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证型与BAFF及疾病活动指标关系探讨 被引量:9
1
作者 俞烜华 许小玲 +1 位作者 黄碧仙 邱磷安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11期2304-2307,共4页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血清B细胞活化因子(B Cell Activating Factor,BAFF)表达水平,探讨SLE患者中医证型与BAFF水平及疾病活动指标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91例SLE患者及20...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血清B细胞活化因子(B Cell Activating Factor,BAFF)表达水平,探讨SLE患者中医证型与BAFF水平及疾病活动指标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91例SLE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血清BAFF水平,同时检测SLE患者红细胞沉降率、补体3(C3)、补体4(C4)、C反应蛋白(CRP)。结果:1)SLE患者血清中BAFF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其中SLE疾病活动组BAFF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与SLE非活动组(P<0.01)。2)SLE患者BAFF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红细胞沉降率呈正相关(r=0.73,r=0.39,P<0.01);与C3呈负相关(r=-0.34,P<0.01)。3)热毒炽盛型SLE患者血清中BAFF水平较其余中医证型组SLE均明显升高(P<0.01);正虚邪恋型组SLE患者BAFF水平较其他证型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SLE患者BAFF水平明显升高,与疾病活动指标相关;热毒炽盛型SLE患者血清中BAFF水平较其他证型组均明显升高,正虚邪恋型组较其他证型组均明显降低,提示抗BAFF单抗在不同中医证型SLE中可能疗效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FF 中医证型 红斑狼疮 系统性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合并类风湿关节炎2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2
作者 俞烜华 黄惠娟 邱磷安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31-1136,共6页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合并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的发病因素、临床及辅助检查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风湿病科确诊的2例AS合并RA患者,通过复习文献,总结其...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合并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的发病因素、临床及辅助检查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风湿病科确诊的2例AS合并RA患者,通过复习文献,总结其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验、影像学检查特点。结果:AS合并RA发病与遗传因素、病原体感染、吸烟及免疫异常等有关,有共同细胞因子参与。中青年女性多见,大多于青年发病,以腰背痛或腰骶痛起病为主。影像学检查均有骶髂关节炎,大多有外周关节炎,部分患者有竹节样脊柱。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B27阳性率较AS低,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s,RF)、抗环瓜氨酸肽(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CCP)抗体阳性率与RA相近。病情活动度高,治疗反应不如单一疾病,应早期、积极、联合用药,严重难治性患者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和(或)生物制剂。结论:AS合并RA发病多因素相关,中青年女性多见,首发症状复杂多样,病情活动度高,影像学骨质破坏重,应早期诊断,积极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炎 强直性 关节炎 类风湿 病例报告
原文传递
福州地区汉族人群Mfn2基因多态性与血脂水平的关系
3
作者 黄惠娟 俞烜华 +4 位作者 张富 梁玲 李淼鋆 陈孔敏 黄文金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32期70-73,共4页
目的探讨福州地区汉族人群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基因多态性与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收集198例福州地区汉族健康体检者,采集受试者空腹静脉血,采用Sanger测序法检测Mfn2基因rs2295281位点的基因型;使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总胆固醇(TC)、甘... 目的探讨福州地区汉族人群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基因多态性与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收集198例福州地区汉族健康体检者,采集受试者空腹静脉血,采用Sanger测序法检测Mfn2基因rs2295281位点的基因型;使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比较不同基因型受试者的血脂水平;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校正混杂因素后,分析基因型与血脂水平的关系。结果Mfn2基因rs2295281位点存在CT、TT、CC三种基因型,其中CC基因型携带者78例,CT基因型携带者88例,TT基因型携带者32例;C等位基因频率为61.62%,T等位基因频率为38.38%。TT基因型携带者血清TG水平高于CC、CT基因型(P均<0.05),不同基因型携带者血清LDL、HDL、T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TT基因型,CC基因型是TG水平降低的影响因素(P=0.013,OR=0.495,95%CI 0.284~0.863);相对于TT基因型,CC+CT基因型是TG水平降低的影响因素(P=0.027,OR=1.714,95%CI 1.065~2.759)。相对于TT基因型,CC基因型是HDL水平升高的影响因素(P=0.016,OR=7.084,95%CI 1.432~35.049);相对于TT基因型,CC+CT基因型是HDL水平升高的影响因素(P=0.025,OR=0.178,95%CI 0.039~0.805)。根据性别进行分层统计,在男性人群中,相对于TT基因型,CT基因型是TC水平降低的影响因素(P=0.031,OR=0.463,95%CI 0.230~0.933);相对于TT基因型,CC+CT基因型是TC水平降低的影响因素(P=0.032,OR=2.075,95%CI 1.066~4.037)。在女性人群中,相对于TT基因型,CC基因型是TG水平降低的影响因素(P=0.024,OR=0.346,95%CI 0.138~0.870));相对于CC基因型,CT+TT基因型是TG水平升高的影响因素(P=0.038,OR=0.453,95%CI 0.214~0.955);相对于TT基因型,CC基因型是HDL水平升高的影响因素(P=0.014,OR=20.733,95%CI 1.830~234.880);相对于TT基因型,CC+CT基因型是HDL水平升高的影响因素(P=0.019,OR=0.061,95%CI 0.006~0.629)。结论福州汉族人群Mfn2基因rs2295281位点与血脂水平相关,TT基因型可能增加血脂水平,男性人群可能存在更高的风险;而CC基因型可能是血脂代谢的保护因素,女性人群可能有更多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fn2基因 基因多态性 血脂 汉族人群 福州地区
下载PDF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在强直性脊柱炎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俞烜华 黄惠娟 《中国当代医药》 2019年第26期11-14,20,共5页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在强直性脊柱炎(AS)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AS患者及67例健康体检人群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其血浆DD、FIB及FDP水平,分析其与C反应蛋...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在强直性脊柱炎(AS)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AS患者及67例健康体检人群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其血浆DD、FIB及FDP水平,分析其与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血小板(PLT)及AS疾病活动指数评分(BASDAI)、AS功能指数评分(BASFI)的关系;同时将AS患者分为疾病活动组(BASDAI≥4分)和疾病缓解组(BASDAI<4分),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DD、FIB、FDP、CRP、ESR、PLT、BASFI水平。结果①AS患者血浆DD、FIB、FDP水平高于健康对照者(P<0.05)。②AS疾病活动组患者的DD、FIB、FDP、ESR、BASFI高于疾病缓解组(P<0.05);AS疾病活动组患者的病程长于疾病缓解组(P<0.05);两组患者的年龄、CRP、P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AS患者血浆DD、FIB、FDP水平与ESR、CRP、BASDAI、BASFI均成正相关(ρ=0.473、0.449、0.424、0.409,0.827、0.750、0.442、0.391,0.545、0.622、0.544、0.373;P<0.05)。④AS患者FDP与年龄成正相关(ρ=0.308,P<0.05),DD、FIB与年龄无相关性(P>0.05),DD、FIB、FDP与病程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AS患者,尤其在疾病活动期凝血-纤溶系统异常,与AS心血管损害、病程、疾病活动指标及功能指数相关,DD、FIB、FDP可作为评价AS疾病活动、功能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脊柱炎 强直性
下载PDF
非布司他与别嘌醇治疗高尿酸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性对比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黄孟龙 《海峡药学》 2016年第12期208-209,共2页
目的对比非布司他和别嘌醇治疗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我院诊断治疗的高尿酸血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别嘌醇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再平均分为3组,实验1组患者给予1日20mg... 目的对比非布司他和别嘌醇治疗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我院诊断治疗的高尿酸血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别嘌醇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再平均分为3组,实验1组患者给予1日20mg的非布司他;实验2组患者给予1日40mg的非布司他;实验3组患者给予1日80mg的非布司他;对比几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实验组3组患者的血清尿酸恢复正常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3例轻微的腹痛,对照组患者出现4例轻微腹痛,均未经过特殊处理自行缓解。结论非布司他治疗高尿酸血症的疗效显著高于别嘌醇,且剂量越大疗效越显著,非布司他和别嘌醇治疗高尿酸血症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布司他 别嘌醇 高尿酸血症 临床疗效
下载PDF
福州地区汉族人群Mfn2基因多态性与超重/肥胖易感性的关系
6
作者 黄惠娟 俞烜华 +4 位作者 张富 梁玲 李淼鋆 陈孔敏 黄文金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14期22-26,共5页
目的 探讨福州地区汉族人群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基因多态性与超重/肥胖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选择福州地区汉族健康体检者198例,其中体质量正常104例,超重/肥胖94例。采集受试者空腹静脉血,Sanger测序法检测Mfn2基因rs2295281位点的基... 目的 探讨福州地区汉族人群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基因多态性与超重/肥胖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选择福州地区汉族健康体检者198例,其中体质量正常104例,超重/肥胖94例。采集受试者空腹静脉血,Sanger测序法检测Mfn2基因rs2295281位点的基因型。统计基因位点和基因型频率,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校正混杂因素后,分析不同基因型与超重/肥胖易感性的关系;进一步根据性别进行分层,分析男性、女性人群中不同基因型与超重/肥胖易感性的关系。结果 Mfn2基因rs2295281位点存在CT、TT、CC三种基因型,其中CC基因型携带者78例,CT基因型携带者88例,TT基因型携带者32例;C等位基因频率为61.62%,T等位基因频率为38.3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fn2基因rs2295281位点的T等位基因较C等位基因超重/肥胖的发病风险增加(P=0.019,OR=1.688,95%CI为1.088~2.618),TT基因型较CC基因型发病风险增加(P=0.018,OR=3.099,95%CI为1.214~7.909),TT基因型较CC+CT发病风险增加(P=0.032,OR=2.572,95%CI为1.086~6.089)。根据性别进行分层统计,男性人群中,T等位基因较C等位基因超重/肥胖的发病风险增加(P=0.043,OR=1.900,95%CI为1.022~3.533),CT基因型较CC基因型发病风险增加(P=0.027,OR=2.803,95%CI为1.123~6.993),CT+TT基因型较CC基因型发病风险增加(P=0.02,OR=2.784,95%CI为1.178~6.584);女性人群中,TT基因型较CC+CT基因型超重/肥胖的发病风险增加(P=0.014,OR=4.683,95%CI为1.366~16.047)。结论 Mfn2基因rs2295281位点的基因分布频率与超重/肥胖易感性存在明显相关性,T等位基因可能增加发病风险,含CT基因的男性人群及含TT基因的女性人群可尽早进行饮食结构调整、运动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fn2基因 基因多态性 肥胖 超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