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北旱地春小麦不同覆盖措施的温度和产量效应 被引量:44
1
作者 程宏波 柴守玺 +4 位作者 陈玉章 范颖丹 黄彩霞 常磊 杨长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6316-6325,共10页
在西北半干旱雨养条件下,以春小麦为材料,研究了夏季覆膜(T1)、秋季覆膜(T2)、春季覆膜(T3)、小麦碎秆覆盖(T4)、小麦整秆覆盖(T5)、夏季覆膜+麦秆还田(T6)和无覆盖对照(CK)7个处理间0—20 cm土壤温度、产量和重要农艺指标的差异。结果... 在西北半干旱雨养条件下,以春小麦为材料,研究了夏季覆膜(T1)、秋季覆膜(T2)、春季覆膜(T3)、小麦碎秆覆盖(T4)、小麦整秆覆盖(T5)、夏季覆膜+麦秆还田(T6)和无覆盖对照(CK)7个处理间0—20 cm土壤温度、产量和重要农艺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处理间在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土层的土壤温度存在显著差异。生育时期间比较,处理间土壤温度差异以播种期—分蘖期最大、蜡熟期—成熟期次之、拔节期—灌浆中期较小;土层间比较,处理间土壤5 cm处的温度差异依次大于10 cm、15 cm、20 cm处。T6在各时期、各土层均表现出突出的增温效应,全生育期土壤平均温度较CK高0.57℃,以成熟期、播种期及分蘖期增温效果较大;其它覆盖处理存在增温和降温的双重效应,增温效应覆膜>秸秆覆盖,而降温效应则秸秆覆盖>覆膜,各处理的32个土壤温度测试点中,增温点次以T4最少(仅有9个),降温点次为23个,且T4降温幅度最大,全生育期0—20 cm土壤平均温度较CK低0.63℃,降温效果在播种期和分蘖期尤为突出。覆盖处理全生育期土壤平均温度表现为覆膜>CK>秸秆覆盖。温差最高值出现在分蘖期土壤5 cm处的T6与T4间,T6高出T44.23℃。T6可以平抑生育期间土壤温度的变化,其它5个覆盖处理则加剧土壤温度的波动,以T4处理的土壤温度波动最明显(CV为32.4%)。处理间产量、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间差异显著,而千粒重差异不显著。无论覆膜还是秸秆覆盖,都较CK穗粒数显著增加(17.4%—36.3%)。除T5较CK显著减产14.1%外,其它覆盖处理均较CK显著增产21.7%—37.3%,其中以全膜覆土穴播基础上的秋季覆膜(T2)增产最显著,适宜在西北旱地春小麦产区推广应用。土壤温度主要影响营养生长,拔节—开花期0—20 cm的土壤温度与株高高度正相关(0.77*—0.92**),但覆盖引起土壤温度的变化最终对西北旱地春小麦产量没有关键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养农业区 春小麦 地膜覆盖 秸秆覆盖 土壤温度 西北
下载PDF
不同覆盖材料和方式对旱地春小麦产量及土壤水温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54
2
作者 程宏波 牛建彪 +2 位作者 柴守玺 常磊 杨长刚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7-57,共11页
在西北半干旱雨养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覆盖材料、覆盖方式对春小麦土壤水分、土壤温度、产量及重要农艺指标的影响.试验以无覆盖栽培为对照(CK),设置了秸秆覆盖及地膜覆盖(平作全地面覆膜、微垄全地面覆膜、大垄半覆膜),共8个覆盖处理... 在西北半干旱雨养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覆盖材料、覆盖方式对春小麦土壤水分、土壤温度、产量及重要农艺指标的影响.试验以无覆盖栽培为对照(CK),设置了秸秆覆盖及地膜覆盖(平作全地面覆膜、微垄全地面覆膜、大垄半覆膜),共8个覆盖处理.结果表明:处理间土壤水分、土壤温度、产量等都存在显著差异;各覆盖处理均较CK 显著增产7.6%~44.9%,其中以微垄全地面覆膜增产最显著,处理间单位面积穗数的差异是引起产量差异的主要结构因素;与CK 相比,全生育期0~200cm 土壤水分含量各覆盖处理均高于CK0.3%~1.7%,其中以平作黑膜全覆盖(B2)和微垄白膜全覆盖(C1)最高;比较全生育期0~25cm 土壤平均温度差异,除小麦秸秆覆盖(A1)和大垄黑膜半覆盖(D2)较CK 分别降低1.4和0.9℃外,其他6个覆盖处理较CK 提高0.3~1.8℃,其中以平作白膜全覆盖(B1)增温幅度最大;但进一步分时期、分土层比较发现,各覆盖处理在不同生育时期和土层,基本出现较CK 增墒与降墒、增温与降温的双重效应.各处里增墒点次比例为54.2%~83.3%,相应降墒点次比例为16.7%~45.8%,时期上,增墒效应以开花期和灌浆期最明显、降墒效应以孕穗期最明显;土层上,增墒效应以20~40cm 土层最明显、而降墒效应以60~90cm 土层最明显.各处理较CK 增温的点次比例为4%~100%,时期上,覆盖增温效果以灌浆期最明显,降温效果以均分蘖期和开花期最高;从土层来看,以土壤25cm 处增温幅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覆盖 秸秆覆盖 土壤水分 土壤温度 春小麦
下载PDF
覆盖模式对旱地冬小麦土壤温度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4
3
作者 陈玉章 柴守玺 +5 位作者 范颖丹 程宏波 黄彩霞 谭凯敏 常磊 杨长刚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03-409,共7页
为探明西北雨养旱地不同覆盖模式的土壤温度效应及冬小麦籽粒产量特点,利用大田试验研究了夏季覆膜(T11)、秋季覆膜(T12)、上茬旧膜覆盖(T13)、夏季覆膜+麦秆还田(T14)、碎秆夏覆盖(T21)、整秆夏覆盖(T22)和露地对照(CK... 为探明西北雨养旱地不同覆盖模式的土壤温度效应及冬小麦籽粒产量特点,利用大田试验研究了夏季覆膜(T11)、秋季覆膜(T12)、上茬旧膜覆盖(T13)、夏季覆膜+麦秆还田(T14)、碎秆夏覆盖(T21)、整秆夏覆盖(T22)和露地对照(CK)对冬小麦农田土壤温度及籽粒产量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1)覆膜和秸秆覆盖均有明显增温和降温效应(P<0.05).与CK相比,二者的增温效应主要集中在拔节前,覆膜增温效果大于秸秆覆盖;拔节后有明显的降温效应,秸秆覆盖降温效果大于覆膜.覆盖处理冬小麦全生育期5 ~ 25cm土层平均温度以上茬旧膜(T13)增温最明显,较CK高0.24℃,以碎秆夏覆盖(T21)降温效应最明显,较CK低0.68℃.(2)覆盖的增温效应主要出现在早晨,而降温效应主要在中午和傍晚.(3)覆盖处理可显著提高冬小麦单位面积籽粒产量(5.0% ~29.0%,P<0.05),覆膜处理比秸秆覆盖提高幅度更大,覆盖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明显提高了穗数和千粒重.因此,在西北雨养旱地采用覆盖模式种植对冬小麦生长季土壤温度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同时可显著增加冬小麦籽粒产量,以夏季覆膜(T11)籽粒产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雨养农业区 地膜覆盖 秸秆覆盖 土壤温度 冬小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