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测钩状突尖端(uncinate process tip,UPT)、椎弓根峡部和颈神经之间的位置关系,为单孔分体脊柱内镜辅助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中钩状突精准切除实现颈神经彻底减压提供临床数据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21年1月滨州...目的:观测钩状突尖端(uncinate process tip,UPT)、椎弓根峡部和颈神经之间的位置关系,为单孔分体脊柱内镜辅助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中钩状突精准切除实现颈神经彻底减压提供临床数据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21年1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的2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病人资料,并在Mimics21.0上观测C3~4至C7~T1相关参数:UPT分别至UPT所在矢状面的颈神经前缘前后距离(a)、UPT所在矢状面的颈神经下缘垂直距离(b)、颈神经起点上缘左右距离(c)、颈神经起点上缘垂直距离(d)、颈神经起点下缘垂直距离(e)、椎弓根峡部外侧缘前后距离(f)、椎弓根峡部外侧缘左右距离(g)、颈神经外展角(∠A)、前倾角(∠B)。结果:C_(3~4)至C_(7)~T_(1),同节段不同性别、不同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节段b、e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减压UPT所在矢状面的颈神经下缘即可实现颈神经起点下缘减压;随着C_(3~4)至C_(7)~T_(1)节段降低,a逐渐减小;b、d、e、g、∠A、∠B逐渐增加;c、f先增加后减小(P<0.05)。结论:以UPT作为重要骨性标志点,明确颈神经减压范围并精准切除钩状突。UPT向前(0.9±0.5)mm至(2.3±1.3)mm至椎弓根峡部外侧缘,向外磨透钩状突,可完成UPT至椎弓根区出口处颈神经腹侧减压;向上(5.5±2.1)mm至(8.0±3.0)mm、向内(1.1±0.5)mm至(1.9±0.9)mm分别磨除部分上位椎体和钩状突后外侧壁增生骨赘,可显露硬脊膜外侧缘和颈神经起点上缘,完成UPT至颈神经起点减压,为手术精准切除钩状突安全减压颈神经提供理论依据。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在颈椎病行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方法自2017年1月—2018年9月科室收治的17例(23个节段)因颈椎病行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患者,术前保守治疗...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在颈椎病行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方法自2017年1月—2018年9月科室收治的17例(23个节段)因颈椎病行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患者,术前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围手术期应用ERAS理念,术前给予全面评估及治疗相关原发病、多方式详尽的术前指导,减轻患者心理负面情绪、超前镇痛、术前6小时禁食、2小时禁饮、不常规留置尿管;术中加强体温管理、限制液体入量、不放置切口引流管;术后保证有效可行的镇痛、全麻清醒后即可漱口、饮水,术后4~6小时开始进食、术后第1天佩戴颈托,下床活动,术后第4天去除颈托等措施。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的上下肢运动、感觉、躯体感觉及膀胱功能评分。数据处理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例(%)进行描述,计量资料采用(x±s)进行描述,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7例患者均获得连续随访,数据采集在术前、术后1个月进行。患者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未出现新的神经症状,脊髓功能改善,患者手术前后上下肢运动及膀胱功能JOA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下肢及躯干感觉JOA评分均有差异,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术后未发生护理并发症,复查X线片显示假体位置无变化,未出现偏移、下沉。结论将ERAS理念应用于颈椎病行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患者围手术期,有利于减轻患者围手术期的焦虑,缓解术后疼痛,降低术后不适,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成本效益。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观测钩状突尖端(uncinate process tip,UPT)、椎弓根峡部和颈神经之间的位置关系,为单孔分体脊柱内镜辅助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中钩状突精准切除实现颈神经彻底减压提供临床数据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21年1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的2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病人资料,并在Mimics21.0上观测C3~4至C7~T1相关参数:UPT分别至UPT所在矢状面的颈神经前缘前后距离(a)、UPT所在矢状面的颈神经下缘垂直距离(b)、颈神经起点上缘左右距离(c)、颈神经起点上缘垂直距离(d)、颈神经起点下缘垂直距离(e)、椎弓根峡部外侧缘前后距离(f)、椎弓根峡部外侧缘左右距离(g)、颈神经外展角(∠A)、前倾角(∠B)。结果:C_(3~4)至C_(7)~T_(1),同节段不同性别、不同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节段b、e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减压UPT所在矢状面的颈神经下缘即可实现颈神经起点下缘减压;随着C_(3~4)至C_(7)~T_(1)节段降低,a逐渐减小;b、d、e、g、∠A、∠B逐渐增加;c、f先增加后减小(P<0.05)。结论:以UPT作为重要骨性标志点,明确颈神经减压范围并精准切除钩状突。UPT向前(0.9±0.5)mm至(2.3±1.3)mm至椎弓根峡部外侧缘,向外磨透钩状突,可完成UPT至椎弓根区出口处颈神经腹侧减压;向上(5.5±2.1)mm至(8.0±3.0)mm、向内(1.1±0.5)mm至(1.9±0.9)mm分别磨除部分上位椎体和钩状突后外侧壁增生骨赘,可显露硬脊膜外侧缘和颈神经起点上缘,完成UPT至颈神经起点减压,为手术精准切除钩状突安全减压颈神经提供理论依据。
文摘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在颈椎病行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方法自2017年1月—2018年9月科室收治的17例(23个节段)因颈椎病行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患者,术前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围手术期应用ERAS理念,术前给予全面评估及治疗相关原发病、多方式详尽的术前指导,减轻患者心理负面情绪、超前镇痛、术前6小时禁食、2小时禁饮、不常规留置尿管;术中加强体温管理、限制液体入量、不放置切口引流管;术后保证有效可行的镇痛、全麻清醒后即可漱口、饮水,术后4~6小时开始进食、术后第1天佩戴颈托,下床活动,术后第4天去除颈托等措施。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的上下肢运动、感觉、躯体感觉及膀胱功能评分。数据处理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例(%)进行描述,计量资料采用(x±s)进行描述,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7例患者均获得连续随访,数据采集在术前、术后1个月进行。患者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未出现新的神经症状,脊髓功能改善,患者手术前后上下肢运动及膀胱功能JOA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下肢及躯干感觉JOA评分均有差异,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术后未发生护理并发症,复查X线片显示假体位置无变化,未出现偏移、下沉。结论将ERAS理念应用于颈椎病行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患者围手术期,有利于减轻患者围手术期的焦虑,缓解术后疼痛,降低术后不适,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成本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