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莫高窟文化遗产保护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1
作者 《石窟与土遗址保护研究》 2022年第4期113-113,共1页
甘肃莫高窟文化遗产保护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9月,主要业务包括古代壁画与塑像、古墓葬、石窟寺与石刻、古文化遗址、古建筑与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监测预警、微环境监测设计;... 甘肃莫高窟文化遗产保护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9月,主要业务包括古代壁画与塑像、古墓葬、石窟寺与石刻、古文化遗址、古建筑与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监测预警、微环境监测设计;文物保护加固材料与工艺研发、中试与评估;文物保护工程施工监理与咨询等。具有国家文物局颁发的勘察设计甲级资质证书(石窟石刻、古遗址古墓葬、壁画、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勘察设计乙级资质证书(古建筑)和文物保护工程乙级监理资质证书。2020年申请成为高新技术企业,2022年荣获中共敦煌市委、敦煌市人民政府颁发的科技创新先进单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化遗址 古墓葬 文化遗产保护 工程勘察设计 国家文物局 文物保护工程 甲级资质 古代壁画
下载PDF
聚醋酸乙烯酯乳液的表征、性能及其在彩绘类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
作者 李燕飞 赵林毅 +2 位作者 王磊 方晓芸 李菱志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2-32,共11页
聚醋酸乙烯酯(PVAc)乳液是常见的彩绘类文物保护材料。采用激光粒度仪、热重/差热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表征了PVAc乳液的粒径以及胶膜的热稳定性、结构和形貌;采用粘度计、表面张力仪、pH计、电导率仪等研... 聚醋酸乙烯酯(PVAc)乳液是常见的彩绘类文物保护材料。采用激光粒度仪、热重/差热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表征了PVAc乳液的粒径以及胶膜的热稳定性、结构和形貌;采用粘度计、表面张力仪、pH计、电导率仪等研究了乳液浓度与其粘度、表面张力、pH、电导率的关系;通过冻融、室温-高温放置、离心分离研究了乳液的稳定性;同时用PVAc乳液对模拟起甲和酥碱的壁画进行了修复。结果表明,PVAc乳液粒径呈双峰分布,小粒子的平均粒径为380 nm,大粒子的平均粒径为5.85μm;乳液胶膜为非结晶物质,胶膜热重的最终质量残留为1.54%,335℃出现放热峰。PVAc乳液的电导率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pH随浓度的增大而下降;相同温度下表面张力随浓度的增大而基本呈现低浓度下降,高浓度上升的趋势。相同浓度下,表面张力随温度升高而无显著变化,表明PVAc乳液的表面张力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相同温度下,乳液粘度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相同浓度下,乳液的粘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冻融、离心分离和不同温度下静置发现,该乳液出现分层。用该乳液对模拟起甲和酥碱壁画修复后,再分别老化20个循环和12个循环,发现颜料层再次空鼓、起甲。综合分析,说明实验中所使用的该种PVAc稳定性和抗老化能力较弱,在修复彩绘类文物中应慎重选择PVAc的种类,综合考虑PVAc的使用浓度、环境因素对其性能的影响,以达到最佳使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绘类文物 文物保护 粘合剂 聚醋酸乙烯酯(PVAc)乳液
下载PDF
敦煌莫高窟8窟壁画材质及制作工艺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崔强 善忠伟 +2 位作者 水碧纹 张文元 于宗仁 《文博》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91-95,共5页
为了获取莫高窟8窟唐代壁画的材质及制作工艺信息,本研究利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X射线衍射分析仪、可见-红外光纤光谱、扫描电镜能谱、激光粒度分析仪等多种分析技术对莫高窟8窟壁画地仗层、白粉层及颜料层进行科学的检测分析。结... 为了获取莫高窟8窟唐代壁画的材质及制作工艺信息,本研究利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X射线衍射分析仪、可见-红外光纤光谱、扫描电镜能谱、激光粒度分析仪等多种分析技术对莫高窟8窟壁画地仗层、白粉层及颜料层进行科学的检测分析。结果表明:8窟壁画粗、细泥层所加纤维不同,粗泥层为麦草、细泥层为麻,纤维含量在2.0%~4.0%间。地仗层以粘粒(小于5微米)为主,不含砂粒,粗、细泥层平均粒径约为2~3微米。地仗层主要无机物成分与澄板土基本相同,白粉层为滑石。颜料检测结果显示,红色颜料为土红、朱砂、铅丹。绿色颜料为氯铜矿,蓝色为天然青金石,黄色颜料为雌黄。该研究成果对后期8窟壁画修复及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 8窟 材质 制作工艺
下载PDF
敦煌莫高窟及周边环境拟步甲虫害调查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朱非清 陈章 +5 位作者 武发思 贺东鹏 李隆 陈海玲 丁淑君 汪万福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88-1096,共9页
自2018年以来,每年春夏季在莫高窟窟区及周边荒漠都会出现大规模的拟步甲科昆虫活动,对壁画保存和游客参观造成了影响。为明确拟步甲虫害情况,采用样方法、陷阱法对该区域进行全面普查,以明确拟步甲虫害类型、分布、暴发特点以及对文化... 自2018年以来,每年春夏季在莫高窟窟区及周边荒漠都会出现大规模的拟步甲科昆虫活动,对壁画保存和游客参观造成了影响。为明确拟步甲虫害情况,采用样方法、陷阱法对该区域进行全面普查,以明确拟步甲虫害类型、分布、暴发特点以及对文化遗产的危害。结果表明,在莫高窟暴发的拟步甲科昆虫主要有4种:洛氏脊漠甲Pterocoma loczyi、克氏扁漠甲Sternotrigon kraatzi、三沟胸鳖甲Colposcelis trisulcata和光滑胖漠甲Trigonoscelis sublaevigata,优势种为洛氏脊漠甲。莫高窟约1/3的调查洞窟内有拟步甲活动,对起甲和酥碱壁画威胁较大;其主要取食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危害荒漠植被。虫害暴发与区域降雨量增加和植物食源丰富相关;亟需采取有效防控措施,以确保文物及其赋存环境安全。本研究为莫高窟虫害的监测防治和文物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 昆虫危害 保存环境 监测防控 文物保护
下载PDF
甘肃瓜州榆林窟东崖体水分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彦武 王旭东 +4 位作者 朱毓 郭青林 裴强强 杨善龙 薛平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8-243,共6页
基于榆林窟东崖的高密度电阻率探测、东崖探井开挖及6窟穹顶裸露岩体的钻孔取样,结合探井地层剖面的划分,研究榆林窟东崖体内岩体的含水特征.结果表明,榆林窟东崖体w(水)较低,水分分布特征为具有相同w(水)岩体的分布深度南侧比北侧深,... 基于榆林窟东崖的高密度电阻率探测、东崖探井开挖及6窟穹顶裸露岩体的钻孔取样,结合探井地层剖面的划分,研究榆林窟东崖体内岩体的含水特征.结果表明,榆林窟东崖体w(水)较低,水分分布特征为具有相同w(水)岩体的分布深度南侧比北侧深,东侧比西侧深,东崖0~10 m内岩体的w(水)=0.13%~3.69%,平均w(水)仅为2.09%.榆林窟砂砾岩的w(水)与各w(粒组)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林窟 围岩 砂砾岩 水质量分数
原文传递
莫高窟第257、259窟北魏壁画彩塑的科学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文元 苏伯民 +1 位作者 善忠伟 于宗仁 《文博》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5-87,共13页
莫高窟第257、259窟是北魏时期重要洞窟。为从科学角度探究两窟壁画彩塑艺术特色和发展过程,本文综合运用超景深显微镜等原位无损分析技术以及X-射线衍射等实验室分析技术对其壁画彩塑制作工艺与材料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壁画彩塑底... 莫高窟第257、259窟是北魏时期重要洞窟。为从科学角度探究两窟壁画彩塑艺术特色和发展过程,本文综合运用超景深显微镜等原位无损分析技术以及X-射线衍射等实验室分析技术对其壁画彩塑制作工艺与材料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壁画彩塑底色层分为红色与白色两类;第257窟颜料包括生石膏、滑石、红土、朱砂、昆虫来源的蒽醌类染料、氯铜矿、青金石、靛蓝及炭黑,第259窟颜料包括滑石、蛇纹石、红土、蓝铜矿以及伴生有蓝铜矿的氯铜矿。分析结果从时空两方面阐释了两窟绘画材料的传承与衍变,可为石窟考古、艺术史研究以及保护修复提供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 北魏 壁画 彩塑 绘画技法与材料
下载PDF
莫高窟壁画彩塑表面降尘调查研究
7
作者 善忠伟 崔强 +4 位作者 殷耀鹏 张文元 水碧纹 殷志媛 于宗仁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7-137,共11页
通过对莫高窟壁画彩塑表面降尘进行收集,分析降尘粒径分布、化学组成、显微形貌、可溶盐含量等理化性质,进而研究降尘对莫高窟壁画彩塑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莫高窟壁画彩塑表面的降尘大部分为地壳源矿物,对窟内壁画、彩塑带来的潜在危... 通过对莫高窟壁画彩塑表面降尘进行收集,分析降尘粒径分布、化学组成、显微形貌、可溶盐含量等理化性质,进而研究降尘对莫高窟壁画彩塑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莫高窟壁画彩塑表面的降尘大部分为地壳源矿物,对窟内壁画、彩塑带来的潜在危害是物理遮盖和磨蚀等作用,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降尘会对壁画彩塑具有潜在的盐蚀等化学威胁。莫高窟壁画彩塑表面降尘是导致壁画彩塑产生病害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研究的结果为莫高窟壁画彩塑预防性保护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 壁画彩塑 降尘 理化性质
下载PDF
敦煌莫高窟B113窟水分蒸发特征与形成机理
8
作者 王顺仁 李红寿 +3 位作者 巩一璞 詹鸿涛 王小伟 李菲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1-90,共10页
水分是导致壁画病害的关键因子。在封闭条件下,通过冷凝的方法对敦煌莫高窟B113窟的蒸发数量和特征进行了5年的监测。结果表明:B113洞窟水分年蒸发量为61189.9 g,日平均蒸发量为229.2 g,年蒸发量和日蒸发量都呈正弦曲线变化特征。监测表... 水分是导致壁画病害的关键因子。在封闭条件下,通过冷凝的方法对敦煌莫高窟B113窟的蒸发数量和特征进行了5年的监测。结果表明:B113洞窟水分年蒸发量为61189.9 g,日平均蒸发量为229.2 g,年蒸发量和日蒸发量都呈正弦曲线变化特征。监测表明:随着窟内温度升高,洞窟水分蒸发量增大;温度降低,洞窟水分蒸发量减小。温度决定蒸发水汽浓度,地气流出量决定蒸发水汽体量。洞窟水分蒸发从4月开始持续到12月中旬,6~8月洞窟水分蒸发最大,日水分蒸发7∶00~12∶00迅速上升,12∶00~23∶00下降,夜间也有持续的水分蒸发,是温度和地气活动量主导和控制着洞窟蒸发水分的数量。洞窟水分蒸发机制的揭示为今后洞窟微环境的调控和壁画预防性保护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 壁画病害 水分 蒸发
下载PDF
冻融和盐作用对糯米粉的结构和糊化特性的影响
9
作者 裴强强 赵林毅 +2 位作者 张博 尚东娟 赵国靖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5期10-19,共10页
糯米浆是我国古代应用最广泛的建筑胶凝材料,可显著提高三合土和灰浆的强度特性、抗渗特性和粘结特性.挖掘糯米浆的科学价值,对于传统技术的科学利用,特别是对古建筑的修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中用石油醚对糯米粉进行脱脂,采用双波长... 糯米浆是我国古代应用最广泛的建筑胶凝材料,可显著提高三合土和灰浆的强度特性、抗渗特性和粘结特性.挖掘糯米浆的科学价值,对于传统技术的科学利用,特别是对古建筑的修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中用石油醚对糯米粉进行脱脂,采用双波长法对糯米粉中的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进行测定,用FT-IR,XRD,TG/DTG和SEM分析了糯米粉脱脂前后的结构和形貌,同时用XRD和SEM分析了冻融循环、Na 2SO 4加入对糯米淀粉结构、晶型和形貌的改变,用Brabender粘度仪研究了不同条件下的糊化特性.结果表明,糯米粉中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含量分别为9.16%和78.56%,糯米粉和脱脂糯米粉的糊化温度基本相同,但峰值粘度、崩解值和回升值下降.冻融循环不会改变糯米粉中淀粉颗粒的结构和晶型,但峰值粘度、谷值粘度、终值粘度、崩解值和回升值均有降低趋势;加入4%的Na 2SO 4后,会使糊化温度升高,崩解值升高,回升值下降.本研究对糯米粉的科学认知具有重要的意义,期望为针对性地提高糯米浆的胶凝品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米粉 冻融循环 盐作用 Brabender粘度曲线 糊化特性
下载PDF
北石窟寺平顶窟顶板层状剥落破坏力学机制研究
10
作者 裴强强 白玉书 +2 位作者 郭青林 刘鸿 陈卫昌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41-2054,共14页
以庆阳北石窟寺为代表的陇东石窟多开凿于弱胶结砂岩地层,呈现结构松散、胶结物含量与强度低、沉积原生层理面黏结力弱等特点,平顶窟容易发育顶板层状剥落病害。选取北石窟寺10处具有典型剥落病害特征的洞窟进行调查,获取岩层剥落病害... 以庆阳北石窟寺为代表的陇东石窟多开凿于弱胶结砂岩地层,呈现结构松散、胶结物含量与强度低、沉积原生层理面黏结力弱等特点,平顶窟容易发育顶板层状剥落病害。选取北石窟寺10处具有典型剥落病害特征的洞窟进行调查,获取岩层剥落病害的几何参数及分布特征。调查发现北石窟寺平顶窟顶板层状剥落的破坏特征呈现多阶段性,从底部最大拉应力区域开始发育裂缝,逐渐向上扩展剥落,形成步进式坍塌,直至构成稳定的极限平衡拱。考虑上覆荷载、层理面黏接力、端部支撑和水平构造应力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逐步推导了从固支梁模型到简支梁模型、悬臂梁模型,最终形成极限平衡拱模型的渐近演化过程,并结合结构力学和弹性力学理论建立了不同损伤阶段的典型力学模型,揭示了顶板层状剥落不同阶段病害特征和破坏机制,并提出了不同阶段破坏的临界范围及阈值。研究成果能够更精确预测砂岩平顶窟失稳趋势,可为顶板岩体稳定性评价和预防性保护提供理论支撑,对同类石窟的长期保护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石窟寺 顶板剥落破坏 破坏过程 力学模型 验证分析
下载PDF
麦积山石窟松鼠科动物排泄物清洗及其驱避防治
11
作者 贺东鹏 李隆 +4 位作者 武发思 陈章 胡军舰 张金虎 岳永强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6-85,共10页
动物在古代壁画及彩塑表面活动常造成极难清除的排泄物污染,影响文物美学价值并引起其他类型病害。复齿鼯鼠(Trogopterus xanthipes)与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是常年活动于麦积山石窟及周边的两种松鼠科动物,其棕黑色的固液排... 动物在古代壁画及彩塑表面活动常造成极难清除的排泄物污染,影响文物美学价值并引起其他类型病害。复齿鼯鼠(Trogopterus xanthipes)与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是常年活动于麦积山石窟及周边的两种松鼠科动物,其棕黑色的固液排泄物大量分布在石窟文物、喷锚崖体、栈道表面以及栿孔内部。本研究通过生物酶及表面活性剂配以4%吸水性树脂(SAP)的方法对污染区域进行贴敷处理,以筛选最适清洗试剂及工艺。结果表明,人工唾液处理前后色差最大,与对照区差异显著(色差值为8.311±0.798 CIELab单位,P<0.05),且洗净率最大(59.6%),是理想的清洗试剂。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金属驱避刺、辣椒素(CAP)以及超声波驱避器开展致害物种现场驱避实验。监测发现,三种驱避措施有一定差异性:金属刺对岩松鼠具有很强的驱避性,布设后其无法在有刺范围内活动,而喷洒辣椒素可明显降低复齿鼯鼠单日最大活动时长和日平均活动次数,两种松鼠科动物均可快速适应超声波,驱避有效期仅有5d左右。因此,针对不同物种可复合多种措施综合驱避。本研究可对遗产地动物排泄物清洗及有害物种驱避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积山石窟 动物损害 排泄物 酶清洗 驱避防治
下载PDF
岩鸽排泄物对壁画损害特征研究
12
作者 牛贺强 王卓 +3 位作者 善忠伟 陈章 赵雪芬 武发思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3-102,共10页
鸟类排泄物是造成石窟寺壁画、彩塑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科学剖析鸟类排泄物对壁画的损害特征是此类污染物有效清除的前提。本研究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X射线衍射(XRD)等方法分析了炳灵寺石窟壁画... 鸟类排泄物是造成石窟寺壁画、彩塑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科学剖析鸟类排泄物对壁画的损害特征是此类污染物有效清除的前提。本研究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X射线衍射(XRD)等方法分析了炳灵寺石窟壁画表面岩鸽排泄物成分,采用扫描电镜-能谱仪(SEM-EDS)、便携式显微镜、偏光显微镜(PLM)表征了鸟类排泄物对模拟壁画的微观损害特征。结果表明,岩鸽排泄物成分主要由尿酸、纤维素、多肽类有机物,以及以石英为主的无机盐组成。排泄物造成壁画覆盖污染、颜料层和地仗层侵蚀、颜料颗粒间原始粘附结构破坏,导致颜料层起甲、脱落,可溶盐活动及其他生物侵蚀。研究结果对于古代壁画的科学保护与修复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壁画 岩鸽排泄物 排泄物成分及危害 损害特征
下载PDF
麦积山石窟松鼠科动物种群数量特征及其危害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隆 贺东鹏 +4 位作者 陈章 武发思 朱非清 胡军舰 岳永强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4-221,共8页
2021年9月-2022年9月,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世界文化遗产麦积山石窟松鼠科动物的种群密度、活动轨迹、昼夜节律及鼠害特点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石窟及其周边活动的松鼠科动物为岩松鼠与复齿鼯鼠,均为文物致害种;通过Schnabel法与最小已知... 2021年9月-2022年9月,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世界文化遗产麦积山石窟松鼠科动物的种群密度、活动轨迹、昼夜节律及鼠害特点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石窟及其周边活动的松鼠科动物为岩松鼠与复齿鼯鼠,均为文物致害种;通过Schnabel法与最小已知存活数估计法计算的岩松鼠种群密度分别为(3.64±0.26)、(3.64±0.24)只/hm^(2),与基于遇见率法测算的种群密度(3.08±0.19)只/hm^(2)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基于遇见率法测算的岩松鼠与复齿鼯鼠种群密度(7.33±1.26)只/hm^(2)之间有显著性差异.两种致害物种分布范围广泛,能利用石窟栈道进行活动,可沿石窟崖体东西侧多方位、洞窟门窗以及露天大佛等位置进行攀爬.对石窟文物的破坏主要包括爬行过程造成的机械损伤、排泄物污染以及在洞窟内部与外围筑巢.在两种物种反复污染的栈道外围区域及靠近崖体的高频活动位置采取布设超声波驱避器、定期喷洒化学驱避剂等防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鼠科动物 种群密度 红外相机技术 防治措施 麦积山石窟
原文传递
土遗址夯筑支顶加固表面色度检测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尚东娟 裴强强 +2 位作者 赵国靖 李志强 张博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25-134,共10页
土遗址夯筑支顶加固外观多以目测评价协调性,受观测者主观影响较大.因此,量化评价已成为土遗址加固效果评价的关键问题,其中色度是重要的量化指标.为有效提高夯筑支顶体表面色度检测的准确性与科学性,通过检测不同颜色比例混合土试样的... 土遗址夯筑支顶加固外观多以目测评价协调性,受观测者主观影响较大.因此,量化评价已成为土遗址加固效果评价的关键问题,其中色度是重要的量化指标.为有效提高夯筑支顶体表面色度检测的准确性与科学性,通过检测不同颜色比例混合土试样的色度,确定人体能认别土体色差ΔE的极限为3.62~4.08,提出了色度差界限ΔE=4为土遗址夯筑支顶体色差质量控制临界值.通过现场测试发现,露天光线、边缘漏光、测试点凸凹不平均影响测试结果;光照环境与边缘漏光影响极小,当检测位置凹陷深度大于5 mm、面积大于50 mm 2时,色度检测将出现较大偏差.为此本研究提出了夯土遗址色度检测的限定条件,为土遗址规范化保护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遗址 色度 光照环境 加固效果 质量控制
下载PDF
干旱环境下土遗址薄壁卷柏藓覆盖层作用效果
15
作者 黄井镜 郭青林 +3 位作者 尚东娟 赵建忠 黄渊鸿 裴强强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3-479,共7页
为研究薄壁卷柏藓覆盖层对夯土遗址的作用,室内开展其透气性、雨蚀、温度敏感性和风蚀试验,探讨干旱胁迫下的透气性变化,以及5种覆盖度条件下的抗雨蚀、保温、隔热和抗风蚀能力.结果表明,薄壁卷柏藓在干旱胁迫下的透气性呈动态逐渐趋于... 为研究薄壁卷柏藓覆盖层对夯土遗址的作用,室内开展其透气性、雨蚀、温度敏感性和风蚀试验,探讨干旱胁迫下的透气性变化,以及5种覆盖度条件下的抗雨蚀、保温、隔热和抗风蚀能力.结果表明,薄壁卷柏藓在干旱胁迫下的透气性呈动态逐渐趋于稳定的变化过程,空气对流能够显著增大透湿率,有气流扰动的最终透湿率是无气流扰动的3.32倍;具有隔热和保温的双重特征,保温性能更突出;覆盖度的提高能显著提升抗雨蚀和抗风蚀能力,回归方程满足线性函数法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遗址 薄壁卷柏藓 覆盖度 风蚀
原文传递
超细烧料礓石改性多福寺遗址土空鼓灌浆材料的性能测试及现场应用
16
作者 赵林毅 李志鹏 +3 位作者 李燕飞 方晓芸 王磊 俞洁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5期1-9,44,共10页
多福寺,以其丰富的壁画和塑像而闻名,这些艺术品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然而,长期受到自然营力如温差和湿度变化的影响,这些壁画遭遇了空鼓和裂隙病害,亟需加固处理.本研究选用超细烧料礓石与多福寺遗址土,通过土遗址的力学强度和浆... 多福寺,以其丰富的壁画和塑像而闻名,这些艺术品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然而,长期受到自然营力如温差和湿度变化的影响,这些壁画遭遇了空鼓和裂隙病害,亟需加固处理.本研究选用超细烧料礓石与多福寺遗址土,通过土遗址的力学强度和浆料流动性试验,确定了三种不同浆液配比和水灰比;对不同养护时间下的结石体进行了力学性能和耐久性测试,同时采用FT-IR、XRD和SEM等技术对结石体的成分和显微结构进行分析;此外,研究成果在多福寺遗址进行了现场应用示范.结果表明,超细烧料礓石改性遗址土浆液在提升结石体的力学性能、减少收缩率和增强耐久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探地雷达测试结果进一步证实灌浆材料对壁画空鼓裂隙的有效填充能力.本研究不仅为超细烧料礓石在文物保护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类似遗址的保护和修复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福寺 空鼓壁画 超细烧料礓石 灌浆 壁画修复
下载PDF
《营造法式》筑基、筑城、筑墙之制初探 被引量:4
17
作者 裴强强 陈嘉睿 +4 位作者 武海超 郭青林 赵国靖 杨善龙 王旭东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5-158,共14页
《营造法式》是北宋颁行的一部侧重于营造技法与工料估算的法规性建筑营造技术典籍,其中有关墙体建造工艺、结构特征和营造制度的描述内容丰富。本研究基于传统夯筑工艺技术调查与试验研究分析,通过对《营造法式》卷三"筑基、城、... 《营造法式》是北宋颁行的一部侧重于营造技法与工料估算的法规性建筑营造技术典籍,其中有关墙体建造工艺、结构特征和营造制度的描述内容丰富。本研究基于传统夯筑工艺技术调查与试验研究分析,通过对《营造法式》卷三"筑基、城、墙"文献的解读,结合不同等级城址和墙体考证,将宋尺换算为现代尺度基础上,揭示了筑城、筑墙和筑基遵循的不同等级模数制度和夯土结构特征的科学性,阐释了夯土结构中永定柱、夜叉木木楔和葽等加筋制度,以及传统夯筑工艺延续千年的科学内涵,为夯土遗址保护与现代绿色建筑建造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造法式 筑基 筑城 筑墙 模数
下载PDF
微纳米Ca(OH)_(2)加固遗址土室内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郭青林 李平 +4 位作者 张博 裴强强 王彦武 水碧纹 孙满利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221-2228,共8页
无机材料以兼容性强、耐久性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土遗址加固,特别疏松结构土遗址加固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微纳米Ca(OH)_(2)具有分子结构小、加固效果显著和耐久性好等特点。以世界文化遗产锁阳城为代表,制备密度为1.5 g/cm^(3)的疏... 无机材料以兼容性强、耐久性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土遗址加固,特别疏松结构土遗址加固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微纳米Ca(OH)_(2)具有分子结构小、加固效果显著和耐久性好等特点。以世界文化遗产锁阳城为代表,制备密度为1.5 g/cm^(3)的疏松土样,采用浓度为5%、7.5%和10%微纳米Ca(OH)_(2)的悬浊液滴渗加固,通过透气性、色差、无侧限抗压强度和抗剪强度测试发现,透气性下降值均在2%以内,5%和7.5%微纳米Ca(OH)_(2)加固后色差ΔEab*均小于4,在一定范围内可接受;其中用浓度为7.5%微纳米Ca(OH)_(2)加固3次后抗压强度和抗剪强度均有提高,无侧限抗压强度增长率为9.8%,土的黏聚力增加了34%,内摩擦角提高了9°;土-水特征曲线表明,微纳米Ca(OH)_(2)对土的体积收缩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热重分析发现,微纳米Ca(OH)_(2)渗透加固后,在碱性环境下发生了的物理化学反应,在物理层面主要通过填充、包裹和镶嵌等使得疏松体更加密实,化学层面主要通过氢氧化钙的碳酸化反应形成新的钙质胶结物,这是其强度提高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微纳米Ca(OH)_(2)在土遗址防风化加固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遗址 防风化材料 文物保护 室内测试
原文传递
日本高松冢古坟微生物病害及其防治研究概述 被引量:13
19
作者 武发思 朱非清 +3 位作者 汪万福 段育龙 田恬 冯虎元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6-35,共10页
高松冢古坟是日本国宝级文化遗产,对其实施的原址保护一度是文物保护界的样板工程和国际典范,然而正是逐渐失控的微生物病害导致古坟解体搬迁至异地保护,复杂的人为介入手段是否有助于墓葬壁画的原址保护,值得更进一步探讨和反思。本研... 高松冢古坟是日本国宝级文化遗产,对其实施的原址保护一度是文物保护界的样板工程和国际典范,然而正是逐渐失控的微生物病害导致古坟解体搬迁至异地保护,复杂的人为介入手段是否有助于墓葬壁画的原址保护,值得更进一步探讨和反思。本研究回顾了高松冢古坟自发掘至今的保护历程,重点总结了侵害古坟石室及壁画微生物类群的调查分析及其防治措施的研究。通过对古坟病害微生物群落特征、环境因素变化及防治干预措施等方面相关文献资料的全面梳理和解读,客观评价了该遗址所取得的研究进展及经验教训,为我国乃至世界其他同类环境中壁画保护提供启示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松冢古坟 微生物侵蚀 防治措施 墓葬壁画保护
下载PDF
北石窟寺表面防风化材料筛选 被引量:7
20
作者 刘晓颖 郭青林 +3 位作者 孙满利 裴强强 俞作辉 余静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3-71,共9页
甘肃石窟分布广泛,洞窟大多开凿在砂岩上。在长期自然环境作用下,砂岩石窟表面风化严重,有部分区域甚至风化成砂土,砂岩石窟浅表层风化防治将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本工作针对北石窟寺砂岩典型风化病害,选用0.5%羟甲基纤维素、5%砂岩加... 甘肃石窟分布广泛,洞窟大多开凿在砂岩上。在长期自然环境作用下,砂岩石窟表面风化严重,有部分区域甚至风化成砂土,砂岩石窟浅表层风化防治将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本工作针对北石窟寺砂岩典型风化病害,选用0.5%羟甲基纤维素、5%砂岩加固材料、1.5%有机硅改性丙烯酸、1.5%丙烯酸、20%纳米SiO_(2)、10%正硅酸乙酯、3%PS共7种保护材料,基于室内试验测试这些材料的防风化性能,以加固前后宏观和微观特征进行定性描述,以色度、体积变化率、波速、表面硬度、抗压强度、透气性和吸水性作为加固定量评价指标,优选出砂岩加固材料、有机硅改性丙烯酸、纳米SiO_(2)、PS和正硅酸乙酯作为北石窟砂岩表面防风化加固建议材料。研究结果为北石窟寺砂岩质石窟表面防风化技术研发与应用积累了基础研究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石窟寺 砂岩 防风化材料 文物保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