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科学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探索
1
作者 解巧利 杨爱民 +1 位作者 杨丽婷 邓伟 《西部素质教育》 2025年第4期10-13,共4页
文章基于相关背景,首先阐述了生物科学专业卓越人才培养实践,然后分析了生物科学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成效,其中实践部分包括理实结合,修订培养方案;借助科研创新,培养创新思维;组织学科竞赛,提升实践能力;等等。
关键词 卓越人才培养 生物科学专业 理实结合
下载PDF
新工科背景下医工融合实验室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徐志玲 段铭 +1 位作者 卢来春 吕永钢 《科教导刊》 2020年第35期20-22,共3页
实验室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对于实验室安全运行至关重要。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厘清医工融合实验室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思路,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医工融合实验室安全保障工作的现状与问题,从实验室安全保障管理责任体系、实验室安全教育及安全... 实验室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对于实验室安全运行至关重要。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厘清医工融合实验室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思路,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医工融合实验室安全保障工作的现状与问题,从实验室安全保障管理责任体系、实验室安全教育及安全文化建设、实验室安全保障管理及监督体制、大型仪器设备运行管理制度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医工融合实验室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路,以期为高校实验室建设和人才培养方式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医工融合 实验室安全保障
下载PDF
基质力学对肿瘤发生发展及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张小梅 吕永钢 +1 位作者 徐志玲 杨力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32-541,共10页
实体瘤的发生发展常伴随着细胞外基质的异常沉积、交联和基质刚度增加.基质刚度增加和肿瘤细胞软化引起肿瘤微环境的力学异质性.基质力学通过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转移、上皮间质转换、肿瘤干细胞特性和耐药性等调控肿瘤的发生、... 实体瘤的发生发展常伴随着细胞外基质的异常沉积、交联和基质刚度增加.基质刚度增加和肿瘤细胞软化引起肿瘤微环境的力学异质性.基质力学通过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转移、上皮间质转换、肿瘤干细胞特性和耐药性等调控肿瘤的发生、恶性转变和转移.研究基质力学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不仅可深化对肿瘤发展的认识,也可为研究新的诊治方法提供理论基础.本文论述了细胞外基质力学特性对肿瘤发生发展及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影响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力学 肿瘤发展 增殖和迁移 肿瘤转移 上皮间质转化 耐药性
原文传递
R基团搜索技术用于PTH类Tau蛋白抑制剂的分子设计 被引量:6
4
作者 苗霞 梁桂兆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263-2268,共6页
对26个PTH类Tau蛋白抑制剂进行了Topomer CoMFA研究,建立了拟合及预测能力良好的TopomerCoMFA模型,获得的模型拟合、交互验证及外部预测的复相关系数分别为0.976,0.603和0.795,估计标准偏差和Fisher验证值F分别为0.110和115.778.使用ZIN... 对26个PTH类Tau蛋白抑制剂进行了Topomer CoMFA研究,建立了拟合及预测能力良好的TopomerCoMFA模型,获得的模型拟合、交互验证及外部预测的复相关系数分别为0.976,0.603和0.795,估计标准偏差和Fisher验证值F分别为0.110和115.778.使用ZINC化合物数据集作为结构片段源,通过三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模型搜索具有特定活性贡献的R基团.以样本中活性最高的1号分子过滤,R1和R2贡献值均提高了20%的片段分别有9个与2个.以此交替取代1号样本的R1与R2,得到18个新颖化合物并预测其活性,其中的15个预测活性值优于模板分子.研究结果表明,Topomer search可有效地用于分子设计,所设计的分子为阿尔茨海默病(AD)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候选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pomer COMFA 三维定量构效关系 R基团 Topomer search 苯基噻唑酰肼 Tau蛋白抑制剂
下载PDF
单脉冲经颅磁刺激对视皮层神经活动抑制作用的初步实验研究
5
作者 石卫卫 侯文生 +2 位作者 吴小鹰 郭冰冰 郑小林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84-389,共6页
为了研究单脉冲经颅磁刺激(sTMS)对视皮层神经活动的影响,利用多通道生理记录仪,分别记录下11名右利手志愿者sTMS作用于视皮层前后的视觉诱发电位(VEP)。采用叠加平均和巴特沃斯低通滤波的方法处理后,对比分析这两种情况下的VEP峰时特征... 为了研究单脉冲经颅磁刺激(sTMS)对视皮层神经活动的影响,利用多通道生理记录仪,分别记录下11名右利手志愿者sTMS作用于视皮层前后的视觉诱发电位(VEP)。采用叠加平均和巴特沃斯低通滤波的方法处理后,对比分析这两种情况下的VEP峰时特征,发现sTMS刺激将引起VEP峰值发生的时间有一定延迟。初步的实验结果表明,sTMS对视皮层神经活动有抑制作用,从而引起VEP产生了滞后,为将经颅磁刺激应用于研究视觉中枢神经活动提供了实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磁刺激(TMS) 视觉诱发电位(VEP) 视皮层 抑制
下载PDF
力生长因子及其E肽对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张兵兵 王远亮 +4 位作者 杨力 潘长江 傅亚 邓墨渊 李玉筱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04-312,共9页
力生长因子(mechano growth factor,MGF)是新近发现的一种生长因子,由Igf-1基因剪接变异产生,拉伸刺激会促使成骨细胞表达力生长因子.比较分析了MGF及其羧基端E肽(MGF-Ct24E)对成骨细胞前体细胞MC3T3-E1分化的影响.结果显示:MGF和MGF-Ct... 力生长因子(mechano growth factor,MGF)是新近发现的一种生长因子,由Igf-1基因剪接变异产生,拉伸刺激会促使成骨细胞表达力生长因子.比较分析了MGF及其羧基端E肽(MGF-Ct24E)对成骨细胞前体细胞MC3T3-E1分化的影响.结果显示:MGF和MGF-Ct24E具有显著激活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的作用,并降低了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Ⅰ型胶原的表达,促进了骨桥蛋白(OPN)的表达,减少了核心绑定因子(corebinding factor1,Cbfα-1)的核转运量,对成骨细胞的分化具有延迟效应,这种效应通过抑制剂PD98059抑制Erk1/2的活化得到逆转;MGF还能显著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信号通路中的蛋白激酶B(Akt),该活化作用对成骨细胞分化是必需的,钙沉积分析显示长期培养下的细胞MGF促进了矿化节结的形成.这些结果说明,MGF-Ct24E对成骨细胞的分化具有抑制作用,这种作用与Erk1/2的活化有关,MGF因为包含E肽和IGF-1部分,能分别激活Erk1/2和Akt,因此对成骨细胞分化表现出双重效用,在成骨细胞分化早期,具有一定的延迟效应,而在分化晚期对成骨细胞分化表现出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生长因子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成骨细胞 分化
原文传递
血管网分形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7
作者 吕永钢 杨力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3051-3058,共8页
论述了血管网中分形问题的研究意义、内容、进展及其相应的基本理论与实验研究方法,重点评述了分形理论在血管网结构、血管生成和血管病理中的研究进展,以及血管网结构对肿瘤血管内物质输运的影响,分析了分形理论在血管网研究中的难点,... 论述了血管网中分形问题的研究意义、内容、进展及其相应的基本理论与实验研究方法,重点评述了分形理论在血管网结构、血管生成和血管病理中的研究进展,以及血管网结构对肿瘤血管内物质输运的影响,分析了分形理论在血管网研究中的难点,并归纳了该领域内若干可供探索的途径和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 血管网 血液流动 营养和药物输运 微结构 血管生成
下载PDF
大鼠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被引量:2
8
作者 戴小珍 王兰 +3 位作者 潘克俭 何浪 李红 姜鹤群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3期242-246,共5页
目的建立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大鼠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的方法。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大鼠骨髓中分离得到骨髓单个核细胞,并结合差时贴壁法,收集24h后未贴壁细胞,然后用添加有多种细胞因子的内皮... 目的建立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大鼠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的方法。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大鼠骨髓中分离得到骨髓单个核细胞,并结合差时贴壁法,收集24h后未贴壁细胞,然后用添加有多种细胞因子的内皮细胞基础培养基(endothelial basal medium,EBM-2)诱导培养获取EPCs。通过形态学观察、CD133和VEGFR-2抗体免疫荧光染色并结合FITC-UEA-1和Dil-ac-LDL的摄取功能来对EPCs进行鉴定分析,同时通过体外管样结构形成能力对EPCs进行功能性评价。结果在EBM-2培养基中诱导培养7d后,出现类似于血岛样的细胞集落,集落中央的细胞呈圆形,周边的细胞呈放射状;80%以上的细胞都是CD133+/VEGFR-2+细胞,并且这些细胞同时能够摄取Dil-ac-LDL和结合FITC-UEA-1;EPCs在基质胶表面形成管腔样结构。结论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差时贴壁法从骨髓中分离获得的单个核细胞,然后经EBM-2条件培养基诱导培养可获得较高纯度的EP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祖细胞 分离培养 鉴定 管样结构
下载PDF
基于运动跟踪获取人体呼吸曲线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文丽丽 罗洪艳 +3 位作者 张绍祥 郑小林 吴毅 李敏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12-517,共6页
4D-CT的实现需要在采集CT图像的同时,同步获取患者的呼吸曲线,再据此对CT图像进行排序和三维重建。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运动跟踪获取人体呼吸曲线的方法。即在人体腹部贴上标记物,用两台摄像机在CT扫描过程中成正交位同步跟踪呼吸运动,... 4D-CT的实现需要在采集CT图像的同时,同步获取患者的呼吸曲线,再据此对CT图像进行排序和三维重建。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运动跟踪获取人体呼吸曲线的方法。即在人体腹部贴上标记物,用两台摄像机在CT扫描过程中成正交位同步跟踪呼吸运动,将得到的视频提取为单帧图像,利用区域生长算法提取标记物的质心,并跟踪质心的运动,描绘坐标的任意维度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即得到的呼吸曲线。通过此方法获得了正常人在深呼吸时的呼吸曲线,并在该曲线上确定了屏气模式下7个时相点的位置,腹部表面在z轴方向上的运动幅度最大,约为3.5 cm。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切实可行,并且相比于其他的呼吸信号提取方法,具有简单易行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曲线 运动跟踪 4D-CT 呼吸运动 放疗
下载PDF
基于表面阵列电极的指力相关指浅屈肌活动模式检测 被引量:1
10
作者 安媛 侯文生 +2 位作者 杨丹丹 吴小鹰 郑小林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72-676,共5页
本研究的目的是检测与指力相关的指浅屈肌(FDS)活动模式。设计了食指6、8、10、12 N等4个不同力量等级的单指压力实验,采用6×2(行×列)阵列电极采集8名受试者(男性4名,女性4名,年龄20~24岁)FDS的6通道sEMG信号,提取各通道sEM... 本研究的目的是检测与指力相关的指浅屈肌(FDS)活动模式。设计了食指6、8、10、12 N等4个不同力量等级的单指压力实验,采用6×2(行×列)阵列电极采集8名受试者(男性4名,女性4名,年龄20~24岁)FDS的6通道sEMG信号,提取各通道sEMG信号特征值RMS,分析RMS与力量水平和FDS解剖位置的相关性。研究发现,随着食指力量水平的增大,各通道sEMG信号RMS均呈现递增趋势;相同力量水平下,FDS不同空间解剖位置处RMS幅值有显著性差异,处于FDS中间解剖位置的两通道sEMG信号RMS,对力量水平的敏感度几乎为其他通道的两倍。结果表明,FDS同一功能分区内,激活强度随手指力量水平的增加而呈现递增趋势;不同解剖位置激活强度差异性较大,对运动单位的募集具有空间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肌电(sEMG) 指浅屈肌 均方根
下载PDF
壳聚糖羟基醚化的反应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春冬 夏筱媛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37-340,共4页
报道了壳聚糖羟基的醚化反应。设计了4条合成线路,以壳聚糖醚化率为评价指标,筛选确定了以溴代烷为卤代物,壳聚糖羟基经氢化钠活化后,采用Williamson合成法制备O-醚化壳聚糖的最佳路线。产物收率79%,醚化率13.5%,具有较好的药学应用潜... 报道了壳聚糖羟基的醚化反应。设计了4条合成线路,以壳聚糖醚化率为评价指标,筛选确定了以溴代烷为卤代物,壳聚糖羟基经氢化钠活化后,采用Williamson合成法制备O-醚化壳聚糖的最佳路线。产物收率79%,醚化率13.5%,具有较好的药学应用潜力。该路线为壳聚糖羟基的醚化修饰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醚化 Williamson合成
下载PDF
基于微流控芯片构建一种新的体外血管生成模型 被引量:3
12
作者 戴小珍 蔡绍皙 +6 位作者 叶群芳 蒋稼欢 晏小清 熊新 江奇峰 WANG Albert Chih-Lueh 谭毅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7期2319-2327,共9页
血管生成在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血管生成的机理仍不清楚.因此,为探明血管生成机理及开发"血管生成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法,在体外构建一个合适的血管生成模型是十分必要的.基于微流控系统构建了一种新型体外... 血管生成在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血管生成的机理仍不清楚.因此,为探明血管生成机理及开发"血管生成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法,在体外构建一个合适的血管生成模型是十分必要的.基于微流控系统构建了一种新型体外血管生成模型,该系统不仅能为内皮细胞生长提供一种近似于在体的微环境,并能实时监测内皮细胞对其微环境所发生变化的响应.为评价该系统用于血管生成模型建立的可行性和优越性,考察了促血管生长因子对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管样结构形成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促血管生长因子的诱导作用下,内皮细胞在三维基质材料中的增殖能力大大提高(提高了59.12%);在促血管生长因子浓度梯度的诱导作用下,内皮细胞定向从低浓度往高浓度侵入基质胶且形成管腔样结构.以上结果表明,该系统不仅能为血管生成机理的阐明提供一个良好的研究平台,还能为促血管生成药物或者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筛选提供一个合适的筛选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 微流控系统 微环境 促血管生长因子
原文传递
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研究绞股蓝皂苷的肠吸收特性 被引量:4
13
作者 喻樊 汤新慧 周姝婷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29-1133,共5页
目的:对绞股蓝皂苷在大鼠小肠各肠段的吸收情况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灌流法,应用HPLC-ELSD法测定肠吸收循环液中绞股蓝皂苷A、人参皂苷Rb1和人参皂苷Rd的浓度。结果:3种绞股蓝皂苷的吸收系数(Ka)和渗透系数(Peff)在小肠各肠段... 目的:对绞股蓝皂苷在大鼠小肠各肠段的吸收情况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灌流法,应用HPLC-ELSD法测定肠吸收循环液中绞股蓝皂苷A、人参皂苷Rb1和人参皂苷Rd的浓度。结果:3种绞股蓝皂苷的吸收系数(Ka)和渗透系数(Peff)在小肠各肠段的吸收具有较大差异,渗透系数(Peff)表明3种绞股蓝皂苷在不同肠段的吸收为空肠>十二指肠>回肠>结肠;在0.05~1.0g·L-1内,随着浓度的上升,绞股蓝皂苷会出现过饱和现象;加入地高辛后,人参皂苷Rb1的渗透系数显著下降(P<0.05),而加入维拉帕米后,人参皂苷Rd的渗透系数增加极显著性(P<0.01)。结论:绞股蓝皂苷受吸收部位影响较大,空肠是该类皂苷的主要吸收部位,其不完全依赖浓度梯度而进行转运,小肠吸收机制不完全为被动转运,载体蛋白有可能参与了转运,绞股蓝皂苷可能是P-糖蛋白的底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绞股蓝皂苷 肠吸收 吸收速率常数 渗透系数
原文传递
基于微流控芯片构建的肿瘤细胞三维共培养模型 被引量:7
14
作者 赵毅 刘刚 +4 位作者 蔡绍皙 陈斯佳 李博 邹米莎 吴泽志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8期2868-2876,共9页
在肿瘤及相伴血管生长过程中,微环境中的多种理化因素协同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统体外实验多借助于Transwell等模型,在单一因素下考察细胞生物学效应,并不能反映在体的多因素微环境.基于微流控技术,本文构建了一种新的多细胞共培养模型... 在肿瘤及相伴血管生长过程中,微环境中的多种理化因素协同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统体外实验多借助于Transwell等模型,在单一因素下考察细胞生物学效应,并不能反映在体的多因素微环境.基于微流控技术,本文构建了一种新的多细胞共培养模型,整合了多环境维度(二维/三维)、细胞与细胞及细胞与胞外基质相互作用、不同生化因子的浓度梯度、细胞区域性等多个重要因素,形成微环境,并能实时监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等响应.为评价该模型的可行性和功能上的独特优势,我们模拟了肿瘤细胞(HepG2,CAOV-3)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共存的三维微环境,考察了它们共培养时相互诱导向三维基质材料中的迁移情况.结果表明,在三维共培养模型中细胞能够相互影响并出现明显形态差异;2种肿瘤细胞的诱导均使HUVECs迁移能力显著提高;同时2种不同肿瘤细胞出现了与其病理特质(HepG2低浸润,CAOV-3高浸润)相对应的迁移能力差异.以上结果表明,该模型可望为研究肿瘤微环境下的相关问题提供一个相对简便且更具整合价值的研究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环境 三维共培养 微流控芯片 细胞迁移
原文传递
Tyropeptin硼酸肽类蛋白酶体抑制剂的分子对接、三维定量构效关系及分子设计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吕娟 梅虎 +3 位作者 谢江安 潘显超 张亚兰 王青 《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18-518,共1页
作为第二代共价类蛋白酶体抑制剂,硼酸肽类抑制剂由于代谢稳定且具较高的蛋白酶体抑制活性和选择特异性,已成为当前新型抗肿瘤药物的重点研究内容。本文以最近合成的44个Tyropeptin硼酸三肽类蛋白酶体抑制剂为研究对象,采用共价距离约... 作为第二代共价类蛋白酶体抑制剂,硼酸肽类抑制剂由于代谢稳定且具较高的蛋白酶体抑制活性和选择特异性,已成为当前新型抗肿瘤药物的重点研究内容。本文以最近合成的44个Tyropeptin硼酸三肽类蛋白酶体抑制剂为研究对象,采用共价距离约束对该类分子与蛋白酶体进行了分子对接研究。结果表明,该类抑制剂与蛋白酶体的非共价相互作用主要以氢键和疏水作用为主,具体表现为:(1)硼酸基团的羟基与ARG19、LYS33和GLY47的氢键作用;(2)肽链骨架原子与THR21、GLY47和ALA49的氢键作用;(3)R1基团与S1口袋的疏水作用和氢键作用。基于对接构象,对上述分子进行了骨架叠合及随后的比较分子场分析(CoMFA)和比较分子相似性形状指数分析(CoMSIA)。最优模型为包含氢键供体场、疏水场、氢键受体场以及立体场的CoMSIA模型,其最佳主成分数、决定系数r2、标准差S、交互验证系数q2以及外部预测r2pred分别为3、0.882、0.188、0.494以及0.756。在以上研究基础上,以活性最高的3C和6号分子为模板,采用基于遗传算法的结构搜索方法结合分子相似性评价函数对其侧链进行了优化设计。结合Lipinski"5规则"和最优CoMSIA模型活性预测结果,最终得到5个目标分子,其预测活性均达到纳摩尔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酶体抑制剂 Tyropeptin 硼酸三肽 分子对接 比较分子场分析 比较分子相似性形状指数分析 分子设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