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癌高危因素评分模型构建及对筛查时机、方案选择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苗长丰 马云涛 +2 位作者 王晓鹏 狐鸣 杨晓军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01-507,共7页
背景与目的:伺机性筛查也称为个体筛查,是一种基于临床表征的筛查方法,花费少,患者依从性高,是目前提高我国早期胃癌检出率的可行途径。基于患者基线资料及血液学检查等常用指标,构建一套关于胃癌高危因素评分模型,探讨其对胃癌高危患... 背景与目的:伺机性筛查也称为个体筛查,是一种基于临床表征的筛查方法,花费少,患者依从性高,是目前提高我国早期胃癌检出率的可行途径。基于患者基线资料及血液学检查等常用指标,构建一套关于胃癌高危因素评分模型,探讨其对胃癌高危患者筛查时机、方案选择的价值,以期为临床高效筛查提供更多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6月—2017年12月甘肃省人民医院普外科收治的387例胃黏膜相关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情况、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Ⅰ及PGⅠ/Ⅱ等指标,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构建胃癌高危评分模型。结果: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显示,当PGⅠ为43.7μg/L时,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736,其灵敏度为0.529,特异度为0.779。当PGⅠ/Ⅱ为2.2μg/L时,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780,其灵敏度为0.578,特异度为0.849。将二者并联时,对胃癌诊断的灵敏度为71.8%、特异度为75.5%,可确定PGⅠ≤43.7μg/L且PGⅠ/Ⅱ≤2.1μg/L是最佳筛查临界值。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饮用水类型、家族史、食用腌制品、HP感染、PGⅠ及PGⅠ/Ⅱ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患者性别、饮用水类型、HP感染、家族史、PGⅠ、PGⅠ/Ⅱ及年龄是影响患者胃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在Logistic分析基础上,对各危险因素进行赋值,建立评分模型:Y=A×年龄+30×性别+30×饮用水+30×HP(+)+50×家族史+B×PG水平(35~45岁:A=20;46~55岁:A=40;56~65岁:A=70;≥66岁:A=80。当PGⅠ≤43.7μg/L且PGⅠ/Ⅱ>2.1μg/L:B=10;PGⅠ>43.7μg/L且PGⅠ/Ⅱ≤2.1μg/L:B=30;PGⅠ≤43.7μg/L且PGⅠ/Ⅱ≤2.1μg/L:B=80)。根据构建模型对两组患者评分进行验证,结果发现,病例组评分[(209.78±46.98)分]显著高于对照组[(122.37±56.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962,P<0.001)。ROC曲线显示,当临界值为156分时,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76,灵敏度为0.880,特异度为0.716,Youden指数=0.595。拟合优度经Hosmer-Lemeshow检验后发现,模型HL指标为13.492,P=0.095,表明模型拟合度较好。结论:根据建立的胃癌评分模型,对评分≥156且因消化道相关不适而就诊的患者,应视为高危人群,建议至少每年进行1次胃镜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危险因素 幽门螺杆菌
下载PDF
腹腔镜下修补术与开腹手术治疗溃疡性胃穿孔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5
2
作者 张昕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7年第13期150-151,共2页
目的:分析腹腔镜下修补术与开腹手术治疗溃疡性胃穿孔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收治的溃疡性胃穿孔患者95例纳入本次研究中,依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开腹组(48例,开腹手术)和腹腔镜组(47例,腹腔镜下修补术)。对比两组... 目的:分析腹腔镜下修补术与开腹手术治疗溃疡性胃穿孔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收治的溃疡性胃穿孔患者95例纳入本次研究中,依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开腹组(48例,开腹手术)和腹腔镜组(47例,腹腔镜下修补术)。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8.9±2.6)min、住院时间(2.3±0.5)d和术后下床时间(1.3±0.4)d、术中出血量(36.5±10.2)ml均少于开腹组[(45.6±4.1)min、(7.2±1.3)d、(2.6±1.2)d、(83.2±15.2)ml],P<0.05。结论:本次研究证明,对溃疡性胃穿孔采用腹腔镜修补术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胃穿孔 腹腔镜 修补术 开腹手术 效果
下载PDF
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伴脂质硬皮症中点式引流手术的临床分析
3
作者 张昕 《双足与保健》 2018年第12期107-108,共2页
目的分析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VI)伴脂质硬皮症(LDS)中点式引流手术的效果。方法 2015年3月—2017年3月间将62例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依据治疗方式分为参照组(30例,常规CVI手术法)和观察组(32例,常规CVI手术法+病灶点式引流手术)... 目的分析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VI)伴脂质硬皮症(LDS)中点式引流手术的效果。方法 2015年3月—2017年3月间将62例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依据治疗方式分为参照组(30例,常规CVI手术法)和观察组(32例,常规CVI手术法+病灶点式引流手术),对比两组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消退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术后3、6个月观察组患者皮下硬结分别有10例和8例,参照组依次为20例和13例(P<0.05);且术后1、3和6个月的VCSS评分[(4.5±1.5)分、(1.6±1.2)分、(0.6±0.8)分]低于参照组[(7.5±2.5)分、(5.6±1.8)分、(3.2±1.0)分](P<0.01)。结论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伴脂质硬皮症中采用点式引流手术的临床效果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VI) 脂质硬皮症(LDS) 点式引流手术 手术效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