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蓝绿空间公共性评价及影响因素——以湖南长沙为例
1
作者 张趁 张楠 +2 位作者 朱佩娟 秦书茜 张勇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8-142,共15页
借鉴人地关系、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建立“要素-功能-结构”的蓝绿空间公共性评价体系,以长沙蓝绿空间为例,探索其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蓝绿空间公共性包含要素可获取、功能可选择、结构连通可共享三大特征,对促进并扩大公... 借鉴人地关系、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建立“要素-功能-结构”的蓝绿空间公共性评价体系,以长沙蓝绿空间为例,探索其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蓝绿空间公共性包含要素可获取、功能可选择、结构连通可共享三大特征,对促进并扩大公共生活、支持泛社会关联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2)长沙蓝绿空间公共性呈现由核心向外围递减的圈层式、依托水系扇形扩展的特征;要素可获取性——要素空间可及性表现出核心区高、近郊区低的特征,要素数量充裕度表现出核心区低、近郊区高的特征;功能可选择性——活动主体包容性表现出核心区及中心城区湘江沿岸低、湘江东岸低于西岸的特征,功能选择丰富性表现出核心区高、近郊区低的特征;结构连通可共享性——互动连通性表现出核心区高、近郊区低,两区过渡地带楔形交错的圈层特征,并伴随风光带沿线高的带型特征,景观连通性表现出核心区低、近郊区高,湘江西岸高于东岸的特征。3)社会需求、经济助力及环境支持,不同程度地推动了蓝绿空间公共性的空间分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蓝绿空间 空间公共性评价 “要素-功能-结构” 湖南长沙
下载PDF
面向SDG11的城市社区可持续性评估——以长沙市为例
2
作者 秦书茜 张楠 +2 位作者 朱佩娟 张勇 张趁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127,共15页
在执行和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面临现实挑战的背景下,研究制定针对各项目标的本土化评估指标体系,对不同尺度可持续发展现状监测、问题诊断、对策制定等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环境”三维理论框架,解... 在执行和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面临现实挑战的背景下,研究制定针对各项目标的本土化评估指标体系,对不同尺度可持续发展现状监测、问题诊断、对策制定等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环境”三维理论框架,解构可持续发展目标11 (SDG11)在社区尺度的内涵,构建包含7项目标、13项指标的城市社区可持续性评估指标体系,并以长沙市建成区602个样本社区为例,利用多源大数据,开展社区可持续性综合评估及社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估。结果表明:1) 2010—2020年,长沙市社区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度处于“比较接近”区间,并由高到低呈“核心―边缘”空间分布特征;2) 7项目标中,住房保障、防灾减灾和环境治理目标进展顺利,公共交通和遗产保护目标提升显著,公共空间目标缓慢提升,规划管理目标不够理想;3)结合社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估结果,将样本社区划分为协调发展、过渡发展和失调衰退3种类型,叠加核心区、中心城区和近郊区分区结果,提出差异化治理路径;4)评估指标体系效度较高,后续需借助大量实证案例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社区 可持续性 “经济-社会-环境” 可持续发展目标11(SDG11) 社区治理 长沙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国土空间用途分区研究进展 被引量:5
3
作者 朱佩娟 谢雨欣 +2 位作者 周国华 张勇 王楠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19-532,共14页
利用CiteSpace文献可视化软件和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分析1979—2020年CNKI期刊数据库中国国土空间用途分区研究的662篇相关文献,系统梳理其研究动态和发展脉络。结果发现:1)国土空间用途分区成果不断涌现,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总体可划... 利用CiteSpace文献可视化软件和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分析1979—2020年CNKI期刊数据库中国国土空间用途分区研究的662篇相关文献,系统梳理其研究动态和发展脉络。结果发现:1)国土空间用途分区成果不断涌现,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总体可划分为土地用途分区(1992—2006年)、自然生态空间用途分区(2007—2017年)和国土空间用途分区(2018年至今)3个阶段,发文作者之间合作密切,形成具有规模的科研集群,“土地利用”这一关键词具有0.28的高中心性。2)国土空间用途分区研究政策导向性强,内容不断深化。分区理论、分区体系不断优化;研究方法从定性或定量转变为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分区管制研究大多集中于现存问题发现、国外经验启示和分区实践研究3个方面。针对已有研究内容较为传统,科学验证研究不深,理论总结升华不够,以及对多学科融合和大数据的运用不足等问题,提出未来研究重点应包括:开展国土空间用途分区相关理论研究,深化生态空间、海洋空间与乡村建设空间用途分区研究,结合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构建需求拓宽国土空间用途分区研究视角,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开展方法与技术的创新应用等4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用途分区 土地利用 分区管制 CITESPACE
下载PDF
因“制”而“治”:城市规划实施中的“程序正义”--基于凤凰山庄征收事件的讨论 被引量:4
4
作者 黄军林 陈锦富 陈健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5-40,共6页
党的十九大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法治"将在"国家治理"时期发挥更加基础性的作用。城市规划本质上作为政府在空间治理领域公权对私权的一种基本干... 党的十九大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法治"将在"国家治理"时期发挥更加基础性的作用。城市规划本质上作为政府在空间治理领域公权对私权的一种基本干预工具,推进法治化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制度完善及公民私权保护意识的强化,城市规划的目的、内容、程序的正当性和合法性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凤凰山庄拆迁讼案件源于长沙市政府对风景区改造过程中的房屋征收,由此衍生出一例私权与公权博弈的典型事件。在"国家治理"背景下,通过剖析案件的缘起与法理,引发了面向"法治"、"精治"与"共治"能力的延伸思考,并就治理制度完善、规划编制方法和规划实施方式变革展开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划实施 凤凰山庄 拆迁 程序正义 法治
下载PDF
信息流视角下长株潭城市群关系网络特征辨析及规划启示——基于百度指数的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段献 黄军林 陈健 《城市学刊》 2019年第3期73-81,共9页
以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区域,构建基于2015~2017年城市群内各城市间的百度搜索指数信息流网络,探讨城市群的空间网络特征及其时空演变,发现其关系网络呈现两大主要特征:一是“点—轴”结构明显:城市核心网络以长沙为中心点,长―株、长―... 以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区域,构建基于2015~2017年城市群内各城市间的百度搜索指数信息流网络,探讨城市群的空间网络特征及其时空演变,发现其关系网络呈现两大主要特征:一是“点—轴”结构明显:城市核心网络以长沙为中心点,长―株、长―岳、长―衡、长―常为主轴,呈“Y”型分布;二是“核心―外围”趋势强化:长沙市是强控制力和强主导型城市,益阳市、娄底市其城市控制力和主导性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且城市的离散程度不断增大,城市间不均衡程度呈逐年上升趋势。研究对规划的启示在于:在城市群空间组织的研究与规划中,应关注城市间关联的内涵,通过多视角、多层次、多维度对城市群空间关系进行定量分析与定性辨析,以构建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系统、更加开放的“网络化”城市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流 百度指数 长株潭城市群 网络特征 规划启示
下载PDF
以人民为中心的“15分钟生活圈”行动规划实践及启示——基于长沙的观察 被引量:5
6
作者 陈健 曾钰洁 黄军林 《中外建筑》 2020年第11期124-127,共4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对城市与区域规划工作提出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长沙市提出以"15分钟生活圈"作为打造社区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对城市与区域规划工作提出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长沙市提出以"15分钟生活圈"作为打造社区生活的基本单元,以提升社区空间品质为切入点打造"15分钟生活圈",提出了"居住、就业、出行、生活、游憩"的规划思路与对策,探索了以系统性规划行动解决空间问题的人民规划与治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人民为中心 15分钟生活圈 社区 高质量 规划
原文传递
城市空间公共性研究进展与展望
7
作者 张趁 张楠 +2 位作者 朱佩娟 秦书茜 张勇 《国际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89,共10页
工具理性主导下的城市规划建设方式,使以公园绿地、广场为代表的承载公众公共生活的城市空间表现出孤立、碎化特征,个人主义价值观兴起和原子化生活方式的出现,推动了公共生活的去空间化,两者共同引发了城市空间公共性降低、社会隔离等... 工具理性主导下的城市规划建设方式,使以公园绿地、广场为代表的承载公众公共生活的城市空间表现出孤立、碎化特征,个人主义价值观兴起和原子化生活方式的出现,推动了公共生活的去空间化,两者共同引发了城市空间公共性降低、社会隔离等问题。本文通过对城市空间公共性核心概念及其理论内涵的梳理,立足于当代城市社会背景,从人地关系视角出发建立涵盖城市空间影响机理、外在表征和公众感知三大维度的城市空间公共性理论框架,并聚焦于城市空间的外在表征,提出城市空间应具备功能多样性、形态开放性、关联共享性三大特征,以支持“个体自由、平等、差异的基本原则,满足公众可选择、可进入、可互动的公共生活需求”,为后续城市空间公共性格局识别和影响机制深入分析奠定基础,进一步为落实以人为本理念、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性 城市空间公共性 多样性 开放性 共享性 人地关系 社会融合
原文传递
非正规经济的正规化治理转向——基于扬帆夜市的分析
8
作者 陈健 黄军林 +1 位作者 刘建阳 王秀秀 《中外建筑》 2024年第6期29-34,共6页
非正规经济作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现代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的双重挑战,非正规经济的治理机制亟待创新。文章选取“扬帆夜市”作为典型案例,深入探讨了非正规经济的内涵及其空间特征。研究发现,非正规经济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呈现... 非正规经济作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现代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的双重挑战,非正规经济的治理机制亟待创新。文章选取“扬帆夜市”作为典型案例,深入探讨了非正规经济的内涵及其空间特征。研究发现,非正规经济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呈现出新的形成过程和特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针对非正规经济的空间治理机制,以期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加强政策引导、创新监管方式以及促进社会参与等手段,激活城市经济活力,推动非正规经济向更加规范化、品质化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正规经济 空间治理 共赢 机制 扬帆夜市
原文传递
城中村可持续更新路径探索——以长沙后湖黄鹤村为例 被引量:4
9
作者 秦书茜 张楠 +2 位作者 张勇 张趁 朱佩娟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61-471,共11页
城中村更新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拆迁重建,另一种是就地整改;两种方式均难以满足城市对经济、社会、环境等多元目标的可持续发展需求,成为制约城市更新进程与效果的关键因素。基于此,引入可持续性科学理论,并借鉴管理学中“对象-主体... 城中村更新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拆迁重建,另一种是就地整改;两种方式均难以满足城市对经济、社会、环境等多元目标的可持续发展需求,成为制约城市更新进程与效果的关键因素。基于此,引入可持续性科学理论,并借鉴管理学中“对象-主体-过程”的三维分析框架,以社区及单个项目作为研究的空间尺度,构建了城中村可持续更新模式的研究框架。该模式强调:在对象维度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多目标可持续发展;在过程维度运用压力-状态-响应方法进行全过程管理;在主体维度强调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多方合作治理。通过长沙后湖黄鹤村政府总体统筹、企业承包、村社筹房协作的多方合作更新模式的实证研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迁而不拆+整体开发+综合整治”的更新路径进行了评析。实证结果显示:该模式在平衡多方主体利益、盘活存量土地资源、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和保护村落文化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由于该模式不涉及农民自建房产权性质的变更,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城中村在更新过程中所涉及的农民市民化身份转化、农民生计风险等历史遗留问题。本研究是一次运用可持续性科学理论解读城市更新实践的尝试,为促进城中村可持续更新提供一种新思路,可为中国城中村更新工作提供经验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性科学 城市更新 城中村 长沙 黄鹤村
下载PDF
社区可持续性评估国际研究进展及中国展望
10
作者 秦书茜 张楠 +2 位作者 朱佩娟 张勇 张趁 《国际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5-115,共11页
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尤其是2001年可持续性科学的诞生,关于可持续社区的讨论逐渐成为诸多学科和领域关注的焦点。相较于社区可持续性评估国际研究的欣欣向荣,国内学界对该领域研究前沿的重视程度还有所欠缺。本文的主要内容包... 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尤其是2001年可持续性科学的诞生,关于可持续社区的讨论逐渐成为诸多学科和领域关注的焦点。相较于社区可持续性评估国际研究的欣欣向荣,国内学界对该领域研究前沿的重视程度还有所欠缺。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梳理国际研究对社区可持续性的定义,解析社区可持续性的内涵;二是开展SCI/SSCI数据库有关社区可持续性评估研究的文献计量,展示国际上社区可持续性评估研究的总体概况、主要学者、研究重点、研究主题演变及阶段划分;三是对中国社区可持续性相关概念和评估框架的本土化构建、发展机理、分类评估、规划范式以及治理方法库和政策集等五个方面进行展望。本研究希望为新时期我国社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探索提供科学参考和方向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可持续性 评估 综述 文献计量分析 研究展望
原文传递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乡村空间规划管控途径——以4个典型村为例 被引量:23
11
作者 朱佩娟 王楠 +2 位作者 张勇 邢旭东 李宇薇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01-211,共11页
在厘清乡村空间内涵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乡村空间管控需求逻辑基础上,结合城郊融合型、集聚提升型、特色保护型和搬迁撤并型4个案例村的调研分析,探索乡村空间管控的实践途径。研究发现:(1)乡村空间具有复杂多元性、地域差异性和动态... 在厘清乡村空间内涵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乡村空间管控需求逻辑基础上,结合城郊融合型、集聚提升型、特色保护型和搬迁撤并型4个案例村的调研分析,探索乡村空间管控的实践途径。研究发现:(1)乡村空间具有复杂多元性、地域差异性和动态开放性特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乡村空间管控需要面对全要素国土空间管控和乡村发展空间利用双重需求。(2)基于双重需求构建乡村空间"基本用途区+特殊叠加区"管控体系,可依据区域主导因素,划定基本用途区实现对乡村空间规划管控的弹性引导以及乡村空间生态底线保护、发展战略留白、粮食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刚性管控内容的落实。划定特殊叠加区对区内建设活动与国土资源进行用途弹性指引。(3)城郊融合型、集聚提升型、特色保护型和搬迁撤并型4个案例村乡村空间规划管控需求存在差异,可依据其空间分化机理差异化划定各类用途区,构建针对性空间准入许可与开发利用许可制度。乡村空间规划管控应基于乡村资源禀赋和发展转型的特点,以及基于双重需求"基本使用区+特殊的叠加区"管控乡村空间营建,从而提出差异化并符合乡村自身特色的空间规划管控区域和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空间 规划管控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管控途径 生态保护红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