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8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等医学院校组织胚胎学实验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初探 被引量:2
1
作者 庄宝祥 王金平 王丽娜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9年第4期108-109,共2页
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对组织胚胎学实验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组织胚胎学实验技术人员必须要爱岗敬业、勤奋学习,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扎实的医学知识和相关的学科知识,才能真正服务于教学和科研。另外还要提高实验室管理能... 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对组织胚胎学实验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组织胚胎学实验技术人员必须要爱岗敬业、勤奋学习,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扎实的医学知识和相关的学科知识,才能真正服务于教学和科研。另外还要提高实验室管理能力,适应医学发展需要,成为高等医学教育中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医学院校 组织胚胎学实验技术人员 综合素质
下载PDF
临床医学专业的解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被引量:1
2
作者 高香红 赵晓华 +1 位作者 蔡占秀 王巧真 《科技创新导报》 2016年第16期154-155,157,共3页
解剖学是临床医学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背景下,根据临床医学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要求,在解剖学教学过程中,坚持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交融,以解剖学基础理论指导临床的具体实践,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 解剖学是临床医学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背景下,根据临床医学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要求,在解剖学教学过程中,坚持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交融,以解剖学基础理论指导临床的具体实践,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大胆改革,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同时更能培养学生早期临床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学 临床医学专业 教学方法 第二课堂
下载PDF
医学院校实施研究性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3
作者 赵世福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0年第26期94-95,共2页
研究性教育对高校学生知识的掌握、创新性思维的建立、科研能力的培养起重要作用。本文从研究性教育的内涵,研究性教育的开展进行了论述,并对我学院开展研究性教育取得的成效进行了交流。
关键词 研究性教育 创新 医学院校
下载PDF
眼动脉显微外科解剖学观察 被引量:25
4
作者 赵恒珂 李光宗 +2 位作者 曹焕军 鞠学红 朱世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52-354,共3页
目的 :为视神经减压术提供眼动脉颅内段和眶内段的解剖学资料。方法 :利用显微解剖学技术及组织切片方法对 70个经甲醛固定的头颅标本眼动脉颅内段和视神经管内段的行程、毗邻、分支及眼动脉起始等进行了观察。结果 :眼动脉颅内段和视... 目的 :为视神经减压术提供眼动脉颅内段和眶内段的解剖学资料。方法 :利用显微解剖学技术及组织切片方法对 70个经甲醛固定的头颅标本眼动脉颅内段和视神经管内段的行程、毗邻、分支及眼动脉起始等进行了观察。结果 :眼动脉颅内段和视神经管内段可分为短脚、长脚和远侧部三段。有 5 5 .97%的眼动脉在视神经的腹侧形成压迹。眼动脉在视神经管内穿行于视神经的硬膜鞘壁内 ,其分支多行于视神经的腹侧。结论 :视神经管下壁切除时应注意保护眼动脉。视神经减压术管内鞘切开部位宜选择在鞘的外、上壁交界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动脉 视神经管 显微解剖
下载PDF
腓肠神经营养动脉皮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鞠晓华 李晖 +2 位作者 王岱君 王新明 王金平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05年第2期155-156,160,共3页
目的研究腓肠神经营养动脉的数量、发出位置、血管的直径,小隐静脉与腓肠神经的关系,为确定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采用红色明胶经股动脉灌注的尸体20具(40侧),在手术显微镜下对腓肠神经营养动脉和小隐静脉进行解剖... 目的研究腓肠神经营养动脉的数量、发出位置、血管的直径,小隐静脉与腓肠神经的关系,为确定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采用红色明胶经股动脉灌注的尸体20具(40侧),在手术显微镜下对腓肠神经营养动脉和小隐静脉进行解剖观察测量。结果腓肠神经营养动脉2~4支,各营养动脉形成血管网相互吻合,其中三支发出较为恒定。腓肠神经的上、中、下三段营养分别由上述三支动脉提供。在小腿下1/3段,小隐静脉与腓肠神经之间距离为1~5mm。腓肠神经旁组织含有与神经伴行的营养血管,其分支与皮下血管网相吻合,供应相应区域的皮瓣。结论手术时带少量神经旁筋膜组织可保证蒂部神经营养血管不被破坏。此皮瓣不损害重要血管和神经,供区比较隐蔽,可用于修复下肢远端皮肤及软组织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神经营养动脉皮瓣 应用解剖学研究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小隐静脉 解剖学基础 股动脉灌注 软组织缺损 解剖观察 显微镜下 筋膜组织 血管网 手术时 吻合
下载PDF
腰椎椎基静脉孔的解剖学观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3
6
作者 马春明 鞠晓华 +4 位作者 王孝文 杜晓东 李进 李国涛 吴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05-408,共4页
目的通过对腰椎椎基静脉孔(BVF)的观测,为临床脊柱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1)测量115块成人腰椎观测BVF的数目、面积、与椎体上下缘距离、与左右椎弓根最短距离。(2)解剖成人尸体13具,观察BVF的形态结构。结果 (1)BVF以椭圆形多见... 目的通过对腰椎椎基静脉孔(BVF)的观测,为临床脊柱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1)测量115块成人腰椎观测BVF的数目、面积、与椎体上下缘距离、与左右椎弓根最短距离。(2)解剖成人尸体13具,观察BVF的形态结构。结果 (1)BVF以椭圆形多见,不同人体BVF数目有差异(P<0.05),分布集中。(2)BVF与椎体上缘及左右椎弓根最短距离在不同人体间有差异(P<0.05),与椎体上下缘距离、左右椎弓根最短距离在同一人体不同腰椎间有差异(P<0.05)。(3)尸体解剖见血管出入BVF,并有脂肪组织等软组织填充。结论腰椎BVF是腰椎椎体后壁面积较大的骨质缺损区。该区域与左右椎弓根之间以及与椎体上下缘之间有一无血管出入骨质的区域,为临床脊柱外科手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基静脉孔 测量
原文传递
岩静脉的解剖学特征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2
7
作者 蒋吉英 高培福 +1 位作者 窦寰宇 朱世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34-35,共2页
目的:为临床桥脑小脑角区的手术提供岩静脉的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经甲醛固定的成人头部标本26例,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岩静脉形态、行径及其与三叉神经的毗邻关系。结果:①岩静脉有1~3支,长度2.9±2.0mm,外径... 目的:为临床桥脑小脑角区的手术提供岩静脉的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经甲醛固定的成人头部标本26例,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岩静脉形态、行径及其与三叉神经的毗邻关系。结果:①岩静脉有1~3支,长度2.9±2.0mm,外径2.3±1.0mm;②岩静脉位于三叉神经根背外方者占92.5%;岩静脉与神经根的最短距离5.0±3.8mm,最长距离7.1±4.1mm;静脉对神经根有压迫的占15.4%;③岩静脉距横窦与乙状窦交角处的距离为31.1±5.2mm。结论:岩静脉与三叉神经根关系密切,可压迫三叉神经根引起三叉神经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静脉 三叉神经根 应用解剖
下载PDF
PBL和T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8
作者 王箐 王巧真 +4 位作者 刘永新 王孝文 刘清华 赵春艳 陈燕春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4期378-381,共4页
人体解剖学是护理专业学生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为突出护理专业特色,提高解剖学教学质量,本团队在我院2015级护理专业本科学生人体解剖学教学中试行了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和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eam-based l... 人体解剖学是护理专业学生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为突出护理专业特色,提高解剖学教学质量,本团队在我院2015级护理专业本科学生人体解剖学教学中试行了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和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eam-based learning,T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程结束后比较教学效果,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科学应用PBL和TBL相结合的教学法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牢固掌握解剖学基础内容及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 人体解剖学 护理专业
下载PDF
“翻转课堂+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运用于人体解剖学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23
9
作者 刘清华 李磊 +3 位作者 高香红 王巧真 蒋吉英 刘雨清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1期92-95,共4页
本研究以提升医学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将"翻转课堂和对分课堂"两种教学模式相结合,并运用于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可以使学生在课后,通过教学视频、音频、电子教材等数字电子资料补充学习,来提高自主选择学习的能力,增... 本研究以提升医学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将"翻转课堂和对分课堂"两种教学模式相结合,并运用于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可以使学生在课后,通过教学视频、音频、电子教材等数字电子资料补充学习,来提高自主选择学习的能力,增加课堂中生生及师生互动时间,以解决学生学习基础层次不齐、讨论时间不够等问题,最终提高课堂讨论的实效性,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分课堂 翻转课堂 人体解剖学教学
下载PDF
人工耳蜗植入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王金平 刘清明 +2 位作者 王岱君 鞠学红 刘洪国 《解剖学研究》 CAS 2005年第3期185-187,共3页
目的探讨后鼓室入路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有关解剖,为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取成人颞骨标本60侧(左、右各30侧),在放大6倍的手术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圆窗龛(窝)的形态大体分为2种类型:近圆形(5... 目的探讨后鼓室入路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有关解剖,为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取成人颞骨标本60侧(左、右各30侧),在放大6倍的手术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圆窗龛(窝)的形态大体分为2种类型:近圆形(52%)和近半圆形(48%)。圆窗龛下壁有一窦腔者占86.7%。岬下脚出现率为11.7%,岬小桥出现率为33.3%。颈静脉窝高位,窝顶达圆窗龛上缘者占11.7%,均未影响圆窗龛的形态。外耳道上棘至锥隆起、鼓索隆起、圆窗龛前唇(缘)、面神经管锥曲的距离分别是(18.02±1.21)mm、(15.22±1.32)mm、(20.09±1.20)mm、(14.96±2.03)mm。鼓索隆起至面神经管锥曲、锥隆起的距离分别是(3.33±0.42)mm、(3.79±0.56)mm。锥隆起向后至面神经管的距离平均为(3.58±0.47)mm。结论后鼓室进路即是通过面神经隐窝的进路,面神经隐窝大小各异,鼓索隆起至面神经管锥曲和至锥隆起的距离,可作为面神经隐窝的宽度。人工耳蜗植入术经面神经隐窝入路较理想,距圆窗龛较近,有利于电极插入。该入路靠近面神经管,手术操作时应注意保护面神经。圆窗龛前唇遮盖圆窗膜,手术时必须磨去前唇暴露圆窗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耳蜗植入术 面神经隐窝 圆窗龛 后鼓室 应用解剖 应用解剖学研究 面神经管 手术操作 耳蜗植人 解剖学基础
下载PDF
肾前、后筋膜融合形成锥侧筋膜的CT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高琪敏 李进 +3 位作者 王文娟 孙顺吉 杨春波 董鹏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76-679,共4页
目的应用CT解剖学的方法研究不同层面上肾前、后筋膜在肾脏外侧融合形成锥侧筋膜的解剖位置。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CT资料;以相邻椎体为参照,观察并记录其双侧肾前、后筋膜在不同层面上融合形成锥侧筋膜的解剖位置。结果 ... 目的应用CT解剖学的方法研究不同层面上肾前、后筋膜在肾脏外侧融合形成锥侧筋膜的解剖位置。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CT资料;以相邻椎体为参照,观察并记录其双侧肾前、后筋膜在不同层面上融合形成锥侧筋膜的解剖位置。结果 (1)66例患者中,55侧显示肾前、后筋膜在左肾外侧延伸形成锥侧筋膜,64侧显示肾前、后筋膜在右肾外侧延伸形成锥侧筋膜;(2)肾前、后筋膜融合形成锥侧筋膜的解剖位置自肾门至锥下间隙水平呈相对固定的83侧;33侧呈自前向后移动;3侧呈自后向前移动;(3)肾前、后筋膜融合形成锥侧筋膜的解剖位置,双侧一致的36例,不一致的30例。结论肾前、后筋膜融合形成锥侧筋膜的解剖位置多位于邻近椎体前后缘之间;其解剖位置在不同层面上可不固定,且双侧可不对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筋膜 锥侧筋膜 解剖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原文传递
翻转课堂结合案例式教学模式在局部解剖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12
作者 高香红 刘清华 +2 位作者 王箐 王晓萃 郑洁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2020年第4期562-565,共4页
目的分析翻转课堂结合案例教学模式在局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潍坊医学院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4个班级为研究对象,两个班为实验班,另外两个班为对照班。实验班采取“翻转课堂+案例式教学”的模式,对照班全程采取传统授... 目的分析翻转课堂结合案例教学模式在局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潍坊医学院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4个班级为研究对象,两个班为实验班,另外两个班为对照班。实验班采取“翻转课堂+案例式教学”的模式,对照班全程采取传统授课方式。教学结束后通过考试及调查问卷等方法,评价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结果实验班学生理论考试主观题得分、总成绩、期中测验成绩、平时成绩及最终学习成绩均高于对照班(P<0.05)。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在激发学习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和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高于对照班(P<0.05)。结论在局部解剖学教学中采用翻转课堂结合案例教学模式,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对于局部解剖学教学改革具有较大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案例式教学 翻转课堂 局部解剖学
下载PDF
“PBL+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系统解剖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3
作者 刘清华 高香红 +2 位作者 张明 王岱君 刘洪国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5期503-506,共4页
目的分析"PBL+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系统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潍坊医学院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15班和11班为实验对象,临床15班为实验班,临床11班为对照班,每班均为50人,实验班采取"PBL+对分课堂"的教... 目的分析"PBL+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系统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潍坊医学院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15班和11班为实验对象,临床15班为实验班,临床11班为对照班,每班均为50人,实验班采取"PBL+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对照班采取全程传统讲授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结束后通过专业考试及问卷调查等方法,评价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结果理论考试成绩显示:实验班学生考试总成绩、主观题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照班,而实验班学生考试客观题成绩低于对照班;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临床思维能力、提高病例分析能力、培养团结合作精神等方面受益较大,与对照班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而在提高学习效率、促进知识记忆方面两班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系统解剖学教学中采用"PBL+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是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解剖学 PBL 对分课堂
下载PDF
后鼓室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金平 鞠学红 +2 位作者 王岱君 鞠晓华 高培福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03年第3期236-237,共2页
目的 为后鼓室入路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利用成人 6 0侧颞骨标本 ,用牙科钻磨开乳突腔 ,打开外耳道外侧壁和鼓室盾板 ,充分暴露后鼓室入路手术中有关的解剖结构。以外耳道上棘、面神经管锥曲为测量标志 ,在手术显微镜下 ,对在手... 目的 为后鼓室入路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利用成人 6 0侧颞骨标本 ,用牙科钻磨开乳突腔 ,打开外耳道外侧壁和鼓室盾板 ,充分暴露后鼓室入路手术中有关的解剖结构。以外耳道上棘、面神经管锥曲为测量标志 ,在手术显微镜下 ,对在手术中遇到的解剖结构之间的距离进行了测量。结果 外耳道上棘至砧骨窝、锥隆起、鼓索隆起、面神经管锥曲、外侧半规管、后半规管、前庭窗、蜗窗、匙突、乙状窦垂直部前缘中点、窦膜角的距离分别是 17 19、18 0 2、15 2 2、14 4 9、15 39、17 35、19 5 8、2 0 0 9、2 0 32、15 6 8、18 76mm。面神经管锥曲至鼓索隆起、水平半规管、后半规管的距离分别是 3 33、1 5 3、2 15mm。结论 外耳道上棘、面神经管锥曲是后鼓室入路的重要手术标志 ,鼓索隆起向内 3mm是手术入路的安全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鼓室 手术入路 应用解剖学 耳科学 解剖结构
下载PDF
多排螺旋CT对肾后筋膜内侧附着的解剖学评估(英文) 被引量:4
15
作者 董鹏 李进 +2 位作者 崔慧 徐敏 辛顺宝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93-796,共4页
背景:在解剖学上,腹膜后间隙区域的筋膜解剖及其界限一直存有争议。正确理解腹膜后间隙的解剖,有助于准确评估病变的病因、性质,预测其蔓延的范围,以及指导该区域积液引流及肾移植等外科治疗。目前关于肾筋膜的解剖和内侧附着尚存争议,... 背景:在解剖学上,腹膜后间隙区域的筋膜解剖及其界限一直存有争议。正确理解腹膜后间隙的解剖,有助于准确评估病变的病因、性质,预测其蔓延的范围,以及指导该区域积液引流及肾移植等外科治疗。目前关于肾筋膜的解剖和内侧附着尚存争议,而多排螺旋 CT 可良好显示腹部的解剖结构。目的:采用多排螺旋 CT 观察肾后筋膜内侧附着点的解剖情况。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2003-06/2007-11在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影像中心完成。对象:回顾性分析累及腹膜后间隙炎性病变病例 52 例的 CT 资料。方法:应用 Toshiba Akuilion16 排螺旋 CT进行扫描。52 例病例中 37 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5 例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证实;其中阑尾炎 17 例,输尿管炎症 1 例,肾周间隙脓肿 2 例,肾旁后间隙脓肿 3 例,胰腺炎 29例。主要观察指标:观察双侧肾后筋膜的内侧附着点的解剖。结果:在肾上极水平,双侧肾后筋膜内侧均附着于腰方肌筋膜。46 例显示左侧肾后筋膜内侧在肾下极水平或锥下间隙水平附着于腰大肌筋膜外后方;50 例显示右侧肾后筋膜内侧在肾下极水平或锥下间隙水平附着于腰大肌筋膜外后方。结论:肾后筋膜的内侧附着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层面,肾后筋膜的附着点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后筋膜 附着 体层摄影术 X射线计算机
下载PDF
视神经管显微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赵恒珂 李光宗 +2 位作者 鞠学红 王新明 朱世杰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02年第3期205-208,共4页
目的 为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利用解剖学方法对 10 0个颅骨和 6 7个尸头视神经管口及四壁的结构与毗邻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结果 视神经管由蝶骨小翼两根与喋骨体构成 ,管自后内向前外斜行 ,分内、外、上、下四壁和颅... 目的 为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利用解剖学方法对 10 0个颅骨和 6 7个尸头视神经管口及四壁的结构与毗邻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结果 视神经管由蝶骨小翼两根与喋骨体构成 ,管自后内向前外斜行 ,分内、外、上、下四壁和颅、眶两口。其上壁、下壁、内侧壁、外侧壁的长度分别为 10 70±0 2 3mm ,6 2 5± 0 18mm ,9 6 7± 0 18mm ,7 91± 0 17mm。内侧壁向筛窦、蝶窦内突入形成视神经管隆凸。视神经在颅口处有硬脑膜压迹 ,视神经腹侧有眼动脉形成的压迹。结论 视神经管隆凸可作为确定视神经管位置的解剖标志。视神经管下壁和内侧壁与视神经、眼动脉、颈内动脉等结构毗邻 ,切除管壁时应注意保护邻近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神经管 显微外科解剖 视神经管减压术
下载PDF
场域视角下的局部解剖学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初探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晓萃 于树娜 +5 位作者 李磊 赵晓华 高香红 李进 王箐 蒋吉英 《解剖学研究》 CAS 2019年第6期546-547,共2页
以提升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强调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帮助及促进作用,从场域视角出发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形成性评价体系,为进行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方向和指导,进而全面提高基础医学教育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 场域视角 局部解剖学 教学改革 翻转课堂
原文传递
乙状窦后入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金平 鞠学红 +2 位作者 王岱君 王晓文 高学军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03年第1期37-38,共2页
目的 为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 2 0个成人颅骨标本乙状窦后入路手术骨窗的确定、开窗范围的大小进行观测。 15个成人尸头乙状窦后入路开窗显露桥小脑三角区域的结构 ,测量骨窗至三叉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舌... 目的 为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 2 0个成人颅骨标本乙状窦后入路手术骨窗的确定、开窗范围的大小进行观测。 15个成人尸头乙状窦后入路开窗显露桥小脑三角区域的结构 ,测量骨窗至三叉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舌咽神经和小脑下前动脉袢的距离。结果 顶切迹至乳突尖连线中点向后 2 6 38± 3 95mm作为骨窗的中点 ,以该点为圆心 ,画出半径为 2 0mm的圆 ,该圆形区域与乙状窦不重叠。骨窗至三叉神经、面神经、前庭神经、舌咽神经穿硬脑膜和小脑下前动脉袢处的距离分别为 5 6 6 3± 4 5 5mm、4 7 2 3± 3 6 9mm、4 5 91± 3 99mm、4 3 73± 4 0 1mm、4 5 95± 3 77mm。结论 顶切迹至乳突尖连线中点向后2 6 38± 3 95mm处为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开放骨窗的中点 ,骨窗的大小控制在半径为 2 0mm的圆形区内较为理想 ,手术中应注意保护桥小脑三角区域的有关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状窦 骨窗 桥小脑三角 应用解剖学
下载PDF
药学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体会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巧真 王箐 +3 位作者 刘永新 蒋吉英 刘清华 陈燕春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2期202-204,共3页
人体解剖学是我校药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但教学效果往往不佳。本文分析了我校药学专业目前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形式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 人体解剖学 药学专业 教学改革
下载PDF
胸椎椎基静脉孔的解剖学观察及测量 被引量:2
20
作者 马春明 鞠晓华 +4 位作者 杜晓东 李进 李国涛 吴雷 王孝文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87-1090,共4页
目的:通过对胸椎椎基静脉孔(BVF)的观察测量,明确BVF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的距离,为临床脊柱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测量276块成人胸椎BVF的数目、面积、与椎体上下缘距离、与左右椎弓根最短距离。解剖成人尸体13具,观察BV... 目的:通过对胸椎椎基静脉孔(BVF)的观察测量,明确BVF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的距离,为临床脊柱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测量276块成人胸椎BVF的数目、面积、与椎体上下缘距离、与左右椎弓根最短距离。解剖成人尸体13具,观察BVF的形态结构。结果:BVF形态以圆形多见,平均2.2个,不同人体BVF数目差别大,分布集中;面积平均0.3em2,上缘与椎体上缘的平均垂直距离0.75cm,下缘与椎体下缘的平均垂直距离0.76cm,左缘与左侧椎弓根的平均最短距离0.45cm,右缘与右侧椎弓根的平均最短距离0.50cmBVF与椎体上缘距离及与左椎弓根最短距离在不同人体或在同一人体不同胸椎有差异;BVF与椎体下缘距离及与右椎弓根最短距离在同一人体不同胸椎有差异;除第2、9、11胸椎外的BVF与本椎体上下缘距离有差异,第1胸椎的BVF距离椎体下缘较近,第10、12胸椎的BVF距离椎体下缘较远,在第4、8、11胸椎,BVF与同一椎骨左右椎弓根最短距离有差异,BVF偏向左侧;尸体解剖可见血管出入BVF,并有脂肪组织等软组织填充。结论:胸椎BVF是胸椎椎体后壁以圆形为主面积0.3cm。的骨性孔,与椎体上下缘有0.75cm及左右椎弓根0.45cm的无血管出入骨质区域,该区域为临床椎体后壁外科手术提供操作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椎基静脉孔 测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