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十年来中国矿床地球化学研究进展简述 被引量:10
1
作者 钟宏 宋谢炎 +7 位作者 黄智龙 蓝廷广 柏中杰 陈伟 朱经经 阳杰华 谢卓君 王新松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19-844,I0003,共27页
我国的矿床地球化学研究在近十年取得了众多重要进展。本文对中国岩浆型Cu-Ni-(PGE)硫化物和Fe-Ti-V矿床、斑岩型铜矿床、花岗岩型钨锡矿床、碳酸岩型稀土矿床、卡林型金矿床和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床等的一些相关研究进展,以及原... 我国的矿床地球化学研究在近十年取得了众多重要进展。本文对中国岩浆型Cu-Ni-(PGE)硫化物和Fe-Ti-V矿床、斑岩型铜矿床、花岗岩型钨锡矿床、碳酸岩型稀土矿床、卡林型金矿床和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床等的一些相关研究进展,以及原位分析技术和实验地球化学在矿床研究方面的应用进展进行了扼要论述。近十年来,造山带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寻找取得突破进展,岩浆通道系统被证实对巨量钒钛磁铁矿的堆积起关键作用;碰撞型斑岩铜矿的成矿模型更趋完善,花岗岩相关钨锡矿床的成矿过程与机制获得更精细刻画,碳酸岩型稀土矿床的形成时限被精确限定;华南大规模低温成矿的时限和动力学背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成矿物质来源和流体演化的认识更为深入;原位微区元素-同位素组成对精细刻画成矿过程发挥重要作用,实验地球化学的应用初现端倪。此外,本文还对未来需要重视的几个方面的工作提出了初步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矿床 岩浆热液矿床 低温热液矿床 原位分析技术 矿床地球化学
原文传递
云南都龙锡锌矿床中白钨矿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被引量:16
2
作者 叶霖 鲍谈 +5 位作者 刘玉平 何芳 王小娟 张乾 王大鹏 蓝江波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45-258,共14页
云南马关都龙Sn-Zn多金属矿床位于滇东南老君山锡锌钨多金属成矿区南部,是我国三大锡石硫化物矿床之一,近年来矿区外围西部-金石坡矿段的地质勘探与找矿,发现矿区深部燕山期隐伏花岗岩外接触带存在大量W(-Cu-Mo)矿化,呈细脉(网脉)状、... 云南马关都龙Sn-Zn多金属矿床位于滇东南老君山锡锌钨多金属成矿区南部,是我国三大锡石硫化物矿床之一,近年来矿区外围西部-金石坡矿段的地质勘探与找矿,发现矿区深部燕山期隐伏花岗岩外接触带存在大量W(-Cu-Mo)矿化,呈细脉(网脉)状、星点状、团斑状产于碎裂状石榴石-透辉石夕卡岩、节理与裂隙发育的夕卡岩化大理岩及片岩和花岗岩顶部硅化壳接触带.研究表明,其中矿石矿物-白钨矿以富集Sn,Mo,Pb,Zn,Cu为特征,Sr和Ba相对富集,其稀土配分模式为中等向右倾斜曲线,这些微量元素富集与稀土元素元素组成特征与隐伏花岗岩基本一致,仅Eu正异常明显,可能是继承了花岗岩中长石类矿物的Eu正异常特征所致,W等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深部燕山晚期隐伏花岗岩,其矿化应与深部隐伏花岗岩侵入活动过程中的结晶分异作用有关,该成矿阶段,成矿流体具有较高的温度和氧逸度.此外,从矿区深部(靠近隐伏岩体)至地表浅部,矿化类型(W-Fe-Cu-Mo-Sn→Sn-Zn)和夕卡岩类型(无水夕卡岩:石榴石化和透辉石→含水夕卡岩:绿泥石、阳起石、透闪石)均呈有规律变化,其垂直分带特征与典型夕卡岩型矿床较类似.因此,都龙Sn-Zn多金属矿床应属于与燕山晚期花岗岩有关的夕卡岩型多金属矿床,其中层状夕卡岩的形成应为成矿流体顺层交代的结果,矿化类型和围岩蚀变的差异与隐伏岩体距离和控矿构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龙Sn-Zn多金属矿床 白钨矿 微量元素 稀土元素 燕山晚期隐伏花岗岩
下载PDF
德兴朱砂红斑岩铜矿热液蚀变作用及元素地球化学迁移规律 被引量:35
3
作者 王翠云 李晓峰 +4 位作者 肖荣 白艳萍 杨锋 毛伟 蒋松坤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869-3886,共18页
德兴铜矿是中国华南地区重要的大型斑岩铜矿,由朱砂红、铜厂和富家坞3个矿床组成。在系统的钻孔样岩相观察基础上,本文把德兴朱砂红花岗闪长斑岩划分为3种类型蚀变岩(钾化-黑云母化蚀变岩、绿泥石化蚀变岩、石英-绢(白)云母化蚀变岩),... 德兴铜矿是中国华南地区重要的大型斑岩铜矿,由朱砂红、铜厂和富家坞3个矿床组成。在系统的钻孔样岩相观察基础上,本文把德兴朱砂红花岗闪长斑岩划分为3种类型蚀变岩(钾化-黑云母化蚀变岩、绿泥石化蚀变岩、石英-绢(白)云母化蚀变岩),其主要标志性蚀变矿物依次为:钾长石(黑云母)→绿泥石→石英+绢(白)云母,且热液蚀变程度依次增强。以Al2O3作为不活动组分,通过Isocon分析法表明:随着热液蚀变作用的持续进行,蚀变程度的逐渐增强,主量元素(P2O5)行为较稳定,Na2O、Sr元素大量活化迁出;高场强元素Hf、Th、U、V、Co、Nb、Ta等表现为弱活动性或不活动性;成矿元素Cu、Pb、W显示出大量带入,表明热液流体和成矿流体可能属于同一流体系统。稀土元素均发生一定程度的活化迁移,其中绿泥石化蚀变岩的LREE、HREE均较原岩亏损,而石英-绢(白)云母化花岗闪长斑岩的LREE、HREE富集/亏损情况因样品而异,相对增量/减量变化幅度较大。各类蚀变花岗闪长斑岩球粒陨石化配分模式表现较一致,均为轻稀土相对于重稀土富集的右倾分布,极弱Eu负异常,曲线左陡右平缓,尾部轻微上翘,形似铲状,反映岩浆源区角闪石的分离结晶作用。蚀变花岗闪长斑岩的Y/Ho比值与球粒陨石的Y/Ho比值基本一致,表明Y-Ho在热液蚀变过程中未发生明显分离。弱蚀变花岗闪长斑岩具有较高Sr/Y比值、La/Sm比值以及中等Sm/Yb比值,暗示源区残留相主要为角闪石±石榴子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蚀变 Isocon分析 元素地球化学行为 斑岩铜矿 德兴朱砂红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东部鲁西早白垩纪基性岩墙成因:来自锆石年龄、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的证据(英文) 被引量:10
4
作者 刘燊 冯彩霞 +4 位作者 翟明国 胡瑞忠 赖绍聪 陈俊瑾 颜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29-645,共17页
中生代基性辉绿岩墙广泛分布于华北克拉通东部山东地区。本研究给出代表性岩墙的U-Pb锆石年龄、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证据,4个代表性锆石的LA-ICP-MS年龄范围处于121.9±0.6Ma和124.3±0.5Ma之间(早白垩纪)。岩石的主量元... 中生代基性辉绿岩墙广泛分布于华北克拉通东部山东地区。本研究给出代表性岩墙的U-Pb锆石年龄、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证据,4个代表性锆石的LA-ICP-MS年龄范围处于121.9±0.6Ma和124.3±0.5Ma之间(早白垩纪)。岩石的主量元素组成变化较小,岩石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Ba、U、K和Pb),以及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a和Ti)。另外,基性岩墙具有相对一致的(87Sr/86Sr)i比值(~0.7098),负的εNd(t)值(-14.7^-14.5)、εHf(t)值(-31.4^-26.7)和高的Hf模式年龄(tDM1=1817~2024Ma)。研究显示基性岩墙来自富集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作用,并在上升侵位过程中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地壳混染作用影响。总体研究表明,基性岩墙的成因机制与扬子克拉通与华北克拉通的碰撞有关,岩浆源区为晚中生代前受俯冲扬子地壳沉积物交代后的富集岩石圈地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性岩墙 拆沉 鲁西 华北克拉通
下载PDF
滇西北白秧坪多金属矿集区东矿带方解石REE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5
5
作者 冯彩霞 毕献武 +2 位作者 武丽艳 邹志超 唐永永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397-1406,共10页
方解石是白秧坪多金属矿集区东矿带矿石中的主要脉石矿物。不同产状矿体中方解石的REE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3个矿段成矿期方解石具有2种稀土模式:LREE(轻稀土元素)富集型和相对平坦型;前者表明成矿过程中没有LREE明显带出的迹象,残余... 方解石是白秧坪多金属矿集区东矿带矿石中的主要脉石矿物。不同产状矿体中方解石的REE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3个矿段成矿期方解石具有2种稀土模式:LREE(轻稀土元素)富集型和相对平坦型;前者表明成矿过程中没有LREE明显带出的迹象,残余热液继承了前期成矿热液的特征,而后者表明成矿过程中有LREE带出。不同类型矿体方解石中REE含量、有关参数和稀土配分模式等均变化较大,但在地球化学特征上具有连续变化规律,显示为同源不同阶段的产物。方解石为热液成因方解石,结合其他同位素的资料和矿区的地质背景,得出成矿流体以大气降水与围岩反应形成的热卤水为主、深部流体参与其成矿作用的观点。成矿过程中,由早到晚,成矿环境表现为还原向氧化环境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E 地球化学 方解石 白秧坪东矿带 滇西北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山西省晚石炭世基性岩墙成因: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证据(英文) 被引量:3
6
作者 刘燊 冯彩霞 +3 位作者 江博明 胡瑞忠 翟明国 赖绍聪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707-1717,共11页
作为岩石圈伸展拉张背景侵位的特征岩石,基性岩墙群(煌斑岩、辉绿岩和辉绿玢岩等)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日益受到地质研究者的关注。研究显示,基性岩墙在全球范围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和中国等地区,且年代格架主要... 作为岩石圈伸展拉张背景侵位的特征岩石,基性岩墙群(煌斑岩、辉绿岩和辉绿玢岩等)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日益受到地质研究者的关注。研究显示,基性岩墙在全球范围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和中国等地区,且年代格架主要集中在前寒武纪时期(2.4Ga、2.1Ga、1.8Ga、1.4Ga、1.0Ga)。目前,国内中生代以来基性岩墙群主要出露于华北克拉通、华南、西藏和塔里木盆地。本研究基性岩墙来自山西省大同附近,对于该套岩墙,本文给出了锆石u—Pb定年、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证据。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93bla,岩石具有变化较小的主元素变化特征(Si02=50.78%~51.35%,TiO,=2.16%-2.32%,Al2O3=14.53%-15.08%,Fe203=12.42%~12.66%,MnO=0.13%~0.16%,MgO=5.14%-5.35%,CaO=7.93%~8.25%,N如O=3.52%~3.78%,K20=1.01%~1.14%和P205=0.24%-0.36%)。另外,基性岩墙富集轻稀土元素、大离子侵石元素(Ba,K和sr)和高场强元素(Nb,Ta和zr),亏损Th、Pb和Ti。同时,基性岩墙具有相对一致的(87Sr/86Sr);比值(0.70422~0.70423),正的£Nd(f)值(5。8—6.1)和变化较小的Nd模式年龄(tDMI=0.67~0.72Ga,tDM2=0.57~0.59Ga)。以上特征表明,基性岩墙来自亏损软流圈地幔的分布熔融作用,岩浆侵位过程中发生了橄榄石、辉石和含Ti相矿物的分离结晶作用,但没有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作用影响。基性岩墙的成因上与华北克拉通和西伯利亚板块碰撞后的拉伸作用有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石炭世 基性岩墙 成因 华北克拉通北部 西伯利亚板块
下载PDF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改则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 被引量:16
7
作者 冯彩霞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73-786,共14页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是西藏第二条规模巨大的基性-超基性岩带。文章通过对该带西段改则地区硅质岩的系统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硅质岩形成的成因和构造背景。研究表明:①硅质岩的w(SiO2)变化范围在85.23%~93.73%之间,Si/Al比值为34.08~56...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是西藏第二条规模巨大的基性-超基性岩带。文章通过对该带西段改则地区硅质岩的系统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硅质岩形成的成因和构造背景。研究表明:①硅质岩的w(SiO2)变化范围在85.23%~93.73%之间,Si/Al比值为34.08~56.92,表明它们含有较高比例的陆源泥质沉积物;②Hf、Pb、Nb、Ta、Th和U等不相容元素亏损较明显;③Al/(Fe+Mn+Al)比值为0.41~0.69,具有生物成因特征,Ba/Sr比值和U/Th比值均小于1,Al-Fe-Mn三角图和Zr-Cr协变图上均为非热水成因的特征;④Al2O3/(Al2O3+Fe2O3)比值为0.50~0.77,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和北美页岩标准化模式图显示出LREE富集、弱Ce正异常和无明显Ce异常的特征,(La/Ce)SN、Ce/Ce*和(La/Lu)SN比值分别为1.11~1.17、0.90~0.92和1.10~1.62,w(V)〈23μg/g,V/Y〈2.8,以上特征均说明改则地区硅质岩当时形成的环境海底热液活动不强烈,而陆源物质输入较多,沉积环境以在大陆边缘形成为主;⑤从Si和O同位素值看出,其属于典型的放射虫硅质岩类型,δ30Siδ-18O呈正相关趋势,说明SiO2从溶液中晶出石英时,硅、氧同位素表现出相似的动力学分馏过程;⑥该区放射虫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沉积时可能形成于相对稳定的洋盆闭合大陆边缘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地球化学特征 沉积环境 改则硅质岩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下载PDF
中国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地质特点及其启示 被引量:17
8
作者 宋谢炎 胡瑞忠 陈列锰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21-235,共15页
我国岩浆硫化物矿床类型比较齐全,产出的构造背景比较复杂,尽管铂族元素矿床比较匮乏,但铜镍矿床资源总量名列世界前茅.不仅在华北克拉通西南缘和峨眉大火成岩省发现了一系列与地幔柱岩浆活动有关的铜镍(铂族元素)矿床,例如金川和杨柳... 我国岩浆硫化物矿床类型比较齐全,产出的构造背景比较复杂,尽管铂族元素矿床比较匮乏,但铜镍矿床资源总量名列世界前茅.不仅在华北克拉通西南缘和峨眉大火成岩省发现了一系列与地幔柱岩浆活动有关的铜镍(铂族元素)矿床,例如金川和杨柳坪超大型铜镍铂族元素矿床;还在中亚造山带南缘境内以及东昆仑造山带发现了一批规模可观的铜镍矿床,甚至超大型矿床,例如夏日哈木超大型镍钴矿床,使得我国产于板块聚合边界铜镍矿床在镍资源总量中所占的比例远高于世界平均值.这种特点一方面取决于我国特殊的地质背景,反映了我国铜镍矿床成因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这类矿床的勘查策略和技术具有优势,我国地质工作者卓有成效的找矿实践极大地丰富了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找矿理论,拓展了这类矿床的找矿空间.对华北克拉通、峨眉大火成岩省、中亚造山带南缘及东昆仑造山带已发现矿床的地质特征进行总结,对于未来这些区域找矿潜力的合理评价及预测是非常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镍硫化物矿床 大火成岩省 板块聚合边界 岩浆通道系统
下载PDF
近十年中国同位素效应理论和计算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刘耘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87-1303,共17页
近十年来,国内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理论解释已普遍达到了量子化学水平。基于精密的量子化学从头或第一性原理,研究者们开始了平衡和动力学分馏系数的计算。在同位素的分析测试、野外观察、理论和计算四个方向上,国内在理论和计算方向... 近十年来,国内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理论解释已普遍达到了量子化学水平。基于精密的量子化学从头或第一性原理,研究者们开始了平衡和动力学分馏系数的计算。在同位素的分析测试、野外观察、理论和计算四个方向上,国内在理论和计算方向的发展可能还算最好的,整体处于国际第一方阵的地位。国内学者率先发展了超冷体系同位素分馏、含压力效应的同位素分馏、同位素的浓度效应、团簇同位素、微小同位素异常、热梯度下同位素扩散效应、高温重复过程等方向的同位素理论和计算方法,也发展了针对固-液两相同位素分馏的可变体积的分子簇(VVCM)计算新方法、针对重金属同位素固相体系的含核体积效应处理的方法,以及针对熔体中同位素扩散的动力学分馏的理论和计算方法。同时,还为大量不同的非传统(金属)同位素体系,提供了大量的平衡分馏系数,为这些同位素体系的日后深入应用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是,在这些成果中,真正由我国学者首先提出的原始概念、模型、体系和方法还很少,绝大多数都是对前人(主要是国外同行)提出的理论体系和新兴发展方向的修改和补充。未来我国同位素理论和计算领域应率先使用包含量子场论在内的新一代理论工具,在同位素效应的新方向、新概念的提出和新理论的建立方面,做出更多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效应 稳定同位素分馏 理论计算 量子化学 平衡分馏 超冷体系 压力效应 同位素浓度效应
原文传递
湘南铜山岭矽卡岩铜铅锌矿床矿物组合分带特征及温压条件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黄旭栋 陆建军 +4 位作者 高剑峰 章荣清 SIZARET Stanislas 马东升 王汝成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06-530,共25页
湘南铜山岭矽卡岩铜铅锌矿床产于铜山岭岩体北东缘隐伏接触带及其外围地层中,在成因上与铜山岭花岗闪长斑岩密切相关。铜山岭铜铅锌矿床具有独特的成矿分带,从岩体向外依次发育近端内矽卡岩、近端外矽卡岩、硫化物-石英脉和远端矽卡岩... 湘南铜山岭矽卡岩铜铅锌矿床产于铜山岭岩体北东缘隐伏接触带及其外围地层中,在成因上与铜山岭花岗闪长斑岩密切相关。铜山岭铜铅锌矿床具有独特的成矿分带,从岩体向外依次发育近端内矽卡岩、近端外矽卡岩、硫化物-石英脉和远端矽卡岩矿体。根据穿切关系、交代结构和矿物组合等地质特征可以把铜山岭铜铅锌矿床划分为4个矿化蚀变阶段,从早到晚依次为进变质矽卡岩、退变质矽卡岩、石英-硫化物和碳酸盐阶段,其中石英-硫化物阶段为主成矿阶段。闪锌矿成分压力计研究表明,近端内矽卡岩型团块状硫化物矿石中闪锌矿的形成压力为(3.1±1.0)×10^(8) Pa,对应的成矿深度为6~12 km,相当于中—上地壳水平,说明铜山岭铜铅锌矿床形成于较大深度。近端内矽卡岩、近端外矽卡岩和远端矽卡岩中都存在两阶段绿泥石。绿泥石成分温度计研究表明,3类矽卡岩中退变质矽卡岩阶段绿泥石的形成温度分别为345~388℃、296~376℃和296~338℃,代表各类矽卡岩形成温度的下限;石英-硫化物阶段绿泥石的形成温度分别为270~318℃、209~238℃和200~223℃,代表各类矽卡岩矿体的成矿温度。3类矽卡岩的绿泥石温度表现出逐步降低的趋势,指示近端内矽卡岩、近端外矽卡岩和远端矽卡岩矿体依次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矿物组合分带 绿泥石 闪锌矿 温压条件 矿床成因 铜山岭
下载PDF
华南中生代与同熔型花岗岩有关的铜铅锌多金属矿床时空分布及其岩浆源区特征 被引量:41
11
作者 李晓峰 胡瑞忠 +4 位作者 华仁民 马东升 武丽艳 齐有强 彭建堂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4037-4050,共14页
花岗岩及其成矿作用一直是地质学家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本文在回顾花岗岩分类及其成矿专属性研究的基础上,以华南同熔型花岗岩为例,探讨了华南地区与同熔型花岗岩有关的铜铅锌矿床的特点、时空格架及其分布规律,研究了与成矿有关的同... 花岗岩及其成矿作用一直是地质学家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本文在回顾花岗岩分类及其成矿专属性研究的基础上,以华南同熔型花岗岩为例,探讨了华南地区与同熔型花岗岩有关的铜铅锌矿床的特点、时空格架及其分布规律,研究了与成矿有关的同熔型花岗岩的特点、源区属性及其与华南古老地壳的关系。本文认为华南地区与同熔型花岗岩有关的铜铅锌成矿作用是壳幔相互作用的结果,且这些同熔型花岗岩具有过渡类型的特征。岩浆源区属性与成矿类型、成矿规模的关系存在着某种制约联系,该类矿床的形成是不同时期华南地区古老地壳改造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熔型花岗岩 铜铅锌矿床 岩浆源区 成矿规模 古老地壳改造 华南
下载PDF
桂东北钨锡稀有金属矿床的成矿类型、成矿时代及其地质背景 被引量:81
12
作者 李晓峰 冯佐海 +5 位作者 肖荣 宋慈安 杨锋 王翠云 康志强 毛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713-1725,共13页
在大地构造位置上,桂东北地区位于江南造山带与华南褶皱带的过渡部位,具有独特的构造地理位置。在精细测试一系列典型矿床及其有关的花岗岩年代学的基础上,本文根据矿床类型、成矿元素组合,把该地区矿床分为6个成矿系统:①与志留纪花岗... 在大地构造位置上,桂东北地区位于江南造山带与华南褶皱带的过渡部位,具有独特的构造地理位置。在精细测试一系列典型矿床及其有关的花岗岩年代学的基础上,本文根据矿床类型、成矿元素组合,把该地区矿床分为6个成矿系统:①与志留纪花岗岩有关W-Mo矿;②与二叠世花岗岩有关Pb-Zn矿床;③与晚三叠世花岗岩有关W-Mo和Sn-Nb-Ta矿床;④与中—晚侏罗世花岗岩有关的W-Sn矿床;⑤与白垩世花岗岩有关的W-Sn矿床;⑥与花岗岩有关的铀矿。这些矿床的形成与不同时期构造-岩浆演化密切相关,主要形成于同碰撞挤压环境或者碰撞后伸展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里东期花岗岩 印支期花岗岩 燕山期花岗岩 W—Sn—Mo—Nb—Ta矿床成矿作用 桂东北 华南
下载PDF
流体包裹体及石英LA-ICP-MS分析方法的建立及其在矿床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45
13
作者 蓝廷广 胡瑞忠 +5 位作者 范宏瑞 毕献武 唐燕文 周丽 毛伟 陈应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239-3262,共24页
流体包裹体LA-ICP-MS(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具有高精度、低检测限、多元素同时微区原位检测的特点,因此在精细刻画成矿过程、深入揭示成矿机理方面具有传统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通过人工合成石英Na Cl-H2O-Rb-Cs和Na Cl... 流体包裹体LA-ICP-MS(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具有高精度、低检测限、多元素同时微区原位检测的特点,因此在精细刻画成矿过程、深入揭示成矿机理方面具有传统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通过人工合成石英Na Cl-H2O-Rb-Cs和Na Cl-KCl-Ca Cl2-H2O-Rb-Cs流体包裹体,使用NIST610为外标、显微测温Na Cl等效盐度(电价平衡方法)为内标,建立了流体包裹体L A-ICP-MS分析方法。分析结果的相对误差在±16%以内,绝大部分在±10%以内,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7%。同时结合国际上推荐的石英标样,使用NIST610为外标、无内标法,建立了石英微量元素LA-ICP-MS分析方法。分析结果表明,石英中主要元素Li、Al和Ti的相对误差在±10%以内,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利用建立的方法对鲁西早白垩世王家庄Cu-Mo矿开展了应用研究,结果显示该矿富气相包裹体更富Cu,而含子矿物包裹体富Mo,暗示Cu和Mo可能具有不同的搬运机制,Cu更倾向于气相,Mo则倾向于进入液相,结合流体沸腾现象的存在,这可能是导致该矿上铜下钼分带沉淀的重要因素。此外,从早期岩浆成因石英到成矿期热液石英以及成矿期后石英,微量元素具有明显的Ti降低而Al升高的趋势,暗示成矿元素Cu、Mo的沉淀可能同时还受到温度和流体酸碱度变化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LA-ICP-MS 石英微量元素 Cu-Mo矿 王家庄
下载PDF
江西德兴地区主要矿床类型、成矿地质特征及其成因关系 被引量:38
14
作者 李晓峰 胡瑞忠 +4 位作者 韦星林 肖荣 肖宁 王翠云 杨锋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2-90,共9页
江西德兴地区是中国重要的金属矿产资源聚集地,主要矿床有德兴斑岩铜矿(包括朱砂红、铜厂和富家坞)、金山金矿、银山Pb—Zn—Ag多金属矿和蛤蟆金矿等。这些矿床可以划分为与剪切带有关的金矿和与岩浆热液成矿作用有关的铜金钼铅锌银矿床... 江西德兴地区是中国重要的金属矿产资源聚集地,主要矿床有德兴斑岩铜矿(包括朱砂红、铜厂和富家坞)、金山金矿、银山Pb—Zn—Ag多金属矿和蛤蟆金矿等。这些矿床可以划分为与剪切带有关的金矿和与岩浆热液成矿作用有关的铜金钼铅锌银矿床(如德兴斑岩Cu—Mo—Au矿床和银山Pb—Zn—Ag—Cu—Au矿床)。在控矿构造、成矿元素组合、成矿流体来源、矿床地球化学等方面这两类矿床都有明显的差异;二者成矿年龄的差异显示它们是不同地质时期演化的结果。剪切带型金矿(如金山金矿)与斑岩铜矿(德兴铜矿)在成因上没有明显的直接关系,它们非单一同一岩浆系统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带金矿 斑岩铜矿 矿床成因 矿床类型 江西德兴
下载PDF
南岭地区与铅锌矿有关岩浆岩的成矿专属性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赵正 王登红 +1 位作者 张长青 何玉璠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89-300,共12页
南岭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铅锌矿产资源基地之一,除传统的层控-热液改造型矿床外,近些年新发现(或储量增加)的铅锌矿产地中岩浆热液型矿床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文在总结南岭地区主要岩浆热液型铅锌矿床时空分布规律的基础上,探讨... 南岭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铅锌矿产资源基地之一,除传统的层控-热液改造型矿床外,近些年新发现(或储量增加)的铅锌矿产地中岩浆热液型矿床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文在总结南岭地区主要岩浆热液型铅锌矿床时空分布规律的基础上,探讨了与铅锌矿有关的岩浆岩岩石矿物学、地球化学特征和成矿专属性问题。并与成钨锡矿的花岗岩进行了对比,指出燕山早期(146~173 Ma)和燕山晚期(84~102 Ma)是南岭地区的两个成铅锌矿集中期,分别以赣南、湘南和桂北为代表。成铅锌矿的岩浆岩具有深源浅成、低分异、中酸性-酸性、高钾钙碱性-钾玄岩过渡系列岩浆特点,其高LREE/HREE比值和低δEu异常等特征区别于成钨锡矿的岩浆岩。成铅锌矿岩浆岩进一步划分为铅锌钨锡组合相关的壳源重熔型和铅锌铜金银相关的混合源区型,前者 SiO2含量较高(通常〉70%)且与成钨锡矿花岗岩具有类似的变质砂岩熔融源区,后者则为基性岩熔融或壳幔混合型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岭地区 岩浆热液型铅锌矿床 岩浆岩 成矿专属性 燕山早期
下载PDF
滇西兰坪盆地白秧坪Pb-Zn-Cu-Ag多金属矿床东矿带成矿年代学探讨 被引量:4
16
作者 冯彩霞 刘燊 +5 位作者 毕献武 胡瑞忠 池国祥 陈俊瑾 冯强 郭晓磊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91-704,共14页
白秧坪Pb-Zn-Cu-Ag多金属矿集区夹持于金沙江和澜沧江断裂之间,隶属兰坪盆地北部,分为东、西2个矿带。文章采用闪锌矿、方铅矿的Rb-Sr法和成矿阶段方解石的Sm-Nd法,对白秧坪Pb-Zn-Cu-Ag多金属矿床东矿带华昌山和下区五矿段进行了成矿年... 白秧坪Pb-Zn-Cu-Ag多金属矿集区夹持于金沙江和澜沧江断裂之间,隶属兰坪盆地北部,分为东、西2个矿带。文章采用闪锌矿、方铅矿的Rb-Sr法和成矿阶段方解石的Sm-Nd法,对白秧坪Pb-Zn-Cu-Ag多金属矿床东矿带华昌山和下区五矿段进行了成矿年代厘定,获得方铅矿以及闪锌矿和方铅矿的矿物组合Rb-Sr等时线年龄为(32.8±1.5)Ma,方解石的Sm-Nd等时线年龄为(33.32±0.43)Ma。研究表明,通过对特定矿床的主要矿石矿物采用Rb-Sr法和Sm-Nd法获得的年龄在误差范围内是一致的,从而起到了相互验证的作用,并对矿床的成矿背景具有一定的指示性。通过成矿年龄的探讨,认为东矿带铅锌为主的矿化期主要产生于青藏高原东缘晚碰撞阶段(40~26)Ma,伴随印度-亚洲大陆碰撞造山,形成逆冲推覆构造和赋矿地层,控制了Pb-Zn矿床的形成和发育。该期Pb-Zn矿床与兰坪盆地金顶和西矿带Pb-Zn矿床、囊谦盆地Pb-Zn矿床和沱沱河盆地Pb-Zn矿床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成矿年代 东矿带 Cu-Pb-Zn-Ag多金属矿床 白秧坪 兰坪盆地 滇西
下载PDF
湘中锡矿山中生代煌斑岩及其成因研究 被引量:19
17
作者 胡阿香 彭建堂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041-2056,共16页
湘中锡矿山锑矿是世界上最大的锑矿床,被誉为"世界锑都",矿区东部出露的煌斑岩是该区唯一的岩浆活动。本次利用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对该煌斑岩的岩相学及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探讨了... 湘中锡矿山锑矿是世界上最大的锑矿床,被誉为"世界锑都",矿区东部出露的煌斑岩是该区唯一的岩浆活动。本次利用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对该煌斑岩的岩相学及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探讨了其源区属性、形成机制、形成的构造环境以及煌斑岩与成矿的关系。研究表明,该区煌斑岩为典型的钙碱性煌斑岩,其岩石地球化学表现出富Ti O_2、贫Al_2O_3和Mg O,富集LILE和LREE,亏损HFSE,高(^(87)Sr/^(86)Sr)i、低ε_(Nd)(t)值的特征,与EM2型富集地幔相似。在锡矿山煌斑岩形成过程中,地壳混染作用十分有限。岩浆上升至地表的过程中经历了橄榄石+斜长石的结晶分异作用。锡矿山煌斑岩形成过程为:在石榴石稳定场条件下含金云母相的二辉橄榄岩地幔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初始源区,洋壳沉积物通过俯冲作用形成的流体交代初始源区,岩浆快速上升至地表形成煌斑岩。锡矿山煌斑岩与该区锑矿没有成因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源区性质 煌斑岩 锡矿山 湘中
下载PDF
遵义黄家湾Ni-Mo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特征:来自方解石流体包裹体、REE和C、O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3
18
作者 冯彩霞 池国祥 +4 位作者 胡瑞忠 刘燊 刘家军 罗泰义 齐有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763-3776,共14页
黄家湾矿床是近几年在贵州遵义地区寒武系底部黑色页岩中新发现的以Ni-Mo为主的多元素矿床,本文首次对该矿床成矿阶段方解石的流体包裹体、REE和C、O同位素组成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该矿床成矿阶段方解石中含有3种类型... 黄家湾矿床是近几年在贵州遵义地区寒武系底部黑色页岩中新发现的以Ni-Mo为主的多元素矿床,本文首次对该矿床成矿阶段方解石的流体包裹体、REE和C、O同位素组成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该矿床成矿阶段方解石中含有3种类型的流体包裹体:富液相气液两相水溶液包裹体;富气相气液两相水溶液包裹体;纯液相包裹体。它们的气相分数变化较大,显示成矿过程中可能发生过沸腾作用。流体包裹体的显微测温结果显示,成矿流体的冰点温度为-11.6~-5.5℃,流体盐度变化范围为8.55%~15.57%NaCleqv,均一温度为109.0~181.8℃,对应流体密度为0.97~1.44g·cm-3;(2)遵义黄家湾钼-镍多金属矿床中与成矿期有关的方解石的稀土总量高且变化范围宽(39.9×10-6~275×10-6),配分曲线为轻稀土富集((La/Yb)N=29.6~63.3)的右倾型,且铕正异常明显(Eu/Eu*为2.14~14.8),与现代海底热液矿床中方解石的稀土特征类似;(3)同位素测定显示成矿流体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分别为δ13CV-PDB=-6.3‰~-5.7‰,δ18OV-SMOW=15.6‰~16.0‰,计算得到流体水的δ18OV-SMOW-H2O‰平均值变化于-0.97‰~+5.16‰之间。上述综合研究表明:黄家湾Ni-Mo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主要为海水和地层中的建造水(盆地热卤水),同时由海水演化来的海底热液也参与了成矿过程。成矿流体中的碳可能由深源碳与海相碳酸盐岩共同提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同位素 稀土元素组成 流体包裹体 方解石 成矿流体 镍钼多金属矿床 遵义
下载PDF
山西省早白垩纪碳酸岩元素同位素和锆石U-Pb定年研究(英文)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燊 冯彩霞 +4 位作者 胡瑞忠 赖绍聪 Ian M Coulson 冯光英 杨毓红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50-360,共11页
碳酸岩广泛出露在华北克拉通的山西省。此文中,针对研究区的碳酸岩墙,我们给出新的地球化学、Sr-Nd同位素和锆石U-Pb年龄。LA-ICP-MS锆石定年结果显示,该岩墙的侵位年龄为132.9Ma,全岩K-Ar年龄为131.3~132.6 Ma。碳酸岩墙具有非常一致... 碳酸岩广泛出露在华北克拉通的山西省。此文中,针对研究区的碳酸岩墙,我们给出新的地球化学、Sr-Nd同位素和锆石U-Pb年龄。LA-ICP-MS锆石定年结果显示,该岩墙的侵位年龄为132.9Ma,全岩K-Ar年龄为131.3~132.6 Ma。碳酸岩墙具有非常一致的主量元素组成,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Ba、U、Pb、Sr),以及亏损K和高场强元素(Ta、P和Ti)。另外,该岩墙具有相对一致的(87Sr/86Sr)i(0.7079~0.7083)和负的εNd(t)(-16.7^-15.2)。以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岩墙为大陆地壳和此大陆岩石圈地幔混合时期,受明显地壳混染的下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纪 碳酸岩墙 山西 华北克拉通北部
下载PDF
德兴铜厂斑岩铜矿脉体类型、分布规律及其对成矿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23
20
作者 王翠云 李晓峰 +3 位作者 肖荣 杨锋 王增科 朱小云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4-110,共17页
德兴铜矿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大型斑岩铜矿,由朱砂红、铜厂和富家坞等3个矿床组成。在详细的野外脉体填图基础上,文章把德兴铜厂斑岩铜矿的成矿脉体划分为A脉、B脉、D脉和H脉等4种类型。研究发现,A脉的形成与钾化蚀变有关,脉体不规则且不连... 德兴铜矿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大型斑岩铜矿,由朱砂红、铜厂和富家坞等3个矿床组成。在详细的野外脉体填图基础上,文章把德兴铜厂斑岩铜矿的成矿脉体划分为A脉、B脉、D脉和H脉等4种类型。研究发现,A脉的形成与钾化蚀变有关,脉体不规则且不连续,以粒状石英±钾长石±黑云母±磁铁矿±少量黄铁矿±少量黄铜矿的矿物组合为特征;B脉的形成与钾质硅酸盐水解有关,脉体较规则且连续,以石英±辉钼矿±黄铜矿±黄铁矿的矿物组合为特征,石英颗粒呈典型的梳状或长柱状对称于脉壁生长;D脉的形成与石英-绢云母化蚀变有关,以黄铁矿±石英±黄铜矿的矿物组合为特征,脉壁发育绢云母晕;H脉的形成与碳酸盐化有关,以方解石±赤铁矿±黄铁矿±黄铜矿的矿物组合为特征。这4种脉体分别记录了成矿流体演化至不同阶段,热液蚀变作用的特点及其与Cu-Mo硫化物沉淀的关系。脉体的宽度-间距定量统计分析表明,脉体宽度(T)服从于幂次分布定律;脉体间距(S)服从于负指数分布或介于对数正态分布与负指数分布之间。脉体宽度分维值D值(0.91~1.35)普遍〉1,反映脉体系统的连通性较差,矿化程度较弱。脉体间距变差系数Cν值(0.49~0.92)均〈1,说明脉体簇生聚集程度较低,矿化程度较弱;处于脉体聚集中心的脉体,代表着热液流体运移的通道,制约着其他脉体的展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脉体类型 脉体宽度 脉体间距 Cu-Mo矿化作用 斑岩铜矿 铜厂 德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