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房颤动伴发脑小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金玲 刘运海 黄清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58-264,共7页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心源性栓塞型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脑小血管病是指颅内小血管病变所致临床、认知、影像和病理表现的综合征,头颅磁共振常表现为近期皮质下小梗死、血管源性腔隙、脑白质高信号、血管周围间隙...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心源性栓塞型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脑小血管病是指颅内小血管病变所致临床、认知、影像和病理表现的综合征,头颅磁共振常表现为近期皮质下小梗死、血管源性腔隙、脑白质高信号、血管周围间隙扩大、脑微出血和脑萎缩,是老年人神经功能丧失和认知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目前研究认为,心房颤动可能通过微栓塞、低灌注、炎症及内皮功能障碍和类淋巴系统功能障碍等一系列机制增加脑小血管病的影像负荷。心房颤动伴发脑小血管病的影像学特征与心房颤动患者认知功能下降有一定关系,与脑卒中的发生和预后相关,对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研究及二级预防策略的制订有一定提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脑小血管病 神经影像 缺血性脑卒中 认知功能
下载PDF
并发颅内出血的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5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4
2
作者 文延斌 贺威 +1 位作者 黄清 刘运海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537-541,共5页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并发颅内出血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例并发颅内出血的PRE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5例PRES患者均为年轻女性,4例继发于子痫...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并发颅内出血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例并发颅内出血的PRE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5例PRES患者均为年轻女性,4例继发于子痫前期,另1例继发于慢性肾衰竭。临床表现为头痛、癫痫发作、视物模糊、意识状态改变及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等。影像主要表现为双侧大脑后部为主的血管源性脑水肿,但也有额叶、基底节、脑干、小脑受累和细胞毒性脑水肿等不典型表现。5例患者均合并脑实质血肿,4例位于水肿周围,1例并发硬膜下血肿。5例患者均合并血小板减少及凝血功能异常,且均因病情危重而入住重症监护病房,经积极治疗后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均明显好转。结论合并凝血功能异常的PRES较易出现颅内出血等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 颅内出血 磁共振 子痫前期
下载PDF
事件相关电位P3在慢性意识障碍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黄丽君 杨新宇 宋涛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56-561,共6页
随着急救与生命支持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严重后天性脑损伤患者经抢救后生存下来,但是在急性昏迷期后幸存的患者中有10%—15%会进入慢性意识障碍(prolonged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pDOC)。此类患者的意识水平及预后不尽一致,且治... 随着急救与生命支持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严重后天性脑损伤患者经抢救后生存下来,但是在急性昏迷期后幸存的患者中有10%—15%会进入慢性意识障碍(prolonged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pDOC)。此类患者的意识水平及预后不尽一致,且治疗周期长、费用高昂、护理繁琐,对患者家庭和社会都造成沉重负担,因此对pDOC患者进行精准评估尤为重要。但是直到现在,尚未建立确定或标准化的流程及评估方案来精准评估患者的意识水平及预测意识恢复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应用研究 意识障碍 急性昏迷 治疗周期 后天性脑损伤 评估方案
下载PDF
基于DTI-ALPS方法评估类淋巴系统功能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王淞 孙善億 +1 位作者 刘慧 黄清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260-1266,共7页
类淋巴系统可以清除脑内代谢废物,对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内环境稳态起着重要作用,是学习、记忆等高级认知功能的重要基础。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采用沿血管周围间隙弥散张量成像分析(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analysis along the perivas... 类淋巴系统可以清除脑内代谢废物,对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内环境稳态起着重要作用,是学习、记忆等高级认知功能的重要基础。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采用沿血管周围间隙弥散张量成像分析(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analysis along the perivascular space,DTI-ALPS)方法评估类淋巴功能。相比其他需要荧光示踪技术或注射造影剂的有创检查,DTI-ALPS可以通过量化不同方向上水分子的弥散率对类淋巴系统进行流体力学评估,是一种无创的在体神经影像学方法。利用DTI-ALPS方法计算出的ALPS指数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其他系统疾病的认知功能显著相关,并能反映疾病的动态变化。因此,ALPS指数有望成为预测疾病预后及临床干预疗效的新型神经影像学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淋巴系统 沿血管周围间隙弥散张量成像分析 认知功能障碍 神经影像学生物标志物
下载PDF
海马小胶质细胞活化介导慢性应激诱导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抑郁样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陶希 杨晨 +2 位作者 唐文静 伍思源 邓景贵 《康复学报》 CSCD 2022年第5期419-425,共7页
目的:探索海马小胶质细胞活化及相关促炎性细胞因子在慢性应激诱导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抑郁样行为中的作用。方法:将健康雄性SD大鼠75只,采用线栓法构建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缺血时间70 min。造模术后1周,根据SPSS随机数字生成器... 目的:探索海马小胶质细胞活化及相关促炎性细胞因子在慢性应激诱导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抑郁样行为中的作用。方法:将健康雄性SD大鼠75只,采用线栓法构建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缺血时间70 min。造模术后1周,根据SPSS随机数字生成器分布至卒中组和“卒中+应激”组。根据时程,前者分为卒中1周组、卒中2周组及卒中4周组,后者分为“卒中2周+应激1周”组(简称“应激1周组”)和“卒中4周+应激3周”组(简称“应激3周组”),每组15只。应激组采用“慢性不可预见的温和应激+孤养”法进行诱导刺激。于各时间点评估5组大鼠体质量、旷场测试(OFT)、新奇抑制摄食测试(NSFT)及蔗糖偏爱指数(SPI),采用TTC染色检测残存脑体积比,运用Western blot检测患侧海马Iba-1、IL-1β及IL-18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患侧海马CA1区Iba-1荧光强度。结果:MCAO术后2周时,与卒中2周组比较,应激1周组大鼠体质量下降,OFT直立运动次数和穿格子数减少(P均<0.05);MCAO术后4周时,与卒中4周组比较,应激3周组大鼠体质量下降,SPI下降,OFT直立运动次数和穿格子数减少,以及NSFT潜伏期延长和摄食量减少(P均<0.05)。TTC染色显示,5组患侧胼胝体及纹状体不同程度萎缩,但残存脑体积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显示,与卒中4周组或应激1周组比较,应激3周组大鼠患侧海马Iba-1、IL-1β及IL-18表达均显著增加(P均<0.05);卒中组3个不同时间点患侧海马Iba-1、IL-1β及IL-18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免疫荧光显示,与卒中4周组或应激1周组比较,应激3周组患侧海马CA1区Iba-1荧光强度均显著增加(P均<0.05);卒中组3个不同时间点患侧海马CA1区Iba-1荧光强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慢性应激诱导缺血性卒中大鼠抑郁样行为不仅与患侧海马小胶质细胞活化及相关促炎性细胞因子释放有关,还可能呈时间相关性增强;卒中后患侧海马炎症反应可能是一个持续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抑郁 缺血性脑卒中 慢性应激 海马 小胶质细胞 炎症反应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口腔清洁度异常与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影响因素及关系 被引量:5
6
作者 杨晓华 陈惠娟 +5 位作者 何娟 张娟 胡婷婷 杨晓丽 王青 陶希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2170-2174,2180,共6页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口腔卫生与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影响因素及关系。方法纳入33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收集患者基本资料、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口腔卫生习惯等信息。根据口腔卫生状态及是否发生SAP分组比较,以二元logisti...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口腔卫生与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影响因素及关系。方法纳入33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收集患者基本资料、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口腔卫生习惯等信息。根据口腔卫生状态及是否发生SAP分组比较,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口腔清洁度异常和SAP的危险因素。结果回归分析显示,SAP(OR=2.219,P=0.026)、龋齿(OR=1.292,P=0.005)和年龄(OR=1.030,P=0.006)是脑卒中患者口腔清洁度的独立危险因素,而Barthel指数评分(OR=0.986,P=0.019)是其保护因素;BOAS评分(OR=1.972,P<0.001)与NIHSS评分(OR=1.322,P<0.001)是SA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口腔清洁度异常与SAP互为独立危险因素,保护口腔卫生也许有助于SAP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口腔卫生 卒中相关性肺炎 危险因素 龋齿 高龄 神经功能缺损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下载PDF
脑电非线性分析在卒中后意识障碍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杨新宇 彭建文 +3 位作者 李辉萍 陶希 方翠霓 宋涛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 2023年第3期185-190,共6页
意识障碍(DOC)是脑卒中等疾病的严重并发症,我国医疗体系正在面临DOC患者数量增加带来的医疗及伦理问题。近年来,昏迷促醒医学领域发展迅速,但目前对DOC患者的意识评定主要依靠临床行为学量表等主观手段,缺乏客观准确的检查方法。脑电... 意识障碍(DOC)是脑卒中等疾病的严重并发症,我国医疗体系正在面临DOC患者数量增加带来的医疗及伦理问题。近年来,昏迷促醒医学领域发展迅速,但目前对DOC患者的意识评定主要依靠临床行为学量表等主观手段,缺乏客观准确的检查方法。脑电非线性分析是一项新颖电生理检查,将非线性动力学分析方法与脑电图结合,具有高时间分辨率、无创、便携等优势。本文围绕脑电非线性分析对卒中后DOC患者的意识水平、意识恢复过程、预后及康复疗效的评定作用进行综述,为DOC多模态评估及促醒体系的发展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障碍 脑卒中 脑电图 非线性动力学
原文传递
黄蜂蜇伤并发缺血性脑卒中 被引量:1
8
作者 伍思源 杨晨 +4 位作者 陶希 唐文静 何娟 黄春林 谷文萍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2年第5期27-31,共5页
黄蜂蜇伤并发缺血性脑卒中非常罕见。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有20余例公开病例报道。与一般脑梗死相比,与蜂蜇伤相关脑卒中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和治疗的信息还非常有限。病例该文报道了1例25岁男性患者,在黄蜂蜇伤后以癫痫样发作为首发表现。经... 黄蜂蜇伤并发缺血性脑卒中非常罕见。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有20余例公开病例报道。与一般脑梗死相比,与蜂蜇伤相关脑卒中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和治疗的信息还非常有限。病例该文报道了1例25岁男性患者,在黄蜂蜇伤后以癫痫样发作为首发表现。经头部CT及MRI检查,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DSA检查未见右侧颈总动脉及其远端血管显影,血管内介入治疗抽吸出少许红色血栓,复查血管再通。然而,其后发生了“脑梗死后出血转化,并脑疝形成”。虽经去骨瓣减压、颅内血肿清除术及系统康复治疗,但预后不理想,日常生活活动仍严重依赖他人照料。这是国内蜂蜇伤继发缺血性脑损伤并出血转化的首例报道。蜂蜇后脑血管损伤是一个持续性进展过程,首诊医师需高度警惕蜂毒的迟发性血管损伤效应,需动态监测D-二聚体、凝血功能、超敏C-反应蛋白等血液指标。早期抗组胺或类固醇药物抑制炎症反应有助于延缓病情发展。炎症反应和凝血功能不稳定可能是蜂蜇后缺血性脑损伤的主要机制。与一般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相比,介入治疗的出血性风险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癫痫 黄蜂蜇伤 炎症反应 凝血功能障碍 出血转化
下载PDF
觅食运动对脑卒中后抑郁大鼠行为及额叶5羟色胺1A受体/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陶希 李璐 +4 位作者 唐文静 伍思源 黄丽君 刘茜蓉 宋涛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0-115,共6页
目的探讨觅食运动(FE)对脑卒中后抑郁(PSD)大鼠行为学及额叶5羟色胺(5-HT)1A受体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36只健康雄性SD大鼠及2只健康雌性SD大鼠(供行为学评估用)。将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I/R)组... 目的探讨觅食运动(FE)对脑卒中后抑郁(PSD)大鼠行为学及额叶5羟色胺(5-HT)1A受体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36只健康雄性SD大鼠及2只健康雌性SD大鼠(供行为学评估用)。将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I/R)组、PSD组及PSD+FE组(FE组),每组12只。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缺血时间1.5 h。造模术后1周,PSD组与FE组行慢性不可预见的温和刺激(CUMS),共3周。此后I/R组大鼠集中饲养,PSD组大鼠单笼饲养,FE组大鼠单笼饲养且自由觅食,共4周。造模术后4周及8周,测量各组大鼠体质量,行旷场试验(OFT)、社交试验(SIT)及糖水偏嗜试验(SPT)评定。术后8周处死大鼠,行脑组织TTC染色、HE染色,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额叶5-HT 1A受体/TGF-β1表达变化。结果术后4周,与I/R组比较,PSD组与FE组大鼠体质量减轻,穿格子数及直立次数较少,对嗅潜伏期延长及对嗅次数减少,SP降低(均P<0.05)。术后8周,与PSD组比较,FE组体质量增加,穿格子数及直立次数较多,对嗅潜伏期缩短、对嗅次数增加,SP增加(P<0.05)。与组内术后4周比较,术后8周各组大鼠体质量均增加,FE组对嗅潜伏期缩短、对嗅次数增加,PSD组与FE组穿格子数、直立次数及SP增加(P<0.05)。PSD组及FE组右侧半球残存脑体积比均较I/R组明显减少(P<0.05),PSD组与FE组右侧残存脑体积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显示FE组额叶病理形态改变较PSD组轻。术后8周,FE组5-HT 1A受体及TGF-β1增加较PSD组明显(P<0.05)。结论FE可改善PSD大鼠的抑郁行为症状,其机制可能与减轻额叶病理损伤,增加额叶5-HT 1A受体及TGF-β1表达有关。早期慢性应激可能会增加脑卒中后大鼠的脑梗死体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觅食运动 卒中后抑郁 脑梗死体积 慢性应激 5羟色胺1A受体 转化生长因子Β1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