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系统评价肿瘤患者压力性损伤的患病率,为压力性损伤的防治决策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WanFang Data、VIP、CBM、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收集有关肿瘤患者压力性损伤患病情况的相关研究。检索时...目的系统评价肿瘤患者压力性损伤的患病率,为压力性损伤的防治决策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WanFang Data、VIP、CBM、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收集有关肿瘤患者压力性损伤患病情况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19年9月,经逐层筛选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后,应用Stata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1个研究,包括9572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患者压力性损伤患病率为10.3%,95%CI(9.0%,11.7%)。亚组分析显示,进行姑息性治疗肿瘤患者压力性损伤患病率为18.1%,95%CI(14.2%,21.9%)高于非姑息性治疗肿瘤患者平均患病率5.7%,95%CI(4.5%,7.0%);住院期间围术期肿瘤患者压力性损伤患病率为11.3%,95%CI(2.5%,20.1%)高于非围术期肿瘤患者平均患病率7.6%,95%CI(4.8%,10.3%);从2005年1月至2019年9月,肿瘤患者压力性损伤患病率逐年下降。结论肿瘤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不容忽视,而且其发生原因不同,临床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针对的干预措施防治肿瘤患者的压力性损伤。展开更多
目的通过检索国内外成人俯卧位心肺复苏(PP-CRP)相关文献,分析内容、总结证据,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参考。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万方数据、维普数据库、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数据库、荷兰医学文...目的通过检索国内外成人俯卧位心肺复苏(PP-CRP)相关文献,分析内容、总结证据,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参考。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万方数据、维普数据库、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数据库、荷兰医学文摘Embase数据库、护理和辅助医学文献累积索引(CINAHL)、Cochran图书馆数据库、科学网(Web of Science)、Scopus文献数据库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6月15日。提取PP-CPR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CT)、非RCT(前瞻性或回顾性)、队列研究和病例报告的内容,并进行系统分析,采用范围综述的方法对检索结果进行规范化报告。结果通过检索数据库获得文献523篇,追索其参考文献及灰色文献获得14篇,共入选537篇文献。经过2名研究者严格筛查,最终共纳入26篇文献,3篇为非随机对照试验(RCT),23篇为病例报告,涉及12个国家,中文3篇、英文19篇、法文2篇、德文1篇、韩文1篇。纳入的3篇非RCT研究表明,与标准心肺复苏(CPR)相比,PP-CPR能产生更高的血压,提供良好的呼吸和循环支持。纳入的23篇病例报告中共涉及25例成人患者,其中17例报道了复苏总时间,有13例PP-CPR时间≤5 min,且均恢复了自主循环,说明PP-CPR技术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在最终结局方面,4例(16.0%)患者死亡,21例(84.0%)存活,说明PP-CPR技术可以为俯卧位心搏骤停患者提供及时的血液循环,改善临床结局;而在报道了复苏后并发症的11例患者中,短期结局均未出现神经功能损伤等并发症,说明PP-CPR技术具有一定的安全性。结论PP-CPR可以为无法迅速仰卧的心搏骤停患者提供及时的血液循环,为除颤和进一步救治赢得"黄金时间";医护人员在临床实践中需评估急救环境、施救人员数量和患者具体病情,尽快实施急救,减少俯卧位心搏骤停患者重要器官无血流时间,改善临床预后。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系统评价肿瘤患者压力性损伤的患病率,为压力性损伤的防治决策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WanFang Data、VIP、CBM、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收集有关肿瘤患者压力性损伤患病情况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19年9月,经逐层筛选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后,应用Stata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1个研究,包括9572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患者压力性损伤患病率为10.3%,95%CI(9.0%,11.7%)。亚组分析显示,进行姑息性治疗肿瘤患者压力性损伤患病率为18.1%,95%CI(14.2%,21.9%)高于非姑息性治疗肿瘤患者平均患病率5.7%,95%CI(4.5%,7.0%);住院期间围术期肿瘤患者压力性损伤患病率为11.3%,95%CI(2.5%,20.1%)高于非围术期肿瘤患者平均患病率7.6%,95%CI(4.8%,10.3%);从2005年1月至2019年9月,肿瘤患者压力性损伤患病率逐年下降。结论肿瘤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不容忽视,而且其发生原因不同,临床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针对的干预措施防治肿瘤患者的压力性损伤。
文摘目的通过检索国内外成人俯卧位心肺复苏(PP-CRP)相关文献,分析内容、总结证据,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参考。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万方数据、维普数据库、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数据库、荷兰医学文摘Embase数据库、护理和辅助医学文献累积索引(CINAHL)、Cochran图书馆数据库、科学网(Web of Science)、Scopus文献数据库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6月15日。提取PP-CPR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CT)、非RCT(前瞻性或回顾性)、队列研究和病例报告的内容,并进行系统分析,采用范围综述的方法对检索结果进行规范化报告。结果通过检索数据库获得文献523篇,追索其参考文献及灰色文献获得14篇,共入选537篇文献。经过2名研究者严格筛查,最终共纳入26篇文献,3篇为非随机对照试验(RCT),23篇为病例报告,涉及12个国家,中文3篇、英文19篇、法文2篇、德文1篇、韩文1篇。纳入的3篇非RCT研究表明,与标准心肺复苏(CPR)相比,PP-CPR能产生更高的血压,提供良好的呼吸和循环支持。纳入的23篇病例报告中共涉及25例成人患者,其中17例报道了复苏总时间,有13例PP-CPR时间≤5 min,且均恢复了自主循环,说明PP-CPR技术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在最终结局方面,4例(16.0%)患者死亡,21例(84.0%)存活,说明PP-CPR技术可以为俯卧位心搏骤停患者提供及时的血液循环,改善临床结局;而在报道了复苏后并发症的11例患者中,短期结局均未出现神经功能损伤等并发症,说明PP-CPR技术具有一定的安全性。结论PP-CPR可以为无法迅速仰卧的心搏骤停患者提供及时的血液循环,为除颤和进一步救治赢得"黄金时间";医护人员在临床实践中需评估急救环境、施救人员数量和患者具体病情,尽快实施急救,减少俯卧位心搏骤停患者重要器官无血流时间,改善临床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