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云课堂SPOC运用仿真信息化在医学检验形态学教学中的应用
1
作者 唐晓磊 朱欣颖 +2 位作者 王登纪 钟峰 王冬梅 《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 2024年第1期0021-0024,共4页
讨论医学检验形态学教学工作中应用云课堂SPOC模式的效果及意义。方法 从检验学院2020级检验专业实习生中随机抽选100名学员实施研究,实习时间即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根据入组先后顺序编号,而后将奇数编号组成参比组,共50名;余50名偶... 讨论医学检验形态学教学工作中应用云课堂SPOC模式的效果及意义。方法 从检验学院2020级检验专业实习生中随机抽选100名学员实施研究,实习时间即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根据入组先后顺序编号,而后将奇数编号组成参比组,共50名;余50名偶数编号实习生组成试验组,以常规教学方式带教参比组,以常规教学为基础,再运用云课堂SPOC教学方式联合仿真信息化带教试验组,比较实习生形态学掌握情况、学习成绩、教学优良率及教学满意度。结果 试验组形态学掌握考核分数均高于参比组,P<0.05,组间比较有统计学研究意义;试验组理论知识成绩、鉴别形态成绩均高于参比组,P<0.05,组间比较有统计学研究意义;试验组教学优良率高于参比组,P<0.05,组间比较有统计学研究意义;试验组教学满意度明显高于参比组,P<0.05,组间比较有统计学研究意义。结论 运用云课堂SPOC模式可以使实习生对形态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提升,具有较高医学检验教学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检验 形态学 云课堂 SPOC 满意度
下载PDF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课程中的探索
2
作者 王玉萍 孙恩涛 +5 位作者 张莺莺 程龙 吴竞 路勇 武其文 浦春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3年第12期1815-1817,共3页
目的探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理论与实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皖南医学院检验学院2019、2020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153名,其中2020级78名作为试验组,2019级75名作为对照组。试验组采用线上线下... 目的探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理论与实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皖南医学院检验学院2019、2020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153名,其中2020级78名作为试验组,2019级75名作为对照组。试验组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比较两组在考试成绩、学习主观能动性、查找资料能力、临床分析能力、开阔视野、增加知识储备、团结协作能力、活跃性格、提升专业自信、提升学习效果及对学习方式的满意度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试验组考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提升学习主观能动性、查找资料能力、临床分析能力、增加知识储备、团结协作能力、活跃性格、提升专业自信、提升学习效果、对学习方式的满意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开阔视野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5)。结论《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提升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明显促进作用,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改革 混合式教学 教学模式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下载PDF
采取针对性措施改善实验诊断学本科实践教学中的问题 被引量:1
3
作者 马玉红 熊莉 +5 位作者 宋默涵 黄亚纬 杨刚 黄建军 李小宁 杨解人 《广东化工》 CAS 2017年第18期209-210,共2页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实验诊断学实验教学内容和形式不断更新。针对当前我校本科教学中实验教学内容过时、实验课教学手段落后等情况,调整教学思路、改革教学方法、结合各专业特点重新编写实验教学大纲以及实验教程,将科研思...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实验诊断学实验教学内容和形式不断更新。针对当前我校本科教学中实验教学内容过时、实验课教学手段落后等情况,调整教学思路、改革教学方法、结合各专业特点重新编写实验教学大纲以及实验教程,将科研思路与检验诊断学实验课有机结合,适当采用双语教学的方式,并在实践过程中跟踪反馈及时调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诊断学 实践教学改革 双语教学 科研思路
下载PDF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与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的相关性 被引量:2
4
作者 方咏梅 章燕 +1 位作者 徐雪莹 钟峰 《检验医学》 CAS 2023年第4期357-361,共5页
目的了解不同耐药情况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携带情况,探讨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与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1年1月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临床分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甲氧西林敏... 目的了解不同耐药情况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携带情况,探讨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与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1年1月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临床分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各11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耐药基因mecA、mecC、ermA和毒力基因SEA。结果MSSA对青霉素耐药率较高,对氯霉素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磺胺类、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较低;MRSA对苯唑西林和青霉素的耐药率均为100%,且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较高。MRSA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携带率均显著高于MSSA(P<0.01)。携带mecA耐药基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明显高于未携带mecA耐药基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P<0.01)。携带SEA毒力基因和ermA耐药基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除复方磺胺甲噁唑外的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均高于未携带这2种基因的菌株(P<0.05)。结论携带耐药基因mecA、mecC、ermA和毒力基因SEA与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 耐药基因 毒力基因 耐药性
下载PDF
FOXD2-AS1、MIR4435-1HG和HOXC-AS2联合诊断胃癌的临床价值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徐雪莹 章燕 +2 位作者 钟峰 叶开 唐晓磊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5期423-427,共5页
目的:筛选胃癌中差异性表达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探讨代表性lncRNA在胃癌诊断中的潜在价值及相关机制。方法:从TCGA数据库中筛选在胃癌中差异性表达的lncRNA,通过GSE179252和GSE184336数据集以及qRT-PCR检测胃癌患者血清中lncRNA的... 目的:筛选胃癌中差异性表达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探讨代表性lncRNA在胃癌诊断中的潜在价值及相关机制。方法:从TCGA数据库中筛选在胃癌中差异性表达的lncRNA,通过GSE179252和GSE184336数据集以及qRT-PCR检测胃癌患者血清中lncRNA的表达水平对结果进行验证。绘制ROC曲线评价代表性lncRNA单独及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分析HOXC-AS2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利用在线数据库对HOXC-AS2进行下游靶基因预测以及PPI蛋白互作分析,构建HOXC-AS2-miRNA-mRNA调控网络。结果:从TCGA数据库中筛选出3个在胃癌中差异性表达的lncRNA。TCGA-STAD、GSE179252和GSE184336数据集中FOXD2-AS1、MIR4435-1HG和HOXC-AS2联合检测胃癌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94、0.958和0.921。血清中检测结果发现与胃良性疾病患者相比,FOXD2-AS1、MIR4435-1HG和HOXC-AS2在胃癌患者血清中表达升高(P<0.001),三者联合检测诊断胃癌的AUC为0.843,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和86%。HOXC-AS2与胃癌肿瘤分级有相关性(P<0.05)。HOXC-AS2可与下游mRNA竞争miR-9-5p等miRNA结合位点,调控DLX6与HOXC蛋白家族之间的相互作用。结论:FOXD2-AS1、MIR4435-1HG和HOXC-AS2的联合检测可用作胃癌的诊断标志物,HOXC-AS2可作为ceRNA促进胃癌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非编码RNA 胃癌 生物标志物 FOXD2-AS1 MIR4435-1HG HOXC-AS2 ceRNA
下载PDF
基于脂质代谢基因构建胃癌预后预测模型 被引量:1
6
作者 徐雪莹 章燕 +1 位作者 叶开 钟峰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29-34,共6页
目的基于胃癌脂质代谢相关基因建立预后风险模型,评价预后风险模型与免疫浸润的关系,为胃癌预后预测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和GEO数据库中筛选与胃癌预后相关的脂质代谢基因。使用LASSO回归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构建... 目的基于胃癌脂质代谢相关基因建立预后风险模型,评价预后风险模型与免疫浸润的关系,为胃癌预后预测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和GEO数据库中筛选与胃癌预后相关的脂质代谢基因。使用LASSO回归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构建预后风险模型。使用Kaplan-Meier分析和ROC曲线分析验证预后风险模型的预测效能。xCell分析用于识别高低风险组的免疫状态。构建整合风险模型和临床特征的诺模图。qRT-PCR验证OSBPL1A和MOGAT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筛选得到胃癌脂质代谢相关预后基因OSBPL1A和MOGAT1并构建预后风险模型,根据风险评分中位数将胃癌患者分为高风险组与低风险组。低风险组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显著优于高风险组患者(TCGA-STAD和GSE62254,P均<0.05)。时间依赖性ROC分析表明构建的风险模型1年、3年和5年总生存率的AUC值分别为0.65、0.68、0.70和0.55、0.60、0.60(TCGA-STAD和GSE62254)。xCell分析结果显示与高风险组相比,低风险组的免疫细胞表达量显著增高(P<0.05)。整合风险模型和临床特征的诺模图在TCGA-STAD和GSE62254中的C-index值分别为0.668和0.722,优于其他任何单独指标。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OSBPL1A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下调(t=2.348,P<0.05),MOGAT1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上调(t=2.299,P<0.05)。结论脂质代谢相关基因预后风险模型与胃癌患者的免疫浸润相关,可用于准确预测胃癌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脂质代谢 免疫浸润 预后预测
下载PDF
HMGA1在膀胱癌细胞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7
作者 秦明明 余倩倩 +5 位作者 朱亚 叶开 徐雪莹 张德轩 许岩 吴竞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6-20,共5页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A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A1,HMGA1)对人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T24)迁移和化疗耐药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和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HMGA1在人膀胱上皮永生化细...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A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A1,HMGA1)对人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T24)迁移和化疗耐药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和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HMGA1在人膀胱上皮永生化细胞(SV-HUC-1)和人膀胱癌T24细胞中的表达;用脂质体将构建好的HMGA1 siRNA瞬时转染入T24细胞中,CCK-8法检测沉默HMGA1后膀胱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平板划痕和Transwell实验检测沉默HMGA1后膀胱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CCK-8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沉默HMGA1后膀胱癌细胞化疗敏感性和存活率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沉默HMGA1后下游相关基因的改变。结果RT-PCR实验表明,相比于SV-HUC-1细胞中HMGA1 mRNA的表达水平(0.98±0.01),HMGA1 mRNA在人膀胱癌T24细胞中的表达上调(3.55±0.13,P<0.001);T24细胞中HMGA1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SV-HUC-1细胞(P<0.05);相比于阴性对照组,沉默HMGA1后,膀胱癌细胞的增殖水平明显降低(P<0.001);且膀胱癌细胞的迁移能力也显著下调(P<0.01);另外,膀胱癌细胞的化疗敏感性和凋亡率也显著增加(P<0.01)。随着化疗药物浓度增加,PI3K和AKT表达不断降低;且在降低HMGA1表达水平后,PI3K和AKT表达水平也降低。结论HMGA1在膀胱癌细胞中表达上调,高水平HMGA1可能通过调控PI3K/AKT通路促进膀胱癌细胞的转移和化疗耐药,有望为临床膀胱癌的治疗提供新的分子靶点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T24细胞 HMGA1 转移 化疗耐药
下载PDF
乳腺癌PD-L1表达及临床意义
8
作者 朱萍 张艳珍 +5 位作者 张博超 王紫琪 李亚 苗一可 赵利利 浦春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11-13,69,共4页
目的探讨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1,PD-L1)在乳腺癌(Breast cancer,B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联系。方法收集40例乳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与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Immunohistochemica... 目的探讨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1,PD-L1)在乳腺癌(Breast cancer,B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联系。方法收集40例乳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与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Immunohistochemical,IHC)检测PD-L1的表达;收集乳腺癌患者发病年龄、组织学分级、肿瘤分子表型的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状态和淋巴结转移等病理资料,分析PD-L1水平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结果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PD-L1的阳性表达率为62.5%,而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2.5%,同时临床病理显示PD-L1阳性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的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与乳腺癌患者发病年龄、肿瘤分子表型的ER、PR、HER2状态无相关性。结论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PD-L1表达增高,并且PD-L1阳性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的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提示其对临床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PD-L1 组织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不同病原菌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的早期临床表现及预后对比 被引量:12
9
作者 朱金涛 姚余有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7年第8期1128-1130,共3页
目的探究不同病原菌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预后。方法随机选取于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安徽省芜湖市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51例作为本次研究试验对象,对所有患儿行脑脊液检查,并根据检查采用相... 目的探究不同病原菌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预后。方法随机选取于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安徽省芜湖市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51例作为本次研究试验对象,对所有患儿行脑脊液检查,并根据检查采用相应抗菌药物治疗,观察并统计不同病原菌所致的化脓性脑膜炎患儿各项生理指标情况,比较1年后患儿预后。结果 51例化脓性脑膜炎患儿均为细菌感染,其中革兰阳性菌感染共36例(占70.59%),革兰阴性菌共15例(占29.41%)。接受治疗后,共治愈34例,好转13例,治疗无效2例,死亡2例,总有效率为92.16%。观察患儿早期临床表现,除胎龄和出生体质量外,感染大肠埃希菌的脑膜炎患儿其余各项临床资料与其他病原菌所致的脑膜炎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通过对患儿进行随访调查,5例患儿有智力障碍,2例患儿出现运动障碍,2例患儿有癫痫,总后遗症发生率为17.65%。结论感染大肠埃希菌所致的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病死率和后遗症发生概率较高,对于体温异常、拒奶和呕奶严重及患有新生儿败血症的患儿要及早检测脑脊液生理指标,确认是否感染大肠埃希菌,及早使用抗菌药物对症治疗,以避免化脓性脑膜炎的发生,降低新生儿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化脓性脑膜炎 病原菌 预后 临床疗效
下载PDF
US-2025A尿沉渣检测分析仪和US-2020全自动尿液分析仪临床应用的评价 被引量:3
10
作者 许岩 张浩 帅朝霞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17期2017-2018,共2页
目的探讨US-2025A尿沉渣检测分析仪和UDC-2020全自动尿液分析仪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US-2025A尿沉渣检测分析仪和UDC-2020全自动尿液分析仪对肾性血尿和非肾性血尿进行辅助诊断,并将检验出的提示信息与普通光学显微镜检查及Urit... 目的探讨US-2025A尿沉渣检测分析仪和UDC-2020全自动尿液分析仪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US-2025A尿沉渣检测分析仪和UDC-2020全自动尿液分析仪对肾性血尿和非肾性血尿进行辅助诊断,并将检验出的提示信息与普通光学显微镜检查及Urit-500B尿干化学仪器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得到的提示信息为肾性血尿患者尿液中红细胞数量少,形态以异常为主,尿蛋白质增多、伴有肾小管皮细胞和(或)管型出现;而非肾性血尿患者尿液中红细胞数量增加,正常形态为主尿蛋白质少,基本无肾小管上皮细胞和(或)管型出现,并且与本科中级技师的镜检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US-2025A尿沉渣检测分析仪和UDC-2020全自动尿液分析仪检测方法快速简便,结果敏感准确,可以为临床区分肾性血尿和非肾性血尿提供相对准确的检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断 鉴别 US-2025A尿沉渣检测分析仪 UDC-2020全自动尿液分析仪 Urit-500B尿干化学仪器 肾性血尿 非肾性血尿
下载PDF
TNF参与内毒素诱导肥大细胞HMGB1释放 被引量:4
11
作者 杨岚 李蕾 +2 位作者 许飞 帅朝霞 陈国千 《中国实验诊断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985-987,共3页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内毒素诱导肥大细胞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释放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小鼠肥大细胞株P815培养物,观察100μg/L脂多糖(LPS)诱导后培养上清液中HMGB1、TNF-α含量的变化,不同剂量抗TNF-α中和抗体IgG对LP...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内毒素诱导肥大细胞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释放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小鼠肥大细胞株P815培养物,观察100μg/L脂多糖(LPS)诱导后培养上清液中HMGB1、TNF-α含量的变化,不同剂量抗TNF-α中和抗体IgG对LPS诱导HMGB1释放的影响,及TNF-α对HMGB1释放的诱导作用。HMGB1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结果培养上清液中HMGB1含量随LPS诱导时间而升高,而TNF-α含量于诱导6 h时达到峰值;5、25 mg/L抗TNF-α抗体对LPS诱导HMGB1释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TNF-α显示具有诱导肥大细胞释放HMGB1的作用,并呈时间、剂量相关性。结论 TNF-α参与内毒素诱导肥大细胞释放HMGB1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肥大细胞 内毒素 肿瘤坏死因子-α
下载PDF
内毒素诱导肝细胞非经典途径分泌HMGB1 被引量:2
12
作者 帅朝霞 赵琪 陈国千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5期10-12,共3页
目的探讨内毒素诱导肝细胞释放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的胞内途径。方法采用正常大鼠肝细胞BRL-3A培养,观察不同浓度的内质网-高尔基体途径抑制剂布雷菲德菌素A和核转录因子-κB抑制剂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对100μg/L脂多糖诱导后... 目的探讨内毒素诱导肝细胞释放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的胞内途径。方法采用正常大鼠肝细胞BRL-3A培养,观察不同浓度的内质网-高尔基体途径抑制剂布雷菲德菌素A和核转录因子-κB抑制剂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对100μg/L脂多糖诱导后肝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MGB1含量的影响。HMGB1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结果脂多糖诱导后肝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MGB1含量明显升高(P〈0.01),2,10,50μmol/L布雷菲德菌素A处理对HMGB1含量没有影响,而10,50μmol/L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显著抑制HMGB1的胞外释放(P〈0.05)。结论内毒素诱导肝细胞HMGB1释放与核转录因子-κB通路有关,但不通过经典的内质网一高尔基体途径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肝细胞 内毒素 高尔基体 核转录因子-ΚB
下载PDF
血浆循环游离DNA浓度及完整性对肺癌和肺结核鉴别诊断的价值 被引量:4
13
作者 吴竞 冯钢 +3 位作者 张普宏 帅朝霞 雍伟 许岩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10期752-755,共4页
目的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肺癌、肺结核患者及健康人血浆循环游离DNA(cf-DNA)浓度及完整性,探讨其对肺癌和肺结核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49例肺结核患者、46例肺癌患者和47例健康对照者静脉血标本。用RT-PCR技术定量检测各... 目的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肺癌、肺结核患者及健康人血浆循环游离DNA(cf-DNA)浓度及完整性,探讨其对肺癌和肺结核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49例肺结核患者、46例肺癌患者和47例健康对照者静脉血标本。用RT-PCR技术定量检测各组血浆cf-DNA中ALU115和ALU247浓度及完整性(ALU115/ALU247),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技术检测血浆糖链抗原(CA125)浓度;用Kruskal-Wallis H非参数检验比较总体差异,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两两比较;绘制ROC曲线评价各项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肺结核组、肺癌组和健康人对照组间血浆cf-DNA中ALU115浓度(K-Wχ2=96.716,P=0.000)、ALU247浓度(K-Wχ2=25.228,P=0.000)、血浆cf-DNA完整性(K-Wχ2=75.283,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肺结核患者较健康对照者血浆cf-DNA ALU115浓度(Z=-6.754,P=0.000)、ALU247浓度(Z=-4.570,P=0.000)和cf-DNA完整性(Z=-2.950,P=0.000)均升高;肺癌患者较健康对照者血浆cf-DNA ALU115浓度(Z=-8.245,P=0.000),ALU247浓度(Z=-4.088,P=0.000)和cf-DNA完整性(Z=-7.753,P=0.000)亦有明显升高;肺癌组较肺结核组血浆cf-DNA ALU115浓度(Z=-6.192,P=0.000)和cf-DNA完整性(Z=-7.753,P=0.000)均明显升高。肺癌组血浆cf-DNA ALU115浓度和cf-DNA完整性(ALU115/ALU247)的ROC曲线下面积(AUCROC)、敏感性、特异性分别0.931和0.934、100%和87%、72.9%和90.6%,均高于CA125(0.739,60.9%,86.5%),而ALU247(0.610,43.5%,79.2%)均低于CA125。结论RT-PCR检测血浆cf-DNA中ALU115和ALU247浓度及完整性可作为肺癌和肺结核辅助诊断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游离DNA 肺癌 肺结核 浓度 完整性
下载PDF
HMGB1在内毒素血症小鼠肝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柳毅 陈国千 +2 位作者 袁劲松 帅朝霞 徐明 《中国实验诊断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704-1707,共4页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内毒素血症小鼠肝损伤中的作用。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0、.2 mg/kg脂多糖组、1 mg/kg脂多糖组5、mg/kg脂多糖组、AG 490处理组和氟达拉宾处理组,AG 490和氟达拉宾的使用剂量分别为20 mg/k...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内毒素血症小鼠肝损伤中的作用。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0、.2 mg/kg脂多糖组、1 mg/kg脂多糖组5、mg/kg脂多糖组、AG 490处理组和氟达拉宾处理组,AG 490和氟达拉宾的使用剂量分别为20 mg/kg和10 mg/kg。于腹腔注射后不同时间观察肝组织HMGB1 mRNA表达、血清HMGB1水平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力的变化。HMGB1 mRNA表达和HMGB1含量分别采用RT-PCR方法和ELISA检测。结果小鼠注射脂多糖后,肝组织HMGB1 mRNA表达、血清HMGB1水平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力均呈剂量相关性升高,而使用JAK/STAT通路抑制剂AG 490和氟达拉宾处理后,以上指标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脂多糖诱导的HMGB1释放与胞内JAK/STAT信号通路有关,HMGB1在内毒素血症小鼠肝损伤中具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内毒素血症 肝脏 损伤
下载PDF
人类乳头状病毒基因分型对HPV E6/E7 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周卉 张普宏 +6 位作者 冯钢 张德轩 陈苗红 雍炜 帅朝霞 许岩 吴竞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5期426-428,共3页
目的:探讨HPV基因分型对HPV E6/E7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27例接受HPV E6/E7 mRNA检测的HPV病毒感染患者,高危型HPV病毒感染者204例,低危型HPV病毒感染者23例。PCR导流杂交方法检测HPV基因分型,支链DNA法检测HPV E6/E7 mRNA载... 目的:探讨HPV基因分型对HPV E6/E7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27例接受HPV E6/E7 mRNA检测的HPV病毒感染患者,高危型HPV病毒感染者204例,低危型HPV病毒感染者23例。PCR导流杂交方法检测HPV基因分型,支链DNA法检测HPV E6/E7 mRNA载量。结果:高危型HPV感染患者宫颈上皮细胞内HPV E6/E7 mRNA表达载量[201.15(0.00,671.98)]较低危型HPV感染患者[0.00(0.00,16.00)]增高(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HPV52(β=6936.219)、HPV18(β=4551.115)、HPV45(β=5178.912)三个高危亚型可影响宫颈上皮细胞内HPV E6/E7 mRNA载量(P<0.05)。结论:高危型HPV52、HPV18、HPV45病毒感染可影响宫颈上皮细胞内HPV E6/E7 mRNA的表达,进而促进宫颈恶性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人类乳头状病毒 E6/E7 mRNA 支链DNA
下载PDF
去势手术前后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浓度的变化 被引量:2
16
作者 许岩 《中华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6期414-414,共1页
关键词 去势 睾酮 血红蛋白 外科手术
下载PDF
难治性贫血伴环状铁粒幼细胞增多症一例
17
作者 周卉 张普宏 +2 位作者 吴竞 许岩 杨卉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3期305-306,共2页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是造血干细胞的髓系克隆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病态造血、骨髓有核细胞增生、难治性血细胞减少、造血功能衰竭[1]。难治性贫血伴环状铁粒幼细胞增多症(refractory anemia with ring si...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是造血干细胞的髓系克隆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病态造血、骨髓有核细胞增生、难治性血细胞减少、造血功能衰竭[1]。难治性贫血伴环状铁粒幼细胞增多症(refractory anemia with ring sider blast,RARS)是MDS的一个亚型,发病率低,临床罕见,2014年10月我院收治了1例RARS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贫血 环状铁粒幼细胞 去铁胺
下载PDF
儿童呼吸道感染患者血清IP-10,MCP-1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2
18
作者 钟峰 方咏梅 +3 位作者 张晶晶 吴竞 陶秀彬 许岩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53-56,共4页
目的研究皖南地区儿童呼吸道病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探讨混合病原体感染患儿血清中干扰素诱生蛋白10(interferon-inducible protein-10,IP-10),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g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表达水平在急性呼吸道... 目的研究皖南地区儿童呼吸道病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探讨混合病原体感染患儿血清中干扰素诱生蛋白10(interferon-inducible protein-10,IP-10),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g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表达水平在急性呼吸道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6月~2019年6月皖南医学院第一、二附属医院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标本,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九项病原体IgM,分析不同年龄段呼吸道病原体感染的差异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混合感染患儿血清中IP-10,MCP-1的表达水平,分析炎症因子表达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5122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中,以肺炎支原体感染率最高,混合感染患儿共544例,以肺炎支原体联合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率最高。检测血清中的CRP,IP-10和MCP-1的表达水平相比较单独感染组,混合感染组升高更为明显,对比组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1.045~4.889,均P<0.05)。相关性研究分析显示,混合感染组IP-10,MCP-1与CRP表达水平呈正相关性(r=0.612,P<0.001;r=0.804,P<0.001)。结论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中,混合感染更易表现为咳嗽、鼻塞流涕及发热等症状,同时炎症反应增强,病情的严重程度增加,血清IP-10和MCP-1表达水平可作为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情严重程度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道感染 干扰素诱生蛋白-10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下载PDF
新生大鼠背根神经节的提取及不同形态的神经元模型建立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莉 杨平 叶开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1年第12期1016-1020,共5页
目的提取新生SD大鼠背根神经节(DRG)并建立不同形态的神经元模型。方法选取出生3~5天的大鼠乳鼠,处死后置于75%乙醇中消毒,逐步解剖出坐骨神经及脊柱,分离脊柱两侧肌肉,行椎板切开及椎间孔破坏,摘取坐骨神经与脊髓相交处的DRG,经过Ⅰ型... 目的提取新生SD大鼠背根神经节(DRG)并建立不同形态的神经元模型。方法选取出生3~5天的大鼠乳鼠,处死后置于75%乙醇中消毒,逐步解剖出坐骨神经及脊柱,分离脊柱两侧肌肉,行椎板切开及椎间孔破坏,摘取坐骨神经与脊髓相交处的DRG,经过Ⅰ型胶原酶及胰蛋白酶+EDTA或Ⅰ型胶原酶、胰蛋白酶+EDTA及15%BSA溶液作用后种植于基质胶预先包被的35 mm培养皿中,待其贴壁后交替使用Neurohasal培养基和添加阿糖胞苷抗有丝分裂的Neurohasal培养基,分别获得DRG神经元团和神经元模型。结果提取培养的DRG神经元团及神经元生长状况正常,神经元轴突的生长旺盛并表达神经元特异性蛋白βⅢ-tubulin,阳性率达89.39%,并能存活生长至少30天。结论本实验方法可简单提取DRG并建立两种不同形态的神经元模型,对神经元轴突生长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根神经节 神经元团 神经元 轴突生长
下载PDF
ICU下呼吸道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死亡因素分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沈雯雯 张普宏 +1 位作者 陈尚华 刘小彬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4期391-394,共4页
目的:分析急诊ICU和综合ICU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分布、耐药情况、易感因素及死亡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2月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ICU、综合ICU收治的104例确诊为下呼吸道感染且细菌培养阳性的患者资料,根据... 目的:分析急诊ICU和综合ICU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分布、耐药情况、易感因素及死亡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2月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ICU、综合ICU收治的104例确诊为下呼吸道感染且细菌培养阳性的患者资料,根据痰标本的检验结果分为多重耐药组(MDR组)和非多重耐药组(非MDR组)。观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构成情况和耐药情况,分析可能导致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对多重耐药组患者临床转归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04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标本检出多重耐药菌71株(68.27%),其中革兰阳性菌6株(8.45%),革兰阴性菌65株(91.55%)。前5位的多重耐药菌依次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黄单胞菌及大肠埃希菌。患者感染前应用抗菌药物种类、抗菌药物时间、合并慢性肺部疾病、脑卒中和有创机械通气≥7 d是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APACHEⅡ评分>19.5分、SOFA评分>7分、抗生素的种类是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诊和综合ICU患者下呼吸道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较高,预后较差,应根据患者的危险因素,预防和减少肺部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并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耐药菌感染 病原学 耐药性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