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鹳栖息活动动态监测 被引量:12
1
作者 姚敏 胡林 +2 位作者 王琳 张勇 曾宪海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95-297,共3页
黑鹳Ciconianigra是世界濒危鸟类之一,在我国数量稀少,被列为国家Ⅰ级保护物种。我们通过监测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鹳活动情况(2005~2007),发现其具有明显的年活动节律和日活动节律。黑鹳的数量在该保护区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另... 黑鹳Ciconianigra是世界濒危鸟类之一,在我国数量稀少,被列为国家Ⅰ级保护物种。我们通过监测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鹳活动情况(2005~2007),发现其具有明显的年活动节律和日活动节律。黑鹳的数量在该保护区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另外,也对我国近几年黑鹳记录情况进行了总结,发现2007年所记录的最大数量是中国发现的最大黑鹳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鹳 活动节律 数量动态 尕海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1993—2013年甘肃甘南尕海湖湖面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马斌 黄银洲 +1 位作者 王伟伟 马沛龙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4-120,共7页
利用尕海地区的遥感影像资料与碌曲县站、尕海站的气象资料,综合使用RS,GIS技术以及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尕海湖面积变化的空间特征做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尕海湖区年平均气温、降水量显著增加,积雪天数、蒸发量显著减少,冻土深度有所变浅;... 利用尕海地区的遥感影像资料与碌曲县站、尕海站的气象资料,综合使用RS,GIS技术以及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尕海湖面积变化的空间特征做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尕海湖区年平均气温、降水量显著增加,积雪天数、蒸发量显著减少,冻土深度有所变浅;湖泊面积显著增加,特别近10年增加速率加快;湖面变化受年均气温、极端低温、蒸发量、降水量、1,2月最大冻土深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年平均气温、极端低温、降水量与湖泊面积呈正相关关系;蒸发量、1,2月最大冻土深度与湖泊面积呈负相关关系.尕海湖水面的扩张是同期气温升高、降水量增大、蒸发量减少和冻土退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尕海湖 气候变化 面积变化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碌曲县双岔林区云杉育苗技术探讨
3
作者 王修华 《花卉》 2020年第4期166-167,共2页
云杉是亚高山林区次生林主要更新树种,为我国特有树种具有耐阴、耐寒、耐旱等优良特性。以云杉为研究对象,从生物学特性、生长习性,对其生长、培育、育苗技术进行分析,有效整合具体的育苗和田间管理措施,为满足林业重点工程、城乡绿化... 云杉是亚高山林区次生林主要更新树种,为我国特有树种具有耐阴、耐寒、耐旱等优良特性。以云杉为研究对象,从生物学特性、生长习性,对其生长、培育、育苗技术进行分析,有效整合具体的育苗和田间管理措施,为满足林业重点工程、城乡绿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杉 育苗技术 管理
下载PDF
青藏高原胡兀鹫繁殖生物学及濒危状况 被引量:5
4
作者 苏化龙 李八斤 +6 位作者 姚勇 唐阳 张勇 果洛.周杰 王延明 加悟才让 王英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78-89,共12页
研究青藏高原胡兀鹫的繁殖成功率、种群现状、种群变化趋势和致危因素,为制定和实施合理有效的保护措施提供参考。[方法]主要调查时间为2010—2013年以及1991—1993年。调查区域包括西藏的昌都、林芝、那曲和拉萨地区,四川的甘孜和阿坝... 研究青藏高原胡兀鹫的繁殖成功率、种群现状、种群变化趋势和致危因素,为制定和实施合理有效的保护措施提供参考。[方法]主要调查时间为2010—2013年以及1991—1993年。调查区域包括西藏的昌都、林芝、那曲和拉萨地区,四川的甘孜和阿坝自治州,青海的海北、海西、果洛和玉树自治州以及甘肃的甘南自治州。在这些区域中的7个胡兀鹫繁殖地,对某些繁殖巢进行日活动行为观察,以确定其繁殖参数。繁殖成功率依据2010年冬季至2013年秋季观察的繁殖巢中离巢出飞的幼鸟数量确定。由于缺乏对大范围面积(超过1万km2)内准确繁殖对数目的调查数据,仅能以繁殖对之间的繁殖巢间距来换算其领域面积。种群结构大多情况下采用路线统计法(截线法)调查记录,少数情况下在动物尸体附近进行观察。将胡兀鹫划归为3~4个年龄组:幼体(〈3年龄),未成熟体(3~4年龄),亚成体(4~6年龄)和成体(〉6年龄)。针对胡兀鹫种群结构的观察记录工作分别在1992年的4月—1993年2月下旬(合计48天)和2010年12月初—2012年10月下旬(合计103天)进行。繁殖种群数量评估,参照文献报道的高山兀鹫种群数量,以同期(2010年冬季至2012年底)调查的胡兀鹫繁殖巢数量与高山兀鹫繁殖巢的数量进行对比,其比值乘以高山兀鹫种群数量,以此估算胡兀鹫的繁殖对数量。[结果]胡兀鹫产卵期为12月上旬—1月末(12月7日—1月28日,n=4),孵化期为55~61天(n=3),窝卵数平均为1.86枚(n=14),测量3枚卵的平均长和宽为84.4(83.1~88.3)mm和68.03(67.0~70.0)mm。繁殖成功率为81.82%(2010年—2012年,n=22)。巢址分布海拔为2 600~4 575 m。在具有代表性的繁殖地内,繁殖对之间距离平均为35.84 km(25.10~47.3 km),领域平均面积为1 284.51 km2(630.01~2 237.29 km2)。20年来(1990年以来)种群结构变动为:胡兀鹫幼体数量比例从30.17%(n=116)降低到16.67%(n=96)。估算青藏高原250万km2面积的胡兀鹫种群数量不超过1 410个繁殖对。[结论]初步确定胡兀鹫的致危因素超过10个。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各种基础工程设施的建立,尤其是边远荒僻区域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影响胡兀鹫繁殖成功率和种群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兀鹫 青藏高原 领域面积 种群密度 种群结构变化
下载PDF
黑冠山雀Parus rubidiventris的巢址特征与繁殖行为 被引量:3
5
作者 吴逸群 王修华 +1 位作者 陈有顺 刘迺发 《甘肃林业科技》 2007年第4期1-2,8,共3页
2007年6月,作者在甘肃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区发现一个黑冠山雀Parus rubidiventris的洞穴巢址并对繁殖行为作了记录。巢址位于云杉树基下,大小27 cm×11 cm、巢深17 cm。巢材由苔藓、草茎须根、羊毛、云杉叶等组成。黑冠山雀育雏频率... 2007年6月,作者在甘肃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区发现一个黑冠山雀Parus rubidiventris的洞穴巢址并对繁殖行为作了记录。巢址位于云杉树基下,大小27 cm×11 cm、巢深17 cm。巢材由苔藓、草茎须根、羊毛、云杉叶等组成。黑冠山雀育雏频率1次/1.5 min,食物为膜翅目、鳞翅目昆虫。此外,还发现育雏结束后亲鸟有清除巢内异物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冠山雀 巢址特征 繁殖行为 尕海一则岔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甘南高原云杉选优技术 被引量:1
6
作者 李俊臻 谈克平 《林业实用技术》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4-16,共3页
云杉(Picea asperata Mast.),亦称粗枝云杉,幼龄稍耐荫,根系浅,耐寒冷的环境条件,在气候凉爽湿润,年降水量400-800mm,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棕色森林土壤上生长发育良好,是甘南高原林区分布广泛的树种之一,也是甘南高原... 云杉(Picea asperata Mast.),亦称粗枝云杉,幼龄稍耐荫,根系浅,耐寒冷的环境条件,在气候凉爽湿润,年降水量400-800mm,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棕色森林土壤上生长发育良好,是甘南高原林区分布广泛的树种之一,也是甘南高原荒山造林、森林更新的理想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南高原 技术 选优 云彬 粗枝云杉 MAST 年降水量 生长发育 森林土壤 土层深厚
下载PDF
青藏高原胡兀鹫与巢域中峭壁生境营巢鸟类的种间互动关系初探 被引量:7
7
作者 苏化龙 钱法文 +5 位作者 张国钢 江红星 刘冬平 朵海瑞 张勇 果洛.周杰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49-968,共20页
胡兀鹫(Gypaetus barbatus)是峭壁生境营巢鸟类,其领域是关系到繁殖与生存的必需资源。2010-2013年,在青藏高原4个省区中的7个胡兀鹫繁殖地进行了调查,结合1990-1993年的调查资料,用直接观察法记录了12个胡兀鹫繁殖巢域(距巢址500 m... 胡兀鹫(Gypaetus barbatus)是峭壁生境营巢鸟类,其领域是关系到繁殖与生存的必需资源。2010-2013年,在青藏高原4个省区中的7个胡兀鹫繁殖地进行了调查,结合1990-1993年的调查资料,用直接观察法记录了12个胡兀鹫繁殖巢域(距巢址500 m范围内)中的峭壁生境营巢繁殖鸟类,并初步评估了这些鸟类与胡兀鹫的种间关系。结果表明,巢区中观察到其体型可引起胡兀鹫警觉反应的鸟类计有23种,营巢繁殖的有11种。繁殖鸟类中猛禽有高山兀鹫(Gyps himalayensis)、猎隼(Felco cherrug)、金雕(Aquila chrysaetos)、大(Buteo hemilasius)、长耳鸮(Asio otus)5种,鸦科鸟类有红嘴山鸦(Pyrrhocorax pyrrhocorax)、黄嘴山鸦(P.graculus)和大嘴乌鸦(Corvus macrorhynchos)3种。前述23种可引起胡兀鹫警觉反应的鸟类在胡兀鹫巢域中被记录到的活动行为频次为1 298次·只,观察到12种鸟与胡兀鹫发生种间互动行为,频次合计65次,其中鸦科鸟类与胡兀鹫发生的种间互动行为频次最高(34次)。观察到胡兀鹫驱赶巢域内的捕猎金雕导致其放弃猎物的行为。对种间关系的初步评估结论为:(1)毗邻高山兀鹫繁殖巢的胡兀鹫,表现出同种繁殖对之间巢间距明显缩短的现象,其巢间距由35.84 km(25.10-47.30 km,n=6个巢)缩短至7.39 km(6.22-8.58 km,n=5个巢);(2)在胡兀鹫巢域中营巢繁殖的猎隼,其同种间巢间距缩短至150-360 m(n=4个巢);(3)由于高山兀鹫在当地传统文化习俗中的重要地位,胡兀鹫与其毗邻营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人类直接干扰活动对其繁殖成功率的不利影响;(4)在人为干扰活动或其他原因导致胡兀鹫亲鸟离巢的情况下,鸦科鸟类和捕食性猛禽(尤其是猎隼)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胡兀鹫卵和幼雏被天敌掠食的可能性;(5)胡兀鹫育雏早期需要获取肉含量高的食物(体型较小的死亡动物),在胡兀鹫巢域或附近区域营巢的捕食性猛禽所遗落的猎物,很可能具有一定程度的补充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兀鹫 种间互动 同种巢间距变化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