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作物结构对大理古生片区农田集水区氮磷输出的影响
1
作者 张梓涵 张旭琳 +4 位作者 娄飏 尹高飞 冯培培 汪昊 李文超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0-152,共13页
为掌握作物结构与区域农田氮磷输出的关系,本研究以具有不同作物结构特征的农田集水区(洱海流域古生片区)为研究对象,农田集水区根据作物结构特征分为上游以籽粒玉米种植为主区(SYX片区)、中游以鲜食玉米和蔬菜种植为主区(DLL片区)、下... 为掌握作物结构与区域农田氮磷输出的关系,本研究以具有不同作物结构特征的农田集水区(洱海流域古生片区)为研究对象,农田集水区根据作物结构特征分为上游以籽粒玉米种植为主区(SYX片区)、中游以鲜食玉米和蔬菜种植为主区(DLL片区)、下游以水稻种植为主区(SFQ片区)。通过分区定位加密监测,分析不同作物结构分区内沟渠氮磷动态变化特征,研究作物结构对农田集水区氮磷输出的影响。结果表明:空间上,不同作物结构分区沟渠中总氮浓度呈现鲜食玉米和蔬菜种植区(21.11 mg·L^(-1))最大,水稻种植区(17.43 mg·L^(-1))次之,籽粒玉米为主种植区(13.88 mg·L^(-1))最低;总磷平均浓度自上游到下游不断增加,下游(0.59 mg·L^(-1))、中游(0.58 mg·L^(-1))均明显高于上游(0.41 mg·L^(-1))。时间上,总氮输出呈现8月(20.42 mg·L^(-1))>6月(15.54 mg·L^(-1))>7月(12.79 mg·L^(-1)),总磷输出呈现8月(0.66 mg·L^(-1))>7月(0.62 mg·L^(-1))>6月(0.30 mg·L^(-1))。就不同作物结构分区而言,中上游总氮输出集中在8月,下游总氮输出则多集中在6月;上游总磷输出集中在7月,中下游则多集中在8月。不同作物结构分区氮磷时空输出变化均存在差异。鲜食玉米和蔬菜组成的作物结构对总氮、硝态氮的输出影响最大,种植水稻对氨态氮、总磷以及溶解性磷的输出影响较明显。研究表明,可根据研究区空间地形差异、作物结构以及农业沟渠特征采取适宜的氮、磷流失防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集水区 氮磷输出 种植结构 洱海流域
下载PDF
作物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机制及提高作物抗旱能力的调控措施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硕 贾潇倩 +6 位作者 何璐 李浩然 王红光 何建宁 李东晓 房琴 李瑞奇 《中国农学通报》 2022年第29期31-44,共14页
干旱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最主要非生物胁迫之一,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作物遭受干旱胁迫的风险越来越大。为了应对干旱,作物表现出一系列的抵御机制,包括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抗氧化酶、渗透调节物质、内源激素)特性改变。本研究从上... 干旱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最主要非生物胁迫之一,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作物遭受干旱胁迫的风险越来越大。为了应对干旱,作物表现出一系列的抵御机制,包括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抗氧化酶、渗透调节物质、内源激素)特性改变。本研究从上述2个方面总结了作物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机制,并对提高作物抗旱能力的调控措施进行了论述,主要包括:(1)筛选抗旱性品种,促进对深层土壤贮水的吸收利用;(2)地面覆盖,有利于降低土壤蒸发,增加土壤含水量;(3)节水灌溉技术,如微喷灌、滴灌等灌溉方式能实现少量多次灌溉,根区局部灌溉有利于调节气孔关闭,减少奢侈蒸腾,降低土壤蒸发;(4)抗蒸腾剂,在作物枝干及叶面表层形成超薄透光的保护膜,抑制作物水分过度蒸腾;(5)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控植物生理代谢,增强抗旱性;(6)纳米肥料,改变作物生理生化反应,促进植株生长发育;(7)生物炭,有利于土壤通气保水,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土壤的持水能力。本研究系统地对以上7种措施提高作物抗旱能力的作用机理、应用前景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论述,以期为应对干旱胁迫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形态特征 生理生化 抗旱能力 调控措施
原文传递
不同有机物料对盐碱地改良效果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肖雅寅 蒲子天 +3 位作者 张瑞芳 王灿 侯振军 王鑫鑫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9-239,共11页
土壤盐碱化是全球影响较大的一种土壤退化形式,对农业生产有着耕作困难、作物减产的影响,而有机物料作为一种可循环利用且副作用较小的资源,是应用于改良盐碱地的较为有效的修复方法。汇总了不同的有机物料(粪肥、植物残体、社会生活副... 土壤盐碱化是全球影响较大的一种土壤退化形式,对农业生产有着耕作困难、作物减产的影响,而有机物料作为一种可循环利用且副作用较小的资源,是应用于改良盐碱地的较为有效的修复方法。汇总了不同的有机物料(粪肥、植物残体、社会生活副产品和加工产品等)对于盐碱地的改良效果,包括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容重、渗透性、孔隙等)、化学性质(土壤养分、pH值、阳离子交换量等)和生物性质(微生物活性、酶活性、微生物丰度等)方面的具体响应。为了进一步改善盐碱地的状况,防止土壤退化,综述了不同有机物料对盐碱地的具体改良效果并总结了物料的使用方法,以期为后续盐碱地改良的研究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 土壤改良 盐碱地 生物炭
下载PDF
黄淮北部不同冬小麦品种(系)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差异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建伟 李东晓 +2 位作者 王千一 张明哲 李瑞奇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3-152,共10页
为了研究黄淮北部不同冬小麦品种(系)类型的产量与氮素利用、转运和积累的差异,在2021—2022年,2022—2023年分别对黄淮北部麦区29,26个供试冬小麦品种(系)的产量性状和氮素利用效率进行了调查和分析。通过聚类分析,将小麦分成高产型、... 为了研究黄淮北部不同冬小麦品种(系)类型的产量与氮素利用、转运和积累的差异,在2021—2022年,2022—2023年分别对黄淮北部麦区29,26个供试冬小麦品种(系)的产量性状和氮素利用效率进行了调查和分析。通过聚类分析,将小麦分成高产型、中高产型、中产型和低产型4种类型。分别在开花期和成熟期对小麦的茎、叶、穗和籽粒(成熟期)进行氮含量测定,分析氮素利用特性相关参数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21—2023年高产型、中高产型、中产型和低产型品种(系)间的平均产量差异显著,其中,高产型品种的公顷穗数显著高于其他3种类型。在开花期,各器官的氮积累量和分配率大小表现为茎鞘>叶片>穗;在成熟期,各器官的氮积累量大小表现为籽粒>茎鞘>穗>叶片。不同品种小麦花后氮素积累量、花前氮素转运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均以高产型品种(系)较高,且花前氮素转运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大于花后氮素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氮素利用效率、氮素收获指数、开花期氮素积累量和成熟期氮素积累量与小麦籽粒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可通过不同品种的氮素吸收转运规律及分配特点进行水肥管理,或者选育氮素利用效率高的小麦品种,以实现小麦高产、高效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品种 产量 氮素利用效率 氮素积累量
下载PDF
作物中叶酸合成及生物强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马云 王虹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6期10-16,共7页
叶酸是四氢叶酸及其一碳单位取代衍生物的统称,对植物生长发育和人类健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体本身不具备合成叶酸的能力,因此必须从膳食中获取。利用生物强化提高作物中叶酸含量是一种有效解决全球性叶酸缺乏的方法。介绍了叶酸... 叶酸是四氢叶酸及其一碳单位取代衍生物的统称,对植物生长发育和人类健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体本身不具备合成叶酸的能力,因此必须从膳食中获取。利用生物强化提高作物中叶酸含量是一种有效解决全球性叶酸缺乏的方法。介绍了叶酸的结构与功能、生物合成途径、叶酸的提取与检测方法,并重点阐述了不同作物中叶酸生物强化的现状,对全球叶酸强化做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叶酸 生物合成 生物强化
下载PDF
河北省黑龙港区有机肥替代氮肥对小麦产量形成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郭婷 门杰 +5 位作者 卢萍萍 马阳 付鑫 郝立岩 张忠义 彭正萍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9-127,共9页
探索有机肥替代氮肥对小麦生长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为合理利用有机废弃物、减少化学氮肥施用量、丰富土壤微生物群落提供科学依据。在河北省黑龙港区武强县3个不同地块分别进行田间小区试验,分别设置5个有机肥替代氮肥处理:常规施肥... 探索有机肥替代氮肥对小麦生长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为合理利用有机废弃物、减少化学氮肥施用量、丰富土壤微生物群落提供科学依据。在河北省黑龙港区武强县3个不同地块分别进行田间小区试验,分别设置5个有机肥替代氮肥处理:常规施肥(T1)、优化施化肥(T2)、有机肥替代15%氮肥(T3)、有机肥替代30%氮肥(T4)和有机肥替代50%氮肥(T5),研究有机肥替代不同比例氮肥对冬小麦叶绿素SPAD值、养分吸收、产量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替代氮肥提高生育期小麦叶片叶绿素SPAD值,其中小麦灌浆期有机肥替代30%氮肥显著提高叶片叶绿素SPAD值。随小麦生育期的推进,各处理植株体内干物质与氮磷钾积累量逐渐增加,成熟期有机肥替代30%氮肥的小麦干物质积累量较其他处理显著提高15.83%~61.77%,植株氮、磷、钾积累量分别增加12.38%~53.95%、7.88%~21.03%、10.31%~30.32%,小麦产量较其他处理提高14.96%~15.73%。施用有机肥增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平衡各菌门间的相对丰度。综合分析,有机肥替代30%氮肥丰富土壤微生物群落、促进土壤养分吸收、提高小麦养分利用、增加干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对减少化肥用量、推动有机肥安全利用、发展绿色可持续农业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替代氮肥 小麦 养分利用 产量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保定市售面粉重金属含量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
7
作者 李鼎豪 陈苗苗 +4 位作者 高培培 华桂丽 耿丽平 刘文菊 薛培英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55-665,共11页
本研究以保定市售面粉为研究对象,利用红外石墨消解仪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面粉中重金属铅(Pb)、镉(Cd)和砷(As)的含量,对比分析了不同筋力水平和加工精度小麦面粉中的重金属含量特征,并采用化学致癌物和化学非致癌... 本研究以保定市售面粉为研究对象,利用红外石墨消解仪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面粉中重金属铅(Pb)、镉(Cd)和砷(As)的含量,对比分析了不同筋力水平和加工精度小麦面粉中的重金属含量特征,并采用化学致癌物和化学非致癌物模型进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采集的100份市售面粉中重金属Pb含量范围为ND—0.098 mg·kg^(-1),Cd含量范围为0.0043—0.043 mg·kg^(-1),As含量范围为ND—0.032 mg·kg^(-1),均未超过我国食品安全限量标准(GB 2762-2022),食用该面粉对人体造成的致癌风险在人体可接受水平之内,且不会造成非致癌风险;不同筋力面粉中Pb、Cd和As平均含量均表现为低筋面粉显著低于中筋面粉和高筋面粉,分别为中筋面粉和高筋面粉的0.81—0.94倍、0.26—0.28倍和0.40—0.46倍,中筋面粉和高筋面粉中Pb、Cd和As含量差异均不显著;随着加工精度增加,面粉中Cd和Pb含量呈降低趋势,全麦面粉中Cd和Pb含量最高,分别为特制一等粉的1.95倍和1.90倍(P<0.05),不同加工精度面粉中As含量无显著差异.总之,面粉加工精度和筋力水平影响重金属分布,高筋面粉和低加工精度面粉中重金属含量较高,但是食用市售面粉均不会造成健康风险,该结果可为小麦安全加工和食用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粉 重金属 筋力 加工精度 健康风险评价
原文传递
红色和黑色种皮花生籽仁含油量检测模型的构建
8
作者 刘雨 侯名语 +4 位作者 崔顺立 刘盈茹 李秀坤 刘怡诺 刘立峰 《花生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9-86,116,共9页
含油量是花生品种的重要品质指标,高效无损检测花生含油量是花生种质鉴定及品种选育的重要研究内容。粉色种皮花生含油量近红外检测模型已得到广泛应用,而红色和黑色种皮花生含油量的近红外模型的构建及育种应用较少。本研究选用98份黑... 含油量是花生品种的重要品质指标,高效无损检测花生含油量是花生种质鉴定及品种选育的重要研究内容。粉色种皮花生含油量近红外检测模型已得到广泛应用,而红色和黑色种皮花生含油量的近红外模型的构建及育种应用较少。本研究选用98份黑色种皮花生和92份红色种皮花生为材料构建特色花生含油量近红外检测模型。98份黑色种皮花生含油量为40.05%~53.6%,92份红色种皮花生含油量为36.09%~51.37%。黑色种皮花生光谱值预处理方法为平滑滤波导数(Savitzky-Golay Derivative)、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NV)及去趋势(De-trending)的组合,红色种皮花生光谱值预处理方法为平滑滤波导数(Savitzky-Golay Derivative)与去趋势(De-trending)的组合。采用最小二乘偏回归检验方法构建定标模型,黑色种皮花生定标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9191,RMSEC为0.712,外部验证决定系数(R^(2))为0.93;用粉色种皮花生、红色种皮花生含油量近红外模型进行交叉验证,决定系数分别为0.2335、0.0156。红色种皮花生定标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839,RMSEC为1.437,外部验证决定系数(R^(2))为0.805;用粉色种皮花生、黑色种皮花生含油量近红外模型进行交叉验证,决定系数分别为0.241、0.079。验证结果表明红色、黑色花生含油量的近红外检测模型准确可靠,可用于特色种皮花生含油量的品种选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种皮花生 红色种皮花生 含油量 近红外模型
下载PDF
白洋淀流域不同尺度小麦-玉米轮作农田磷素流失风险及其关键影响因子
9
作者 杨见进 杨紫薇 +6 位作者 赵海璇 魏月莹 尹高飞 马文奇 文宏达 习斌 李文超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2-264,共13页
种植业磷肥的过量施用会导致未被利用的磷素发生流失,严重威胁着水体环境质量,因此识别农田磷素流失的关键区及其关键影响因子对于污染的治理尤为重要。本文以白洋淀流域核心区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和雄安新区为对象,以小麦-玉米轮作农... 种植业磷肥的过量施用会导致未被利用的磷素发生流失,严重威胁着水体环境质量,因此识别农田磷素流失的关键区及其关键影响因子对于污染的治理尤为重要。本文以白洋淀流域核心区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和雄安新区为对象,以小麦-玉米轮作农田磷盈余和土壤速效磷为源因子,地表径流、距河距离和距淀距离为迁移因子,构建磷指数评价体系,研究不同时间(2015年、2017年和2019年)和不同尺度(原位、入河和入淀)小麦-玉米轮作农田磷素流失风险及其入淀磷素流失关键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关键原位磷素流失风险区集中分布在研究区东北部以及西南部的农耕区,2015年原位磷素流失极高风险区占比为2.70%,2019年全部降低为高风险及以下风险区;关键入河磷素流失风险区多集中分布在河流两侧,2015年入河磷素流失极高风险区占比为0.95%,2019年也全部降低为高风险及以下风险区;关键入淀磷素流失风险区集中分布在研究区西南部和东北部环绕目标水体的区县,入淀磷素流失极高风险区由2015年的3.30%降低至2019年的0.29%。入淀磷素流失关键影响因子为小麦-玉米轮作农田磷盈余(源因子)、地表径流(迁移因子)与距淀距离(迁移因子),其在研究期内均与入淀磷素流失风险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小麦-玉米轮作农田磷盈余是影响入淀磷素流失的最主要因子,其来源以化肥为主,平均占比为69.32%。本研究结果可为白洋淀小麦-玉米轮作体系磷素流失风险评估提供科学参考,为准确、高效地进行农田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提供借鉴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洋淀流域 磷盈余 磷指数 风险评估
下载PDF
化学封顶对棉花株型的调控及评价指标筛选 被引量:13
10
作者 祝令晓 刘连涛 +5 位作者 张永江 孙红春 张科 白志英 董合忠 李存东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4152-4163,共12页
【目的】株型是重要的农艺性状,对棉花的栽培适应性和产量等有着巨大影响。研究化学封顶对棉花株型相关性状的影响,并进行综合分析,为化学封顶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于2015—2016年在河北农业大学试验基地,以黄河流域大面... 【目的】株型是重要的农艺性状,对棉花的栽培适应性和产量等有着巨大影响。研究化学封顶对棉花株型相关性状的影响,并进行综合分析,为化学封顶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于2015—2016年在河北农业大学试验基地,以黄河流域大面积种植的冀棉863和农大棉601为试验材料,设置人工打顶、化学封顶和不打顶3个处理,测定产量构成及株高、茎粗、果枝数等株型相关指标,开展化学封顶对棉花株型性状影响的研究。【结果】人工打顶和化学封顶处理的籽棉产量无显著差异,且均显著高于不打顶处理,冀棉863和农大棉601在化学封顶处理下的籽棉产量比不打顶处理分别提高了7.19%和6.18%。与不打顶处理相比,化学封顶处理显著降低了棉花的株高、节间数、果枝数、果节数,显著增加了上部果枝的近远端直径比。与人工打顶处理相比,化学封顶处理显著降低了主茎的节间长度和上部果枝长度。通过皮尔逊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认为可通过株高和上部果枝的近远端直径比来评价化学封顶对棉花株型的调控效果。【结论】化学封顶可显著调控棉花的营养生长,且与人工打顶相比对产量无显著影响,株高和上部果枝近远端直径可作为评价化学封顶对棉花株型调控效果的最佳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株型 人工打顶 化学封顶 产量 主成分分析 灰色关联度分析
下载PDF
不同时期灌溉对华北平原春玉米穗粒数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高震 梁效贵 +4 位作者 张莉 赵雪 杜雄 崔彦宏 周顺利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324-1331,共8页
干旱胁迫是限制华北地区春玉米穗粒数形成的关键因子,探究不同时期灌溉对穗粒数的影响,对提高该地区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在2014—2016年进行3年大田试验,设置拔节期、大口期、抽雄期、吐丝后15 d灌水和不灌水对照(C... 干旱胁迫是限制华北地区春玉米穗粒数形成的关键因子,探究不同时期灌溉对穗粒数的影响,对提高该地区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在2014—2016年进行3年大田试验,设置拔节期、大口期、抽雄期、吐丝后15 d灌水和不灌水对照(CK),明确不同时期灌水对土壤水分变化、吐丝期穗位叶光合速率、穗粒数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干旱和关键生育时期缺水的年份,灌水处理可以提高春玉米穗粒数,其中花期灌水较其他处理提高了1.4%~97.0%(2014年和2015年);而在多雨的2016年,各个灌水处理间穗粒数差异不显著。拔节期和大口期灌水促进了春玉米营养生长,提高了叶面积指数和生物量,但春玉米花期遭遇干旱胁迫仍会降低穗粒数。花期灌水处理在营养生长阶段受干旱胁迫影响,叶面积指数和生物量都降低,但保证了吐丝—授粉—籽粒建成关键阶段有充足的水分供应,其吐丝期光合速率较其他处理提高5.2%~32.8%。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吐丝期充足的土壤水含量可以显著提高春玉米光合速率(P=0.0034)和穗粒数(P=0.0137),但过多降水(降低光辐射)会影响光合作用及籽粒结实。因此,花期灌水是干旱年份保证春玉米穗粒数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穗粒数 光合速率 土壤含水量 回归分析
下载PDF
黄淮北部不同小麦品种(系)株型性状与产量关系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梁永波 李浩然 +6 位作者 张志慧 梁红凯 韩东伟 王建伟 王红光 李东晓 李瑞奇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46-555,共10页
为了明确黄淮北部地区不同品种(系)株型性状与产量的关系,在2018-2019年和2019-2020年分别对黄淮北部麦区19个和21个供试小麦品种(系)的株型和产量性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聚类分析,在供试品种(系)中,高产型占5.3%~14.3%,... 为了明确黄淮北部地区不同品种(系)株型性状与产量的关系,在2018-2019年和2019-2020年分别对黄淮北部麦区19个和21个供试小麦品种(系)的株型和产量性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聚类分析,在供试品种(系)中,高产型占5.3%~14.3%,低产型占19.0%~21.1%,中高产和中产型占66.7%~73.7%;通过对29个株型性状的因子分析,旗叶长和面积对不同品种(系)小麦株型性状变异的贡献最大;经相关分析,小麦产量与倒3叶宽、倒2节间长、倒3节间长、倒4节间长呈显著正相关,与倒1节间构成指数、倒2叶基角、旗叶披垂度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倒4节间长与有效穗数呈显著正相关,旗叶长、穗长、倒1节间长、倒1节间构成指数、倒3节间构成指数、倒3叶基角、旗叶披垂度与有效穗数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说明株型性状对有效穗数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综上,黄淮北片麦区高产型品种(系)(产量>9000 kg·hm^(-2))的适宜株型指标:全生育期233~237 d,株高80.00~83.00 cm,株高构成指数>0.61,穗长7.0~7.4 cm,旗叶长13 cm左右,宽1.4 cm左右,旗叶基角<16°,倒2节间长16.5~18.2 cm,倒3节间长11.5~12.0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北部 冬小麦 株型性状 产量
下载PDF
5-氨基乙酰丙酸和乙烯利对东北春玉米源库碳平衡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瑞杰 唐会会 +6 位作者 王庆燕 许艳丽 王琦 卢霖 闫鹏 董志强 张凤路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063-1075,共13页
为探讨5-氨基乙酰丙酸(5-ALA)和乙烯利(ETH)复配剂对东北春玉米生育期内低温冷害的调控机制,创建东北春玉米区抗冷密植稳产化控栽培技术,2018-2019年在吉林省公主岭试验站(43°9′55″N,124°48′43″E),以中单909为材料,设置5-... 为探讨5-氨基乙酰丙酸(5-ALA)和乙烯利(ETH)复配剂对东北春玉米生育期内低温冷害的调控机制,创建东北春玉米区抗冷密植稳产化控栽培技术,2018-2019年在吉林省公主岭试验站(43°9′55″N,124°48′43″E),以中单909为材料,设置5-ALA和ETH不同浓度复配组合处理,于拔节期(V6)进行叶面喷施,研究各复配剂组合对春玉米源-库代谢、灌浆速率及产量的调控效应。5-ALA-ETH处理相比对照均改善了春玉米源-库代谢,其中22.50 g hm^–2 5-ALA配合450 mL hm^–2 ETH处理(A2E1)调控效果最优。A2E1处理下春玉米花前功能叶蔗糖磷酸合酶(SPS)活性和蔗糖含量平均比对照分别增加5.4%和7.9%,在吐丝后20 d内功能叶蔗糖含量降低14.4%,而籽粒蔗糖含量提高41.4%。5-ALA-ETH处理提高了籽粒最大灌浆速率,A2E1处理下在灌浆10~20 d籽粒蔗糖合酶(SS)分解方向酶活、籽粒酸性转化酶(AI)和中性转化酶(NI)活性相比对照平均分别提高12.5%、52.8%和24.1%。A2E1处理玉米收获期穗长、穗粒数比对照分别增加4.7%和8.6%,秃尖长降低58.3%,产量显著提高4.8%。综上所述,5-ALA-ETH复配剂能够增加东北春玉米生育期内源强和库活性,进而促进籽粒灌浆,缓解低温冷害的影响,对保障东北春玉米高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ALA-ETH复配剂 东北春玉米 低温冷害 蔗糖代谢 产量
下载PDF
生物炭对复合污染土壤——作物中镉砷累积和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周昶 霍捷 +3 位作者 李鼎豪 薛培英 陈苗苗 刘文菊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93-399,共7页
针对镉砷复合污染土壤中小麦籽粒重金属积累问题,采用生物模拟方法,以镉砷复合污染区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究杏核生物炭(C1和C2分别表示3%和6%生物炭添加量)对复合污染土壤—小麦/玉米系统中镉砷累积和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生物炭(C1... 针对镉砷复合污染土壤中小麦籽粒重金属积累问题,采用生物模拟方法,以镉砷复合污染区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究杏核生物炭(C1和C2分别表示3%和6%生物炭添加量)对复合污染土壤—小麦/玉米系统中镉砷累积和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生物炭(C1、C2)显著降低了小麦季根际/非根际土壤Cd、As有效性,并且小麦籽粒中Cd、As含量分别比CK平均降低19.25%和50.70%,但前者差异不显著。对玉米而言,生物炭C1、C2处理显著降低穗中Cd和As含量,降幅分别为85.67%,61.28%和98.36%,96.48%;此外,施用生物炭显著降低了小麦—玉米体系中镉砷的转运和累积,但对小麦镉由秸秆向籽粒转运及籽粒中镉累积的影响未达显著水平。总之,添加3%生物炭可降低小麦籽粒和玉米穗中镉、砷含量,且对玉米穗中重金属镉、砷降低效果更明显,综合分析生物炭对镉、砷在复合污染石灰性土壤—小麦/玉米体系中迁移和累积的阻控效应,推荐施用3%生物炭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土壤—小麦/玉米体系 土壤镉砷有效性 籽粒镉砷富集
下载PDF
土壤含水量和密度对棉苗花芽分化的调控效应及其生理学机制 被引量:1
15
作者 秘雅迪 李慧 +5 位作者 冯海平 周子岳 刘连涛 张永江 白志英 孙红春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185-1193,共9页
为探明土壤含水量和密度对棉苗花芽分化的调控效应及其生理学机制,于2019年在河北农业大学清苑试验站进行大田试验,以‘农大601’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方法,主区为水分处理[充分灌溉(CK)和干旱(D)],副区为密度处理(6万株·hm^(... 为探明土壤含水量和密度对棉苗花芽分化的调控效应及其生理学机制,于2019年在河北农业大学清苑试验站进行大田试验,以‘农大601’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方法,主区为水分处理[充分灌溉(CK)和干旱(D)],副区为密度处理(6万株·hm^(–2)、9万株·hm^(–2)和12万株·hm^(–2)),共6个处理,研究土壤含水量和密度对棉花花芽分化起始及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微观结构观察发现,干旱会加快棉花茎尖生长点的分化速度;高密度下,茎尖生长点横纵比变小,会减缓分化速度;同一密度处理,干旱下棉花始果枝节位有所降低;而同一水分处理下,增加密度棉花始果枝节位显著提高,两因素互作效应显著。2)干旱和密度处理对棉花茎尖生长点的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及内源激素含量产生显著影响(P<0.05)。2叶期时,干旱条件下,低密度处理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和内源激素GA3含量较高,ZR含量较低,随着密度的增加,IAA/ABA、ZR/ABA和(IAA+ZR+GA3)/ABA比值呈增加趋势;随着花芽分化进行,各处理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差异不显著,但高密度处理IAA/ABA、ZR/ABA和(IAA+ZR+GA3)/ABA比值显著低于其他处理,GA3/ABA比值高于其他处理。3)对调控花芽分化各指标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棉花2~3叶期时,茎尖生长点可溶性糖含量和内源激素ZR含量对花芽分化起始调控效应影响最大。因此,干旱条件下,6万株·hm^(–2)处理棉花茎尖生长点分化速度较快,营养物质与内源激素GA3含量较高,ZR含量较低,有利于棉花花芽分化;而12万株·hm^(–2)处理棉花茎尖生长点横纵比小,内源激素GA3/ABA比值高,减缓了花芽分化。研究结果为棉苗花芽分化的调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花芽分化期 土壤含水量 密度 可溶性蛋白质 可溶性糖 内源激素
下载PDF
河北省不同种植形式生态资源利用与效益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顺风 张桂萍 +2 位作者 管霞 刘瑶 张凤路 《农业科技通讯》 2021年第1期209-214,共6页
为探究适于河北省农作区节水、丰产、高效的作物种植形式,于2018-2019年分别在河北农业大学清苑试验站和辛集市马庄试验站进行了4种种植模式的比较试验。采用4个小麦品种、8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比较分析了春玉米一熟种植(T1)、青贮—... 为探究适于河北省农作区节水、丰产、高效的作物种植形式,于2018-2019年分别在河北农业大学清苑试验站和辛集市马庄试验站进行了4种种植模式的比较试验。采用4个小麦品种、8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比较分析了春玉米一熟种植(T1)、青贮—粒用玉米一年两熟(T2)、双季甜玉米(T3)和传统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CK)4种种植模式的周年产量、资源利用率、田间耗水量、经济效益。结果表明,4种种植模式中以CK的生物产量和光能利用率最高,分别比T1、T2、T3模式高出49.6%、23.1%、38.3%和0.53%、0.25%、0.43%;T1、T3的水分生产效率分别比CK低7.6%、9.0%,T2比CK高7.0%;3种试验模式的田间耗水量分别低于传统模式的45.4%、28.5%、32.1%;4种种植模式中以T3收益最高,分别高于其他模式的45.3%、30.4%、8.7%。本试验筛选出了适宜河北省当前水资源现状的节水高效种植模式,可为该区域农业高产高效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玉米 种植制度 经济效益 冀中平原
下载PDF
中国典型农业生态系统的固碳减排现状、影响因素及减排措施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建伟 李东晓 +4 位作者 王红光 李浩然 王千一 张明哲 李瑞奇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6期67-74,共8页
农业生态系统既是温室气体的重要贡献者之一,也是固碳端,在固碳减排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背景下,农业生态系统的固碳减排潜力巨大。本文主要综述了中国典型农业生态类型中主要温室气体的来源、固定途径及其影... 农业生态系统既是温室气体的重要贡献者之一,也是固碳端,在固碳减排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背景下,农业生态系统的固碳减排潜力巨大。本文主要综述了中国典型农业生态类型中主要温室气体的来源、固定途径及其影响因素,讨论了农业生态系统固碳减排的现有研究成果、减排潜力以及存在问题,总结了推动整个农业生态系统固碳相关领域的研究,展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探索途径。为中国进一步固碳减排、农业可持续发展,尽快实现“双碳”目标提供重要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碳减排 温室气体 农业生态系统 碳排放源 土壤固碳
原文传递
KASP-SNP标记鉴别白菜自交系结球或非结球性状的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菊 王丹峰 +4 位作者 卢银 徐克东 李俐俐 陈雪平 赵建军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7-53,64,共8页
为提高传统结球型或非结球型白菜的育种效率,提高遗传分析的准确性和育种的有效性。利用SNP分子标记,选取KBr43、KBr111、KBr233和KBr258共4套引物,对206份白菜自交系,包括148份结球型白菜和58份非结球型白菜分别进行了KASP分析。KASP... 为提高传统结球型或非结球型白菜的育种效率,提高遗传分析的准确性和育种的有效性。利用SNP分子标记,选取KBr43、KBr111、KBr233和KBr258共4套引物,对206份白菜自交系,包括148份结球型白菜和58份非结球型白菜分别进行了KASP分析。KASP分析结果表明,KBr111或KBr2582套引物显示结球白菜与不结球白菜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由3组引物KBr43、KBr111和KBr258标记的SNP位点组成的8个单倍基因型中,发现结球型白菜具有相对较高的ATG和ATC单倍基因型百分比,而非结球型白菜具有相对高的AGG或AGC单倍基因型比例。因此,我们推断,结球白菜更倾向于ATG和ATC单倍基因型,而非结球白菜更倾向于AGG和AGC单倍基因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 结球或非结球农艺性状 芸薹属 KASP SNP分子标记
下载PDF
白洋淀流域种植业氮磷投入-盈余-排放时空特征 被引量:3
19
作者 魏月莹 杨紫薇 +7 位作者 杨见进 尹高飞 焦会青 赵海璇 马文奇 王佳宝 习斌 李文超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24-1837,共14页
为明晰白洋淀流域种植业氮、磷施用、盈余及流失特征和影响因子,本研究以白洋淀流域36个县区为研究对象,从种植业氮、磷施用、盈余与流失角度,分析白洋淀流域2015—2020年种植业氮、磷排放的时空特征,量化不同作物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 为明晰白洋淀流域种植业氮、磷施用、盈余及流失特征和影响因子,本研究以白洋淀流域36个县区为研究对象,从种植业氮、磷施用、盈余与流失角度,分析白洋淀流域2015—2020年种植业氮、磷排放的时空特征,量化不同作物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2015—2020年,白洋淀流域氮、磷施用强度分别减少30.2%和31.4%,空间上呈现上游低、中下游高的分布特征。在研究周期内,玉米对种植业氮、磷施用量的贡献分别达到31.0%~41.8%和32.6%~48.0%;果树氮、磷施用强度最大,分别为247.0~299.6 kg·hm^(-2)和145.6~199.4 kg·hm^(-2)。从研究期初至期末,白洋淀流域种植业氮、磷盈余强度分别减少37.0%、33.1%,空间上呈现上游低、中下游高的分布特征。流域内各作物氮盈余量大小由蔬菜>玉米>小麦>果树变为玉米>小麦>蔬菜>果树,磷盈余量大小始终为玉米>小麦>蔬菜>果树,果树氮、磷盈余强度最大,分别为395.8~480.1 kg·hm^(-2)和148.4~202.3 kg·hm^(-2)。2015—2020年,白洋淀流域氮、磷流失强度分别减少28.4%、33.3%,空间分布特征与氮、磷施用及盈余相同。玉米对种植业氮、磷流失量贡献最大,分别为33.3%~43.3%和31.8%~47.1%;蔬菜氮流失强度最大(4.46~5.60 kg·hm^(-2)),果树磷流失强度最大(0.52~0.72 kg·hm^(-2))。种植业氮、磷盈余与流失强度极大程度上取决于施肥强度,为减少流失应对氮、磷施用强度大的作物及地区进行针对性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业 盈余 流失 白洋淀
下载PDF
陆地棉GhSNAT3A响应干旱胁迫的功能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秀波 王聪 +3 位作者 田士军 白志英 张科 李存东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共9页
褪黑素作为一种吲哚胺类化合物,对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及抵御逆境胁迫有着广泛作用。SNAT基因编码的血清素N-乙酰转移酶是褪黑素合成的关键酶,同时也参与了褪黑素对环境胁迫的响应过程。陆地棉中共有52个SNAT同源基因,其中GhSNAT3A和GhSNA... 褪黑素作为一种吲哚胺类化合物,对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及抵御逆境胁迫有着广泛作用。SNAT基因编码的血清素N-乙酰转移酶是褪黑素合成的关键酶,同时也参与了褪黑素对环境胁迫的响应过程。陆地棉中共有52个SNAT同源基因,其中GhSNAT3A和GhSNAT3D与拟南芥AtSNAT1同源性最高,本研究以GhSNAT3A为例,对其生物学功能进行了解析,发现GhSNAT3A和GhSNAT3D在棉花叶片中的表达量最高,在细胞中GhSNAT3A定位于叶绿体。GhSNAT3A mRNA受干旱胁迫诱导,沉默GhSNAT3A(TRV2:GhSNAT3A)导致叶片中褪黑素水平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等抗氧化酶活性降低,自由基(H2O2和O2-)积累增加,植株耐旱性下降,在拟南芥中超表达GhSNAT3A则显著提高植株耐旱性。本研究揭示了GhSNAT3A对于棉花幼苗抵御干旱有重要调控作用,在耐旱品种改良中具有利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褪黑素 GhSNAT3A 非生物胁迫 干旱胁迫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