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LE患者慢性肾病的发生与血清抗核抗体荧光核型模式的相关性分析
1
作者 胡冬 庄利东 +2 位作者 陈刚 朱华强 陈曦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21期2636-2642,共7页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抗核抗体(ANA)荧光核型模式特征与发生慢性肾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1月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SLE患者796例作为受试者,将其分为慢性肾脏病(CKD)组和非CKD组,CKD组再按照预后不同风...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抗核抗体(ANA)荧光核型模式特征与发生慢性肾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1月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SLE患者796例作为受试者,将其分为慢性肾脏病(CKD)组和非CKD组,CKD组再按照预后不同风险程度分为低风险组、中风险组、高风险组和极高风险组4组,分析不同组间受试者荧光核型模式特征和实验室资料,筛选与CKD发生进展相关的特异荧光核型模式。结果受试者总共检出ANA荧光核型模式13种,累计1563次。CKD组和非CKD组间性别和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肾小球滤过率(eGFR)和尿蛋白/肌酐比值(UACR)测定值、荧光核型叠加数量构成比、滴度构成比和核型类别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KD组核均质型检出频数构成比显著高于非CKD组,而核斑点型、核仁型、致密颗粒型和其他胞浆型显著低于非CK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体受试者中检出核均质型的受试者eGFR值更低,UACR更高;CKD组检出核均质型UACR值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KD患者按照预后风险高低分为4组,不同风险组间荧光核型叠加数量和核均质型检出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风险组和极高风险组核均质型占比显著高于低风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D预后风险随叠加荧光核型数量和核均质型检出比例增加呈上升趋势。结论核均质型SLE患者更易发生慢性肾病,且预后更差,SLE患者慢性肾病的防治宜重视患者抗核抗体荧光核型模式特征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慢性肾脏病 抗核抗体 荧光核型特征 核均质型
下载PDF
血清骨钙素、TP1NP、25(OH)D3水平在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并发DKD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2
作者 吴泳桦 张亚梅 +1 位作者 安娜 邓蔷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3年第8期1321-1325,共5页
目的 分析血清骨钙素(OC)、总I型前胶原N端前肽(TP1NP)、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在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T2DM)并发糖尿病肾病(DKD)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122例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合并DKD 41例(DKD组),无DKD 81... 目的 分析血清骨钙素(OC)、总I型前胶原N端前肽(TP1NP)、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在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T2DM)并发糖尿病肾病(DKD)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122例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合并DKD 41例(DKD组),无DKD 81例(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OC、TP1NP、25(OH)D3水平,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OC、TP1NP、25(OH)D3对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合并DKD的诊断价值;并比较不同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的DKD患者血清OC、TP1NP、25(OH)D3水平差异。结果 DKD组血清OC、TP1NP、25(OH)D3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OC、TP1NP、25(OH)D3对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合并DKD均有较高诊断价值(P<0.05),且3项联合诊断价值更高(P<0.05)。绝经后女性DKD患者中,UACR>300mg/g者血清OC、TP1NP、25(OH)D3水平明显低于UACR≤300mg/g者(P<0.05)。结论 血清OC、TP1NP、25(OH)D3水平对评估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DKD发生、发展进程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绝经后女性 T2DM OC TP1NP 25(OH)D3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