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0个广西主栽油茶果实经济性状对比研究
1
作者 张路红 资超成 +6 位作者 吴伟 赵坤 李培旺 蒋丽娟 李昌珠 肖志红 陈韵竹 《中国粮油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7-103,共7页
选取在广西广泛栽植、具代表性的10个油茶,采用直接测量、气相色谱及液相色谱等方法对果实特性、油脂含量、脂肪酸组成和总皂苷含量等经济性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油茶品种果实特性存在显著性差异,种仁含油率在(34.00±0.... 选取在广西广泛栽植、具代表性的10个油茶,采用直接测量、气相色谱及液相色谱等方法对果实特性、油脂含量、脂肪酸组成和总皂苷含量等经济性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油茶品种果实特性存在显著性差异,种仁含油率在(34.00±0.33)%到(54.74±1.50)%之间,以广宁红花油茶(GN)含油率最佳;脂肪酸主要由油酸、棕榈酸、亚油酸、硬脂酸和亚麻酸组成,其中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高达(91.31±0.01)%;总皂苷质量分数在(16.63±1.50)%到(45.35±1.26)%之间,其中以南荣油茶(NR)含量最高;相关性比较分析表明含油率与皂苷含量呈现极显著正相关(r=0.48,P<0.01),皂苷含量与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占比呈显著负相关(r=-0.44,P<0.05);主成分分析表明南荣、普通和岑软24号油茶果实经济性状较一致。本研究可为油茶的品种选育、推广种植以及油脂、皂苷加工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皂苷 脂肪酸 果实特性 品种选育
下载PDF
湖南不同白檀优株果实油脂组分和含量多样性分析
2
作者 谢蓓蕾 蒋丽娟 +5 位作者 李昌珠 陈景震 李培旺 杨艳 陈韵竹 刘强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18-227,244,共11页
【目的】了解湖南不同白檀优株果实油脂组分的遗传变异特征,选育优良新种质。【方法】对收集于湖南的30份核心种质资源,应用索氏抽提法和气相色谱技术,对果实油脂及脂肪酸组分和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1)白檀优株果实油脂均含有棕... 【目的】了解湖南不同白檀优株果实油脂组分的遗传变异特征,选育优良新种质。【方法】对收集于湖南的30份核心种质资源,应用索氏抽提法和气相色谱技术,对果实油脂及脂肪酸组分和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1)白檀优株果实油脂均含有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5种组分,各脂肪酸组分含量与变异程度均存在差异,其中,亚麻酸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29.21%),棕榈酸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小(13%);2)油脂含量及组分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含油率与棕榈酸呈显著正相关,与亚油酸和亚麻酸呈显著负相关;棕榈酸和油酸呈显著负相关,亚油酸和油酸呈极显著负相关,亚油酸与亚麻酸呈显著正相关;3)油脂含量及其组分与叶果表型相关性分析表明,含油率与叶长、叶柄、叶表绒毛、叶缘、果穗宽、果实大小均呈极显著相关,棕榈酸、亚油酸和亚麻酸与叶片大小、叶表绒毛、果穗大小均有显著相关性;4)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可将湖南30份白檀核心种质划分为3个类群:类群Ⅰ为高棕榈酸类群(高饱和脂肪酸组)、类群Ⅱ为高油酸类群(高单不饱和脂肪酸组)、类群Ⅲ为高亚油酸和亚麻酸类群(高多不饱和脂肪酸组)。【结论】湖南不同白檀优株果实油脂组分及含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叶果表型性状与脂肪酸组分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并可以反映果实油脂及组分含量的高低。这些研究结果可为高含油和高品质白檀优良新种质选育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檀 脂肪酸 多样性 油脂组分
下载PDF
基于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分析不同预处理技术对压榨山茶油风味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彭丝兰 刘思思 +3 位作者 易有金 刘汝宽 李昌珠 肖志红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8-55,共8页
旨在提升山茶油风味品质,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分析微波、烘烤、蒸制3种预处理技术对压榨山茶油中挥发性成分的影响,并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和聚类分析比较不同预处理压榨山茶油挥... 旨在提升山茶油风味品质,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分析微波、烘烤、蒸制3种预处理技术对压榨山茶油中挥发性成分的影响,并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和聚类分析比较不同预处理压榨山茶油挥发性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预处理压榨山茶油中共鉴定出40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醛类18种(40.02%~51.88%)、醇类9种(10.99%~19.85%)、酮类6种(19.37%~27.35%)、酯类3种(4.21%~11.44%)、吡嗪类2种(1.25%~6.50%)、烃类1种(0.19%~0.32%)和酸类1种(0.35%~2.16%),其中微波预处理压榨山茶油的挥发性物质含量最高,其次为烘烤、蒸制的;OPLS-DA建立的模型能够有效地区分不同预处理压榨山茶油,并根据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值大于1筛选出了10种特征挥发性成分,分别是2-甲基丁醛D、3-甲基丁醛D、2,3-戊二酮、乙酸甲酯、2-甲基吡嗪、丙酮、3-羟基-2-丁酮、顺-2-庚烯醛、正己醇、1-丁醇,其中前5种为关键风味成分(ROAV大于1);聚类分析表明不同预处理压榨山茶油的10种特征挥发性成分存在差异,分类结果与OPLS-DA分类基本一致。综上,不同预处理技术所得压榨山茶油的风味不同,可通过OPLS-DA和聚类分析进行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油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挥发性成分 预处理技术
下载PDF
白檀种子胚愈伤组织诱导过程中褐化影响因子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思羽 李斯濛 +5 位作者 唐巧玉 蒋丽娟 张婧琳 刘嘉怡 刘强 杨艳 《种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0-156,共7页
为探究白檀种子贮藏及愈伤组织诱导过程中种子胚组织褐化的影响因子,以白檀种子为材料,测定其贮藏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并研究不同处理对白檀种胚组织培养褐化率、转化率及污染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白檀种子采收后,4℃贮藏14 d多酚氧化酶(P... 为探究白檀种子贮藏及愈伤组织诱导过程中种子胚组织褐化的影响因子,以白檀种子为材料,测定其贮藏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并研究不同处理对白檀种胚组织培养褐化率、转化率及污染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白檀种子采收后,4℃贮藏14 d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与丙二醛(MDA)含量均最低,此时进行组织培养种胚褐化率低。白檀种子组织培养在高pH(6.3)和低pH(4.8)下的褐化率高,在pH值5.8时褐化率最低。组织培养接种时去除胚乳,培养基pH值5.3,使用M_(蔗糖)∶M_(葡萄糖)=1∶1混合,碳源浓度为30 g/L,NAA浓度为0.10 mg/L,能获得大量生长状况良好、分化能力较强的愈伤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檀 组织培养 褐化 转化率
下载PDF
亚临界萃取栀子果油工艺条件优化研究
5
作者 冯菲菲 刘思思 +3 位作者 刘汝宽 易有金 祁鲲 杨艳 《湖南林业科技》 2024年第1期67-72,共6页
栀子果实是原卫生部公布的第一批药食两用资源之一,也是我国优良的木本油料资源。为推动栀子果高值化利用,利用亚临界技术萃取栀子果油,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该工艺进行了研究和优化,重点探讨萃取温度、萃取时间、料液比、萃取次数对... 栀子果实是原卫生部公布的第一批药食两用资源之一,也是我国优良的木本油料资源。为推动栀子果高值化利用,利用亚临界技术萃取栀子果油,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该工艺进行了研究和优化,重点探讨萃取温度、萃取时间、料液比、萃取次数对栀子果提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栀子果油的最佳亚临界条件为:溶剂丁烷,筛网目数60目,料液比1∶5(g∶mL),萃取温度40℃,萃取时间60 min,萃取4次。在此条件下,栀子果油提取率为93.02%。本研究可为亚临界萃取工艺在栀子果制油领域的推广应用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栀子果油 亚临界萃取 工艺优化
下载PDF
采用TFCA-4PC协同萃取体系从废旧锂离子电池酸浸液中选择性萃取镍
6
作者 张立涵 曹佐英 +5 位作者 张贵清 李青刚 王明玉 关文娟 巫圣喜 邓奇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4期1311-1320,共10页
采用一种由桐油基羧酸(TFCA)与异烟酸酯(4PC)组成的协同溶剂萃取(SSX)体系,从含Mg/Li的废旧锂离子电池(LIBs)酸浸液中选择性萃取Ni。SSX体系对Ni表现出较强的协同作用,这主要归因于TFCA可以与Ni形成较为稳定的多元螯环结构,因此,体系对N... 采用一种由桐油基羧酸(TFCA)与异烟酸酯(4PC)组成的协同溶剂萃取(SSX)体系,从含Mg/Li的废旧锂离子电池(LIBs)酸浸液中选择性萃取Ni。SSX体系对Ni表现出较强的协同作用,这主要归因于TFCA可以与Ni形成较为稳定的多元螯环结构,因此,体系对Ni的选择性得到增强。在优化条件下,经过单级萃取,Ni的萃取率达到97.3%,而Mg和Li的萃取率分别为0和2.29%。随后,负载有机相经过300mg/LNiSO_(4)洗涤后采用0.2 mol/L H_(2)SO_(4)反萃,获得的反萃液中含有11.52 g/L的Ni和<6 mg/L的L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油 羧酸萃取剂 协同溶剂萃取 萃取机理
下载PDF
市政污泥与石下江褐煤混合燃烧动力学及协同特性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阮敏 曾志豪 +7 位作者 祖丽胡玛尔·塔依尔 孙宇桐 吴希锴 徐慧芳 张巍 陈冬林 鄢晓忠 黄兢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3-50,共8页
采用综合热分析仪对长沙市某污水处理厂污泥和石下江煤及两者混合物的燃烧特性参数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扫描电镜和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两者灰渣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石下江褐煤的固定碳含量较高,污泥的挥发分含量较高;灰渣表面结构差异较大... 采用综合热分析仪对长沙市某污水处理厂污泥和石下江煤及两者混合物的燃烧特性参数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扫描电镜和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两者灰渣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石下江褐煤的固定碳含量较高,污泥的挥发分含量较高;灰渣表面结构差异较大,混合样的灰分颗粒没有发生熔融现象;当混合样品中污泥的质量分数低于30%时,混合样品的燃烧特性与煤粉的燃烧特性类似;10℃/min升温速率下,当污泥的质量分数由10%增加到90%时,样品的着火温度由383.47℃降低至186.93℃,燃尽温度由637.46℃降低至558.98℃,燃烧特性得到改善。采用Coats-Redfern法拟合燃烧过程并计算活化能,发现混合样品的平均活化能并非随污泥质量分数的增加而递减,在高温区间混合样品的活化能显著降低,佐证了燃烧特征参数的变化,污泥与石下江褐煤表现出正协同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政污泥 石下江煤 混合燃烧 协同特性 Coats-Redfern法
下载PDF
“正丁醇-水-茶籽油-皂素”微乳液体系的温度特性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刘汝宽 田莞尔 +2 位作者 易有金 肖志红 李昌珠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09-112,共4页
通过绘制拟三元相图、测定电导率等手段,探讨“正丁醇-水-茶籽油-皂素”微乳液体系的温度特性。考察“正丁醇-水-茶籽油-皂素”体系外观形态、粒径大小及分布,确定该体系具备形成微乳液的能力,得到该微乳体系液滴的平均粒径为57.00 nm,... 通过绘制拟三元相图、测定电导率等手段,探讨“正丁醇-水-茶籽油-皂素”微乳液体系的温度特性。考察“正丁醇-水-茶籽油-皂素”体系外观形态、粒径大小及分布,确定该体系具备形成微乳液的能力,得到该微乳体系液滴的平均粒径为57.00 nm,多分散指数PDI为0.200。重点分析不同温度条件下微乳液体系形成能力、稳定性、电导率的变化,确定“正丁醇-水-茶籽油-皂素”属于温敏型微乳液体系,极端温度条件不利于W/O型微乳液的形成,进一步优化得到最优的操作温度为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乳液 相图 温度特性
下载PDF
“正丁醇-水-茶油-皂素”微乳液体系的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汝宽 田莞尔 +2 位作者 易有金 肖志红 李昌珠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6-8,共3页
为研究“正丁醇-水-茶油-皂素”微乳液体系的稳定性,通过透光率测定,考察水分含量、离心速率、温度、盐度、储藏时间等因素对微乳液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正丁醇-水-茶油-皂素”微乳液体系具有良好的离心、温度与储藏时间稳定性... 为研究“正丁醇-水-茶油-皂素”微乳液体系的稳定性,通过透光率测定,考察水分含量、离心速率、温度、盐度、储藏时间等因素对微乳液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正丁醇-水-茶油-皂素”微乳液体系具有良好的离心、温度与储藏时间稳定性,而含水量、盐浓度对该微乳液体系稳定性有显著的影响,当盐浓度过高时,会使体系出现破乳现象。这为微乳液液萃取茶籽饼中油、皂素和磷脂等多组分时的物质高效分离提供了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乳液 油茶饼粕 同步提取
下载PDF
紫色土干旱胁迫对栀子生长及生理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艳 陈景震 +7 位作者 吉悦娜 陈韵竹 李培旺 叶传财 李力 潘雨虹 夏栗 李党训 《湖南林业科技》 2023年第5期28-33,共6页
为探讨栀子对紫色土干旱胁迫的响应,以1年生栀子实生苗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称重控水法在紫色土基质中对栀子幼苗进行轻度、中度及重度3个水平的干旱胁迫,探讨紫色土干旱胁迫对栀子的生理特性等的影响。结果显示:紫色土干旱胁迫对栀子幼... 为探讨栀子对紫色土干旱胁迫的响应,以1年生栀子实生苗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称重控水法在紫色土基质中对栀子幼苗进行轻度、中度及重度3个水平的干旱胁迫,探讨紫色土干旱胁迫对栀子的生理特性等的影响。结果显示:紫色土干旱胁迫对栀子幼苗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栀子的主要生理指标发生明显变化以抵抗干旱的伤害。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栀子的苗高和地茎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减小趋势;轻度和中度胁迫处理的栀子的苗高和地径减小程度较低。在轻度干旱下,栀子叶片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在整个胁迫期间增幅较小,分别仅为5.45%和7.39μmol·g^(-1)。随着干旱胁迫时间增加和胁迫加剧,栀子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均先升后降,表明这两种酶在栀子生理防御系统中具有协同功能;在轻度干旱下,栀子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幅较小,分别为90.92 U·g^(-1)和107.23 U·g^(-1)·min^(-1)。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作为植物体内渗透压调剂物质随着干旱胁迫的增强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以提高植株细胞的吸水功能,缓解植物因外界干旱而受到的损伤。本研究结果说明栀子在一定干旱胁迫下相关生理代谢受阻较小,能够维持植株的正常生理活动,可作为紫色土区域植被恢复树种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栀子 紫色土 干旱胁迫 生长 生理指标
下载PDF
栀子表型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被引量:7
11
作者 曹秋霞 梁文斌 +4 位作者 杨艳 李昌珠 陈景震 蒋丽娟 郭生豫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87-596,共10页
【目的】揭示栀子在湖南地区不同环境下的表型变异程度和多样性。【方法】调查湖南省5个栀子居群的14个表型性状,通过变异系数、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和巢式方差分析对栀子居群间和居群内的表型变异进行分析,应用聚类分析对栀子居... 【目的】揭示栀子在湖南地区不同环境下的表型变异程度和多样性。【方法】调查湖南省5个栀子居群的14个表型性状,通过变异系数、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和巢式方差分析对栀子居群间和居群内的表型变异进行分析,应用聚类分析对栀子居群进行分类。【结果】栀子个体14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程度差异较明显,变异系数在10.29%~35.20%之间,其中单果鲜质量和叶形指数等性状的变异系数较高,可将其作为品质选育的重要指标;5个居群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2.04%~29.14%,其中宁乡居群的平均变异系数最大,汨罗居群的平均变异系数最小。14个表型性状均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居群间的平均方差分量百分比为48.29%,居群内的平均方差分量百分比为44.51%,说明居群间栀子表型的变异程度大于居群内。14个表型中,单果鲜质量是主要形态变异因子,年降雨量与单果鲜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湖南栀子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表型变异的来源为居群间。研究结果为栀子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栀子 表型多样性 环境因子 相关性
下载PDF
不同干燥处理后迷迭香叶挥发性成分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郭鹏飞 彭映辉 +3 位作者 张爱华 陈景震 吴红 肖志红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27-235,共9页
目的基于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分析不同干燥方式处理的迷迭香(RosmarinusofficinalisL.)叶挥发性成分差异。方法通过热风干燥(40、60、80℃)、自然晾干和真空冷冻干燥处理迷迭香... 目的基于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分析不同干燥方式处理的迷迭香(RosmarinusofficinalisL.)叶挥发性成分差异。方法通过热风干燥(40、60、80℃)、自然晾干和真空冷冻干燥处理迷迭香叶,比较不同干燥处理对迷迭香叶挥发性成分的影响。采用GC-IMS分析迷迭香叶在不同干燥方式处理后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及差异,构建挥发性成分的差异谱图和指纹图谱。结果在5种不同干燥方式处理下的迷迭香叶中共鉴定出77种挥发性成分,包括醇类(18个)、烯萜类(12个)、醛类(10个)、酮类(11个)、酯类(8个)、酸类(5个)、杂环化合物(3个)及其他类物质(10个)。经过差异性对比,发现了48个差异性物质。真空冷冻干燥法中挥发性成分种类更为丰富,总体含量更高。自然晾干法保留的挥发性物质和含量次之,热风干燥法随着干燥温度升高,挥发性物质种类与含量减少。结论不同干燥方式的迷迭香叶挥发性成分存在明显差异,冷冻干燥与40℃烘干均能较大化保留迷迭香挥发性成分,综合分析得40℃烘干是迷迭香叶保留挥发性成分和风味的最佳干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迭香叶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 指纹图谱 挥发性成分
原文传递
预制湘菜主要潜在危害物及减控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3
作者 任惠敏 张博 +7 位作者 邓娜 刘冬敏 方芳 李慧 李昌珠 肖志红 刘妙 王建辉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4期118-130,共13页
湘菜酸辣香浓、熏腊味厚、质嫩色亮,深受消费者喜爱。依托全国庞大的湘菜消费市场,预制湘菜的需求量出现持续攀升,并呈井喷式发展趋势,但湘菜和预制湘菜的食材来源广、品种多样、烹饪技法繁多,在生产、储运、销售过程中势必存在潜在安... 湘菜酸辣香浓、熏腊味厚、质嫩色亮,深受消费者喜爱。依托全国庞大的湘菜消费市场,预制湘菜的需求量出现持续攀升,并呈井喷式发展趋势,但湘菜和预制湘菜的食材来源广、品种多样、烹饪技法繁多,在生产、储运、销售过程中势必存在潜在安全风险。为此,通过分析总结,综述了预制湘菜在加工、储运过程中微生物、亚硝酸盐、多环芳烃、杂环芳香胺、丙烯酰胺、重金属6种主要潜在危害物的来源、危害及减控技术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预制湘菜产业的生产安全及相关风险的防范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制湘菜 潜在危害物 减控技术
下载PDF
不同预热处理对压榨山茶油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彭丝兰 刘思思 +3 位作者 刘汝宽 易有金 李力 肖志红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3-16,共4页
对山茶籽压榨前不同预热处理技术进行综述,重点分析蒸炒、烘烤和微波预热处理技术对山茶油品质的影响,并对预热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更高效开发利用山茶油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预热处理 山茶油 品质 开发利用
下载PDF
基于SPME-GC/MS法研究干燥方式对迷迭香叶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郭鹏飞 张爱华 +3 位作者 彭映辉 吴红 亢德生 肖志红 《生物质化学工程》 CAS 2023年第4期47-52,共6页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自然晾干,冷冻干燥,40、60和80℃烘干5种不同干燥处理的迷迭香叶与新鲜迷迭香叶进行挥发性成分分析鉴定。研究结果表明:5种方式干燥后迷迭香叶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有4,6,6-三...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自然晾干,冷冻干燥,40、60和80℃烘干5种不同干燥处理的迷迭香叶与新鲜迷迭香叶进行挥发性成分分析鉴定。研究结果表明:5种方式干燥后迷迭香叶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有4,6,6-三甲基-双环[3.1.1]庚-3-烯-2-酮、桉树醇、樟脑、芳樟醇、α-蒎烯、α-松油醇、乙酸龙脑酯、松香芹酮、莰烯和石竹烯等,其中,4,6,6-三甲基-双环[3.1.1]庚-3-烯-2-酮和桉树醇这两者GC含量达54.94%~60.09%。干燥后迷迭香叶的主要挥发性成分种类为烯萜类、醇类、醛酮类、烷烃类、苯类和酯类。冷冻干燥处理的迷迭香叶中挥发性成分最多,鉴定出44种挥发性物质,占总挥发性物质成分的99.61%。通过对5种不同干燥处理方式的迷迭香叶中挥发性物质的成分和含量差异进行分析,发现冷冻干燥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挥发性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香气成分 迷迭香
下载PDF
高品质油茶籽油的湿法提取工艺优化 被引量:3
16
作者 吴苏喜 周东蓉 +3 位作者 王彦心 黄艳慧 李普选 李昌珠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9-23,共5页
为了获得富含生物活性成分的高品质油茶籽油,采用湿法提取油茶籽仁中油脂,并采用响应面实验优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加水量12%、提油助剂添加量1%、提取温度55℃、提取时间50 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油茶籽仁的提油效率达... 为了获得富含生物活性成分的高品质油茶籽油,采用湿法提取油茶籽仁中油脂,并采用响应面实验优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加水量12%、提油助剂添加量1%、提取温度55℃、提取时间50 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油茶籽仁的提油效率达86%以上,所得油脂基本不含固杂,其中的生物活性成分维生素E、角鲨烯和谷甾醇含量分别高达189.0、221.9 mg/kg和385.2 mg/kg,高于T/LYCY 001—2020《特、优级油茶籽油》中优级油茶籽油的相应指标值,为高品质油茶籽油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 油茶籽油 湿法提取 生物活性成分
下载PDF
不同温度补偿策略下污泥与芦苇联合好氧堆肥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胡佳慧(文/译) 杨朝晖(文/审查) +11 位作者 黄忠良 李辉 吴子剑 张轩 覃晓莉 李昌珠 阮敏 周康 吴希锴 张燕茹 向银萍 黄兢 《环境卫生工程》 2020年第6期92-92,共1页
1研究亮点*温度补偿对实验室规模的堆肥过程影响显著;*本研究采用基于堆体中心温度的实时温度补偿堆肥反应器系统,比较了不同的温度补偿策略及阈值设置条件下堆体运行温度及物料的转化特征;*污泥与芦苇联合堆肥对污水处理厂的运行具有... 1研究亮点*温度补偿对实验室规模的堆肥过程影响显著;*本研究采用基于堆体中心温度的实时温度补偿堆肥反应器系统,比较了不同的温度补偿策略及阈值设置条件下堆体运行温度及物料的转化特征;*污泥与芦苇联合堆肥对污水处理厂的运行具有重要意义。2背景堆肥试验常采用体积小、堆肥周期短、易控制的实验室规模堆肥反应器,但因其体积小、能容纳的有机基质有限,堆肥过程常常存在因散热过快导致的发酵不充分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肥 实验室堆肥反应器 温度 污泥 芦苇
下载PDF
温度对污泥堆肥过程中抗生素抗性基因及其潜在宿主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阮敏 吴希锴 +7 位作者 杨朝晖 黄兢 黄忠良 李辉 吴子剑 张轩 覃晓莉 张燕茹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5-83,共9页
为探究污泥堆肥高温期起始温度(约50℃)和最高温度(约70℃)这2个关键温度节点对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的影响,利用实时温度补偿反应器设置3种温度条件(R1—室温;R2—50℃和R3—70℃),分析ARGs和可移动基因元... 为探究污泥堆肥高温期起始温度(约50℃)和最高温度(约70℃)这2个关键温度节点对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的影响,利用实时温度补偿反应器设置3种温度条件(R1—室温;R2—50℃和R3—70℃),分析ARGs和可移动基因元件(mobile genetic elements,MGEs)的变化规律及其潜在宿主微生物。结果表明:在高温期,3种温度条件均可降低目标ARGs和MGEs的相对丰度,其中sul2、tetG、aphA1和IntI1对温度变化具有极度敏感性且丰度变化趋势相似;而对tetM、mefA、sul1和Tn916的削减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在冷却和腐熟期,R2和R3均可抑制sul1、sul2、tetG和IntI1丰度的回升。在细菌群落结构方面,R2和R3在高温期提高了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在腐熟期削减了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共现性网络分析表明,变形菌门、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是目标ARGs和MGEs的主要潜在宿主。由IntI1引起的水平基因转移可能是sul1、sul2和tetG相对丰度在堆肥后期回升的原因。该研究可为探究ARGs在不同污泥堆肥温度下的变化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堆肥 污泥 温度 抗生素抗性基因 潜在宿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