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中医药治疗的糖尿病肾病风险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被引量:5
1
作者 周淑珍 张燕媚 +2 位作者 何志仁 刘旭生 张蕾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05-1509,共5页
目的通过分析在中医药治疗下糖尿病肾脏病(DKD)的预后风险因素,建立并验证DKD预后风险预测列线图,应用于临床。方法搜集2011年至2016年于广东省中医院住院诊断为DKD的患者的病例资料,并按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以进入肾脏替... 目的通过分析在中医药治疗下糖尿病肾脏病(DKD)的预后风险因素,建立并验证DKD预后风险预测列线图,应用于临床。方法搜集2011年至2016年于广东省中医院住院诊断为DKD的患者的病例资料,并按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以进入肾脏替代治疗(肾移植/血液透析/腹膜透析)为终点事件,采用Cox回归分析筛选出训练集中与DKD预后相关的风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Bootstrap方法重复1000次采样对训练集进行内部验证,然后利用验证集完成外部验证。一次性指数(C-index)及校正曲线用以评估模型的预测精度。结果纳入DKD患者340例,训练集共238例,验证集共102例。训练集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5.63(95%CI:20.23-33.80)个月;验证集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6.37(95%CI:18.93-38.50)个月。湿热证、eGFR、24小时尿蛋白定量、总胆固醇、血红蛋白、利尿剂的使用与DKD的预后相关(P<0.05)。将上述因素纳入构建DKD预后风险预测列线图,内部验证的C-index为0.78(95%CI:0.74-0.82),外部验证的C-index为0.79(95%CI:0.73-0.85)。DKD患者分别于1、2、3年进入肾脏替代治疗的校正曲线提示在观测值与预测值之间有良好的一致性,外部验证与训练集的一致性均较好。结论DKD患者的中医辨证为湿热证、eGFR、24小时尿蛋白定量、总胆固醇水平、血红蛋白水平及利尿剂的使用是影响患者进入肾替代治疗的风险因素。通过验证,本研究构建的预后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相关,对临床预后评估有一定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预后风险因素 列线图
原文传递
中医药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用药规律
2
作者 潘琪谋 郑欢 +1 位作者 李间清 黄绍刚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20年第9期2350-2355,共6页
目的:研究中药在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使用规律。方法:研究对象取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在广东省中医院治疗的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24人次,总结不同证候的比例,探究中药在不同证候及总体患者中的使用规律。结果:中药治疗溃疡性... 目的:研究中药在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使用规律。方法:研究对象取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在广东省中医院治疗的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24人次,总结不同证候的比例,探究中药在不同证候及总体患者中的使用规律。结果: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依次为甘草、黄连、白芍、白术、黄芩、茯苓、当归等;性味上,温性最高,凉性次之,苦味最高,甘味次之;归经上,入脾经最高,胃经次之;药物分类上,补虚药最高,清热药次之。结论: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用药有一定规律性,但尚缺乏更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对其有效性进行统计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证候规律 中药 用药规律
下载PDF
中医湿证与糖皮质激素增多状态的相关性探讨 被引量:1
3
作者 孙海洋 陈岱宜 +3 位作者 刘启亮 程骁 华荣 孙景波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976-2979,共4页
内源糖皮质激素水平升高普遍存在于许多慢性病症中,与代谢功能及慢性应激状态关系密切。中医湿证为目前临床常见的中医证候,其致病特征与临床表现高度近似于内源性糖皮质激素增多状态。根据既往研究,进一步阐明中医湿证与糖皮质激素增... 内源糖皮质激素水平升高普遍存在于许多慢性病症中,与代谢功能及慢性应激状态关系密切。中医湿证为目前临床常见的中医证候,其致病特征与临床表现高度近似于内源性糖皮质激素增多状态。根据既往研究,进一步阐明中医湿证与糖皮质激素增多状态在宏观表现、病程特点上的共性和相似之处,从动脉粥样硬化症、肥胖症以及代谢综合征等慢性疾病研究中医湿证与糖皮质激素增多状态的关联性,肠道菌群、代谢组学两个视角探讨二者可能存在的生物学机制,提出糖皮质激素增多可能是中医湿证在病理变化上的重要体现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证 糖皮质激素增多 慢性应激 糖脂代谢 生物机制
原文传递
脑血管疾病风险人群湿证相关的肠道菌群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4
作者 黄海燕 邝卓然 +4 位作者 倪小佳 苏晴 孟苗苗 杨小波 蔡业峰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0期2636-2647,共12页
【目的】研究脑血管疾病风险人群湿证相关肠道菌群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基于2021年10月至2023年2月在广东开展的脑血管疾病风险人群湿证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纳入60例研究对象(包括脑血管疾病风险组41例和健康对照组19例),进行... 【目的】研究脑血管疾病风险人群湿证相关肠道菌群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基于2021年10月至2023年2月在广东开展的脑血管疾病风险人群湿证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纳入60例研究对象(包括脑血管疾病风险组41例和健康对照组19例),进行湿证诊断与脑卒中风险评级,收集粪便样本,采用高通量16S rRNA测序技术及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菌群特征。【结果】(1)共53例诊断为湿证(88.33%),风险组与健康组间及低、中、高危3组间在湿证诊断量化得分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6;P=0.041)。(2)湿证组与非湿证组的肠道菌群物种种类及丰度无显著性差异。(3)在已诊断为湿证的人群中,健康组与风险组的Alpha多样性无显著性差异,而Beta多样性分析有显著性差异;LEfSe分析发现梭杆菌和乳杆菌富集于风险组;相关性分析提示差异菌与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3个危险因素以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相关。(4)在已诊断为湿证且有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中,低、中、高危3组的Alpha多样性无显著性差异,而Beta多样性分析则提示有显著性差异;LEfSe分析发现,Acidaminococcaceae、Phascolarctobacterium、Butyricimonas明显富集于低危组,Veillonellaceae明显富集于中危组,Ruminococcus 2、Alloprevotella明显富集于高危组;相关性分析提示,差异菌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相关。【结论】以湿证为主的广东地区人群,湿证程度与脑卒中风险有关,且呈现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炎性反应、脂质代谢相关的特征菌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疾病 脑卒中 危险因素 湿证 肠道菌群 动脉粥样硬化 炎性反应 脂质代谢
原文传递
脾虚湿阻型银屑病病证结合小鼠模型的系统评价研究
5
作者 刘凡露 苏浩杰 +7 位作者 周攀宇 张雅婷 汪晴 孙玥 岳洪宇 吴晶晶 危建安 韩凌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70-1482,共13页
目的构建脾虚湿阻型银屑病小鼠模型,并从多维度、多方向评价该模型,以期为中医药治疗脾虚湿阻型银屑提供研究支持。方法采用高脂饮食喂养建立脾虚湿阻证小鼠模型,外涂咪喹莫特乳膏建立银屑病小鼠模型,并二者结合构建病证结合小鼠模型。... 目的构建脾虚湿阻型银屑病小鼠模型,并从多维度、多方向评价该模型,以期为中医药治疗脾虚湿阻型银屑提供研究支持。方法采用高脂饮食喂养建立脾虚湿阻证小鼠模型,外涂咪喹莫特乳膏建立银屑病小鼠模型,并二者结合构建病证结合小鼠模型。比较体质量、进食量和饮水量,评价脾虚湿阻证候指征。比较皮损面积、PASI评分、经皮水分丢失值、HE染色下皮肤病理学改变评价银屑病严重程度。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类细胞表达情况,评价炎症程度。观察脂肪指数、肝脏HE染色下肝脏病理学变化、RT-q PCR法检测肝脏和附睾脂肪的相关因子m 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皮肤ABCA1蛋白表达水平,评价脂代谢紊乱情况。结果与寻常型银屑病组小鼠比较,脾虚湿阻型银屑病组小鼠体质量升高(P<0.001),进食量下降(P<0.005),出现毛发油腻,精神萎靡等脾虚湿阻证候指征;经皮水分丢失值升高(P<0.001),PASI评分增加(P<0.001),皮肤HE染色病理结果提示表皮棘层肥厚、杵状增生等银屑病样表现;CD11^(bhigh)Ly6G+中性粒细胞、CD11b^(in)Ly6C^(high)单核细胞、CD11binCD11chigh经典树突细胞、F4/80-CD11c+树突状细胞表达上升(P<0.001);肝脏HE染色病理结果提示细胞空泡样变性,且皮下白色脂肪指数和附睾脂肪指数上升(P<0.005);肝脏FABP4、CD36 m RNA水平升高(P<0.005,P<0.001);附睾脂肪ABCA1和PPARγm RNA水平下降(P<0.05,P<0.01),皮肤ABCA1蛋白水平升高(P>0.05)。结论脾虚湿阻型银屑病小鼠模型可作为可靠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为进一步探讨中医药治疗脾虚湿阻型银屑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脾虚湿阻证 病证结合 动物模型 小鼠
原文传递
基于入血成分分析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固本祛湿化瘀方治疗银屑病复发的物质基础
6
作者 陈海明 王琪 +8 位作者 郑旭威 杨玉洁 翟燕娟 李松 陈盛君 王协和 唐斌 徐以亮 卢传坚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176-184,共9页
【目的】探讨固本祛湿化瘀方治疗银屑病复发的主要活性成分及潜在分子机制。【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Q-TOF/MS)技术对固本祛湿化瘀方进行全方和入血成分分析,并利用分子对接技术研究入血成分与银屑病相关的免疫调节蛋... 【目的】探讨固本祛湿化瘀方治疗银屑病复发的主要活性成分及潜在分子机制。【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Q-TOF/MS)技术对固本祛湿化瘀方进行全方和入血成分分析,并利用分子对接技术研究入血成分与银屑病相关的免疫调节蛋白CD69、CD103蛋白的结合情况。【结果】质谱分析鉴定了芍药苷等21个固本祛湿化瘀方中的有效成分,包括若干已知抗炎和免疫调节化合物。入血成分分析鉴定了芍药苷等11种可能通过血液循环影响银屑病进程的成分。分子对接研究发现,落新妇苷、异落新妇苷、绿原酸、新绿原酸、隐绿原酸、绣线菊苷、芍药苷、芒柄花苷等入血成分均与CD69和CD103蛋白有较高的结合亲和力。【结论】揭示了固本祛湿化瘀方的主要有效成分及其潜在的调控银屑病复发的机制,为其进一步的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本祛湿化瘀方 银屑病 有效成分 入血成分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分子对接 小鼠
原文传递
2型糖尿病肾病湿证与外周血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黄恺琪 盛泓沁 +3 位作者 张燕媚 刘嘉玲 刘旭生 张蕾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965-2970,共6页
目的 通过检测外周血炎症因子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浓度水平,探索2型糖尿病肾病湿证与外周血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收集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64名及同时期体检中心健康志愿者7名临床资料与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 目的 通过检测外周血炎症因子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浓度水平,探索2型糖尿病肾病湿证与外周血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收集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64名及同时期体检中心健康志愿者7名临床资料与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炎症指标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了解2型糖尿病肾病疾病进展不同分组、中医非湿证组与湿证组、湿证不同亚组间的炎症因子浓度水平差异,及这些差异表达炎症因子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尿白蛋白排泄率的相关性。结果 2型糖尿病肾病疾病进展不同分组中,血清促炎因子IL-6、IL-12p40、IL-18、MCP-1、TNF-α浓度水平随着疾病的进展呈上升趋势。不同中医证候组中,与非湿证组相比,湿证组中促炎因子IL-6、IL-12p40、MCP-1、VEGFA浓度水平升高。湿证不同亚组中,与湿浊证组、湿热证组相比,水湿证组中IL-12p40和MCP-1浓度水平均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水湿证组、湿浊证组相比,湿热证组中IL-6浓度水平升高,但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抑炎因子各组间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外周血炎症因子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组间差异促炎因子IL-12p40、MCP-1、TNF-α既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呈负相关,又与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呈正相关。IL-6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呈负相关。结论 2型糖尿病肾病湿证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促炎因子IL-12p40,MCP-1,IL-6既与肾功能进展相关,又可在湿证不同亚型中特异性升高,有望成为与2型糖尿病肾病进展相关的湿证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湿证 炎症因子 IL-12P40 MCP-1 IL-6
原文传递
“去宛陈莝”理论视角下膜性肾病湿瘀证的辨治阐释 被引量:8
8
作者 刘娟 徐鹏 +3 位作者 黎创 梁星 田瑞敏 包崑 《四川中医》 2021年第2期31-34,共4页
膜性肾病是成人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病理类型,其病机为本虚标实,以脾肾亏虚为本,水湿、瘀血为标。本文以膜性肾病的“湿证”、“瘀证”为切入点,基于“去宛陈莝”理论探讨膜性肾病以“通”为则的治疗原则,进而提出膜性肾病在治疗的早期就... 膜性肾病是成人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病理类型,其病机为本虚标实,以脾肾亏虚为本,水湿、瘀血为标。本文以膜性肾病的“湿证”、“瘀证”为切入点,基于“去宛陈莝”理论探讨膜性肾病以“通”为则的治疗原则,进而提出膜性肾病在治疗的早期就应积极祛除体内郁积之水湿、化除体内郁久之积血,使气血津液流通如常,促进膜性肾病的早期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宛陈莝” 膜性肾病 湿证 瘀证
原文传递
基于免疫编辑假说探讨中医阴阳平衡与肿瘤免疫 被引量:2
9
作者 杨恬恬 钟越彤 +1 位作者 吴万垠 杨小兵 《中医肿瘤学杂志》 2022年第4期30-36,共7页
肿瘤免疫编辑假说认为免疫系统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双重作用,分为免疫清除、免疫平衡以及免疫逃逸三个序贯的阶段。中医理论认为阴阳失衡是导致肿瘤发生发展的关键。中医药治疗肿瘤强调通过调整阴阳达到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从而实... 肿瘤免疫编辑假说认为免疫系统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双重作用,分为免疫清除、免疫平衡以及免疫逃逸三个序贯的阶段。中医理论认为阴阳失衡是导致肿瘤发生发展的关键。中医药治疗肿瘤强调通过调整阴阳达到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从而实现控制肿瘤生长、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目的。本文应用肿瘤免疫编辑假说,将机体阴阳平衡与机体免疫清除、阴阳失衡与肿瘤细胞免疫逃逸联系起来,并结合目前中医药治疗肿瘤实践,尝试探讨中医基本病机中的“阴阳平衡”与肿瘤免疫编辑假说间的相关性,以为肿瘤免疫治疗中充分发挥中医药多靶点、多层次、多因素的作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 阴阳学说 免疫编辑假说
下载PDF
中医药相关核心结局指标集研究的文献质量评价
10
作者 邱幸莹 唐淇 +3 位作者 曹文聪 刘冰清 温泽淮 李庚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2-201,共10页
目的评价中医药相关核心结局指标集(COS-TCM)研究发表的方案及结果的文献质量,为提高COS-TCM研究报告水平和方法学质量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搜集从建库至2023年4月18日收录的COS-TCM研究方案或研究结果,按照纳入、... 目的评价中医药相关核心结局指标集(COS-TCM)研究发表的方案及结果的文献质量,为提高COS-TCM研究报告水平和方法学质量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搜集从建库至2023年4月18日收录的COS-TCM研究方案或研究结果,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后采用《核心指标集研制规范》(COSSTAD)、《核心指标集报告规范》(COS-STAR)和《核心指标集研究方案报告规范》(COS-STAP)进行质量评价。此外,对发表了研究方案和研究结果的同一个研究进行一致性评价。结果共纳入14篇研究方案和14篇研究结果报告,涉及23项COS-TCM研究。研究方案采用COS-STAP进行评价,发现报告率相对较低的两个条目为“利益相关者”和“缺失数据”。基于COS-STAD对COS-TCM结果进行评价发现,条目“COS涵盖的人群”(35.7%)和“关注结局指标清单的语言描述”(28.6%)的报告率较低;而基于COS-STAR,报告率较低的条目为“方案偏离”(7.1%)、“参与者”(21.4%)和“利益冲突”(28.6%)。此外,一致性评价发现,研究方案与研究结果之间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包括系统评价纳入的研究类型、定性研究的方法及共识会议的举办方式、评分方法等,且仅有1项研究报告了方案偏离及其原因。结论COS-TCM研究仍需提高其方法学质量和报告透明度,在遵循国际规范的基础上,需结合中医特色。未来有必要研制适合COS-TCM研究的质量评价指南和报告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结局指标集 中医药 文献质量评价
原文传递
从湿论治过敏性哮喘的理论与思路探究
11
作者 郑俐慈 吴蕾 +3 位作者 池逸和 肖晶旻 林琳 陈远彬 《四川中医》 2024年第7期30-35,共6页
本文重点阐述“从湿论治过敏性哮喘”的理论依据和思路。过敏性哮喘患者常常久居湿地,反复吸入或接触尘螨、真菌等湿性过敏原,外湿兼夹风、寒、热等外感淫邪经皮毛或口鼻入,为哮喘发作的诱因;或有先天禀赋特殊者,嗜食酸咸甘肥或鱼虾蟹... 本文重点阐述“从湿论治过敏性哮喘”的理论依据和思路。过敏性哮喘患者常常久居湿地,反复吸入或接触尘螨、真菌等湿性过敏原,外湿兼夹风、寒、热等外感淫邪经皮毛或口鼻入,为哮喘发作的诱因;或有先天禀赋特殊者,嗜食酸咸甘肥或鱼虾蟹等发物,或久病耗气伤元者,脾土受损,肺肾失养,津液运化功能失调而生内湿,湿聚成痰饮,壅阻气机,上犯于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气道挛急,发为哮喘。“湿邪”贯穿于过敏性哮喘发病的全过程,“伏湿为第一夙根,伏痰为第二夙根”。其核心病机主要是“肺脾肾虚,湿邪遏阻”,治疗上应以“固本祛湿”为大法,分期论治,明晰主次缓急,随证治之。急性发作期以攻邪为要、少佐扶正,以宣肺平喘,识寒辨热,祛湿化痰为则;慢性持续期兼顾扶正祛邪,匡扶肺脾肾正气,祛湿化浊,双管齐下;临床缓解期以扶正固本祛湿,补肺调脾护肾为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哮喘 湿邪 中医理论 思路 经验
原文传递
健脾祛湿法治疗皮肤病的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可心 钟海心 +5 位作者 毕洋 杨玉洁 郑旭威 唐斌 卢传坚 陈海明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98-1503,共6页
目的利用CiteSpace 6.3.R1软件对近20年健脾祛湿法治疗皮肤病的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了解健脾祛湿治疗皮肤病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热点,为皮肤病治疗和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有关健脾祛湿法治疗皮肤病的文献,检索期限为2004年1月1日... 目的利用CiteSpace 6.3.R1软件对近20年健脾祛湿法治疗皮肤病的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了解健脾祛湿治疗皮肤病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热点,为皮肤病治疗和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有关健脾祛湿法治疗皮肤病的文献,检索期限为2004年1月1日至2024年6月1日。利用CiteSpace 6.3.R1软件对纳入文献的作者、研究机构分布、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共纳入1326篇文献,文献发表总体呈上升状态。发文量最多的作者为刘红霞(31篇)、卢传坚(11篇),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为北京中医药大学(66篇),其次是广州中医药大学(62篇)。在关键词分析中,当前该领域的热点关键词为五苓散、外治法、从脾论治、脾虚湿蕴等;文献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名医经验、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研究;前沿研究趋势主要有作用机制、炎性因子、异病同治等。结论健脾祛湿法是中医治疗皮肤病的重要治则,近20年中医治疗皮肤病文献的主要研究内容为临床观察、名医经验及作用机制等,其中作用机制、炎性因子、异病同治为研究热点,多学科交叉融合可能为未来的研究方向。目前该领域研究的核心作者及机构较少,各区域之间合作有待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病 健脾祛湿 研究热点 可视化分析 CITESPACE
原文传递
固本祛湿化瘀方中8种成分同时测定及其治疗银屑病作用靶点预测
13
作者 陈海明 王协和 +6 位作者 郑旭威 王琪 李媚 唐斌 闫玉红 徐以亮 卢传坚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176-3181,共6页
目的同时测定固本祛湿化瘀方中绿原酸、芍药内酯苷、芍药苷、异嗪皮啶、新落新妇苷、落新妇苷、新异落新妇苷、异落新妇苷的含量,并预测其治疗银屑病的作用靶点。方法该药物UPLC-DAD分析采用ACQUITY UPLC BEH C_(18)色谱柱(100 mm×... 目的同时测定固本祛湿化瘀方中绿原酸、芍药内酯苷、芍药苷、异嗪皮啶、新落新妇苷、落新妇苷、新异落新妇苷、异落新妇苷的含量,并预测其治疗银屑病的作用靶点。方法该药物UPLC-DAD分析采用ACQUITY UPLC BEH C_(18)色谱柱(100 mm×2.1 mm,1.7μm);流动相甲醇-0.1%磷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20 nm。基于网络药理学,在TCMIPV2.0平台上检索各成分作用靶点,GnenCards、Disgent、ONIM数据库中筛选其核心靶点,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和疾病-成分-靶点-通路网络。结果8种成分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94.2%~100.7%,RSD 1.80%~2.90%。HSP90AA1、ESR1、AHR、AKT1、ESR1、CYP1B1、TOP2A、JAK1、PTK2B、PPKCB为核心靶点。分子对接发现,HSP90AA1与各成分之间均有较高的结合潜力。结论UPLC-DAD法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于固本祛湿化瘀方的质量控制。网络药理学可明确方中各成分治疗银屑病的核心靶点,从而为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本祛湿化瘀方 化学成分 银屑病 UPLC-DAD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下载PDF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研制现状与思考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佳乐 张逸雯 +2 位作者 王孟秋 江丽杰 胡镜清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38,共6页
对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并探讨未来发展思路。在发展模式上,中医证候诊断标准是“证诊断标准”和“病证结合诊断标准”并行发展的两种模式。在制定方法上,运用到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多种循证医学研究方法。在应用模式... 对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并探讨未来发展思路。在发展模式上,中医证候诊断标准是“证诊断标准”和“病证结合诊断标准”并行发展的两种模式。在制定方法上,运用到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多种循证医学研究方法。在应用模式上,以病证结合诊断标准应用较为广泛,操作性强,更适于临床推广和使用。总体来说,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研究呈现出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趋势,为中医临床诊断提供了较为客观、标准化的工具。未来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发展主线或将以病证结合诊断标准为主,同时建立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方法学规范,强化诊断性试验的应用;重视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中名词术语的规范化研究;随着诊断技术的进步,探索并构建微观诊断指标体系或是未来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突破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证候 诊断标准 研制现状 病证结合 思路与方法
原文传递
从“湿”辨治高尿酸血症及其并发症理论探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陈静 徐鹏 +3 位作者 黎创 曾艳秋 毛炜 胡天祥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7期1810-1815,共6页
分析高尿酸血症及其并发症的中西医演变规律,认为“湿邪为患”在该病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且具有湿在血脉、湿侵关节、湿入脏腑等的传变规律;湿邪易与他邪相兼为患,可表现为湿浊、风湿、湿热、痰湿、湿瘀等。在“既病防变”治疗原... 分析高尿酸血症及其并发症的中西医演变规律,认为“湿邪为患”在该病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且具有湿在血脉、湿侵关节、湿入脏腑等的传变规律;湿邪易与他邪相兼为患,可表现为湿浊、风湿、湿热、痰湿、湿瘀等。在“既病防变”治疗原则的指导下,结合分析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临床表现,提出治疗高尿酸血症当分以下阶段:若湿在血脉,当健脾利水渗湿;若湿侵关节,可祛风除湿、清热利湿、化痰活血;若湿入脏腑,当清热利湿通淋、补肾活血利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尿酸血症 湿邪 并发症 健脾利水渗湿 祛风除湿 清热利湿 补肾活血利水
原文传递
糖肾祛湿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单臂探索性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枚芳 张青 +6 位作者 黄恺琪 黄佳蕙 盛泓沁 陈俊辉 谢小宁 张蕾 刘旭生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22年第12期1056-1060,共5页
目的:观察糖肾祛湿方治疗糖尿病肾病(DK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单臂探索性临床研究方法,所有病例来自于2020年05月—2021年08月广东省中医院肾内科就诊的DKD患者,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受试者按入组先后予糖肾祛湿方中药饮片汤剂... 目的:观察糖肾祛湿方治疗糖尿病肾病(DK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单臂探索性临床研究方法,所有病例来自于2020年05月—2021年08月广东省中医院肾内科就诊的DKD患者,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受试者按入组先后予糖肾祛湿方中药饮片汤剂一天一次,联合西医基础治疗6个月,每月随访1次,每3个月收集血液、尿液标本进行检测,通过对比肾小球滤过率(eGFR)年下降速率、尿蛋白/肌酐比值(PCR)、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血清白蛋白、血常规、肾功能(BUN、Scr)等指标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来评估糖肾祛湿方治疗DKD的疗效与安全性。结果:最终纳入本临床研究的病例共有79例,进入统计分析共59例(剔除5例,脱落11例,中止1例,进入透析终点3例)。患者平均年龄(62.42±9.65)岁,女性患者23人占总体的39%,平均病程(14.52±7.16)年,平均体重指数为(24.30±3.48),eGFR的中位数为39.42 ml·min^(-1)·1.73 m^(-2),PCR的中位数为1.10 g/g,HbA1c%的中位数为7%。接受糖肾祛湿方干预3个月后,患者的eGFR由基线的(46.39±24.91)ml·min^(-1)·1.73 m^(-2)升至(50.00±27.05)ml·min^(-1)·1.73 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eGFR为(47.96±29.98)ml·min^(-1)·1.73 m^(-2),较第3个月轻微下降,但仍高于基线;经分析,eGFR的年下降速率为(-2.61±2.58)ml·min^(-1)·1.73 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CR较前升高(P>0.05),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较治疗前下降(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C)较治疗前升高(P<0.05),中性粒细胞比值(NEUT%)与单核细胞比值(MONO%)较前升高(P<0.05)。患者未出现其他安全性指标异常,亦无不良事件及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1)糖肾祛湿方能够有效延缓DKD患者肾功能下降;(2)糖肾祛湿方可能通过改善糖脂代谢、调控免疫途径改善DKD患者的肾功能;(3)糖肾祛湿方治疗DKD的安全性良好,但其疗效和潜在机制有待进一步高质量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的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糖肾祛湿方 肾小球滤过率 单臂临床研究
下载PDF
中医药领域核心结局指标集研究的概况性评价 被引量:2
17
作者 邱幸莹 唐淇 +3 位作者 曹文聪 刘冰清 温泽淮 李庚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419-1427,共9页
目的 分析总结目前中医药相关核心结局指标集(COS-TCM)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思路。方法 计算机检索CNKI、WanFang Data、VIP、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3年4月1... 目的 分析总结目前中医药相关核心结局指标集(COS-TCM)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思路。方法 计算机检索CNKI、WanFang Data、VIP、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3年4月18日,对纳入的COS-TCM的研制步骤、利益相关者、指标相关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28项COS-TCM研究,因有2项研究只发表了系统评价的报告,未提供更多的信息,故不纳入分析。纳入分析的26项研究中,25项(96.15%)研究混合采用了多种方法构建COS-TCM。临床医生(25项)是最常见的参与者,其次是方法学家和患者,15项(57.69%)研究报告了帮助患者更好地参与COS研究的措施。纳入研究中发现有12类不同的共识定义,其中14项研究将共识分为“对纳入达成共识、对排除达成共识、未达成共识”。发布了最终COS-TCM结果的14项研究中,只有4项研究推荐了中医特色结局指标。结局指标测量方面,14项(53.85%)研究对测量工具的选择做出了规划。结论 当前COS-TCM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研制方法与国际上常用的方法大致相同,但仍存在未充分描述、透明度不高、缺乏中医药特色相关指标等问题。建议今后的COS-TCM研究应参考COS-STAP、COS-STAR、COS-STAD等国际规范并更多体现中医药优势,提高研制方法的透明度、研究质量和最终核心指标集的中医药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 核心结局指标集 概况性评价
原文传递
“阳气不能生长”是岭南湿病核心病机探讨 被引量:11
18
作者 黄智斌 老膺荣 +3 位作者 刘奇 郭洁 刘刚 陈延 《环球中医药》 CAS 2021年第8期1476-1479,共4页
岭南地区四季并不分明,湿度较大,日照时间长,气温较高,故而此地居民形成了气阴不足兼夹湿邪的虚实夹杂体质特点。本文从补土学术角度,提出外湿来源于周围环境,岭南以"霉湿"致病为多;内湿来源于脾胃虚弱,与饮、湿、痰、食均停... 岭南地区四季并不分明,湿度较大,日照时间长,气温较高,故而此地居民形成了气阴不足兼夹湿邪的虚实夹杂体质特点。本文从补土学术角度,提出外湿来源于周围环境,岭南以"霉湿"致病为多;内湿来源于脾胃虚弱,与饮、湿、痰、食均停而不化有关。通过分析外湿与内湿的病机特点,提出岭南湿病的核心病机为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并建立了辨证思维模型,确立了补脾胃、升阳除湿是基本治法。结合岭南居民气阴不足兼夹湿邪的虚实夹杂体质特点,提出岭南地区需要变通运用升阳除湿法,强调岭南外湿的治则为补脾胃,升阳除湿以"开上""畅中"为主,"渗下"为辅;内湿,对脾胃虚弱者,选用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兼肺阴不足者,可酌加生脉散,并多加甘淡凉平药以补阴分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岭南湿病 外湿 内湿 补土 升阳除湿 开上 畅中 渗下 病机
下载PDF
基于图像修复的舌象采集标准化处理及验证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文珍 谢建辉 +7 位作者 李倩 杨小波 王瑞轩 李青海 黄旭东 潘宇翔 王羽飞 黄嗣宗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3年第1期25-29,共5页
舌诊是中医望诊的重要方法之一,其便捷化、准确化是当下主要趋势。文章的研究方向是在采集过程中对采集者提出标准化要求的同时,尽可能地对舌象图片进行检测修复,使在一定失真范围内的图片也可以被标准化处理。按照颜色校正、亮度检测... 舌诊是中医望诊的重要方法之一,其便捷化、准确化是当下主要趋势。文章的研究方向是在采集过程中对采集者提出标准化要求的同时,尽可能地对舌象图片进行检测修复,使在一定失真范围内的图片也可以被标准化处理。按照颜色校正、亮度检测、模糊检测、图像增强4个步骤,研究了智能手机前端舌象图片采集的标准化处理过程。结合各个过程的实现算法进行了对照实验,在效果、成本上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了基于用户采集便捷性和分析诊断准确性的最优处理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象 标准化 图像修复 颜色校正 亮度检测 模糊检测 图像增强
下载PDF
陈达灿治疗神经性皮炎临证经验 被引量:8
20
作者 秦爽 莫秀梅 +3 位作者 刘俊峰 李红毅 陈达灿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95-997,共3页
神经性皮炎属于中医学“牛皮癣”“摄领疮”范畴,是一种以阵发性剧痒和皮肤苔藓样变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病程长、易复发、难治愈。陈达灿教授基于多年临证经验认为本病在早期发作时与肝密切相关,治疗重在从肝论治,以清肝火、祛... 神经性皮炎属于中医学“牛皮癣”“摄领疮”范畴,是一种以阵发性剧痒和皮肤苔藓样变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病程长、易复发、难治愈。陈达灿教授基于多年临证经验认为本病在早期发作时与肝密切相关,治疗重在从肝论治,以清肝火、祛肝风、疏肝经、调肝血为主,慢性肥厚期多证属脾湿血瘀,治当健脾除湿、活血除瘀通络,施以“三术三藤”验方加减。具体选择药物方面,不仅善于针对病机精选药味,注重一药多用,充分发挥药物功效,还贵在随次症灵活加减,从而使全方达到药少力专之效。本文从病因病机、治疗思路和用药特色逐层解析其临证经验,并附验案以详细说明和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性皮炎 从肝论治 脾湿血瘀 三术三藤 名医经验 陈达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