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胰腺结核的CT及MRI诊断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志伟 王丽英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5年第5期533-535,共3页
目的 :探讨胰腺结核的CT及MRI表现,提高对胰腺结核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及临床抗结核治疗病灶缩小确诊的胰腺结核患者6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4例同时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CT检查发现胰头部结核性病变6例... 目的 :探讨胰腺结核的CT及MRI表现,提高对胰腺结核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及临床抗结核治疗病灶缩小确诊的胰腺结核患者6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4例同时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CT检查发现胰头部结核性病变6例,平扫呈等或略低密度肿块,增强扫描后病灶呈轻度及中度不均匀性强化或呈环形强化;4例行MRI检查T1WI病灶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病灶呈等或略高信号,内见片状高信号,增强扫描后呈轻度强化2例,环状强化2例。结论:胰腺结核的CT及MRI表现为胰头部局灶性实质性或囊实性病灶,增强扫描后呈轻中度强化或蜂窝状环形强化,伴有胰周淋巴结或腹腔淋巴结肿大环状强化,可合并脾脏等腹腔结核灶,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 结核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诊断
下载PDF
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及病程相关的肺血管扩张的CT表现分析
2
作者 张建刚 高卫青 吕蓉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79-382,共4页
目的探讨肝硬化引起的肺周围血管扩张的CT征象在不同Child-Pugh分级和不同肝硬化病程间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收集白银市第二人民医院2012年4月—2016年6月间120例肝硬化病人作为研究对象,男69例,女51例,年龄34~85岁,平均(56.42±11.... 目的探讨肝硬化引起的肺周围血管扩张的CT征象在不同Child-Pugh分级和不同肝硬化病程间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收集白银市第二人民医院2012年4月—2016年6月间120例肝硬化病人作为研究对象,男69例,女51例,年龄34~85岁,平均(56.42±11.32)岁。将病人按Child-Pugh分级(Child A、Child B、Child C)和肝硬化病程时间(≤3年和>3年)分别分组。120例病人均进行胸部螺旋CT平扫,观察病人以下4种CT征象:(1)肺血管纹理增粗达胸膜面;(2)双肺小结节影;(3)双肺底层面网格状影;(4)右肺底层面平均密度。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χ2检验比较组间的统计学差异。结果按Child分级的3组间比较,肺血管纹理增粗达胸膜面数量、双肺小结节的数量、双肺底层面网格状影的出现以及右肺底层面平均密度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Child C组各项数据均高于Child A组、Child B组,Child B组高于Child A组(均P<0.05)。3组间肺血管纹理增粗达胸膜面和双肺小结节影的定性分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按病程时间分组的2组间比较,>3年组的上述4项CT征象数值均高于≤3年组(均P<0.05)。结论肝硬化引起的肺周围血管扩张的CT征象在不同Child分级和肝硬化病程时间组之间存在差异,观察这些征象有助于提高临床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肺血管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CHILD-PUGH分级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与肿瘤危险程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1
3
作者 滕文军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年第20期116-117,共2页
目的:探究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与肿瘤危险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8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共58例,回顾性的分析患者在临床上的一般资料,均给予CT检查,并与肿瘤危险程度进行比较。结果:影响肿瘤危险程度的因... 目的:探究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与肿瘤危险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8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共58例,回顾性的分析患者在临床上的一般资料,均给予CT检查,并与肿瘤危险程度进行比较。结果:影响肿瘤危险程度的因素有很多,如发病部位、大小、形态、密度和强化方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基于此可以对肿瘤危险程度进行客观的判断,以此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CT表现 肿瘤危险程度 相关性
下载PDF
小儿腹部肿块的CT诊断价值 被引量:2
4
作者 谢力健 李雷 +1 位作者 庄辛 周怀琪 《甘肃医药》 2009年第2期89-94,共6页
目的:探讨CT对小儿腹部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4例施行CT检查并具有完整资料的小儿腹部肿块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4例患儿中,良性肿块31例(占57.4%),恶性肿块23例(占42.57%),实质性肿块25例(占46.19%),囊性肿块29例(占53.7%)... 目的:探讨CT对小儿腹部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4例施行CT检查并具有完整资料的小儿腹部肿块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4例患儿中,良性肿块31例(占57.4%),恶性肿块23例(占42.57%),实质性肿块25例(占46.19%),囊性肿块29例(占53.7%)。囊性肿块中先天性胆总管囊肿12例,先天性肾盂积水7例,先天性肾囊肿6例,囊性畸胎瘤2例,肠系膜囊肿1例,腹腔脓肿1例。实质性肿块中神经母细胞瘤6例,肾母细胞瘤11例,淋巴瘤5例,肝母细胞瘤1例,畸胎瘤2例。本组CT检查结果术前定位诊断正确率96.2%(52/54),定性诊断正确率62.96%(34/54)。同时对各种疾病进行了鉴别诊断。结论:CT检查是儿童腹部肿块最有诊断价值的检查方法之一,可为术前定位、定性诊断、鉴别诊断、决定能否完整切除和估计预后提供重要依据,是儿童腹部肿块病变的必查项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腹部肿块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腰椎间盘病变与腰椎椎体关节面硬化凹陷的关系与X线平片、CT、MR图像对照分析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俊豪 卢延江 李坤山 《甘肃科技》 2002年第12期65-66,共2页
目的 :探讨腰椎 X线平片椎体关节面硬化凹陷的病理改变及临床 X线意义。提高 X线平片对腰椎间盘病变的正确诊断率。方法 :1 5 0例摄有腰椎 X线平片与 CT、MRI分析 ,其中 CT对照分析 1 5 0例 ,MRI对照分析 5 0例 ,观察腰椎椎体关节面硬... 目的 :探讨腰椎 X线平片椎体关节面硬化凹陷的病理改变及临床 X线意义。提高 X线平片对腰椎间盘病变的正确诊断率。方法 :1 5 0例摄有腰椎 X线平片与 CT、MRI分析 ,其中 CT对照分析 1 5 0例 ,MRI对照分析 5 0例 ,观察腰椎椎体关节面硬化凹陷的改变 ,测量凹陷最低点后移位置。结果 :1 5 0例有关节面硬化凹陷的患者中 ,L3- L4有 1 1例 ,占总数的 7.33% ;L4一 L5有 98例 ,占总数的 65 .33% ;L5 - S1有 41例 ,占总数的 2 7.33%。通过 CT、MRI发现 ,椎间盘突出有 1 38例 ,占总数的 92 % ,两者之间差异甚小。结论 :腰椎关节面硬化凹陷对 X线平片诊断椎间盘病变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病变 关节面硬化凹陷 X线平片 CT MRI
下载PDF
急性胰腺炎早期CT检查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
6
作者 谢力健 李雷 +1 位作者 庄辛 周怀琪 《甘肃医药》 2011年第8期458-461,共4页
目的:评价CT在胰腺损伤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55例手术病理或复查证实急性胰腺炎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Balthazar急性胰腺炎CT分组分为A、B、C、D、E五级的各组病例分别与血尿淀粉酶进行比较。所有病例均术前行腹部CT平扫,其中... 目的:评价CT在胰腺损伤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55例手术病理或复查证实急性胰腺炎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Balthazar急性胰腺炎CT分组分为A、B、C、D、E五级的各组病例分别与血尿淀粉酶进行比较。所有病例均术前行腹部CT平扫,其中6例还行增强扫描。结果:CT表现胰腺肿胀136例(87.74%),胰腺渗液105例(67.74%),胰腺坏死51例(32.90%),假性囊肿形成53例(34.19%),合并感染或脓肿形成23例(14.84%)。血尿淀粉酶与CT比较:A级14例(9.03%)血尿淀粉酶轻度升高,B级36例(23.23%)中度升高,C级31例(20.00%)显著升高,D级22例(13.19%)血尿淀粉酶趋向下降,E级53例(34.19%)显著下降。结论:CT早期检查可以准确的反映B、C、D、E各级的病理变化,复查结果提示病理转归,所以,CT检查应作为急性胰腺炎诊断的主要手段。而A级患者,诊断时应将CT检查结果与血尿淀粉酶结果综合分析。CT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优于US。作者认为CT对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应作为诊断急性胰腺炎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计算机体层成像
下载PDF
Castleman病的CT表现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朱军强 尚发展 +3 位作者 吕秀花 张崴琪 王晨 高卫青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2年第8期1408-1411,共4页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的CT影像特征,以提高该病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0例Castleman病患者的临床及CT数据,分析其CT影像学特征。结果:病理结果显示15例透明血管型、12例浆细胞型,3例混合型;局限型CD(unicentric CD,UC...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的CT影像特征,以提高该病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0例Castleman病患者的临床及CT数据,分析其CT影像学特征。结果:病理结果显示15例透明血管型、12例浆细胞型,3例混合型;局限型CD(unicentric CD,UCD)28例,多中心型CD(multicentric CD,MCD)2例。发病部位:28例UCD中位于腹腔16例(57%),其余部位12例(43%);2例MCD分别位于颈部、纵膈及腋窝、臀部。CT影像特点:所有病灶形态均规则;1例边界不清晰、周围脂肪间隙模糊;余病灶边缘清晰;13例UCD内见高密度钙化灶,其中点状钙化6例,粗大钙化5例,树枝状钙化3例;余病灶密度均匀,呈均匀等、低密度;增强扫描20例UCD病灶均匀强化,8例不均匀强化;11例UCD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减低;5例动脉期呈中度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5例UCD病灶可见粗大侧枝血管影;2例MCD病灶密度均匀,强化均匀。结论:Castleman病的CT表现具有典型影像学表现,掌握这些特征有助于提高该病的诊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STLEMAN病 局限型CD 多中心型CD 计算机体层成像
下载PDF
胃恶性淋巴瘤的X线表现
8
作者 李坤山 王俊豪 袁玉厚 《甘肃科技》 2002年第11期63-65,共2页
目的 :探讨胃恶性淋巴瘤的 X线表现 ,提高胃恶性淋巴瘤的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 :本组选择经气钡双重造影检查 ,X线征象较典型的胃恶性淋巴瘤 7例 ,其中男性 5例 ,女性 2例 ,全部经胃镜手术病理证实。结果 :病变发生在胃窦部 5例 ,胃体... 目的 :探讨胃恶性淋巴瘤的 X线表现 ,提高胃恶性淋巴瘤的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 :本组选择经气钡双重造影检查 ,X线征象较典型的胃恶性淋巴瘤 7例 ,其中男性 5例 ,女性 2例 ,全部经胃镜手术病理证实。结果 :病变发生在胃窦部 5例 ,胃体部 1例 ,胃底部 1例。息肉结节型 3例 ,较大溃疡型 2例 ,肿块型 2例。结论 :气钡双重造影结合内窥镜及病理学检查是诊断胃恶性淋巴瘤的主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恶性淋巴瘤 气钡双重造影 内窥镜
下载PDF
CT和MRI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比较 被引量:2
9
作者 路其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0年第11期177-177,179,共2页
目的:比较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核磁共振成像(MRI)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本院疑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36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行MRI、CT检查,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其中DSA检查是脑血管... 目的:比较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核磁共振成像(MRI)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本院疑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36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行MRI、CT检查,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其中DSA检查是脑血管类病变的“金标准”,分析两种手段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结果:所选36例疑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DSA确诊25例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卒中15例、心源性脑栓塞6例、小动脉闭塞性卒中4例。还有11例什么情况?MRI检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准确性88.89%、灵敏度92.00%、特异度81.82%、阳性预测值92.00%、阴性预测值81.82%,均较对照组CT检查(47.22%、60.00%、18.18%、62.50%、16.67%)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检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准确性、灵敏度、特异度均较CT检查高,可提供较为可靠、有效的影像学依据,能够获得更佳的诊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核磁共振成像 诊断价值
下载PDF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路其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0年第7期164-164,167,共2页
目的:分析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脑血管疾病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进行诊断,并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为标准,统计核磁共振血管成... 目的:分析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脑血管疾病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进行诊断,并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为标准,统计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对常见脑血管病症的诊断价值.结果:经DSA检查4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中18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10例脑血管畸形患者;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共检出颅内动脉狭窄16例(88.89%),颅内动脉瘤10例(83.33%),脑血管畸形11例(91.67%);4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中梗死灶面积<20mm 26例,梗死灶面积>20mm 14例;梗死灶面积<20mm患者中血管狭窄、血管正常占比高于梗死灶面积>20mm的患者,血管闭塞占比低于梗死灶面积>20mm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脑血管疾病患者应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的效果较好,其对常见脑血管病症的诊断准确率较高,且可以客观反映出血管异常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疾病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 诊断价值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睡眠剥夺注意力易损性分类研究
11
作者 王晨 毋琳 +7 位作者 常英娟 朱军强 杨庆玲 李磊磊 孙泽恒 赵萌萌 方鹏 朱元强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22年第6期713-718,共6页
目的:旨在寻找可以对睡眠剥夺后注意力易损与耐受个体进行准确区分的白质纤维束。方法:借助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获取各向异性分数、轴向扩散系数、径向扩散系数及平均扩散系数等反映白质弥散特性的特征参数,使用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构建睡... 目的:旨在寻找可以对睡眠剥夺后注意力易损与耐受个体进行准确区分的白质纤维束。方法:借助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获取各向异性分数、轴向扩散系数、径向扩散系数及平均扩散系数等反映白质弥散特性的特征参数,使用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构建睡眠剥夺易损性分类模型;采用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等指标评价分类模型的性能表现;采用置换检验评估分类模型的显著性。结果:与只采用单一类型特征相比,使用组合特征构建的分类器表现性能最佳,其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曲线下面积分别为83.67%、80.00%、87.50%、86.96%、80.77%、88.67%。在组合特征构建的分类模型中对分类贡献较大的白质纤维束主要包括放射冠、内囊前肢、丘脑后辐射及皮质脊髓束等投射纤维、上纵束和扣带等联络纤维以及胼胝体和穹窿联合等联合纤维。结论:特定脑区间白质纤维束的微观结构特性可以作为区分睡眠剥夺后注意力易损与耐受个体的影像学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剥夺 机器学习 弥散张量成像 白质纤维束 支持向量机
下载PDF
儿童甲型H1N1流感并发纵隔及皮下气肿二例
12
作者 李普 杨小琴 +1 位作者 刘孝勤 姜洁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52-552,共1页
例1男,4岁.因发热、咳嗽3 d,呼吸困难半天入院.入院前3 d患儿出现发热,体温38 ℃左右,咳嗽,咳痰,无呕吐、腹泻等症.入院前半天出现喘憋,呼吸急促、困难.既往体健. 体检:体温38.1 ℃、脉搏150次/min、呼吸62次/min,神志清,精神差,危... 例1男,4岁.因发热、咳嗽3 d,呼吸困难半天入院.入院前3 d患儿出现发热,体温38 ℃左右,咳嗽,咳痰,无呕吐、腹泻等症.入院前半天出现喘憋,呼吸急促、困难.既往体健. 体检:体温38.1 ℃、脉搏150次/min、呼吸62次/min,神志清,精神差,危重缺氧病容,面色口唇紫绀,咽部充血,扁桃体Ⅰ度肿大,颈部肿胀,触及有握雪感,气管居中,颈无抵抗,胸廓对称无畸形,双肺呼吸音粗糙,可闻及大量喘鸣音及少量细湿性啰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H1N1流感 皮下气肿 双肺呼吸音粗糙 纵隔 并发 儿童 呼吸困难 呼吸急促
原文传递
短期睡眠剥夺后持续性注意力易损与耐受个体脑白质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13
作者 王晨 毋琳 +9 位作者 唐兴 吕秀花 朱军强 杨庆玲 方鹏 徐子良 徐永强 李磊磊 朱元强 郑敏文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26-332,共7页
目的探究睡眠剥夺持续性注意力易损与耐受个体大脑白质完整性的差异。方法根据睡眠剥夺前后精神运动警觉性(psychomotor vigilance test,PVT)任务表现,将招募的健康志愿者将参与者分为睡眠剥夺易损组(24名)与耐受组(25名),并进行弥散张... 目的探究睡眠剥夺持续性注意力易损与耐受个体大脑白质完整性的差异。方法根据睡眠剥夺前后精神运动警觉性(psychomotor vigilance test,PVT)任务表现,将招募的健康志愿者将参与者分为睡眠剥夺易损组(24名)与耐受组(25名),并进行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扫描,采用基于纤维束空间统计学方法(tract 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分析比较两组被试大脑白质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平均扩散率(mean diffusivity,MD)、轴向扩散率(axial diffusivity,AD)和径向扩散率(radial diffusivity,RD)四种DTI指标;采用SPSS 24.0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组间差异区域的DTI指标与PVT任务表现的相关性。结果(1)与耐受组相比,易损组在胼胝体体部(x,y,z=-8,9,25,t=-7.855)、右侧上纵束(x,y,z=-39,-7,26,t=-6.252)、双侧内囊前肢(x,y,z=-13,8,13,t=-5.235;x,y,z=12,8,3,t=-5.024)及右侧丘脑后辐射(x,y,z=-26,-56,17,t=-5.469)附近白质区域FA值显著下降(TFCE校正,P<0.05,团块大小≥50体素)。(2)易损组在胼胝体体部(x,y,z=-3,-6,26,t=7.613)、右侧上纵束(x,y,z=-31,-19,38,t=5.314)、胼胝体压部(x,y,z=27,-53,17,t=6.541)及双侧内囊前肢(x,y,z=-16,7,8,t=6.898;x,y,z=15,5,7,t=6.652)附近白质MD值,右侧上纵束(x,y,z=-33,-19,39,t=4.892)、胼胝体压部(x,y,z=-22,-49,21,t=5.450)、胼胝体膝部(x,y,z=4,26,0,t=4.332)附近白质AD值及右侧上放射冠(x,y,z=-17,1,33,t=7.558)、胼胝体体部(x,y,z=4,-8,26,t=6.699)、右侧内囊前肢区域(x,y,z=-12,7,3,t=5.212)附近白质RD值显著高于耐受组(TFCE校正,P<0.05,团块大小≥50体素)。(3)右侧上纵束(r=-0.492,P<0.001)、右侧内囊前肢(r=-0.510,P<0.001)、右侧丘脑后辐射(r=-0.502,P<0.001)及胼胝体体部(r=-0.464,P<0.001)FA值与PVT脱漏频次差值呈显著负相关;胼胝体体部(r=0.500,P<0.001)、右侧上纵束(r=0.499,P<0.001)、胼胝体压部(r=0.462,P<0.001)及右侧内囊前肢(r=0.471,P<0.001)MD值与PVT脱漏频次差值呈显著正相关;右侧上纵束AD值(r=0.643,P<0.001)及右侧上放射冠RD值(r=0.498,P<0.001)与PVT脱漏频次差值呈显著正相关(Bonferroni校正,P<0.003)。结论特定脑区间白质纤维束微观结构特性的差异可能构成了睡眠剥夺后注意力易损与耐受的潜在神经病理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剥夺 弥散张量成像 白质纤维束 基于纤维束空间统计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