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颅针与头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影响的观察 被引量:23
1
作者 俞昌德 吴炳煌 +3 位作者 张晶 宋红梅 王国书 俞宙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466-468,共3页
目的:探讨颅针与头针对急性脑梗死(CI)效应机制的差异。方法:分别采用单纯药物(A组)和针刺颅骨缝区(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等)加药物(B组)、针刺标准化头针方案穴区(对侧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加药物(C组)治疗急性CI患者各20例,对照... 目的:探讨颅针与头针对急性脑梗死(CI)效应机制的差异。方法:分别采用单纯药物(A组)和针刺颅骨缝区(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等)加药物(B组)、针刺标准化头针方案穴区(对侧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加药物(C组)治疗急性CI患者各20例,对照观察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结果:治疗前后A组血清VEGF含量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B组、C组血清VEGF含量升高差异显著(P<0·01,P<0·05),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组治疗后VEGF水平与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颅针加药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血清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与标准头针加药物治疗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针灸疗法 急性病 头针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血液 @颅针
下载PDF
氢溴酸高乌甲素透皮吸收的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凌树森 倪立 +5 位作者 陈小铭 孙维林 闫德峰 史志学 徐金星 戴建平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0期597-600,共4页
3H定位标记的氢溴酸高乌甲素制成控释贴片,经离体大鼠、小鼠、家兔及人体皮肤的透皮释放和大鼠、小鼠、家兔的在体透皮吸收试验,以及与小鼠、大鼠单剂量口服(ig)^3H-LA的动力学比较,实验表明:离体皮肤透皮释放的c-t... 3H定位标记的氢溴酸高乌甲素制成控释贴片,经离体大鼠、小鼠、家兔及人体皮肤的透皮释放和大鼠、小鼠、家兔的在体透皮吸收试验,以及与小鼠、大鼠单剂量口服(ig)^3H-LA的动力学比较,实验表明:离体皮肤透皮释放的c-t曲线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在体动物贴片和口服给药相比,能在短时间内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并维持这一稳态浓度,并维持这一稳态浓度假72h以上,达到长效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溴酸 高乌甲素 透皮吸收 贴片
下载PDF
针刺颅骨缝加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俞昌德 吴炳煌 +2 位作者 白靖宇 张晶 俞宙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29-332,共4页
目的 :探讨提高治疗急性脑梗死 (CI)疗效的最佳方法。方法 :6 0例早期CI患者 ,随机分为A、B两组 ,B组采用CI早期常规药物治法 ,A组在B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颅针治疗。结果 :A组治疗后神经功能较治疗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 目的 :探讨提高治疗急性脑梗死 (CI)疗效的最佳方法。方法 :6 0例早期CI患者 ,随机分为A、B两组 ,B组采用CI早期常规药物治法 ,A组在B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颅针治疗。结果 :A组治疗后神经功能较治疗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血小板膜糖蛋白 (GMP 14 0 )较B组下降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①颅针加药物改善临床神经功能 ,抑制血小板活化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②CI早期 ,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与血浆GMP 14 0水平呈中度正相关 ,表明血浆GMP 14 0水平可作为CI患者病情轻重和预后的客观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针灸疗法 中医药疗法 神经功能 预后 适应证
下载PDF
颅针加药物对急性脑梗死痰证患者神经功能康复与血清SOD、MDA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俞昌德 王国书 +3 位作者 吴炳煌 李智文 宋红梅 俞宙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7-9,共3页
目的探讨针刺颅骨缝区(颅针)加药物对急性脑梗死(CI)痰证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及血清SOD、MDA的影响,观察颅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单纯药物组(A组)和针刺颅骨缝区加药物(B组)各20例。A组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 目的探讨针刺颅骨缝区(颅针)加药物对急性脑梗死(CI)痰证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及血清SOD、MDA的影响,观察颅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单纯药物组(A组)和针刺颅骨缝区加药物(B组)各20例。A组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B组在A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额颞诸缝治疗。对照观察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中医症候积分及血清SOD活性、MDA含量的变化。结果①脑梗死痰证患者急性期血清SOD活性较正常值明显降低,MDA含量较正常值明显增高;②治疗后2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中医症候积分显著降低,血清SOD活性均有显著性升高、MDA水平均显著性降低,B组优于A组,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颅针加药物治疗急性CI能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减轻临床症候,其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针刺提高了血清SOD活性水平,使机体清除脑梗死后的自由基增强,MDA含量降低,减轻了再灌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痰证 头针疗法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下载PDF
家庭内乙型肝炎病毒变异株感染的分子病毒学调查
5
作者 侯金林 王战会 +6 位作者 林华 骆抗先 梁炽森 钟梅 章廉 杨守昌 陈家芳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63-265,共3页
为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家庭内聚集感染病例的HBV变异特点,我们对10个家庭25例HBV感染者进行了分子病毒学研究,均用单链构型多态性分析(SSCP)HBV外膜基因“a”决定簇片段的变异,PCR-限制性片断长度多... 为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家庭内聚集感染病例的HBV变异特点,我们对10个家庭25例HBV感染者进行了分子病毒学研究,均用单链构型多态性分析(SSCP)HBV外膜基因“a”决定簇片段的变异,PCR-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分析HBV前C区终码变异。结果与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直接序列分析测定的4个家庭有、无HBV变异株感染的外膜基因序列和前C基因序列比较,从分子水平鉴定HBV家庭内传播,同时建立了SSCP检测HBV免疫逃避变异株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 表面抗原 分子生物学
下载PDF
小儿高雪氏病2例报告
6
作者 郭瑞官 吴廷文 +2 位作者 黄明清 李家桐 张伟英 《福建医药杂志》 CAS 1992年第3期62-62,共1页
例1,男,1(8/(12))岁。以发现肝脾肿大4个月于1976年10月4日入院。家族电无特殊。体检:贫血外观,发育营养差。淋巴结无肿大,皮肤和眼部无异常。心肺(-)。肝于右肋下4cm。剑突下5cm扪及,脾于左肋下8cm扪及。神经系统无异常。实验室... 例1,男,1(8/(12))岁。以发现肝脾肿大4个月于1976年10月4日入院。家族电无特殊。体检:贫血外观,发育营养差。淋巴结无肿大,皮肤和眼部无异常。心肺(-)。肝于右肋下4cm。剑突下5cm扪及,脾于左肋下8cm扪及。神经系统无异常。实验室检查:Hb 80g/L,WBC 6.3×10<sup>9</sup>/L,中性分叶核0.63,淋巴0.34,单核0.03,血小板50×10<sup>9</sup>/L,网织红细胞0.8%。肝功能:白蛋白40g/L,球蛋白27.5g/L,麝絮+++,麝浊10u,锌浊12u,GPT 22u。血清蛋白电泳,A 60.1%,α<sub>1</sub>3.7%,α<sub>2</sub> 7.5%,β10%,γ 18.7%。HbF 2%。胸部及头颅部摄片均无异常发现。骨髓发现高雪氏细胞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雪氏病 中性分叶核 网织红细胞 血清蛋白电泳 肝脾肿大 杆状核 晚幼粒 斜径 脾脏切除 组织印片
下载PDF
利脑心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合并高血压病的临床观察
7
作者 罗助荣 黄惠彬 +2 位作者 林贵轩 郑冰 李学农 《福建医药杂志》 CAS 1996年第3期81-83,共3页
利脑心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合并高血压病的临床观察福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内科罗助荣,黄惠彬,林贵轩陈孟歇(审校)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郑冰福建省立医院药剂科李学农利脑心胶囊是吉林延边敖东制药厂根据中医治疗原则,选用长白山... 利脑心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合并高血压病的临床观察福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内科罗助荣,黄惠彬,林贵轩陈孟歇(审校)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郑冰福建省立医院药剂科李学农利脑心胶囊是吉林延边敖东制药厂根据中医治疗原则,选用长白山特产名贵中药材料梅花鹿心、枣仁、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心绞痛 高血压 药物疗法 利脑心胶囊
下载PDF
弓形记忆加压接骨器的研制与治疗上肢管状骨骨折和骨不连(附57例报告)
8
作者 张春才 刘长江 +7 位作者 程庭英 吴岳嵩 刘植珊 于金国 陈长青 王化伦 李永森 张福保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1994年第6期323-326,共4页
本文报告了弓形记忆加压接骨器的研制和57例临床应用结果。该器具有2个纵轴加压枝,2~8个半环固定枝。其超弹、记忆效应作用于上肢管状骨时,可为骨断端提供一种轴向的、动态的和持续的加压力(24~56kg)直至骨愈合。临床... 本文报告了弓形记忆加压接骨器的研制和57例临床应用结果。该器具有2个纵轴加压枝,2~8个半环固定枝。其超弹、记忆效应作用于上肢管状骨时,可为骨断端提供一种轴向的、动态的和持续的加压力(24~56kg)直至骨愈合。临床应用骨折31例,骨不连26例,术后弃用外固定,早期活动。随访4~32个月,平均13.7个月。骨折组术后平均2.2个月,骨折处为板状替代;骨不连组术后平均3.64个月,不连处为板状替代。两组均未发现术后感染、骨不连等并发症,其中46例于术后半年左右取出本器,随访中未见板状替代部再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骨折固定术 形状记忆合金 弓形接骨器
下载PDF
大黄强的松龙治疗瘀胆型肝炎26例
9
作者 马卫闽 郑纪成 +1 位作者 林玉梅 王永平 《福建中医药》 1998年第2期26-27,共2页
大黄强的松龙治疗瘀胆型肝炎26例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分院(350003)马卫闽郑纪成林玉梅福州空军医院(350003)王永平我们自1992年1月~1994年12月共收治了52例瘀胆型肝炎患者,采用强的松龙、大黄加强的松... 大黄强的松龙治疗瘀胆型肝炎26例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分院(350003)马卫闽郑纪成林玉梅福州空军医院(350003)王永平我们自1992年1月~1994年12月共收治了52例瘀胆型肝炎患者,采用强的松龙、大黄加强的松龙治疗,并进行了临床疗效观察,现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瘀胆型 大黄 强的松龙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下载PDF
多发性肌炎与皮肌炎(附25例报告)
10
作者 慕容慎行 姚宜卿 +3 位作者 王柠 李家雄 陈碧芬 姜丽华 《福建医学院学报》 1992年第4期317-320,共4页
多发性肌炎与皮肌炎25例,其中多发性肌炎21例,皮肌炎2例,多发性肌炎或皮肌炎伴发恶性肿瘤2例。从临床表现、生化检查、肌电图及肌肉活检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多发性肌炎与皮肌炎的诊断条件。本组均采用皮质类固醇治疗,5例合并免疫抑制剂... 多发性肌炎与皮肌炎25例,其中多发性肌炎21例,皮肌炎2例,多发性肌炎或皮肌炎伴发恶性肿瘤2例。从临床表现、生化检查、肌电图及肌肉活检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多发性肌炎与皮肌炎的诊断条件。本组均采用皮质类固醇治疗,5例合并免疫抑制剂治疗,其中临床治愈4例,显著好转10例,好转5例,无效2例,死亡4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肌炎 皮肌炎
下载PDF
双歧杆菌制剂对大鼠肝硬化模型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金峰 张捷 +4 位作者 张志坚 李鸣 余英豪 薛建设 袁芳 《海峡药学》 2003年第4期21-23,共3页
目的  控讨双歧杆菌制剂对大鼠肝硬化模型内毒素血症的保护作用。方法   90只雄性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预防组、晚期治疗组和模型组。预防组和晚期治疗组分别从不同时期开始给予喂服双歧杆菌制剂。实验第 11周末处死所有大鼠 ... 目的  控讨双歧杆菌制剂对大鼠肝硬化模型内毒素血症的保护作用。方法   90只雄性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预防组、晚期治疗组和模型组。预防组和晚期治疗组分别从不同时期开始给予喂服双歧杆菌制剂。实验第 11周末处死所有大鼠 ,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改变 ,测定血清转氨酶、白蛋白水平及血浆内毒素、NO含量。结果  预防组肝硬化病变程度轻 ,晚期治疗组病变程度介于模型组和预防组之间。预防组、晚期治疗组血清 ALT和血浆内毒素、NO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 ( P<0 .0 5~ 0 .0 1) ,白蛋白水平高于模型组 ( P<0 .0 5 )。 结论  双歧杆菌制剂通过平衡肠道环境 ,减少了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发生 ,降低了血浆内毒素水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内毒素 一氧化氮 双歧杆菌 大鼠
下载PDF
机体损伤反应综合征动物实验研究(多系统功能时空场变化探讨) 被引量:3
12
作者 曲度 马建芳 +1 位作者 王毓璈 张弦 《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2002年第5期192-196,共5页
目的 旨在研究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损伤反应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学规律。方法 实验 1,36犬随机分成六组 ,分别常温下阻断腹主动脉 0、15、2 5、35、4 5和 6 0min。通过获取血液动力学、血液生化、血气酸碱、血凝状态等指标 ,用以分析损伤... 目的 旨在研究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损伤反应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学规律。方法 实验 1,36犬随机分成六组 ,分别常温下阻断腹主动脉 0、15、2 5、35、4 5和 6 0min。通过获取血液动力学、血液生化、血气酸碱、血凝状态等指标 ,用以分析损伤后呼吸、酸碱水电解质、凝血、肝胰肾肠等系统之功能变化 ;实验 2 ,6犬获取心输出量、总外周阻力、右颈总与右股动脉血流等指标 ,用以分析损伤后心血管系统血液动力学之功能变化 ;实验 3,从实验各组取 3犬获取肝肾胰肠组织 ,另取 18犬随机分 6组获取脑 ,脊髓组织 ,用以分析损伤后神经、呼吸、肝胰肾之结构变化 ;实验 4 ,30犬随机分成 5组 ,分别阻断或不阻断主动脉或给药物或蛇毒 ,通过获取膈神经与膈肌电位变化 ,用以分析损伤后神经系统之一功能变化 ;实验 5 ,6犬同步监测脑电图 ,心电图与呼吸电图变化 ,用以分析损伤后神经系统等功能学变化。结果 常温下腹主动脉阻断方法能导致机体损伤反应综合征 ;本实验方法也是一种机体损伤反应综合征的动力实验模型。结论 机体损伤反应综合征是一种多系统时空理论 ,对精典病理生理学理论体系重新认识 ,也是一种针对时空论理论 ,临床大部分疾病或综合征之生命时空场的“大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体损伤反应综合征 动物实验研究 广义生命时空场
下载PDF
机体损伤反应综合征动物实验研究(Ⅱ多系统结构时空声变化探讨) 被引量:1
13
作者 曲度 王毓璈 +1 位作者 张弦 马建芳 《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2003年第1期3-6,共4页
目的 研究致病因子作用下机体损伤反应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学的结构变化规律。方法 选择 36犬随机分为 6组 ,分别在常温下腹主动脉阻断 0、15、2 5、35、4 5、6 0min ,获取血液动力学 ,血气酸碱 ,生化等指标予以分析。同时每组 3犬取肝... 目的 研究致病因子作用下机体损伤反应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学的结构变化规律。方法 选择 36犬随机分为 6组 ,分别在常温下腹主动脉阻断 0、15、2 5、35、4 5、6 0min ,获取血液动力学 ,血气酸碱 ,生化等指标予以分析。同时每组 3犬取肝、肾、胰、肠组织。另择 18犬 (每组 3犬 ) ,也分别于常温下腹主动脉阻断 0、15、2 5、35、4 5、6 0min ,取脑、肺、脊髓组织。所获取 7种组织 ,经常规处理后 ,在电镜下观察其超微结构变化并摄片。结果 机体损伤反应综合征SCSS与SCSD1两期 ,上述组织仅呈可逆性超微结构变化 ,机体损伤反应综合征SCSD2与SCSF两期 ,上述组织则发生不可逆性之超微结构变化。结论 机体损伤反应综合征各期具有相应的多系统形态学改变。但其形态学超微结构变化仅能大体区分可逆性变化 (相当于BIRS之SCSS与SCSD1期 )与不可逆性变化 (相当于BiRS之SCSD2与SCSF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体损伤反应综合征 动物实验 研究 H多系统结构时空声变化 广义生命时空场论
下载PDF
硫代磷酸反义寡核苷酸对丙型肝炎病毒基因表达的体外抑制作用
14
作者 时德仁 姚志强 +2 位作者 周永兴 贾战生 黄爱琼 《肝脏》 1998年第3期4-7,共4页
目的:研究硫代磷酸反义寡核苷酸(ASON)的抗丙型肝炎病毒(HCV)作用。方法:针对HCV结构基因C区(含AVG)设计合成了18聚线性硫代磷酸ASON和自身稳定性ASON,通过体外无细胞转录、翻译系统定量分析核心蛋白表达情况。结果:ASON对HCV基因... 目的:研究硫代磷酸反义寡核苷酸(ASON)的抗丙型肝炎病毒(HCV)作用。方法:针对HCV结构基因C区(含AVG)设计合成了18聚线性硫代磷酸ASON和自身稳定性ASON,通过体外无细胞转录、翻译系统定量分析核心蛋白表达情况。结果:ASON对HCV基因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当ASON浓度为2.0μmol/L时,抑制率为82.6%~84.9%,ASON浓度大于4.0μmol/L时、抑制率呈平台趋势。线性ASON和自身稳定性ASON对HCV的抑制效果相似。结论:ASON可抑制HCV基因表达,有可能成为抗HCV的一种有效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HCV 丙型肝炎病毒 基因表达 反义寡核苷酸 体外抑制作用 核心蛋白 抑制率 制剂 细胞 结构基因
下载PDF
人胚胎左冠状动脉发生的形态学研究
15
作者 雷军 项守仁 +1 位作者 高摄渊 朱清仙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0年第2期116-117,共2页
本文选用 98例新鲜胚胎 ( 6 40周 )标本的左冠脉前降枝 ,石蜡切片 ,HE及van Gieson Orcein染色法和透射电镜技术对冠状动脉组织发生作光镜及电镜水平观察。结果显示 :胎龄 6周时血管尚呈血窦状 ;2 3月的管壁有一层内皮细胞和2 4层平... 本文选用 98例新鲜胚胎 ( 6 40周 )标本的左冠脉前降枝 ,石蜡切片 ,HE及van Gieson Orcein染色法和透射电镜技术对冠状动脉组织发生作光镜及电镜水平观察。结果显示 :胎龄 6周时血管尚呈血窦状 ;2 3月的管壁有一层内皮细胞和2 4层平滑肌 ;4月的管壁结构典型 ,细胞已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 ;7月的管壁较厚 ,细胞具有良好生理功能。内弹性膜随胎龄增厚、增长、弯曲 ,有一系列形态变化。自胎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胚胎 冠状动脉 组织发生 形态学
下载PDF
人胎左冠状动脉的形态测量
16
作者 雷军 项守仁 +1 位作者 高摄渊 朱清仙 《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 1997年第4期241-244,共4页
本文将89例胎龄6~40周人胚胎的左冠状动脉主干用VanGieson-Orcein法染色,于光镜下用单网格测试系统测试。根据内弹性膜长度推算活体状态下各期胚胎左冠脉的大小和结构变化,结果显示:内弹性膜随胎龄增厚、增长... 本文将89例胎龄6~40周人胚胎的左冠状动脉主干用VanGieson-Orcein法染色,于光镜下用单网格测试系统测试。根据内弹性膜长度推算活体状态下各期胚胎左冠脉的大小和结构变化,结果显示:内弹性膜随胎龄增厚、增长和弯曲。血管内外径、中外膜厚度及面积、内腔及血管面积均随胎龄增长,其增长速度中膜快于外膜,且中膜厚度的增长速度与管腔直径的增长速度一致,在各胎龄保持一定的比例。与传统的直接测量的血管参数相比,此法求出的结果,更接近活体状态的血管参数,因而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形态计量学 胚胎
原文传递
福辛普利治疗高血压合并肾功能损害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永强 王新康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03年第6期532-534,共3页
目的:观察分析福辛普利(蒙诺)对高血压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以福辛普利治疗40例高血压病合并肾功能损害患者,剂量从10 mg,1次/d开始,根据血压情况调整剂量,最大剂量为40 mg,1次/d,若降压效果不理想,联合钠催离1.25~2.5 mg,1次/d,用... 目的:观察分析福辛普利(蒙诺)对高血压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以福辛普利治疗40例高血压病合并肾功能损害患者,剂量从10 mg,1次/d开始,根据血压情况调整剂量,最大剂量为40 mg,1次/d,若降压效果不理想,联合钠催离1.25~2.5 mg,1次/d,用药前、后测定血压、尿白蛋白、尿β_2-微球蛋白(β_2-m)、血β_2-m,尿素氮、肌酐。结果:用药后血压明显下降达正常范围(P<0.01),尿白蛋白,尿β_2-m、血β_2-m,尿素氮,肌酐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结论:福辛普利可有效控制血压,同时可降低尿白蛋白,尿β_2-m、血β_2-m,尿素氮,肌酐水平,改善肾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辛普利 治疗 高血压 肾功能 肌酐
下载PDF
重型颅脑损伤的监护及并发症的预防对策 被引量:4
18
作者 朱秀梅 陈爱媚 戴晓明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02年第2期25-26,共2页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危重,并发症多,因此护理工作量大且难度高,各系统在伤后的病理生理变化是临床监护工作的基础.
关键词 颅脑损伤 并发症 护理 疾病预防
下载PDF
阿莫西林胶囊致药物性肝炎1例 被引量:6
19
作者 雷军 刘玉明 《现代医药卫生》 2007年第3期474-474,共1页
患者。女。40岁。因上呼吸道感染口服阿莫西林胶囊2天,之后出现肝区胀痛.小便浓茶样而求诊。患者1周前出现咽痛、流涕、咯脓痰。门诊诊断“上呼吸道感染”,予阿莫西林胶囊口服,3次/日,0.5g/次,服用2天后肝区胀痛不适,小便浓茶... 患者。女。40岁。因上呼吸道感染口服阿莫西林胶囊2天,之后出现肝区胀痛.小便浓茶样而求诊。患者1周前出现咽痛、流涕、咯脓痰。门诊诊断“上呼吸道感染”,予阿莫西林胶囊口服,3次/日,0.5g/次,服用2天后肝区胀痛不适,小便浓茶样,来我院复诊。患者发病以来食欲、睡眠尚可,大便正常。既往无肝炎病史,无烟酒等不良嗜好。查体:T36.5℃,P80次/分,R18次/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莫西林胶囊 药物性肝炎 上呼吸道感染 门诊诊断 不良嗜好 P80 口服 浓茶
下载PDF
全腹内脏、下躯、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实验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曲度 张弦 马建芳 《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1期7-10,共4页
目的 探讨全腹内脏、下躯、下肢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学之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① 36犬随机分成 6组 ,分别于全腹内脏、下躯、下肢缺血 /再灌注损伤 0min、15min、2 5min、35min、45min和 6 0min获取同步血流动力学、血液生化、... 目的 探讨全腹内脏、下躯、下肢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学之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① 36犬随机分成 6组 ,分别于全腹内脏、下躯、下肢缺血 /再灌注损伤 0min、15min、2 5min、35min、45min和 6 0min获取同步血流动力学、血液生化、血气酸碱、血凝状态等指标以及EEG、RG与ECG指标 ,分析缺血 /再灌注损伤后各阶段多系统功能变化 ;② 12犬分别与全腹内脏、下躯、下肢缺血 /再灌注损伤 0min、15min、2 5min、35min、45min、6 0min后 ,获取心输出量、总外周阻力、右颈总及右股动脉血流量等指标 ,分析缺血 /再灌注损伤之后各阶段心血管系统功能变化 ;③从实验 1各组取 3犬获取肝、肾、胰、肠组织 ,另选 18犬随机分成 6组 ,取脑、肺、脊髓组织。分析缺血 /再灌注损伤之后各阶段多系统结构变化。结果 全腹内脏、下躯、下肢缺血 /再灌注损伤之模型可通过腹主动脉阻断方式制成。全腹内脏、下躯、下肢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全过程 ,按其血流动力学变化 ,可以分成低排高阻、高排低阻和低排低阻三期 ,该缺血 /再灌注损伤可造成多器官危象。结论 全腹内脏、下躯、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主要与缺血 -应激、缺氧 -酸中毒、DIC -细胞毛细血管障碍三阶段有关。本实验尚提供了一个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 再灌注损伤 多脏器危象 血流动力学 动态分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