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1种湘产中药材中3种重金属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8
1
作者 彭曦 唐洁 +3 位作者 谢嘉驰 张智敏 廖端芳 林丽美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88-394,共7页
目的建立11种湘产中药材中3种重金属的快速检测方法。方法铅、镉、铜在一定条件下分别与螯合剂二甲酚橙、镉试剂、铜试剂发生显色反应,对其含有量进行检测。结果铅、镉、铜离子显色反应色阶范围分别为0.2~10.0、0.1~5.0、0.5~10 mg/L。... 目的建立11种湘产中药材中3种重金属的快速检测方法。方法铅、镉、铜在一定条件下分别与螯合剂二甲酚橙、镉试剂、铜试剂发生显色反应,对其含有量进行检测。结果铅、镉、铜离子显色反应色阶范围分别为0.2~10.0、0.1~5.0、0.5~10 mg/L。结论该方法简单、快速、选择性强、检测成本低,可为中药材中重金属现场快速检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材 快速检测
下载PDF
聚类分析结合主成分分析评价不同产地枳壳药材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被引量:12
2
作者 张智敏 聂莼 +4 位作者 李亚梅 彭买姣 彭江丽 林丽美 罗堃 《亚太传统医药》 2019年第4期30-36,共7页
目的:评价不同产地枳壳药材的一致性与差异性,以及炮制和采收期对枳壳品质的影响,为其质量控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HPLC对37批次不同产地枳壳药材进行特征指纹图谱采集;使用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建立共有峰模式,并对... 目的:评价不同产地枳壳药材的一致性与差异性,以及炮制和采收期对枳壳品质的影响,为其质量控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HPLC对37批次不同产地枳壳药材进行特征指纹图谱采集;使用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建立共有峰模式,并对其进行相似度分析;利用SPSS17.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应用SIMCA 13.0软件,以共有峰峰面积为变量进行层序聚类分析(HCA)。结果:建立了枳壳HPLC指纹图谱,匹配了19个共有峰,鉴定了其中6个黄酮类共有峰,分别为芸香柚皮苷、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橙皮素和川陈皮素;37批枳壳药材中,除了S1、S5、S8和S18,其余样本的相似度均大于0.90;根据PCA主成分解释总方差和碎石图,前5个主成分可反映原来变量86.435%的信息,可用于对不同产地的枳壳进行综合评分。聚类分析将37批次样本分为三类,其结果与主成分综合评分排序及含测结果基本一致。结论:不同产地的枳壳药材的化学成分存在差异,甚至同一地区的枳壳药材质量也并不统一,其中湖南沅江和江西新干产地的枳壳质量最佳。麸炒炮制会降低枳壳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建立的方法简单、重复性好,可为枳壳的质量控制和评价标准制定提供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枳壳 指纹图谱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质量控制
原文传递
不同产地玉竹多糖IR指纹图谱数据信息的特征性研究
3
作者 冯笛 刘萱 +5 位作者 何清彦 陈琴 傅思妮 王雨欣 江星明 刘月新 《时珍国医国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9-597,共9页
目的建立40批不同产区玉竹的玉竹多糖红外光谱、二阶导数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对玉竹进行研究,为玉竹及多糖鉴别提供新的方法。方法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计采集不同产区玉竹多糖红外光谱,利用OMNIC软件对40批玉竹多糖样品的红... 目的建立40批不同产区玉竹的玉竹多糖红外光谱、二阶导数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对玉竹进行研究,为玉竹及多糖鉴别提供新的方法。方法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计采集不同产区玉竹多糖红外光谱,利用OMNIC软件对40批玉竹多糖样品的红外指纹图谱进行基线校正、平滑等处理,采用SIMCA14.1软件导出玉竹多糖二阶导数红外光谱,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进行正态分布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采用SIMCA 14.1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对不同产地玉竹质量进行综合的评价。结果对40批玉竹多糖样品进行红外光谱数据信息分析,其中二阶导数图谱可以分离出原光谱中的一些相互重叠的吸收峰。正态分布曲线结果表明,仅江北玉竹与湘玉竹多糖质量相近。聚类分析表明,以13个共有峰相对峰高为原始数据,40批玉竹多糖在组距为8时可聚成4类。主成分分析(PCA)发现,五个产区的玉竹多糖样本存在质量差异;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结果表明,影响不同产区玉竹多糖质量的主要吸收峰有5个。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结果说明湘玉竹与其他产区可明显区分。结论玉竹多糖在不同产区的红外光谱特征,包括峰形和峰高,展现出一定的差异。结合正态分布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以及正交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能够进一步丰富鉴别信息,为玉竹及多糖的进一步鉴定提供了有效的参考。该方法可以作为基于多糖类功效成分的中药的质量控制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竹 玉竹多糖 红外指纹图谱 正态分布分析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原文传递
基于UPLC指纹图谱结合多成分定量的玉竹药材产地差异性评价 被引量:4
4
作者 刘月新 刘倩倩 +3 位作者 李兰 谢菁琛 吴萍 林丽美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62-1467,共6页
目的:基于U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技术与多成分定量的方法寻找玉竹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对湘玉竹、东玉竹、关玉竹药材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方法:采用ACQUITY UPLC BEH C18(100 mm×2.1 mm,1.7μm)色谱柱;以乙腈-0.25%甲酸溶液... 目的:基于U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技术与多成分定量的方法寻找玉竹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对湘玉竹、东玉竹、关玉竹药材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方法:采用ACQUITY UPLC BEH C18(100 mm×2.1 mm,1.7μm)色谱柱;以乙腈-0.25%甲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检测波长为280 nm;柱温为30℃;进样量为2μL。对34批玉竹UPLC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对部分成分进行指认,并进行含量测定。结果:玉竹UPLC指纹图谱共标定16个共有峰,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产地玉竹的化学质量特征存在差异,大部分有明显的分开趋势,进一步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筛选出2、4~7、10号色谱峰所代表的化学成分是造成玉竹样品差异性的主要物质,并指认4、10号色谱峰分别为芦丁和山柰素。含量测定结果显示,湘玉竹中芦丁和山柰素的含量高于东玉竹和关玉竹。结论:该研究建立的玉竹UPLC指纹图谱结合多成分定量的方法可为建立系统完善的玉竹药材质量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竹 UPLC指纹图谱 化学模式识别 质量控制
原文传递
不同产地夏枯草野生品与栽培品质量比较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皮胜玲 闫庆梓 +4 位作者 张凯强 林艳 张智敏 夏伯候 林丽美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57-561,共5页
目的:对不同产地的夏枯草野生品与栽培品质量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采用直观法观测夏枯草药材的外观性状;采用中国药典方法测定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含量;通过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夏枯草不同部位铅、镉、铜、锌、钾、锰、钙... 目的:对不同产地的夏枯草野生品与栽培品质量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采用直观法观测夏枯草药材的外观性状;采用中国药典方法测定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含量;通过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夏枯草不同部位铅、镉、铜、锌、钾、锰、钙、铁、镁和钠10种微量元素的含量。结果:夏枯草野生与栽培原植物在性状上具一定差异,而入药部位果穗药材在性状、水分和灰分含量、微量元素含量方面无显著差异。结论:基于传统评价,夏枯草野生品与栽培品具有质量一致性,在市场上可等同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枯草 野生品 栽培品 性状鉴别 水分 灰分 酸不溶性灰分 微量元素
原文传递
不同产地山楂与野山楂果实UPLC指纹图谱的建立及模式识别 被引量:15
6
作者 胡玉珍 唐洁 +4 位作者 熊苏慧 雷思敏 张智敏 林丽美 夏伯候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82-987,共6页
目的建立不同产地山楂与野山楂果实的指纹图谱,并对其进行模式识别。方法山楂与野山楂果实70%乙醇提取物的分析采用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7μm);乙腈-0.1%磷酸为流动相;体积流量0.3 m L/min;检测波长350 nm... 目的建立不同产地山楂与野山楂果实的指纹图谱,并对其进行模式识别。方法山楂与野山楂果实70%乙醇提取物的分析采用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7μm);乙腈-0.1%磷酸为流动相;体积流量0.3 m L/min;检测波长350 nm;柱温35℃。以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方差判别分析(OPLS-DA)、相似度分析3种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批样品UPLC指纹图谱中有18个共有峰,相似度除S9样品较低外,其他样品均在0.85左右;并对其中5个共有峰进行了化学成分指认,通过化学计量学分析方法将山楂和野山楂果实分成两类;且黄酮与酚酸类是其主要的差异标记物。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可靠,为山楂果实的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楂果实 野山楂果实 UPLC指纹图谱 相似度 主成分分析 正交最小偏二乘判别分析
下载PDF
基于初级代谢产物的变化探究单面针与两面针的质量差异 被引量:4
7
作者 邓静 林秀莲 +4 位作者 刘瑞莹 林丽美 廖端芳 吴萍 夏伯候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219-1227,共9页
本实验基于GC-MS的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不同表型单面针与两面针初级代谢产物的差异,并进行代谢通路的富集,探讨其表型差异影响初级代谢产物的代谢机制差异。首先建立单面针与两面针初级代谢物的GC-MS指纹图谱,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 本实验基于GC-MS的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不同表型单面针与两面针初级代谢产物的差异,并进行代谢通路的富集,探讨其表型差异影响初级代谢产物的代谢机制差异。首先建立单面针与两面针初级代谢物的GC-MS指纹图谱,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对单面针和两面针的初级代谢物进行多元统计分析;通过相似度评价可得两者初级代谢物之间差异较大;通过PCA可得两者可显著分为2类;进一步通过OPLS-DA模型,根据VIP>1.0,P<0.05以及P(corr)>0.5的原则,筛选得到5个高度相关的差异标志物(r>0.5),分别为quininic acid、D-talose、glycerol、D-glucose以及D-fructose;通过MetaboAnalyst、KEGG等工具及代谢数据库进行代谢路径分析,结果可得苯丙氨酸途径,果糖和甘露糖代谢,糖酵解以及淀粉与蔗糖代谢是两者的主要差异代谢通路。其中苯丙氨酸途径是植物界中生物碱合成的主要来源之一,这可能也是单面针和两面针生物碱含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本文为进一步研究两者的代谢机制奠定了基础,同时为探究两者表型差异的机制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面针 两面针 GC-MS 化学计量学 表型-代谢组学
下载PDF
细茎双蝴蝶石油醚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8
作者 郑青竹 黄湘瑜 +4 位作者 彭兰淳 奉艳婷 张洁 彭江丽 彭求贤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2-480,共9页
研究龙胆科双蝴蝶属细茎双蝴蝶Tripterospermum filicaule(Hemsl.)Harry Sm.全草石油醚部位的化学成分。采用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柱色谱和硅胶柱色谱等方法,对细茎双蝴蝶醇提物石油醚萃取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核磁、质谱等方法... 研究龙胆科双蝴蝶属细茎双蝴蝶Tripterospermum filicaule(Hemsl.)Harry Sm.全草石油醚部位的化学成分。采用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柱色谱和硅胶柱色谱等方法,对细茎双蝴蝶醇提物石油醚萃取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核磁、质谱等方法鉴定其化合物结构。采用CCK-8法检测细茎双蝴蝶石油醚部位化学成分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细胞毒活性。从细茎双蝴蝶全草石油醚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22个化合物,分别为蛇菰素B(1)、3β-棕榈酸酯-28-羟基-β-香树脂醇(2)、3β-棕榈酸酯-28-羟基-α-香树酯醇(3)、乌发醇(4)、2-hydroxydiplopterol(5)、eupatoric acid(6)、齐墩果酸(7)、熊果酸(8)、豆甾-4-烯-3-酮(9)、豆甾-4,22-二烯-3-酮(10)、豆甾醇(11)、β-谷甾醇(12)、(22 E)-5a,8a-epidoxyergosta-6,22-dien-3b-ol(13)、1,8-二羟基-3,4,7-三甲氧基呫吨酮(14)、大黄素甲醚(15)、托可醌(16)、1,8-二羟基-3,7-二甲氧基呫吨酮(17)、十五烷酸(18)、1,7-二羟基-3,4-二甲氧基呫吨酮(19)、正三十一碳醇(20)、2,2′-oxybis(1,4-di-tert-butylbenzene)(21)、甘油三亚油酸酯(22)。化合物1~6、9、10、13~22为首次从双蝴蝶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细茎双蝴蝶全草中分离得到。活性筛选结果显示,化合物7、8和15对肝癌HepG2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IC_(50)值分别为56.72±0.65、49.93±0.93和47.65±0.58μ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茎双蝴蝶 呫吨酮类 醌类 三萜类 抗肝癌
下载PDF
浅谈如何提升药学类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以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李亚梅 林丽美 +2 位作者 夏伯候 张智敏 吴萍 《新校园(上旬刊)》 2017年第6期172-173,共2页
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培养阶段的重点教学任务,是对本科生所学知识的综合评估,是对本科生专业能力的考查,也是本科生培养科研思维和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途径。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需要学生、指导教师、学校的共同参与,本文主要分析... 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培养阶段的重点教学任务,是对本科生所学知识的综合评估,是对本科生专业能力的考查,也是本科生培养科研思维和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途径。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需要学生、指导教师、学校的共同参与,本文主要分析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并探讨如何提升毕业论文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学专业 本科生 毕业论文
下载PDF
黄连提取物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以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10
作者 汤赛琳 林秀莲 +1 位作者 岳美杉 曾建国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0-96,共7页
试验旨在研究黄连提取物(CCE)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的防治作用。选择6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成6组,即对照组(CON)组、DSS模型组、美沙拉嗪(MES)阳性对照组(200 mg/kg)及CEE低(CEE-L,600 mg/kg)、中(CEE-M,1000... 试验旨在研究黄连提取物(CCE)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的防治作用。选择6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成6组,即对照组(CON)组、DSS模型组、美沙拉嗪(MES)阳性对照组(200 mg/kg)及CEE低(CEE-L,600 mg/kg)、中(CEE-M,1000 mg/kg)、高(CEE-H,1400 mg/kg)剂量组。预试期7 d,正式试验期14 d。结果显示,与DSS组相比,CEE组极显著抑制了UC小鼠的体重降低(P<0.01),DAI评分和结肠长度极显著增加(P<0.01)。CEE组改善了UC小鼠结肠组织病理损伤的情况,炎性细胞浸润减少,肠绒毛和隐窝结构有所恢复。与DSS组相比,CEE组结肠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的表达水平极显著下调(P<0.01)。与DSS组相比,在门水平,CEE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弯曲菌门(Campylobacter)相对丰度明显降低,CEE-L组、CEE-M组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acteria)的相对丰度明显增加,CEE-M组、CEE-H组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脱硫杆菌门(Desulphurobacteria)的相对丰度明显增加;在属水平,CEE-M组、CEE-H组大肠杆菌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的相对丰度明显降低,CEE-L组、CEE-M组阿克曼氏菌属(Ackermania)的相对丰度明显升高。研究表明,CCE可通过抑制炎症因子表达和维持肠道菌群稳态发挥对UC小鼠的预防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连提取物 小鼠 溃疡性结肠炎 肠道菌群
原文传递
GC-ECD测定当归等10种药食两用中药材中有机氯残留量 被引量:18
11
作者 何清彦 皮胜玲 +3 位作者 谢嘉驰 夏伯候 李亚梅 林丽美 《中国当代医药》 2016年第10期4-7,12,共5页
目的考察当归等10种药食两用中药材中有机氯六六六、滴滴涕和五氯硝基苯的残留量,为该类药食两用药材的安全性评价提供实验数据,为其标准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方法从市场收集该类药材30批次,采用GC-ECD检测方法对其进行9种有机氯农药... 目的考察当归等10种药食两用中药材中有机氯六六六、滴滴涕和五氯硝基苯的残留量,为该类药食两用药材的安全性评价提供实验数据,为其标准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方法从市场收集该类药材30批次,采用GC-ECD检测方法对其进行9种有机氯农药残留检测。结果所建立的含测方法平均回收率为90.97%~103.56%,RSD值0.4%~2.7%。所测定的当归、党参等药材中均含有不同程度的有机氯农药残留。结论药食两用药材的农药残留限量需严格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食两用中药材 有机氯残留 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
下载PDF
ICP-MS法测定不同产地玉竹和黄精中26种无机元素 被引量:7
12
作者 刘倩倩 梁诗瑶 +5 位作者 林艳 廖颖妍 林丽美 李珊 吴萍 刘月新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206-3213,共8页
目的建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不同产地玉竹和黄精中Na、Mg、Al、K、Ca、Mn、Fe、Ni、Cu、Zn、V、Cr、Co、Ga、As、Se、Rb、Sr、Ag、Cd、Cs、Ba、Tl、Pb、U、Hg的含量。方法40批样品经微波消解后,采用ICP-MS法测定各无... 目的建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不同产地玉竹和黄精中Na、Mg、Al、K、Ca、Mn、Fe、Ni、Cu、Zn、V、Cr、Co、Ga、As、Se、Rb、Sr、Ag、Cd、Cs、Ba、Tl、Pb、U、Hg的含量。方法40批样品经微波消解后,采用ICP-MS法测定各无机元素含量,绘制其图谱,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进行多变量统计分析。结果2种药材主要无机元素均为K、Mg、Ca、Al、Fe、Mn、Na,并存在正相关性。各无机元素峰形分布相似,其图谱具有特征性。不同产地2种药材可区分,Sr、Se、V、Cd、Al、Ga、Fe、Cr、Ni、Co是特征无机元素。Hg、Cr含量分别在5、6批样品中超标。结论该方法稳定可靠,可有效区分不同产地玉竹和黄精,并为其质量控制及安全评价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竹 黄精 产地 无机元素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 主成分分析(PCA)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
下载PDF
基于ATR-FTIR结合化学计量学快速鉴别玉竹和黄精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彭婧超 熊苏慧 +2 位作者 万燕 黄科盼 林丽美 《湖南中医杂志》 2019年第10期157-160,共4页
目的:采用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ATR-FTIR)和化学计量学对同科同属易混淆药材玉竹和黄精进行鉴别。方法:采用ATR-FTIR获取样本的一级和二级红外指纹图谱,采用PLS-DA构建最佳图谱模型,并采用PCA、HCA等化学计量学对模型图谱基... 目的:采用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ATR-FTIR)和化学计量学对同科同属易混淆药材玉竹和黄精进行鉴别。方法:采用ATR-FTIR获取样本的一级和二级红外指纹图谱,采用PLS-DA构建最佳图谱模型,并采用PCA、HCA等化学计量学对模型图谱基本特征进行分析。结果:玉竹和黄精红外图谱主要由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等吸收带组成,两者光谱相似,但在1200~700cm^-1处存在较小差异;在此范围对原图谱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前3个主成分(集中在970cm^-1、990cm^-1和715cm^-1附近)对玉竹和黄精鉴别的正确率可达96.56%;在此范围对原图谱进行簇类分析发现,玉竹和黄精种内样本均具有一定地域特征性,但不影响整体鉴别效果。结论:采用ATR-FTIR并结合化学计量学可以快速准确鉴别玉竹和黄精,可为同属种植物鉴别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 化学计量学 玉竹 黄精
原文传递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TOSIS法评价玉竹质量 被引量:1
14
作者 谢菁琛 刘倩倩 +2 位作者 李兰 刘月新 吴萍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265-2274,共10页
目的基于代谢组学技术、TOSIS法对玉竹进行质量评价。方法UPLC-Q-TOF-MS法分析化学成分,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进行差异性分析,UPLC法同时测定芦丁、山柰酚含量,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总酚酸、总皂苷含量... 目的基于代谢组学技术、TOSIS法对玉竹进行质量评价。方法UPLC-Q-TOF-MS法分析化学成分,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进行差异性分析,UPLC法同时测定芦丁、山柰酚含量,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总酚酸、总皂苷含量,近理想解排序(TOPSIS)法建立质量评价模型。结果34批样品成分差异较大,有58个差异化合物;TOPSIS分析综合评价指数在0.1124~0.6643之间,其中湖南玉竹质量最优。结论该方法科学可靠,可用于玉竹的质量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竹 UPLC-Q-TOF-MS 主成分分析(PCA) 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 UPLC 紫外分光光度 近理想解排序(TOPSIS)
下载PDF
尖尾芋石油醚部位化学成分及其乳腺癌细胞毒活性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鹏 陈娅 +3 位作者 彭兰淳 郑青竹 彭江丽 彭求贤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2-77,共6页
研究天南星科海芋属植物尖尾芋Alocasia cucullata(Lour.)Schott石油醚部位化学成分。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波谱学技术进行结构鉴定。采用CCK-8法测试化合物对人乳腺癌MDA-MB-231、MCF-7细胞及小鼠乳腺... 研究天南星科海芋属植物尖尾芋Alocasia cucullata(Lour.)Schott石油醚部位化学成分。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波谱学技术进行结构鉴定。采用CCK-8法测试化合物对人乳腺癌MDA-MB-231、MCF-7细胞及小鼠乳腺癌4T1细胞的体外细胞毒活性。从尖尾芋根茎石油醚部位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为对羟基苯甲醛(1)、苯甲酸(2)、香草酸乙酯(3)、没食子酸乙酯(4)、7-羟基香豆素(5)、肉豆蔻酸甲酯(6)、角鲨烯(7)、齐墩果酸(8)、熊果酸(9)、香紫苏醇(10)、香紫苏内酯(11)、原儿茶醛(12)、原儿茶酸(13)、二十八烷醇(14)和没食子酸(15),化合物2~15为海芋属首次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均为尖尾芋首次分离得到。乳腺癌细胞毒活性研究显示:化合物4、8和9对3种乳腺癌细胞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尾芋 化学成分 结构鉴定 乳腺癌 细胞毒活性
下载PDF
基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网络药理学的海芋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
16
作者 王鹏 彭江丽 +4 位作者 陈娅 彭兰淳 郑青竹 李亚梅 彭求贤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4-250,共7页
天南星科海芋属植物海芋Alocasia macrorrhiza(L.)Schott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功效。近年来发现海芋具有良好的药理活性,但关于海芋的药效物质基础及质量控制研究较少。该文通过查阅文献及多个数据库,总结海芋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并... 天南星科海芋属植物海芋Alocasia macrorrhiza(L.)Schott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功效。近年来发现海芋具有良好的药理活性,但关于海芋的药效物质基础及质量控制研究较少。该文通过查阅文献及多个数据库,总结海芋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并利用网络药理学确立海芋的成分-靶点-通路网络,从海芋传统药性、药效、化学成分有效性等方面对海芋质量标志物(Q-marker)进行初步预测,总结出海芋素B(alocasin B)、海芋素D(alocasin D)、海芋素E(alocasin E)、海芋素A(alocasin A)、hyrtiosulawesine等11个活性成分作为海芋潜在的质量标志物,可为海芋的深入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芋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质量标志物 网络药理学
原文传递
基于UPLC-Q-TOF-MS/MS和网络药理学探究尖尾芋抗乳腺癌作用机制
17
作者 王鹏 陈娅 +4 位作者 彭兰淳 郑青竹 陈厅 彭江丽 彭求贤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75-693,共19页
本研究通过UPLC-Q-TOF-MS/MS技术、网络药理学策略探究尖尾芋石油醚部位抗乳腺癌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并通过4T1乳腺癌荷瘤小鼠模型验证尖尾芋石油醚部位(petroleum ether fraction of Alocasia cucullata,EAC)体内抗乳腺癌作用及机... 本研究通过UPLC-Q-TOF-MS/MS技术、网络药理学策略探究尖尾芋石油醚部位抗乳腺癌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并通过4T1乳腺癌荷瘤小鼠模型验证尖尾芋石油醚部位(petroleum ether fraction of Alocasia cucullata,EAC)体内抗乳腺癌作用及机制。基于UPLC-Q-TOF-MS/MS数据获取EAC化学成分41个,包括11种芳香类成分、8种萜类成分、5种生物碱类成分、4种脂肪酸类成分、2种香豆素类成分和11种其他类成分;基于鉴定出的化合物通过网络药理学得到556个潜在作用靶点;蛋白互作网络(PPI)分析发现MAPK1、Bcl-2等10个核心靶点,富集分析发现核心靶点可能通过MAPK、PI3K-Akt等细胞凋亡相关信号通路发挥抗乳腺癌作用,并通过分子对接技术验证了毛地黄毒苷配基等活性成分与细胞凋亡相关蛋白pERK、Bcl-2、Bax具有良好的结合能力。抗乳腺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EAC低、中、高剂量组肿瘤生长趋势渐缓,肿瘤质量减少,抑瘤率逐渐增加;EAC中、高剂量组脾脏指数有显著性差异,EAC低剂量组脾脏指数效果不显著(P<0.05);HE染色观察到给药组肿瘤组织中细胞排列疏松,轮廓不清晰。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发现EAC高、中剂量组、5-氟尿嘧啶阳性对照组的IL-1β、TNF-α含量均降低。动物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EAC均能下调MAPKs信号通路中p-ERK蛋白的表达(P<0.01),而对ERK、JNK、p-38、p-JNK、p-p38蛋白水平无显著性差异;EAC能显著升高小鼠乳腺癌组织中Bax/Bcl-2蛋白水平和基因表达水平。综上,尖尾芋石油醚部位能下调p-ERK蛋白水平,促进癌细胞凋亡从而抑制4T1乳腺癌荷瘤小鼠肿瘤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尾芋 石油醚部位 抗乳腺癌活性 化学成分 网络药理学 MAPKS信号通路
下载PDF
基于中西医临床病证特点的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分析
18
作者 罗诗雯 罗权烨 +5 位作者 聂娟 李鎏 韦晶玥 陈惠卿 朴美虹 杨冬梅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5-127,共13页
对常见动脉粥样硬化(AS)动物模型与中西医临床病证特点进行吻合度分析与评分,为研究AS疾病选择的动物模型提供参考。对常见AS动物模型的品种、造模方法、原理、特点进行总结,并根据AS中西医临床诊断标准对15种常见模型进行吻合度分析。... 对常见动脉粥样硬化(AS)动物模型与中西医临床病证特点进行吻合度分析与评分,为研究AS疾病选择的动物模型提供参考。对常见AS动物模型的品种、造模方法、原理、特点进行总结,并根据AS中西医临床诊断标准对15种常见模型进行吻合度分析。现有AS动物模型常用的制备方法有高脂喂养型、机械损伤联合高脂喂养型、基因工程联合高脂喂养型、化学诱导结合高脂喂养型以及病证结合模型。其中,中西医临床吻合度相对较高的是球囊损伤联合高脂喂养型、ApoE-/-联合高脂喂养型以及病证结合中的痰瘀互结型。现有的AS动物模型大多以西医造模方法为主,评价标准亦以西医诊断指标为主,缺少中西医病证结合的特点,很难揭示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核心。因此,构建准确、高吻合度的中西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将是深入研究AS机制和防治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病证结合 诊断标准 动物模型 吻合度
下载PDF
基于GC-MS的血清代谢组学探究夏枯草茎叶酚酸抗慢性盆腔炎的作用机制
19
作者 李珊 谭知浩 +4 位作者 肖志葵 熊苏慧 罗弘杉 谢菁琛 林丽美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235-244,共10页
目的基于GC-MS的血清代谢组学探究夏枯草茎叶酚酸抗慢性盆腔炎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本实验采用60只雌性大鼠,采用混合菌液加机械损伤对40只大鼠进行慢性盆腔炎造模处理,正常组10只大鼠不做处理,假手术组10只大鼠只做机械损伤。... 目的基于GC-MS的血清代谢组学探究夏枯草茎叶酚酸抗慢性盆腔炎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本实验采用60只雌性大鼠,采用混合菌液加机械损伤对40只大鼠进行慢性盆腔炎造模处理,正常组10只大鼠不做处理,假手术组10只大鼠只做机械损伤。造模成功后,将模型大鼠分为模型组、康妇炎胶囊组、头孢克洛分散片组和夏枯草茎叶酚酸组,每组10只,连续给药21 d;取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夏枯草茎叶酚酸组、康妇炎胶囊组、头孢克洛分散片组大鼠血清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并对筛选后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夏枯草茎叶酚酸能修复慢性盆腔炎组织病理损伤;代谢组学鉴定出47种代谢物,主要以糖类、氨基酸、有机酸、脂肪酸、多元醇等多种内源性物质为主;多因素分析表明,夏枯草可改善炎症大鼠血清代谢产物异常。主要差异代谢通路为氨基酸代谢、抗坏血酸和醛糖二酸代谢途径,主要差异代谢物为尿素、葡萄糖酸、D-葡萄糖醛酸、L-赖氨酸、甘氨酸、L-丝氨酸、L-苏氨酸、L-脯氨酸、L-苯丙氨酸等,还影响机体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抗坏血酸和醛糖二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GO功能分析表明,对激素的反应、细胞对氮化合物的反应和磷酸化的正向调节等是主要参与的生物过程。KEGG通路富集结果显示,PI3K-Akt信号通路、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和内分泌抵抗等为主要富集的通路。结论夏枯草茎叶酚酸对慢性盆腔炎大鼠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作用于COBT、ADH1C、MAOB等靶点,干预PI3K-Akt信号通路、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和内分泌抵抗等信号通路,引起差异代谢物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枯草茎叶 酚酸 慢性盆腔炎 血清代谢组学 气相色谱-质谱法
下载PDF
基于UPLC-Q-TOF-MS/MS和网络药理学探讨尖尾芋抗乳腺癌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
20
作者 王鹏 陈娅 +1 位作者 彭江丽 彭求贤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77-85,共9页
目的利用UPLC-Q-TOF-MS/MS技术和网络药理学探讨尖尾芋抗乳腺癌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方法结合MassBank等数据库及现有文献研究,鉴定尖尾芋醇提物的化学成分,通过TCMSP、GeneCards等数据库筛选尖尾芋抗乳腺癌的作用靶点,使用STRING数据库... 目的利用UPLC-Q-TOF-MS/MS技术和网络药理学探讨尖尾芋抗乳腺癌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方法结合MassBank等数据库及现有文献研究,鉴定尖尾芋醇提物的化学成分,通过TCMSP、GeneCards等数据库筛选尖尾芋抗乳腺癌的作用靶点,使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 3.9.0构建关键靶点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通过DAVID数据库对关键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功能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最后借助Cytoscape 3.9.0构建“成分-基因-通路”互作网络图。结果从尖尾芋醇提物中共鉴定18个成分,包括生物碱类(1,3,10,12)、苯丙素类(2,8,18)、黄酮类(6,7,9,11,15)等;基于鉴定出的化合物通过网络药理学得到429个潜在作用靶点;PPI分析发现PIK3CA、PIK3R1、MAPK1等10个核心靶点,富集分析发现核心靶点可能通过调控癌症通路发挥抗乳腺癌作用,“成分-基因-通路”互作网络图显示生物碱类成分小檗碱及黄酮类成分山柰酚、木犀草素可能是尖尾芋醇提物发挥药效的主要活性成分,其机制与凋亡相关。结论本研究初步探究了尖尾芋醇提物抗乳腺癌活性成分为生物碱及黄酮类成分,其作用机制与细胞凋亡相关,为进一步开展尖尾芋醇提物抗乳腺癌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尾芋醇提物 抗乳腺癌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 网络药理学 相互作用 富集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