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3-2020年陇南市农村生活饮用水不合格指标分析及改进策略
1
作者 赵亮 蔡玉成 +2 位作者 刘海军 郭成军 陈艳宏 《中国食品工业》 2025年第6期89-91,共3页
目的:探讨2013-2020年陇南市农村生活饮用水不合格指标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改进策略。方法:对2013-2020年陇南市农村生活饮用水检测结果中不合格的4967例标本进行分析,根据检测结果对其不合格指标类型进行分类,明确导致陇南市农村生活饮用... 目的:探讨2013-2020年陇南市农村生活饮用水不合格指标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改进策略。方法:对2013-2020年陇南市农村生活饮用水检测结果中不合格的4967例标本进行分析,根据检测结果对其不合格指标类型进行分类,明确导致陇南市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并找出其针对性改进策略。结果:4967例标本不合格指标主要为一般毒理学指标、理化指标、感官指标、微生物指标,其中以微生物指标超标最常见,大肠埃希氏菌、总大肠菌群项目超标数明显高于其他项目(P<0.05)。结论:目前陇南市辖区内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质量问题较为严重,通过对所检不合格指标的统计和分析发现,微生物指标超标率是关键因素,其中尤以大肠埃希氏菌和总大肠菌群超标最明显,建议规范样本采集过程与检测程序,加强对农村生活饮水工程的投入与监管,并注重生活饮用水中微生物的控制与消毒,提升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南市农村生活饮用水 不合格指标 微生物超标 改进策略
下载PDF
2005-2013年陇南市汶川地震前后黑热病流行特点研究(英文) 被引量:1
2
作者 逯召莲 梁红梅 +5 位作者 付喜梅 刘海军 包根书 吴巨龙 景涛 陈根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39-1044,共6页
目的调查甘肃陇南地区2005-2013年黑热病的发病情况,分析黑热病流行的原因及其受汶川地震的影响。方法收集2005-2012年黑热病的发病例数,计算发病率,分析地震前后黑热病流行病学特点。结果在2005-2013年期间,陇南地区黑热病总发病数为82... 目的调查甘肃陇南地区2005-2013年黑热病的发病情况,分析黑热病流行的原因及其受汶川地震的影响。方法收集2005-2012年黑热病的发病例数,计算发病率,分析地震前后黑热病流行病学特点。结果在2005-2013年期间,陇南地区黑热病总发病数为825例,年发病率为3.36/10万;黑热病年发病人数在2005-2008年期间有明显上升趋势,2010-2013年期间有明显下降趋势,2008-2010年期间发病人数明显高于其他年份(P<0.01)。结论黑热病是陇南地区最常见的人兽共患病,汶川地震所产生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有利于黑热病流行。因此,本研究充分证明,地震有利于黑热病流行,地震后黑热病应得到更加严格的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热病 地震 陇南 流行
下载PDF
陇南市各级医院2011—2014年消毒监测结果分析及管理对策 被引量:1
3
作者 高晓雪 《医疗装备》 2017年第14期88-89,共2页
目的调查研究陇南市医院2011—2014年消毒监测结果,并进行管理对策研究。方法基于卫计委《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消毒卫生标准》对2011—2014年陇南市各级医疗机构消毒后的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表面进行抽样检测,记录陇南市、县、... 目的调查研究陇南市医院2011—2014年消毒监测结果,并进行管理对策研究。方法基于卫计委《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消毒卫生标准》对2011—2014年陇南市各级医疗机构消毒后的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表面进行抽样检测,记录陇南市、县、乡各级医院消毒合格率,并总结其针对性管理对策。结果共采样总份数2410份,其中合格份数2030份,合格率为84.23%,其中市级医院合格率为88.35%,县级医院合格率为83.52%。不同年份不同级别医院比较中以2014年市级医院合格率最高,而2011年县级医院合格率最低。结论陇南市各级医院2011—2014年整体消毒状况良好,并且随着设备的不断完善与消毒管理意识、方法的提升,陇南市各级医院消毒效果整体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 消毒效果 监测 合格率 管理对策
下载PDF
甘肃省文县2007-2016年艾滋病流性特征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赵立宾 李小凤 《甘肃科技》 2017年第20期130-131,123,共3页
分析甘肃省甘肃省文县2007-2016年近十年艾滋病流行现状和特征,为今后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文县2007-2016年报告的27例艾滋病感染者/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分析,主要包括艾滋病的人群分布、地区分... 分析甘肃省甘肃省文县2007-2016年近十年艾滋病流行现状和特征,为今后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文县2007-2016年报告的27例艾滋病感染者/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分析,主要包括艾滋病的人群分布、地区分布和时间分布等特征。27例HIV/AIDS中,男性21例,女性6例,所占比例分别为77.78%和22.22%;患者平均年龄为35.14+4.52岁,其中又以20~39岁青壮年多见,共21例,所占比例为77.78%;未婚和离异丧偶共计19例,所占比例70.37%;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21例,所占比例77.78%;2007-2010年未发现新病例,2013年-2016年共报告新发病例24例,占10年总患病人数的88.89%;城镇户口者4例,农村户口者23例,所占比例分别为14.81%和85.19%;传播途径主要中,性接触传播者24例,所占比例为88.88%。甘肃省文县艾滋病报告病例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以职业不固定的农村流动人员为主,表现为患者年轻化、未婚青年、文化程度较低、异性性行为、性传播途径为主要特征,故应加强艾滋病的综合防治措施以降低发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人群 时间 地区 防控策略
下载PDF
2011年甘肃省陇南市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董锟 马健 +1 位作者 陈艳宏 王艳霞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 2013年第3期56-57,60,共3页
目的了解甘肃省陇南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为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选定的监测点和采样场所定期随机采样,按样品原有储存温度要求在最短时间内送达实验室,按《2011年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和中华人民... 目的了解甘肃省陇南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为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选定的监测点和采样场所定期随机采样,按样品原有储存温度要求在最短时间内送达实验室,按《2011年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GB/T4789-2003)规定的程序和方法检测分离致病菌。结果全年共采集262份样品,从34份样品中检出污染程度不同的致病菌,总检出率为12.98%;共对7种食源性致病菌进行检测分离,其中蜡样芽孢杆菌检出率最高为8.06%;农贸市场和街头食品中检出率较高,分别为25.00%和22.95%;散装食品中的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明显高于定型包装食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71,P<0.05)。结论陇南市市售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较为严重,以蜡样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为主,主要集中在焙烤及油炸类、中式凉拌菜、米粉、米线和凉皮类食品中,农贸市场和街头食品中检出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 致病菌 食源性 检测
原文传递
甘肃省康县1983-2006年肺结核病涂阳防治效果
6
作者 冯广兴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9年第3期86-87,共2页
目的:分析贫困山区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经济落后,肺结核初治涂阳病人的发现,登记、治疗和转归情况,为制定结核病防治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性意见。方法:按照国务院于2001年下发的《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1983年、1991年卫生... 目的:分析贫困山区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经济落后,肺结核初治涂阳病人的发现,登记、治疗和转归情况,为制定结核病防治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性意见。方法:按照国务院于2001年下发的《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1983年、1991年卫生部防疫司下发的《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手册》和2002年《世界银行贷款中国结核病防治工作手册》标准要求。根据1983年-2006年新登初治涂阳肺结核病人,结合2006年结核病防治知晓率调查。结果:当地特点,山大沟深,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服务半径130公里。结防工作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政府经费投入1.15万元,对肺结核病人的检查和治疗费用实行收、减、免,9年共治菌阳病人193例。第二阶段政府经费投入40万元,对菌阳及II型肺结核病人的检查和治疗实行全免费,10年共治菌阳病人336例。第三阶段政府经费投入62万元,对所有肺结核病人实行全部免费检查和治疗,5年共治菌阳病人407例。24年共治菌阳病人936例,治疗全程结束后,49岁以下年龄组全部转阴,50岁以上年龄组有7例未转阴(列为复治对象)。936名病人乡医和村医督导各1次的612人,占65.3%,2次的437人,占46.7%,3次的168人,占17.9%,4次的83人,占8.9%,5次以上没有,而家庭成员全程督促服药924人,占98.7%。结论政府投入经费的多少和宣传力度的大小,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发现率、转诊率和督导质量。选培家庭督导员最为可靠。涂阳发病率年龄组在20~39岁之间较高,耐药性多在50岁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肺/涂阳 防治 效果
下载PDF
2008─2012年甘肃省陇南市法定传染病流行特点调查 被引量:4
7
作者 刘海军 陈根 +2 位作者 付喜梅 梁红梅 逯召莲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 2014年第2期33-35,共3页
目的根据2008-2012年甘肃省陇南市各区县报告法定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分析传染病流行的特点及原因。方法收集法定甲、乙和丙类传染病的发病例数,计算发病率和构成比,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08--2012年陇南市共报告法定传染病23种6083... 目的根据2008-2012年甘肃省陇南市各区县报告法定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分析传染病流行的特点及原因。方法收集法定甲、乙和丙类传染病的发病例数,计算发病率和构成比,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08--2012年陇南市共报告法定传染病23种60830例,年均发病率460.50/10万;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086.29,P〈0.001);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类14种、丙类9种;发病排前五位的病种依次是乙型肝炎、肺结核、流行性腮腺炎、细菌性痢疾和手足口病,其中乙型肝炎和肺结核发病率最高,与其他传染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0792.75,P〈0.001);近五年陇南市法定传染病共报告死亡66例,年均死亡率0.50/10万,其中结核病51例;0~9岁组发病率最高,20~29岁组以后的发病率随年龄升高而逐渐降低;陇南地区武都区法定传染病发病率最高。结论陇南市法定传染病的流行还较严重,尤其是乙型肝炎和肺结核,因此对法定传染病的监控和防治仍然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定传染病 流行特点 发病率
原文传递
甘肃省陇南市麻风病防治效果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田倩 管玲 +1 位作者 郭红 李志诚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 2015年第6期43-45,共3页
目的回顾并分析甘肃省陇南市60年麻风病流行趋势及防治效果,总结麻风病发病规律、流行趋势,评价防治效果。方法汇总、分析1949—2014年陇南市麻风病防治资料,建立Excel数据库,通过对发现率、发病率、患病率等主要麻风病流行病学指标进... 目的回顾并分析甘肃省陇南市60年麻风病流行趋势及防治效果,总结麻风病发病规律、流行趋势,评价防治效果。方法汇总、分析1949—2014年陇南市麻风病防治资料,建立Excel数据库,通过对发现率、发病率、患病率等主要麻风病流行病学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过60年的综合防治,陇南市共发现麻风病患者2 192例,治愈1 597例,治愈率72.86%,复发率8.58%,2014年底尚有继续治疗或完成疗程后继续观察的现症患者9例(武都3例、康县3例、徽县2例、礼县1例)。经过60年的综合防治,麻风病发现率下降99.71%、发病率下降99.64%、患病率下降99.51%。结论陇南市已实现了麻风病流行的有效控制,流行趋势逐年下降,但每年仍有新发病例,控制消除麻风病危害的任务繁重,麻风病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风病 发现率 发病率
原文传递
2012年甘肃省陇南市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马健 陈艳宏 +1 位作者 王艳霞 董锟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 2013年第3期58-60,共3页
目的了解甘肃省陇南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为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选定的监测点和采样场所定期随机采样,按样品原有储存温度要求在最短时间内送达实验室,按《2012年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和中华人民共... 目的了解甘肃省陇南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为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选定的监测点和采样场所定期随机采样,按样品原有储存温度要求在最短时间内送达实验室,按《2012年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GB/T4789-2003)规定的程序和方法检测分离致病菌。结果全年共采集288份样品,从19份样品中检出污染程度不同的致病菌,总检出率6.60%;婴幼儿食品中致病菌检出率5.71%,中式凉拌菜中致病菌检出率6.25%,水果及其制品中致病菌检出率5.88%,熟肉制品、焙烤及油炸类食品、蔬菜及其制品和地方食品中均未检出致病菌。结论甘肃省陇南市市售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较为严重,以米面制品中蜡样芽孢杆菌污染为主,农贸市场、小型餐馆和街头食品中致病菌检出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安全 致病菌 污染
原文传递
2009—2017年甘肃省陇南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6
10
作者 王小军 蔡玉成 +5 位作者 申明星 刘海军 贾续珍 者碧桃 高强 杨海鹏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 2019年第1期18-21,82,共5页
目的了解2009—2017年甘肃省陇南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疫情资料来源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9—2017年甘肃省陇南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结果 2009—2... 目的了解2009—2017年甘肃省陇南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疫情资料来源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9—2017年甘肃省陇南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结果 2009—2017年陇南市共报告手足口病7 247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30.80/10万,其中两当县最高(109.41/10万)、礼县最低(8.80/10万);每年发病基本呈现单峰分布、4—7月高发,报告发病率男性(34.79/10万)高于女性(26.44/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32,P<0.001);以散居儿童和托幼儿童为主,5岁及以下儿童占90.12%,报告发病率5岁及以下儿童(375.59/10万)高于6岁及以上人群(3.29/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4.15,P<0.001);以EV71病原为主、占46.75%,不同年度优势毒株交替出现。结论甘肃省陇南市手足口病时间、地区和人群分布均有一定的特征;在高发季节对重点地区应加强监测、做好宣传教育,提高适龄儿童预防EV71疫苗的接种率,降低手足口病发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流行病学特征 病原学
原文传递
2012—2018年甘肃省陇南市艾滋病疫情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婷 蔡玉成 +1 位作者 刘海军 郭红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 2020年第1期32-34,共3页
目的了解甘肃省陇南市艾滋病感染状况及流行特征,为疫情防控提供相关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统计,分析2012—2018年陇南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HIV/AIDS)资料。结果2012—2018... 目的了解甘肃省陇南市艾滋病感染状况及流行特征,为疫情防控提供相关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统计,分析2012—2018年陇南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HIV/AIDS)资料。结果2012—2018年全市共累计报告288例,其中AIDS 88例、HIV 200例,死亡36例;病例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3.3∶1;感染者以20~44岁组的青壮年为主、占71.88%,以农民及农民工为主、占64.24%,以性传播为主、占95.83%;病例检测发现以医疗机构为主、占65.28%。结论2012—2018年陇南市艾滋病报告病例呈逐年上升趋势,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性传播为主要途径;应加强青壮年、老年人等高危人群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加大市医疗机构的HIV抗体筛查力度,最大限度地早发现AIDS/HIV,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才能有效地控制艾滋病的发生和蔓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流行病学分析 疫情
原文传递
2009—2013年甘肃省陇南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小军 蔡玉成 +2 位作者 刘海军 刘婷 贾续珍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 2016年第2期65-66,69,共3页
目的分析2009—2013年甘肃省陇南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防控手足口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9—2013年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陇南市手足口病数据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手足口病发病的三... 目的分析2009—2013年甘肃省陇南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防控手足口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9—2013年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陇南市手足口病数据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手足口病发病的三间分布特征和病原学特征。结果 2009—2013年陇南市共报告手足口病3 462例,年均发病率26.36/10万,无死亡病例报告,两当县年均发病率(75.95/10万)最高,礼县(6.40/10万)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3.31,P<0.01)。4—7月为发病高峰,各月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6.88,P<0.01);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60,P<0.01),发病以散居儿童和托幼儿童为主,集中于5岁及以下儿童、占9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074.92,P<0.01);病原以EV71为主,占77.67%。结论陇南市手足口病发病有明显的地区、季节、年龄、性别和职业特征,应做好重点地区、重点时段、重点人群的防控工作要,落实手足口病预防的科学宣传和健康教育工作,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流行,降低传染病疾病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发病率 流行特征
原文传递
2009年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克山病监测结果分析
13
作者 张晓珍 秦一正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99-401,共3页
目的 掌握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克山病病情,为克山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9年在陇南市武都区选择地形、地貌、生活特点具有代表性的克山病历史重病村许家塄村、朱坪村及相邻村的常住人口进行调查,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临床查体、心... 目的 掌握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克山病病情,为克山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9年在陇南市武都区选择地形、地貌、生活特点具有代表性的克山病历史重病村许家塄村、朱坪村及相邻村的常住人口进行调查,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临床查体、心电图描记,可疑心脏异常者拍摄2 m后前位X线胸片,同时采集12岁以下男性儿童和男性成年人发样检测含硒量.结果 共检诊515人,检出克山病患者20人,总检出率为3.9%(20/515) 其中潜在型克山病13人,检出率为2.5%(13/515),慢型克山病7人,检出率为1.4%(7/515).共描记心电图515份,检出异常心电图48份,检出率为9.3%(48/515) 20例克山病患者心电图表现,潜在型以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5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频发室性早搏(2例)、左心室高电压(2例)为主,慢型以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为主.拍摄X线胸片29张,检出心脏增大17例,检出率为58.6%(17/29).10名儿童、10名成人发硒分别为(0.38±0.09)、(0.31±0.12)mg/kg.结论 陇南市武都区仍然存在克山病病情与克山病致病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山病 心电描记术 X线
原文传递
2015-2020年甘肃省陇南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特征及健康人群抗体水平分析
14
作者 蔡玉成 王小军 +2 位作者 赵媛坤 张妍 王艳霞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011-1016,共6页
目的了解甘肃省陇南市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流行特征及健康人群抗体水平, 分析和评价其流行危险度, 为今后的乙脑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 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乙脑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 目的了解甘肃省陇南市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流行特征及健康人群抗体水平, 分析和评价其流行危险度, 为今后的乙脑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 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乙脑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2015 - 2020年陇南市乙脑病例数据, 对病例的三间分布情况(时间、地区、人群分布)进行统计学描述与分析。2018年, 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方法, 选择陇南市乙脑发病率较高的礼县、西和县和发病率较低的武都区、徽县为监测点, 各抽取3个行政村(社区)采集健康人群血样, 检测乙脑IgG抗体水平。结果 2015 - 2020年陇南市共报告乙脑病例261例, 年均发病率为1.66/10万;其中, 2017、2018年报告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82.38%(215/261)。乙脑病例的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8月, 占72.03%(188/261);陇南市9个县(区)均有乙脑病例报告, 发病数前5位的县(区)依次为礼县(68例)、西和县(64例)、武都区(40例)、康县(33例)、成县(18例), 占总报告病例数的85.44%(223/261);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0 ~ < 60岁, 占40.23%(105/261);男女性别比为1.00 ∶ 1.14(122 ∶ 139);职业以农民为主, 占75.86%(198/261)。共检测健康人群血清887份, 抗体阳性率为91.09%(808/887);不同年龄组间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77, P<0.05);不同性别、地区间抗体阳性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 = 0.45、2.06, P均> 0.05)。结论陇南市乙脑发病以中年农民为主, 每年8月高发。2017、2018年陇南市乙脑疫情暴发, 后呈低流行态势, 健康人群乙脑抗体阳性率高。建议定期开展健康人群乙脑免疫水平监测, 适时加强重点人群免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特征 健康人群 抗体
原文传递
高血压规范化管理对高血压的防治效果观察
15
作者 钟莉 《中国医药指南》 2025年第12期118-120,共3页
目的 探究分析高血压规范化管理对高血压的防治效果。方法 将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甘肃省陇南市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102例高血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观察组采用高血压规范化管理,对... 目的 探究分析高血压规范化管理对高血压的防治效果。方法 将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甘肃省陇南市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102例高血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观察组采用高血压规范化管理,对比两组血压水平、自我管理能力、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前两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ESCA评分及36项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高血压的防治需从多维度出发,确保干预措施的规范性,才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血压水平、自我管理能力、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防治 高血压规范化管理 血压水平 自我管理能力 并发症发生率
下载PDF
2009~2012年甘肃陇南市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水质监测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陈艳宏 王艳霞 +1 位作者 马健 董锟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 2013年第3期12-14,共3页
目的掌握甘肃省陇南市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水质状况及变化趋势,为今后相关部门制定有效的改水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5750-2006)中规定,对陇南市所辖9个县的部分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水质在枯水期和丰... 目的掌握甘肃省陇南市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水质状况及变化趋势,为今后相关部门制定有效的改水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5750-2006)中规定,对陇南市所辖9个县的部分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水质在枯水期和丰水期进行了水样的采集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9~2012年共检测水样2 127份,合格1 001份,合格率47.1%,其中枯水期1 055份,合格618份,合格率58.6%;丰水期1 072份,合格383份,合格率为35.7%。结论随着陇南市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不断深入开展,农村饮用水水质状况逐渐改善;影响水质的主要因素是微生物学指标,与水源周围环境的污染和消毒工作开展不到位有关,需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饮用水 农村 水质安全
原文传递
2005~2012年甘肃陇南市麻疹疑似病例IgM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艳霞 马健 +2 位作者 董锟 张海燕 赵亮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 2013年第6期34-36,共3页
目的检测麻疹疑似病例血清中麻疹IgM抗体,为麻疹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005~2012年甘肃陇南市839例麻疹疑似病例的血清标本进行IgM抗体检测,数据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检出麻... 目的检测麻疹疑似病例血清中麻疹IgM抗体,为麻疹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005~2012年甘肃陇南市839例麻疹疑似病例的血清标本进行IgM抗体检测,数据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检出麻疹IgM抗体阳性534份,阳性率63.6%;每年都有病例报告,其中2008年阳性率最高,为82.6%;各区(县)均检出阳性病例,不同地区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917,P〈0.05);发病人群集中在8月龄。25岁年龄段,占阳性病例总数的74.5%;麻疹每月均有发病,但高峰在3~7月。结论检测麻疹IgM抗体对病例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及时采取控制措施起到关键作用,各级医疗机构要重视疑似病例的血清采集工作,同时应大力加强麻疹基础免疫和重点人群的强化免疫工作;高度重视查漏补种工作,消除免疫空白点,提高免疫接种的覆盖率和及时率;加强健康教育工作,提高麻疹预防知识的知晓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疹 疑似病例 IGM抗体
原文传递
2015—2019年陇南市武都区暗娼人群艾滋病哨点监测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刘婷 刘海军 +1 位作者 郭红 王小军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 2019年第5期32-34,52,共4页
目的分析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暗娼人群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为落实全市艾滋病综合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的要求,2015-2019年4-6月开展艾滋病哨点监测,检测血清HIV抗体、梅毒抗体和丙型肝炎抗体,... 目的分析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暗娼人群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为落实全市艾滋病综合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的要求,2015-2019年4-6月开展艾滋病哨点监测,检测血清HIV抗体、梅毒抗体和丙型肝炎抗体,了解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每年监测暗娼400人,5年共监测2000人。结果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89.00%,最近一次商业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为91.05%、最近一月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为56.15%,检出HIV抗体阳性2人、阳性率0.10%,梅毒6人、阳性率0.30%,丙型肝炎1人、阳性率0.05%。结论武都区暗娼人群隐匿、流动性大,尤其是低档场所暗娼难以接触,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和安全套坚持使用率较低,HIV抗体阳性检出率高;应扩大低档场所暗娼人群艾滋病和性病干预覆盖面,提高安全套使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暗娼人群 哨点监测
原文传递
2017—2020年陇南市碘缺乏病监测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邹轩 李学奎 +4 位作者 王小军 贾媛 苏健 王序辉 刘海军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 2022年第2期75-77,共3页
目的 了解甘肃省陇南市居民碘营养状况,为今后做好碘缺乏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全国碘缺乏病监测方案(2016版)》要求,将陇南市每个县(区)按东、西、南、北、中划分为5个片区,每个片区各抽取1个乡(镇),每个乡(镇)抽取20名... 目的 了解甘肃省陇南市居民碘营养状况,为今后做好碘缺乏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全国碘缺乏病监测方案(2016版)》要求,将陇南市每个县(区)按东、西、南、北、中划分为5个片区,每个片区各抽取1个乡(镇),每个乡(镇)抽取20名孕妇、1所小学,每所小学抽取40名儿童,采集儿童、孕妇尿样及家中食盐样,检测盐碘及尿碘含量,用B超检测儿童甲状腺容积。结果 2017—2020年儿童甲状腺肿大率0.42%;分别检测陇南市儿童、孕妇家中食用盐6 206份、2 968份,盐碘中位数分别为25.4 mg/kg,25.6 mg/kg,不同年度儿童(H=143.731)、孕妇(H=76.947)盐碘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格碘盐食用率、碘盐合格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呈总体下降态势;分别检测儿童、孕妇尿样6 206份、2 968份,尿碘中位数分别为207.6μg/L,182.4μg/L,不同年度儿童(χ^(2)=80.064)、孕妇(χ^(2)=29.320)尿碘频数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17—2020年陇南市达到国家碘缺乏病消除标准的技术指标要求,但合格碘盐食用率总体呈下降态势,孕妇有摄入不足风险;今后应加强陇南市重点人群碘缺乏病监测和健康教育,针对不同人群分类指导、科学补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碘缺乏病 儿童 孕妇
原文传递
陇南市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马健 陈艳宏 +1 位作者 王艳霞 杨丽丽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 2014年第3期75-77,共3页
目的分析甘肃省陇南市农村生活饮用水工程的基本情况,探讨影响水质的主要因素,为提高农村生活饮用水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2012年陇南市2 088份农村生活饮用水检测结果进行评价,选择可能对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造成影响的因素,量化分... 目的分析甘肃省陇南市农村生活饮用水工程的基本情况,探讨影响水质的主要因素,为提高农村生活饮用水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2012年陇南市2 088份农村生活饮用水检测结果进行评价,选择可能对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造成影响的因素,量化分级,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陇南市水质细菌学检测结果与区(县)(χ2=28.118)、水源类型(χ2=8.278)、年份(χ2=57.881)、水期类型(χ2=194.168)4种因素相关(均P<0.05);毒理学指标与供水方式(χ2=13.264)、区(县)(χ2=38.268)因素相关(均P<0.05);水质感官和一般理化指标与区(县)(χ2=154.308)、年份(χ2=92.317)、水源类型(χ2=5.194)3种因素相关(均P<0.05);经哑变量分析发现,沟塘水、深井水水质稳定,不易受其他因素影响,取水过程中机械浸蚀影响水质。结论陇南市在农村生活饮水的水源和供水设施的保护方面存在问题,供水设施不完善、消毒设施不健全;应加强对水源和供水设施地保护,完善供水设施建设;优先选择沟塘水和深井水,对供水方式为机器取水的水源,应定期监测出厂水水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饮用水 农村 影响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