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谈制药工程专业《药物合成实验》教学实践改革与探索 被引量:1
1
作者 覃江克 莫青媛 +1 位作者 杨政敏 莫冬亮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第47期119-120,共2页
基于药物合成实验课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并结合我校的教学实际情况,从药物合成实验教学方式改革;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绿色药物合成理念的构建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促进制药工程的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 制药工程 药物合成实验 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下载PDF
谈“课程思政”建设形势下有机化学实验教学
2
作者 唐海涛 杨洋 +2 位作者 黄国保 潘英明 李姝慧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24-129,共6页
有机化学实验是一门以实践操作为基础的课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有机化学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等.“课程思政”作为当今教育改革的潮流,如何将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与思政教育紧密联系融合起来,是一个教学的难... 有机化学实验是一门以实践操作为基础的课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有机化学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等.“课程思政”作为当今教育改革的潮流,如何将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与思政教育紧密联系融合起来,是一个教学的难点.本文探讨了“课程思政”建设时代背景下,高校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改革的相关措施,以此希望有效地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落实课程教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有机化学实验 教学改革
下载PDF
赤苍藤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3
作者 高德凤 石志棉 +4 位作者 豆博强 韦海叶 李玉妍 黄艳 苏骏成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8-264,共7页
赤苍藤作为一种具有较高开发潜力的药食同源植物,是目前广西大力推荐种植的经济作物之一,但其物质基础研究匮乏,直接导致其在产品开发、市场推广等多个环节上严重受限。为了揭示赤苍藤的药效物质基础,本文从赤苍藤中分离并鉴定了11个化... 赤苍藤作为一种具有较高开发潜力的药食同源植物,是目前广西大力推荐种植的经济作物之一,但其物质基础研究匮乏,直接导致其在产品开发、市场推广等多个环节上严重受限。为了揭示赤苍藤的药效物质基础,本文从赤苍藤中分离并鉴定了11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赤苍藤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结构上,这些化合物分别属于倍半萜、甾体、苯丙素、聚酮等多种结构类型。药理活性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化合物均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其中acetanilide的抗炎活性优于临床抗炎药物吲哚美辛。研究结果为深入探究赤苍藤的药用价值和开发新药物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苍藤 赤苍藤属 化学成分 抗炎活性
下载PDF
有机电化学合成简述
4
作者 李姝慧 周玉静 唐海涛 《大学化学》 2025年第2期210-215,共6页
有机电化学合成具有绿色高效的特性。近年来,有机电化学合成领域的研究及工业应用发展迅速,有机电化学合成已经成为了一门热点学科。因此,了解学习有机电化学合成的相关知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有机电化学合成的基本原理、优点、... 有机电化学合成具有绿色高效的特性。近年来,有机电化学合成领域的研究及工业应用发展迅速,有机电化学合成已经成为了一门热点学科。因此,了解学习有机电化学合成的相关知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有机电化学合成的基本原理、优点、电合成装置、电解方式和研究进展展开论述,以此让学生了解有机电化学合成的一些基本知识以及有机电化学合成的优势和前沿,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拓展学生的化学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化学合成 基本原理 研究进展 绿色化学
下载PDF
高分子化学教学的初步探索 被引量:4
5
作者 纪仕辰 蒋邦平 沈星灿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第40期182-183,共2页
高分子化学教学是高分子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高分子化学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心得体会,同时指出了多媒体教学中的注意事项及相应的改进方法。另外,本文还介绍了高分子化学教学中可以采用的有关视频及选取原则。
关键词 高分子化学 多媒体教学 教学 视频
下载PDF
无机药物化学学者陈振锋教授
6
作者 华静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1-1,F0002,F0003,共3页
陈振锋,男,1969年生,广西北流市人。200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无机化学专业,师从游效曾院士,获理学博士学位;2006-2007年在加拿大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著名药物无机化学家Chris Orvig实验室作访问研究,现任省部共建药用资源化学... 陈振锋,男,1969年生,广西北流市人。200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无机化学专业,师从游效曾院士,获理学博士学位;2006-2007年在加拿大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著名药物无机化学家Chris Orvig实验室作访问研究,现任省部共建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基于中药活性成分金属抗肿瘤药物化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实验室 理学博士 无机药物化学 广西北流 药用资源 无机化学 药物分子 游效曾
下载PDF
岩黄连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欧阳志伟 李伶 +4 位作者 覃锋 何佶蔓 唐文迪 耿丽筱 覃江克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1-119,共9页
为研究岩黄连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该研究采用硅胶、MCI、Sephadex LH-20、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岩黄连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核磁共振波谱(NMR)、高分辨质谱(HR-MS)等谱学手段鉴定其结构,同时... 为研究岩黄连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该研究采用硅胶、MCI、Sephadex LH-20、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岩黄连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核磁共振波谱(NMR)、高分辨质谱(HR-MS)等谱学手段鉴定其结构,同时采用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建立体外炎症筛选模型,并评价其抗炎活性。结果表明:从岩黄连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并鉴定了13个化合物,分别为黄连碱(1)、盐酸小檗碱(2)、文殊兰新碱(3)、甲基小檗碱(4)、脱氢卡维丁(5)、左旋四氢巴马汀(6)、药根碱(7)、紫堇定(8)、反式阿魏酸酰对羟基苯乙胺(9)、对苯二甲酸二丁酯(10)、山奈酚(11)、异地芰普内酯(12)、地芰普内酯(13)。其中,化合物3、4、8-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获得;化合物4、9、11对LPS诱导巨噬细胞RAW264.7产生炎症因子NO均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半抑制浓度(IC_(50))值分别为(18.8±0.2)、(29.1±0.3)、(18.0±0.1)μmol·L^(-1),优于阳性对照吲哚美辛,在抗炎药物的研究与开发中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潜力。该研究结果明确了岩黄连的抗炎物质基础,为其进一步深度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黄连 乙酸乙酯部位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抗炎活性
下载PDF
制药工程专业中试实验基地的建设与教学模式探索 被引量:4
8
作者 覃江克 唐文迪 +2 位作者 黄克斌 廖海兵 陈家念 《广州化工》 CAS 2019年第15期166-168,共3页
针对目前高校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脱节的问题,探讨制药工程校内中试实验基地的建设与实践教学模式。中试实验教学作为实践教学的扩展深化,是培养学生从理论知识过渡到实际生产的重要环节。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分析目前高校实践... 针对目前高校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脱节的问题,探讨制药工程校内中试实验基地的建设与实践教学模式。中试实验教学作为实践教学的扩展深化,是培养学生从理论知识过渡到实际生产的重要环节。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分析目前高校实践教学现存问题、中试实验开展的必要性,对中试实验基地的构建及中试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满足当下企业对制药工程人才的需求,提高制药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试实验 基地建设 教学模式
下载PDF
野桐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张高荣 陈兰燕 +1 位作者 李俊 赖红芳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159-2179,共21页
野桐属(Mallotus Lour.)植物属于大戟科,全球约有140种,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野桐属植物资源丰富,该属植物在我国分布有36种。该属中的多种植物常用作传统药物使用,研究表明其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主要包括萜类、甾体类、黄酮... 野桐属(Mallotus Lour.)植物属于大戟科,全球约有140种,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野桐属植物资源丰富,该属植物在我国分布有36种。该属中的多种植物常用作传统药物使用,研究表明其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主要包括萜类、甾体类、黄酮类、香豆素类、酚类、苯并吡喃类及其他类,具有抗菌、抗炎、抗癌、抗氧化、保肝、抗抑郁、抗虫及保护神经等多种药理活性。本研究对近10年来的野桐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野桐属植物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桐属 化学成分 药理活性 抗炎 抗癌 抗菌
下载PDF
刺桑皮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10
作者 张高荣 黄锡山 +3 位作者 黄艳 赖红芳 王爱娟 李俊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5-173,共9页
为研究刺桑(Taxotrophis ilicifolia)皮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该研究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反相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法对刺桑皮正丁醇萃取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并综合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其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从刺桑皮... 为研究刺桑(Taxotrophis ilicifolia)皮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该研究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反相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法对刺桑皮正丁醇萃取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并综合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其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从刺桑皮正丁醇萃取物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icariside E5(1)、裂环异落叶松脂醇-9-O-β-吡喃葡萄糖苷(2)、2,4,6-三甲氧基苯酚-1-O-β-D-葡萄糖苷(3)、9-O-β-glucopyranosyl trans-cinnamyl alcohol(4)、3,4,5-三甲氧基苯酚-1-O-β-呋喃芹糖基-(1″→6′)-β-吡喃葡萄糖苷(5)、3-羟基-4,5-二甲氧基苯酚-β-D-吡喃葡萄糖苷(6)、2,6-二甲氧基-4-羟基苯酚-1-O-β-D-吡喃葡萄糖苷(7)、isotachioside(8)、ficuscarpanoside A(9)、uridine(10)、methyl syringate 4-O-β-D-glucopyranoside(11)、3,4,5-三甲氧基苯酚-β-D-吡喃葡萄糖苷(12)、木犀草素(13)、人参皂苷Rg1(14)、(+)-lyonirenisol-3α-O-β-D-glucopyranoside(15)、myricetin 3-neohesperidoside(16)。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桑 化学成分 icariside E5 裂环异落叶松脂醇-9-O-β-吡喃葡萄糖苷 人参皂苷RG1
下载PDF
有机化学线上课程改革创新教学实践
11
作者 李姝慧 唐海涛 +1 位作者 王深艺 潘英明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24年第5期96-98,共3页
近年来,各高校积极开展了线上课程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以有机化学课程的线上教学为例,以线下课程为基准对线上课程教学任务进行改革和创新,从教学理念、教学实施、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四个方面对线上教学进行了剖析,并进行了教学反思,为... 近年来,各高校积极开展了线上课程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以有机化学课程的线上教学为例,以线下课程为基准对线上课程教学任务进行改革和创新,从教学理念、教学实施、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四个方面对线上教学进行了剖析,并进行了教学反思,为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研究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化学 线上课程 教学改革创新
下载PDF
谈老不色变,氧化的前世今生
12
作者 李姝慧 武芸杞 潘英明 《大学化学》 2025年第2期242-246,共5页
当今时代,“养生”主义盛行,“抗氧化”逐渐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其中抗衰老就是抗氧化的一部分。本文以一场自由基的奇幻之旅,揭示了“生活中人的皮肤有皱纹,用久的塑料制品会变硬,食用油久置变质”等一些日常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正确抗... 当今时代,“养生”主义盛行,“抗氧化”逐渐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其中抗衰老就是抗氧化的一部分。本文以一场自由基的奇幻之旅,揭示了“生活中人的皮肤有皱纹,用久的塑料制品会变硬,食用油久置变质”等一些日常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正确抗氧化的方法。通过此文,希望减少人们对容貌衰老的焦虑,提升人们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基 氧化应激 抗氧化 抗衰老
下载PDF
近5年两面针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3
作者 陈瑶 李梅珊 +1 位作者 覃锋 王恒山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4-37,共14页
两面针Zanthoxylum nitidum(Roxb.)DC.属于芸香科花椒属植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西、福建、广东、云南等地,作为传统植物药,在我国拥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其根、茎、叶、果皮均可药用,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祛风通络、解毒消肿等功效,... 两面针Zanthoxylum nitidum(Roxb.)DC.属于芸香科花椒属植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西、福建、广东、云南等地,作为传统植物药,在我国拥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其根、茎、叶、果皮均可药用,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祛风通络、解毒消肿等功效,是广西特色民族药之一,为瑶族的经典老班药“入山虎”和壮药“两北针”。目前,两面针植物中已发现的化学成分主要有生物碱、香豆素、木脂素、黄酮类及其他类型的化合物,具有抗炎、镇痛、止血、抗肿瘤、抗菌等药理作用。通过文献检索和本课题组研究积累,本文对近5年来国内外两面针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进行综述,旨在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两面针的药用价值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面针 生物碱类 香豆素类 抗炎 抗菌 抗癌
下载PDF
青钱柳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4
作者 李俊 梁晓琴 +2 位作者 常燕玲 黄艳 潘立卫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27-252,共26页
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Batal)Iljinskaja为胡桃科Juglandaceae青钱柳属Cyclocarya植物,该植物属于自然界较为少见的单种属植物。青钱柳为我国特有的药食两用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多个省份,不仅含有人体所必须的常量矿物质,而且... 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Batal)Iljinskaja为胡桃科Juglandaceae青钱柳属Cyclocarya植物,该植物属于自然界较为少见的单种属植物。青钱柳为我国特有的药食两用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多个省份,不仅含有人体所必须的常量矿物质,而且还含有对人体有重要保健功能的微量矿物质;主要有机成分为三萜类、黄酮类、多糖类、苯丙酸类等化合物。研究表明,青钱柳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炎、减肥、抗肿瘤、提高免疫力等多种药理作用。本文对近年来有关青钱柳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开发和利用该植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钱柳 青钱柳属 青钱柳苷 青钱苷 降血糖 降血脂
下载PDF
中药血散薯中非生物碱类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梁艳 周德雄 +3 位作者 薛佳津 刘晓波 李俊 杨瑞云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5-98,共4页
从中药血散薯中分离得到6个非生物碱类化合物,通过波谱技术确定其结构,包括3个甾醇类化合物:β-谷甾醇(1)、豆甾醇(2)和α-波甾醇(3);1个三萜类化合物:β-乳香酸(4);2个黄酮类化合物:芦丁(5)和槲皮素(6)。其中,化合物5和6为首次从千金... 从中药血散薯中分离得到6个非生物碱类化合物,通过波谱技术确定其结构,包括3个甾醇类化合物:β-谷甾醇(1)、豆甾醇(2)和α-波甾醇(3);1个三萜类化合物:β-乳香酸(4);2个黄酮类化合物:芦丁(5)和槲皮素(6)。其中,化合物5和6为首次从千金藤属植物中分离得到,3和4为首次从血散薯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散薯 甾醇 黄酮 三萜 化学成分
下载PDF
地蚕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闫梦麒 韦易伸 +4 位作者 黄婉仪 王力生 覃江克 周先丽 梁成钦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4-130,共7页
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dex LH-20柱色谱以及半制备HPLC等方法,从地蚕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通过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分别为:酪醇(1)、烟酰胺(2)、2,2-bis[4-(2,3-dihydroxypropoxy)phenyl]propane(3)、香草酸(4)、丁香酸(5)、5-(α-D... 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dex LH-20柱色谱以及半制备HPLC等方法,从地蚕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通过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分别为:酪醇(1)、烟酰胺(2)、2,2-bis[4-(2,3-dihydroxypropoxy)phenyl]propane(3)、香草酸(4)、丁香酸(5)、5-(α-D-吡喃半乳糖基-(1→6)-α-D-吡喃半乳糖基氧甲基)-2-呋喃甲醛(6)、8-O-acetyl harpagide(7)、地黄苷(8)、邻苯二甲酸二丁酯(9)、tatarine C-4′-O-β-D-glucopyranoside(10)、bis(2-ethylhexyl)benzene-1,2-dicarboxylate(11)、5-(α-D-半乳吡喃氧基甲基)-2-呋喃甲醛(12)、5-羟甲基呋喃甲醛(13)和焦谷氨酸正丁酯(14)。其中化合物1~4和6~14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蚕 分离纯化 结构鉴定 化学成分
下载PDF
制药工程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索 被引量:3
17
作者 覃江克 杨政敏 +1 位作者 梁东 程克光 《广东化工》 CAS 2019年第9期235-236,238,共3页
随着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升级与发展,对复合型工学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制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实践教学体系尚存在诸多问题,与医药产业的实际需求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势... 随着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升级与发展,对复合型工学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制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实践教学体系尚存在诸多问题,与医药产业的实际需求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基于目前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的教学体会,从实验项目与内容的选择、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与提高、实验平台建设的力度与管理、校企实践基地的建立与合作等方面,探讨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为满足行业需求的一体化制药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提高制药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药工程 一体化 教学体系 改革与探索
下载PDF
油茶枯黄酮类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炎活性 被引量:18
18
作者 焦兵 许承婷 +3 位作者 黎青 覃江克 罗勇为 杨文国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27-333,共7页
目的研究油茶枯Camellia oleifera Abel Cake中黄酮类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炎活性。方法油茶枯80%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HPLC、中低压制备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 目的研究油茶枯Camellia oleifera Abel Cake中黄酮类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炎活性。方法油茶枯80%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HPLC、中低压制备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264. 7建立体外炎症筛选模型评价其抗炎活性。结果从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1)、槲皮素(2)、芦丁(3)、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4)、山柰酚-3-O-α-L-鼠李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5)、山柰酚-3-O-[2-O-β-D-木糖-6-O-α-L-鼠李糖]-β-D-葡萄糖苷(6)、山柰酚-3-O-[2-O-β-D-半乳糖-6-O-α-L-鼠李糖]-β-D-葡萄糖苷(7)。化合物1,4~7对LPS诱导的RAW264. 7细胞产生的炎症因子NO、PGE2均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且均能抑制RAW 264. 7细胞中NF-κB的活性、下调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和环氧合酶-2 (COX-2)的表达。结论化合物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7具有较强的体外抗炎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枯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抗炎活性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的新生化颗粒活血化瘀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庞汉青 商潇予 +5 位作者 魏晔 黄玙璠 秦娟 王晓红 丁文书 刘量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4-104,共11页
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新生化颗粒活血化瘀关键作用机制。基于文献检索和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筛选新生化颗粒的主要效应成分;通过PharmMapper、TTD和DrugBank等数据库挖掘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和活血化瘀相关靶点;借助S... 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新生化颗粒活血化瘀关键作用机制。基于文献检索和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筛选新生化颗粒的主要效应成分;通过PharmMapper、TTD和DrugBank等数据库挖掘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和活血化瘀相关靶点;借助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采用Cytoscape软件进行网络可视化和拓扑学分析;通过DAVID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AutoDock软件将主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分析。结果表明:新生化颗粒含有阿魏酸、藁本内酯和水苏碱等55个活性成分,其调节活血化瘀的关键靶点包括TNF-α、IL1β和MAPK1等。核心通路主要为HIF-1α信号通路、TNF-α信号通路及雌激素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成分与关键靶点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综上,新生化颗粒中阿魏酸、藁本内酯、水苏碱等主要活性成分,通过作用于TNF-α、IL1β和MAPK1等靶点,激活或抑制HIF-1α、TNF-α和雌激素等相关信号通路而发挥活血化瘀作用。该研究阐释了新生化颗粒活血化瘀的潜在作用机制,为其深度研究和二次开发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化颗粒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活血化瘀 作用机制
下载PDF
大萼香茶菜中的二萜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常燕玲 梁晓琴 +4 位作者 黄艳 潘立卫 侯萍 任晨阳 李俊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113-2119,共7页
为研究大萼香茶菜(Isodon macrocalyx)的化学成分,该文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反相C 18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方法对大萼香茶菜地上部分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1 H NMR、13 C NMR和HR-ESI-MS等波谱数据,以及结合参考文献,鉴定了这... 为研究大萼香茶菜(Isodon macrocalyx)的化学成分,该文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反相C 18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方法对大萼香茶菜地上部分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1 H NMR、13 C NMR和HR-ESI-MS等波谱数据,以及结合参考文献,鉴定了这些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从大萼香茶菜地上部分分离得到13个二萜,它们分别是19-羟基陶塔酚(1)、macrophynin E(2)、inumakoic acid(3)、inumakiol D(4)、4β-carboxy-19-nortotarol(5)、(-)-lambertic acid(6)、2-oxo-5-fagonene(7)、isodoterniofiln B(8)、长管贝壳杉素E(9)、长管香茶菜素A(10)、牛尾草素H(11)、16 S-dihydrolongikaurin A(12)和ent-3 S,16 S,17-trihydroxy-kauran-2-one(13)。所有得到的二萜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萼香茶菜 二萜 19-羟基陶塔酚 16 S -dihydrolongikaurin A 牛尾草素H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