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葛根芩连汤联合益生菌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及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李子伊 李淋雨 +4 位作者 张紫园 邱宇 赵飞 戴敏 常艳 《中南药学》 CAS 2024年第1期92-100,共9页
目的 探讨葛根芩连汤联合益生菌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及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45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7组,即正常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0.6g·kg^(-1)),益生菌组(0.3 g·kg^(-1))及益生菌联合葛根芩连汤低、... 目的 探讨葛根芩连汤联合益生菌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及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45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7组,即正常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0.6g·kg^(-1)),益生菌组(0.3 g·kg^(-1))及益生菌联合葛根芩连汤低、中、高剂量组(2.54、5.08、10.16 g·kg~~(-1))。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通过自由饮用3%葡聚糖硫酸钠溶液连续7 d,再饮水7 d进行造模,整个实验共重复4个循环。在造模第35日依据疾病活动指数评分将造模失败的小鼠进行剔除,其余小鼠按分组进行给药,均给药21 d。造模及给药期间每周两次记录小鼠体重、DAI评分;实验结束后记录结肠长度,采用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并进行组织病理学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6、TNF-α、IL^(-1)0的表达;通过肠道粪便16S rRNA测序对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小鼠体重升高、DAI评分降低,且结肠长度恢复,病理评分降低,联合给药中、高剂量组恢复效果较显著(P <0.05),且结果呈剂量依赖性;联合给药各组促炎因子IL-6、 TNF-α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而抑炎因子IL^(-1)0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 <0.01),结果呈剂量依赖性;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及beta多样性结果表明各给药组间群落物种组成及物种丰富度已经发生了变化,模型组表现为物种丰度降低,而益生菌组及联合给药中剂量组可显著恢复物种丰富度(P <0.01);基于门水平小鼠肠道内优势菌群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ota),且联合给药组可显著上调F/B的水平;属水平物种相对丰度分析得出联合给药组可显著回调有益菌属如Muribaculaceae、毛螺菌属NK4A136(Lachnospiraceae_NK4A136_group)、另枝菌属(Alistipes)、罗氏菌属(Roseburia)、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等的丰度并显著下调条件致病菌属如拟杆菌属(Bacteroides)、大肠埃希菌属(Colidextribacter)、梭状芽杆孢菌属UGG-014(Clostridia_UCG-014)的丰度(P <0.05),调节肠道菌群恢复稳态。结论 葛根芩连汤联合益生菌在改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失衡、恢复结肠长度、修复结肠病理损伤、抑制促炎症因子表达等均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芩连汤 益生菌 溃疡性结肠炎 炎症因子 肠道菌群
原文传递
细胞治疗产品的生物分布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钟小群 张亚群 +7 位作者 闫振龙 钱庄 胡文元 胡静 陈晓俊 李一昊 吕建军 李华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1888-1894,共7页
细胞治疗产品(cell therapy products,CTPs)的生物分布信息对于预测和评估其在非临床和临床研究中的药效和毒性作用特征至关重要。要进行细胞治疗产品的生物分布研究,必须了解其监管要求、实施状况和主要分析方法。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内... 细胞治疗产品(cell therapy products,CTPs)的生物分布信息对于预测和评估其在非临床和临床研究中的药效和毒性作用特征至关重要。要进行细胞治疗产品的生物分布研究,必须了解其监管要求、实施状况和主要分析方法。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细胞治疗产品的生物分布研究相关监管指南或指导原则中关于生物分布研究的目的、时间安排和推荐方法,如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和基于成像技术方法,包括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以及生物发光成像(bioluminescence imaging,BLI)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我国细胞治疗产品的生物分布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治疗产品 生物分布 监管指南 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基于成像技术方法
原文传递
非临床研究中大分子生物分析方法验证报告审核方法
3
作者 王丽 王勇 杨昌雄 《中国药事》 CAS 2022年第4期399-403,共5页
目的:掌握大分子生物分析方法验证报告审核的方法和原则,确保验证报告的科学性、合规性和完整性。方法:将完整的生物分析方法验证报告和原始记录拆分为原始记录、数据及数据处理、验证报告,分别对三部分进行全面系统性审核,最后将审核... 目的:掌握大分子生物分析方法验证报告审核的方法和原则,确保验证报告的科学性、合规性和完整性。方法:将完整的生物分析方法验证报告和原始记录拆分为原始记录、数据及数据处理、验证报告,分别对三部分进行全面系统性审核,最后将审核的结果进行分析和汇总。结果与结论:通过系统性的审核,熟练掌握审核的方法和要点,提高大分子生物分析方法验证报告的审核效率,提升报告质量,满足机构SOPs和国内外法律法规的要求,推进客户药物研发和申报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分子 生物分析方法验证报告 药物非临床研究 审核 数据
下载PDF
身痛逐瘀汤对CIA模型大鼠预防及治疗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淋雨 张紫园 +2 位作者 李子伊 赵飞 常艳 《中南药学》 CAS 2024年第4期914-922,共9页
目的 探究身痛逐瘀汤对胶原诱导Lewis大鼠关节炎模型(CIA模型)大鼠的预防效果及治疗作用。方法 将42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甲氨蝶呤组(0.9 mg·kg^(-1)),预防给药组(身痛逐瘀汤,9 g·kg^(-1)),身痛逐瘀汤低(4.5 g·k... 目的 探究身痛逐瘀汤对胶原诱导Lewis大鼠关节炎模型(CIA模型)大鼠的预防效果及治疗作用。方法 将42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甲氨蝶呤组(0.9 mg·kg^(-1)),预防给药组(身痛逐瘀汤,9 g·kg^(-1)),身痛逐瘀汤低(4.5 g·kg^(-1))、中(9 g·kg^(-1))、高(18g·kg^(-1))剂量组,每组6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使用胶原对Lewis大鼠进行二次免疫构建CIA模型。实验中每周两次记录动物状态、关节炎评分、足容积及痛阈值,实验终点检测大鼠血液流变学变化,使用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中IL-10、TGF-β、IL-17、TNF-α、MMP1、MMP13、RANKL的表达,使用HE染色、番红固绿染色观察其踝关节组织的病理变化并进行组织病理学评分。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身痛逐瘀汤各剂量组的关节炎评分、痛阈值、足肿胀率均降低,其中身痛逐瘀汤中、高剂量组效果显著;身痛逐瘀汤中、高剂量组的低、中、高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沉及血沉方程K值显著降低;各剂量组促进抑炎因子IL-10的表达升高,促炎因子TGF-β、IL-17、TNF-α的表达降低,抑制骨损伤相关炎症因子MMP-1、MMP-13、RANKL的含量,减轻病理损伤,高剂量组治疗效果显著;身痛逐瘀汤预防给药组在大鼠关节炎评分、痛阈值、足肿胀率、血清炎症因子及病理切片的结果均优于身痛逐瘀汤各治疗剂量组。结论 身痛逐瘀汤对CIA模型大鼠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及治疗作用,可以有效缓解大鼠的关节炎症状,减轻疼痛,改善血液流变,抑制炎症,改善病理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痛逐瘀汤 CIA模型 预防给药 药效作用
原文传递
反义寡核苷酸药物AD00510-AS在小鼠、大鼠、猴、人肝S9和血浆中的代谢产物研究
5
作者 柳庆龙 纪海霞 +6 位作者 李伦 张云 祁佳琦 刘添浩 梁柳艺 陶桂勇 周绍联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1-158,共8页
目的:建立反义寡核酸药物AD00510-AS的LC-UV-Q-TOF方法,并探索小核酸药物AD00510-AS在体外肝S9和血浆中的代谢产物和代谢途径.方法:基于固相萃取的方法对孵育24h后的肝S9和血浆样品进行处理,采用SCIEX OS进行数据采集,采用Molecule Prof... 目的:建立反义寡核酸药物AD00510-AS的LC-UV-Q-TOF方法,并探索小核酸药物AD00510-AS在体外肝S9和血浆中的代谢产物和代谢途径.方法:基于固相萃取的方法对孵育24h后的肝S9和血浆样品进行处理,采用SCIEX OS进行数据采集,采用Molecule ProfilerTM软件分析空白样品和给药后孵育24h样品的提取离子流图(XIC)的差异,得到可能的代谢产物,并推测代谢途径.结果:AD00510-AS分别与小鼠、大鼠、猴、人肝S9孵育24h后,共检测到3个代谢产物(M1,M4和M5),母药的相对丰度分别为73.9%,87.1%,78.4%和81.3%;AD00510-AS分别与小鼠、大鼠、猴、人血浆孵育24h后,共检测到4个代谢产物(M2,M3,M4和M5),母药的相对丰度分别为69.1%,94.5%,67.8%和68.1%;通过MS及MS/MS的测定,鉴定的代谢产物如下:M1:3'末端丢失9个核苷酸代谢产物(MW=4544);M2:3'末端丢失2个核苷酸代谢产物(MW=6857);M3:3'末端丢失1个核苷酸代谢产物(MW=7232);M4:双脱硫代谢产物(MW=7559);M5:脱硫代谢产物(MW=7575).结论:采用确认的LC-UV-Q-TOF方法可以检测到AD00510-AS及其5个代谢产物,AD00510-AS在体外肝S9和血浆中主要通过降解(丢失核苷酸)和脱硫进行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义寡核苷酸 肝S9 血浆 代谢产物鉴定 固相萃取
原文传递
毒性病理学及人工智能数字组织图像分析质量控制概述
6
作者 滕伊洋 张亚群 +3 位作者 李一昊 钱庄 汪溪洁 吕建军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1-448,共8页
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对全切片图像的诊断几乎可以媲美病理学家,建立人工智能算法需要大量的数字组织图像训练集数据。数字组织图像分析是通过各种算法分析全切片图像,并从其中提取大量复杂的定量数据集。数字组... 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对全切片图像的诊断几乎可以媲美病理学家,建立人工智能算法需要大量的数字组织图像训练集数据。数字组织图像分析是通过各种算法分析全切片图像,并从其中提取大量复杂的定量数据集。数字组织图像分析的质量控制不仅非常重要,而且是确保建立高质量数据集和AI算法的基础和前提。本文简要概述了全切片图像的质量控制策略、数字组织图像分析的影响因素和质量控制方法、数字组织图像分析结果的质量控制方法、毒性病理学家在数字组织图像分析中的作用、数据解释和报告以及数字组织图像用于毒性病理学诊断及AI的挑战,以期为我国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毒性试验中使用全切片图像进行毒性病理学诊断及建立AI各种算法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性病理学 人工智能 数字组织图像分析 质量控制 全切片图像
原文传递
胃肠道毒性评价体外共培养模型研究进展
7
作者 李英奇 冯天意 +1 位作者 魏丽萍 常艳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50-1255,共6页
近年来体外替代实验在胃肠道毒性研究中愈发重要,传统的新药非临床研究主要以动物实验为主,但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动物福利的要求,胃肠道模型已从体内实验逐渐转向体外,从单一的细胞类型过渡到更加接近体内环境的类器官共培养模型,甚... 近年来体外替代实验在胃肠道毒性研究中愈发重要,传统的新药非临床研究主要以动物实验为主,但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动物福利的要求,胃肠道模型已从体内实验逐渐转向体外,从单一的细胞类型过渡到更加接近体内环境的类器官共培养模型,甚至可以进行多器官融合培养和微流控培养等。这些培养体系通过模拟与体内一致的生理和病理环境,既可以用于胃肠道疾病建模,也可作为药物毒性筛选平台促进体外毒性评价研究进展。本文主要综述了常规体外胃肠道模型、胃肠道类器官模型和微流控芯片的研究进展,以期促进体外研究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毒性 类器官 体外培养 共培养 微流控芯片
原文传递
那他霉素在真菌性角膜炎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8
作者 林二香 缪峰 +1 位作者 陶庭磊 常艳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15-1120,共6页
那他霉素是一种多烯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因其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是近年来治疗眼部真菌感染的有效药物。那他霉素主要用于治疗局部真菌性角膜炎,对于顽固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较差,针对局部治疗反应不足的顽固性真菌性角膜炎还需要特殊的... 那他霉素是一种多烯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因其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是近年来治疗眼部真菌感染的有效药物。那他霉素主要用于治疗局部真菌性角膜炎,对于顽固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较差,针对局部治疗反应不足的顽固性真菌性角膜炎还需要特殊的用药途径。随着那他霉素滴眼剂在临床上的长期使用,也表现出眼部渗透率较低、耐药性等缺点。本综述根据目前研究或现有的那他霉素抗菌作用、抗菌机制以及临床治疗,回顾那他霉素在真菌性角膜炎临床中的应用,帮助角膜炎患者合理选择临床治疗方式,改进其缺点,以期对未来那他霉素的深入研究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那他霉素 真菌性角膜炎 作用机制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临床病理学新指标在药物非临床胃肠功能损伤评价中的研究
9
作者 陈涛 张艳 李华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2149-2152,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全面、无创、快速、准确评估动物胃肠功能损伤的血清学方法。方法:构建SD大鼠胃肠损伤模型后,采集血液检测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分为2个亚型:PGⅠ和PGⅡ)、胃泌素(gastrin 17,G-17)、瓜氨酸(citrulline,Cit)、肠型脂... 目的:建立一种全面、无创、快速、准确评估动物胃肠功能损伤的血清学方法。方法:构建SD大鼠胃肠损伤模型后,采集血液检测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分为2个亚型:PGⅠ和PGⅡ)、胃泌素(gastrin 17,G-17)、瓜氨酸(citrulline,Cit)、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ntestinal type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I-FABP)等血清学指标,同时进行胃、肠等组织病理学检查,探讨病理结果与血清学检测结果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动物血清学结果提示:血清PGⅠ水平下降、PGⅡ水平升高(P<0.05),PGⅠ/PGⅡ比值降低(P<0.05),血清G-17水平升高(P<0.01),血清Cit水平下降(P<0.05),血清I-FABP水平下降(P<0.05)。结论:PGⅠ,PGⅡ,G-17,Cit,I-FABP等指标可试用于药物非临床评价中胃肠功能损伤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临床评价 胃肠功能损伤 临床病理学
原文传递
腺相关病毒载体基因治疗产品临床死亡案例死因回顾性分析
10
作者 张燕媚 赵晓东 +1 位作者 周长慧 李华 《中国新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2568-2574,共7页
利用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载体的基因治疗在过去10年间取得了巨大进展,并已实现了某些罕见遗传性疾病的治疗。然而,针对AAV衣壳抗原或转基因产物的免疫反应仍阻碍其进展。本文描述了AAV载体的结构特点,汇总了临床上... 利用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载体的基因治疗在过去10年间取得了巨大进展,并已实现了某些罕见遗传性疾病的治疗。然而,针对AAV衣壳抗原或转基因产物的免疫反应仍阻碍其进展。本文描述了AAV载体的结构特点,汇总了临床上发生的AAV载体携带基因治疗产品引起的患者死亡案例,详细分析了AAV载体和基因治疗产品引起免疫反应的可能作用机制及其带来的不良反应,结合这些内容探讨引起临床患者死亡的可能原因。最后提出展望,未来仍需进一步的研究以避免或减弱免疫反应带来的毒性反应,以实现基因治疗的长期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相关病毒载体 基因治疗 作用机制 免疫反应 临床研究
原文传递
临床前生物技术药物诱导免疫复合物的形成机制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郑少秋 李一昊 +4 位作者 王娅 张亚群 刘军 吕建军 汪溪洁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22年第4期788-795,共8页
生物技术药物的免疫原性在临床前药物安全性评价中表现为实验动物的超敏反应以及肾损伤,但其诱导免疫复合物形成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国内外主要通过检测动物体内循环态和沉积态的免疫复合物,来综合判断生物技术药物是否对动物造成... 生物技术药物的免疫原性在临床前药物安全性评价中表现为实验动物的超敏反应以及肾损伤,但其诱导免疫复合物形成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国内外主要通过检测动物体内循环态和沉积态的免疫复合物,来综合判断生物技术药物是否对动物造成免疫复合物性肾损伤。简述了临床前生物技术药物诱导免疫复合物的形成、清除、沉积、毒性反应以及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建立早期、简便、灵敏的生物技术药物免疫复合物性肾损伤的检测技术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技术药物 免疫原性 免疫复合物 肾损伤 超敏反应 检测方法
原文传递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毒性病理学深度学习方法和应用概述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頔 闫振龙 +5 位作者 杨艳伟 屈哲 霍桂桃 李双星 林志 吕建军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2147-2154,共8页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毒理学试验组织病理学数据在药物发现和开发过程中非常关键,是监管部门在实验动物中评估药物相关毒性及其对临床试验人类安全性影响所必需的。随着全切片图像、数字病理学和算法研究的进步,人工智能已广泛应用于人...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毒理学试验组织病理学数据在药物发现和开发过程中非常关键,是监管部门在实验动物中评估药物相关毒性及其对临床试验人类安全性影响所必需的。随着全切片图像、数字病理学和算法研究的进步,人工智能已广泛应用于人类临床医学实践。但机器学习,尤其是深度学习在非临床毒理学试验毒性病理学的进展比较缓慢。本文简要综述了毒性病理学在药物发现和开发中的作用、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方法概述、深度学习方法在毒性病理学中的应用以及在毒性病理学中应用深度学习方法所面临的挑战,以期为我国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毒理学试验组织病理学检查应用深度学习方法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 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毒性病理学 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
原文传递
毒性病理学中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一昊 滕伊洋 +14 位作者 张亚群 钱庄 胡文元 钟小群 胡静 陈晓俊 闫振龙 彭瑞楠 王娅 李慧 葛建雅 缪成贤 邵薇 吕建军 大平东子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98-604,共7页
毒性病理学是促进动物和人类健康发展最有价值的学科之一,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毒性研究中对石蜡包埋、苏木精和伊红染色切片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是毒性病理学评价的金标准。数字毒性病理学、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尤其是... 毒性病理学是促进动物和人类健康发展最有价值的学科之一,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毒性研究中对石蜡包埋、苏木精和伊红染色切片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是毒性病理学评价的金标准。数字毒性病理学、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尤其是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ML)是全球颠覆性、快速发展的技术领域,其对组织病理学领域的影响正在迅速显现。组织病理学检查种类繁多算法的发展和应用,表明人工智能病理学平台可深度影响将来数字毒性病理学、精准医疗和个性化医疗。然而,与所有其他革命性的技术相同,人工智能病理学平台在实施和应用过程中存在诸多挑战。本文综述了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发展、人工智能在毒性病理学中的应用、机器学习在数字毒性病理学中的应用以及人工智能对数字毒性病理学的影响,以期为我国毒性病理学中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性病理学 人工智能 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 人工神经网络
原文传递
青光眼动物模型与人体发病机制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4
作者 熊亚妮 孟永 +3 位作者 钱仪敏 王若男 宋硕 李华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31-236,共6页
青光眼是一种复杂的眼科疾病,表现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丢失和视神经损伤而导致视觉受损。目前导致该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尚未明确,青光眼动物模型对于更好地研究青光眼性视神经病变的损伤机制及治疗措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尚无完全模拟... 青光眼是一种复杂的眼科疾病,表现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丢失和视神经损伤而导致视觉受损。目前导致该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尚未明确,青光眼动物模型对于更好地研究青光眼性视神经病变的损伤机制及治疗措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尚无完全模拟人类青光眼的理想动物模型。本文将对青光眼的发病机制和常见青光眼动物模型进行综述,并就动物模型与人体青光眼发病机制的相关性问题进行重点讨论。以期为青光眼动物模型的发展和改进提供思路,为青光眼临床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动物模型 发病机制 眼压 视神经损伤
原文传递
干细胞来源细胞治疗产品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概述 被引量:3
15
作者 闫振龙 滕伊洋 +14 位作者 张亚群 钱庄 李言川 胡文元 钟小群 胡静 陈晓俊 李一昊 彭瑞楠 王娅 李慧 葛建雅 缪成贤 吕建军 大平东子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83-588,共6页
随着细胞治疗产品研发的快速发展,新的干细胞治疗产品不断被开发,但帮助设计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的相关指导性文件相对不足。干细胞治疗产品不仅来源不同,产品安全性因素也不同,存在异位组织形成、不可控生物分布、免疫原性和成瘤性等... 随着细胞治疗产品研发的快速发展,新的干细胞治疗产品不断被开发,但帮助设计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的相关指导性文件相对不足。干细胞治疗产品不仅来源不同,产品安全性因素也不同,存在异位组织形成、不可控生物分布、免疫原性和成瘤性等潜在风险。不同的干细胞治疗产品给非临床安全性研究带来极大挑战。本文简要概述干细胞的种类及干细胞来源细胞治疗产品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一般原则,重点关注干细胞来源细胞治疗产品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中动物选择、试验设计和成瘤性研究等方面,以期为我国干细胞来源细胞治疗产品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细胞治疗产品 非临床 安全性 评价
原文传递
青光眼动物模型在青光眼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6
作者 宋硕 孟永 李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850-1855,共6页
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复杂,严重威胁人类眼健康。青光眼动物模型的建立为该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干预措施提供了研究基础。文章在对青光眼进行简单介绍的基础上,从自发产生和人为诱导青光眼动物模型两个角度,对当前... 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复杂,严重威胁人类眼健康。青光眼动物模型的建立为该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干预措施提供了研究基础。文章在对青光眼进行简单介绍的基础上,从自发产生和人为诱导青光眼动物模型两个角度,对当前青光眼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进行了叙述。一种青光眼动物模型只能模拟某一类型青光眼或青光眼某一方面的病理改变,因此,应根据不同试验需求,选择合理的动物模型。随着生物技术、基础科学研究的进展,以及对青光眼发病机制的深入理解,将有望进一步改进现有模型或开发新的诱导机制来克服目前的局限性,使我们在未来能更好地理解和干预青光眼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动物模型 眼压
原文传递
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陶巧玉 许波华 +3 位作者 李嫚琪 付莉莉 刘楚乔 常艳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2377-2384,共8页
放射性药物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用于不同类型肿瘤的治疗研究中,通常使用优先与癌细胞结合或通过生理机制积累的药物到达全身或局部病灶,之后通过发射射线对病灶进行辐照以达到杀死癌细胞的效果,此外这些核素能... 放射性药物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用于不同类型肿瘤的治疗研究中,通常使用优先与癌细胞结合或通过生理机制积累的药物到达全身或局部病灶,之后通过发射射线对病灶进行辐照以达到杀死癌细胞的效果,此外这些核素能发射可成像的光子,从而可以无创地观察治疗药物的生物分布。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radionuclide drug conjugates,RDC)结合了精准靶向和强效杀伤两方面的优势,用携带放射性核素有效载荷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靶向癌细胞,将能量集中释放在细胞直径几倍的范围内,杀死癌细胞的同时最大程度地限制对肿瘤细胞附近正常组织细胞的损害,疗效良好、不良反应小、能够延长患者生存期,对于晚期肿瘤治疗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 创新药 靶向治疗 强效杀伤
原文传递
^(225)Ac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宋鑫 许波华 +4 位作者 陶巧玉 付莉莉 刘楚乔 孙璐瑶 邱云良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1644-1651,共8页
^(225)Ac是α粒子靶向治疗(targeted alpha therapy,TAT)中最有前景的放射性核素之一,^(225)Ac衰变产生的α粒子具有较高的线性能量传递、较短的组织作用距离、较小的不良反应等特性。因此,通过^(225)Ac标记的小分子、抗体等TAT药物在... ^(225)Ac是α粒子靶向治疗(targeted alpha therapy,TAT)中最有前景的放射性核素之一,^(225)Ac衰变产生的α粒子具有较高的线性能量传递、较短的组织作用距离、较小的不良反应等特性。因此,通过^(225)Ac标记的小分子、抗体等TAT药物在肿瘤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225)Ac的衰变性质与来源,概述了^(225)Ac标记常用的螯合剂,举例说明了^(225)Ac标记的过程,总结了近3年^(225)Ac标记的化合物在非临床与临床研究中的应用,最后分析了^(225)Ac标记的TAT药物面临的挑战与前景,为后续TAT药物研发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25)Ac Α粒子 肿瘤治疗 螯合剂 非临床与临床研究
原文传递
细胞治疗产品非临床活体示踪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舒哲 许波华 +2 位作者 王雁 黄芳华 邱云良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624-631,共8页
细胞治疗作为肿瘤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的新型疗法,通过修复受损组织或替换身体缺陷细胞,在多种疾病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对细胞治疗产品治疗疾病的机制和细胞移植后的宿主体内的分布和迁移情况并不非常清楚。细胞治疗产品的... 细胞治疗作为肿瘤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的新型疗法,通过修复受损组织或替换身体缺陷细胞,在多种疾病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对细胞治疗产品治疗疾病的机制和细胞移植后的宿主体内的分布和迁移情况并不非常清楚。细胞治疗产品的组织分布和存续时间是影响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重要因素,需进行动态观察。目前可选择的示踪技术包括影像学、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PCR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缺点是需要在细胞移植后处死动物,取出相应组织进行检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磁共振成像和光学成像等手段为细胞移植后无创和实时评估移植细胞的分布、迁移和归巢提供了新选择。近年来,已有大量关于细胞非临床无创性示踪方法的研究。本综述主要对细胞非临床活体示踪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而为细胞治疗产品的组织分布、迁移和归巢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治疗 细胞标记 活体示踪 细胞分布 细胞迁移
下载PDF
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鹏 孟永 +6 位作者 宋硕 熊亚妮 谢金华 刘楚乔 付莉莉 陶巧玉 常艳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621-630,共10页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一种由遗传、环境、饮食习惯和年龄增长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所引起的视网膜黄斑区变性,可分为干性(萎缩性)和湿性(渗漏性)2类。干性AMD患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表明其可能与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脂代谢紊乱高...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一种由遗传、环境、饮食习惯和年龄增长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所引起的视网膜黄斑区变性,可分为干性(萎缩性)和湿性(渗漏性)2类。干性AMD患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表明其可能与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脂代谢紊乱高度相关。迄今尚无理想的干性AMD模型。本综述根据建模机制将目前研究或现有的干性AMD动物模型进行分类,介绍动物模型的建模方式、指标改变、造模周期、特异性改变、造模机制和适用性,评述各种动物模型利弊,帮助合理选择动物模型,以期对未来AMD的深入研究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动物模型 氧化应激 炎症反应 脂代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