
水彩的进步:从桑德比到特纳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永健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68-168,共1页
水彩画伴随着人类走过了千年的历史,而现代意义的水彩画起源于15世纪末的欧洲,在英国得到迅速的发展,约在19世纪初发展成广泛而灵活的画种,而其中以风景画最具代表性。长期以来,水彩画一直是英国作品在世界艺术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 水彩画 特纳 19世纪初 15世纪 风景画 英国 画种
原文传递
朱训德作品
11
作者 朱训德 《国画家》 1995年第4期27-28,共2页
关键词 作品 师范大学 美术系 湖南 副教授
原文传递
油画在中国仍有广阔前景
12
作者 段江华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9-10,共2页
在西方当代艺术思潮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架上绘画已经死亡,持这种观点的人国外有,国内也有.我认为,油画作为欧洲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虽然进入中国已过百年,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对于中国人来说,它仍然是一个年轻的艺术门类.我觉得,在中国当... 在西方当代艺术思潮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架上绘画已经死亡,持这种观点的人国外有,国内也有.我认为,油画作为欧洲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虽然进入中国已过百年,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对于中国人来说,它仍然是一个年轻的艺术门类.我觉得,在中国当代艺术多元的格局中,作为架上艺术的油画正处于一个方兴未艾的时期,它在国内具有广泛的观众和人数众多的创作群体.当代艺术发展到今天,各种艺术实验出不穷,但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及理由.在我们主张艺术多元化的今天,各种艺术形式也应该是共存互补的,那种认为前卫艺术纯属胡闹的观点,以及架上绘画已经死亡的定论都失之偏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艺术 油画 艺术形式 画作 架上绘画 艺术实验 创作群体 中国 国内 发展
原文传递
在生命深处与肖像雕塑相遇
13
作者 谭建明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54-155,共2页
雕塑是关乎生命的艺术,肖像雕塑更是一门塑造生命灵魂的艺术。这些年来,我一直深耕肖像雕塑。回头来看,走向肖像雕塑创作是我生命内在发展的必然。我出生于湖南省郴州市安仁县,从小就和泥土亲密接触。读书后形成一个习惯,喜欢在所有的... 雕塑是关乎生命的艺术,肖像雕塑更是一门塑造生命灵魂的艺术。这些年来,我一直深耕肖像雕塑。回头来看,走向肖像雕塑创作是我生命内在发展的必然。我出生于湖南省郴州市安仁县,从小就和泥土亲密接触。读书后形成一个习惯,喜欢在所有的课本上画画,或照着书本上的插图画或自我漫无边际地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肖像雕塑 湖南省郴州市 安仁县 内在发展 生命
原文传递
我的画是“画”出来的
14
作者 李儒光 《美术观察》 1997年第4期29-57,24,共3页
年过半百,写过书,写过论文,要写自己才感到剖析自己之不易。所幸画用不着自己去阐述,就写点所想所识。 我一直认为自己的画是“画”出来的,有的还可以说是“制”出来的,尤其是某些工笔画,有时还感到“制作”不够投入。但有的人说他的画... 年过半百,写过书,写过论文,要写自己才感到剖析自己之不易。所幸画用不着自己去阐述,就写点所想所识。 我一直认为自己的画是“画”出来的,有的还可以说是“制”出来的,尤其是某些工笔画,有时还感到“制作”不够投入。但有的人说他的画是“写”出来的,好像不用一个“写”字其作品就不够“层次”,就连那些造型严谨,用线工整,设色匀润的工笔画,也要在画上署以“写”字,我真不知哪来的“写”味?难道“画”就没有“骨法用笔”,只有“写”才有“书卷气”、“骨法用笔”吗?他们这么爱“写”,究其原因,大概源于宋元以后文人涉足画坛,提倡“书画同源”的影响。书画可以相互借鉴,以书法用笔介入绘画是有功绩的,但“书画同源”偏偏是古人编造的一个不光彩的迷阵,尤其是后人对“书画同源”的阐发,虽不能说是“以其昏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画” 书画同源 骨法用笔 工笔画 中国画 艺术创作 师范大学 作品 郑板桥 生活基地
原文传递
李轩作品选
15
作者 李轩 《艺术教育》 2011年第4期I0002-I0002,共1页
李轩,男,汉族,1987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多年来一直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现担任湘潭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
关键词 湘潭职业技术学院 李轩 美术教育 艺术教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