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兴化市大气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分析与改善对策研究
1
作者 张明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6年第4期179-181,共3页
近年来,兴化市大气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但也存在一定减排压力。本文在分析兴化市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对兴化市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区的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控制大气污染的对策建议。研究指出,从兴化市能源... 近年来,兴化市大气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但也存在一定减排压力。本文在分析兴化市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对兴化市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区的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控制大气污染的对策建议。研究指出,从兴化市能源结构和能源消耗情况来看,全市重点工业企业消耗量较大,形成了大气煤烟型污染的特点。同时机动车尾气污染、旧城改造和建设施工造成二次扬尘也是主要污染源。为此兴化市应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加强工业废气治理;推进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严格控制扬尘污染;加强油烟污染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境 变化趋势 对策研究 兴化市
下载PDF
跨界水污染环境执法研究——沪、苏、浙跨界水污染防治引发的思考 被引量:8
2
作者 徐德琳 徐梦佳 邹长新 《环境保护》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56-57,共2页
【案例来源】环境保护部环境监察局【案例点评人】徐德琳;徐梦佳;邹长新【案例类型】评价类【案例名称】沪、苏、浙跨界水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主要污染类型】水体污染【主要污染行为】污染物排放导致水体跨界污染【关键词】水污染;跨... 【案例来源】环境保护部环境监察局【案例点评人】徐德琳;徐梦佳;邹长新【案例类型】评价类【案例名称】沪、苏、浙跨界水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主要污染类型】水体污染【主要污染行为】污染物排放导致水体跨界污染【关键词】水污染;跨界环境问题;太湖流域;环境保护;联合执法【案件概要】太湖流域下游地区跨界水污染事件一直备受关注。“十五”期间就发生过两起重大苏、浙跨界水污染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界水污染 水污染防治 环境执法 水污染事件 引发 “十五”期间 环境保护 水体污染
下载PDF
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分析与管理对策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明 《青海环境》 2017年第2期58-62,共5页
我国自然保护区经历了近60年的发展,目前已经由数量规划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利用自然保护区统计资料与全国自然保护区基础调查数据,深入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体系现状,剖析了管理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对自然保护区管理提出了... 我国自然保护区经历了近60年的发展,目前已经由数量规划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利用自然保护区统计资料与全国自然保护区基础调查数据,深入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体系现状,剖析了管理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对自然保护区管理提出了建设性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体系 对策研究 管理
下载PDF
生态保护红线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关系探讨 被引量:10
4
作者 高吉喜 王燕 +1 位作者 徐梦佳 邹长新 《环境保护》 CSSCI 2016年第21期9-11,共3页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国土空间开发的基础依据和行动纲领。生态保护红线是保障和维护生态安全的最基本要求,是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的有效载体和保障。本文分析了生态保护红线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的关系,认为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对主体功能区...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国土空间开发的基础依据和行动纲领。生态保护红线是保障和维护生态安全的最基本要求,是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的有效载体和保障。本文分析了生态保护红线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的关系,认为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对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禁止开发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的落实均具有较好的推动作用,通过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可有效地协调和促进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红线 主体功能区规划 禁止开发区 优化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
下载PDF
论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实施中的重点问题 被引量:8
5
作者 邹长新 林乃峰 徐梦佳 《环境保护》 CSSCI 2017年第23期36-39,共4页
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强化生态保护、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的重要举措,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点任务。为确保这项制度建立与顺利实施,本文认为需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按照党中央、国务... 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强化生态保护、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的重要举措,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点任务。为确保这项制度建立与顺利实施,本文认为需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决策部署,从三个方向着手,加快推进"三个落地",即边界落地、政策落地和管控落地。要以边界落地为空间基础,以政策落地为必要条件,以管控落地为关键抓手,通过科学规范划定、完善配套制度、严密监管体系等措施,真正建立起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生态空间 勘界定标 用途管制 生态保护补偿
下载PDF
推进生态保护红线落地 保障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被引量:22
6
作者 高吉喜 邹长新 郑好 《环境保护》 CAS CSSCI 2015年第11期26-29,共4页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规范和约束各类开发利用活动,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必然举措,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与创新的重要任务。在总结我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理论与实践基础上,揭示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理过程中面临...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规范和约束各类开发利用活动,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必然举措,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与创新的重要任务。在总结我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理论与实践基础上,揭示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理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据此提出建立完善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体系的对策建议,为推动生态保护红线战略的实施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红线 制度创新 生态保护 生态文明 环境管理
下载PDF
青海湖流域近50年气候变化与特征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张明 曹学章 《新疆环境保护》 2016年第4期6-11,共6页
利用青海省天峻气象站、刚察气象站、海晏气象站和共和气象站建站以来到2010年的观测数据,以及青海省布哈河口水文站、刚察水文站和下社水文站多年来的观测数据,从降水、气温和蒸发量的多年变化分析了青海湖流域近5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 利用青海省天峻气象站、刚察气象站、海晏气象站和共和气象站建站以来到2010年的观测数据,以及青海省布哈河口水文站、刚察水文站和下社水文站多年来的观测数据,从降水、气温和蒸发量的多年变化分析了青海湖流域近5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青海湖流域多年降水主要存在一个2~3年和3—4年的变化周期;近53年来,流域内及其周边地区年均气温增加显著,整个流域从1987年左右开始显著增温,线性升温率约为0.3℃/10a,多年平均气温以2—3年的变化周期为主;青海湖流域蒸发的多年变化情况和降水类似,处于波动状态,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综合近53年流域降水、气温和蒸发的年际变化情况,青海湖流域从1958-2010年气候由冷干逐渐向暖湿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降水量 气温 蒸发量 青海湖
下载PDF
青海湖流域典型生态系统分类体系研究
8
作者 张明 曹学章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16年第11期158-162,共5页
研究结果表明,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可分为9个一级生态系统、16个二级生态系统、23个三级生态系统。青海湖流域草原、冰川积雪、耕地、荒漠生态系统分布相对集中。冰川积雪生态系统主要集中在天峻县高海拔山顶地区;耕地主要分布在青海湖... 研究结果表明,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可分为9个一级生态系统、16个二级生态系统、23个三级生态系统。青海湖流域草原、冰川积雪、耕地、荒漠生态系统分布相对集中。冰川积雪生态系统主要集中在天峻县高海拔山顶地区;耕地主要分布在青海湖四周地形相对平坦地区和县城周围;荒漠生态系统集中分布在青海湖东北部及耳海附近。城镇、森林生态系统分布相对分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流域 生态系统 分类体系
下载PDF
把握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八个要点 被引量:11
9
作者 张文国 饶胜 +2 位作者 张箫 张哲 邹长新 《环境保护》 CSSCI 2017年第23期13-17,共5页
《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是我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安排的顶层设计。本文梳理阐述了《若干意见》的八个关键点,即生态保护红线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将生态保护红线作为编制空... 《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是我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安排的顶层设计。本文梳理阐述了《若干意见》的八个关键点,即生态保护红线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将生态保护红线作为编制空间规划的基础;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形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一张图";严禁任意改变用途;明确属地管理责任;协同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任务。促进各地正确理解准确及把握《若干意见》的核心要义,加快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 保护 红线
下载PDF
靖江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明 曹学章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6年第6期195-197,共3页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情况是生态文明创建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总结了江苏省靖江市在生态市创建过程中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所采取的措施以及取得的成效,并提出了靖江市"十三五"期间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市过程中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情况是生态文明创建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总结了江苏省靖江市在生态市创建过程中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所采取的措施以及取得的成效,并提出了靖江市"十三五"期间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市过程中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对策建议:一,推广种植业清洁生产,控制种植业化肥农药使用;第二,优化养殖业布局,加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第三,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强化水产养殖业污染管控;第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面源污染 现状 对策 靖江市
下载PDF
基于遥感数据的青海湖流域土地沙漠化评价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明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6年第3期35-37,共3页
青海湖地区是我国青藏高原的生态脆弱区。我们利用遥感技术手段配合地面调查数据,建立适合青海湖流域的沙漠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流域的沙漠化程度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青海湖流域潜在沙漠化土地面积7497.45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5.82%;... 青海湖地区是我国青藏高原的生态脆弱区。我们利用遥感技术手段配合地面调查数据,建立适合青海湖流域的沙漠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流域的沙漠化程度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青海湖流域潜在沙漠化土地面积7497.45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5.82%;发展中的沙漠化土地面积4569.81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4.03%;强烈发展中的沙漠化土地面积546.41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07%;严重沙漠化土地面积816.62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08%。气候与土壤结构是青海湖流域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沙漠化 评价 指标体系 青海湖
下载PDF
中国生物多样性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明 高吉喜 《环境保护科学》 CAS 2016年第6期85-91,共7页
在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前提下,为评估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效,引入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开发设计的红色名录指数(Red List Index,RLI),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修订后,计算脊椎动物和维管植物的红色名录指数。结果显示,以均值法(Equal... 在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前提下,为评估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效,引入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开发设计的红色名录指数(Red List Index,RLI),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修订后,计算脊椎动物和维管植物的红色名录指数。结果显示,以均值法(Equal-steps method)计算的脊椎动物RLI有所上升,脊椎动物整体多样性丧失速率下降;而以灭绝风险法(Extinction risk method)计算的脊椎动物RLI有所下降,表明有部分高濒危等级的脊椎动物物种进一步丧失;两种方法计算的维管植物RLI均有所下降,说明维管植物多样性丧失速率加快;而基于均值法计算的维管植物RLI下降速率更快,说明数量较多的物种丧失速率加快,亟需加强保护。这是RLI在国家水平上进行应用,也是在国家水平上对RLI指数进行验证,计算结果将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红色名录指数 脊椎动物 维管植物 趋势
下载PDF
依据生态承载力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被引量:20
13
作者 高吉喜 陈圣宾 《环境保护》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12-18,共7页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是落实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而生态承载力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本文从自然生态、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的承载力及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方面分析了我国生态承载力的基本状况,找出生态承...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是落实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而生态承载力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本文从自然生态、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的承载力及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方面分析了我国生态承载力的基本状况,找出生态承载力低下的根源,提出基于生态承载力约束的国土开发格局优化对策和国土开发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承载力:国土空间开发 社会经济布局 生态红线
下载PDF
青海湖流域草地退化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0
14
作者 张明 崔军 曹学章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26-432,共7页
青海湖地区是我国青藏高原的生态脆弱区,草地退化状况是反映该流域生态环境状况的有效指标。在对青海湖流域退化草地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利用遥感手段获得流域退化草地的空间分布和空间动态。在草地退化重点区域选取8个样地来反映流域不... 青海湖地区是我国青藏高原的生态脆弱区,草地退化状况是反映该流域生态环境状况的有效指标。在对青海湖流域退化草地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利用遥感手段获得流域退化草地的空间分布和空间动态。在草地退化重点区域选取8个样地来反映流域不同区域、不同类型草地的退化情况。结果表明,1977—2000年青海湖流域草地退化情况十分严重,流域内草地共减少206.68 km^2,其中,大部分草地转变为耕地和沙地。草地退化主要集中在湖区南岸、共和县的黑马河乡及布哈河口的鸟岛3个区域。2000年以后,流域内草地退化情况得到明显改善,草地总面积开始有所增加,主要原因是2000年之后温度升高和降水增加为草地的生长和改善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以及政府和相关部门在流域内实行了一系列草地保护政策。2004年是青海湖流域气候转折年,流域气温明显升高,降水明显增加,青海湖水位下降趋势有所缓解,流域草地退化现象明显好转。青海湖流域草地是该流域生态系统的重要指示植被,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可准确监测流域植被变化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流域 草地退化 时空分布 植被指数
下载PDF
生物质炭施加对新成水稻土碳组分及其分解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庄硕 陈鸿洋 +2 位作者 张明 崔军 方长明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010-1018,共9页
将玉米芯热解炭化的生物质炭施加于长江沉积物新成土上发育的稻田土壤中,1 a后采集土壤并进行土壤碳分组及土壤培养;基于生物质炭与土壤的碳同位素丰度差异,量化生物质炭来源的有机质在土壤组分中的分布,分析施用生物质炭对土壤碳组分... 将玉米芯热解炭化的生物质炭施加于长江沉积物新成土上发育的稻田土壤中,1 a后采集土壤并进行土壤碳分组及土壤培养;基于生物质炭与土壤的碳同位素丰度差异,量化生物质炭来源的有机质在土壤组分中的分布,分析施用生物质炭对土壤碳组分及其培养过程中分解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质炭可显著增加各级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大部分(76%~90%)生物质炭以游离态形式存在于大团聚体(>250μm)和微团聚体(>50~250μm)外,少部分与微团聚体或<20μm土壤矿质较紧密地结合。添加的生物质炭未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土壤中生物质炭自身的分解很弱,但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原有土壤碳的分解。该试验初步证实,生物质炭单独施用未明显促进新成土上发育的稻田土壤有机碳的稳定,反之短期内可能加速土壤原有有机碳的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土壤碳分组 团聚体 碳稳定机制 稳定性碳同位素丰度
下载PDF
兴化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与对策
16
作者 张明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第13期215-216,220,共3页
兴化市作为全国著名的商品粮、水产品生产基地,其秸秆综合利用的实践对全国其他地方农作物秸秆的处理具有典型的借鉴意义。在分析兴化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及主要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对兴化市发展生态农业的研究,提出了农... 兴化市作为全国著名的商品粮、水产品生产基地,其秸秆综合利用的实践对全国其他地方农作物秸秆的处理具有典型的借鉴意义。在分析兴化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及主要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对兴化市发展生态农业的研究,提出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秸秆 综合利用 对策 江苏兴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