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北南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七子花群落特征与种群结构 被引量:2
1
作者 张东 宋帅帅 +6 位作者 吴浩 邓正群 史红文 宿秀江 李迪强 江明喜 魏新增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5-601,共7页
七子花(Heptacodium miconioides Rehder)为我国特有的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受威胁植物名录。2022年8月,被认为在湖北消失115年的七子花,在谷城南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被重... 七子花(Heptacodium miconioides Rehder)为我国特有的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受威胁植物名录。2022年8月,被认为在湖北消失115年的七子花,在谷城南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被重新发现。本研究以新发现的3个七子花种群(傅家寨、玉皇阁和李庙镇)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生境特征、伴生群落物种组成、种群结构和受威胁因素。分布区的植被为典型的落叶阔叶林,以小叶鹅耳枥(Carpinus stipulata H.J.P.Winkl.)、化香树(Platycarya strobilacea Siebold&Zucc.)、七子花和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 Blume)为优势种。新发现种群共记录到151株七子花,基本都分布于海拔1000~1300 m的山脊或崖壁上。七子花的大小级结构图呈纺锤型,表明新发现种群为衰退型,实生苗更新不足。新发现的151株个体中有137株(91%)产生萌蘖,共产生936个萌蘖,平均每株6.83个。大量的萌蘖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幼苗的不足,使该物种能够占领其生态位,利于种群的维持。新发现种群位于偏远山区的山脊和崖壁上,人为干扰较小,因此可以推测内因是其种群衰退的主要驱动力。建议对周边区域开展更大规模的调查,同时采用包括就地保护、人工扩繁、迁地保护和野外回归在内的整合保护计划加强对七子花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濒危植物 特有种 七子花 种群大小级结构 重新发现 物种组成
下载PDF
湖南白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救护现状和发展探讨 被引量:1
2
作者 田富 向珍宝 何建军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7年第9期47-47,共1页
以湖南白云山自然保护区为例,分析了当前白云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救护现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几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措施。
关键词 白云山 自然保护区 野生动物救护 现状 保护措施
下载PDF
白云山自然保护区雉类对生境的选择 被引量:8
3
作者 宿秀江 何建军 +2 位作者 薛亚东 刘芳 龙凤菊 《湖南林业科技》 2016年第2期26-33,共8页
为研究白云山自然保护区雉类对生境的选择机制,选取44块样方,利用TWINSPAN分类和典范对应分析,对白云山雉类分布及其与生境植物群落结构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雉类对TWINSPAN分类确定的群落类型有不同的生境选择倾向,白冠... 为研究白云山自然保护区雉类对生境的选择机制,选取44块样方,利用TWINSPAN分类和典范对应分析,对白云山雉类分布及其与生境植物群落结构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雉类对TWINSPAN分类确定的群落类型有不同的生境选择倾向,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与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选择4种以上的群落类型,而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选择尖叶四照花(Dendrobenthamia angustata)为优势种的群落,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选择川钓樟(Lindera pulcherrima)为优势种的群落,进一步通过典范对应分析表明雉类的这种选择倾向依赖于群落中乔木、灌木、草本的结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雉类 植物群落选择 对应分析 白云山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利用红外相机调查湖南高望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多样性 被引量:41
4
作者 刘芳 宿秀江 +2 位作者 李迪强 王本忠 张自亮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79-784,共6页
湖南高望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高望界保护区)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东北部,东接高峰乡,南连岩头寨乡,西临罗依溪镇,北傍酉水(图1),地理坐标109°58′23″–110°14′38″E,28°36′32″–28°... 湖南高望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高望界保护区)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东北部,东接高峰乡,南连岩头寨乡,西临罗依溪镇,北傍酉水(图1),地理坐标109°58′23″–110°14′38″E,28°36′32″–28°45′39″N,总面积17,169.8 ha。高望界保护区地处中国17个具有国际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编写组,1998)之一的武陵山区核心地带,也是全球200个重要生态区的范围之一(Olson&Dinerstein,19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生物多样性 湖南省 红外相机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鸟兽 利用 地理坐标
原文传递
保靖县治疗跌打损伤类民族药资源及特点
5
作者 刘和兵 宿秀江 +1 位作者 杨德泉 佘永红 《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6期16-23,53,共9页
系统整理了保靖县治疗跌打损伤类民族药资源,从植物来源、土家医药/苗医药名称、药性、功效、临床应用等方面,详细介绍了51种较为常用的跌打损伤类民族药.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保靖县跌打损伤类民族药的用药特色,并为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民族... 系统整理了保靖县治疗跌打损伤类民族药资源,从植物来源、土家医药/苗医药名称、药性、功效、临床应用等方面,详细介绍了51种较为常用的跌打损伤类民族药.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保靖县跌打损伤类民族药的用药特色,并为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民族药资源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靖县 跌打损伤 民族药 资源
下载PDF
神农架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海拔梯度变化 被引量:21
6
作者 张于光 宿秀江 +4 位作者 丛静 陈展 卢慧 刘敏超 李迪强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61-166,共6页
生物多样性的海拔梯度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机制一直是生物学和生态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全面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响应的重要内容(Wang et al.,2010)。长期以来,对动物和植物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并提出许... 生物多样性的海拔梯度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机制一直是生物学和生态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全面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响应的重要内容(Wang et al.,2010)。长期以来,对动物和植物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并提出许多解释其分布格局和形成机制的假说和理论( Renaud et al.,2009)。目前,关于土壤微生物的海拔梯度分布规律的相关研究还很少,在海拔梯度分布格局上,土壤微生物是否与大型生物有着相似的分布规律仍没有得到较好的验证,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Fierer et al.,20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梯度 土壤微生物群落 神农架 磷脂脂肪酸 分布格局
下载PDF
湖北省发现夹竹桃科1新记录属2新记录种
7
作者 邓正群 李广良 +1 位作者 张婷 宿秀江 《湖北林业科技》 2022年第4期88-90,共3页
2017~2022年,项目组在湖北五峰后河、谷城南河二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生物本底资源调查时,发现夹竹桃科黑鳗藤属的假木藤和秦岭藤属的青龙藤在湖北的新记录。
关键词 夹竹桃科 假木通 青龙藤 新记录 湖北
下载PDF
不同天然落叶阔叶林的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结构特征 被引量:4
8
作者 张于光 宿秀江 +3 位作者 王敏 丛静 卢慧 刘敏超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25-629,共5页
研究森林土壤有机碳的分布、转化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有助于更好地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为准确评估碳排放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选择神农架落叶阔叶成熟林(NMF)和砍伐后形成的落叶阔叶次生林(NSF)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植物多样性... 研究森林土壤有机碳的分布、转化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有助于更好地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为准确评估碳排放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选择神农架落叶阔叶成熟林(NMF)和砍伐后形成的落叶阔叶次生林(NSF)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植物多样性、土壤活性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的磷脂脂肪酸(PLFAs)含量。结果表明,NSF具有显著(P<0.05)高于NMF的植物多样性,两种不同森林类型的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PLFAs)具有明显差异(P<0.05),主成分分析(PCA)表明了两种植被类型具有不同的微生物群落结构。Mantel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全氮、有效氮、植物多样性、pH、易氧化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等都与微生物群落结构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因此,不同阔叶林类型具有明显不同的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农架 土壤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 微生物群落结构 磷脂脂肪酸(PLFAs)
原文传递
酸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7
9
作者 王娇 关欣 +3 位作者 黄苛 朱睦楠 宿秀江 杨庆朋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76-785,共10页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与能源消耗快速攀升,中国已成为全球酸沉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酸沉降能够引起地表植被破坏、土壤酸化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在全球范围受到普遍关注.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森林生态系统受到酸沉降的深刻影响.本文...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与能源消耗快速攀升,中国已成为全球酸沉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酸沉降能够引起地表植被破坏、土壤酸化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在全球范围受到普遍关注.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森林生态系统受到酸沉降的深刻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已发表的相关文章,综述酸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的影响及可能的机理.(1)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酸沉降通过改变叶绿素含量、气孔导度及酶活性等影响叶片光合作用,而且叶片光合功能受损程度与酸沉降强度和类型有关;(2)对林木生长的影响:酸沉降通过改变叶片结构和诱导土壤酸化影响林木生长,通常酸沉降会抑制林木生长,但会因酸沉降强度和类型有所差异;(3)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酸沉降通过改变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群落结构等对不同森林类型凋落物分解产生影响,其影响程度和方向与土壤的酸缓冲能力和酸沉降类型有关;(4)对土壤呼吸(Rs)的影响:酸沉降对Rs的影响受到根系生物量、微生物、酶活性及温度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Rs的不同组分对酸沉降的响应机制不同;(5)对土壤有机碳(SOC)的影响:通常情况下,酸沉降抑制水溶性有机碳(DOC)的溶解,降低微生物活性及生物量从而有利于SOC的积累与稳定.通过探讨森林生态系统碳动态对酸沉降响应的不确定性因素,建议今后加强以下几方面研究:(1)干湿酸沉降比较;(2)酸沉降对树干呼吸、地下碳分配等其他关键生态过程的影响;(3)酸沉降与其他全球变化因子的耦合;(4)酸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长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沉降 森林生态系统 林木生长 光合作用 凋落物 土壤呼吸 有机碳
原文传递
松毛虫虫食叶和排泄物对土壤激发效应的影响
10
作者 黄雪梅 陈龙池 +5 位作者 田宁 关欣 胡亚林 黄苛 宿秀江 陶晓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70-776,共7页
昆虫冠层取食导致大量的虫食叶和排泄物输入到地表,对森林土壤碳循环产生重要影响。然而,目前关于虫食叶和排泄物影响土壤激发效应的研究仍十分匮乏。本研究以马尾松为对象,应用13C同位素自然丰度法研究马尾松凋落叶、松毛虫虫食叶和排... 昆虫冠层取食导致大量的虫食叶和排泄物输入到地表,对森林土壤碳循环产生重要影响。然而,目前关于虫食叶和排泄物影响土壤激发效应的研究仍十分匮乏。本研究以马尾松为对象,应用13C同位素自然丰度法研究马尾松凋落叶、松毛虫虫食叶和排泄物添加对土壤激发效应强度和方向的影响。结果表明:马尾松凋落叶、虫食叶和排泄物添加均促进土壤有机碳的分解,即产生正激发效应,且各处理之间差异显著。松毛虫排泄物诱导的累积激发效应最大,虫食叶次之,马尾松凋落叶诱导的累积激发效应最小。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在培养前期,激发强度与添加物全磷、缩合单宁、缩合单宁/P以及总酚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C/N、木质素/N、C/P、木质素/P呈显著负相关;在培养后期,激发强度与木质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综上,松毛虫虫害产生的虫食叶和排泄物提高了土壤激发效应强度,且在不同培养阶段控制激发强度的主导因子不同,这有助于加深对虫害影响森林土壤碳循环的认知,并提高对虫害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碳汇的估算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C自然丰度 有机碳分解 激发效应 马尾松 排泄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