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甘草内生菌次生代谢产物抑菌活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邓毅 王艳 +2 位作者 丁仁伟 任鹏飞 张艳萍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1-184,共4页
目的:研究甘肃野生与栽培品甘草内生菌次生代谢产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的抑制活性。方法:将野生与栽培品甘草经分离纯化,筛选出具有抑菌作用的优势菌种,同时提取野生与栽培品甘草的有效成分总黄酮、总皂苷及多糖,采用体外定... 目的:研究甘肃野生与栽培品甘草内生菌次生代谢产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的抑制活性。方法:将野生与栽培品甘草经分离纯化,筛选出具有抑菌作用的优势菌种,同时提取野生与栽培品甘草的有效成分总黄酮、总皂苷及多糖,采用体外定量抑菌方法,观察甘草内生菌及其宿主有效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的抑制活性。结果:野生与栽培甘草内生细菌JTYB-001、JTZB-001及总黄酮、总皂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均有抑制作用,与无菌水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野生甘草内生细菌JTYB-053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与无菌水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野生与栽培甘草内生真菌及多糖无抑菌作用。结论:野生与栽培甘草内生细菌JTYB-001、JTZB-001与宿主有效成分总黄酮、总皂苷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生理活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均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内生菌 抑菌活性
原文传递
甘肃省当归病害种类调查及其病原鉴定 被引量:14
2
作者 王艳 王引权 +1 位作者 晋玲 林丽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352-1354,共3页
对甘肃省当归(Angelica sinensis)主产区岷县、渭源等4县5个乡镇的当归病害进行了调查和病原鉴定,共发现7种病害,分别为当归褐斑病(Septoria sp.)、白粉病(Erysiphe heraclei DC.)、根腐病[Fusari-um avenaceum(Fr.)Sacc.]、霜霉病[Plas... 对甘肃省当归(Angelica sinensis)主产区岷县、渭源等4县5个乡镇的当归病害进行了调查和病原鉴定,共发现7种病害,分别为当归褐斑病(Septoria sp.)、白粉病(Erysiphe heraclei DC.)、根腐病[Fusari-um avenaceum(Fr.)Sacc.]、霜霉病[Plasmopara angelica(Caspary)Trotter]、茎线虫(麻口)病(Ditylenchusdestructor Thorne)、1种病毒病和1种细菌性病害(毒源和菌源待定)。茎线虫病和根腐病发病率在60%~70%,严重影响当归的产量和品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Angelica sinensis) 病害调查 病原鉴定
下载PDF
甘肃省党参病害种类调查及病原鉴定 被引量:30
3
作者 王艳 陈秀蓉 +1 位作者 王引权 林丽 《山西农业科学》 2011年第8期866-868,871,共4页
2004—2009年,对甘肃省党参主产区渭源、陇西等4县5个乡镇的党参病害进行了调查和病原鉴定,共发现4种病害,分别为斑枯病(Septoria codonopsidis Ziling)、白粉病(Sphaerotheca codonopis(iGolov.)Z.Y.Zhao)、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 Pe... 2004—2009年,对甘肃省党参主产区渭源、陇西等4县5个乡镇的党参病害进行了调查和病原鉴定,共发现4种病害,分别为斑枯病(Septoria codonopsidis Ziling)、白粉病(Sphaerotheca codonopis(iGolov.)Z.Y.Zhao)、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 Pers.)、根腐病(Fusarium oxysporiums Schl.)。渭源、临洮、兰州等地白粉病发病率为100%,严重度2~3级,是党参的主要病害之一,为害严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党参灰霉病为国内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党参 病害调查 病原鉴定
下载PDF
柽柳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赵磊 彭雪晶 +1 位作者 夏鹏飞 段文达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1-63,共3页
目的:对沙漠药用植物柽柳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硅胶和聚酰胺柱色谱、大孔吸附树脂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现代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柽柳枝叶醇提液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isotamarixen(1)、matairesinol... 目的:对沙漠药用植物柽柳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硅胶和聚酰胺柱色谱、大孔吸附树脂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现代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柽柳枝叶醇提液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isotamarixen(1)、matairesinol(2)、去氢骆驼蓬碱(3)、山柰酚(4)、4'-甲氧基山柰酚(5)、4',7-二甲氧基山柰酚(6)、hexacosyl-3-caffeate(7)、阿魏酸(8)、3-甲氧基没食子酸甲酯(9)。结论:其中,化合物1~3、7、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柽柳 化学成分 生物碱 木脂素
原文传递
不同生长期当归电化学指纹图谱的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戴红霞 陈晖 +2 位作者 李四海 王亚丽 罗雪娇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921-2923,共3页
目的利用B-Z化学振荡体系建立不同生长期当归的电化学指纹图谱。方法采收不同生长期当归20批,采用H2SO4-KBr O3-CH2(COOH)2-Mn SO4为振荡体系,以当归为反应底物,应用电化学工作站记录化学振荡体系电位(E)随时间(t)的变化,获得当归电化... 目的利用B-Z化学振荡体系建立不同生长期当归的电化学指纹图谱。方法采收不同生长期当归20批,采用H2SO4-KBr O3-CH2(COOH)2-Mn SO4为振荡体系,以当归为反应底物,应用电化学工作站记录化学振荡体系电位(E)随时间(t)的变化,获得当归电化学指纹图谱。结果不同生长期当归的电化学指纹图谱的波形及振荡参数经主成分分析均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应用该方法可以简便、快速、直观地对不同生长期当归进行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电化学指纹图谱 主成分分析 鉴别
原文传递
“科研反哺教学”理念结合“实例教学”方法在我校本科天然药物化学课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7
6
作者 赵磊 夏鹏飞 +2 位作者 武晓玉 段文达 张启立 《药学研究》 CAS 2023年第4期285-288,共4页
为提升“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本科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专业人才,提高学生在未来工作及就业活动中的适应性。本文笔者基于多年教学经验,结合自身科研特点,提出“科研反哺教学”结合“实例教学”方法应用于本科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教学... 为提升“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本科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专业人才,提高学生在未来工作及就业活动中的适应性。本文笔者基于多年教学经验,结合自身科研特点,提出“科研反哺教学”结合“实例教学”方法应用于本科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教学的理念,并将该理念实施于天然药物化学教学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对新技术、新方法的兴趣和热情,还促进了师生间深层次的学习与交流,取得了良好成效,为今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研反哺教学 实例教学 天然药物化学
下载PDF
掌叶大黄多糖纯化方法对比实验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李芸 苗小楼 +2 位作者 吴平安 李越峰 刘峰林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45-47,共3页
目的探索掌叶大黄多糖高产量和高纯度的分离纯化方法。方法采用超滤法、超滤-醇沉法和传统水提-醇沉法,通过测定大黄多糖得率和含量(纯度)比较3种纯化方法的优劣。结果超滤法所得大黄多糖得率和纯度均高于超滤-醇沉法和传统水提-醇沉法... 目的探索掌叶大黄多糖高产量和高纯度的分离纯化方法。方法采用超滤法、超滤-醇沉法和传统水提-醇沉法,通过测定大黄多糖得率和含量(纯度)比较3种纯化方法的优劣。结果超滤法所得大黄多糖得率和纯度均高于超滤-醇沉法和传统水提-醇沉法。结论用超滤膜技术可以纯化、富集掌叶大黄多糖,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环保无污染,所得制品收率高、纯度好等特点,克服了传统水提-醇沉法成本高、周期长的缺点,具有产业化的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掌叶大黄 多糖 超滤 纯化方法
下载PDF
膜技术在中药多糖分离纯化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8
作者 文喜艳 邵晶 +2 位作者 王兰霞 孙政华 郭玫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8期4002-4005,共4页
目的:为膜技术在中药多糖分离纯化中的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Ginseng""Polysaccharide""微滤""超滤""纳滤""无机陶瓷膜""磁性复合膜"等为关键词,组合查... 目的:为膜技术在中药多糖分离纯化中的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Ginseng""Polysaccharide""微滤""超滤""纳滤""无机陶瓷膜""磁性复合膜"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2005年1月-2015年11月在Pub Med、白链云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对膜技术在中药多糖分离纯化中的研究文献,分别从膜技术和膜材料两方面进行综述。结果:共查阅到相关文献230余篇,其中有效文献30篇。膜技术依据截留分子质量可分为微滤法、超滤法、纳滤法等。微滤法可除去提取液中的大分子杂质;超滤法可减少无效多糖、蛋白质及其他杂质;纳滤法可对低聚糖提取液进行脱水、除盐、浓缩,得到富集的低聚糖。膜材料方面,无机陶瓷膜具有耐酸碱、耐生物降解等优点;聚砜-四氧化三铁磁性复合膜可通过调节外加磁场对一系列不同多糖物质进行连续分离。结论:膜技术分离纯化中药多糖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应根据不同中药及其制剂的特性来建立对应的分离纯化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滤 微滤 纳滤 多糖 无机陶瓷膜 磁性复合膜
下载PDF
当归四逆汤颗粒质量标准的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罗倩 任一杰 +4 位作者 张启立 樊秦 彭雪晶 张喜民 赵磊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196-2199,共4页
目的建立当归四逆汤颗粒的质量标准。方法 TLC法定性鉴别当归、甘草、白芍,HPLC法测定芍药苷含有量,并建立10批样品指纹图谱。结果 TLC斑点清晰,分离度好,专属性强,阴性无干扰。芍药苷在4.56~228.08μg/m 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 目的建立当归四逆汤颗粒的质量标准。方法 TLC法定性鉴别当归、甘草、白芍,HPLC法测定芍药苷含有量,并建立10批样品指纹图谱。结果 TLC斑点清晰,分离度好,专属性强,阴性无干扰。芍药苷在4.56~228.08μg/m 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平均加样回收率99.76%,RSD 1.97%。10批样品指纹图谱相似度良好(≥0.966 3)。结论该方法稳定可靠,可用于当归四逆汤颗粒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四逆汤颗粒 当归 甘草 白芍 芍药苷 指纹图谱 TLC HPLC
下载PDF
凝胶色谱法在中药多糖纯化及成分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0
作者 文喜艳 邵晶 +3 位作者 王兰霞 赵泽军 王希梅 王秉鹏 《亚太传统医药》 2016年第22期34-36,共3页
全面总结凝胶色谱法在多糖分离纯化及分析中的研究进展,介绍目前用于纯化多糖的凝胶色谱法。其中葡聚糖凝胶色谱法和丙烯酰胺凝胶色谱法在多糖的纯化中应用广泛,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和其他技术的联用在测定多糖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上... 全面总结凝胶色谱法在多糖分离纯化及分析中的研究进展,介绍目前用于纯化多糖的凝胶色谱法。其中葡聚糖凝胶色谱法和丙烯酰胺凝胶色谱法在多糖的纯化中应用广泛,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和其他技术的联用在测定多糖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上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糖 凝胶渗透色谱法 纯化 相对分子质量
原文传递
不同生长期当归^1H NMR指纹图谱的研究 被引量:19
11
作者 杨应文 王亚丽 +4 位作者 萨日娜 潘新波 肖宇奇 孙宇靖 王兰霞 《波谱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9-79,共11页
利用1 H NMR法测定27个不同生长期的当归提取物,对当归的主要活性成分阿魏酸、藁本内酯、当归多糖进行了初步归属,用特征峰相对峰面积表示3种活性成分的相对含量,并对它们在生长过程中的含量变化进行分析.数据分析显示,当归中阿魏酸、... 利用1 H NMR法测定27个不同生长期的当归提取物,对当归的主要活性成分阿魏酸、藁本内酯、当归多糖进行了初步归属,用特征峰相对峰面积表示3种活性成分的相对含量,并对它们在生长过程中的含量变化进行分析.数据分析显示,当归中阿魏酸、藁本内酯、当归多糖的含量在第1年变化较为平稳,第2年和第3年变化相对较为活跃,而在当归的生长周期内,当归多糖的含量变化明显大于其他两种活性成分,为参与代谢活动的主要活性成分.结果证实,通过对照1 H NMR指纹图谱,将相对含量法与主成分分析法相结合,能对不同生长期的当归药材中的活性成分进行宏观评价和分析,可作为植物药材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H NMR指纹图谱 含量变化 当归 生长期 相对含量法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不同产地加工方法对掌叶大黄药材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32
12
作者 李芸 苗小楼 +3 位作者 吴平安 李越峰 刘峰林 魏舒畅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196-1199,共4页
目的:优选掌叶大黄药材的最佳产地加工方法。方法:将大黄趁鲜切片加工,以晒干法、阴干法、微波法、不同温度烘干等不同方式干燥,其加工品的折干率、蒽醌衍生物含量及横切面质地和色泽变化与传统加工方法比较。结果:趁鲜切制对掌叶大黄... 目的:优选掌叶大黄药材的最佳产地加工方法。方法:将大黄趁鲜切片加工,以晒干法、阴干法、微波法、不同温度烘干等不同方式干燥,其加工品的折干率、蒽醌衍生物含量及横切面质地和色泽变化与传统加工方法比较。结果:趁鲜切制对掌叶大黄药材折干率影响不大,但能明显降低蒽醌类成分含量,药材横切面色泽褐变明显;不同干燥方式以熏干法的蒽醌类成分含量、横切面色泽质量最好,阴干和微波法其次,80℃烘干最差。结论:掌叶大黄产地加工不宜趁鲜切片加工,干燥方式以传统的熏干法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掌叶大黄 产地加工 干燥方式 趁鲜切制
原文传递
GC-MS分析当归熏硫前后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被引量:21
13
作者 李芸 苗小楼 +5 位作者 吴平安 李越峰 刘峰林 刘娟娟 周强 王晓鹏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67-370,共4页
目的:比较当归熏硫前后挥发油的变化,为评价熏硫加工对当归质量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对当归进行熏硫加工,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并采用GC-MS联用技术进行分析。结果:当归熏硫前后挥发油的含量未熏硫、0.2%熏硫、1.0%熏硫、5.0%熏... 目的:比较当归熏硫前后挥发油的变化,为评价熏硫加工对当归质量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对当归进行熏硫加工,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并采用GC-MS联用技术进行分析。结果:当归熏硫前后挥发油的含量未熏硫、0.2%熏硫、1.0%熏硫、5.0%熏硫分别为0.19%、0.31%、0.19%、0.25%;从其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23、18、25、27个化合物,分别占总挥发油含量的99.84%、100%、99.84%、99.63%;当归挥发油的主要成分α-蒎烯、3,7-二甲基-1,3,6-辛三烯、藁本内酯和正丁烯基藁本内酯占总挥发油的相对含量分别为96.90%、95.51%、86.40%、86.97%。结论:当归熏硫加工后,挥发油的含量有所增加,但其主要成分占总挥发油的比例有所下降。说明采用低剂量的硫磺进行熏蒸,对当归挥发油的影响不大,但高剂量熏硫对当归挥发油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挥发油 硫磺熏蒸 GC-MS
原文传递
基于变异系数权重的模糊物元模型评价道地产区当归药材的质量 被引量:16
14
作者 李阳 夏鹏飞 +4 位作者 马肖 樊秦 赵磊 王亚丽 刘雄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227-1231,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变异系数权重的模糊物元模型在中药当归质量评价中的运用。方法:以不同产地当归药材中6种主要成分的含量为评价指标,运用基于变异系数权重的模糊物元模型对不同产地当归药材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依据得到的贴近度值大小... 目的:探讨基于变异系数权重的模糊物元模型在中药当归质量评价中的运用。方法:以不同产地当归药材中6种主要成分的含量为评价指标,运用基于变异系数权重的模糊物元模型对不同产地当归药材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依据得到的贴近度值大小对22个不同产地当归药材质量进行划分与排序,以此评价当归药材质量的优劣。结论:基于变异系数权重的模糊物元模型可客观地、公正地评价当归药材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物元模型 变异系数权重 欧氏贴近度 当归
原文传递
盐酸小檗碱、吴茱萸挥发油、大黄总蒽醌促进苦参碱透皮吸收的量效关系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李芸 闫治攀 +1 位作者 魏舒畅 刘永琦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10-514,共5页
目的研究不同质量分数的盐酸小檗碱、吴茱萸挥发油、大黄总蒽醌对苦参碱透皮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YB-P6型智能透皮试验仪,以小鼠皮肤为渗透屏障进行体外透皮吸收试验,采用HPLC法测定苦参碱的量,计算累积透过量和透皮速率等渗透动力学参... 目的研究不同质量分数的盐酸小檗碱、吴茱萸挥发油、大黄总蒽醌对苦参碱透皮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YB-P6型智能透皮试验仪,以小鼠皮肤为渗透屏障进行体外透皮吸收试验,采用HPLC法测定苦参碱的量,计算累积透过量和透皮速率等渗透动力学参数。结果不同质量分数(5%、3%、1%)的3种物质对苦参碱透皮吸收的影响为吴茱萸挥发油3%>1%>5%>空白,大黄总蒽醌5%>空白>3%>1%,盐酸小檗碱空白>1%>3%>5%。结论吴茱萸挥发油对苦参碱有显著的促透作用,大黄总蒽醌不明显,盐酸小檗碱不仅无促透作用,反而抑制其透皮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碱 透皮吸收 盐酸小檗碱 吴茱萸挥发油 大黄总蒽醌 量效关系
下载PDF
中心复合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大黄渗漉提取工艺 被引量:16
16
作者 汪洁 李宁 +3 位作者 夏鹏飞 陈晖 刘峰林 赵磊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301-2307,共7页
目的运用中心复合设计-效应面法对大黄的渗漉提取工艺进行优化。方法以提取物总浸膏量、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量和总评归一值为指标进行单因素试验,考察乙醇体积分数、浸泡乙醇用量、渗漉乙醇用量,再运用... 目的运用中心复合设计-效应面法对大黄的渗漉提取工艺进行优化。方法以提取物总浸膏量、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量和总评归一值为指标进行单因素试验,考察乙醇体积分数、浸泡乙醇用量、渗漉乙醇用量,再运用中心复合设计-效应面优化法对其参数进行优化。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大黄用10倍量80%乙醇浸泡17 h,渗漉时料液比为1∶7。结论采用中心复合设计-效应面法对大黄渗漉提取工艺进行非线性数学拟合,其预测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 中心复合设计-效应面法 渗漉 提取工艺
下载PDF
高乌头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芸 苗小楼 +3 位作者 李剑勇 张立军 樊秦 史光伟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439-2441,共3页
高乌头是我国中西部地区民间习用中药,具有祛风除湿、理气止痛的功效,临床疗效显著,但由于生品有毒,主要用作提取镇痛药"氢溴酸高乌甲素"的原料,大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目前高乌头的毒性成分尚不明确。高乌头虽与乌头同科同属... 高乌头是我国中西部地区民间习用中药,具有祛风除湿、理气止痛的功效,临床疗效显著,但由于生品有毒,主要用作提取镇痛药"氢溴酸高乌甲素"的原料,大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目前高乌头的毒性成分尚不明确。高乌头虽与乌头同科同属,但基本不含乌头所含有的双酯型乌头碱,从迄今分离的28种化合物中也未得到双酯型乌头碱。目前关于其炮制研究报道很少。为便于今后对高乌头进行深入系统研究,本文就高乌头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毒性、化学成分及炮制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乌头 药理作用 毒性 化学成分 炮制
原文传递
党参中党参炔苷和苍术内酯Ⅲ纯化工艺优化及抗氧化部位筛选 被引量:9
18
作者 彭雪晶 樊秦 +1 位作者 夏鹏飞 赵磊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01-1304,共4页
目的优化党参中党参炔苷和苍术内酯Ⅲ纯化工艺,并对其抗氧化部位进行筛选。方法以党参炔苷、苍术内酯Ⅲ含有量为评价指标,树脂型号、上样液质量浓度、体积流量、洗脱剂(乙醇)体积分数、体积流量、用量为影响因素,优化纯化工艺,再采用DPP... 目的优化党参中党参炔苷和苍术内酯Ⅲ纯化工艺,并对其抗氧化部位进行筛选。方法以党参炔苷、苍术内酯Ⅲ含有量为评价指标,树脂型号、上样液质量浓度、体积流量、洗脱剂(乙醇)体积分数、体积流量、用量为影响因素,优化纯化工艺,再采用DPPH清除实验来筛选党参抗氧化部位。结果最佳条件为采用DM130大孔吸附树脂,上样液质量浓度0.125 mg/mL,体积流量6 mL/min,50%乙醇洗脱,体积流量4 mL/min,用量100 mL,党参炔苷、苍术内酯Ⅲ含有量分别提高到原来的26.9、51.2倍。50%乙醇洗脱部位的抗氧化活性强于95%乙醇洗脱部位和党参原药材,IC50分别为0.041、0.09、0.25 mg/mL。结论该方法稳定可靠,可用于纯化党参中党参炔苷和苍术内酯Ⅲ以及筛选其抗氧化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参 党参炔苷 苍术内酯Ⅲ 纯化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中心组合设计-响应面法优化新大黄牡丹汤提取工艺 被引量:10
19
作者 赵磊 张启立 +3 位作者 汪洁 夏琦 夏鹏飞 张延英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65-1268,共4页
目的优选新大黄牡丹汤(大黄、丹皮、桃仁等)的提取工艺。方法在单因素、析因设计、最速上升试验的基础上,以浸膏得率与总蒽醌得率的权重和为响应值,采用中心组合设计-响应面法优选新大黄牡丹汤提取工艺。结果最佳条件为回流提取60 min,... 目的优选新大黄牡丹汤(大黄、丹皮、桃仁等)的提取工艺。方法在单因素、析因设计、最速上升试验的基础上,以浸膏得率与总蒽醌得率的权重和为响应值,采用中心组合设计-响应面法优选新大黄牡丹汤提取工艺。结果最佳条件为回流提取60 min,提取溶剂为40%乙醇,料液比为1∶40。结论该方法准确有效,简便可行,预测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大黄牡丹汤 提取工艺 中心复合设计-响应面法
下载PDF
RP-HPLC同时测定四逆散中4种有效成分含量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越峰 吴平安 +3 位作者 王瑞琼 宁艳梅 黄玉钫 严兴科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7期74-77,共4页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四逆散中芍药苷、柚皮苷、橙皮苷、甘草酸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为科学评价及有效控制其质量提供可靠方法,并为四逆散的药效物质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Kromasil C18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05%...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四逆散中芍药苷、柚皮苷、橙皮苷、甘草酸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为科学评价及有效控制其质量提供可靠方法,并为四逆散的药效物质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Kromasil C18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05%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40 nm,流速1.0 mL/min,柱温30℃。结果芍药苷、柚皮苷、橙皮苷、甘草酸分别在0.00225~0.01125μg(r=0.9997)、0.00390~0.00195μg (r=0.9997)、0.00198~0.00099μg(r=0.9995)、0.00262~0.00131μg(r=0.9997)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7.72%(RSD=1.02%)、98.45%(RSD=1.52%)、97.74%(RSD=1.63%)、98.34%(RSD=1.78%)。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简单、准确、可靠,重复性好,可用于四逆散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逆散 芍药苷 柚皮苷 橙皮苷 甘草酸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