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调控技术临床应用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建国 解虎涛 杨岸超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全球疾病谱已发生深刻变化,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功能性疾病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神经调控技术作为应对这一挑战的重要手段,开辟新的治疗途径。本文系统阐述“神经调控”概念、分类及其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全球疾病谱已发生深刻变化,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功能性疾病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神经调控技术作为应对这一挑战的重要手段,开辟新的治疗途径。本文系统阐述“神经调控”概念、分类及其技术演变,重点总结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的临床应用进展,分析其在运动障碍疾病、癫痫、疼痛、认知功能障碍和神经康复等领域的疗效和发展潜力;探讨神经调控与脑机接口的融合趋势,指出闭环神经调控技术已成为脑机接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精准治疗和个性化调控提供新的思路;指明神经调控领域未来发展方向,包括拓展新适应证、创新靶点探索模式、更新治疗理念及开展高质量循证医学研究。展望未来,我国神经调控事业应抓住时代机遇,通过持续探索和创新,为全球脑健康事业贡献更多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调控(非MeSH词) 神经外科(学) 综述
下载PDF
特发性震颤神经调控治疗进展
2
作者 郭松 张弘灏 +1 位作者 李建宇 杨岸超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2,共9页
特发性震颤是临床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对于部分震颤症状严重、日常生活活动受到影响且药物疗效欠佳的患者可予以神经调控治疗,其疗效优于药物治疗。本文拟对特发性震颤的神经调控治疗最新进展进行综述,包括磁共振引导下聚焦超声、方向... 特发性震颤是临床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对于部分震颤症状严重、日常生活活动受到影响且药物疗效欠佳的患者可予以神经调控治疗,其疗效优于药物治疗。本文拟对特发性震颤的神经调控治疗最新进展进行综述,包括磁共振引导下聚焦超声、方向性电极和可感知脑深部电刺激术以及脑深部电刺激术最佳刺激靶点的临床研究,以为特发性震颤的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震颤 磁共振成像 超声疗法 深部脑刺激法 综述
下载PDF
多模态神经调控与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3
作者 杜全生 戴慧 +1 位作者 眭亚楠 盛兴 《中国科学基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6-302,共7页
脑科学被誉为人类自然科学“最后的前沿”,如何精准理解与控制包括大脑在内的生物神经系统,已成为多学科交叉的前沿和热点问题。本文基于“多模态神经调控与检测技术专题研讨会”的研讨成果,从物理化学信号与神经信号相互作用机制、神... 脑科学被誉为人类自然科学“最后的前沿”,如何精准理解与控制包括大脑在内的生物神经系统,已成为多学科交叉的前沿和热点问题。本文基于“多模态神经调控与检测技术专题研讨会”的研讨成果,从物理化学信号与神经信号相互作用机制、神经接口材料器件系统、神经成像方法、神经信号编码解码技术、临床医学应用等方面,总结回顾了在神经调控与检测技术相关研究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进展,以及未来多学科协同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探讨了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机接口 多模态 神经调控 神经传感 交叉科学
原文传递
罕见运动障碍疾病神经调控治疗进展
4
作者 董文文 邱畅 +2 位作者 徐怿琛 杨岸超 章文斌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47,共7页
罕见运动障碍疾病的传统药物治疗效果有限,而脑深部电刺激术、脊髓电刺激术,以及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和电休克疗法等神经调控技术的兴起为罕见运动障碍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本文系统回顾并总结上述侵入性和非侵入性神经调控... 罕见运动障碍疾病的传统药物治疗效果有限,而脑深部电刺激术、脊髓电刺激术,以及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和电休克疗法等神经调控技术的兴起为罕见运动障碍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本文系统回顾并总结上述侵入性和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在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亨廷顿病、神经棘红细胞增多症等多种罕见运动障碍疾病中的应用及疗效,以为神经调控技术在罕见运动障碍疾病中的应用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作障碍 电刺激疗法 物理刺激 经颅磁刺激 综述
下载PDF
难治性癫痫反应性神经电刺激治疗进展
5
作者 樊修良 白宇彤 +1 位作者 杨岸超 张凯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6,共6页
癫痫是常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约1/3最终诊断为难治性癫痫,传统药物和手术治疗效果有限,反应性神经电刺激作为一种闭环神经调控技术,为难治性癫痫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反应性神经电刺激通过植入式电极实时监测脑电活动,识别癫痫发作... 癫痫是常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约1/3最终诊断为难治性癫痫,传统药物和手术治疗效果有限,反应性神经电刺激作为一种闭环神经调控技术,为难治性癫痫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反应性神经电刺激通过植入式电极实时监测脑电活动,识别癫痫发作前兆并进行电刺激干预,有效减少癫痫发作频率和强度。本文综述反应性神经电刺激的组成、刺激参数选择与动态调整、长期数据记录与分析、与机器学习算法的融合、临床应用进展及其与迷走神经刺激术的比较,探讨其面临的技术挑战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以为更多难治性癫痫患者提供精准的个性化治疗并扩展至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药性癫痫 电刺激疗法 迷走神经刺激术 综述
下载PDF
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进展
6
作者 白宇彤 杨岸超 张建国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3,共7页
脑深部电刺激术作为一种成熟的神经调控技术,广泛应用于多种神经精神疾病的治疗,帕金森病是其最早应用的适应证之一,在多个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本文以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优化为主线,聚焦手术技术革新与神经回路机制研究两大方... 脑深部电刺激术作为一种成熟的神经调控技术,广泛应用于多种神经精神疾病的治疗,帕金森病是其最早应用的适应证之一,在多个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本文以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优化为主线,聚焦手术技术革新与神经回路机制研究两大方向,分别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术的手术技术创新、硬件设备优化、程控策略改进、神经回路标志物识别与应用,不仅显著提高疗效,而且为神经调控技术的未来发展提供宝贵思路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深部脑刺激法 综述
下载PDF
外侧缰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前瞻性研究
7
作者 江潮 范滕滕 +4 位作者 王志燕 关凌霄 胡春华 王健 崔志强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48-353,共6页
目的探讨外侧缰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21年3月至2022年4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医学部行外侧缰核脑深部电刺激(LHb-DBS)手术治疗的6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术前1个月及... 目的探讨外侧缰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21年3月至2022年4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医学部行外侧缰核脑深部电刺激(LHb-DBS)手术治疗的6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术前1个月及术后开机1、3、6、9、12、15个月分别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DRS)-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蒙哥马利抑郁量表(MADR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快速抑郁症症状自评问卷(QIDS-SR)、功能大体评定量表(GAF)等的评估。同时记录手术和刺激相关的并发症。结果6例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5例患者随访至开机后15个月,1例随访至开机后1个月。开机后1个月时,与术前基线相比,6例患者的HDRS-17评分(平均改善率为60.3%)、HAMA评分(平均改善率为59.6%)、MADRS评分(平均改善率为61.1%)、QIDS-SR评分(平均改善率为55.2%)均下降,GAF评分(平均改善率为46.9%)升高。与术前基线比较,5例患者开机后3~15个月抑郁相关量表HDRS-17、MADRS、QIDS-SR评分的平均改善率分别为60.3%~67.6%、64.7%~79.4%、47.4%~63.2%;焦虑情绪方面,HAMA评分的平均改善率为57.7%~71.6%;睡眠方面,PSQI评分的平均改善率为17.2%~31.7%;GAF评分提高47.6%~87.6%。在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术中出血、脑缺血、切口感染等手术相关并发症,未观察到与器械相关的不良事件。在治疗期间,4例患者记录到与刺激相关的不良事件,经调整刺激触点和刺激参数后缓解。结论采用LHb-DBS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可改善抑郁、焦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未观察到手术及刺激相关的严重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难治性 深部脑刺激法 前瞻性研究 外侧缰核
原文传递
有源植入式医疗器械可靠性研究的特点和进展 被引量:6
8
作者 王伟明 李冰 李路明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92-801,共10页
有源植入式医疗器械是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关键领域。该文概述了高风险有源植入式医疗器械的可靠性特点。从系统级、部件级到元器件级3个层面,系统阐述了有源植入式医疗器械领域的可靠性研究进展。在系统级... 有源植入式医疗器械是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关键领域。该文概述了高风险有源植入式医疗器械的可靠性特点。从系统级、部件级到元器件级3个层面,系统阐述了有源植入式医疗器械领域的可靠性研究进展。在系统级,主要关注有源植入式医疗器械寿命的影响因素、关键部件之间的连接和医生手术过程的再操作等。在部件级,电路板的可靠性保障与传统高可靠性保障方法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简化元件级试验并增加用户板级试验内容,结合实际工况设计相关试验条件和判据,成为了商用器件用于高可靠领域的可靠性保障的发展方向。电极与组织之间相互作用的长期可靠性是有源植入式医疗器械可靠性研究的重点内容。在元器件级,以电容为例对关键部件用于有源植入式医疗器械领域的可靠性问题进行了结合应用场景的分析。此外,微小型植入式医疗器械因植入简单,能够降低和导线密切相关的电磁兼容、核磁等风险,同时能够避免因导线变形、断裂等引发的可靠性问题,成为有源植入式医疗器械的重要发展方向,其可靠性先行的特征尤为明显。以设计应用方作为研究主体,侧重结合实际应用情况进行可靠性保障,是有源植入式医疗器械等高可靠性领域可靠性研究当前阶段的突出特点和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器械 有源植入 可靠性 植入电极界面 植入脑机接口
原文传递
精神疾病脑机接口研究伦理治理多学科专家共识 被引量:4
9
作者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精神健康医学分会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神经外科分会 +6 位作者 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生物精神病学组 上海智慧心理评估与干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张青 王兴朝 张琛 计海庆 陈静 《中华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36-341,共6页
精神疾病脑机接口研究的伦理治理是有效防范脑机接口技术伦理风险,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实现负责任创新的重要保障。作为国家脑计划重点攻关的疾病,精神疾病特别是难治性精神疾病的脑机接口应用是研究的热点。本专家共识由来自精神科、神经... 精神疾病脑机接口研究的伦理治理是有效防范脑机接口技术伦理风险,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实现负责任创新的重要保障。作为国家脑计划重点攻关的疾病,精神疾病特别是难治性精神疾病的脑机接口应用是研究的热点。本专家共识由来自精神科、神经外科、工程技术、计算机及信息科学、伦理学、科技哲学、心理学、法学等多学科专家,经过多轮研讨及在德尔菲法调研基础上,形成精神疾病脑机接口研究伦理治理的基本原则与伦理审查要点共识,提出研究应当至少遵循科学性、有利、自主、最小伤害、隐私保护和公平公正原则,需满足一系列伦理审查的实践要点。本共识将有助于进一步明确精神疾病脑机接口研究的伦理规范,促进技术创新的稳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障碍 伦理审查 脑机接口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