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气开发用表面活性剂压裂液的研制与室内研究
1
作者 岳渊洲 党瑞明 +2 位作者 李晓玲 尚倩 王华 《当代化工》 CAS 2024年第8期1870-1874,共5页
表面活性剂用量严重制约了黏弹性表面活性剂(VES)压裂液的应用。合成了一种新型的长疏水双键双子表面活性剂(ALA),并研制了低浓度ALA压裂液。与KCl溶液复配时,在0.2%~2.6%KCl质量分数范围内具有最好的耐盐性和表观黏度。分子模拟结果表... 表面活性剂用量严重制约了黏弹性表面活性剂(VES)压裂液的应用。合成了一种新型的长疏水双键双子表面活性剂(ALA),并研制了低浓度ALA压裂液。与KCl溶液复配时,在0.2%~2.6%KCl质量分数范围内具有最好的耐盐性和表观黏度。分子模拟结果表明,当模拟体系矿化度高于质量分数2.2%氯化钾后,回旋半径开始下降,高盐离子会破坏水化层,回旋半径减小。随着温度从18℃升高到107℃,VES流体的黏度从405 m Pa·s降至68 m Pa·s,此外,通过振荡测量证实,该溶液还表现出良好的黏弹性和紧密的网络结构。在170 s^(-1)、107℃条件下对压裂液进行了流变性测试。结果表明,2.2%KCl+3%ALA表面活性剂溶液具有明显优越的流变性,120 min后黏度可保持在58 m Pa·s以上。最后,对优化后的压裂液体系进行了悬砂、破胶性能测试和岩心基质伤害实验,结果均满足行业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液 低伤害 黏弹性 耐盐机理
下载PDF
伊朗阿扎德甘油田地层三压力及岩石可钻性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聂荣国 黄兵 +1 位作者 苗娟 李伟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2-24,7,共3页
针对伊朗阿扎德甘油田地层特点,利用现场测井资料,建立了该区块基于精细测井解释的地层三压力、岩石可钻性计算模型,绘制了全井段地层三压力剖面、岩石可钻性剖面图,优化了井身结构,并优选PDC/牙轮钻头型号。优化结果满足该区块安全钻... 针对伊朗阿扎德甘油田地层特点,利用现场测井资料,建立了该区块基于精细测井解释的地层三压力、岩石可钻性计算模型,绘制了全井段地层三压力剖面、岩石可钻性剖面图,优化了井身结构,并优选PDC/牙轮钻头型号。优化结果满足该区块安全钻井的需求,有望解决机械钻速慢、钻井周期长的难题,降低海外投资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压力 可钻性 测井解释 钻头优选
下载PDF
老君庙油田L油藏注水开发效果评价与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闵田才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46-53,共8页
本文应用油田矿场实际资料统计规律与理论计算曲线比较,评价L油藏注水开发效果,即注入水利用率、水驱油效率、水驱波及系数和水驱最终采收率等。认为L油藏注入水利用率实际值与理论计算曲线基本接近,预测最终水驱油效率、水驱波及系数... 本文应用油田矿场实际资料统计规律与理论计算曲线比较,评价L油藏注水开发效果,即注入水利用率、水驱油效率、水驱波及系数和水驱最终采收率等。认为L油藏注入水利用率实际值与理论计算曲线基本接近,预测最终水驱油效率、水驱波及系数分别为0.541和90%,最终水驱采收率达到48%以上。同时,论述了L油藏注水开发中,在改善开发层系、加密井网,调整注水方式和注采井的比例,以及选择合理的分层注水,排液采油等方面的主要方案调整和技术措施,所取得的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 L油藏 注水 油藏注水
下载PDF
A1系统项目研究环境建设在油田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李书平 《信息系统工程》 2010年第8期105-106,46,共3页
项目研究环境是A1系统数据管理生命周期的最终环节。由于充分考虑到中国石油各油田项目研究工作的实际情况,围绕服务于科研生产项目这一宗旨,结合国外油公司项目数据管理的成功经验,采用石油行业专业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数据... 项目研究环境是A1系统数据管理生命周期的最终环节。由于充分考虑到中国石油各油田项目研究工作的实际情况,围绕服务于科研生产项目这一宗旨,结合国外油公司项目数据管理的成功经验,采用石油行业专业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访问技术、Web技术、GIS技术,集成了相关硬件、软件,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多学科、一体化协同工作的应用平台。本文总结了项目研究环境的设计思路及其在中国石油多个油田中的实践,论述了项目研究环境在提高项目研究质量和工作效率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1 数据管理 项目研究环境 集成 共享 质量 效率
下载PDF
基于沉积过程分析的扇三角洲沉积模式研究:以滦平盆地桑园剖面下白垩统西瓜园组为例
5
作者 张文淼 鲜本忠 +5 位作者 季汉成 马国福 肖文华 田荣恒 陈思芮 杨百智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52-1371,共20页
洪水类型与流量变化是影响扇三角洲地貌形态与沉积特征的主要因素,但不同类型洪水作用下扇三角洲沉积单元发育规律研究薄弱。论文以滦平盆地桑园剖面下白垩统西瓜园组为例,通过剖面测量和岩相划分,恢复了沉积流体类型、沉积过程及其沉... 洪水类型与流量变化是影响扇三角洲地貌形态与沉积特征的主要因素,但不同类型洪水作用下扇三角洲沉积单元发育规律研究薄弱。论文以滦平盆地桑园剖面下白垩统西瓜园组为例,通过剖面测量和岩相划分,恢复了沉积流体类型、沉积过程及其沉积响应单元,建立了不同洪水作用下扇三角洲沉积模式。根据岩相组合将该剖面的主控沉积过程解释为碎屑流、洪流与片流3种洪水,分别对应于碎屑流建造期、洪流建造期与片流建造期。结合沉积过程与砂砾岩沉积形态特征,将目的层解释为8种沉积单元,具体包括扇三角洲平原环境的陆上碎屑流舌状体、洪流主控辫状河道和扇三角洲前缘的水下碎屑流舌状体、高密度浊流水道、牵引流水下分流河道、高密度浊流朵体、水下片流朵体及滑塌体。在扇三角洲碎屑流建造期,发育多期垂向上叠置的、向湖盆进积的碎屑流舌状体;在洪流建造期,平原中形成洪流主控辫状河道,而进入湖盆后洪流转化为高密度浊流,发育高密度浊流水道与朵体;在片流建造期,则以水下快速沉积形成的水下片流朵体为特征。洪水期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物快速沉积和沉积物坡失稳易于形成滑塌体,而间洪期则以平原上辫状河道和前缘中低流态水下分流河道的发育为特征。基于洪水类型及其沉积过程的扇三角洲沉积规律的研究,深化了对其砂体形态与结构规律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扇三角洲 沉积过程 洪水流体类型 沉积单元 滦平盆地
下载PDF
A1系统在玉门油田的推广应用
6
作者 李书平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2010年第9期57-59,共3页
勘探与生产技术数据管理系统(简称A1系统)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信息化建设重点项目之一,旨在建立覆盖中国石油及其所属油田公司和油田公司二级单位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全部信息、集信息采集、存储、传输、... 勘探与生产技术数据管理系统(简称A1系统)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信息化建设重点项目之一,旨在建立覆盖中国石油及其所属油田公司和油田公司二级单位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全部信息、集信息采集、存储、传输、处理、分析、发布和服务于一体的规范、统一、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勘探开发信息管理和服务体系。主要介绍了该系统在玉门油田的实施过程、研究成果和推广应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石油 信息化建设 A1 一体化 规范
下载PDF
基于致密砂岩气储层施工曲线图的压裂效果评价方法研究
7
作者 刘子雄 张静 +3 位作者 周子惠 郭布民 李新发 陈玲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7-182,共6页
压裂施工曲线中隐含了人工裂缝和储层信息,是压裂效果评价的基础,目前主要采用理论及统计的方法进行评价,对压裂工艺的改进和优化指导作用有限。为了充分挖掘施工曲线中隐含的信息,对压裂施工曲线的图像按照压裂无阻流量分类构建样本库... 压裂施工曲线中隐含了人工裂缝和储层信息,是压裂效果评价的基础,目前主要采用理论及统计的方法进行评价,对压裂工艺的改进和优化指导作用有限。为了充分挖掘施工曲线中隐含的信息,对压裂施工曲线的图像按照压裂无阻流量分类构建样本库,采用人工智能中的卷积神经网络(CNN)进行训练,建立基于产能分类的施工曲线效果评价模型,然后应用Grad-CAM进行可解释性研究,找出人工智能进行识别的主要参考位置,进而指导压裂工艺优化和改进。研究表明:采用CNN进行压裂曲线分类准确率能够达到85%以上,影响压裂效果的关键在压裂施工的初期和后期两个阶段,主要包括压裂初期的排量及对应的压力上升速度、停泵压力、段塞持续时间等,可以通过改变施工参数提高压裂产能。因此采用该方法能针对性地进行压裂施工优化和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施工曲线 人工智能 卷积神经网络 图像分类 可解释性
下载PDF
酒泉盆地青西凹陷下沟组湖相细粒沉积岩纹层特征及研究意义 被引量:23
8
作者 李婷婷 朱如凯 +2 位作者 白斌 王崇孝 李铁峰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8-47,共10页
酒泉盆地青西凹陷下沟组半深湖亚相细粒沉积岩主要由厚层泥质白云岩和白云质泥岩组成,纹层结构十分发育。通过光学显微镜、阴极发光仪、荧光分析仪观察纹层的颜色、形态、分布,以及矿物成分;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纹层中储集空间类型... 酒泉盆地青西凹陷下沟组半深湖亚相细粒沉积岩主要由厚层泥质白云岩和白云质泥岩组成,纹层结构十分发育。通过光学显微镜、阴极发光仪、荧光分析仪观察纹层的颜色、形态、分布,以及矿物成分;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纹层中储集空间类型、大小、形态及分布;借助氮气吸附方法及纳米CT方法,分析各类纹层中的孔喉结构特征。纹层主要有碳酸盐纹层(白云石为主)、硅质纹层(长石、石英为主)、黏土纹层及有机质纹层4种类型,厚度一般为0.03~0.5mm。碳酸盐纹层与硅质纹层中微裂缝发育,多充填有机质,硅质纹层中矿物颗粒相对较粗,纹层多变形或错断;黏土纹层色暗,发育黏土矿物层间孔,也被有机质充填,有机质富集程度高;有机质纹层呈连续、断续或零散分布状态,为重要的烃源岩,在其边缘及内部可见少量微裂缝。自半深湖亚相向边缘的扇三角洲亚相,纹层组合由碳酸盐组分为主的二元纹层组合渐变为以硅质组分为主的二元纹层组合,纹层有变形,矿物颗粒粒度变粗。纹层的形成与气候、水体性质、陆源碎屑注入量及生物作用有关,根据纹层类型、形态及厚度可以推断古沉积环境及纹层形成机制。纹层组合常构成不同的源储共生关系,碳酸盐纹层与硅质纹层储集能力相对较好,黏土纹层与有机质纹层相伴生,生烃潜力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泉盆地 青西凹陷 下沟组 湖相 细粒沉积岩 纹层 沉积环境 源储共生
下载PDF
酒泉盆地下白垩统致密油类型、分布特征及勘探领域 被引量:7
9
作者 陈启林 邓毅林 +5 位作者 魏军 马国福 龙礼文 肖文华 李伟 张丽萍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12-222,共11页
基于钻井和分析化验资料,对酒泉盆地致密油形成条件开展综合分析,指出勘探领域。酒泉盆地早白垩世经历了3期湖平面升降旋回,下白垩统发育中沟组、下沟组和赤金堡组3套优质烃源岩,主要形成自生自储型和下生上储型源储组合,发育泥云岩和... 基于钻井和分析化验资料,对酒泉盆地致密油形成条件开展综合分析,指出勘探领域。酒泉盆地早白垩世经历了3期湖平面升降旋回,下白垩统发育中沟组、下沟组和赤金堡组3套优质烃源岩,主要形成自生自储型和下生上储型源储组合,发育泥云岩和砂砾岩致密储集层,形成泥云岩和砂砾岩2类致密油,"甜点"控制油气富集。泥云岩致密油具有"源储一体"的特征,裂缝沟通了基质微孔,孔隙-裂缝型和裂缝-孔隙型"甜点"规模展布;砂砾岩致密油以源储侧接为主,可划分为下生上储型、侧接型和"三明治"型,扇三角洲前缘有利相带和次生孔隙发育叠合区为"甜点"规模发育区。砂砾岩致密油以青西、花海和营尔等凹陷环凹分布的扇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要勘探方向,有利勘探面积达550 km^2;泥云岩致密油以青西凹陷北西向裂缝发育带为主要勘探方向,有利勘探面积达100 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致密储集层 泥云岩 砂砾岩 下白垩统 酒泉盆地
下载PDF
细粒冲积扇沉积特征研究——以酒西盆地老君庙构造带古近系白杨河组为例 被引量:5
10
作者 喻宸 吴胜和 +5 位作者 岳大力 郑联勇 杜文博 张善严 陈诚 刘志刚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43-654,共12页
利用研究区丰富的岩心、测井及地震资料,分析了玉门油田老君庙构造带古近系白杨河组M及L-M层的沉积特征,确定了沉积相类型,明确了其沉积相分布样式,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细粒冲积扇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研究区目的层发育以砂岩沉积为主的... 利用研究区丰富的岩心、测井及地震资料,分析了玉门油田老君庙构造带古近系白杨河组M及L-M层的沉积特征,确定了沉积相类型,明确了其沉积相分布样式,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细粒冲积扇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研究区目的层发育以砂岩沉积为主的细粒冲积扇沉积,M层自下而上发育扇根和扇中亚相,L-M层发育扇缘亚相,粒径向上变细,整体为一退积型冲积扇。冲积扇在平面上呈伸长扇形,宽度为5~10 km,长为10~15 km,厚度为15~25 m,冲积扇的根部发育下切河道,宽度为2~4 km,受地势的影响,顺物源砂体呈厚度薄、分布范围广的分布特征。细粒冲积扇的形成及沉积特征是气候、物源和古地形等因素共同控制的结果,山间河道出山口后开阔的地势为冲积扇提供了有利的地形,白垩系泥岩和砂岩作为母岩以及山间河道出山口前平缓的地势影响了细粒冲积扇的粒度,同时干热环境加剧了母岩的风化程度,三种因素综合导致研究区形成了细粒冲积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冲积扇 沉积特征 控制因素 M层 老君庙构造带
下载PDF
潮水盆地红沙岗地区低煤阶煤层气勘探前景 被引量:13
11
作者 孙斌 孙粉锦 +3 位作者 陈刚 谭修中 陈永康 周元刚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7-21,共5页
潮水盆地位于河西走廊东段北侧,地跨甘肃、内蒙古两省区,蕴藏一定的煤炭和油气资源,红沙岗地区是其中重要的煤炭富集区,煤炭资源量约12×108t。为弄清楚该区的煤层气勘探前景,详细研究了其煤层气地质条件。结果认为:该区煤层以低煤... 潮水盆地位于河西走廊东段北侧,地跨甘肃、内蒙古两省区,蕴藏一定的煤炭和油气资源,红沙岗地区是其中重要的煤炭富集区,煤炭资源量约12×108t。为弄清楚该区的煤层气勘探前景,详细研究了其煤层气地质条件。结果认为:该区煤层以低煤阶长焰煤为主,厚3~35m,分布稳定,顶部煤层直接盖层为油页岩,煤层气保存条件较好,具有一定的煤层气勘探潜力;但部分地区煤层含气量低,关键原因在于煤层缺少后期生物气的补充。进而指出了该区煤层气勘探的方向:古地温异常、煤阶较高、保存条件较好的地区是该区的煤层气富集区;其中红沙岗北部具有缺氧、低矿化度和低温环境,大量微生物细菌可能存活,并代谢甲烷、正烷烃和其他有机物,煤层的含气量能得到补充,具有较大的勘探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潮水盆地 红沙岗地区 煤层气 低煤阶 长焰煤 含气量 生物气 富集区
下载PDF
老君庙油田古近系M层冲积扇低渗透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 被引量:3
12
作者 喻宸 吴胜和 +3 位作者 郑联勇 岳大力 张善严 王旭影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47-757,共11页
通过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岩心物性及测井曲线对老君庙油田古近系M层进行了储层特征与形成机理研究,包括沉积储层基本特征、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分析等。结果表明,M层为快速堆积下的沉积物,分选差,杂基含量高,总体属于相对细粒的... 通过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岩心物性及测井曲线对老君庙油田古近系M层进行了储层特征与形成机理研究,包括沉积储层基本特征、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分析等。结果表明,M层为快速堆积下的沉积物,分选差,杂基含量高,总体属于相对细粒的冲积扇相沉积;主要储集空间为粒间孔,为中孔低渗储层;成岩作用类型主要有压实、胶结和溶解作用等。沉积作用控制了储层的原始孔隙度,杂基含量高,分选较差的储层原始物性差,主要分布在扇根片流带片流砂坝和扇中漫流带;相比而言,低杂基含量,分选相对较好的辫流带砂岩受到碳酸盐胶结物的影响大,胶结作用进一步降低了这类储层物性,使储层整体物性表现为低渗透。杂基含量和碳酸盐胶结是导致储层为低渗透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冲积扇 低渗透 成岩作用 油气储层 M油层 老君庙油田
下载PDF
雅布赖盆地萨尔台凹陷侏罗系新河组有效烃源岩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都鹏燕 高岗 +4 位作者 魏涛 赵乐义 杨军 李涛 王建国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9-38,共10页
对雅布赖盆地萨尔台凹陷侏罗系新河组有效烃源岩进行有机质下限分析,识别有效烃源岩分布范围,并分析有效烃源岩下限值与成熟度的关系。本文据烃源岩生排烃机理,通过w(TOC)与热解参数w(S1)之间的关系,确定了雅布赖盆地萨尔台凹陷新河组... 对雅布赖盆地萨尔台凹陷侏罗系新河组有效烃源岩进行有机质下限分析,识别有效烃源岩分布范围,并分析有效烃源岩下限值与成熟度的关系。本文据烃源岩生排烃机理,通过w(TOC)与热解参数w(S1)之间的关系,确定了雅布赖盆地萨尔台凹陷新河组下段有效烃源岩w(TOC)下限值,其中盐场次凹有效烃源岩w(TOC)下限值为1.0%,小湖次凹w(TOC)下限值为0.7%,梭托次凹不具备排烃条件。利用△log R法计算新河组下段的页岩w(TOC)含量,识别并统计了单井有效烃源岩厚度,参照沉积相和地层厚度确定了有效烃源岩的分布特征,新河组下段有效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小湖次凹中央洼槽带,累计厚度最大约600m,盐场次凹有效烃源岩累计厚度基本小于100m,梭托次凹不发育有效烃源岩。成熟度越大,有效烃源岩w(TOC)下限值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烃源岩 w(TOC)下限值 新河组 萨尔台凹陷 雅布赖盆地
下载PDF
青西油田窿6区块油井动态分析
14
作者 李淑琴 李晓军 +2 位作者 刘国利 李丛林 赵金辉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10年第13期153-154,共2页
依据青西油田窿6区块复杂裂缝性油藏的动态参数,结合开发过程中含水上升而产量递减加快规律,找出青西油田窿6区块高含水期调整的潜力所在,从而为青西油田的开发决策者当好参谋,确定开发调整的主攻方向,安排好战略部署。
关键词 油井 动态分析 窿6区块
下载PDF
纳米石油地质学——非常规油气地质理论与研究方法探讨 被引量:20
15
作者 王崇孝 罗群 +2 位作者 宋岩 姜振学 刘云生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59-667,共9页
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已经步履艰难,以纳米油气为主体的非常规油气资源潜力巨大,即将成为石油勘探开发的主要领域。然而,由于纳米油气与常规油气的特征差异巨大,指导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传统石油地质学不适用于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 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已经步履艰难,以纳米油气为主体的非常规油气资源潜力巨大,即将成为石油勘探开发的主要领域。然而,由于纳米油气与常规油气的特征差异巨大,指导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传统石油地质学不适用于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纳米石油地质学是纳米科技与石油地质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伴随着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迫切需要、纳米科技的迅速发展而诞生,以纳米油气的生成、滞留、运移、聚(富)集、赋存、散失的机理和分布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以非常规油气形成、产出状态和分布特征为研究目标。纳米科技理念及其高分辨分析测试技术、物理模拟实验、典型实例剖析是纳米石油地质学的主要指导思想和研究手段。纳米石油地质学将是一门全新的石油地质理论体系,在未来的油气勘探开发中将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油气 纳米石油地质学 非常规油气 油气勘探开发 纳米科技
下载PDF
层理缝在致密油成藏富集中的意义、研究进展及其趋势 被引量:24
16
作者 罗群 魏浩元 +4 位作者 刘冬冬 张晨 朱德宇 张云钊 王健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共7页
目前裂缝对油气成藏与富集的研究均局限于构造裂缝,且主要针对常规油气(包括低渗透油气)领域。致密油藏中裂缝对石油成藏富集的影响和作用研究也主要局限于构造裂缝。调研与实际考察表明,层理缝在致密油储层中普遍发育,且对致密油的成... 目前裂缝对油气成藏与富集的研究均局限于构造裂缝,且主要针对常规油气(包括低渗透油气)领域。致密油藏中裂缝对石油成藏富集的影响和作用研究也主要局限于构造裂缝。调研与实际考察表明,层理缝在致密油储层中普遍发育,且对致密油的成藏富集有明显的贡献,是最为重要的裂缝类型。层理缝的启闭与石油充注的时空匹配耦合关系是致密油成藏富集的关键。然而裂缝对致密油成藏富集的影响和控制作用研究十分薄弱,尤其是层理缝与致密油成藏富集的关系、层理缝对致密油成藏富集的贡献,几乎没有相关成果发表。使得层理缝的启闭机制及石油充注富集效应成为致密油成藏富集研究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因此,加强"致密油储层层理缝启闭主控地质因素与启闭机制、致密油储层层理缝启闭与石油充注耦合关系、致密油储层层理缝石油充注下限的确定"的研究,将成为致密油成藏富集、落实有利甜点理论研究与技术研发的主要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富集 研究进展 层理缝 致密油
下载PDF
青西油田稠油及沥青成因探讨 被引量:10
17
作者 范铭涛 杨智明 +2 位作者 田宝忠 岳智忠 李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0-41,共2页
酒泉盆地青西油田的原油主要是正常密度的原油,但部分探井揭示有稠油及沥青分布。探讨稠油与沥青的形成机制有助于解决本区长期争论的烃源岩成烃演化史、生烃期次等问题。根据对稠油与沥青的物性及地化参数分析结果,对比与母源性质、沉... 酒泉盆地青西油田的原油主要是正常密度的原油,但部分探井揭示有稠油及沥青分布。探讨稠油与沥青的形成机制有助于解决本区长期争论的烃源岩成烃演化史、生烃期次等问题。根据对稠油与沥青的物性及地化参数分析结果,对比与母源性质、沉积环境、成熟度、微生物作用有关的17项指标,认为二者与正常原油同源,均处于成熟状态,稠油主要成因为油藏内部原油的混合作用以及储集层分异作用,沥青主要成因是油田伴生气的气体脱沥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泉盆地 青西油田 稠油 沥青 形成机制
下载PDF
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周期注水合理工作制度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天瑜 杨元明 +3 位作者 刘国利 党瑞明 李景 王巍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14年第10期31-34,共4页
周期注水是低渗透裂缝性油藏稳油控水的有效方法。从微观渗吸角度分析了渗吸速度、平衡时间对周期注水开发参数的影响,分析了周期注水强化低渗透裂缝性油藏采油的主要机理。采用典型油藏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采油速度、注水速度、注水半... 周期注水是低渗透裂缝性油藏稳油控水的有效方法。从微观渗吸角度分析了渗吸速度、平衡时间对周期注水开发参数的影响,分析了周期注水强化低渗透裂缝性油藏采油的主要机理。采用典型油藏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采油速度、注水速度、注水半周期条件下的开发效果,结果表明:采油速度2%、注采比为1、注水半周期为60d时能够较为充分地发挥毛管力的渗吸作用和注入水驱动力的驱替作用,提高基质原油动用程度。通过在某油田的实践应用表明,合理的周期注水方式能够改善油田开发的技术经济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油藏 周期注水 渗吸作用 驱替作用 工作制度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纳米乳液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永飞 王彦玲 +3 位作者 李昱东 魏婷 张传保 王小果 《精细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0-76,共7页
介绍了高能乳化法和低能乳化法制备纳米乳液的基本原理及优缺点;分析了纳米乳液失稳的原因;探讨了改善其稳定性的措施及方法;阐述了纳米乳液产品的进展及应用情况。指出了其制备方法的发展趋势,提出研发能够解决共性问题的新型复合纳米... 介绍了高能乳化法和低能乳化法制备纳米乳液的基本原理及优缺点;分析了纳米乳液失稳的原因;探讨了改善其稳定性的措施及方法;阐述了纳米乳液产品的进展及应用情况。指出了其制备方法的发展趋势,提出研发能够解决共性问题的新型复合纳米工作液及新型共性纳米乳液添加剂,实现一剂多用,一剂多效将成为热门的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乳液 制备方法 稳定性 应用
下载PDF
青西油田下白垩统下沟组泥云岩储集层特征 被引量:17
20
作者 杨红梅 汪满福 +2 位作者 杨麟科 王蓉 李玉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7-50,共4页
酒泉盆地青西油田下白垩统泥云岩(包括泥质白云岩、白云质泥岩及白云岩)富含长英质微粒等特殊的岩石成分,储集层埋藏深于3600m,基质孔隙度小于5%,基质渗透率小于0.5mD,属典型的低孔、特低渗特殊储集层。针对这类低渗透储集层,采用非常... 酒泉盆地青西油田下白垩统泥云岩(包括泥质白云岩、白云质泥岩及白云岩)富含长英质微粒等特殊的岩石成分,储集层埋藏深于3600m,基质孔隙度小于5%,基质渗透率小于0.5mD,属典型的低孔、特低渗特殊储集层。针对这类低渗透储集层,采用非常规实验分析、裂缝描述等技术,通过沉积相带、岩石成分、孔隙类型及组合研究,并结合裂缝平面预测成果进行有利储集层预测,取得了良好的勘探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西油田 下白垩统 泥云岩 裂缝-孔隙型储集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