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裂腹鱼类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进展
1
作者 马宝珊 吴怡迪 +5 位作者 霍斌 金佳利 王宏 贺湖客 李云峰 梁宏伟 《水产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9,共19页
裂腹鱼类是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重要鲤科鱼类。由于过度捕捞、生物入侵和水利工程等已经严重威胁裂腹鱼类的生存,目前大部分裂腹鱼类处于极危、濒危、易危和近危的生存状态。为了保护裂腹鱼类的种质资源,经过数十年的科技攻关... 裂腹鱼类是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重要鲤科鱼类。由于过度捕捞、生物入侵和水利工程等已经严重威胁裂腹鱼类的生存,目前大部分裂腹鱼类处于极危、濒危、易危和近危的生存状态。为了保护裂腹鱼类的种质资源,经过数十年的科技攻关,部分裂腹鱼类已实现规模化繁育和商品化养殖利用。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结合实地考察,总结和梳理了裂腹鱼类的生物学特征、资源保护现状、种质评价与遗传育种、繁殖和养殖技术及加工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对其种质遗传资源挖掘及人工养殖与技术开发进行深入探讨,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以期为我国裂腹鱼类的资源保护及山区渔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腹鱼类 资源保护 遗传解析 养殖 疾病 开发利用
原文传递
不同父系和性别对育肥尕力巴牛生产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岩 牛小莹 +3 位作者 朱旭鑫 何克磊 党智 周建伟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07-1417,共11页
本研究旨在通过舍饲育肥试验,探究不同父系和性别对尕力巴牛生产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以期为甘南州提高该畜种的资源利用率和实现科学养殖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2×2双因子设计,选取3周岁、体况相近、体重[(151... 本研究旨在通过舍饲育肥试验,探究不同父系和性别对尕力巴牛生产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以期为甘南州提高该畜种的资源利用率和实现科学养殖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2×2双因子设计,选取3周岁、体况相近、体重[(151±9.2)kg]的健康尕力巴牛24头,其中黄尕力巴和牦尕力巴牛各12头(公母各半)。试验饲粮由精料和粗料两部分构成,其中精料饲喂量为每头牛2.50 kg·d^(-1),粗料自由采食。结果表明:1)黄尕力巴牛终末体重和日增重均显著高于牦尕力巴牛(P<0.05),且尕力巴公牛的日增重显著高于母牛(P<0.001)。黄尕力巴牛的料重比显著低于牦尕力巴牛(P<0.001),且尕力巴公牛的料重比具有低于母牛的趋势(P=0.057);2)黄尕力巴牛育肥前的体斜长和育肥后的胸围显著高于牦尕力巴牛(P<0.05);3)黄尕力巴牛宰前活重和胴体重显著高于牦尕力巴牛(P<0.05),且尕力巴公牛的胴体重具有大于母牛的趋势(P=0.084);4)尕力巴牛牛肉的剪切力、熟肉率和失水率不受其父系、性别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P>0.10);5)黄尕力巴牛的增重价值和育肥收入均显著高于牦尕力巴牛(P<0.001),且公牛的增重价值和育肥收入显著高于母牛(P<0.001)。综上所述,在甘南州开展尕力巴牛的舍饲育肥工作是可行的,其育肥经济效益排序为黄尕力巴公牛>黄尕力巴母牛>牦尕力巴公牛>牦尕力巴母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尕力巴牛 父系 生产性能 肉品质 经济效益 舍饲育肥 体尺指标
下载PDF
甘肃省牦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岩 杨笑妍 +3 位作者 姜爱博 祁霞 牛小莹 袁勇 《甘肃畜牧兽医》 2024年第3期100-103,112,共5页
甘肃省生态条件丰富、气候干燥、水土资源清洁、环境承载能力大、天然隔离条件好,是发展牦牛产业的优良适宜区。本文概述了甘肃省牦牛产业发展情况,包括养殖品种、养殖数量、产业效益等方面,并针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经营方式落后、产业... 甘肃省生态条件丰富、气候干燥、水土资源清洁、环境承载能力大、天然隔离条件好,是发展牦牛产业的优良适宜区。本文概述了甘肃省牦牛产业发展情况,包括养殖品种、养殖数量、产业效益等方面,并针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经营方式落后、产业发展规划引领作用不强、技术人才短缺等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旨在为甘肃省牦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 牦牛产业 发展 建议
下载PDF
带犊牦牛同期发情与自然发情繁殖效果比较 被引量:1
4
作者 牛小莹 牛晓丽 +7 位作者 张海滨 杨润喜 才让闹日 李岩 唐梅香 崔王芳 才增拉毛 徐瑾 《中国牛业科学》 2023年第2期25-28,共4页
[目的]为了对比带犊牦牛同期发情与自然发情繁殖效果的差异,作者根据实施的科研项目进行了两组试验,以便为甘南牦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资料。[方法]于繁殖季节在试验组母牦牛阴道内放置“孕激素阴道栓”并肌肉注射“氯前列稀醇”(CI... [目的]为了对比带犊牦牛同期发情与自然发情繁殖效果的差异,作者根据实施的科研项目进行了两组试验,以便为甘南牦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资料。[方法]于繁殖季节在试验组母牦牛阴道内放置“孕激素阴道栓”并肌肉注射“氯前列稀醇”(CIDR+PG)诱发牦牛集中发情。[结果]结果表明,甘南牦牛在当年生产后,通过犊牛统一断奶,改变营养供给,产后3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母牦牛自然发情率分别为8%和19.2%。试验组母牦牛应用“放置孕激素阴道栓+肌肉注射氯前列稀醇”方法诱导发情后,总发情率达89.1%。试验组带犊母牦牛激素处理后受胎率为89.1%,对照组母牦牛自然发情率较低,自然交配后受胎率为100%。试验组和对照组母牦牛繁殖率、犊牛成活率分别为86.9%和19.2%、97.6%和100%,试验组犊牛的平均初生重、断奶重、6月龄重分别比对照组高1.51 kg、2.37 kg、3.28 kg,经差异显著性检验,试验组犊牛相关年龄段体重与对照组犊牛对应指标相比,初生体重差异显著(P<0.05),断奶重和6月龄体重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使用外源性激素诱发带犊母牦牛当年集中发情,母牦牛当年产犊率可以提高67.2%;同时开展同期发情和人工授精仍然是提高牦牛受配率、受胎率、繁殖率,缩短配种间隔,降低乏情率和养殖成本,推动牦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犊牦牛 同期发情 自然发情 繁殖效果
下载PDF
母牦牛妊娠后期暖棚补饲对繁殖性能和后代犊牛育肥效果的影响
5
作者 牛小莹 张海滨 +11 位作者 杨润喜 才让闹日 赵君 赵文俊 牛晓丽 包永清 郭淑珍 马忠涛 张玉珍 杨秀兰 李平 才增拉毛 《中国牛业科学》 2022年第6期10-13,共4页
[目的]为了验证枯草期对母牦牛进行产前和产后7个月补饲对其来年繁殖性能和后代犊牛生长发育的影响,设计了枯草期妊娠母牦牛“产犊前5个月”+“产犊后2个月”暖棚补饲试验,[方法]从2020年10月1日开始对试验组和对照组妊娠母牦牛白天放牧... [目的]为了验证枯草期对母牦牛进行产前和产后7个月补饲对其来年繁殖性能和后代犊牛生长发育的影响,设计了枯草期妊娠母牦牛“产犊前5个月”+“产犊后2个月”暖棚补饲试验,[方法]从2020年10月1日开始对试验组和对照组妊娠母牦牛白天放牧,夜间暖棚过夜,但试验组早上出牧前和黄昏归牧后精料补饲,对照组不补饲,试验于2021年4月30日结束,试验期共7个月。[结果]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的妊娠母牦牛所产犊牛的繁殖成活率、公母犊牛平均初生重、母牦牛翌年发情时间、受胎率比对照组母牦牛分别高30%、2.94 kg和2.71 kg、40 d、45%,公母犊牛平均初生重差异极显著(P<0.01)。另对两组母牦牛所产后代犊牛进行短期集中育肥效果观测,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饲养条件下,试验期内试验组和对照组公、母牛的体重分别增长46.91 kg和41.74 kg、34.47 kg和30.35 kg,验期期内两组公母牛的日增重分别为52.12 g和46.38 g、38.30 g和33.72 g,试验组公母牛的日增重分别比对照组高13.82 g和12.22 g。[结论]如果保证了母牦牛在妊娠期和哺乳前期的营养需要,不仅可以提高其来年繁殖性能,其后代犊牛的生长发育水平远高于不补饲母牦牛后代犊牛,进行育肥效果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后期 暖棚补饲 繁殖性能 育肥效果
下载PDF
娟姗公牛引入牧区生理机能变化与种用效果分析
6
作者 张海滨 牛小莹 +12 位作者 包永清 郭淑珍 李红梅 张潭英 赵君 牛晓丽 李岩 李平 才增拉毛 赵文俊 徐瑾 杜兰霞 朱旭鑫 《畜牧兽医杂志》 2023年第4期70-72,共3页
为全面掌握娟姗种公牛在高寒牧区的适应性和生理机能变化情况,将6月龄娟姗种公牛引入牧区后观测生理机能变化情况,待体成熟后与牦牛开展自然交配。对牦牛自然交配和人工授精方式下的繁殖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自然交配方式下母牦... 为全面掌握娟姗种公牛在高寒牧区的适应性和生理机能变化情况,将6月龄娟姗种公牛引入牧区后观测生理机能变化情况,待体成熟后与牦牛开展自然交配。对牦牛自然交配和人工授精方式下的繁殖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自然交配方式下母牦牛受胎率、产犊成活率、繁殖率比采用人工授精技术的母牦牛相应指标分别高19.26%、25.71%和23.12%,流产率和初生犊牛死亡率则比采用人工授精技术的母牦牛分别低8.54和5.64个百分点。同时对两种杂交技术下牦牛所产的后代娟犏雌牛进行犊牛生产性能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自然交配母牦牛所产的后代娟犏雌牛犊比人工授精的母牦牛所产娟犏雌牛犊的初生重、12月龄体重、初胎初乳量、初胎年均泌乳量分别高4.92 kg、21.86 kg、0.36 kg、197.89 kg,两组数据经差异显著性检验,自然交配组的娟犏雌牛犊初生重、12月龄体重、初胎年均泌乳量均极显著的高于人工授精组的相应指标(P<0.01),初胎初乳量差异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娟姗公牛 牧区 生理机能 种用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