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9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旱作区立式深旋耕作下马铃薯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对垄沟比变化的响应
1
作者 尹嘉德 侯慧芝 +3 位作者 方彦杰 马明生 柳燕兰 雷康宁 《寒旱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244-249,共6页
优化垄沟比是挖掘旱地作物光温水气资源利用潜力和生产力的有效措施之一,研究全膜垄上微沟种植技术与立式深旋耕作技术复合下垄沟比变化对马铃薯水分利用、商品率和产量稳定性的影响,为今后标准化半干旱区旱地马铃薯种植栽培参数和最佳... 优化垄沟比是挖掘旱地作物光温水气资源利用潜力和生产力的有效措施之一,研究全膜垄上微沟种植技术与立式深旋耕作技术复合下垄沟比变化对马铃薯水分利用、商品率和产量稳定性的影响,为今后标准化半干旱区旱地马铃薯种植栽培参数和最佳空间配置提供理论支撑。于2021—2023年在定西市安定区采用全膜覆盖垄上微沟和立式深旋耕作技术复合种植模式下设置3个垄沟比处理(50 cm∶50 cm、60 cm∶40 cm、70 cm∶30 cm)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垄沟比变化对水分利用效率和马铃薯产量的影响与降水年份相关,在降水较好的年份,增加垄沟比有利于增加马铃薯产量,而降水较少的干旱年份增加垄沟比则降低了马铃薯产量。从马铃薯块茎折合产量、商品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和产量稳定性方面综合来看,垄沟比为60 cm∶40 cm的种植模式是全膜覆盖垄上微沟和立式深旋耕作技术复合种植模式的最适规格。但单一从商品率和商品产量来看,垄沟比为70 cm∶30 cm的种植模式则可以有效地提高马铃薯商品率和商品产量,建议在未来降水多的年份适当提高垄沟比,可兼顾提高马铃薯产量与商品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立式深旋耕作 垄沟比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稳定性
下载PDF
旱作马铃薯复合式耕作栽培技术规程
2
作者 方彦杰 罗峰 +4 位作者 刘培旺 董博 朱永永 韩儆仁 谭伟军 《寒旱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283-286,共4页
为提高甘肃省旱作区马铃薯产量和品质,协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促进马铃薯产业高质高效发展,结合多年试验和示范,从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选地、整地施肥、机具要求、机械作业要求、种子准备、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 为提高甘肃省旱作区马铃薯产量和品质,协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促进马铃薯产业高质高效发展,结合多年试验和示范,从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选地、整地施肥、机具要求、机械作业要求、种子准备、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与贮藏、清除废膜等方面总结制定了旱作马铃薯复合式耕作栽培技术规程,为旱作马铃薯复合式耕作栽培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 马铃薯 复合式耕作 技术规程
下载PDF
旋耕深度对西北黄土高原旱作区土壤水分特性和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张绪成 马一凡 +5 位作者 于显枫 侯慧芝 王红丽 方彦杰 张国平 雷康宁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8-148,共11页
深耕对打破犁底层、优化土壤水分特性有积极作用,但对旱作农田旋耕深度的土壤水分效应及其对马铃薯水分耗散过程和产量的影响缺乏研究分析。本研究设15(TT)、40(VRT)、60 cm(VRT6)3个旋耕深度,测定土壤容重和水分特性、马铃薯叶片SPAD... 深耕对打破犁底层、优化土壤水分特性有积极作用,但对旱作农田旋耕深度的土壤水分效应及其对马铃薯水分耗散过程和产量的影响缺乏研究分析。本研究设15(TT)、40(VRT)、60 cm(VRT6)3个旋耕深度,测定土壤容重和水分特性、马铃薯叶片SPAD值、叶面积指数(LAI)和产量等,研究旋耕深度对马铃薯水分利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VRT和TT相比,VRT6分别在40~60 cm和0~60 cm土层降低土壤容重,提高饱和含水量、毛管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VRT6显著提高了马铃薯现蕾前的耗水量,导致盛花期的土壤贮水量在2016年较VRT和TT下降了22.3 mm、49.0 mm,2017年下降了43.9 mm、56.6 mm;VRT6显著提高2017年花后耗水,分别较VRT和TT增加了42.2 mm和38.3 mm。旺盛的花前耗水促进了地上部发育,VRT6的LAI在全生育期高于TT,在现蕾期至收获期高于VRT,并使SPAD值在2017年的块茎膨大期显著高于VRT和TT,呈现明显的地上部旺长特征。基于以上原因,VRT6的块茎产量虽然高于TT,但在2017年显著低于VRT,而且水分利用效率(WUE)较VRT和TT下降了61.2%~67.5%和41.0%~53.5%。因此,在半干旱旱作区马铃薯种植的立式深旋耕作的适宜深度是40 cm,可在优化土壤水分特性和耗水过程的基础上,有效抵御季节性干旱胁迫,显著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耕深度 土壤水分特性 阶段耗水量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马铃薯
下载PDF
甘肃省旱地农业技术创新与实践 被引量:2
4
作者 郭贤仕 柳燕兰 +1 位作者 候慧芝 郭天文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5-69,共5页
甘肃省地理跨度大,气候类型多种多样,旱地农业类型齐全,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科研活动中,把有效的传统抗旱办法与农田微集雨保墒工程、旱农耕作栽培技术、农业机械有机结合,创造了很多有区域特色的旱地农业技术。本文对甘肃省传统的砂田... 甘肃省地理跨度大,气候类型多种多样,旱地农业类型齐全,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科研活动中,把有效的传统抗旱办法与农田微集雨保墒工程、旱农耕作栽培技术、农业机械有机结合,创造了很多有区域特色的旱地农业技术。本文对甘肃省传统的砂田种植技术和旱地地膜小麦穴播技术、集雨农业技术体系进行简单回顾,对现阶段正在应用的主体创新旱农技术——全膜双垄沟播玉米、膜上覆土小麦种植技术体系的基本特点、抗旱增产机理及应用情况进行较详细的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 旱农技术创新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 膜上覆土小麦
下载PDF
施肥对旱作区新修梯田土壤理化性质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柳燕兰 马明生 +4 位作者 张绪成 李世成 雷康宁 李继明 张强 《寒旱农业科学》 2022年第11期115-118,共4页
探究施肥对旱作区新修梯田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对中低产田地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9年设置在定西市安定区新修梯田的定位试验,分析不施肥(CK)、施氮磷钾肥(NPK)、氮磷钾肥配施有机肥(NPKM)、氮磷钾肥配施有机肥再增施... 探究施肥对旱作区新修梯田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对中低产田地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9年设置在定西市安定区新修梯田的定位试验,分析不施肥(CK)、施氮磷钾肥(NPK)、氮磷钾肥配施有机肥(NPKM)、氮磷钾肥配施有机肥再增施土壤调理剂(NPKMF)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马铃薯产量的影响,以评价施肥对新修梯田土壤的培肥效果。结果表明,与不施肥(CK)相比,各施肥处理均降低了新修梯田挖方部位和填方部位的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总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挖方部部位和填方部位马铃薯产量分别提高21.79%~66.13%和24.91%~32.28%。与施氮磷钾肥相比,氮磷钾肥配施有机肥再增施土壤调理剂降低了挖方部位和填方部位的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总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且对挖方部位的改善效果更显著;但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差异均不显著,挖方部部位和填方部位碱解氮含量分别显著提高9.98%和10.00%,马铃薯产量分别提高了36.40%和5.90%。综上可知,氮磷钾化肥配施有机肥再增施土壤调理剂可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总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提升土壤养分含量,增加马铃薯产量,是旱作区新修梯田地力提升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旱作区 新修梯田 土壤物理性质 养分含量 马铃薯 产量
下载PDF
适宜陇中旱作区麦后复种的饲用油菜新品种(系)筛选 被引量:6
6
作者 刘晓伟 郭天文 +3 位作者 张平良 董博 谭雪莲 曾骏 《甘肃农业科技》 2019年第7期66-68,共3页
在陇中旱作区对7个麦后复种的饲用油菜新品种(系)生物量及营养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饲油1号、饲油2号生物产量较高,适应性好,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可作为甘肃省中部旱作区麦后复种饲用油菜的首选品种。
关键词 饲用油菜 新品种(系) 复种 引选 陇中旱作区
下载PDF
甘肃省马铃薯水肥一体化种植技术 被引量:6
7
作者 方彦杰 张绪成 +3 位作者 于显枫 侯慧芝 王红丽 马一凡 《甘肃农业科技》 2019年第3期87-90,共4页
从材料与设备、选地与整地、品种选择、种薯处理、播种、田间管理、水分管理、养分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等方面阐述了甘肃省马铃薯水肥一体化种植技术。
关键词 马铃薯 水肥一体化 种植技术 甘肃省
下载PDF
陇中旱作区夏收复种饲料油菜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5
8
作者 刘晓伟 郭天文 +4 位作者 张平良 曾骏 董博 谭雪莲 姜小凤 《甘肃农业科技》 2017年第10期58-59,共2页
从品种选择、种子处理、整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适时收获等方面介绍了适宜甘肃旱作区夏收作物复种饲料油菜的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 陇中旱作区 饲料油菜 复种 栽培技术
下载PDF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半干旱区春小麦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平良 郭天文 +1 位作者 刘晓伟 曾骏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5-112,共8页
以国家土壤质量安定观测试验站黄绵土区的农田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研究长期施用有机肥对半干旱区春小麦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和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种植7年春小麦,施肥显著影响小麦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以化肥与有机肥配施... 以国家土壤质量安定观测试验站黄绵土区的农田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研究长期施用有机肥对半干旱区春小麦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和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种植7年春小麦,施肥显著影响小麦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以化肥与有机肥配施(NPKM)处理效果最好,较单施化肥(NPK)、单施有机肥(OM)处理春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了7.18%和7.82%、5.91%和3.83%;在定位施肥初期(前3年),NPKM和NPK处理的效果优于OM,在第4年三者无差异,而第5年及之后,NPKM和OM处理的效果明显好于NPK处理。长期NPKM和OM处理较NPK处理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显著增加了36.88%和31.98%,有机碳储量分别显著增加了31.17%~41.94%和27.80%~35.81%,表层0~10 cm的增加效果显著好于10~20 cm土层。不同施肥处理对0~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的影响表现为NPKM>OM>NPK>CK,且差异显著,长期NPKM和OM处理较NPK处理土壤MBC分别显著增加了46.4%和28.7%,长期单施NPK处理可显著增加土壤MBC含量,但对有机碳影响不明显。综上所述,长期NPKM或OM处理可显著增加黄绵土小麦地土壤有机碳和MBC含量,增加有机碳储量,有利于农田土壤固碳增汇,提高小麦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 有机肥 春小麦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有机碳 微生物生物量碳
下载PDF
有机肥替代化肥对立式深旋松耕马铃薯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10
作者 于显枫 张绪成 +6 位作者 黄伟 雷康宁 缪平贵 方彦杰 马一凡 王红丽 侯慧芝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72-1882,共11页
旨在研究立式深旋松耕作条件下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马铃薯水肥利用和产量的影响,为实现水肥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生产提供依据。设置全膜覆盖立式深旋松耕不施肥(VP),全膜覆盖立式深旋松耕施化肥(VPF),全膜覆盖立式深旋松耕有机肥替代60... 旨在研究立式深旋松耕作条件下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马铃薯水肥利用和产量的影响,为实现水肥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生产提供依据。设置全膜覆盖立式深旋松耕不施肥(VP),全膜覆盖立式深旋松耕施化肥(VPF),全膜覆盖立式深旋松耕有机肥替代60%化肥(VPO)3个处理。测定土壤含水量、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叶面积指数(LAI)、块茎产量,计算贮水量、阶段耗水量和水肥利用效率等。结果表明:与VP相比,VPO和VPF均提高了马铃薯群体叶面积指数(LAI)和叶片SPAD值,二者均减慢了马铃薯块茎膨大期后的LAI和叶片SPAD值降低幅度,延长了光合期。2018-2020年,VPO和VPF均降低了土壤贮水量,尤其是收获期较VP降低了6.45%~18.33%;VPO降低了花前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同时增加了花后耗水量,花后耗水量较VPF和VP增加了20.61~92.74 mm。VPO降低了肥料贡献率,提高了肥料的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较VPF分别提高了37.66%~201.22%和117.94%~165.29%;VPO和VPF都增加了马铃薯的块茎产量和商品率,块茎产量较VP增加了10.66%~68.39%和19.35%~93.16%。因此,立式深旋松条件下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可延长叶片光合功能期,改变了马铃薯的耗水进程,没有降低块茎产量,同时还提高了商品率和肥料的农学效率,是资源高效和作物增产的养分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有机肥替代 阶段耗水量 化肥偏生产力 水肥利用效率 产量
下载PDF
不同覆膜类型对黄土旱塬区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11
作者 张璐 董博 +6 位作者 王磊 张芮 张军 江晶 陈光荣 赵振华 马嘉颖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24年第9期129-133,152,共6页
文章揭示了不同覆膜类型对土壤化学性质、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采用露地,PE覆盖,PE覆盖+PE残留,PE覆盖+秸秆还田,降解膜覆盖+降解膜还田,降解膜覆盖+降解膜、秸秆还田6个处理进行大田试验。结果显示,PE覆盖(聚乙烯塑料地膜)+... 文章揭示了不同覆膜类型对土壤化学性质、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采用露地,PE覆盖,PE覆盖+PE残留,PE覆盖+秸秆还田,降解膜覆盖+降解膜还田,降解膜覆盖+降解膜、秸秆还田6个处理进行大田试验。结果显示,PE覆盖(聚乙烯塑料地膜)+秸秆还田和降解膜覆盖(全生物降解地膜)+降解膜、秸秆还田处理均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全氮及速效磷含量,且显著(p<0.5)提高了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因此,黄土旱塬区在选择玉米覆膜栽培时应优先考虑PE覆盖+秸秆还田和降解膜覆盖+降解膜、秸秆还田的栽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覆盖 黄土旱塬区 土壤化学性质 玉米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会宁半干旱区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栽培下玉米品种筛选试验
12
作者 周刚 李尚中 +4 位作者 樊廷录 赵刚 张建军 党翼 王磊 《寒旱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28-33,共6页
研究筛选会宁半干旱地区抗旱高产优质玉米品种,为促进会宁半干旱地区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普通地膜种植方式的进一步转变提供科学依据。以引进的11个抗旱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全生物降解黑色地膜及全膜双垄覆盖沟播技术,测定和分析玉... 研究筛选会宁半干旱地区抗旱高产优质玉米品种,为促进会宁半干旱地区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普通地膜种植方式的进一步转变提供科学依据。以引进的11个抗旱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全生物降解黑色地膜及全膜双垄覆盖沟播技术,测定和分析玉米的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SPAD值及品质指标。结果表明,在种植密度为6万株/hm^(2)时,先玉1483折合产量最高,为9584.1 kg/hm^(2);MC703、迪卡C1563折合产量较高,分别为9147.8、8987.2 kg/hm^(2)。先玉1483、MC703、迪卡C1563生育期均为127 d,灌浆时期叶片SPAD值分别为55.7、56.5、52.3,后期的光合能力较强,且综合籽粒营养品质较好。以上3个玉米品种可作为会宁半干旱区使用全生物降解地膜进行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模式下的示范推广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品种 全生物降解地膜 筛选试验 会宁半干旱区
下载PDF
半干旱区减氮增钾、有机肥替代对全膜覆盖垄沟种植马铃薯水肥利用和生物量积累的调控 被引量:69
13
作者 张绪成 于显枫 +3 位作者 王红丽 侯慧芝 方彦杰 马一凡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52-864,共13页
【目的】减氮增钾和有机肥替代是提高中国作物生产中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降低作物生产病害风险的有效途径。研究明确半干旱区全膜覆盖垄沟种植马铃薯减氮追施、有机肥替代和增施钾肥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和... 【目的】减氮增钾和有机肥替代是提高中国作物生产中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降低作物生产病害风险的有效途径。研究明确半干旱区全膜覆盖垄沟种植马铃薯减氮追施、有机肥替代和增施钾肥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和水分利用的影响,为该区域实施水肥高效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在4年大田定位试验基础上,通过测定全膜覆盖垄沟种植条件下传统施肥(PM)、减氮25%并花期追施和增施钾肥(PMN)和减氮50%与有机肥替代并花期追施(PMO)的土壤贮水量、马铃薯的生物量和产量等指标,计算不同施肥模式的耗水量、生长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和肥料偏生产力,以明确不同养分管理模式对马铃薯耗水过程的调控及其对干物质积累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2011—2014年PMN花前耗水量较PM分别降低了17.4、28.7、26.8和34.2 mm,花后耗水量增加了31.1、34.7、36.7和49.2 mm;PMO没有显著降低马铃薯花前耗水,而花后耗水量分别增加了17.8、24.3、11.2和10.3 mm。与PM相比,PMN在盛花期后显著提高马铃薯地上地下生物量和生长速率,使马铃薯产量在2012—2014年平均增加2 595.1 kg·hm-2,并使水分利用效率(WUE)在2013—2014年分别增加了14.4%和6.3%,达到显著差异;PMO显著提高马铃薯各生育期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和生长速率,4年平均马铃薯块茎产量增加了2 945 kg·hm-2,而且WUE在2012—2014年显著高于PM。PMN和PMO较PM均能显著提高马铃薯肥料偏生产力、化肥偏生产力、氮素偏生产力和化肥氮素偏生产力,表明PMN和PMO能协同提高作物的养分和水分利用效率,实现以肥调水和以水促肥的目标。2011年为严重干旱年份,虽然PMN和PMO能调节马铃薯花前花后耗水,提高地上地下生物量和生长速率,显著提高养分偏生产力,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无显著提高。【结论】PMN和PMO均能显著调节马铃薯花前花后耗水量,增加生物量和提高生长速率,使得马铃薯块茎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养分利用效率增加。与PMN相比,PMO对马铃薯产量、WUE和养分偏生产力的增加幅度更大,是资源更加高效和作物增产的养分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 马铃薯 氮肥减量 有机肥替代 钾肥 水肥利用效率 产量
下载PDF
长期定位施不同氮源有机肥替代部分含氮化肥对陇东旱塬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6
14
作者 张建军 樊廷录 +3 位作者 赵刚 党翼 王磊 李尚中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077-1086,共10页
在陇东黄土旱塬覆盖黑垆土大田,利用陇鉴301进行了连续10年的定位试验,观测长期施用不同氮源有机肥(发酵有机肥、农家肥)或小麦秸秆还田各处理对冬小麦产量相关性状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年际间变化较... 在陇东黄土旱塬覆盖黑垆土大田,利用陇鉴301进行了连续10年的定位试验,观测长期施用不同氮源有机肥(发酵有机肥、农家肥)或小麦秸秆还田各处理对冬小麦产量相关性状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年际间变化较大,与降雨量有直接关系;不同有机氮源替代部分含氮化肥处理对提高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具有明显作用。在干旱、平水和丰水年型,较不施肥对照分别增产53.1%~103.7%、40.3%~79.3%和73.1%~94.8%,较单施化肥对照分别增产6.6%~41.8%、7.0%~36.8%和-2.9%~9.3%。以发酵有机肥做替代物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增产幅度最大,10年平均产量较不施肥和单施化肥对照分别增加88.9%和25.4%,水分利用效率和边际水分利用率也最高,分别为10.8 kg mm^(-1) hm^(-2)和1.03 kg m^(-3);并且产量构成因素和植株生理指标也优于其他处理。因此,发酵有机肥是陇东半湿润偏旱雨养农业区(年降水量约550 mm)冬小麦生产上替代部分含氮化肥的首选有机氮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旱塬 冬小麦连作 定位施肥 产量 水分效率
下载PDF
减氮追施和增密对全膜覆盖垄上微沟马铃薯水分利用及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5
15
作者 于显枫 张绪成 +5 位作者 方彦杰 陈光荣 王红丽 侯慧芝 马一凡 赵记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64-776,共13页
优化垄沟配置方式、种植密度和施肥方式可显著提高降水利用效率、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以西北半干旱区全膜覆盖垄上微沟种植马铃薯,设置49,500株hm–2(低密度)和64,500株hm–2(高密度) 2个播种密度,传统施肥(PM)、减量追施(PMN)、... 优化垄沟配置方式、种植密度和施肥方式可显著提高降水利用效率、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以西北半干旱区全膜覆盖垄上微沟种植马铃薯,设置49,500株hm–2(低密度)和64,500株hm–2(高密度) 2个播种密度,传统施肥(PM)、减量追施(PMN)、有机肥替代(PMO) 3个施肥模式,随机区组设计。研究施肥和密度对马铃薯不同生育期土壤温度、阶段耗水量、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密对土壤温度、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和产量无显著影响,但降低了花前耗水量、单株地上生物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叶面积指数(LAI)和花后耗水量。在块茎膨大期,高密度处理的LAI较低密度增加了3.64%~15.01%;花后耗水量在2015—2016年较低密度增加了6.50%~48.52%。与PM处理相比, PMN和PMO均能提高花前土壤温度、现蕾期-块茎膨大期的马铃薯叶片SPAD值和LAI,其中LAI在花期增加了10.42%~44.26%。PMN和PMO降低了花前耗水量,增加花后耗水量和地上生物量,在块茎膨大期地上生物量较PM增加了6.95%~49.85%。PMN能提高低密度马铃薯的块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2015—2017年产量较PM和PMO分别提高了9.96%~20.87%和13.64%~17.61%,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5.46%~20.81%和13.25%~45.24%。因此,增加密度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无显著影响,但化肥减量追施或有机肥替代均可显著促进马铃薯花后耗水和提高LAI,使马铃薯块茎产量和WUE显著增加,是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增产增效的养分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氮追施 增密 全膜覆盖垄上微沟 马铃薯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覆膜时期和施氮量对陇东旱塬玉米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张建军 党翼 +3 位作者 赵刚 王磊 樊廷录 李尚中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79-490,共12页
【目的】以抗逆性强的紧凑型玉米品种先玉335为供试作物,研究施氮量、覆膜时期及其互作对陇东旱塬玉米生理指标、产量性状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陇东旱塬区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2年11月至2019年11月,连续设... 【目的】以抗逆性强的紧凑型玉米品种先玉335为供试作物,研究施氮量、覆膜时期及其互作对陇东旱塬玉米生理指标、产量性状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陇东旱塬区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2年11月至2019年11月,连续设置覆膜时期(春季覆膜和秋季覆膜)和施纯N量(0、75、150、225、300、375、450 kg·hm^(-2))两因子的长期定位裂区试验,分析不同处理玉米生理指标、产量性状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覆膜结合合理施氮可提高玉米光合速率和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延长叶片持绿期,有效协调源库关系,增加穗粒数和百粒重。年份、施氮量及年份与施氮量互作均极显著影响玉米产量、穗粒数和百粒重,三者均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黄土旱塬玉米产量在施氮量150—450 kg·hm^(-2)范围内均显著高于75 kg·hm^(-2)的产量,以施氮量300 kg·hm^(-2)最高,为15142.5kg·hm^(-2),与施氮量225 kg·hm^(-2)无显著差异,显著高于施氮75 kg·hm^(-2),施氮量进一步增加,增产效应逐渐降低,甚至减产。降雨年型及关键生育期降雨量与产量变化关系密切。尤其是7—9月降水量,特别是7月上旬(玉米抽雄—吐丝期)降雨量及降雨年型对陇东旱塬玉米产量影响较大。年份、覆膜时期、施氮量及年份与施氮量互作也极显著影响水分利用效率,秋覆膜较春覆膜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增加8.6%。与施氮300 kg·hm^(-2)相比,施氮225 kg·hm^(-2)氮肥偏生产力、氮素生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8.6%、20.1%,平均氮肥利用率从34.8%提高到35.8%,可实现产量和氮素效率的同步提高。【结论】覆膜结合施氮150—225 kg·hm^(-2)可作为陇东旱塬雨养农业区较理想的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干旱年份秋覆膜的增产效应更突出,生产中建议结合气象预测预报的降雨年型选择适宜的施氮量和覆膜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膜时期 施氮量 生理指标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氮肥利用率 玉米
下载PDF
黄土高原旱作玉米籽粒水分与机械粒收质量的关系 被引量:13
17
作者 樊廷录 王淑英 +8 位作者 续创业 李尚中 王甲玺 王克如 赵刚 程万莉 张建军 王磊 党翼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411-1418,共8页
玉米机械粒收是全程机械化的关键,但存在着籽粒破碎、果穗和落粒损失严重等备受关注的问题。开展机械粒收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对推进旱作玉米机械粒收技术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国内玉米主栽品种33个,于2016–2017年在甘肃泾... 玉米机械粒收是全程机械化的关键,但存在着籽粒破碎、果穗和落粒损失严重等备受关注的问题。开展机械粒收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对推进旱作玉米机械粒收技术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国内玉米主栽品种33个,于2016–2017年在甘肃泾川同一地块上用福田雷沃谷神收割机械粒收,分析籽粒水分与机械粒收质量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基因型差异是造成玉米机械粒收质量不同的主要原因,两年收获时平均籽粒水分26.05%,破碎率7.47%,产量损失率3.25%,落穗损失率2.58%,杂质率1.04%;籽粒水分(X)与破碎率(Y1)、产量损失率(Y2)显著正相关,并且存在Y1=0.027X2–0.987X+14.06(R2=0.373**,n=51),Y2=0.052X2–2.223X+24.86(R2=0.418**,n=51)的变化关系,籽粒水分依次下降到18.3%、21.4%时,对应的破碎率(5.1%)、产量损失率(1.1%)最低,即在一定含水率范围内随着籽粒水分的增加破碎率、产量损失率升高,机械粒收的籽粒适宜水分为18%~22%,破碎率可控制在5.0%~5.5%的范围内;籽粒水分对落穗损失的影响大于落粒损失,随着籽粒水分增加落穗损失率增加的幅度明显高于落粒损失率的升高;各因素对玉米机械粒收产量损失的影响为:落穗损失率(0.924)>籽粒水分(0.048)>破碎率(0.043),因而籽粒水分高和落穗损失量大是影响黄土高原旱作玉米机械粒收质量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玉米 机械粒收 粒收质量 籽粒水分 破碎率 产量损失
下载PDF
控释氮肥全量基施对旱地玉米产量形成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8
18
作者 张建军 党翼 +3 位作者 赵刚 樊廷录 王磊 李尚中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0-177,共8页
探讨控释氮肥全量基施对旱地玉米干物质积累与转运、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建立高效旱地玉米一次性氮肥全量施用和轻简化栽培技术提供支撑。2016—2019年在甘肃省东部黄土旱塬区连续4年设置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不同用量控释氮肥全... 探讨控释氮肥全量基施对旱地玉米干物质积累与转运、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建立高效旱地玉米一次性氮肥全量施用和轻简化栽培技术提供支撑。2016—2019年在甘肃省东部黄土旱塬区连续4年设置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不同用量控释氮肥全量基施对旱地玉米产量、水肥利用效率及干物质积累与转运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氮肥相比,相同用量的控释氮肥全量基施有利于提高玉米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增加干物质积累量,提高灌浆期茎鞘和叶片干物质输出率和贡献率。无论何种降雨年型,施用控释氮肥均能优化玉米产量构成,平均穗粒数和百粒重分别增加4.0%和4.9%,进而显著提高玉米产量,4年平均增加9.7%。在产量显著增加而耗水量未明显增加的条件下,控释氮肥明显提高了旱地玉米水分利用效率,4年平均增加4.0%;同时显著提高了氮肥偏生产力和农学利用率,4年平均分别增加9.5%和24.7%。因此,与普通氮肥相比,控释氮肥能更好地改善玉米地上部生长发育,增加灌浆期干物质向穗部转移,有利于旱地玉米高产和水肥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释氮肥 全量基施 产量 水肥利用效率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下载PDF
不同穴播种植方式与平衡施肥对旱地春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42
19
作者 张平良 郭天文 +1 位作者 侯慧芝 吕军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2-137,共6页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穴播种植方式与平衡施肥对旱地春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穴播种植方式中,全膜覆土穴播种植方式有利于小麦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增加了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实施N、P、K平衡施肥后干物质积累...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穴播种植方式与平衡施肥对旱地春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穴播种植方式中,全膜覆土穴播种植方式有利于小麦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增加了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实施N、P、K平衡施肥后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效果明显;该种植方式下各施肥处理比全膜小垄沟覆土穴播、全膜不覆土穴播和露地穴播小麦产量分别增加3.7%~6.7%、9.4%~10.3%、30.7%~35.4%;该种植方式下,N、P2O5和K2O的用量分别为180 kg/hm2、120 kg/hm2、90 kg/hm2时(Z0F1处理),小麦产量最高,达到4 034 kg/hm2;该方式的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明显高于露地穴播,在相同施肥水平下,前者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比后者显著提高33.7%~48.3%。表明春小麦在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条件下,平衡施肥可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方式 全膜覆土穴播 平衡施肥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3
20
作者 张绪成 马一凡 +4 位作者 王红丽 侯慧芝 于显枫 方彦杰 汤瑛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603-3611,共9页
为明确新型耕作技术——立式深旋耕作对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土壤水分含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于2016和2017年设置立式深旋耕作40 cm(VRT)、深松40 cm(SS)、旋耕15 cm(TT)和免耕(ZT)4种耕作方式,测定0—30... 为明确新型耕作技术——立式深旋耕作对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土壤水分含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于2016和2017年设置立式深旋耕作40 cm(VRT)、深松40 cm(SS)、旋耕15 cm(TT)和免耕(ZT)4种耕作方式,测定0—3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地上生物量、叶面积指数(LAI)和SPAD、产量等指标,计算阶段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WUE)等。结果表明,VRT在2017年播前0—40 cm土层的土壤贮水量分别较SS、TT、ZT增加了7.7、8.6、6.6 mm,在0—100 cm土层增加了18.2、22.8、20.2 mm,均达到显著差异。VRT显著促进干旱年的花前耗水和平水年的花后耗水,提高玉米地上生物量、LAI和SPAD,其中地上生物量较SS、TT、ZT分别增加了14.7%—18.3%、12.7%—18.8%和22.8%—29.1%。基于较为优势的植株生长,VRT籽粒产量较SS、TT和ZT分别增加了12.0%—13.0%、13.7%—33.6%、24.0%—47.4%。因此,虽然VRT提高了玉米耗水,并与ZT达到显著差异水平,导致收获后土壤贮水量低于其他三种耕作方式,但2017年播前0—1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耕作处理;尽管0—3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较SS、TT和ZT下降了11.4、14.8、20.5 mm,但它们之间无显著差异。以上结果表明,VRT能够同时促进玉米耗水和降水入渗,维持土壤水分平衡,是一种有效的抗旱增墒耕作方法,可在半干旱区玉米生产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 立式深旋耕作 玉米 阶段耗水 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