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间肿瘤化疗的管理模式创新及运行效果评价 被引量:3
1
作者 蔺文燕 彭彩丽 +4 位作者 王永庆 樊菲菲 李婷 康兰 方金瑞 《中国现代医生》 2022年第17期76-79,101,共5页
目的 对比日间肿瘤化疗和专科(肛肠科和肿瘤外科)肿瘤化疗的效果,进而对日间肿瘤化疗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12月于甘肃省人民医院日间诊疗中心及肛肠科和肿瘤外科接受手术后恶性肿瘤化疗患者2000例,依... 目的 对比日间肿瘤化疗和专科(肛肠科和肿瘤外科)肿瘤化疗的效果,进而对日间肿瘤化疗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12月于甘肃省人民医院日间诊疗中心及肛肠科和肿瘤外科接受手术后恶性肿瘤化疗患者2000例,依据患者是否在日间诊疗中心接受肿瘤化疗分为日间化疗组(日间-肛肠科,日间-肿瘤外科)、专科化疗组(专科-肛肠科,专科-肿瘤外科),每组各500例,通过对比每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化疗前后患者体能状态(P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结局(治愈、好转、无变化、死亡)和患者满意度,从而分析比较日间肿瘤化疗和专科肿瘤化疗的综合治疗效果。结果 日间肿瘤化疗患者的住院时间短于专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费用少于专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P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治疗结局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日间肿瘤化疗患者满意度高于专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专科肿瘤化疗相比,日间肿瘤化疗具有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患者满意度高的优势,是值得推广和借鉴的新型诊疗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间诊疗中心 肿瘤化疗 管理模式 疗效评价
下载PDF
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肛周日间手术临床路径探索
2
作者 蔺文燕 樊菲菲 +5 位作者 王永庆 李婷 宋霞 康兰 张莉 方金瑞 《华西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204-207,共4页
目的 探讨基于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理念的肛周日间手术临床路径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3年1月-10月甘肃省人民医院肛肠科行肛周手术患者和日间诊疗中心基于ERAS临床路径行肛周日间手术患者的... 目的 探讨基于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理念的肛周日间手术临床路径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3年1月-10月甘肃省人民医院肛肠科行肛周手术患者和日间诊疗中心基于ERAS临床路径行肛周日间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将肛肠科患者作为对照组,日间诊疗中心患者作为路径组。分析两组患者在住院费用、平均住院时间、术前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患者满意度等指标的差异以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 共纳入患者400例,每组各200例。两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路径组的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低于对照组、Kolcaba舒适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路径组住院费用、平均住院时间、术前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路径组和对照组的满意度分别为90.5%、86.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果显示,肛周日间手术并未增加患者出院后的不适。结论 基于ERAS理念的日间手术临床路径模式更有利于日间手术患者的术后康复、降低医疗成本,进而提升医疗质量水平,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康复外科 临床路径 日间手术 肛瘘 肛周脓肿
原文传递
神经肽S受体rs324981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失眠及其睡眠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王金凤 谢宇平 +6 位作者 方金瑞 褚媛媛 马薇 惠培林 苏晓艳 郭斌 王旭斌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1年第1期80-84,91,共6页
目的分析神经肽S受体(NPS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rs324981与原发性失眠(PI)发生及其睡眠结构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多导睡眠记录和分析PI患者58例与正常对照54例睡眠觉醒时相及结构,检测和分析2组研究对象血液中NPSR rs324981 SNP... 目的分析神经肽S受体(NPS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rs324981与原发性失眠(PI)发生及其睡眠结构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多导睡眠记录和分析PI患者58例与正常对照54例睡眠觉醒时相及结构,检测和分析2组研究对象血液中NPSR rs324981 SNP的AA、AT、TT、A及T基因频率及与PI相关性及睡眠结构。结果PI组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N3期及REM期低于对照组(P<0.05)。而PI组睡眠潜伏期、微觉醒指数、N1期及N2期高于对照组(P<0.05)。AA、AT、TT、A及T基因频率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显示NPSR rs324981 SNP的PI发生风险无增加。对照组AA、AT及TT基因组间睡眠结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I组AT较AA及TT基因组N2期增加(P<0.05),REM期减少(P<0.05),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潜伏期、微觉醒指数、N1期及N3期各基因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NPSR rs324981 SNP对PI发生风险无增加,但AT较AA及TT型睡眠结构差,表现为N2期增加及REM期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失眠 神经肽S受体rs324981 基因多态性 睡眠结构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治疗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李龙泉 王永庆 +6 位作者 马明 黄田 梁元 张惠芸 黄绦壁 孙蔚明 王玉平 《医学综述》 CAS 2021年第8期1539-1544,共6页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难以诊断。手术切除是GIST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随着新型医疗器械的出现和内镜医师技术的不断提高,GIST的治疗呈现微创化、多样化及跨学科合作的特点。但部分GIST...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难以诊断。手术切除是GIST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随着新型医疗器械的出现和内镜医师技术的不断提高,GIST的治疗呈现微创化、多样化及跨学科合作的特点。但部分GIST患者手术治疗后复发率仍较高。近年关于基因水平的研究不断深入,靶向药物的运用对预防GIST患者的复发和转移起关键作用。目前内镜治疗GIS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仍存在争议,且GIST的发病机制也尚未完全阐明,未来需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外科手术 内镜治疗 靶向治疗
下载PDF
甘肃地区OSA继发红细胞增多症的相关因素分析
5
作者 王金凤 方金瑞 +8 位作者 谢宇平 马薇 惠培林 苏晓燕 郭斌 陈雪萍 王旭斌 范杰 赵媛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38-342,共5页
目的:分析甘肃地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继发红细胞增多症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21年1月长居甘肃的汉族OSA患者448例,按照血红蛋白(Hb)值分为A、B、C、D、E组,分别为正常(Hb 120~160 g/L)41例、轻度增高(Hb 161~179 g/L... 目的:分析甘肃地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继发红细胞增多症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21年1月长居甘肃的汉族OSA患者448例,按照血红蛋白(Hb)值分为A、B、C、D、E组,分别为正常(Hb 120~160 g/L)41例、轻度增高(Hb 161~179 g/L)142例、中度增高(Hb 180~199 g/L)156例、重度增高(Hb 200~219 g/L)79例、极重度增高(Hb≥220 g/L)3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PSG监测,比较三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居住地海拔高度、病程、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最低血氧饱和度(LSpO_(2))、平均血氧饱和度(MSpO_(2)),并用多因素回归及ROC曲线分析OSA继发红细胞增多症的影响因素。结果:A、B、C、D、E组间年龄、性别及病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组海拔高度高于A、B、C、D组(P<0.05),A、B、C、D组之间海拔高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的AH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D、E组显著高于A组,D组显著高于B、C组;各组间的LSpO_(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C、D、E组显著低于A组,D、E组显著低于B、C组;各组间的MSpO_(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C、D、E组显著低于A组,D、E组显著低于B、C组。多因素回归显示:海拔越高、MSpO_(2)越低,引起继发高血红蛋白血症的程度越严重;年龄、病程、AHI及LSpO_(2)均不是OSA继发血红蛋白增多的影响因素。MSpO_(2)、海拔高度预测Hb≥180 g/L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4(P<0.001)、0.570(P=0.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05,P=0.001)。结论:海拔高度、MSpO_(2)是引起OSA继发红细胞增多症的独立危险因素;MSpO_(2)预测OSA患者Hb≥180 g/L优于海拔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呼吸暂停 阻塞性 继发红细胞增多症 平均血氧饱和度 海拔高度
原文传递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对OSA合并冠心病的长期预后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王金凤 方金瑞 +5 位作者 谢宇平 马薇 惠培林 苏晓艳 郭斌 刘瑜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031-1035,1039,共6页
目的:探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CPAP)对OSA合并冠心病(CHD)长期预后影响的研究。方法:随机选取OSA合并CHD患者120例,依据AHI分为2组,A组(轻、中度OSA合并CHD)60例、B组(重度OSA组合并CHD)60例。对比分析各组PSG参数及冠脉病变程度的差... 目的:探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CPAP)对OSA合并冠心病(CHD)长期预后影响的研究。方法:随机选取OSA合并CHD患者120例,依据AHI分为2组,A组(轻、中度OSA合并CHD)60例、B组(重度OSA组合并CHD)60例。对比分析各组PSG参数及冠脉病变程度的差异及CPAP治疗后对冠脉长期预后的影响。结果:B组较A组,AHI、BMI、低血氧饱和度(LSaO2),ESS评分,同型半胱氨酸氨酸,高血压、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急性心梗、多血管病变的患病率及SYNTAX评分显著增加(P<0.05);射血分数显著降低(P<0.05);BNP及cTNT浓度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0.0±4.2)个月后,B组:CAPA+常规治疗组较单纯常规治疗组,LSaO2、射血分数显著增加(P<0.05),AHI、心血管不良事件、多血管病变、SYNTAX评分、BNP及TNT浓度显著降低(P<0.05);A组:AHI显著降低(P<0.05),LSaO2显著增加(P<0.05),射血分数、心血管不良事件、多血管病变、SYNTAX评分、BNP及TNT浓度无显著性差异;生存分析显示,A组:CPAP+常规治疗组累计生存率高于常规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0);B组:CPAP+常规治疗组累计生存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01)。结论:随着OSA严重程度的增加,OSA合并CHD的冠脉病变程度进一步加重;CPAP治疗有利于CHD的长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阻塞性 冠心病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
原文传递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合并冠心病的预后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王金凤 方金瑞 +5 位作者 谢宇平 马薇 惠培林 苏晓艳 郭斌 刘瑜 《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1年第5期249-253,共5页
目的探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合并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长期预后影响的研究。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31日在甘肃省人民医院睡眠中心收治的OSAHS合并CH... 目的探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合并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长期预后影响的研究。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31日在甘肃省人民医院睡眠中心收治的OSAHS合并CHD患者120例,依据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分为:A组(轻、中度OSAHS合并CHD)60例和B组(重度OSAHS组合并CHD)60例。对比分析两组血清指标、量表、多道睡眠监测(PSG)及冠脉造影结果。截至2021年2月1日治疗≥12个月,分别对A、B组中的常规治疗组以及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组的血清指标、量表、PSG、冠脉造影结果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再次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B组患者AHI、体质量指数(BMI)、吸烟、高血压及2型糖尿病人数;总胆固醇(TG)、甘油三脂(TC)、低密度脂蛋白(LDL)、同型半胱氨酸(HCY);Epworth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ale,ESS)、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分;多血管病变、TIMI 0-1级及冠脉病变SYNTAX评分均高于较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12个月后,A组+CPAP组较常规治疗组,AHI及ESS评分降低,最低动脉血氧饱和度(lowest arterial oxygen saturation,LSaO_(2))增加(P<0.05);HAMA评分、HAMD评分、血清指标、TIMI及SYNTAX评分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CPAP组较常规治疗组,ESS、HAMA、HAMD评分、AHI降低,LSaO_(2)增加,TG、TC及HCY降低,TIMI 0-2级及SYNTAX评分高于A组(P<0.05),各种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显著降低。结论重度较轻中度OSAHS合并CHD患者冠脉病变程度重,CPAP治疗有利于重度OSAHS合并CHD的长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呼吸暂停 阻塞性 连续气道正压通气 预后 治疗结果 冠心病
原文传递
生物制剂治疗炎症肠病现状 被引量:9
8
作者 黄田 李龙泉 +5 位作者 田珍 王永庆 杜一江 胡泽楠 王玉平 周永宁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3828-3832,共5页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目前,随着免疫学和生物学的发展,针对其发病过程中不同靶点的生物制剂,如抗肿瘤坏死因子、抗黏附分子、抗白细胞介素-12/23...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目前,随着免疫学和生物学的发展,针对其发病过程中不同靶点的生物制剂,如抗肿瘤坏死因子、抗黏附分子、抗白细胞介素-12/23(IL-12/23)、JAK抑制剂等,被不断开发应用于临床治疗。相对于传统治疗,生物制剂疗效显著,且安全性值得肯定,为IBD的治疗带来了里程碑式的意义。本文对现今生物制剂治疗IBD的一些最新的研究进展和与之相关的风险作一简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克罗恩病 溃疡性结肠炎 生物制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