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6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内科护士多元化分层培训和目标管理 被引量:6
1
作者 梅静 郑玲 郭小平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08年第11期101-103,共3页
目的通过分层设置培训工作目标,建立科室质量控制体系,提高科室的护理质量。方法把目标管理内容细化并进行实施,选拔护理组长,把护理部的检查方案和科室结合起来,进行工作质量的指导与考核,建立客观的评价体系,比较管理实施前后各护理... 目的通过分层设置培训工作目标,建立科室质量控制体系,提高科室的护理质量。方法把目标管理内容细化并进行实施,选拔护理组长,把护理部的检查方案和科室结合起来,进行工作质量的指导与考核,建立客观的评价体系,比较管理实施前后各护理指标。结果实施后护理质量、学术论文发表率、护理技术考核达标率及病人满意率,均得到提高(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多元化分层目标管理及培训,提高群体激励效应,实现良性竞争机制,有利于建立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促进护理人员健康发展创立具有凝聚力及向心力的科室文化,有效提升科室护理服务品牌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人员 目标管理 分层培训 护理质量
下载PDF
心内科聘用护士临床培训方法探讨 被引量:4
2
作者 梅静 《护理管理杂志》 2005年第5期44-45,共2页
为了适应军队体制调整以及新的医学模式的要求,确保各项护理工作的完成,对聘用护士的使用和培训已成为护理继续教育的重要课题,抓好聘用关,带教老师严格把关,护士长综合考评,对聘用护士分阶段、分层次培训,达到熟练运用护理程序、实施... 为了适应军队体制调整以及新的医学模式的要求,确保各项护理工作的完成,对聘用护士的使用和培训已成为护理继续教育的重要课题,抓好聘用关,带教老师严格把关,护士长综合考评,对聘用护士分阶段、分层次培训,达到熟练运用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和重症护理,熟悉介入治疗的新进展,从而进一步完善专科护士培训,通过培训有效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护、教、研工作的正常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内科 聘用护士 培训
下载PDF
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安全隐患的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11
3
作者 梅静 郭小平 《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126-127,共2页
关键词 护理安全 老年 跌倒
下载PDF
心内科筹建细胞电生理实验室的几点体会
4
作者 齐书英 崔俊玉 +3 位作者 胡丽叶 杨丽 石巧 李淑荣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3年第1期77-78,共2页
关键词 心内科 筹建 细胞电生理实验室
下载PDF
2周住院心脏康复程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脂、生存质量及精神心理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23
5
作者 李寿霖 吴学敏 +4 位作者 孙启良 何振山 汝磊生 杨丽 彭育红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696-699,共4页
目的:探讨2周住院心脏康复程序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脂、生存质量及精神心理状态(焦虑)的影响。方法:选择轻度AMI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康复组2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内科治疗,康复组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同时进行2周住院心脏康... 目的:探讨2周住院心脏康复程序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脂、生存质量及精神心理状态(焦虑)的影响。方法:选择轻度AMI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康复组2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内科治疗,康复组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同时进行2周住院心脏康复程序治疗,出院后继续康复治疗3个月。康复前及康复3个月后分别评价血脂水平,生存质量(QOL)、状态-特质焦虑(state-traitanxietyinventory,STAI)及体力活动程度,与对照组及康复前进行比较。结果:康复前,两组间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康复组,与康复前比较,康复3个月后HDL-C(P<0.01)、TC/HDL-C(P<0.05)均得到明显改善;康复后QOL总分和社会态度与主观幸福感评分均比康复前明显增加(P均<0.05);状态焦虑(S-AI)和特质焦虑(T-AI)均比康复前明显降低(P均<0.05);康复后体力活动程度明显改善(P<0.01)。结论:2周住院心脏康复程序能明显改善轻度AMI患者的血脂,改善体力活动程度,改善精神心理状态(焦虑),提高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康复 急性心肌梗死 生存质量 焦虑
下载PDF
黄芪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1
6
作者 侯云生 何振山 +2 位作者 齐书英 李洁 赵区生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381-383,共3页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结构的主要变化及心肌局部血管紧张素Ⅱ和羟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并观察黄芪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兔制备心肌梗死模型 ,黄芪组自术后第二日腹腔注射黄芪 2~ 3ml,每日二次 ,共三周。于术后第六周处死动物 ...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结构的主要变化及心肌局部血管紧张素Ⅱ和羟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并观察黄芪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兔制备心肌梗死模型 ,黄芪组自术后第二日腹腔注射黄芪 2~ 3ml,每日二次 ,共三周。于术后第六周处死动物 ,用精确天平及精密卡尺直接测量左室重量、全心重量及梗死区、游离壁和室间隔厚度。采集标本 ,检测梗死区、游离壁及正常兔心肌血管紧张素Ⅱ和羟脯氨酸含量。结果 梗死后全心重量及左室重量均增加 ,差异显著 ,室间隔及游离壁厚度增加 ,梗死区室壁变薄 ,差异显著 ;心肌梗死后心肌局部血管紧张素Ⅱ含量显著增加 ,梗死区羟脯氨酸含量显著增加 ,游离壁羟脯氨酸含量略有增加 ;经黄芪治疗后左室重量和全心重量均下降 ,其中全心重量尚未恢复至正常 ;心肌血管紧张素Ⅱ含量明显下降 ,梗死区羟脯氨酸含量略有下降。结论 心肌梗死后心室构型发生明显变化 ,血管紧张素Ⅱ和羟脯氨酸参与左室重构 ,黄芪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塞 左室重构 黄芪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后1周兔心室肌细胞钠离子通道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16
7
作者 丁超 何振山 +4 位作者 齐书英 崔俊玉 杨丽 胡丽叶 石巧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21-824,共4页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心室肌细胞钠离子通道活性的变化。方法 :采用结扎兔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方法建立AMI动物模型 ,应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方法 ,观察AMI后 1周心外膜梗死区心肌细胞钠通道电流(INa)的变化。结果 :正常对照组INa...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心室肌细胞钠离子通道活性的变化。方法 :采用结扎兔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方法建立AMI动物模型 ,应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方法 ,观察AMI后 1周心外膜梗死区心肌细胞钠通道电流(INa)的变化。结果 :正常对照组INa电流密度峰值 (- 30mV)为 (4 5 5± 5 33)PA/PF(n =12 ) ,心梗组为 (2 2 4 8± 4 6 2 )PA/PF(n =14 ) ,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INa电流 -电压关系曲线在心梗组明显下移 ;心梗组INa失活曲线较对照组明显左移 ,对照组V0 5为 (- 76 2± 5 3)mV(n =5 ) ,心梗组为 (- 89 1± 5 6 )mV(n =6 ) ,P <0 0 5 ;心梗组钠通道灭活后恢复时程明显慢于对照组 ,恢复曲线下移。结论 :AMI可导致梗死区心室肌细胞INa下降、钠通道动力学发生变化 ,引起心肌传导速度下降和不应性延长 ,可能是导致AMI后出现折返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钠通道 心肌
下载PDF
兔心肌梗死1周及2月后心室肌细胞瞬间外向钾电流的变化 被引量:13
8
作者 丁超 何振山 +5 位作者 崔俊玉 杨丽 石巧 胡丽叶 齐书英 刘晓云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1472-1475,共4页
目的 :研究心肌梗死后心室肌细胞瞬间外向钾电流 (Ito)的变化。方法 :采用结扎兔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复制心肌梗死动物模型 ,酶解法分离单个心室肌细胞 ,应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方法 ,观察心肌梗死后 1周及 2月心外膜梗死区及非梗死区... 目的 :研究心肌梗死后心室肌细胞瞬间外向钾电流 (Ito)的变化。方法 :采用结扎兔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复制心肌梗死动物模型 ,酶解法分离单个心室肌细胞 ,应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方法 ,观察心肌梗死后 1周及 2月心外膜梗死区及非梗死区心室肌细胞Ito的变化。结果 :①非梗死区 2月组心肌细胞膜电容明显大于对照组 ,P <0 0 5。②梗死区Ito电流密度 (+6 0mV时 )的对比显示 :对照组为 (17 4± 5 2 )pA/pF(n =16 ) ,梗死区 1周组为 (7 5± 2 4 )pA/pF(n =12 ) ,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梗死区 2月组为 (10 6± 4 1)pA/pF(n =18) ,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 ,但高于梗死区 1周组 (P <0 0 5 )。③非梗死区 2月组Ito电流密度为 (13 2± 4 1)pA/pF(n =2 3) ,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但高于梗死区 2月组 (P <0 0 5 )。结论 :心肌梗死可引起心室肌细胞Ito电流密度下降 ,而且不同区域之间 (梗死区及远离梗死区 )也存在电生理的异质性 ,可能是导致心肌梗死后出现折返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原因。心肌梗死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瞬间外向钾电流 心肌 膜片钳术
下载PDF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指导的临床观察研究 被引量:35
9
作者 梅静 李淑荣 常青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0年第4期7-8,共2页
目的 探讨康复指导对无合并症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住院期病情的影响。方法 将 10 0例 AMI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 ,分别采用康复治疗方案和传统治疗方案。结果 两组在室性心律失常、心室晚电位阳性 ,梗死后心绞痛 ,再梗死 ,... 目的 探讨康复指导对无合并症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住院期病情的影响。方法 将 10 0例 AMI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 ,分别采用康复治疗方案和传统治疗方案。结果 两组在室性心律失常、心室晚电位阳性 ,梗死后心绞痛 ,再梗死 ,肺部感染等方面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 康复组患者便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 5 )。结论 对无合并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 对照组 康复指导 急性心肌梗死 AMI 早期康复 合并症 结论 显著性差异 目的
下载PDF
早期康复运动对急性心肌梗死PTCA支架术后康复及预防再狭窄的影响 被引量:15
10
作者 梅静 郭晓萍 +3 位作者 孙家安 齐书英 杨莉 汝雷生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年第19期11-13,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运动对急性心肌梗死PTCA支架术后患者体力恢复及再狭窄等并发症的影响。方法300例急性心肌梗死PTCA支架术后的患者(无严重合并症)被随机分为运动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运动组实施系统的早期康复运动护理。对照组...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运动对急性心肌梗死PTCA支架术后患者体力恢复及再狭窄等并发症的影响。方法300例急性心肌梗死PTCA支架术后的患者(无严重合并症)被随机分为运动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运动组实施系统的早期康复运动护理。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活动情况及再狭窄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运动组术后步行距离及上台阶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且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1),PTCA支架术后心血管事件及再狭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运动可促进急性心肌梗死PTCA支架术后患者早期体力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再狭窄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PTCA 支架 早期康复运动 再狭窄 康复
下载PDF
国产无聚合物紫杉醇微孔载药支架与雷帕霉素涂层支架对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被引量:6
11
作者 彭育红 汝磊生 +3 位作者 王冬梅 赵玉英 张莉 孙家安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58-460,共3页
目的比较国产无聚合物紫杉醇微孔载药支架(垠艺支架)与雷帕霉素涂层支架(乐普支架)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5例,根据植入支架类型不同分为垠艺支架组45例和乐... 目的比较国产无聚合物紫杉醇微孔载药支架(垠艺支架)与雷帕霉素涂层支架(乐普支架)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5例,根据植入支架类型不同分为垠艺支架组45例和乐普支架组70例,观察两组基本临床情况、冠状动脉病变特征、基本介入技术指标及围术期情况。术后随访,对比两组支架内血栓形成、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发生无复流、心律紊乱等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等。随访1年,垠艺组支架内再狭窄1例,乐普组2例,均行再次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无急性、亚急性或晚期支架内血栓事件发生,无致命性心肌梗死,无心源性死亡。结论紫杉醇微孔载药支架与国产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时具有相同的近、中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无聚合物紫杉醇载药支架 雷帕霉素涂层支架
下载PDF
兔心肌梗死1周后梗死边缘区心室肌瞬间外向钾电流的变化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铁军 何振山 +4 位作者 齐书英 崔俊玉 何景良 杨丽 刘小云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9-210,共2页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AMI) 心室肌细胞 瞬间外向钾电流 边缘区 折返性室性心律失常 电生理异质性 全细胞记录方法 心源性猝死 酶解法
下载PDF
伊布利特对家兔左心室肌细胞快钠通道跨壁异质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姚浩洁 齐书英 +2 位作者 何振山 李洁 王洁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2期2209-2211,共3页
目的探讨伊布利特(ibutilide)对家兔心室肌细胞快钠通道电流(INa)跨壁异质性的影响。方法30只兔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10-7mol/L和10-6mol/L伊布利特组。用膜片钳技术研究各组左室3层心肌细胞INa的改变。结果正常对照组左室3层细胞的... 目的探讨伊布利特(ibutilide)对家兔心室肌细胞快钠通道电流(INa)跨壁异质性的影响。方法30只兔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10-7mol/L和10-6mol/L伊布利特组。用膜片钳技术研究各组左室3层心肌细胞INa的改变。结果正常对照组左室3层细胞的INa存在跨壁异质性,中层心肌(M)细胞的峰值INa是心内膜层(Endo)和心外膜层(Epi)的2倍多;M细胞的INa失活最快;两个伊布利特组3层细胞的INa密度下降,以M细胞变化最显著;INa稳态失活曲线均左移,以M细胞变化最显著;失活后恢复曲线均恢复减慢。结论左室心肌细胞的INa存在跨壁异质性;伊布利特可减弱I的跨壁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布利特 心室肌细胞 异质性 膜片钳 快钠通道
下载PDF
高血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室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14
作者 张莉 傅向华 +2 位作者 李俊峡 于富军 卫亚丽 《河北医药》 CAS 2010年第2期136-137,共2页
目的评价高血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AMI患者126例(其中男100例,女26例),根据有无高血压病史分为高血压病组(54例)和非高血压病组(72例)。所有患者AMI发病后2~7d应用平衡法核素心血池显像判定左心室功能及心室收... 目的评价高血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AMI患者126例(其中男100例,女26例),根据有无高血压病史分为高血压病组(54例)和非高血压病组(72例)。所有患者AMI发病后2~7d应用平衡法核素心血池显像判定左心室功能及心室收缩同步性。结果伴有高血压病的AMI患者心脏舒张功能显著受损,同时其心室收缩同步性显著减低(P<0.01),室壁瘤发生率显著增高(P<0.05)。结论高血压不仅加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室的舒张功能障碍,并且使心室收缩同步性显著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心肌梗死 心室功能
下载PDF
模拟缺血缺氧对左心室心肌细胞钠电流跨壁异质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齐书英 刘坤申 +4 位作者 胡丽叶 杨丽 何振山 崔俊玉 张铁军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3年第11期814-817,共4页
目的 : 研究左心室心肌细胞快钠通道的跨壁异质性及模拟缺血对其的影响。 方法 :采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技术直接记录左心室三层心肌细胞的快钠通道电流 (INa) ,并观察模拟缺血缺氧对心肌细胞INa跨壁异质性的影响。 结果 :左心室三层... 目的 : 研究左心室心肌细胞快钠通道的跨壁异质性及模拟缺血对其的影响。 方法 :采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技术直接记录左心室三层心肌细胞的快钠通道电流 (INa) ,并观察模拟缺血缺氧对心肌细胞INa跨壁异质性的影响。 结果 :左心室三层心肌细胞的钠电流特性存在异质性 ,表现为中层 (M )细胞的电流密度 电压关系(I V)曲线最低 ,M细胞的峰值INa是心内膜层 (Endo)和心外膜层 (Epi)的 2倍多 ;M细胞的INa失活最快。模拟缺血后 ,三层心肌细胞的INaI V曲线呈时间依赖性下移 ,M细胞的变化最显著 ;INa稳态失活曲线呈时间依赖性左移 ,以Epi变化最显著 ;模拟缺血 30min时Endo的恢复明显慢于M和Epi。  结论 :左心室心肌细胞的INa存在跨壁异质性 ;模拟缺血缺氧对INa的跨壁异质性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质性 心肌细胞 膜片钳 钠通道
下载PDF
心房颤动电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16
作者 丁超 何振山 崔俊玉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03年第1期10-14,共5页
关键词 心房颤动 电生理机制 研究进展 电重构 离子通道重构
下载PDF
黄芪对急性心肌梗死心室肌细胞钙电流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齐书英 刘坤申 +2 位作者 王鑫国 张铁军 刘小云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6-19,共4页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兔心室肌细胞L型钙电流的变化及黄芪的影响。方法 :兔开胸左前降支结扎造成AMI ,腹腔注射黄芪 2ml/只·日共 7天 ,酶解分离心室肌细胞 ,采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技术记录左前降支供血区心外膜细胞的ICa ...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兔心室肌细胞L型钙电流的变化及黄芪的影响。方法 :兔开胸左前降支结扎造成AMI ,腹腔注射黄芪 2ml/只·日共 7天 ,酶解分离心室肌细胞 ,采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技术记录左前降支供血区心外膜细胞的ICa L。结果 :①急性心肌梗死 1周时兔梗死周边区心室肌细胞L型钙电流受到抑制 ,电流密度 电压关系曲线 (I V)上移 ,ICa L电流密度峰值由正常状态下的 -5 5 8± 1 5 3 pA/pF(Con ,n =10cells)降至 -3 5 2± 0 93pA/pF(AMI ,n =10cells) ,最大峰电流密度下降了2 9 1% ;其失活曲线左移 ,半数最大失活电位 (V0 .5)由 -13 1± 4 2mV左移至 -2 5 9± 7 0mV ,失活速度加快 ;灭活后恢复减慢。②黄芪可使AMI后心肌细胞受抑制的ICa L有所恢复 ,但对正常心室肌细胞的ICa L无明显影响。结论 :急性心梗后 1周梗死周边带心室肌细胞L型钙通道受抑制 ,可能为急性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之一 ;黄芪对缺血引起的ICa L的异常有部分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急性心肌梗死 心室 心肌细胞 膜片钳 L型钙通道 中药
下载PDF
辛伐他汀对血脂正常兔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瞬间外向钾通道电流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丁超 傅向华 +2 位作者 何振山 陈会校 薛玲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99-303,共5页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预处理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瞬间外向钾通道电流(Ito)的影响,探讨他汀类药物抗心律失常的细胞学离子机制。方法:45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3组: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组(I-R组,结扎冠脉左前降支30min后再开放120min);辛...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预处理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瞬间外向钾通道电流(Ito)的影响,探讨他汀类药物抗心律失常的细胞学离子机制。方法:45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3组: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组(I-R组,结扎冠脉左前降支30min后再开放120min);辛伐他汀治疗组(他汀组,手术前给予辛伐他汀5mg·kg-1·d-1);假手术对照组(只开胸不结扎血管)。采用酶解的方法分离缺血部位心室肌外膜单个心室肌细胞,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Ito,同时检测各组血脂水平。结果:各组动物血脂水平无显著差异。Ito电流密度峰值(+60mV)显示:对照组为(17.41±3.13)pA/pF(n=15),I-R组为(9.49±1.91)pA/pF(n=11),低于对照组(P<0.01)。他汀组为(15.24±2.41)pA/pF(n=11),显著高于I-R组(P<0.01),但仍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另外,I-R组Ito失活曲线左移,失活后恢复时间延长,他汀组这些异常也明显恢复。结论:本研究显示缺血再灌注可导致梗死区心肌细胞Ito明显下降,形成电重构,可引起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延长,为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形成机制之一。辛伐他汀预处理可减轻Ito的异常变化,逆转电重构,而不依赖于降血脂效应,可能为他汀类药物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的细胞学离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伐他汀 再灌注 膜片钳术 钾通道
下载PDF
他汀类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 被引量:13
19
作者 丁超 李俊峡 +3 位作者 赵玉英 张莉 李洁 于敏 《临床误诊误治》 2011年第1期11-12,共2页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2月~2008年12月首次ST段抬高型AMI发病12 h...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2月~2008年12月首次ST段抬高型AMI发病12 h内行直接PCI治疗的患者136例,按照术前是否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分为他汀组(40例)和非他汀组(96例)。观察PCI术后2 h内两组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他汀组9例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22.5%;非他汀组70例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72.9%。两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他汀组2例因心室颤动发生心源性猝死,他汀组无一例死亡。结论 PCI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可明显降低AMI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药物疗法 辛伐他汀 阿托伐他汀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下载PDF
伊布利特对兔心房肌细胞快钠电流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姚浩洁 何振山 +2 位作者 齐书英 刘晓云 王洁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34-336,共3页
目的探讨伊布利特对兔心房肌细胞快钠通道电流(I_Na)的影响。方法30只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10只),伊布利特10^(-6)moL/L度组(10^(-6),10只),伊布利特10^(-5)mol/L浓度组(10^(-5),10只)。用膜片钳技术研究伊布利特对兔心房肌细胞I_(... 目的探讨伊布利特对兔心房肌细胞快钠通道电流(I_Na)的影响。方法30只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10只),伊布利特10^(-6)moL/L度组(10^(-6),10只),伊布利特10^(-5)mol/L浓度组(10^(-5),10只)。用膜片钳技术研究伊布利特对兔心房肌细胞I_(Na)的改变。结果10^(-6)与10^(-5)组I_(Na)峰值电流密度均降低且呈浓度依赖型;10^(-6)与10^(-5)组的I_Na电压依赖性稳态失活曲线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失活曲线明显左移,以10^(-5)左移最明显。10^(-6)与10^(-5)组I_(Na)再恢复明显减慢,再恢复时程延长,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10^(-6)与10^(-5)组之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伊布利特干预后心房细胞I_(Na)电流活性降低,I_(Na)电流-电压曲线(I-V曲线)上移。I_(Na)电压依赖性稳态失活曲线左移,I_(Na)失活后再恢复时间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布利特 心房肌细胞 膜片钳 快钠通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