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烈度区多层砌体结构基础隔震加固设计与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李广洲 袁康 +2 位作者 郭军林 王颖 刘万义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4-108,共5页
针对高烈度区低层砌体结构采用基础隔震技术加固设计进行了研究。采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附录L中的计算方法对砌体结构进行了基础隔震加固分析,对该结构行了叠层橡胶支座的布置与选型,研究了其隔震效果。结果表明,砌体结构采用基础隔... 针对高烈度区低层砌体结构采用基础隔震技术加固设计进行了研究。采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附录L中的计算方法对砌体结构进行了基础隔震加固分析,对该结构行了叠层橡胶支座的布置与选型,研究了其隔震效果。结果表明,砌体结构采用基础隔震技术后能有效地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大大提高了结构的安全性;多遇地震作用下,隔震结构水平向减震系数小于0.4,使上部结构地震作用降低50%左右,达到预期目标;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层位移、叠层橡胶支座极大面压和极小面压均满足规范要求。同时,为后续类似低层砌体结构加固工程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隔震加固 多层砌体结构 叠层橡胶支座 水平向减震系数 高烈度区
下载PDF
村镇复合隔震建筑抗震性能影响因素的研究
2
作者 王荣锦 袁康 代宇飞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91-698,共8页
为了研究村镇复合隔震技术相关影响因素对房屋抗震性能的影响,并明确不同烈度区合理的设计参数,本文结合村镇砌体房屋建造实际情况,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复合隔震结构、传统的砌体结构2种模型,进行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通过对比这... 为了研究村镇复合隔震技术相关影响因素对房屋抗震性能的影响,并明确不同烈度区合理的设计参数,本文结合村镇砌体房屋建造实际情况,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复合隔震结构、传统的砌体结构2种模型,进行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通过对比这2种模型得出地震烈度、滑移层摩擦系数、房屋层数及场地类别等因素对复合隔震建筑加速度、位移、上部结构底部剪力等动力响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复合隔震体系具有良好的隔震效果,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地震烈度和滑移层摩擦系数;随着地震烈度的增加、摩擦系数的减小,复合隔震结构的隔震率显著增加;在预设隔震率为40%的条件下,复合隔震结构滑移层摩擦系数在不同抗震设防烈度区的合理取值范围为:7度区(0.1 g)应小于0.2,7度区(0.15 g)应小于0.3,8度区(0.2 g)应小于0.32,8度区(0.3 g)应小于0.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罕遇地震 建筑 复合隔震体系 影响规律 设计参数
下载PDF
新型连接方式内嵌墙板钢框架拟静力试验研究
3
作者 马恒 袁康 +2 位作者 郭军林 张钢 张超 《建筑钢结构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29,共9页
为了研究基于新型连接方式下内嵌墙板与钢框架结构的地震协同工作性能和破坏机理,对新型连接方式内嵌墙板钢框架、传统L形卡件连接内嵌墙板钢框架及纯钢框架等3种工况进行了拟静力试验,对比分析了3个试件的破坏模式、滞回曲线、骨架曲... 为了研究基于新型连接方式下内嵌墙板与钢框架结构的地震协同工作性能和破坏机理,对新型连接方式内嵌墙板钢框架、传统L形卡件连接内嵌墙板钢框架及纯钢框架等3种工况进行了拟静力试验,对比分析了3个试件的破坏模式、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和刚度退化曲线等抗震性能指标。结果表明:内嵌墙板能够提高钢框架的极限承载力、变形能力和刚度,传统L形卡件连接墙板钢框架的抗震承载力是纯框架抗震承载力的1.34倍,新型连接方式墙板钢框架的抗震承载力是传统节点框架抗震承载力的1.42倍。当加载位移为12 mm(层间位移角为1/133)时,采用传统连接的试件中间墙板破坏较为严重且已达到混凝土极限应变,而采用新型连接的试件中间墙板未发现明显损伤,仍处于工作状态。新型连接通过连接节点处的连接件滑动耗能,延缓墙板开裂时间,减轻墙板损伤,增加了内嵌墙板钢框架大震下的耗能储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连接方式 内嵌墙板 钢框架结构 拟静力试验 抗震性能
原文传递
两种村镇隔震结构动力特性强震演变规律的振动台试验对比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邹蕊月 郭军林 +2 位作者 李英民 袁康 白宏思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34-241,共8页
本文介绍了普通抗震结构、采取砂垫层隔震技术、砂垫层基础滑移复合隔震技术的三个双层砌体结构1/4缩尺模型的振动台试验研究结果。这篇研究以结构自振频率、周期、阻尼比及阵型等为指标,通过不同输入地震强度下动力特性对比研究,总结... 本文介绍了普通抗震结构、采取砂垫层隔震技术、砂垫层基础滑移复合隔震技术的三个双层砌体结构1/4缩尺模型的振动台试验研究结果。这篇研究以结构自振频率、周期、阻尼比及阵型等为指标,通过不同输入地震强度下动力特性对比研究,总结隔震结构的工作机理及动力特性强震演变规律,评价两种隔震技术的隔震效果。结果表明:随输入地震强度增大,自振频率先保持不变后减小,阻尼比先减小后增大,砂垫层隔震结构阵型和复合隔震模型阵型的变化趋势与破坏现象相吻合。动力特性变化表明两种隔震结构的耗能能力较好,隔震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镇建筑 动力特性 振动台试验 隔震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