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性黄蒿型煤型焦的性状研究
1
作者 谢诗韵 陈娟 +6 位作者 刘元 刘儒 闫龙 李健 王玉飞 张智芳 闫海军 《工业催化》 CAS 2024年第1期66-74,共9页
采用2.5%NaOH改性的黄蒿为粘结剂,对六组不同粒级神木粉煤原料进行干法冷压制备改性黄蒿型煤,再经热解制备改性黄蒿型焦。借助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仪(FT-IR)对型煤和型焦进行表征,并测定其性能强度。结果表明,与型煤相比,型焦的红... 采用2.5%NaOH改性的黄蒿为粘结剂,对六组不同粒级神木粉煤原料进行干法冷压制备改性黄蒿型煤,再经热解制备改性黄蒿型焦。借助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仪(FT-IR)对型煤和型焦进行表征,并测定其性能强度。结果表明,与型煤相比,型焦的红外特征峰强度明显减弱,谱峰数量减少,热解过程中主要发生脱水、裂解、缩聚反应,小分子及活性官能团被大量破坏,烃链结构缩合,型焦芳香度增加,其芳香度指数为4.34。型煤的性能强度随着神木煤粉粒度减小而减小。粒度较小的粉煤在成型压力作用下煤粒间隙越小,型煤脱模后受膨胀压力影响导致性能强度降低。粉煤粒度越大,煤粒间隙较大,可容纳较多粘结剂,并与煤粒产生一定的啮合力,保证了型煤的性能强度。型焦整体性能强度优于型煤。热解过程部分含氧官能团被C-C取代,并伴随挥发性物质逸出,产生的气孔分布均匀、壁厚较大,进而保证型焦性能强度。型焦强度随着神木煤粉粒度增大而增大,当神木粉煤粒级在(3~1.5)mm时,型焦抗压强度为3338.9 N/个,跌落强度为98.96%,抗碎强度为83.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 改性黄蒿 型煤 型焦 强度
下载PDF
分子印迹技术在酚类污染物检测控制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
作者 王宇环 李旺 +2 位作者 高续春 张智芳 高雯雯 《化工科技》 CAS 2024年第1期65-70,共6页
酚类污染物广泛存在于环境及工业废水中,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因此酚类污染物的检测控制对建设绿水青山生态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分子印迹技术具有选择性高、稳定性良好、使用寿命长及制备成本低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固... 酚类污染物广泛存在于环境及工业废水中,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因此酚类污染物的检测控制对建设绿水青山生态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分子印迹技术具有选择性高、稳定性良好、使用寿命长及制备成本低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固相萃取、电化学传感器和废水等领域。介绍了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分子印迹技术类型,综述了分子印迹方法在酚类污染物控制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对分子印迹技术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 酚类 控制 检测
下载PDF
不同工况下换热器管板的应力分析
3
作者 王战辉 李东泽 +4 位作者 王爱民 陈锦中 常体鹏 张智芳 张玉杰 《化工科技》 2025年第1期1-6,共6页
运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对称和非对称2种管板三维有限元模型,首先对2种模型7种不同工况进行应力分析,其次选取6条危险路径进行应力线性化处理和安全评定。结果表明,2种模型工况3、5、6、7由于有温度载荷的存在,应力急剧增大,属于... 运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对称和非对称2种管板三维有限元模型,首先对2种模型7种不同工况进行应力分析,其次选取6条危险路径进行应力线性化处理和安全评定。结果表明,2种模型工况3、5、6、7由于有温度载荷的存在,应力急剧增大,属于危险工况;不对称模型管板与壳体连接处的最大应力出现在工况3;开车的时候,在工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先开压力较低一侧的阀门;停车的时候,在工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先关闭压力较高一侧的阀门;6条路径下2种模型7种操作工况全部应力评定安全。所得结论对于管板材料的选取和提高换热器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板 ANSYS 应力分析
下载PDF
储氢介质甲基环己烷脱氢催化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王蒙恩 田亚飞 +6 位作者 张玉杰 杜柏林 张智芳 高生辉 张秦龙 高峰 白靖 《工业催化》 CAS 2023年第12期6-15,共10页
甲基环己烷(MCH)因具有较高的理论储氢量以及优越的理化性质而被认为是最具有应用前景的有机液体储氢材料,甲基环己烷-甲苯-氢(MTH)循环实现了材料和能源的循环利用,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然而,MCH催化脱氢过程所使用的催化剂因其低... 甲基环己烷(MCH)因具有较高的理论储氢量以及优越的理化性质而被认为是最具有应用前景的有机液体储氢材料,甲基环己烷-甲苯-氢(MTH)循环实现了材料和能源的循环利用,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然而,MCH催化脱氢过程所使用的催化剂因其低温活性欠佳及高温不稳定的问题导致MTH循环无法大规模应用。为解决该问题,前人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发现催化剂的设计是解决该问题的核心。综述MCH脱氢催化剂的现状,重点阐述单、双和三金属催化剂的研究进展以及各自的优缺点,分析活性组分、载体和助剂的协同作用对催化剂的影响,展望未来催化剂的研究方向。基于现有分析认为,在未来的研究中添加第二金属、调节催化剂载体的性质和使用Ni金属作为活性组分,以获得高稳定性、高活性和低成本的MCH脱氢催化剂,可以满足商业化应用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化学 甲基环己烷 催化剂 催化脱氢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