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宫颈浸润性复层产黏液性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文献复习
1
作者 杨文婷 陈芳 +1 位作者 韩靖 陈水莲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3年第2期166-170,共5页
目的探讨发生于宫颈的浸润性复层产黏液性癌(invasive stratified mucin-producing carcinoma,ISM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5例病理诊断为ISMC或含有ISMC成分的宫颈腺癌,回顾性分析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等,行HE、免疫... 目的探讨发生于宫颈的浸润性复层产黏液性癌(invasive stratified mucin-producing carcinoma,ISM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5例病理诊断为ISMC或含有ISMC成分的宫颈腺癌,回顾性分析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等,行HE、免疫组化染色及宫颈HPV基因分型检测,并结合相关文献对ISM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HPV基因分型及治疗预后等进行讨论。结果4例患者检测出高危型HPV,余1例未行该检测。ISMC镜下表现为肿瘤细胞呈巢团状弥漫浸润性生长,上皮巢内见数量不等微小囊腔形成,周边上皮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囊腔内可见中性粒细胞、坏死物或黏液分布。免疫组化显示所有病例P16和CK7均弥漫强阳性,CEA(4/5)阳性,CK5/6和P63阴性或局灶阳性,AB-PAS特殊染色显示有黏液。结论ISMC是一种少见的具有独特组织学的HPV相关性宫颈浸润性腺癌,黏液型,与HPV相关性宫颈浸润性腺癌、普通型和鳞状细胞癌相比,ISMC更具有侵袭性的生物学行为和不良预后,更易发生远处转移,因此正确识别ISMC对临床和病理医师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润性复层产黏液性癌 复层产黏液上皮内病变 HPV相关性宫颈浸润性腺癌 高危型HPV病毒
原文传递
乳腺硬化性腺病伴非典型大汗腺增生的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晶 王浩 梁小曼 《临床与病理杂志》 CAS 2015年第8期1595-1598,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硬化性腺病伴非典型大汗腺增生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1例乳腺硬化性腺病伴非典型大汗腺增生的病例的临床与病理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组织学特征和免疫组化特征,并复习文献。结果:肿物位于左乳3点钟位,... 目的:探讨乳腺硬化性腺病伴非典型大汗腺增生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1例乳腺硬化性腺病伴非典型大汗腺增生的病例的临床与病理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组织学特征和免疫组化特征,并复习文献。结果:肿物位于左乳3点钟位,直径约1.7 cm,肿物质硬,边界欠清。光镜下可见肿物由多个大小不一类圆型结节构成,结节之间见硬化的纤维性间质,>90%区域由大汗腺化生的细胞构成,排列呈圆形或不规则腺样、实性小巢状,腺腔内有少量粉红染的分泌物。大汗腺化生的细胞形状不规则,有丰富的颗粒状嗜酸性胞浆,小部分细胞胞质淡染透明呈泡沫颗粒状,可有空泡形成;细胞核增大,大小不一,圆形或轻度不规则,核膜增厚,有1至2个大而突出的嗜酸性核仁,部分细胞可见核仁周空晕,核分裂2/50HPF。免疫组化示,CK、EMA、GCDFP-15阳性,Ki67 10%阳性,S-100、ER、PR、HER-2阴性,calponin和P63示增生的腺体周围有肌上皮存在。结论:乳腺硬化性腺病伴非典型大汗腺增生是一种罕见的乳腺病变,组织学形态特征是其主要诊断依据,需要与低级别大汗腺导管原位癌与浸润性大汗癌进行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典型大汗腺增生 乳腺 诊断 鉴别诊断
下载PDF
颈部CIC重排肉瘤1例
3
作者 李雪 杨文婷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74-175,共2页
患者,女性,52岁,2021年12月初因反复右侧肩部疼痛,而后发现右侧颈部肿物逐渐增大,于当地医院就诊,行颈部肿物穿刺术,病理示:恶性间叶源性肿瘤,建议免疫组化检查分类。2022年1月至我院就诊,MRI示:右侧肩胛提肌见一类椭圆形异常信号,大小... 患者,女性,52岁,2021年12月初因反复右侧肩部疼痛,而后发现右侧颈部肿物逐渐增大,于当地医院就诊,行颈部肿物穿刺术,病理示:恶性间叶源性肿瘤,建议免疫组化检查分类。2022年1月至我院就诊,MRI示:右侧肩胛提肌见一类椭圆形异常信号,大小约23 mm×33 mm×45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C基因重排 小圆细胞未分化肉瘤 病理诊断 免疫组织化学 软组织肿瘤
原文传递
伴淋巴上皮涎腺炎样特征的胸腺增生临床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小鹰 梅开勇 +4 位作者 王浩 于倩 韩靖 郭明星 余斯曼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1年第5期362-366,共5页
目的探讨伴淋巴上皮涎腺炎样特征的胸腺增生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例LESA样胸腺增生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通过光镜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原位杂交、Ig基因重排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 目的探讨伴淋巴上皮涎腺炎样特征的胸腺增生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例LESA样胸腺增生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通过光镜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原位杂交、Ig基因重排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中,男性1例,女性1例,发病年龄56和66岁(平均年龄61岁)。肿瘤最大径6 cm、13 cm。镜下:低倍镜下肿瘤呈分叶状结构,叶状结构周围为脂肪组织;具有生发中心的淋巴滤泡增多,滤泡间区可见浆细胞;胸腺上皮细胞增生,可见大量胸腺小体,胸腺上皮呈岛状、巢状,并相互汇合形成梁状结构;囊性变,囊壁内衬胸腺上皮,囊内见均质嗜酸性物及胆固醇裂隙,常伴异物巨细胞反应;淋巴细胞浸润胸腺上皮形成淋巴上皮病变。免疫组织化学CD20、CD79α示B细胞,CD3、CD5示T细胞,CK、CK19显示淋巴上皮病变,原位杂交EBER阴性,未检测到Ig基因发生单克隆重排。结论LESA样胸腺增生类似于涎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是胸腺增生的一种新病理学形态,镜下主要表现为淋巴样组织浸润和淋巴上皮病变,预后良好,手术切除后,无复发和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上皮病变 淋巴滤泡 涎腺特征 胸腺增生 胸腺小体 病理学特征
原文传递
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2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李晶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25-427,共3页
目的探讨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pulmonary epi-thlioid haemangioendothelioma,PEH)的临床病理特征并文献复习。方法对2例在我院诊治的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的病例进行临床症状、影像学、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进行详细的观察。结果肺... 目的探讨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pulmonary epi-thlioid haemangioendothelioma,PEH)的临床病理特征并文献复习。方法对2例在我院诊治的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的病例进行临床症状、影像学、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进行详细的观察。结果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无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影像学上常常表现为双肺多发小结节,病理学改变有特征性的中心硬化、细胞稀疏区和外周的细胞丰富区,免疫组化均表达vimentin,表达CD31、CD34、FⅧRAg等血管内皮标记物中的一项或多项。结论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肺肿瘤,无明确临床症状,影像学常常误诊,需要做活检才能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血管内皮瘤 组织病理学
下载PDF
胃镜活体检查和外科手术病理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对比研究 被引量:22
6
作者 韩靖 黄小英 +1 位作者 郭志云 李文辉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455-457,共3页
目的探讨胃镜活体检查和外科手术病理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对比。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分别采用胃镜活体检查与外科手术病理检查这两种诊断方式对其进行诊断。将胃镜活体检查设定为胃镜检查组,外科手术病理检查为... 目的探讨胃镜活体检查和外科手术病理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对比。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分别采用胃镜活体检查与外科手术病理检查这两种诊断方式对其进行诊断。将胃镜活体检查设定为胃镜检查组,外科手术病理检查为病理检查组,随后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结果以外科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其中胃镜检查组确诊胃癌51例,确诊率为85.00%;疑诊4例,疑诊率为6.67%;漏诊2例,漏诊率为3.33%,与病理检查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检查组在Borrmann IV型及分化程度中分化型判定结果与病理检查组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胃癌诊断中,胃镜活体检查与外科手术病理检查在胃癌诊断中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胃镜活体检查的检出率较高,但胃镜活体组织检查由于存在取材不当的因素,所以对病变形态及分化程度等判定中只可作为临床胃癌诊断的参考依据,其判定结果还需经术后病理检查分析后方可定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镜活体检查 外科手术病理 胃癌诊断 价值对比
下载PDF
肿瘤出芽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及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探讨 被引量:3
7
作者 郭锦全 陈芳 何丽萍 《中国现代医生》 2020年第5期30-33,共4页
目的探讨肿瘤出芽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及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89例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切片和资料,在显微镜下对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观察,同时分析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与患者预后相... 目的探讨肿瘤出芽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及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89例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切片和资料,在显微镜下对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观察,同时分析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与患者预后相关性。结果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与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年龄、Ki67和肿瘤大小没有相关性,脉管癌栓侵袭、淋巴结阳性、组织学分级高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存在相关性;乳腺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水平与出芽状况呈反比关系,肿瘤出芽数量越多,乳腺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水平越低,肿瘤出芽数量越少,乳腺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水平越高;经随访,高肿瘤出芽组无病生存率为90%,低肿瘤出芽组无病生存率为98%,两组生存率存在明显差异,患者预后与乳腺癌肿瘤出芽水平存在相关性。结论乳腺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水平与出芽状况呈负相关,乳腺癌肿瘤恶性程度与出芽水平存在相关性,与恶性程度高的临床病理指标密切相关,可对患者预后产生影响。对肿瘤出芽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及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探讨,可为患者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理论依据和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出芽 乳腺癌 病理特征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相关性
下载PDF
腺泡状横纹肌肉瘤临床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蒋汉文 张小鹰 +5 位作者 兰卉 陈忠生 王浩 佟强 梁春燕 郭明星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1年第7期541-545,551,共6页
目的探讨腺泡状横纹肌肉瘤(ARMS)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FISH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9例腺泡状横纹肌肉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通过光镜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及FISH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9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4例,发病年... 目的探讨腺泡状横纹肌肉瘤(ARMS)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FISH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9例腺泡状横纹肌肉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通过光镜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及FISH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9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4例,发病年龄2~58岁(平均年龄31岁,中位年龄34岁)。肿瘤最大径3~10 cm。镜下:肿瘤细胞被纤维间质间隔成腺泡状或形成实性巢片状细胞团结构,并可见血管走行于纤维间隔中。因肿瘤细胞缺乏粘附力,常悬浮于腺泡腔内,形成特征性的腺泡状结构。肿瘤细胞体积小而数量丰富,呈小圆形细胞样。免疫组织化学显示MyoD1、Myogenin及Desmin均强(+),8例CD56(+)。检测3例FOXO1A基因发生分离。结论腺泡状横纹肌肉瘤发病率较低,发病年龄比较年轻,Myogenin及MyoD1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及敏感性,较为容易与其他类型的小圆细胞恶性肿瘤作出鉴别,但与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存在相同的表达,可根据形态学及FISH检测FOXO1A基因相关易位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泡状 横纹肌肉瘤 小圆细胞 病理学特征 免疫组化 FOXO1A
原文传递
人工智能在病理诊断领域的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余净纯 郭明星 +3 位作者 韩靖 张小鹰 陈汉威 王浩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2年第5期779-789,共11页
基于近几年机器视觉的发展,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方法应用于组织病理极大程度上促进了病理学家解决临床上的诊断问题,用该种方法解决病理学问题可被称为计算机病理学。人工智能可以做到帮助病理学家初筛大部分良性数据、辅助诊断、疗效预... 基于近几年机器视觉的发展,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方法应用于组织病理极大程度上促进了病理学家解决临床上的诊断问题,用该种方法解决病理学问题可被称为计算机病理学。人工智能可以做到帮助病理学家初筛大部分良性数据、辅助诊断、疗效预测、识别生物标志物等,甚至可以做到对药效治疗监测以及识别药物发现未知的信号。基于深度学习在病理领域的深入研究,让计算机自动处理病理数据成为可能。人工智能诊断决策建立在大数据之上,很多有可能做到对每个病人的个性化管理,对于大多普遍性的疾病诊断有着更加快速准确的优势。但数字病理学的发展仍受到一些问题的限制,以至于现阶段没有广泛应用于数字病理诊断平台。本文总结了近几年人工智能在病理诊断领域的最新进展,并讨论这种技术的可行性,补充说明在数字病理学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并提出在该领域实用性上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病理学 计算机辅助诊断 深度学习 全切片图像
下载PDF
阑尾杯状细胞类癌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黄小英 李晶 关伟南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第3期76-77,共2页
目的探讨阑尾杯状细胞类癌(GCC)的组织学来源、临床病理特点和生物学行为。方法采用光镜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对1例阑尾GCC进行研究。结果本例阑尾GCC为男性。镜检肿瘤主要由杯状细胞构成,内含黏液,核位于一侧,无明显异型性,以单个、小... 目的探讨阑尾杯状细胞类癌(GCC)的组织学来源、临床病理特点和生物学行为。方法采用光镜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对1例阑尾GCC进行研究。结果本例阑尾GCC为男性。镜检肿瘤主要由杯状细胞构成,内含黏液,核位于一侧,无明显异型性,以单个、小巢或腺泡状结构排列,腺泡中央无腔隙,小管状与杯状细胞间及杯状细胞与隐窝上皮问有移行现象,但阑尾腔表面黏膜未见侵犯。免疫组织化学标记CgA,Syn,CEA,CK均阳性。结论阑尾GCC由散在的神经内分泌和黏蛋白分化的多潜能细胞分化而来,是阑尾类癌的一种亚型,诊断主要依靠常规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的综合观察,生物学行为难以预测,可能和肿瘤组成成分及浸润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阑尾杯状细胞类癌 临床病理 分析
下载PDF
FDC网扩大的套细胞淋巴瘤病理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小鹰 陈健智 +4 位作者 严智敏 王浩 郭明星 梁春燕 何金花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1年第3期359-361,共3页
套细胞淋巴瘤(MCL)是一类比较少见的B细胞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由形态较单一的小至中等大小的淋巴样细胞构成,核轻微至显著不规则,类似于中心细胞,伴有CCND1的易位。淋巴结是最常累及的部位,脾、骨髓也是较常见部位。此外,最常见的结... 套细胞淋巴瘤(MCL)是一类比较少见的B细胞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由形态较单一的小至中等大小的淋巴样细胞构成,核轻微至显著不规则,类似于中心细胞,伴有CCND1的易位。淋巴结是最常累及的部位,脾、骨髓也是较常见部位。此外,最常见的结外累及部位是胃肠道和Waldeyer环。主要见于老年男性,预后差,中位生存期3-5年左右,大多数患者不能治愈[1]。现回顾性分析10年来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和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病理科诊断的MCL29例,分析其组织病理形态、免疫表型,探讨其可能的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细胞淋巴瘤 淋巴样细胞 医院病理科 组织病理形态 免疫表型 老年男性 预后因素分析 中心医院
下载PDF
原发性乳腺淋巴瘤六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芳 杨文婷 钟桂棉 《海南医学》 CAS 2021年第22期2899-2903,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淋巴瘤(PBL)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200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0日收治的6例PB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随访信息,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6例均为女性,发病年龄34~84... 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淋巴瘤(PBL)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200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0日收治的6例PB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随访信息,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6例均为女性,发病年龄34~84岁,平均55.8岁;左乳4例,右乳2例,均为单侧乳腺肿块无痛性进行性增大,或伴同侧淋巴结肿大。镜下均见异型淋巴细胞浸润乳腺组织生长,表达B细胞标记,其中乳腺原发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PB-DLBCL)5例,2例非GCB型,3例GCB型;1例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MALT)淋巴瘤。6例患者均未见骨髓累及,均不伴B症状。治疗以手术联合CHOP/R-CHOP方案化疗6个疗程伴放疗为主。截止2020年12月,6例患者在随访9~86个月后均未复发,病例3因上消化道出血死亡,其余存活。结论PBL罕见,大多数发生于女性,表现为单侧乳腺包块无痛性进行性增大,临床易误诊,其诊断和鉴别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分子病理。组织学类型大多数是PB-DLBCL,少数是MALT淋巴瘤。治疗以术后CHOP/R-CHOP足疗程化疗联合放疗等综合治疗为主,及时充分治疗预后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乳腺淋巴瘤 乳腺原发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临床病理特征 影像学 治疗 预后
下载PDF
肾上腺皮质癌6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蔡洪英 罗小兵 +2 位作者 李晶 邓纯敏 梁崇恩 《华夏医学》 CAS 2013年第2期335-339,共5页
目的:分析肾上腺皮质癌的临床与病理组织学特点。方法:收集6例肾上腺皮质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检查资料。结果:6例患者中库兴综合征、高血压各2例。实验室检查17-羟皮质类固醇及17-酮类固醇增高1例。肿瘤直径全部≥6cm,最大15cm,内部均有... 目的:分析肾上腺皮质癌的临床与病理组织学特点。方法:收集6例肾上腺皮质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检查资料。结果:6例患者中库兴综合征、高血压各2例。实验室检查17-羟皮质类固醇及17-酮类固醇增高1例。肿瘤直径全部≥6cm,最大15cm,内部均有出血坏死;切片镜检:肿瘤细胞核异型明显,核分裂象多见,嗜酸细胞>70%,血管及周围组织浸润,4例远处转移。结论:对于肾上腺皮质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应将临床特点和镜下组织细胞形态学主要特征及肿瘤是否浸润、转移等表现相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协助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皮质癌 组织学 免疫组化 诊断 鉴别诊断
下载PDF
恶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2例临床病理分析
14
作者 李晶 陈水莲 罗欣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391-1393,共3页
目的探讨恶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恶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及临床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行肝肿物穿刺活检及双侧肾上腺肿物切除术。病理诊断:右侧肾上腺符合恶性肾上腺嗜铬... 目的探讨恶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恶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及临床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行肝肿物穿刺活检及双侧肾上腺肿物切除术。病理诊断:右侧肾上腺符合恶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左侧肾上腺恶性嗜铬细胞瘤,倾向于右侧肾上腺恶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转移;肝左叶穿刺标本转移性恶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例2行左腹膜后肿物+肾脏切除术。病理诊断:左腹膜后恶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肿瘤侵犯肾脏及周围纤维脂肪组织。结论当嗜铬细胞瘤发生转移和(或)广泛浸润周围器官组织时,可确诊为恶性嗜铬细胞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肿瘤 嗜铬细胞瘤 组织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中
下载PDF
胃底腺型腺癌二例临床病理分析
15
作者 陈芳 关玉峰 +2 位作者 杨文婷 邓辉 王浩 《海南医学》 CAS 2022年第17期2207-2211,共5页
目的探讨胃底腺型腺癌(GA-FG)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病理科确诊的2例GA-FG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特征、病理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1女1男,年龄为43岁、73岁,平... 目的探讨胃底腺型腺癌(GA-FG)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病理科确诊的2例GA-FG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特征、病理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1女1男,年龄为43岁、73岁,平均58岁;患者平时无明显异常,体检时胃镜分别发现胃体大弯侧息肉和胃体前壁中段隆起糜烂灶,肉眼分型0~Ⅱa型,病变表面均可见小血管充血;病理镜下见病灶最大径分别为3 mm、9 mm,表面被覆的胃小凹上皮细胞无异型,固有层腺体结构紊乱,出现迷路样相互吻合的“绵延不尽”的腺体,主要由胃底腺主细胞样细胞和少量壁细胞样细胞2种细胞构成,未见肿瘤性坏死及核分裂象;病变分别浸润黏膜肌层和浅表黏膜下层生长(浸润深度分别为1 mm及2 mm),无间质反应及脉管、神经侵犯。周围胃黏膜未见萎缩,未查见幽门螺旋杆菌。免疫表型:瘤细胞MUC6呈弥漫强阳性,MUC5AC阴性,CEA阴性,p53呈野生型,Ki-67占5%~8%,Hp阴性。患者分别随访8个月、7个月,未见复发。结论GA-FG是一种新型胃腺癌,形态很罕见但是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内镜下多呈息肉样隆起,可见糜烂,表面小血管充血;Hp阴性;诊断依赖病理学,结合HE形态及免疫表型综合判断可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底腺型胃癌 内镜 病理特征 治疗
下载PDF
炎性泄殖腔源性息肉临床病理学分析
16
作者 蒋汉文 苏曙光 +4 位作者 万里燕 郭明星 赖肖芬 李艳 郭雄波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2年第10期952-955,共4页
目的 探讨炎性泄殖腔源性息肉(ICP)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市番禺区妇幼保健院病理科、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病理科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胃肠外科于2014-01—2021-12收集的7例诊断为ICP的临床资料、病理石... 目的 探讨炎性泄殖腔源性息肉(ICP)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市番禺区妇幼保健院病理科、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病理科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胃肠外科于2014-01—2021-12收集的7例诊断为ICP的临床资料、病理石蜡切片、免疫组化切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7例ICP患者,男性2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59岁,临床主要表现为肛管肿物,可伴反复出血。镜下见由直肠黏膜的柱状上皮、肛管移行带(ATZ)上皮与肛管鳞状上皮被覆,常伴柱状上皮糜烂、脱落。直肠黏膜腺体形态多样,呈拉长、扭曲、分支或轻度锯齿状,黏膜表面可见形态复杂的绒毛状结构。位于黏膜固有层及黏膜肌层的平滑肌及纤维组织明显增生,层厚增加,平滑肌排列紊乱,可使腺体隐窝内陷于黏膜肌层中形成异位腺体。免疫组化Desmin显示黏膜层隐窝间的平滑肌组织呈不连续且无多级分支结构,并指向黏膜表面。结论 ICP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肛管病变,属于黏膜脱垂相关性炎症性息肉中一个亚型,确诊主要依赖发病部位及病理学形态。需要与各种发生于肛管上皮移行区的病变相鉴别,尤其是肛管腺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管 炎性泄殖腔源性息肉 黏膜脱垂相关性炎症性息肉
原文传递
子宫体原发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17
作者 陈芳 《中外医疗》 2018年第18期28-30,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于子宫体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查阅该院病理科2009年7月—2017年7月所有淋巴瘤病例,找到1例2015年诊断的原发于子宫体的DLBCL的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瘤细胞大小一... 目的探讨原发于子宫体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查阅该院病理科2009年7月—2017年7月所有淋巴瘤病例,找到1例2015年诊断的原发于子宫体的DLBCL的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瘤细胞大小一致,形似中心母细胞、免疫母细胞。免疫组化显示CD20(+)、LCA(+),Ki-67(>80%+)。B细胞淋巴瘤基因重排检测阳性。结论原发于子宫体的DLBCL很罕见,其诊断和鉴别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和分子病理。R-CHOP方案是首选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体 原发的 淋巴瘤 大B细胞 临床病理
下载PDF
肺浸润性非黏液型腺癌多层螺旋CT特征回归模型列线图术前预测Ki-67表达 被引量:1
18
作者 蔡雨秦 罗良平 +4 位作者 杨志荷 陈芳 艾竹 陈伊镕 向之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30-535,共6页
目的 基于肺浸润性非黏液型腺癌(INMA)多层螺旋CT(MSCT)特征构建回归模型列线图,观察其术前预测肿瘤Ki-67表达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83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肺INMA患者的临床、病理及MSCT资料,按7∶3比例将其分为训练集(n=198)和验证集... 目的 基于肺浸润性非黏液型腺癌(INMA)多层螺旋CT(MSCT)特征构建回归模型列线图,观察其术前预测肿瘤Ki-67表达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83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肺INMA患者的临床、病理及MSCT资料,按7∶3比例将其分为训练集(n=198)和验证集(n=85);根据病理结果分为高级别组与非高级别组;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法获得Ki-67表达区分高级别与非高级别肺INMA的最佳诊断阈值,并分为高、低Ki-67表达组。基于训练集临床、病理及MSCT资料,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肺INMA Ki-67表达的独立影响因素,构建回归模型及列线图,以验证集评估其预测肺INMA Ki-67表达的效能及其临床价值。结果 283例肺INMA中,高级别组106例,非高级别组177例。以Ki-67表达区分高级别与非高级别肺INMA的最佳诊断阈值为12.50%。高级别与非高级别组间Ki-67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训练集含高、低Ki-67表达肿瘤66及132例,验证集含29及56例。MSCT所示肺INMA实性成分占比(CTR)是其Ki-67表达的独立影响因素。将CTR及病灶类型纳入回归模型并构建列线图,其在验证集预测肺INMA Ki-67高表达的曲下线面积为0.741;决策曲线分析显示,阈值取0.14~0.41和0.55~0.65时,列线图临床净获益较高。结论 肺INMA MSCT特征回归模型列线图可于术前有效预测其Ki-67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腺癌 KI-67抗原
下载PDF
INSM1联合CD117在肺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表达及其诊断价值
19
作者 张小鹰 陈水莲 +5 位作者 李英 王浩 韩靖 田英 郭明星 梁春燕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3年第6期587-589,592,共4页
世界卫生组织(WHO)第5版胸部肿瘤分类中肺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NEN)分为典型类癌、不典型类癌、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large cell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LCNEC)以及小细胞癌(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SCLC)4种亚... 世界卫生组织(WHO)第5版胸部肿瘤分类中肺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NEN)分为典型类癌、不典型类癌、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large cell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LCNEC)以及小细胞癌(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SCLC)4种亚型,常用的NEN免疫组化标记物包括Syn、Cg A、CD56和N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M1 CD117 胰岛素瘤相关蛋白 神经内分泌肿瘤 典型类癌 不典型类癌 小细胞癌 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
原文传递
循环肿瘤细胞与三阴性乳腺癌预后及肿瘤状态的关系分析
20
作者 王浩 李南林 曹海玲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3年第18期39-43,共5页
目的 分析循环肿瘤细胞(CTC)与三阴性乳腺癌(TNBC)预后及肿瘤状态的关系。方法 从32例Ⅲ~Ⅳ期TNBC患者和30名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中分离出CTC,进行分子特征分析。结果 与3.2 mL血样中CTC计数<5个的23例患者相比,CTC计数≥5个的8例患... 目的 分析循环肿瘤细胞(CTC)与三阴性乳腺癌(TNBC)预后及肿瘤状态的关系。方法 从32例Ⅲ~Ⅳ期TNBC患者和30名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中分离出CTC,进行分子特征分析。结果 与3.2 mL血样中CTC计数<5个的23例患者相比,CTC计数≥5个的8例患者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均更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0.006),表明CTC计数对TNBC患者预后具有评估价值;3.2 mL血样中CTC计数≥5个的患者中,CTC簇的存在与患者较差的总生存期有关(P=0.001)。CTC的上皮、间充质和干性标志物基因表达显示出重要的细胞可塑性,表明上皮间充质转化的中间表型与肿瘤的有效转移有关,且CTC的分子特征可以有效预测患者预后。结论 CTC的分子特征能够反映晚期TNBC患者的肿瘤状态,或可作为高度特异的生物标志物用于无创预后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肿瘤细胞 三阴性乳腺癌 预后 转移 上皮间充质转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