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东滨州市6~16岁少儿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现况调查 被引量:9
1
作者 孙殿凤 衣明纪 李彦丽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806-809,共4页
目的:比较少年(12~16岁)与学龄儿童(6~11岁)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患病情况及临床特点,为儿童ADHD的全面干预提供依据。方法: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式,以学校为单位从鲁北4县市抽取4263名6~1... 目的:比较少年(12~16岁)与学龄儿童(6~11岁)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患病情况及临床特点,为儿童ADHD的全面干预提供依据。方法: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式,以学校为单位从鲁北4县市抽取4263名6~16岁儿童,采用问卷调查和专科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按DSM-Ⅳ的ADHD诊断标准进行诊断,根据症状维度分布进一步区分为3种亚型:注意缺陷型(ADHD-I)、多动冲动型(ADHD-HI)和混合型(ADHD-C)。结果:(1)6~16岁少儿ADHD的总患病率为6.4%,ADHD-I型是主要类型,占63.7%;男童患病率高于女童(8.9%vs4.1%,P<0.001);少年患病率低于学龄儿童(5.3%vs.7.7%,P=0.002)。(2)不同年龄少儿ADHD亚型分布有差别,与学龄儿童组相比,少年组ADHD-HI和ADHD-C明显减少(9.5%vs.18.4%,9.5%vs.32.7%),ADHD-I明显增多(81.0%vs.49.0%)(P<0.001);少年ADHD患者的3项注意缺陷症状因子和6项多动-冲动症状因子患病率降低(P<0.001或0.01或0.05)。结论:注意力缺陷是少儿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核心症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在较高年龄组的少年中患病率有降低趋势,多动-冲动症状改善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患病率 临床特点 学龄儿童 少年 横断面研究
下载PDF
婴儿母乳喂养与学龄前肥胖症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英文) 被引量:6
2
作者 衣明纪 孙殿凤 周晓彬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30期4088-4089,共2页
目的:探讨婴儿期母乳喂养行为与学龄前期单纯性肥胖症发生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儿童单纯性肥胖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800名青岛市和滨州市四五岁儿童的婴儿期母乳喂养情况及其体重指数(BMI)发育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母乳喂养类型和持续... 目的:探讨婴儿期母乳喂养行为与学龄前期单纯性肥胖症发生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儿童单纯性肥胖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800名青岛市和滨州市四五岁儿童的婴儿期母乳喂养情况及其体重指数(BMI)发育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母乳喂养类型和持续时间与学龄前肥胖症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4个月内只喂母乳、主要喂母乳、母乳与配方奶量基本相同、主要喂配方奶、只喂配方奶者四五岁时肥胖发生率分别为12.6%,13.0%,17.0%,18%,30%;儿童母乳喂养持续时间0,<1,1~3,4~6,7~9,9个月以上者四五岁时肥胖发生率分别为29%,30%,33%,17%,14%,12%。母乳喂养类型和持续时间不同的儿童学龄前期单纯性肥胖症发生率不同(χ2=10.407,P<0.05;χ2=20.903,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4个月内喂配方奶量越多,肥胖发生率越高(OR=1.120,χ2=8.233,P<0.01),母乳喂养持续时间越长,肥胖发生越少(OR=0.782,χ2=6.609,P<0.05)。结论:婴儿母乳喂养对学龄前期肥胖症的发生有预防作用;婴儿期应提倡母乳喂养,并尽可能延长母乳喂养时间至9个月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乳喂养 肥胖症 婴儿期 学龄前期 预防 体重指数
下载PDF
4~5岁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孙殿凤 衣明纪 李堂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2003年第4期245-246,共2页
【目的】 探讨影响 4~ 5岁儿童行为发育的家庭环境。 【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和自制家庭环境问卷对 60 0名 4~ 5岁儿童的行为及其家庭环境进行调查 ,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结果】 影响 4~ 5岁儿童行为... 【目的】 探讨影响 4~ 5岁儿童行为发育的家庭环境。 【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和自制家庭环境问卷对 60 0名 4~ 5岁儿童的行为及其家庭环境进行调查 ,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结果】 影响 4~ 5岁儿童行为问题的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结构、父母亲职业和健康状况及对儿童的经济投入情况等。不同家庭环境因素对 4~ 5岁儿童各行为因子产生不同的影响 ,这种影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结论】 家庭环境对 4~ 5岁儿童行为发育产生重要影响 ,在对儿童行为问题进行干预时要重视家庭环境的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为问题 家庭环境 儿童
下载PDF
家庭环境对4~5岁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孙殿凤 衣明纪 刘金兰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8-49,共2页
目的 探讨家庭环境对 4~ 5岁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 ,以降低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60 0名 4~ 5岁儿童的行为及家庭环境进行调查 ,应用SPSS软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不同家庭精神环境特征对 4~ 5... 目的 探讨家庭环境对 4~ 5岁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 ,以降低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60 0名 4~ 5岁儿童的行为及家庭环境进行调查 ,应用SPSS软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不同家庭精神环境特征对 4~ 5岁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不同 ,且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影响男性儿童行为问题的家庭特征有亲密度、矛盾性、知识性、组织性和成功性 ;影响女性儿童的家庭特征有亲密度、矛盾性、知识性、组织性、成功性和娱乐性。结论 家庭环境对 4~ 5岁儿童行为发育产生重要影响。在进行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诊断和干预时 ,要重视家庭环境的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学龄前 儿童行为障碍 家庭特征
下载PDF
鲁北地区4~16岁学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病情况及其家庭环境调查 被引量:4
5
作者 孙殿凤 衣明纪 +1 位作者 李敏 李彦丽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650-654,共5页
目的了解鲁北地区低龄人群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流行情况,并分析其家庭环境特征。方法应用问卷调查和专科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采用自制的注意力及多动问题量表和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调查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4~16岁学生8235名,... 目的了解鲁北地区低龄人群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流行情况,并分析其家庭环境特征。方法应用问卷调查和专科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采用自制的注意力及多动问题量表和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调查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4~16岁学生8235名,ADHD的诊断依照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家庭环境调查时选择550名与ADHD学生性别、年龄、班级、家庭经济状况相匹配的健康学生为对照组。结果①患病率:ADHD总患病率为6.3%(515/8235),其中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8.1%vs4.4%,P<0.001);6~11岁组患病率高于4~5岁组(7.7%vs6.1%,P=0.02)和12~16岁(7.7%vs5.3%,P=0.002);②亚型分布:ADHD-I是4~16岁人群ADHD的主要类型,占56.3%;不同年龄组ADHD亚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高年龄组ADHD-I比例增加;4~5岁组不同性别的亚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性以ADHD-HI为主,女性以ADHD-I为主,6~11岁组、12~16岁组亚型分布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家庭环境:ADHD组FES-CV量表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分值低于正常组(P<0.001),娱乐性和矛盾性分值高于正常组(P<0.001)。结论6~11岁人群和男性的ADHD患病率较高,年龄和性别对亚型分布有影响,注意力缺陷是ADHD核心症状;ADHD患者的家庭环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患病率 儿童 少年 家庭环境
下载PDF
家长育儿方式对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孙殿凤 刘金兰 李建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77-78,共2页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 行为问题 育儿方式
下载PDF
滨州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行为问题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孙殿凤 衣明纪 +1 位作者 李敏 李彦丽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36-437,439,共3页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行为问题,为ADHD儿童的综合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抽取滨州市4263名6~16岁儿童,通过家长填写注意力及多动问题问卷和CBCL量表来完成儿童ADHD和行为问题的评估,比较ADHD儿童和正常儿童的行为问题。结果筛查...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行为问题,为ADHD儿童的综合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抽取滨州市4263名6~16岁儿童,通过家长填写注意力及多动问题问卷和CBCL量表来完成儿童ADHD和行为问题的评估,比较ADHD儿童和正常儿童的行为问题。结果筛查出ADHD儿童273名,6~16岁儿童ADHD的总患病率为6.4%,其中男童(8.9%)高于女童(4.1%)(χ2=32.06,P<0.01),6~11岁组(7.7%)高于12~16岁组(5.3%)(χ2=9.900,P=0.002)。ADHD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55.29%)明显高于对照组(9.78%)(χ2=214.749,P<0.01),不同性别和年龄段ADHD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均高于非ADHD儿童(P值均<0.01)。除6~11岁女童的性问题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年龄组儿童行为问题总分及各因子分均表现为ADHD组高于对照组。结论ADHD儿童易伴发多种行为问题。诊治ADHD时应重视伴发的行为问题对儿童造成的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意力缺陷障碍伴多动 精神卫生 危险行为 对比研究 儿童
原文传递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与家庭特征关系 被引量:12
8
作者 孙言平 孙殿风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83-685,共3页
目的探讨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发生情况及其与家庭特征的关系,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山东省滨州市抽取的2 136名4-5岁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专家访谈的方法对调查中筛查出的可疑患儿进... 目的探讨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发生情况及其与家庭特征的关系,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山东省滨州市抽取的2 136名4-5岁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专家访谈的方法对调查中筛查出的可疑患儿进行确诊。结果滨州市2 136名4-5岁儿童中检出ADHD125例,ADHD检出率为5.9%;其中男童检出84例,检出率为7.3%,女童检出41例,检出率为4.1%;男童的ADHD检出率高于女童(χ2=9.87,P〈0.01);125例确诊ADHD患儿中,注意缺陷型、多动冲动型和混合型分别为57、44和24例,分别占45.6%、35.2%和19.2%;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男童、重组家庭、母亲体弱多病、母亲在家庭中使用暴力和父母亲之间关系不和睦是儿童ADHD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不良家庭环境是儿童ADHD发生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儿童 家庭特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