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氨电氧化催化剂及其低温直接氨碱性膜燃料电池性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
作者 方辉煌 程金星 +3 位作者 罗宇 陈崇启 周晨 江莉龙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802-3814,共13页
氨是一种无碳富氢的能源载体,体积能量密度高,易液化储存,是理想的储氢介质。以氨直接作为燃料,在低温碱性膜燃料电池中通过氨氧化反应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是氨能源高效利用的理想路径之一。然而,低温氨氧化反应动力学缓慢、催化剂... 氨是一种无碳富氢的能源载体,体积能量密度高,易液化储存,是理想的储氢介质。以氨直接作为燃料,在低温碱性膜燃料电池中通过氨氧化反应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是氨能源高效利用的理想路径之一。然而,低温氨氧化反应动力学缓慢、催化剂价格昂贵、易中毒等问题严重影响氨燃料电池性能,限制其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因此,设计高效、廉价、稳定的催化剂是发展低温氨燃料电池技术的关键。本文首先综述了近些年研究者在氨氧化反应机理方面的探索,在深入理解反应体系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含贵金属和非贵金属催化剂设计制备及其在氨氧化反应中的进展,并总结了氨氧化催化剂在氨燃料电池中的性能。最后针对氨氧化催化剂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旨在为氨氧化催化剂的设计及低温氨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提供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氧化反应 低温氨燃料电池 催化剂 电催化
下载PDF
焙烧温度对K改性Ag-Fe/ZnO-ZrO_2催化剂结构和CO加氢合成低碳混合醇醚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冉磊 华金铭 魏可镁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23-330,共8页
采用并流共沉淀法在不同焙烧温度下制备K改性Ag-Fe/Zn O-Zr O2催化剂,考察不同焙烧温度对催化剂CO加氢合成低碳混合醇醚反应性能的影响。通过N2物理吸附(N2-adsorption)、X射线衍射(XRD)、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2-TPR)、一氧化碳程序升温脱... 采用并流共沉淀法在不同焙烧温度下制备K改性Ag-Fe/Zn O-Zr O2催化剂,考察不同焙烧温度对催化剂CO加氢合成低碳混合醇醚反应性能的影响。通过N2物理吸附(N2-adsorption)、X射线衍射(XRD)、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2-TPR)、一氧化碳程序升温脱附(CO-TPD)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250℃焙烧的催化剂,由于焙烧温度较低,表面尚未形成足够多的活性位,未能达到最佳的催化性能;300℃焙烧的催化剂,其CO转化率最高、醇醚选择性较高,醇醚时空产率达到最大值。随着焙烧温度进一步升高,CO转化率逐渐降低,醇选择性先降低后增大,二甲醚(DME)选择性逐渐增大,醇醚时空产率逐渐降低。催化剂性能主要与其比表面积、还原性能、所含银铁复合物分散度及CO吸脱附性能有关,即比表面积较大、易于被还原、银铁复合物分散度较高以及较多的CO吸脱附活性位,有利于催化剂CO加氢转化。催化剂表面活性位对CO的非解离吸附强度降低,有利于醇醚产物的生成;而对CO的解离吸附强度增强,则不利于烃类产物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Fe催化剂 焙烧温度 一氧化碳加氢 低碳混合醇醚
下载PDF
基于镁铝水滑石的Mo/Al2O3-MgO催化剂制备及其加氢脱硫性能 被引量:5
3
作者 岳源源 郑晓桂 +4 位作者 康颖 白正帅 袁珮 朱海波 鲍晓军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05-413,共9页
生产低硫或无硫柴油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清洁燃料发展的趋势,加氢脱硫(HDS)是大规模生产清洁柴油最为有效的技术之一,而研制高活性的HDS催化剂成为该技术的关键。以镁铝水滑石与氧化铝的复合氧化物为载体,通过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Mo/A... 生产低硫或无硫柴油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清洁燃料发展的趋势,加氢脱硫(HDS)是大规模生产清洁柴油最为有效的技术之一,而研制高活性的HDS催化剂成为该技术的关键。以镁铝水滑石与氧化铝的复合氧化物为载体,通过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Mo/Al_2O_3-MgO催化剂,以二苯并噻吩(DBT)的正庚烷溶液为原料,在固定床反应器上评价所得催化剂的HDS活性,考察了不同镁铝比的水滑石、焙烧温度和添加量对催化剂物化性质和催化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镁铝比、焙烧温度和添加量均影响催化剂的酸性、金属还原性、硫化性能和Mo S2片晶的堆垛度等,当镁铝摩尔比为3、焙烧温度为800℃、成型时水滑石加入量为10%(质量分数)时,所制备催化剂的HDS活性最高,其脱硫率可达96.2%。这是由于该催化剂的酸性较适宜,活性组分与载体间的相互作用力适中,活性组分更易硫化,有助于提高MoS2片晶的堆垛度进而改善催化剂的HDS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铝水滑石 Mo/Al2O3-MgO 催化剂 加氢脱硫 活性
下载PDF
钾改性氧化铝基羰基硫水解催化剂及其失活机理 被引量:2
4
作者 雷淦昌 郑勇 +5 位作者 曹彦宁 沈丽娟 王世萍 梁诗景 詹瑛瑛 江莉龙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9-118,共10页
天然气、油田伴生气、高炉煤气等化工生产过程中伴生COS气体,不仅会腐蚀管道和毒害催化剂,还会严重污染环境并危害人类健康。COS催化水解反应可在温和条件下高效的将COS脱除,是最具应用前景的COS脱除技术之一。碱金属元素因其具有独特... 天然气、油田伴生气、高炉煤气等化工生产过程中伴生COS气体,不仅会腐蚀管道和毒害催化剂,还会严重污染环境并危害人类健康。COS催化水解反应可在温和条件下高效的将COS脱除,是最具应用前景的COS脱除技术之一。碱金属元素因其具有独特的电子供体性质、表面碱性和静电吸附等特性,常被用作助催化剂以提高Al_(2)O_(3)的COS催化水解性能。近年来,以钾为助剂改性的Al_(2)O_(3)催化剂(K_(2)CO_(3)/Al_(2)O_(3))在COS催化水解反应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由于负载在Al_(2)O_(3)上的K物种的组成复杂,目前研究者对K_(2)CO_(3)/Al_(2)O_(3)催化剂上COS水解机理的理解仍存在一定的困惑和争议。本论文通过湿法浸渍法合成出一系列钾盐和钠盐改性的Al_(2)O_(3)催化剂,并利用各类先进的表征技术对这些催化剂进行分析。活性测试表明,以K_(2)CO_(3)、K_(2)C_(2)O_(4)、NaHCO_(3)、Na_(2)CO_(3)和NaC2O4改性Al_(2)O_(3)催化剂均有助于COS的水解。其中K_(2)CO_(3)/Al_(2)O_(3)拥有最佳的COS水解性能,连续运行20 h后其COS转化率仍高于~93%,远远优于未改性的Al_(2)O_(3)(~58%)。我们利用原位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探明了反应过程中催化剂的化学结构特征,阐明了H_(2)O分子在K_(2)CO_(3)/Al_(2)O_(3)上的水解作用机制。原位红外表明COS在K_(2)CO_(3)/Al_(2)O_(3)上的水解过程中形成了硫代碳酸氢盐中间产物。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证明催化剂的失活主要是因为催化剂表面积累了硫酸盐和单质硫。此外,我们还研究了水蒸气含量对COS水解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由于H_(2)O和COS分子在催化剂表面存在竞争吸附,过量的H_(2)O会引起催化活性的下降。上述研究表明,K_(2)CO_(3)/Al_(2)O_(3)催化剂上COS水解性能的提高主要是形成了HO-Al-O-K界面活性位。更为重要的是,所制备的催化剂都是在模拟工业工况条件下进行的,这为后续的工业应用提供了宝贵理论指导。本工作为理解助剂钾在Al_(2)O_(3)催化剂上COS水解活性的增强提供了新的见解,这为未来设计稳定高效的COS水解催化剂打开了新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羰基硫 催化水解 HO-Al-O-K界面活性位点 失活机理 工业工况条件
下载PDF
催化剂酸性及孔结构对甘油气相脱水异构化制丙烯醛的影响
5
作者 罗慰 王婵 +4 位作者 阳晃亮 刘渺 李永忠 邱振华 岳源源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2期16-21,28,共7页
重点分析了催化剂的酸性质与孔结构对甘油气相脱水异构化制丙烯醛反应的影响规律,简要阐述了抑制催化剂积碳的方法,总结出该反应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甘油 丙烯醛 孔结构 酸性 积碳 催化
原文传递
油脂催化加氢转化制备第二代生物柴油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黄宽 马永德 +2 位作者 蔡镇平 曹彦宁 江莉龙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80-396,共17页
生物柴油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是应对温室效应、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问题最有潜力的发展方向之一。第二代生物柴油是油脂与氢气(H_(2))进行加氢转化反应制得的与传统石化柴油组成类似的烃类混合物,除具有绿色环保、十六烷值高、可... 生物柴油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是应对温室效应、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问题最有潜力的发展方向之一。第二代生物柴油是油脂与氢气(H_(2))进行加氢转化反应制得的与传统石化柴油组成类似的烃类混合物,除具有绿色环保、十六烷值高、可再生等优点外,还具有低温流动性好、含氧量低、稳定性高、热值高等特点,可与石化柴油无比例限制地混合使用。系统总结了近年来油脂催化加氢转化制备第二代生物柴油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加氢转化机理、催化剂活性相、催化剂载体和加氢转化工艺四个方面,着重介绍高效加氢转化催化剂的设计和开发。此外,还分析了油脂催化加氢转化制备第二代生物柴油领域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 再生能源 加氢 催化剂 载体 工艺
下载PDF
金属碳化钨与液相染料光敏剂协同促进光催化制氢 被引量:1
7
作者 雷永刚 赵天宇 +7 位作者 黄锦鸿 张颖贞 臧雪瑞 李晓 蔡伟龙 黄剑莹 胡军 赖跃坤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8-66,共9页
使用WC作为光催化材料通过水还原制氢很常见,但它通常需要与有效的光吸收剂协同才能产生有意义的光催化活性。这可归因于WC的窄带隙,导致水的氧化还原能力不足。有趣的是,我们的研究通过一种新型固液光催化体系克服了这种限制,该体系将... 使用WC作为光催化材料通过水还原制氢很常见,但它通常需要与有效的光吸收剂协同才能产生有意义的光催化活性。这可归因于WC的窄带隙,导致水的氧化还原能力不足。有趣的是,我们的研究通过一种新型固液光催化体系克服了这种限制,该体系将裸WC光催化剂与液相光敏赤藓红B(Er B)相结合。这种概念的提出消除了将WC耦合到光吸收半导体的需要,这通常需要繁琐的程序来获得适当的功能化光催化复合材料。实验结果表明,在可见光(λ=520 nm)照射下,所提出的固液光催化体系产生了显著的氢气,然而,只有在三乙醇胺(TEOA)作为牺牲试剂的共同存在下。显然,仅加入WC和Er B的空白实验在典型的光催化条件下表现出几乎为零的光催化活性和无法测量的H_(2)生成。在光照TEOA溶液中仅存在Er B或WC的光反应中也观察到类似的活性。这些空白实验证实了所有三种成分的重要性,即WC、Er B和TEOA,它们分别作为光催化剂、光吸收剂和牺牲试剂,在我们提出的体系中产生有意义的H_(2)。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的调查中系统地研究了三个关键参数,即p H值、Er B和WC浓度的影响。发现H_(2)生成的最佳p H值为8,稍微改变到更碱性或酸性条件会降低体系的光催化活性。在p H<8时,部分TEOA将发生部分质子化,从而失去其在光催化体系中作为牺牲试剂的活性。当p H值增加到超过8时,反应介质中的低质子浓度也会扰乱热力学驱动,导致体系产生的H_(2)受到抑制。同时,发现最佳Er B浓度为1mmol·L^(-1),从最佳点降低或增加Er B浓度均不利于H_(2)的产生。Er B浓度较低的体系(<1mmol·L^(-1)),在吸光上不足以满足体系的礼用,而较高浓度(>1 mmol·L^(-1)Er B)的体系,会引起明显的散射效应,组织光穿透反应溶液。相反,WC的浓度与H_(2)的生成呈稳定的正相关,在加入12 mmol·L^(-1)WC的体系中,H_(2)的生成量最高。在最佳条件下,成功生成了66μmol·h^(-1)H_(2),AQE略高为6.6%在520 nm处,这归因于Er B-TEOA-WC在所提出的体系中的协同作用。光电化学评估证实了Er B、TEOA和WC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降低了阻抗,同时提高了体系中的电荷利用率。因此,还记录到了极好的H_(2)转换数(TON)为15,在至少20 h的连续反应中具有难以察觉的活性衰减。对于机理,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进一步证实了W和C空位在H_(2)生成中的主要作用,这归因于他们提供的产品解吸,在光反应期间提高转化速率。从这些发现中得出结论,我们提出的新型WC/Er B/TEOA体系在液固光催化体系提供了一种更容易从水中产生H_(2)的策略,这为金属碳化物光催化剂避免选择繁琐的光吸收剂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 WC 赤藓红B 三乙醇胺 光催化 制氢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的氨能技术与经济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8
作者 李卫东 李逸龙 +5 位作者 滕霖 尹鹏博 黄鑫 李加庆 罗宇 江莉龙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226-6238,共13页
由于氨的高能量密度和零碳特性,其作为氢能和可再生能源载体具有良好的未来市场。氨比氢更易储运且本质安全性强,有望成为推动能源革命、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零碳能源发展路线之一。本文从氨能的全产业链角度出发,介绍了合成氨产业发... 由于氨的高能量密度和零碳特性,其作为氢能和可再生能源载体具有良好的未来市场。氨比氢更易储运且本质安全性强,有望成为推动能源革命、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零碳能源发展路线之一。本文从氨能的全产业链角度出发,介绍了合成氨产业发展趋势以及各类合成氨技术的最新进展和成本经济性;列举了目前氨的主要储运方式、效率、成本和安全性特征;综述了氨的新能源燃料应用,包括氨燃料电池、氨内燃机、氨燃气轮机等技术体系发展现状和燃料成本经济性,以及氨分解制氢效率和生产成本优势。通过上述技术和经济性分析,探讨了氨能在能源系统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梳理了氨能技术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氢能源 氨合成 氨储运 新能源氨应用 经济性
下载PDF
LNG接收终端改造为绿氨接收终端的展望与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滕霖 吴隆平 +3 位作者 尹鹏博 林崴 罗宇 江莉龙 《油气与新能源》 2023年第2期27-36,共10页
氢能对“双碳”目标的支撑作用愈发明显和重要。加快液氨接收终端的规划建设,以氨储氢正成为解决氢气储运难题的重要途径。LNG(液化天然气)接收终端的布局使得其改造为绿氨接收终端具有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概述了国内外氨氢产业发展... 氢能对“双碳”目标的支撑作用愈发明显和重要。加快液氨接收终端的规划建设,以氨储氢正成为解决氢气储运难题的重要途径。LNG(液化天然气)接收终端的布局使得其改造为绿氨接收终端具有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概述了国内外氨氢产业发展现状,总结了氨的储存方式与特点,分析了LNG与液氨接收终端运营情况,介绍了LNG和液氨接收终端的共性工艺及主要设备;重点梳理了LNG接收终端改造为绿氨接收终端的基本问题并分析其可行性,最后提出了展望和建议。研究结果表明,LNG接收终端通过对相应工艺系统进行部分改造可转换为大规模绿氨接收终端,该研究对加快实现绿氨的大规模接收储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氢绿色能源 LNG接收终端 绿氨接收终端 设备转换 可行性研究
下载PDF
基于阻滞扩散模型估算柴油脱硫吸附剂的适宜孔径分布 被引量:2
10
作者 许承志 郑美琴 +2 位作者 熊莹 黄清明 陈晓晖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611-3617,共7页
通过GC-PFPD色谱分析国Ⅱ、国Ⅲ、国Ⅳ标准0^#柴油中的主要含硫组分,发现苯并噻吩(BT)、二苯并噻吩(DBT)及其烷基取代衍生物是0^#柴油中的主要含硫化合物,C2-DBT、C3-DBT是国Ⅳ柴油中的主要含硫化合物。以BT、DBT、4,6-DMDBT为模型... 通过GC-PFPD色谱分析国Ⅱ、国Ⅲ、国Ⅳ标准0^#柴油中的主要含硫组分,发现苯并噻吩(BT)、二苯并噻吩(DBT)及其烷基取代衍生物是0^#柴油中的主要含硫化合物,C2-DBT、C3-DBT是国Ⅳ柴油中的主要含硫化合物。以BT、DBT、4,6-DMDBT为模型化合物,计算含硫化合物在不同大小孔道内的扩散阻滞因子,结合氧化铝堆积孔模型,估算氧化铝基柴油脱硫吸附剂的适宜孔径分布。结果表明,当氧化铝的平均孔径为4~10 nm时,含硫化合物的扩散阻滞因子为0.24~0.65,氧化铝的比表面积为100~250 m^2·g^-1,可同时满足较低的扩散阻力和足够大的比表面积。对比分析不同氧化铝的孔分布及其吸附脱硫性能,结果表明氧化铝中4~10 nm范围内的孔面积占总孔面积的百分比与其吸附脱硫性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初步推测氧化铝基脱硫吸附剂的适宜孔径分布范围为4~10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剂 吸附脱硫 估算 多孔介质 扩散 孔径分布
下载PDF
基于介尺度结构解聚-重组装的Beta分子筛的绿色合成及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婵 肖国锡 +3 位作者 郭小雪 徐人威 岳源源 鲍晓军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690-2697,共8页
Beta分子筛作为一种重要的催化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煤化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但其常规的水热合成过程存在成本高、单釜产率低和废水排放量大等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条基于天然矿物介尺度结构解聚-重组装的无溶剂绿色合成Beta分... Beta分子筛作为一种重要的催化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煤化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但其常规的水热合成过程存在成本高、单釜产率低和废水排放量大等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条基于天然矿物介尺度结构解聚-重组装的无溶剂绿色合成Beta分子筛的新路线,采用该路线所合成的Beta分子筛(Beta-Anhyd)含有丰富的介孔和大孔结构,且具有较商业Beta分子筛(Beta-Ref)更高的比表面积和更低的酸量,以其为载体,通过脱Al补Sn制备的Sn-Beta催化剂(Beta-Anhyd-Deal)在丙烷脱氢反应中表现出较参比催化剂(Beta-Ref-Deal)更加优异的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筛 载体 催化剂 介尺度 绿色合成 丙烷脱氢
下载PDF
聚合物碳氮材料的制备及其脱硫性能实验设计
12
作者 雷淦昌 马永德 +2 位作者 蔡国辉 王世萍 詹瑛瑛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4-37,158,共5页
以尿素、硫脲、二聚氰胺和三聚氰胺为前驱体,采用高温热聚合法制备了不同结晶度的g-C_(3)N_(4)聚合物,运用XRD、FT-IR、SEM和低温N_2吸附-脱附测试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和分析。表征结果显示,以三聚氰胺和二聚氰胺为前驱体合成的g-C_(... 以尿素、硫脲、二聚氰胺和三聚氰胺为前驱体,采用高温热聚合法制备了不同结晶度的g-C_(3)N_(4)聚合物,运用XRD、FT-IR、SEM和低温N_2吸附-脱附测试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和分析。表征结果显示,以三聚氰胺和二聚氰胺为前驱体合成的g-C_(3)N_(4)聚合物的结晶度高,但其形貌表现为致密厚重的块状结构,比表面积小;而以尿素和硫脲热聚合制备的g-C_(3)N_(4)聚合物呈现为疏松片纳米层状形貌,但其结晶度较低。活性测试结果发现,尿素制备的g-C_(3)N_(4)具有最佳的硫脱除率,在210℃时硫收率达到43.0%,分别是以硫脲、三聚氰胺和二聚氰胺合成的g-C_(3)N_(4)的5.1倍、1.9倍和1.4倍。结果表明,g-C_(3)N_(4)独特的纳米筛形貌可以有效地提高催化剂的传质效率并暴露出更多的活性点供反应物接触,明显增强催化剂的选择性氧化脱硫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聚合法 聚合物碳掺杂氮 硫化氢 选择性氧化脱硫
下载PDF
“氨-氢”绿色能源路线及液氨储运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9
13
作者 滕霖 尹鹏博 +5 位作者 聂超飞 闫锋 赵立前 党富华 罗宇 江莉龙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115-1129,共15页
氨作为高效氢能载体具有能量密度高、储运成本低、安全性高及无碳储能等优点,能够有效解决高压氢能储运难题,对开辟特色氢能储运路线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氨比氢更易储运的特性,综述了“氨-氢”绿色能源路线发展现状以... 氨作为高效氢能载体具有能量密度高、储运成本低、安全性高及无碳储能等优点,能够有效解决高压氢能储运难题,对开辟特色氢能储运路线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氨比氢更易储运的特性,综述了“氨-氢”绿色能源路线发展现状以及依托该路线的液氨管道输送工艺体系、安全技术、设计标准研究进展。针对目前中国液氨管道安全输送技术及设计运营经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1)结合实验及仿真模拟等方法,开展含杂质液氨基础物性以及不同管道输送工艺相变特征与水力热力特性研究;(2)液氨管道可借鉴已成熟的油气管道建设经验,但在役油气管道若改输液氨需开展全方位适用性评估;(3)基于液氨管道泄漏扩散特性,完善泄漏监测体系,验证并优化防护技术效果;(4)从管材、设备、安全、防腐等多个角度,完善液氨管道建设及运行管理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氢”绿色能源路线 液氨储运 输送工艺 安全技术 设计标准
原文传递
以天然矿物为全部硅铝源低成本绿色合成ZSM-5分子筛的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向永生 胡晓荣 +5 位作者 岳源源 王磊 鲍晓军 姚文君 李景锋 张岩 《分子催化》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19-228,共10页
ZSM-5分子筛被广泛地应用于催化、吸附分离、离子交换和绿色化工等领域,但目前其合成主要是以无机化学品为硅铝源,从源头来看是非绿色化的过程.我们以热活化的硅藻土和亚熔盐活化的累托土为全部硅铝源,通过调变两种矿物的加入比例调变... ZSM-5分子筛被广泛地应用于催化、吸附分离、离子交换和绿色化工等领域,但目前其合成主要是以无机化学品为硅铝源,从源头来看是非绿色化的过程.我们以热活化的硅藻土和亚熔盐活化的累托土为全部硅铝源,通过调变两种矿物的加入比例调变合成体系的硅铝比,在水热合成体系中制备ZSM-5分子筛.系统地考察模板剂用量、碱度、投料硅铝比、晶化时间等合成条件对产物结构和性质的影响,并对在最优条件下合成的ZSM-5分子筛的物化性质进行了详细地表征,结果表明:以天然矿物为全部硅铝源可以合成出具有较高结晶度、晶粒尺寸约为4μm的六面体挛晶形貌的ZSM-5分子筛,该分子筛比商业ZSM-5分子筛具有更高的水热稳定性和更优的加氢异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土 累托土 ZSM-5 合成条件 水热稳定性
原文传递
液氨/甲醇/成品油顺序输送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5
作者 黄鑫 滕霖 +5 位作者 聂超飞 刘罗茜 闫锋 邱姝娟 罗宇 江莉龙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337-1351,共15页
伴随着能源革命和能源转型的持续推进,中国成品油消费即将达峰,成品油管道低输量趋势愈发明显,给成品油管道企业带来巨大压力。同时,随着“氨-氢”绿色能源技术路线和“液态阳光”碳中和技术路线的火热推进以及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未来... 伴随着能源革命和能源转型的持续推进,中国成品油消费即将达峰,成品油管道低输量趋势愈发明显,给成品油管道企业带来巨大压力。同时,随着“氨-氢”绿色能源技术路线和“液态阳光”碳中和技术路线的火热推进以及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未来液氨、甲醇的产量必将大规模增长。为此,提出利用现有成品油管道系统大规模顺序输送液氨、甲醇等液态新能源的技术路线,以期助力成品油管道企业打造新的增长极。通过对成品油管道顺序输送液氨/甲醇技术进行系统梳理,阐述了顺序输送所面临的水力热力特性、混油发展预测、批次编制与混油切割处理、管材及设备适用性、泄漏扩散与安全防护5大主要技术难题,可为液氨/甲醇/成品油顺序输送的现场应用提供合理建议和参考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氨 甲醇 成品油 管道 顺序输送 氢能储运
原文传递
液氨管道水力热力特性影响因素数值模拟 被引量:4
16
作者 滕霖 林嘉豪 +5 位作者 尹鹏博 李卫东 黄鑫 李加庆 罗宇 江莉龙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83-290,共8页
液氨物性参数受自身体积膨胀性和温度敏感性影响较大,管道输送过程中液氨易汽化并产生气阻现象。为探究液氨管道水力热力特性发展规律,参考中国现有液氨管道设计运行参数,在修正液氨物性参数的基础上建立液氨长输管道仿真模型,模拟分析... 液氨物性参数受自身体积膨胀性和温度敏感性影响较大,管道输送过程中液氨易汽化并产生气阻现象。为探究液氨管道水力热力特性发展规律,参考中国现有液氨管道设计运行参数,在修正液氨物性参数的基础上建立液氨长输管道仿真模型,模拟分析管径、环境温度、出口压力、入口温度、输量及土壤介质对液氨管道水力热力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管径增大,管道全线压力下降趋势逐渐平缓,当环境温度低于投氨温度时,适当增大管径能够有效避免液氨相特性的大幅改变;在综合考虑管道承压和液氨膨胀性的基础上,适当提高管道压力能够有效降低液氨汽化风险;在低输量工况下,提高输量对液氨管道全线压降影响较小、对温降影响较大,在高输量工况下结论则正好相反。研究成果可为液氨长输管道的设计和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氨管道 水力特性 热力特性 影响因素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