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析保乳手术与改良根治手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对比 被引量:3
1
作者 严婕 胡雄强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1年第12期70-72,共3页
目的对比早期乳腺癌手术治疗中分别应用保乳或乳房切除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8年1—12月期间乳腺外科的84例早期乳腺癌患者,按照自愿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行乳房单纯切除+前哨淋巴结活检,观察组(48例)行保乳手术+前哨淋... 目的对比早期乳腺癌手术治疗中分别应用保乳或乳房切除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8年1—12月期间乳腺外科的84例早期乳腺癌患者,按照自愿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行乳房单纯切除+前哨淋巴结活检,观察组(48例)行保乳手术+前哨淋巴结活检,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的术后6个月、9个月、12个月PFS、IDFS与对照组差异较小(P> 0.05)。结论保乳术与乳房切除术的复发率与治疗率相当,但保乳术可以减小创伤面积,改善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适用范围更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乳手术 乳房切除术 早期乳腺癌 生活质量 PFS IDFS
下载PDF
吉西他滨联合卡培他滨在蒽环类耐药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胡杨霖 《吉林医学》 CAS 2014年第26期5791-5791,共1页
目的:分析吉西他滨联合卡培他滨在蒽环类耐药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转移性乳腺癌患者64例,对吉西他滨及多西紫杉醇组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结果:吉西他滨组的有效率以及疾病控制率均显著高于多西紫... 目的:分析吉西他滨联合卡培他滨在蒽环类耐药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转移性乳腺癌患者64例,对吉西他滨及多西紫杉醇组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结果:吉西他滨组的有效率以及疾病控制率均显著高于多西紫杉醇组的患者(P<0.05);吉西他滨组的不良反应要少于多西紫杉醇组(P<0.05)。结论:吉西他滨联合卡培他滨能够较为有效地治疗转移性乳腺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性乳腺癌 吉西他滨 卡培他滨
下载PDF
化疗后残存乳腺癌组织乳腺癌耐药蛋白和P-糖蛋白的表达及其与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性 被引量:15
3
作者 屈洪波 方力 +1 位作者 段丽丽 龙孝斌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36-240,共5页
目的探讨化疗后残存乳腺癌组织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ABCG2)、P-糖蛋白表达及其与上皮问质转化(EMT)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乳腺癌标本76例,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化疗后残存乳腺癌组织ABCG2、P-糖蛋白的表达及EMT相关标志物E—ca... 目的探讨化疗后残存乳腺癌组织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ABCG2)、P-糖蛋白表达及其与上皮问质转化(EMT)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乳腺癌标本76例,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化疗后残存乳腺癌组织ABCG2、P-糖蛋白的表达及EMT相关标志物E—cadherin及波形蛋白的表达。将乳腺癌MCF7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TGF—B1诱导)组和联合用药组,联合应用多西紫杉醇和表柔比星处理MCF7细胞获得药物筛选残存细胞(DSC);免疫荧光检测DSC细胞中E—cadherin和波形蛋白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blot分别检测DSC细胞中ABCG2、P-糖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的mRNA及其蛋白表达。结果与化疗前乳腺癌组织比较,化疗后残存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ABCG2和P-糖蛋白,并与波形蛋白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97,P.=0.000;r2=0.83,P::0.001);而与E—cadherin蛋白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3=-0.55,P,=0.010;r4=-0.43,P4=0.020)。免疫荧光结果亦显示DSC中高表达波形蛋白,而低表达E—cadherin蛋白。RT—PCR显示DSC中高表达ABCG2及P一糖蛋白mRNA,且与波形蛋白的mRNA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99,/.2=0.96,P〈0.05);与E—cadherinmRNA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3=-0.99,r4=-0.98,P〈0.05);Westernblot结果显示DSC中高表达ABCG2及P-糖蛋白,且与波形蛋白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1=0.98,r2=0.89,P〈0.05);与E—cadherin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3=-0.47,r4=-0.33,P〈0.05)。结论化疗后残存乳腺癌组织ABCG2及P-糖蛋白与EMT相关标志物表达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经历EMT可能是导致乳腺癌多药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质类 P糖蛋白
原文传递
保留乳头乳晕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即刻假体乳房再造的效果 被引量:17
4
作者 屈洪波 朱芳 +6 位作者 胡雄强 谢海清 何雄斌 严婕 何建怀 宋达疆 李赞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21年第1期38-41,共4页
目的探讨硅胶假体在保留乳头乳晕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即刻乳房再造的效果。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收治3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年龄30~55岁,平均42岁;分为两组。观察组15例采用保留乳头乳晕的... 目的探讨硅胶假体在保留乳头乳晕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即刻乳房再造的效果。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收治3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年龄30~55岁,平均42岁;分为两组。观察组15例采用保留乳头乳晕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联合即刻假体乳房再造,对照组15例仅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各指标及术后并发症之间差异及评价术后美容效果。结果观察组15例患者成功完成假体乳房再造。观察组在手术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均较对照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8.8、23.9,均P<0.05)。两组在术后皮瓣缺血坏死、皮下血肿、术区感染及切口裂开等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0.0%,与对照组(2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美容效果评价显示再造乳房外形饱满,与对侧基本对称,优良率83.3%,患者对乳房外观比较满意。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36个月,中位数24个月,均未见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在保留乳头乳晕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同时,即刻应用硅胶假体行乳房再造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及美容效果好,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房成形术 硅胶假体 乳房再造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原文传递
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与乳腺癌转移抑制基因1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5
作者 吴海燕 何雄斌 +1 位作者 胡玉林 谢志斌 《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5期362-366,376,共6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的临床意义及其与乳腺癌转移抑制基因1(breast cancer metastasis suppressor1,BRMSl)的相关性。方法应用RT-PCR技术检测149例浸润性乳腺癌术前外周血中微转移标志物hMA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学方法检测... 目的探讨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的临床意义及其与乳腺癌转移抑制基因1(breast cancer metastasis suppressor1,BRMSl)的相关性。方法应用RT-PCR技术检测149例浸润性乳腺癌术前外周血中微转移标志物hMA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学方法检测术后乳腺癌组织中BRMSl蛋白的表达情况,术后随访其复发情况,SPSS19.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9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术前外周血中有71例检测到微转移标志物hMAM—RNA的表达,微转移率为47.65%,且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率与肿瘤TMN分期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及术后复发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病理类型和组织分型无关(P〉0.05);BRMS1在术后的乳腺癌组织中有56例表达阳性,阳性率约37.58%,其中BRMSl阳性和阴性的乳腺癌病例中外周血出现微转移的病例分别为16例(阳性率为28.57%)和55例(阳性率为51.9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呈明显负相关(r=-0.296,P〈0.01);伴随着BRMS1蛋白染色阳性强度的逐渐增强,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率呈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P〈0.05);同时在外周血微转移阳性的患者中BRMS1阳性的患者的复发率(12.5%)显著低于BRMS1阴性的复发率(43.6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RMS1的失表达与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密切相关,BRMS1也可作为判定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的一个重要的分子指标,常规检测乳腺癌组织中的BRMS1的表达有助于临床了解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及术后复发的情况,从而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和对预后的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转移抑制基因1 人乳腺珠蛋白 外周血微转移 乳腺癌
原文传递
带蒂胸外侧动脉穿支皮瓣在乳腺癌整形保乳术的效果 被引量:4
6
作者 何建怀 卢衡凭 +3 位作者 李小荣 王先明 易石坚 屈洪波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22年第5期390-394,共5页
目的探讨带蒂胸外侧动脉穿支皮瓣在乳腺癌整形保乳术中的应用。方法 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收治拟行整形保乳术的乳腺癌女性患者48例[年龄28~55(42±3)岁)], 分为常规保乳组和整形保乳组各24例。... 目的探讨带蒂胸外侧动脉穿支皮瓣在乳腺癌整形保乳术中的应用。方法 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收治拟行整形保乳术的乳腺癌女性患者48例[年龄28~55(42±3)岁)], 分为常规保乳组和整形保乳组各24例。常规保乳组用切缘周围筋膜瓣移位修复, 整形保乳组用带蒂胸外侧动脉穿支皮瓣转移修复;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美容效果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保乳手术。整形保乳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及引流管留置时间较常规保乳组增加,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99、9.37、21.74、8.80, 均P<0.05);但2次手术扩切率明显低于常规保乳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 P<0.05)。整形保乳组有3例、常规保乳组有1例出现皮瓣边缘皮肤缺血坏死, 经换药引流后愈合。术后美容效果显示, 整形保乳组优良率(91.7%)明显高于常规保乳组(58.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1, P<0.05)。术后患者随访中位数36个月, 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带蒂胸外侧动脉穿支皮瓣转移修复乳腺癌保乳术中局部缺损, 可操作性强, 切口隐蔽及美容效果好, 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保乳术 胸外侧动脉 穿支皮瓣 美容效果
原文传递
胰高血糖素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7
作者 刘毫 吴诚义 +1 位作者 朱之坤 屈洪波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14年第7期880-882,共3页
目的探讨胰高血糖素瘤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报道重庆医科大学附一院新发胰腺胰高血糖素瘤临床案例1例,并对该病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胰高血糖素瘤主要来源于胰腺α2细胞,少数来自于胃或十二指肠的氨前体摄取和脱羧细胞,以坏死... 目的探讨胰高血糖素瘤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报道重庆医科大学附一院新发胰腺胰高血糖素瘤临床案例1例,并对该病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胰高血糖素瘤主要来源于胰腺α2细胞,少数来自于胃或十二指肠的氨前体摄取和脱羧细胞,以坏死性溶解性游走性红斑、糖尿病、消瘦、贫血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手术疗效理想。结论胰高血糖素瘤是一种临床上罕见的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手术切除是其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性溶解性游走性红斑 糖尿病 胰高血糖素瘤 胰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