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方言播音的文化认同建构机制研究——基于闽南语广播节目的社会网络分析
1
作者 刘慕含 《东南传播》 2025年第4期150-152,共3页
在全球化与普通话普及背景下,方言作为地域文化载体面临传承挑战。闽南语广播节目通过电波传播闽南文化,但其文化认同建构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首次将社会网络分析引入方言播音研究,以2020-2023年闽南语广播节目互动数据为基础,运用UCIN... 在全球化与普通话普及背景下,方言作为地域文化载体面临传承挑战。闽南语广播节目通过电波传播闽南文化,但其文化认同建构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首次将社会网络分析引入方言播音研究,以2020-2023年闽南语广播节目互动数据为基础,运用UCINET 6.0分析节点中心性、社群结构及传播路径,揭示方言播音如何通过语言符号、内容传播、互动参与和网络扩散凝聚文化认同。研究发现,主持人(度数中心度0.82)和文化类节目(中介中心度0.67)在传播网络中起核心作用,为方言文化保护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言播音 文化认同 闽南语广播 社会网络分析
下载PDF
通话中的农村与手机网络通讯的城市:移动传播与社会资本的基层图景 被引量:4
2
作者 马志浩 吴玫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0-110,共11页
现阶段,手机移动通讯的技术特征突破了传统媒介技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改变了传统的社会关系与社会交往。本研究为描绘现阶段基层移动传播与社会资本的关系图景,通过对山东省荣成市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得到如下发现:影响基层社会资... 现阶段,手机移动通讯的技术特征突破了传统媒介技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改变了传统的社会关系与社会交往。本研究为描绘现阶段基层移动传播与社会资本的关系图景,通过对山东省荣成市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得到如下发现:影响基层社会资本的主要社会经济地位变量是收入和家庭资产指数。对于农村被试来说,其学历对社会资本的各项指标均影响显著,而城市被试仅网络规模与学历正相关。在不同地理空间的移动传播对社会资本影响方面,形成了显著的"通话中的农村"与"手机网络通讯的城市"这两个大不相同的关系图景。不论移动通讯的地理空间如何变化,手机通话可以建立和维系农村社会资本的网络规模,但对于建立和维系更好更异质的社会资本没有显著作用。而城市被试的移动通讯活动中,手机上网通讯与社会资本正相关,地理空间上在县范围内表现显著,在县以外的范围没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资本 移动传播 手机通讯 基层
原文传递
电视娱乐节目对家庭社会资本的影响机制:以准社会关系的视角 被引量:1
3
作者 马志浩 葛进平 《新闻与传播评论辑刊》 CSSCI 2017年第1期229-251,共23页
当代中国的家庭活动中,父亲缺失使得子女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作为重要的家庭社会资本,个体对亲子关系的态度能否受电视娱乐节目的积极影响是本研究关注的重点。本研究通过考察电视娱乐节目《爸爸去哪儿》,设计了追踪调查的大学生样本和横... 当代中国的家庭活动中,父亲缺失使得子女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作为重要的家庭社会资本,个体对亲子关系的态度能否受电视娱乐节目的积极影响是本研究关注的重点。本研究通过考察电视娱乐节目《爸爸去哪儿》,设计了追踪调查的大学生样本和横截面调查的已婚且有子女群体,以准社会关系这一受众卷入机制为视角进行讨论。研究发现,电视娱乐节目对家庭社会资本——亲子关系的态度有积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受到了信息接触和受众对电视节目角色卷入程度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不同群体有不同的体现:大学生群体以娱乐消遣为主要的媒介消费诉求,认知强化维度的准社会关系对其亲子关系的态度影响显著;已婚且有子女的群体除了娱乐消遣诉求外,也存在学习诉求,其参照学习维度的准社会关系对其亲子关系的态度影响显著。此外,本研究首次测量并证实了准社会关系的长期发展变化,并发现受众初期的准社会关系水平并不能够预测受众后期的亲子关系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娱乐节目 家庭社会资本 亲子关系 准社会关系
原文传递
组织社会学视角下的中国新闻业转型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尹连根 王海燕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9-44,118,共17页
如何理解新媒体环境下中国机构媒体正在进行中的转型,是新闻学者目前所面临的重要理论挑战之一。理解机构媒体与行政系统的关系是理解中国新闻业的关键,基于此,本文尝试将地方性行政力量作为关键变量纳入研究视野,并从组织社会学角度来... 如何理解新媒体环境下中国机构媒体正在进行中的转型,是新闻学者目前所面临的重要理论挑战之一。理解机构媒体与行政系统的关系是理解中国新闻业的关键,基于此,本文尝试将地方性行政力量作为关键变量纳入研究视野,并从组织社会学角度来审视我国新闻业转型策略。研究发现,我国新闻业转型表现出由公共性向公关性转变的合法性重构。这种重构以对地方性行政力量的市场依附(赖)为典型特征,可以概括为“依附(赖)性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业转型 组织社会学 机构媒体 效率 合法性 依附
原文传递
公共关系理论建设前瞻
5
作者 胡百精 宫贺 +8 位作者 刘晓程 汪宁宁 王菲 童桐 孟建 王瑞娟 黄懿慧 黄煜 敖颂 《国际公关》 2022年第1期84-85,共2页
为进一步推动公共关系学术研究,开展公共关系理论建设,本刊自今年起特开设“学术板块”,按学术论文规范要求刊发公共关系学术论文,特向海内外公关学者征稿。此外,每期杂志还将摘编近期已发表在其他学术期刊上的公关论文主要观点,以供大... 为进一步推动公共关系学术研究,开展公共关系理论建设,本刊自今年起特开设“学术板块”,按学术论文规范要求刊发公共关系学术论文,特向海内外公关学者征稿。此外,每期杂志还将摘编近期已发表在其他学术期刊上的公关论文主要观点,以供大家学习参考。本期选编了去年的六篇学术论文摘要予以首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关系 学术论文摘要 学术期刊 学习参考 学术研究 公关
原文传递
媒介中的“故乡”:华侨微信群内复合的地方感及其权力话语建构 被引量:2
6
作者 安然 郭旼灵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38-49,共12页
在华侨微信群中,华侨华人群体对故乡的媒介实践有复杂的符号表征和话语建构。研究发现,华侨微信群内有对现实地方的表征、虚拟社区本身的地方感以及政策话语建构的地方感三种类型兼存的“复合的地方感”。在此基础上,从权力话语理论出... 在华侨微信群中,华侨华人群体对故乡的媒介实践有复杂的符号表征和话语建构。研究发现,华侨微信群内有对现实地方的表征、虚拟社区本身的地方感以及政策话语建构的地方感三种类型兼存的“复合的地方感”。在此基础上,从权力话语理论出发对群内统战话语如何影响华侨华人主体化进行分析后发现,在微信群转发分享的集体指向下,华侨华人在统战政策话语的“对象化”以及自身能动的、自发的话语实践的辩证循环中不断构建其爱国爱乡的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感 华侨华人 媒介地理学 权力话语 社会建构
原文传递
数中有形:中西数据新闻中的中国国家形象研究——以中西四家数据新闻专栏为例
7
作者 王琼 李泽华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 2019年第1期-,共24页
数据新闻又称数据驱动新闻,作为新闻业在数据时代的回应,是当下备受学界和业界关注的一种新闻理念和实践。探究中国形象在数据意义上和视觉意义上的生产与建构是在新闻业"计算转向"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所要面临的新课题。本研... 数据新闻又称数据驱动新闻,作为新闻业在数据时代的回应,是当下备受学界和业界关注的一种新闻理念和实践。探究中国形象在数据意义上和视觉意义上的生产与建构是在新闻业"计算转向"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所要面临的新课题。本研究通过内容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中西四家数据新闻媒体有关中国议题的报道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中西方数据新闻中有关中国议题的报道均以中性报道为主。数据新闻拥有在数据和视觉层面的话语生产能力。由于数据的跨文化特性,中西数据新闻关于中国议题的报道中因文化差异而出现的对立话语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消弭,但依然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新闻 数据可视化 中国 国家形象
原文传递
影响估差:京湘新闻人中的第三者效应和第一者因素 被引量:2
8
作者 彭雪华 柳旭东 +5 位作者 敖颂 陈玥 焦文 赵志龙 冼雪畅 赵心树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3-81,124,共20页
本项研究旨在:(1)检验中国的新闻工作者中的第三者效应;(2)探索第一者因素(地域差异、党员身份、新闻评价)对第三者效应的影响。基于在北京、湖南所做的问卷调查,本研究发现,新闻工作者中存在第三者效应;党员身份与新闻评价可减弱第三... 本项研究旨在:(1)检验中国的新闻工作者中的第三者效应;(2)探索第一者因素(地域差异、党员身份、新闻评价)对第三者效应的影响。基于在北京、湖南所做的问卷调查,本研究发现,新闻工作者中存在第三者效应;党员身份与新闻评价可减弱第三者效应,地域差异不影响第三者效应。基于中介分析,本研究还发现,第一者因素对"估他"与"自估"变量的方向相同、强度接近的影响可相互抵消,对第三者效应的总影响趋弱趋零。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引入了百分标尺(ps)和百分系数(bp)以测量效果量,改造中介分析并探索过程结果分析(process and outcome analysis)以用于分析第三者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者效应 第一者因素 社会合意 百分标尺 中介效应
原文传递
中国新闻业的代际变迁——以曼海姆的世代理论为视角 被引量:6
9
作者 王海燕 《新闻记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4-34,共11页
依托曼海姆的世代理论,本文研究认为,中国新闻业存在着“改革开放一代”与“数字一代”的代际差异,他们分属于不同的“现实世代”,呈现出各具特色的独有世代样态。“改革开放一代”中存在一个相当“主动”的“世代单元”,调查性报道赋... 依托曼海姆的世代理论,本文研究认为,中国新闻业存在着“改革开放一代”与“数字一代”的代际差异,他们分属于不同的“现实世代”,呈现出各具特色的独有世代样态。“改革开放一代”中存在一个相当“主动”的“世代单元”,调查性报道赋予他们独特的历史标记。而“数字一代”更多以“日常记者”的世代样态存在。在这两个世代之间,居中层次记者的缺失,导致新闻机构中坚力量的不足以及编辑部代际冲突的日常化。本研究说明,在一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中,曼海姆的世代理论对分析当代社会文化变迁仍具有持续的价值,但在关键前提和分析框架上需要扩展和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曼海姆 世代理论 改革开放 数字化媒体 调查报道
原文传递
加速的新闻文本——基于五家报纸的内容分析研究(1980—2020年)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海燕 刘湘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3-33,共11页
本文通过构造周抽样方法,对国内五家报纸的2204个样本进行内容分析,旨在探索1980—2020年这四十年来中国机构媒体报道的时间性变化。研究结果显示“,新闻加速”现象在文本层面获得实证支持。这主要体现在新闻报道中提及新闻事件发生的... 本文通过构造周抽样方法,对国内五家报纸的2204个样本进行内容分析,旨在探索1980—2020年这四十年来中国机构媒体报道的时间性变化。研究结果显示“,新闻加速”现象在文本层面获得实证支持。这主要体现在新闻报道中提及新闻事件发生的确切时间的报道比例在逐年上升;新闻文本中提及的新闻事件发生的确切时间在报道中前置,更多报道倾向于标题就点出时间要素。同时,新闻的时效性在加强,新闻中用于构建时空背景的确切时间,与该篇新闻发布时间之间的距离在不断缩小。此外,我们也对不同媒体在新闻报道时间性方面的异同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加速 时间性 新闻与时间 机构媒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