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小建中汤治疗四十余年腹痛医案1则
1
作者 黄陈招 《新中医》 CAS 2021年第24期25-26,共2页
“方-病-人”理论是黄煌教授提出并大力倡导的经方学术思想,是对《伤寒杂病论》方证相应与体质辨证学说的凝炼与拓展。方与人相符、人与病相应、方与病相对,即方-病-人作为“方证三角”皆相对应时,则如箭入靶心,能使经方疗效最大化。笔... “方-病-人”理论是黄煌教授提出并大力倡导的经方学术思想,是对《伤寒杂病论》方证相应与体质辨证学说的凝炼与拓展。方与人相符、人与病相应、方与病相对,即方-病-人作为“方证三角”皆相对应时,则如箭入靶心,能使经方疗效最大化。笔者以此学说为据,验诸临床,多获佳效。兹举一四十余年腹痛顽疾医案为例(此案初经误治而不愈,后经体质辨证使方-病-人契合而获效),一以剖析此诊疗模式的方证排他性,二以了解其靶点精准性,三以阐明其疗效确切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痛 大建中汤 小建中汤 乌梅丸 方-病-人学说
原文传递
引火归元法治疗虚性口腔溃疡一则
2
作者 李瑞达 汪梦华 《中国乡村医药》 2024年第14期28-29,共2页
口腔溃疡主要以口腔黏膜破溃为主要表现,可分为单发性和多发性^([1])。轻度口腔溃疡通常无须治疗,但有部分患者症状较为严重,表现为剧烈疼痛,甚至会严重影响到正常饮食及作息,此时便需要药物干预。一般来说,口腔溃疡可先用西地碘含片、... 口腔溃疡主要以口腔黏膜破溃为主要表现,可分为单发性和多发性^([1])。轻度口腔溃疡通常无须治疗,但有部分患者症状较为严重,表现为剧烈疼痛,甚至会严重影响到正常饮食及作息,此时便需要药物干预。一般来说,口腔溃疡可先用西地碘含片、西瓜霜喷剂、冰硼散等药促进愈合。很多人认为,口腔溃疡由“上火”引起,因此服用黄连上清片、牛黄解毒片等清实火的中成药治疗,而实火引起的口腔溃疡确可采用该方法,但虚火上炎导致的口腔溃疡一旦使用此类药物,反而会加重病情,增加后续治疗的难度。因此,口腔溃疡的治疗一定先辨虚实。有些患者虽症状很重,但仍属虚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火归元 口腔溃疡 虚火上炎 医案
下载PDF
仝小林“新病机十九条”阐释概要 被引量:10
3
作者 逄冰 赵林华 +7 位作者 刘文科 宋斌 周毅德 于晓彤 何丽莎 王涵 顾成娟 沈仕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9-163,172,共6页
针对当代疾病的特点,仝小林教授提出"新病机十九条",故对其"新内经十九条"简要释意。虽言病机实则比病机的内容更加丰富,论述了病因病位等内容,如皆属于"膜、神、髓、脾、络"均可归属于"病位"... 针对当代疾病的特点,仝小林教授提出"新病机十九条",故对其"新内经十九条"简要释意。虽言病机实则比病机的内容更加丰富,论述了病因病位等内容,如皆属于"膜、神、髓、脾、络"均可归属于"病位",皆属于"燥、伏"等可归属于"病因"。条文或依照临床经验对疾病传统病机、治法进行新的思考,如感冒的病机病位、脏腑风湿论、凉燥郁火的病机、顶焦神系与髓系的理论以及过敏性疾病、慢性炎症急性反复性发作疾病、脏纤维化的治疗等;或可反映当代老年病、慢性病、多代谢紊乱性疾病(脾瘅)、心理性疾病与医(药)源性疾病的特点,如脾瘅、老年性抑郁症、癔病、神志性疾病等。以上诸条多是对疾病规律的精要概括,在临床运用时可结合临床实际灵活加以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病机十九条 老年病 慢病 代谢病 心理性疾病 仝小林
下载PDF
论胞宫风湿病 被引量:6
4
作者 张莉莉 马将 +4 位作者 沈仕伟 郑冬雪 刘津源 陈如枫 刘新敏 《北京中医药》 2018年第7期676-679,共4页
仝小林教授在《黄帝内经》痹病的基础上提出了"脏腑风湿病"的概念。笔者据此结合女性独特的解剖生理特点,提出"胞宫风湿病"的概念以涵盖一类与子宫、卵巢等女性生殖器官解剖及功能相关的疾病。此类疾病的病因为外... 仝小林教授在《黄帝内经》痹病的基础上提出了"脏腑风湿病"的概念。笔者据此结合女性独特的解剖生理特点,提出"胞宫风湿病"的概念以涵盖一类与子宫、卵巢等女性生殖器官解剖及功能相关的疾病。此类疾病的病因为外感风寒湿邪;发病与女性"多虚""多瘀"的体质特点有关;若邪气伏留、盘踞胞宫,易随月经周期反复发作。治疗上强调散邪、透邪,体现在经期给药时侧重活血,顺势利导,给邪气以出路;非经期则侧重扶正壮阳,散寒、除湿,增强抗邪能力,消邪气于无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宫风湿病 病因病机 中医药治疗
原文传递
仝小林“脏腑风湿论”述要 被引量:45
5
作者 杨映映 张海宇 +3 位作者 沈仕伟 宋珏娴 黄飞剑 仝小林 《北京中医药》 2018年第6期519-524,共6页
六淫邪气皆可内伏致病,但自《内经》以降,特别是明清时期,暑燥火之类的伏气温病发展尤速,而在伏邪致病中占有很大比例的"伏寒""伏湿"学说却销声匿迹。何况现代社会风湿免疫类疾病众多,而这些疾病又多与"寒湿内... 六淫邪气皆可内伏致病,但自《内经》以降,特别是明清时期,暑燥火之类的伏气温病发展尤速,而在伏邪致病中占有很大比例的"伏寒""伏湿"学说却销声匿迹。何况现代社会风湿免疫类疾病众多,而这些疾病又多与"寒湿内伏"密切相关。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仝小林教授在"伏邪"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痹证"理论,提出了"脏腑风湿"学说,即指人体感受风寒湿邪,或通过五体而内传,或通过官窍而直中,使得风寒湿邪留而不去,伏于脏腑而成痼疾。每于复感,伏邪引动,造成疾病的加重或反复,因脏腑风湿所致的疾病称为脏腑风湿病。在流转中气的同时,运用升散、清上、透表、发汗、散寒、逐风、渗湿等方法,适时透邪是该类疾病的治疗大法。该学说的提出为风湿免疫类疾病及脑瘤等诸多疑难杂病的临床辨治开辟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脏腑风湿 伏邪 痹证 缘起 概要 仝小林
原文传递
从仝小林脏腑风湿理论探讨顶焦风湿病 被引量:4
6
作者 魏秀秀 聂玉婷 +3 位作者 王新苗 沈仕伟 仝小林 宋珏娴 《北京中医药》 2018年第10期969-972,共4页
"脏腑风湿""顶焦"是仝小林教授基于经典及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创新的概念。基于某些顶焦疾病的起病特点,或发病前存在呼吸道感染,或反复感染(细菌、病毒或朊病毒等),或由免疫介导引起,仝教授从脏腑风湿理论出发提出&qu... "脏腑风湿""顶焦"是仝小林教授基于经典及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创新的概念。基于某些顶焦疾病的起病特点,或发病前存在呼吸道感染,或反复感染(细菌、病毒或朊病毒等),或由免疫介导引起,仝教授从脏腑风湿理论出发提出"顶焦风湿病",并指出外邪侵袭是必要外因,邪气伏留是致病关键,脏腑内虚是重要基础。治疗以驱邪外出为首要治则,基于顶焦多髓海空虚的生理特点,治疗在驱邪外出的同时不忘扶正,三生饮、通窍活血汤、身痛逐瘀汤、小续命汤、阳和汤是治疗顶焦疾病驱邪外出的常用方剂,麻黄是仝小林教授治疗顶焦疾病的靶药;同时不忘补肾纳精充髓,方药可选地黄饮子、仝氏通脊益髓丹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脏腑风湿 顶焦 神经系统 仝小林
原文传递
运用脏腑风湿理论探讨寒凝经脉型高血压病的治疗 被引量:2
7
作者 王青 刘彦汶 +3 位作者 宋庆桥 黄飞剑 沈仕伟 闫铮 《北京中医药》 2018年第11期1079-1081,共3页
仝小林教授根据脏腑风湿理论,提出寒凝经脉型高血压病的新治法,指出此类高血压病与感受风寒湿邪关系密切,病机要点在于风寒湿等外邪内侵机体,治疗重点在于透邪外出,且兼顾伏邪内藏的重要病机;临床常采用散寒解肌、通阳舒筋,温阳驱寒、... 仝小林教授根据脏腑风湿理论,提出寒凝经脉型高血压病的新治法,指出此类高血压病与感受风寒湿邪关系密切,病机要点在于风寒湿等外邪内侵机体,治疗重点在于透邪外出,且兼顾伏邪内藏的重要病机;临床常采用散寒解肌、通阳舒筋,温阳驱寒、软脉活血,温经通脉、化瘀通络等法;常用方药为葛根汤、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阳和汤、桃红四物汤、大黄虫丸等,临床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脏腑风湿 高血压 中医药疗法 仝小林 临床经验
原文传递
补肾活血方联合双氯芬酸钠治疗膝骨关节炎伴关节积液临床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陈宇 黄亚丽 金雪芬 《新中医》 CAS 2022年第12期127-131,共5页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方联合双氯芬酸钠治疗膝骨关节炎(KOA)伴关节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4例KOA伴关节积液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双氯芬酸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补肾活血方治疗,2组均...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方联合双氯芬酸钠治疗膝骨关节炎(KOA)伴关节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4例KOA伴关节积液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双氯芬酸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补肾活血方治疗,2组均治疗6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疼痛程度、膝关节功能,以及关节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和血清骨保护素(OPG)、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水平,记录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86%,高于对照组73.81%(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关节液IL-6、TNF-α、IL-1β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VAS评分及关节液IL-6、TNF-α、IL-1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血清OPG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血清VEGF、MMP-3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血清OPG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VEGF、MMP-3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补肾活血方联合双氯芬酸钠治疗KOA伴关节积液,可缓解临床症状,降低关节液炎症因子水平,调节血清OPG、VEGF、MMP-3表达,促进关节功能恢复,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关节积液 补肾活血方 双氯芬酸钠 炎症因子 骨保护素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基质金属蛋白酶-3
原文传递
麝香保心丸联合宽胸气雾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陈玲才 钱成勇 《新中医》 CAS 2022年第24期64-67,共4页
目的:观察麝香保心丸联合宽胸气雾剂治疗心绞痛(A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14例A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7例。对照组给予麝香保心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宽胸气雾剂治疗。观察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 目的:观察麝香保心丸联合宽胸气雾剂治疗心绞痛(A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14例A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7例。对照组给予麝香保心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宽胸气雾剂治疗。观察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心功能指标[射血分数(EF)、心脏指数(CI)、氨基末端脑钠前体(NT-proBNP)]、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49%,对照组为84.2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EF、CI、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EF、CI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NT-proBNP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上述各项心功能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无心血管事件发生,对照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7.0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麝香保心丸联合宽胸气雾剂治疗AP疗效显著,可改明显善患者的心功能及中医证候,有效预防不良心血管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心绞痛 麝香保心丸 宽胸气雾剂 心功能
原文传递
外用溃疡散联合LEEP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卫丹 程亚丽 张琼 《新中医》 CAS 2020年第8期116-118,共3页
目的:观察外用溃疡散联合LEEP刀手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CIN患者1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65例;对照组给予LEEP刀宫颈锥切术治疗,治疗组采取LEEP刀手术联合外用溃疡散治疗;观察比较2组手术前后症状体征... 目的:观察外用溃疡散联合LEEP刀手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CIN患者1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65例;对照组给予LEEP刀宫颈锥切术治疗,治疗组采取LEEP刀手术联合外用溃疡散治疗;观察比较2组手术前后症状体征(包括糜烂面积、阴道清洁度、白带性质)评分;术后阴道流血、阴道流液及创面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与临床总体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31%,对照组为8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糜烂面积、阴道清洁度、白带性质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各项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术后阴道流血、阴道流液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治疗组为3.08%,对照组为15.3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独使用LEEP刀宫颈锥切术治疗CIN比较,术后配合外用溃疡散疗效肯定,可更好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缩短术后出血与创面愈合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上皮内瘤变 外用溃疡散 LEEP 宫颈锥切术
原文传递
针刺与针药结合治疗面神经磁共振检查正常的周围性面瘫患者疗效对照研究 被引量:58
11
作者 黄亚丽 喻雯 +1 位作者 张玲 陈海波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9-142,共4页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面神经磁共振检查正常的周围性面瘫时,是否需要联合使用药物。方法:将48例面神经磁共振检查正常的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和针刺组,每组24例。针药组采用针刺联合醋酸泼尼松片治疗,针刺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两组...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面神经磁共振检查正常的周围性面瘫时,是否需要联合使用药物。方法:将48例面神经磁共振检查正常的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和针刺组,每组24例。针药组采用针刺联合醋酸泼尼松片治疗,针刺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两组针刺治疗的方法相同。针刺主要穴取患侧翳风、颧髎、太阳、四白、颊车、地仓、对侧合谷,每次30 min,隔日1次,急性期后患侧翳风与颧髎、颊车与地仓加用2对电针,直至治愈;口服醋酸泼尼松片每天1次,初始剂量30mg,每3天减量10mg,共用9d,治疗3、8周后用Portmann评分观察疗效。结果:针刺组治疗3、8周后治愈率分别为50.0%(12/24)、83.3%(20/24),均略低于针药组的58.3%(14/24)、87.5%(21/24),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针刺组治愈患者疗程为(31.2±17.0)d,略长于针药组的(29.5±12.8)d,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针刺治疗面神经磁共振检查正常的周围性面瘫,能取得针刺联合药物治疗同等的疗效,避免了药物的相关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 磁共振 针刺治疗 面神经 炎性反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