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取代基效应对脂肪族链醚^(13)C NMR化学位移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易贵元 曹晨忠 《波谱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2-184,共13页
用原子电负性、极化度并结合表征原子空间连接方式的立体效应参数对醚分子中不同环境碳原子的化学位移进行关联,将23个脂肪醚中153个碳原子相关参数值和化学位移值带入模型中得到如下估算方程:δC=121.1348+94.3651Qi-2.0823QiΣαx-7.6... 用原子电负性、极化度并结合表征原子空间连接方式的立体效应参数对醚分子中不同环境碳原子的化学位移进行关联,将23个脂肪醚中153个碳原子相关参数值和化学位移值带入模型中得到如下估算方程:δC=121.1348+94.3651Qi-2.0823QiΣαx-7.6347SH-47.6149SO(R=0.9990R2=0.9980S=0.85F=18478.97n=153)上式中Qi表示观测原子的部分净电荷,Σαx表示近邻原子极化度,SH,SO为立体效应参数.方程中各参数计算简单,物理意义比较明确,通过用"留一法"(LOO)检验(Rcv=0.9980,R2cv=0.9977,Scv=0.89)及对模型外4个化合物43个碳原子化学位移的预测值和实验值比较,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C NMR 化学位移 电负性 原子极化度 立体效应 脂肪醚
下载PDF
2-(3-巯基-2-吡啶基)苯并咪唑分子内质子转移及溶剂化效应 被引量:8
2
作者 彭洪亮 于贤勇 +4 位作者 易平贵 汪朝旭 李筱芳 王涛 周继明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1-148,共8页
在B3LYP/6-31G(d,p)和TD B3LYP/6-31++G(d,p)//CIS/6-31G(d,p)水平上,研究了2-(3-巯基-2-吡啶基)苯并咪唑(MPyBI)在气相和七种溶剂(环己烷、苯、三氯甲烷、乙醇、乙腈、二甲亚砜和水)中基态和激发态的分子内质子转移(GSIPT和ESIPT)过程... 在B3LYP/6-31G(d,p)和TD B3LYP/6-31++G(d,p)//CIS/6-31G(d,p)水平上,研究了2-(3-巯基-2-吡啶基)苯并咪唑(MPyBI)在气相和七种溶剂(环己烷、苯、三氯甲烷、乙醇、乙腈、二甲亚砜和水)中基态和激发态的分子内质子转移(GSIPT和ESIPT)过程.在基态势能面的研究中发现,该化合物存在分子内双质子转移,其中分步的双质子转移在动力学上具有优势.同时对激发态质子转移势能面及激发态转移过程中的光物理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存在快速的无能垒的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强,可以降低基态过渡态的能垒,改变硫醇式与硫酮式互变异构体的比例,从而灵敏地控制荧光的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2-(3-巯基-2-吡啶基)苯并咪唑 分子内质子转移 极化连续介质模型
下载PDF
两性高分子螯合絮凝剂的合成及作用机理 被引量:9
3
作者 刘立华 吴俊 +1 位作者 李鑫 令玉林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43-850,共8页
合成了一种两性高分子螯合絮凝剂(ACPF),采用元素分析、IR光谱和紫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考察了其对含Ni2+废水的处理效果,测定了微絮体的ζ电位,通过扫描电镜和电子能谱考察了絮体的形貌和组成,初步探讨了螯合絮凝作用机理.结果表明,... 合成了一种两性高分子螯合絮凝剂(ACPF),采用元素分析、IR光谱和紫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考察了其对含Ni2+废水的处理效果,测定了微絮体的ζ电位,通过扫描电镜和电子能谱考察了絮体的形貌和组成,初步探讨了螯合絮凝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当ACPF中—CSS-与Ni2+的物质的量之比接近2∶1时,对Ni2+的去除率大于99.6%,残余Ni2+浓度远低于国家综合污水排放一级标准1.0 mg.L-1;当—CSS-与Ni2+的物质的量之比小于1.92∶1时,用量对微絮体的ζ电位影响不大,大于1.92∶1时,ζ电位随用量增加而降低;分子链上所带正电荷能有效中和絮体上过剩负电荷,且利于在带负电的絮团间架桥,促进絮体的形成和生长;絮凝结果和能谱分析表明,—CSS-与Ni2+按2∶1的物质的量之比生成螯合物.ACPF兼具良好的螯合和絮凝性能,适宜的pH值范围为4.2—1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性高分子螯合絮凝剂 三乙烯四胺 黄原酸化 螯合 絮凝
原文传递
八元瓜环超分子作用下2-(2-氨基-3-吡啶基)苯并咪唑的质子转移 被引量:4
4
作者 易平贵 阳习春 +4 位作者 于贤勇 刘峥军 刘金 汪朝旭 李筱芳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657-2662,共6页
利用荧光发射光谱、紫外吸收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研究了八元瓜环(CB8)与2-(2-氨基-3-吡啶基)苯并咪唑(2-A3PyBI)的超分子相互作用及其对2-A3PyBI分子内质子转移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溶液中2-A3PyBI具有双重荧光发射峰,分别... 利用荧光发射光谱、紫外吸收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研究了八元瓜环(CB8)与2-(2-氨基-3-吡啶基)苯并咪唑(2-A3PyBI)的超分子相互作用及其对2-A3PyBI分子内质子转移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溶液中2-A3PyBI具有双重荧光发射峰,分别对应其2种质子转移异构体.固定pH值下的荧光滴定实验表明主客体包合比为1∶2,2-A3PyBI进入CB8空腔后促进了其分子内激发态质子转移过程.同时,1HNMR结果表明2-A3PyBI的苯环部分进入了CB8空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2-氨基-3-吡啶基)苯并咪唑 八元瓜环 相互作用 超分子 质子转移
下载PDF
四乙烯五胺多(二硫代甲酸钠)的合成及其对重金属的去除性能 被引量:11
5
作者 刘立华 吴俊 +1 位作者 李鑫 令玉林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32-339,共8页
以四乙烯五胺(TEPA),NaOH和CS2为原料,在无水乙醇中合成四乙烯五胺多(二硫代甲酸钠,TEPAMDT),采用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测定了其对游离和络合Cu2+及Ni2+废水的处理效果,通过扫描电镜和电子能谱考察了絮体的形貌和组成.... 以四乙烯五胺(TEPA),NaOH和CS2为原料,在无水乙醇中合成四乙烯五胺多(二硫代甲酸钠,TEPAMDT),采用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测定了其对游离和络合Cu2+及Ni2+废水的处理效果,通过扫描电镜和电子能谱考察了絮体的形貌和组成.结果表明,处理游离Cu2+和Ni2+废水,TEPAMDT中n(CSS-)∶n(Cu2+)和n(CSS-)∶n(Ni2+)分别为1.94∶1和2.00∶1时,去除率分别达99.90%和99.80%以上;处理50 mg/L n(硫脲)∶n(Cu2+)和n(柠檬酸)∶n(Cu2+)均为1∶1的废水,当n(CSS-)∶n(Cu2+)分别为2.05∶1和2.12∶1时,去除率分别达99.98%和99.94%;处理50 mg/L n(硫脲)∶n(Ni2+)和n(柠檬酸)∶n(Ni2+)均为1∶1的废水,当n(CSS-)∶n(Ni2+)分别为2.10∶1和2.19∶1时,去除率分别达99.93%和99.91%.絮凝和能谱分析结果表明,TEPAMDT中CSS-与Cu2+或Ni2+都按2∶1的化学计量比生成螯合物,TEPAMDT具有较宽的pH适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乙烯五胺多(二硫代甲酸钠) 黄原酸化 螯合 絮凝 去除率
下载PDF
基于表面富Cd^2+的硫化镉量子点荧光增强测定半胱氨酸 被引量:9
6
作者 陈述 范亚 +2 位作者 杨颖 叶丽英 龙云飞 《分析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3-176,共4页
采用一步法可控合成了表面富Cd2+的水溶性荧光硫化镉量子点,并成功用于半胱氨酸测定。通过控制镉-硫前驱体合适比例,使合成的量子点表面富含Cd2+,它们能与半胱氨酸分子中巯基结合引起体系量子点荧光增强,由此实现半胱氨酸的选择性定量... 采用一步法可控合成了表面富Cd2+的水溶性荧光硫化镉量子点,并成功用于半胱氨酸测定。通过控制镉-硫前驱体合适比例,使合成的量子点表面富含Cd2+,它们能与半胱氨酸分子中巯基结合引起体系量子点荧光增强,由此实现半胱氨酸的选择性定量分析检测。在pH=2.87的B-R缓冲体系中,测定半胱氨酸的线性区间分别为0.01~5.0μmol/L和5.0~100μmol/L;检出限(3σ)为3.3 nmol/L,且其它氨基酸干扰小,可应用于混合氨基酸合成样品、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和人血清实际样品中半胱氨酸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胱氨酸 表面富Cd2+ 硫化镉 荧光增强
下载PDF
微波辅助乙醇-K_2 HPO_4双水相提取黄姜总皂苷 被引量:11
7
作者 曾云龙 胡娅梅 +3 位作者 唐春然 肖晶 彭楚秦 赵环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12年第1期13-15,共3页
采用微波辅助乙醇-磷酸氢二钾双水相体系从黄姜中提取总皂苷。以正交实验法研究了提取条件对总皂苷提取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提取条件:黄姜粉末颗粒大小为80目,微波功率为390 W,微波辐射时间为5 min。在最佳条件下,总皂苷提取率达13.32%。
关键词 乙醇-磷酸氢二钾 总皂苷 黄姜 微波辅助双水相提取 产率
下载PDF
基于金纳米棒-辣根过氧化物酶协同效应的过氧化苯甲酰生物传感器 被引量:7
8
作者 曾云龙 李霞飞 +4 位作者 黄昊文 唐春然 赵环 胡娅梅 李进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171-1175,共5页
将金纳米棒(AuNRs)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以自组装的方式依次修饰到Au电极表面,构建了响应过氧化苯甲酰(BPO)生物传感器。采用循环伏安法和电流时间法研究了传感器的电化学性质和最佳工作条件;由于HRP/AuNRs复合膜的协同效应,电极性能... 将金纳米棒(AuNRs)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以自组装的方式依次修饰到Au电极表面,构建了响应过氧化苯甲酰(BPO)生物传感器。采用循环伏安法和电流时间法研究了传感器的电化学性质和最佳工作条件;由于HRP/AuNRs复合膜的协同效应,电极性能得到显著改善。在最佳工作条件下(工作电压-0.02V,pH 7的磷酸盐缓冲体系),BPO浓度在5.0×10-6~1.0×10-4 mol/L范围内与电极的电流响应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i(μA)=12.6796C(mmol/L)+0.2406,R=0.9993。电极的检出限为8.5×10-7 mol/L。电极用于面粉中BPO的测定,平行测定6次,平均回收率为97.9%~100.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5%~2.1%。本方法用于商品面粉中的BPO测定,取得满意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苯甲酰 金纳米棒 辣根过氧化物酶 生物传感器 协同效应 面粉
下载PDF
以CdS量子点为荧光探针测定痕量铜 被引量:7
9
作者 苏中华 王亚静 +5 位作者 赵环 胡娅梅 唐春然 李霞飞 李进 曾云龙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842-848,共7页
以羧甲基纤维素钠(CMC)为稳定剂,在水相中制备了CdS量子点,基于Cu2+离子对量子点荧光的猝灭作用,建立了定量测定Cu2+离子的新方法。CdS量子点对铜离子呈现出高选择性,除Co2+和Hg2+离子外,其它常见金属离子的存在对铜的测定几乎不产生干... 以羧甲基纤维素钠(CMC)为稳定剂,在水相中制备了CdS量子点,基于Cu2+离子对量子点荧光的猝灭作用,建立了定量测定Cu2+离子的新方法。CdS量子点对铜离子呈现出高选择性,除Co2+和Hg2+离子外,其它常见金属离子的存在对铜的测定几乎不产生干扰。考察了不同缓冲体系及缓冲液pH值、量子点浓度、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等因素的影响,确定了Cu2+离子的最佳分析条件,即pH=5.6,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钾缓冲溶液的浓度为0.033 mol/L,量子点的浓度为2.0×10-4mol/L。在最佳条件下,量子点的相对荧光强度与Cu2+离子的浓度呈很好的线性关系,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5.0×10-8~2.0×10-5mol/L,线性回归方程为:F0/F=1.015 0+10 0791.6c,检出限为8.0×10-9mol/L。本方法简单、快速,与文献报道的其它基于量子点荧光探针Cu2+离子分析方法相比,此法对Cu2+离子呈现出更高的选择性且具有更宽的线性检测范围。将此法用于水样和人体头发等实际样品中Cu2+离子含量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镉量子点 荧光猝灭 测定 Cu2+离子 水样 人发
下载PDF
聚二烯丙基甲基苄基氯化铵的合成及粘度行为 被引量:10
10
作者 刘立华 李鑫 +1 位作者 曹菁 令玉林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77-784,共8页
以甲胺、烯丙基氯、NaOH、氯化苄和偶氮二异丙基咪唑啉盐酸盐为原料,合成了聚二烯丙基甲基苄基氯化铵(PDAMABC),采用FT-IR、1H NMR和元素分析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考察了其在氯化钠、氯化钾、溴化钾、氯化钙、氯化镁、硫酸镁和硫酸钠溶... 以甲胺、烯丙基氯、NaOH、氯化苄和偶氮二异丙基咪唑啉盐酸盐为原料,合成了聚二烯丙基甲基苄基氯化铵(PDAMABC),采用FT-IR、1H NMR和元素分析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考察了其在氯化钠、氯化钾、溴化钾、氯化钙、氯化镁、硫酸镁和硫酸钠溶液中的粘度行为。将所得水相和低沸点馏分回用,二烯丙基甲基胺的收率从72.79%提高至83.41%;以水与乙醇为混合溶剂(V(H2O)∶V(C2H5OH)为1∶3~2∶3),合成的二烯丙基甲基苄基氯化铵收率较高且水溶性好。PDAMABC的比浓粘度随外加盐浓度增加而降低。在0.1 mol/LNaC l溶液中,当其质量浓度低于0.031 25 g/L时,表现为聚电解质行为;质量浓度大于0.125 g/L时,表现为中性聚合物的粘度行为。外加盐对比浓粘度的影响顺序为:Na2SO4<NaC l<KC l<MgSO4<MgC l2<CaC l2<KB。r阴离子的屏蔽作用是导致比浓粘度降低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二烯丙基甲基苄基氯化铵 粘度行为 聚电解质效应 比浓粘度
下载PDF
含噻二唑基硫脲类化合物的合成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汉文 裴文丑 +1 位作者 唐子龙 赵云辉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11-517,共7页
以噻二唑-2-氨甲基酚(1)为原料,与异硫氰酸苯酯反应,以中等到良好的产率得到噻二唑基N-苯基取代硫脲类化合物(3a^3i);而化合物1与活性较高的N,N-二甲胺基硫代甲酰氯反应,则可以得到—NH和—OH同时反应的含有N,N-二甲基硫脲和N,N-二甲基... 以噻二唑-2-氨甲基酚(1)为原料,与异硫氰酸苯酯反应,以中等到良好的产率得到噻二唑基N-苯基取代硫脲类化合物(3a^3i);而化合物1与活性较高的N,N-二甲胺基硫代甲酰氯反应,则可以得到—NH和—OH同时反应的含有N,N-二甲基硫脲和N,N-二甲基硫代氨基甲酸芳酯官能团的产物.利用核磁共振、红外光谱以及高分辨质谱等手段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3 4-噻二唑 硫脲 异硫氰酸苯酯
下载PDF
聚(氯化二烯丙基铵)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的合成及其对Cu(Ⅱ)的去除性能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立华 曹菁 +3 位作者 李艳红 刘星 李波 唐安平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771-1778,共8页
以二烯丙基胺(DAA)、盐酸、偶氮二异丁脒盐酸盐(AIBA)、CS2和NaOH为原料,合成了聚(氯化二烯丙基铵)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PDACDTC).探讨了单体、引发剂AIBA和助剂EDTA的浓度对氯化二烯丙基铵(DAAC)聚合的影响,以及n(DAAC):n(NaOH):n(CS2)... 以二烯丙基胺(DAA)、盐酸、偶氮二异丁脒盐酸盐(AIBA)、CS2和NaOH为原料,合成了聚(氯化二烯丙基铵)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PDACDTC).探讨了单体、引发剂AIBA和助剂EDTA的浓度对氯化二烯丙基铵(DAAC)聚合的影响,以及n(DAAC):n(NaOH):n(CS2)对PDACDTC中S含量的影响.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考察了其对模拟含Cu2+废水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单体浓度≥4.8 mol·L-1,AIBA浓度为0.02 mol·L-1、EDTA浓度为0.5 mmol·L-1时,聚(氯化二烯丙基铵)的特性粘数可达128.5 mL·g-1;当n(DAAC)∶n(NaOH)∶n(CS2)=1∶1.2∶1时,PDACDTC的S含量为32%.对50 mg·L-1和100 mg·L-1的含Cu2+废水的最佳用量分别为205 mg·L-1和415 mg·L-1,PDACDTC中~CSS-与Cu2+物质的量比分别为1.95∶1和1.97∶1,去除率分别为99.51%和99.84%,残余Cu2+浓度均低于国家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GB8978~19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氯化二烯丙基铵)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 含铜废水 螯合 絮凝
原文传递
双过氧钒配合物与N-乙基咪唑相互作用的NMR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于贤勇 彭洪亮 +5 位作者 黄昊文 汪朝旭 郑柏树 李筱芳 易平贵 陈忠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779-1784,共6页
为探讨过氧钒配合物中有机配体对反应平衡的影响,在模拟生理条件下(0.15mol·L-1NaCl溶液),应用多核(1H、13C和51V)多维(COSY和HSQC)核磁共振(NMR)以及变温技术等谱学方法研究双过氧钒配合物[OV(O2)2L]-(L=D2O或HOD,与之配位的过氧... 为探讨过氧钒配合物中有机配体对反应平衡的影响,在模拟生理条件下(0.15mol·L-1NaCl溶液),应用多核(1H、13C和51V)多维(COSY和HSQC)核磁共振(NMR)以及变温技术等谱学方法研究双过氧钒配合物[OV(O2)2L]-(L=D2O或HOD,与之配位的过氧钒物种简写为bpV)和[OV(O2)2LL′]n{-n=1-2,LL′=3-羟基-皮考啉酸根(3-OH-pic),2-(2′-吡啶)-咪唑(py-im),1,10-邻菲啰啉(phen),与它们配位的含钒物种分别简写为bpV(3-OH-pic)、bpV(py-im)和bpV(phen)}与N-乙基咪唑(N-Et-im)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N-Et-im与4种双过氧钒配合物反应性从强到弱的顺序为bpV>bpV(3-OH-pic)>bpV(py-im)>bpV(phen).研究表明,金属中心上配体的配位能力、空间位阻和分子量等因素都对反应平衡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竞争配位的结果导致新的6配位过氧物种[OV(O2)2(N-Et-im)]-的生成.利用上述谱学方法有助于揭示此类相互作用体系的反应过程和配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双过氧钒配合物 N-乙基咪唑 相互作用
下载PDF
银纳米粒子增强变色酸2R的荧光及应用于BSA检测 被引量:2
14
作者 欧阳振中 白珊 龙云飞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209-1212,共4页
利用酸性条件下,牛血清白蛋白( BSA)可降低银纳米粒子-变色酸2R( CT2R)体系的表面增强荧光效应,建立了一种测定BSA的荧光分析新方法。考察了pH值、CT2R的浓度、银纳米粒子浓度、试剂加入顺序和共存物质等因素对测定BSA的影响。实... 利用酸性条件下,牛血清白蛋白( BSA)可降低银纳米粒子-变色酸2R( CT2R)体系的表面增强荧光效应,建立了一种测定BSA的荧光分析新方法。考察了pH值、CT2R的浓度、银纳米粒子浓度、试剂加入顺序和共存物质等因素对测定BSA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pH值为5.72,CT2R的浓度为1.5+通讯作者:白珊,硕士,研究方向:光化学分析,Tel:13687352633,E-mail:baishanjiejie@126.com10-5 mol/L,银纳米粒子浓度(以银原子计算)为1.25+通讯作者:白珊,硕士,研究方向:光化学分析,Tel:13687352633,E-mail:baishanjiejie@126.com10-4 mol/L,按银纳米粒子、BSA、CT2R、BR缓冲溶液依次添加的条件下,BSA的线性范围为0.02-1.00 mg/L,检出限为0.0026 mg/L。该法用于合成样品中BSA的测定,灵敏度高,重现性好,结果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纳米粒子 荧光光谱 表面增强荧光
下载PDF
聚(N,N-二烯丙基-N-丁氧羰甲基氯化铵)的合成及其杀菌性能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立华 肖体乐 +2 位作者 陈金文 赵艳敏 刘俊峰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887-892,共6页
以N,N-二烯丙基-N-丁氧羰甲基氯化铵(DACBMAC)为单体,过硫酸铵为引发剂,采用水溶液聚合合成了聚(N,N-二烯丙基-N-丁氧羰甲基氯化铵)(PDACBMAC),用FT-IR和1HNMR测试技术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其对大肠杆菌的杀菌性能和抗菌机理。... 以N,N-二烯丙基-N-丁氧羰甲基氯化铵(DACBMAC)为单体,过硫酸铵为引发剂,采用水溶液聚合合成了聚(N,N-二烯丙基-N-丁氧羰甲基氯化铵)(PDACBMAC),用FT-IR和1HNMR测试技术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其对大肠杆菌的杀菌性能和抗菌机理。结果表明,PDACBMAC对大肠杆菌的杀菌能力明显高于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在剂量低于20mg/L时,其杀菌能力稍高于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DDBAC);其对大肠杆菌的杀菌率随特性粘数的增加而增加,当特性粘数为1.371dL/g,剂量为30mg/L时,杀菌率可达99.7%;其杀菌效果明显受pH值影响,在pH值为4.7~6.7时,杀菌率随pH值升高而增加,pH>6.7时,其杀菌率随pH值升高而降低。浊度测定结果表明,PDACBMAC具有优良的絮凝除浊能力。β-半乳糖苷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PDACBMAC的抗菌机理是基于杀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N N-二烯丙基-N-丁氧羰甲基氯化铵) 杀菌性能 抗菌机理 大肠杆菌
下载PDF
聚二烯丙基乙基苄基氯化铵的合成及溶液性质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立华 曹菁 +1 位作者 令玉林 周智华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1-198,共8页
在少量水存在下,将二烯丙基乙基胺(DAEA)与氯化苄直接反应合成单体二烯丙基乙基苄基氯化铵(DAEABC)。以2,2′-偶氮(2-甲基丙基脒)二盐酸盐为引发剂,采用水溶液聚合,合成了聚二烯丙基乙基苄基氯化铵(PDAEABC)。采用FT-IR、1H-NM... 在少量水存在下,将二烯丙基乙基胺(DAEA)与氯化苄直接反应合成单体二烯丙基乙基苄基氯化铵(DAEABC)。以2,2′-偶氮(2-甲基丙基脒)二盐酸盐为引发剂,采用水溶液聚合,合成了聚二烯丙基乙基苄基氯化铵(PDAEABC)。采用FT-IR、1H-NMR和元素分析对PDAEABC的结构进行表征,并考察了其在氯化钠、氯化钾、溴化钾、碘化钾、硫酸镁和硫酸钠溶液中的黏度行为。结果表明,当V(H2O)∶V(DAEA)为0.01~0.02时,能获得高纯的DAEABC晶体,收率达94%以上。PDAEABC的比浓黏度随外加盐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在0.1 mol/L的NaCl溶液中,当PDAEABC的质量浓度低于0.005 g/dL时,表现为聚电解质行为;当PDAEABC的质量浓度大于0.025 g/dL时,表现为中性聚合物的黏度行为。外加盐对比浓黏度的影响顺序为Na2SO4〈NaCl〈KCl〈MgSO4〈KBr〈KI。阴离子的屏蔽作用是引起比浓黏度降低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二烯丙基乙基苄基氯化铵 溶液性质 比浓黏度 黏度行为 屏蔽作用
下载PDF
紫外灯照射牛血清白蛋白的共振光散射光谱法测定 被引量:2
17
作者 白珊 陈述 龙云飞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7-100,共4页
利用紫外灯照射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共振光散射(RLS)强度的增强,建立了一种快速、简便测定BSA的RLS光谱法。考察了pH值、反应最佳时间等因素对RLS强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pH值为4.95,紫外灯照射时间为90min条件下,测定BSA的线性... 利用紫外灯照射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共振光散射(RLS)强度的增强,建立了一种快速、简便测定BSA的RLS光谱法。考察了pH值、反应最佳时间等因素对RLS强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pH值为4.95,紫外灯照射时间为90min条件下,测定BSA的线性范围为0.5~10mg/L,检出限为0.33mg/L。同时发现DNA与BSA共同作用时,RLS强度增强幅度增加,测定BSA的线性范围为0.05~10mg/L,检出限为0.01mg/L。将该法应用于合成样品中BSA测定,结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血清白蛋白 共振光散射光谱 紫外灯照射
下载PDF
N,N,N′,N′-四烯丙基乙二胺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立华 吴俊 +1 位作者 肖体乐 赵艳敏 《精细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7,共4页
实验以乙二胺、烯丙基氯和碱为原料,分二步合成了N,N,N′,N′-四烯丙基乙二胺(TAEDA)。考察了乙二胺、烯丙基氯和碱的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相转移催化剂用量等因素对TAEDA收率的影响。合成TAEDA较佳工艺条件为:第一步,n(乙二胺)... 实验以乙二胺、烯丙基氯和碱为原料,分二步合成了N,N,N′,N′-四烯丙基乙二胺(TAEDA)。考察了乙二胺、烯丙基氯和碱的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相转移催化剂用量等因素对TAEDA收率的影响。合成TAEDA较佳工艺条件为:第一步,n(乙二胺):n(烯丙基氯):n(碱)=1:2.2:2.1,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6 h。第二步,烯丙基氯和碱的用量与第一步相同,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9 h,相转移催化剂的加入量为烯丙基氯质量的1.8%;反应后将所得水相和低沸点馏分返回参加下一轮反应,TAEDA收率由69.75%提高至79.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 N N′ N′-四烯丙基乙二胺 乙二胺 烯丙基氯 合成 表征
下载PDF
多孔钛基氢氧化锰电极的制备及电容特性 被引量:1
19
作者 徐国荣 彭满芝 +1 位作者 唐安平 吴海江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559-1561,1565,共4页
用电化学方法制备了一种多孔钛基氢氧化锰膜电极。钛片在热的盐酸中刻蚀20 min,然后在刻蚀的钛基体上阴极电沉积一层氢氧化锰。用扫描电镜仪、X射线粉末衍射仪分别考察了氢氧化锰膜电极的形貌、晶体结构特征,用循环伏安法和充放电曲线... 用电化学方法制备了一种多孔钛基氢氧化锰膜电极。钛片在热的盐酸中刻蚀20 min,然后在刻蚀的钛基体上阴极电沉积一层氢氧化锰。用扫描电镜仪、X射线粉末衍射仪分别考察了氢氧化锰膜电极的形貌、晶体结构特征,用循环伏安法和充放电曲线法测试氢氧化锰膜电极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腐蚀后的钛基体呈现多孔特征,孔径大小在微米级范围。沉积的氢氧化锰呈现纳米片状结构,并相互交错成花状形貌。充放电曲线法测得氢氧化锰膜电极的质量比电容达340 F/g,比普通钛基氢氧化锰膜电极高出28%。循环稳定性测试表明200次循环后,多孔钛基氢氧化锰膜电极比电容只下降7%,而在后续循环扫描过程中容量保持非常稳定。多孔钛基氢氧化锰膜电极是一种有潜力的电化学电容器电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电容器 氢氧化锰 电沉积 多孔钛
下载PDF
光照羧甲基葡聚糖还原银离子及应用于银离子的检测 被引量:1
20
作者 白珊 欧阳振中 龙云飞 《化工设计通讯》 CAS 2020年第2期194-195,共2页
在110W紫外灯的照射条件下,羧甲基葡聚糖(CMG)还原银离子(Ag+)以后,在紫外分光光度计的检测下,在390~410nm会出现最大吸收峰,且溶液中Ag+的浓度与吸光度值成正比。据此建立了一种分析测定Ag+的紫外分光光度新方法。考察了pH值、光照时间... 在110W紫外灯的照射条件下,羧甲基葡聚糖(CMG)还原银离子(Ag+)以后,在紫外分光光度计的检测下,在390~410nm会出现最大吸收峰,且溶液中Ag+的浓度与吸光度值成正比。据此建立了一种分析测定Ag+的紫外分光光度新方法。考察了pH值、光照时间、CMG的浓度和共存物质等因素对测定Ag+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pH值为4.78,光照时间为60min,CMG的浓度为4.3×10^-3mol/L的条件下,测定Ag+的线性范围为:5.0×10^-7~5.0×10^-6mol/L,检出限为1.0×10^-7mol/L。该法用于合成样品中Ag^+的测定,灵敏度高,选择性高,重现性好,结果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羧甲基葡聚糖 银离子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